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考试复习 第一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开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答复了事物为什么会开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根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根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开展以另一方开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开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开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开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表达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开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开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开展的根底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原考试题库
马原考试题库【导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课程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马原知识,有助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性和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做好马原考试的准备,以下是马原考试题库,供学生们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 列宁主义关于意识和物质关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 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是哲学思维的基本要求之一,请谈谈你的理解。
4.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请简要解释其内涵。
3.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请你对此做简要阐述。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高任务是什么?【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依据是什么?2. 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是什么?【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有哪些?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4. 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1. 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2.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农村革命和土地问题的历史地位是什么?4. 马克思主义如何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 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是实践中的理论?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总结】通过对以上题目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附答案(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和答案第一章哲学基本问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原初”物质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A、宿命论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5.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世界是物质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19、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2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复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5.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有()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C、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变化中的过程D、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E、否认世界的可知性7.哲学上的二元论()A、既是唯物论,又是唯心论B、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C、本质上属于唯物论D、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E、是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派别8、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E、自然唯物主义9、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A、否认世界可知性B、机械性C、否认自然规律客观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10、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人的主观意识B、人的主观感觉C、人的心D、宇宙精神E、绝对观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A、机械力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律D、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律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5.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基本原理作了否证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逻辑推理的方法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9.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A、黑格尔B、尼采、叔本华C、萨特D、费尔巴哈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代表人物是()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周恩来二、多项选择题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人本主义D、科学主义E、非理性主义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的有()A、提出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结合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B、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D、使哲学发展到顶峰E、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4.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影响有()A、证实、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发生任何变化5.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有()A、唯意志主义B、实证主义C、马赫主义D、存在主义E、逻辑实证主义6.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A、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B、中国共产党建党学说C、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C、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D、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E、一般与个别的关系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应该是()A、揭露其错误的本质B、揭示其产生的根源C、全盘抛弃D、批判的吸取其合理的因素E、与其融为一体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A、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B、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C、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E、是高居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第三章辩正唯物论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马原期末考试各章复习要点
马原期末考试各章复习要点各章复习要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和三大直接理论来源4、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和主观条件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唯物辩证法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二者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对两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不同派别。
3、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的不同派别4、关于世界的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的不同观点5、哲学史上对物质的认识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6、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的认识7、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否认这种不可分割性会导致哪些错误观点。
8、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9、物质的两种存在形态是如何区分和统一的10、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12、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14、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是什么15、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6、如何理解发展的实质和过程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7、事物发展的三大根本规律及其分别揭示的内容18、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19、质量互变规律: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生活中如何坚持和运用好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0、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1、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着重需要增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论1、实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5、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具体形式;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分别会导致哪些错误。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哲学是现世的智慧1.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在民族文化中处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
(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首先,现实是哲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其次,时代赋予哲学鲜活的特色。
最后,真正的哲学是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1.2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原因: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原因:首先,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正确解决决定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解决。
其次,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决,又有赖于科学的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内容: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它是物质派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
三个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是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初原”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对世界有整体观念,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把自然科学与哲学结合,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
理论缺陷:机械性。
一切运动都是机械运动;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否认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历史观是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内容:精神是第一性,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物质是第二性,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者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D、使人们一劳永逸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2. 世界观是;A、关于世界的观点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世界上的所有观点D、世界大观的简称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3. 方法论是;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B、一种方法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5.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6.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世界是物质的D、世界是统一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7.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8. 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B、可知与不可知有无同一性C、先知与后知有无同一性D、矛盾有无同一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9. 包含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着作是;A、资本论B、矛盾论C、实践论D、共产党宣言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10. 哲学的性质有;A、非实用性B、非功利性C、智慧性D、技术性E、永恒性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C11. 哲学的功能有:;A、反思人自身实践和认识的成果B、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指导人们的实践C、提供万能的思想武器D、为人们提供思维方法并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E、提供永恒性的工作方法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D12. 哲学之所以能给人以智慧,是因为:;A、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哲学有智慧性C、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E、是科学的科学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CD13.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A、本体论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B、世界存在不存在的问题C、世界是否永恒存在的问题D、认识论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E、世界是否运动的问题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D14.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有以下主要观点:;A、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B、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C、三元论:认为世界有三个本原D、四元论:认为世界有四个本原E、多元论:认为世界有多个本原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E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实现了:;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E、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统一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CD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 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2. 把物质等同于原子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4.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运动B、静止C、规律性D、可知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5.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质和量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6.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不可知主义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7. 静止是指;A、同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绝对的不运动D、静止是无条件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8.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其含义是;A、运动是变化的,静止是稳定的B、运动是客观的,静止是主观的C、运动是重要的,静止是次要的D、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9.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在于;A、无论何时何地运动无条件存在B、物质运动的存在是有条件的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D、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10. 形而上学认为静止;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存在运动之中C、不包含运动于其中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11.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是;A、相对主义和诡辩论B、客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1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13. 认为时间是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这种观点是;A、朴素唯物主义时空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C、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D、唯心主义时空观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14.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A、它的矛盾性B、它的可知性C、它的物质性D、它的存在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15. 意识是;A、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B、动物所具有的现象C、生物所具有的现象D、人类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16. 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D、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反应性;从刺激反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17. 意识的本质是;A、人脑分泌的一种物质B、客观事物C、一种特殊的物质D、人脑的机能,人脑对物质的反映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18.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因为运动是物质的;A、根本属性B、主观形式C、内部结构D、存在方式E、唯一特性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D19. 哲学物质观经历的基本历史阶段有;A、自然科学的物质观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E、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BDE20.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A、哲学物质发展的第二个基本历史阶段B、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构成物质要素的原子C、以一定自然科学材料作根据D、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E、把世界的本原说成是某种特定的物质结构层次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CE21.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对于现代科学发展;A、具有世界观的指导意义B、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C、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D、具有指明唯物主义方向的意义E、具有排除唯心主义对科学研究干扰的意义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DE2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A、物质世界不存在静止状态B、物质世界不存在精神,意识的运动C、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CDE23.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CD24.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A、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B、是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C、是认识和衡量运动的尺度D、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E、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CDE25.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有;A、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B、物质是其自身永恒存在和无限发展的唯一原因C、物质是意识的根源D、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E、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CDE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性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否定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5.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6.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事物的相对性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C、事物的变化D、人的自觉能动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7. 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普遍性的特殊性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8. 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9. 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矛盾的;A、特殊性B、客观性C、相对性D、条件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10.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C、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11.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A、矛盾特殊性原理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12. 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13. 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临界点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C、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D、把事物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14.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15.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或状态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或趋向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16. 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A、砍伐树木B、碾碎谷种C、花朵开放时花蕾消失D、洪水冲毁庄稼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17. 对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属于;A、不可知论B、唯心主义先验论C、非决定论D、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18. 唯物辩证法;A、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B、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C、回答了世界“做什么”的问题D、回答了世界“在哪里”的问题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19. 我国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唯物论观点B、唯心论观点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20. 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21.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A、间接的联系B、内在的联系C、偶然的联系D、本质的联系E、外部的联系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BD22. 辩证的否定是;A、外力作用的结果B、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C、事物内部肯定方面战胜否定方面D、事物的自我否定E、绝对的否定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BD23.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A、事物的本质联系B、事物的必然联系C、事物的稳定联系D、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秩序E、客观的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CDE24. 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能够在思维中实现它C、不能被消灭和创造D、能够认识和利用它E、违背了它就要受到惩罚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CDE25. 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A、是对医生的不敬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BCD第四章实践和认识1. 人们认识的起点是;A、客观事物B、社会意识C、感觉D、理性认识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2. 实践是指;A、人们主观的活动B、人们的一切运动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3.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大学的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的需要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C、科学发展具有独立的一面D、人类实践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4. 概念、判断、推理是;A、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5. 感觉、知觉、表象是;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6.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会导致;A、诡辩论B、经验论C、唯物主义D、不可知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7. 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A、唯物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唯理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8. “从认识过程的程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这体现了认识论的;A、唯物主义思想B、唯心主义思想C、辩证法思想D、经验论思想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9. 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10.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飞跃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C、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11. 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B、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认识D、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1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E、实践由认识指导的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CD13. 下列现象中属于感性认识的有;A、初步观察结果B、实验数据C、访问记录D、未经分析的检测结果E、对某人某事的初步印象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CDE14.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反映论,是因为;A、它是唯物主义经验论B、它是唯物主义可知论C、它将实践引入认识论D、它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E、它将科学引入认识论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CD15. 关于“实践”定义的重新思考,涉及到的内容有:;A、实践除了“改造”,还有“保护”和“恢复”B、生活实践问题C、精神劳动实践问题D、科学技术实践问题E、真正实践问题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CD第五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 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质和量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3.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其含义是;A、运动是变化的,静止是稳定的B、运动是客观的,静止是主观的C、运动是重要的,静止是次要的D、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5.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分歧表现在;A、统一于实践还是统一于认识B、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统一于社会存在还是统一于社会意识D、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6.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A、它的矛盾性B、它的可知性C、它的物质性D、它的存在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7. 物质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意识,是;A、意识是任何物质都固有的属性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物质的分泌物D、意识内藏于物质之中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8. 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D、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反应性;从刺激反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9. 科学证明人脑是;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意识的加工厂D、思维的对象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10. “反物质”的发现,证明列宁的物质定义;A、过时了B、是正确的C、是不完整的D、是绝对不变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11.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因为运动是物质的;A、根本属性B、主观形式C、内部结构D、存在方式E、唯一特性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D12.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A、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B、世界的本原是气C、世界的本原是存在D、世界的本原是原子E、世界的本原是无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D13.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E、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CDE14.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A、总体和局部的统一B、相互包含的关系C、永恒和暂时的统一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E、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BCDE15.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表明;A、思想是观念的东西,不是物质力量B、思想要发挥其能动性,必须依靠物质力量C、思想只有与实践力量相结合,才会实现能动作用D、思想具有伟大的能动作用E、思想要发挥能动性,必须同物质力量相结合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参考答案:ABCE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否定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4.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5.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事物的相对性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C、事物的变化D、人的自觉能动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6. 矛盾是反映;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7. 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矛盾的;A、特殊性B、客观性C、相对性D、条件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8.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A、矛盾特殊性原理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9. 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临界点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C、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D、把事物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10. 质变是指;A、事物的运动、变化B、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C、事物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根本转变D、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场所或结构的变化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题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A.革命性和批判性B.实践性阶级性C.科学性和历史性D.辩证性和彻底性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则表明 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C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D.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CA事物的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范围的扩大二、多项选择题 5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BCD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E、存在与物质同一性的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BDE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物质的存在方式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E物质的根本属性3、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BC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E.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ABD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人脑自生的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E.人脑的生理活动就是意识活动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B D.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6、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EA.“独中又自有对”B.“反者道之动”C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D.无独必有对E.“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知识点一、考试要求通过考试,能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包括: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同时,考察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导论: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第一章: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意识的产生、本质、结构和功能;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章:实践的本质和结构;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第三章: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文化结构。
第四章: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
第五章: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第六章: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七章: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历史规律的实践途径;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第八章: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本质;认识的结构。
第九章: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第十章:无第十一章:真理;价值;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第十二章:社会进步及其标准;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
三、试卷结构a)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b)题型结构a: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b:简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c: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秀林。
马克思主义原理必背要点(大题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包括:①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不同回答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②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只有在认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通过自觉活动认识规律并按照规律改造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世界统一于物质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③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本质上,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作用上,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5.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6.三大规律p43(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②是贯穿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认识和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②量变质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发展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联系起来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批判又继承,克服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
马原期末考试各章复习要点
各章复习要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和三大直接理论来源4、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和主观条件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唯物辩证法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二者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对两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不同派别。
3、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的不同派别4、关于世界的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的不同观点5、哲学史上对物质的认识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6、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的认识7、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否认这种不可分割性会导致哪些错误观点。
8、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9、物质的两种存在形态是如何区分和统一的10、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12、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14、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是什么15、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6、如何理解发展的实质和过程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7、事物发展的三大根本规律及其分别揭示的内容18、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19、质量互变规律: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生活中如何坚持和运用好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0、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1、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着重需要增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论1、实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5、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具体形式;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分别会导致哪些错误。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肖前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重点笔记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或特殊、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的区别2、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三、哲学的功能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
)【2】哲学研究的对象:自然、社会、思维知识【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首次提出)【6】回答世界“是什么”,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7【8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注: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有可知论,也有不可知论)【9】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0】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1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哲)【12】唯心主义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13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1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从属于唯心和唯物主义的。
【15】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注:不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独立的基本派别)【16】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7】德国古典哲学(直接来源、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哲的理论来源。
【18】实践性(最显著、首要的、基本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哲的基本特征。
【19】学习马哲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第一章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观【辨析题】1.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
2.任意一种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
【简答题】1.简述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2.简述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3.试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论述题】1.有人说:“不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照样可以取得工作成绩;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免不了犯错误,这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的工作没有用处。
”这种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③主体和客体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①有限和无限的关系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绝对和相对的关系④必然和偶然的关系3.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作论证的哲学家是( )。
①马克思②费尔巴哈③恩格斯④黑格尔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①无限和有限的关系②一般和特殊的关系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④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 )①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③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④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①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②科学的哲学体系最终完成③绝对真理的体现④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且是哲学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7.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①万物皆备于我②心外无物③物是感觉的复合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②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⑤本质和现象的统一2.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有( )。
①形而上学②二元论③唯物主义④辩证法⑤唯心主义3.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 )。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 B.自发的世界观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各门科学的总汇2.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C )A.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起源问题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C.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A. 无限与有限的关系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D. 一般同个别的关系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A.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看法B.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C.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D. 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发展5.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 D )A. 世界统一于物质B. 世界统一于精神C.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D.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6.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是( D )A. 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B. 辩证法和唯物论相分裂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裂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A. 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 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8.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A.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 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多项选择题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是( BDE )A.主观性B.机械性C.片面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BDE )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3、哲学是(ACD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C.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D.对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E.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E )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5、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6、下列各项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哲学B.有些唯心主义哲学C.所有唯物主义哲学D.有些唯物主义哲学E.休谟和康德哲学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BC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DE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9、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有(BDE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的是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是(ABE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创立了唯物主义D.创立了辩证法E.科学地确定了实践范畴在哲学理论中的地位1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他们分别是( CD )A. 本体论B. 认识论C. 人本主义D. 科学主义E. 理性主义12.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DE )A. 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B.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C. 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 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二、单项选择题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C )A. 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B. 物质和运动只同一个东西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 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科学之科学C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3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4 哲学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5 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A 思维B 物质C 存在D 实践6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 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C 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D 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7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B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C 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D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8 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这种观点是()A 唯心主义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9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B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C 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D 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10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 多元论观点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 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 朴素唯物论观点11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为人民服务的观点B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C 求真务实的观点D 实践的观点12 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A 创立了唯物史观B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C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D 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A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B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C 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统一起来D 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4 “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不可知论的观点D 相对主义的观点15 “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 唯心主义的观点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16 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形而上学的观点D 相对主义的观点17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将导致()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教条主义D 折衷主义18 《易传》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B. 运动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D. 发展的观点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D. 具体同一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B. 对规律的辩证否定C. 对规律的根本改造D. 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单项选择题答案]1.D2.C3.A4.C5.D6.A7.B8. A9.A 10.D 11.A 12.D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重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一般知识(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7.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物质在先意识在后)8. 唯心主义是指主张思维(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意识在先物质在后)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10.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2. “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中国朱熹:“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绝对精神”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6.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17.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0.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全面;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矛盾、片面21.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要依赖自然科学的成果,这说明: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24.在世界是否的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25. 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27.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二、唯物论(第二章,物质和意识)1.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体实物(如金、木、水、火、土、气(看的见,摸的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子;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没有物质在运动:唯心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二元论观点4.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7.唯心主义时空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时空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8.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空间:伸张性、广延性、三维性9.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劳动1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1.从本质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12.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1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意识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7.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1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1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20.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是指: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21.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主张是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的能动性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3.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24.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三、辩证法(第三章)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3.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复习第一章1.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世界观是自发的、零乱的、不系统的,只有经过提炼和概括,使其理论化、系统化,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就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
哲学是各种文化形态精神的凝结,又是贯穿各种文化形态的主线。
它表现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传统,一种内在凝聚力,一种人生境界,并且表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意识和物质何为第一性,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认识,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精神现象。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它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是一种直观的猜测。
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是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
二是形而上学性,把世界看成是孤立静止的,否认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是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意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世界观。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主要回答“世界是怎样”。
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观点看问题,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学说发展为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2.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
哲学一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是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
资产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其他进步,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的积极成果,特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发展的积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而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收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形而上学和宗教的、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批判地吸收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发现之一(另一大发现时剩余价值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研究和分析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从而使社会历史理论成为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显著特点:阶级性和实践性。
3.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从研究对象、内容、作用和本质特征四个方面形成与旧哲学完全不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研究对象来说,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从内容来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作用来说,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本质特征来说,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不仅指它以实践为基础,而且指它以各门具体科学发展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在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其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科学性和革命性必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
第二章1.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哲学和科学长期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坚持了可知论,并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性(能动作用)就是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对生理功能的控制。
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般来说具有两种不同性质,一种是促进事物的发展,一种是阻碍事物的发展。
实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基本途径是实践。
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以及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因而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而言的。
所谓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里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
表现为两种基本情形: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事物性质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时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时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纯粹的静止时不存在的。
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纯粹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运用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在实践活动中就是要善于把发展和稳定有机结合起来。
3.理解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主观能动性指意识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觉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一方面,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更不能改造,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另一方面,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反复实践,经过科学分析才能透过现象认识和掌握规律。
4.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①世界时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时不依赖与人们意识的客观存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反映,客观决定主观,而不能主观决定客观。
②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③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性的。
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1.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主要表现在: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2)运动、发展的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3)承认事物的矛盾和否认事物矛盾的对立。
承认或不承认事物内部矛盾。
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 理解什么是新事物,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和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事物。
新旧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由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有它存在的根据,因而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2)新事物比旧事物优越;3)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而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 了解度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质和量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和制约。
任何事物都是特定质和量的统一,都有自己的度。
度有两个极限,称之为关节点。
一旦超出或破坏了度,质和量的统一体就发生破裂,一事物就转化为他物。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对任何事物都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