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中学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靖江高级中学新校区规划设计
说明书
一、概述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作为泰州市第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在江苏普教系统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继92年通过省重点中学复查验收后,先后进入省立重点中学、国家示范高中,省模范学校的行列,一直是省级先进集体和文明单位。

由于历史原因,省靖江中学目前用地仅不足40亩,而且校园被商业街一分为二,学校至今尚无一个独立的田径场。

学校建筑密度较大且比较零乱,功能分区不尽合理。

现校舍结构简易且标准偏低。

校园周围也没有可供发展的空间。

为了能适应靖江市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一流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中学拟定易地新建校园。

根据靖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新校区位于靖江开发区内,位于南京路与扬州路交叉口的东北侧,总用地约13公顷,用地比较完整。

新校址地理位置优越,地质条件良好,交通方便,环境设施与公共设施易于完善,因九圩洪即将封闭,所以周边无污染源。

校区远离工厂区,近域内无集贸市场以及其他不利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场所。

其周边环境对办学十分有利。

在用地范围内,场地平整,在南边和西边各有一路高压输电线,但不影响建筑物布置。

需拆迁47户农户,但拆迁与建设可同步进行。

新校区建设规模为高中十六轨,共设四十八班,学生总数为2880名,规划用地13.39公顷,其工程投资总额约为1.2亿元。

二、规划依据
1、教育部《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标准》。

2、《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3、《江苏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实施方案》。

4、《江苏省普通高中基本实现现代化校舍建设标准》(试行)。

5、《江苏省普通中学基本实现现代化装备条件建设标准》(试行)。

6、《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7、《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建设银行靖江市支行)
8、靖江市中学新校区规划方案设计要注。

9、靖江中学新校区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招标书。

三、规划设计基本构思
1、学校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合理,交通流线便捷,为师生提供最大的方便,教学、运动、生活三大功能分区相对独立,同时注重各分区的有机结合,使校园空间有明确的序列感和关联性,形成一个分合有序、自然融合的整体形象。

2、建筑造型新颖而不失庄重,色彩不落俗套,体现出现代化气息。

以富有艺术活力的建筑群体设计来体现校园建筑的文化氛围和青春朝气。

3、空间形式多样化,广场、庭院、绿地、连廊等多种空间可形成若干师生交流的场所。

努力创造富有时代感和人情味的校园环境,以满足21世纪教学中多层次的要求。

4、校园绿化率约40-50%。

校园内建筑小品、花卉树木、喷泉、浮雕、画
廊设置合理。

运用生态理念营造校园宁静的氛围,主要噪声源均用绿化隔离带屏蔽,形成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引入建筑内庭,形成庭院和建筑内部的小环境,体现出省靖中的文化底蕴。

5、规划布局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注重节约用地,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6、校园内管线全部入地,并设置市政设施的系统控制中心。

四、规划总体布局
1、规划将全校分为三大功能区:即东北部的文体运动区,西北部的学生生活区和中部的教学核心区,三区中心处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联系便捷,流向合理,可减少师生往返距离,三区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同时又互有联系,相辅相成。

2、校园主入口设在扬州路,与中心教学综合楼相对,为校园景观主轴线的起始点。

次入口设在江阳路上,位于运动区与生活区之间,紧靠后勤服务用房。

3、江阳路、通江路均为城市干道,江阳路位于新、老城区之间,将有大量的交通流量。

将运动区设置在沿江阳路和通江路,使体育区兼具对外使用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也可减少交通干道对教学区的干扰。

4、由于体育馆、礼堂都要对外开放,因此,这两座建筑应相对独立设置。

体育馆位于江阳路和通江路交叉口的西南角。

礼堂位于校主入口西侧面向扬州路。

这样布置使两座对外服务性建筑相对独立而且便于管理。

5、教学核心区的外围由林荫绿带环绕,用以相对分隔体育活动区生活区,减少对教学区的干扰。

6、在校区西部,图书馆与礼堂之间设置集中绿地,与校园西侧的城市级绿地相呼应,同时也使其绿化景观与城市共享,与城市绿色空间之间得到相互交融和延续。

五、功能分区及单体设计
1、教学核心区
教学核心区是全校的重点,在规划中安排了一条空间景观主轴线,串联学校大门、校前广场、教学综合楼等教学区中的诸个空间元素,使各个空间层次丰富,具有序列性。

教学综合楼是校园的主体建筑群,它由西侧的三幢教学楼和东侧的办公楼、阶梯教室和实验楼组成。

所有这些建筑以连廊联系,形成各个不同的庭院空间和广场空间。

这些空间又与校前广场相呼应,统一于整个空间序列和景观主轴线中,也统一于“动”、“静”两大分区之中。

核心教学区的西翼为“静”区,安排隔声要求高的教学楼。

东翼为“动”区,安排了对隔声要求相对宽松的实验楼、美育楼。

整体建筑群造型新颖而庄重,色彩不落俗套,体现出现代化气派。

建筑材料定为中档,尽量少做玻璃幕墙等装饰。

位于西翼的教学楼,规划布置三个年级的普通教室及相关辅助用房,各个年级有各自的系统、相对分离。

教学楼之间用连廊相互联系,也为学生的课间交流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教室略比标准加长加宽,以便于今后教学条件的改善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
运用。

东翼的办公楼、实验楼与两楼之间的阶梯教室围合成一个面向运动区的半开敞空间,方便学生上体育课或课间集体的体育活动。

办公室采用大开间,注意到教研组为整体,便于教师交流。

办公楼、美育楼位于中心轴线的北部,底层架空,使得主轴线空间通透而连续。

同时美育楼正对次入口,又形成了一条空间副轴线,使主副两条轴线又相互联系。

有利于形成一个收放有序的校园空间。

科技楼、图书馆经组合后独立地设置在中心教学楼的西面,使其对教学区的干扰大大减少。

两者又围合成独立的内庭园,形成一个良好的小环境。

礼堂独立设置,入口位于扬州路上。

在建筑前形成一个人、车流集散的小广场。

礼堂向社会开放,在礼堂东侧设置门卫、栏杆,以便于校园管理。

2、体育运动区
运动区位于校园东北部,将城市干道与教学区相对隔离。

运动区安排有400米标准田径场一个,体育馆一座以及6个篮球场、5个排球场、1个网球场、一个泳池(50m×8)和一些器械活动区,与教学区生活区联系紧密。

同时用绿化带与校区主路作为隔离带,使运动区的噪音对教学区的干扰大为减弱。

体育馆内设一个标准篮球场和1800座观众席位,乒乓室、器材室、休息室以及部分辅助用房。

建筑形式流畅、活泼、明快。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动感。

体育馆主入口在北面,面向江阳路。

以方便体育馆对社会开放,在江阳路与体育馆之间设置馆前广场便于人流、车流的集散。

在体育馆南面也设置入口,以方便校园内师生的进入。

3、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位于校园的西北部,由学生宿舍、食堂、餐厅、浴室、招待所及设备用房等建筑组成。

学生宿舍为公寓式,共有六层,并且另设计一个单元作单身教师及外籍教师宿舍。

建筑方案灵活利用空间,将学生食堂、餐厅、浴室、招待所以及相应的锅炉房、后勤等用房等安排在一组建筑群中,使以往校园后勤用房散乱的状况得以改观。

建筑北侧设单独对外入口,直接与主干道相接,便于对外服务。

该建筑在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还起到了整合空间的作用。

六、交通组织
校园内用12米宽的环状主路联系三大功能区,道路断面为人行道宽2.5米,混合车道宽7米。

体育馆四周道路断面为8米,不设人行道。

在学校体育馆、礼堂附近分别安排停车泊位,以满足这两处建筑对外停车的需要,同时也限制了外来车辆在校区的穿行,保证了校园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

此外,在食堂餐厅综合楼设置地下停车库,解决停车泊位不足的问题。

由于自行车的交通组织和停放是影响校园大环境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对自行车的停放作出有序的规划。

本方案在教学综合楼的底部设置集中式的地下自行车库,以满足校园的自行车停放需求。

七、空间景观及绿化系统规划
(一)空间景观规划
本规划注重空间形式的多样化,创造各具特色的广场空间、庭院空间,以形成多个师生信息和感情交流的场所和网络。

规划利用一条空间景观主轴线和数条副轴线串联一系列空间和景观节点。

公共主空间为:校前广场区、教学楼围合成的庭院空间和教学楼后的休憩绿地以及食堂前的生活广场。

1、校前广场
校园大门与教学综合楼之间间距达80米左右,进入校园后呈现在眼前的是大片的草坪、绿化、宽阔的广场空间。

校前广场由硬地广场与集中的两大片草坪两个部分,硬地广场中的升旗台以及位于升旗台两侧的景观喷水池成为南校门视线的主对景。

2、教学综合楼的庭院空间
综合楼中部和西部的庭院空间主要布置硬质铺地,在其中设置一系列的花坛和庭荫树以形成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小空间。

另外在美育楼与实验楼之间布置集中的绿化和一个小型露天舞台,并在舞台东侧设置一系列柱廊,增加空间层次感。

实验楼、阶梯教室、办公楼之间又形成一个半开敞空间,主要设置硬质铺地。

在这个场地与运动区间设置一个叠水台与阶梯教室形成视线上的对景。

在场地上设置有方向性的不同色彩的铺砖以将学生向运动区引导。

3、休憩绿地及生活广场
在教学综合楼的西北角布置休憩绿地,其中以序列景墙引导人流,并在其东侧设英语角。

空间中采用硬地绿化与草坪绿化相结合的手法,营造一个优美的小环境,为师生提供一个课余休闲的场所。

在休憩绿地上植乔木、灌木,以分隔生活区与教学区。

这样,通过软质界面使生活区向教学区有机过渡。

在食堂前布置生活广场,与其南端的休憩绿地相呼应。

生活广场除了满足食堂前人流集散的需求外,旨在创造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空间。

该广场由硬质铺地及台阶、花坛组成。

本设计方案强调景观轴的空间序列变化和景观的延续性。

从南校门由南至北布置校前广场、教学综合楼的内庭院、美育楼北的小广场和通往次入口的道路,呈现出一个层次清楚、收放有致的空间景观效果。

此外,在礼堂与图书馆之间,布置近0.5公顷的景观游园式的休憩绿地。

并通过观景水池、水岸景亭、散步道、小型休闲广场以及花架等景观元素的有机组合,使空间活泼而具有张力,是师生课余游憩休闲的绝好场所。

绿地西侧设花圃,与绿地结合,供教学与休闲之用。

(二)校园绿化组织
规划以教学区周围的“绿化隔离空间”为主体,通过道路绿化,将综合楼庭院绿化、各个广场的集中绿化联成一体,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校园绿化系统,创造出优美的校园大环境,并能有效地减弱三大功能分区的相互干扰。

在学校的西侧和南侧布置大块的集中绿带,形成绿色开敞空间,既减少了交通干道对校园环境的影响,又与城市级绿地相互呼应,使整个城市绿化空间得到相互交融和延续。

八、经济技术指标
1、用地平衡表
用地平衡表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校园规划总用地:13.39公顷。

在校生规模:2880人
规划建筑总面积:81360平方米
容积率:0.608
建筑密度:17.18%
绿地率:45.78%3、造价估算
校区主要建筑项目投资估算
九、专业规划
(一)供电工程规划
1、现状概况
靖江中学新校区规划建设用地为13.39ha,学生规模2880人。

在校区的南部和西部各有一路高压输电线路。

2、设计依据
①《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②《城市配电网络规划设计技术规定》;
③《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95;
④《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⑤本次《靖江中学新校区规划设计》
3、设计原则
①结合本次校园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的搞好校园供配电系统规划,确保校区供配电网架安全、可靠、合理。

②合理布局,成环成网,减少迂回,降低投资,减少道路今后的重复开挖工作。

③充分考虑校区建设时序,处理好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系统的设置应满足分期实施、逐步发展、远近结合、灵活多变的要求。

④定性、定量预测出合理的用电负荷。

⑤保证供电容量,提高供电质量。

4、负荷预测
(1)负荷预测
为了适应校区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校区的规划布局,分析现状和规划的具
体实际,参考同类学校建设中所确定的用电指标,同时充分考虑本校的一些不定因素,分部、分项地确定各功能的用电指标,以满足校区发展建设。

校区用电负荷预测详见表一。

在用电负荷的预测中考虑如下因素:
①体育场所考虑部分设置灯光球场的需要;
②附属用房(如:水泵房、锅炉房等)的用电负荷中已考虑了动力用电负荷;
③学生宿舍和活动场所考虑到空调用电负荷。

④考虑10%的不可预见的备用负荷。

根据负荷预测表计算,全校区总用电设备负荷达3521KW,综合用电需用系数取0.6,则校区总的计算负荷为2112.6KW,校区的平均负荷密度为15777.4KW/KM2。

5、供配电设计
(1)供电电源
规划从城网引入两回10KV电源至校区10KV变电所。

进入校区采用双回YJV22-10KV-3*70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电源的提供由当地供电部门确定。

(2)电压等级
为了减少电压层次,根据我国现行的电压标准,校区按二个电压层次考虑,供配电电压为10KV,使用电压为0.4KV。

(3)变配电所及主变容量的确定
根据校区用电负荷的预测及分布,充分考虑校区用电负荷的特点,满足近期和远期的衔接,合理地进行10KV变配电所的设置。

在新校区终期设两座10KV变配电所,在科技楼设置一座1#10KV变配电所,终期主变容量拟定为2×800KVA;主供教学实验区及图书馆、礼堂等用电。

在食堂内设置一座2#10KV变配电所,终期主变容量拟定为2×1000KVA,主供学生生活区及体育运动区用电。

这样,新校区终期主变容量为3600KVA,10KV容载比为1.7。

变配电所的设置应考虑建设序列、建设能力及经济实用,避免初期投资过大、设备闲置。

变配电所实施时先期投入一台主变,但变配电所的规模应按终期容量预留。

(4)主结线方式:
1)10KV配电网架结线方式
10KV供配电网架结线方式力求简单、可靠、运行经济、操作方便,有利于逐步开发。

根据校区的用电负荷性质,10KV变电所高压侧拟采用单母线双回路供电。

2)低压配电网架结线方式
为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各变配电所的低压出线主结线采用放射和树干相结合的混合方式。

对于学生宿舍及公共服务设施采用树干式供电,根据负荷的分布情况在适当位置设置电缆分线箱,每两条干线的末端箱之间加设联络线,使二回线路构成一闭环,在两末端分线箱中至少有一只分线箱带分段开关,以保证二回路开环运行。

对于教学、实验及科研等负荷较为集中的大中型建筑、市政设施所需的动力负荷采用双回路放射式供电,确保供电的可靠性。

(5)变配电所的配出线
各10KV变配电所10KV电源进线按两回考虑;低压配出线根据不同负荷需要预留16~22回,其中部份作为备用。

(6)导线的选择原则
1)10KV线路
10KV导线按经济电流密度进行选择。

我国目前规定采用的铜芯电缆经济电流密度系数为:J=(2.0~2.5),本次设计中采用经济电流密度系数J为2.0。

10KV 配电干线采用YJV-10KV-3×70交联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2)低压(0.4KV)线路
由各变配电所至各分线箱的电缆干线选用VV-1KV-3*120+1*70四芯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由分线箱至用户的电缆选择由实施时确定。

(7)导线的敷设及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校园整体环境,本次规划原则上考虑所有线路均采用埋地敷设方式,为了校区管线敷设的一致性,便于管理和维修,电力线路统一敷设在道路
的南侧和西侧。

为了便于分期实施,导线的敷设除变配电所的进出线处采用电缆沟敷设外,主要道路上均采用PVC管埋地敷设。

根据供配电系统的设计配管一次性埋入地下,避免道路的重复开挖。

导线可随负荷的增加而敷设,减少初期投资。

对于非道路下的电缆支线可采用电缆直埋敷设至终端负荷点。

若道路先期施工,应在设计的线路过路处预留过路钢管,保证后期电缆的敷设。

6、路灯规划
(1)路灯设置原则
为了满足校园的各功能的要求,营造校园气氛,道路照明力求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照度均匀,控制灵活。

根据校园的特点和布局,规划原则如下:
①主次干道灯具造型应力求统一,使整个校区在道路照明上协调一致;
②广场照明应与广场设计相配合,同时灯具选型应与整个校园的道路照明相协调;
③路灯电源分区供电,集中控制,统一管理;
(2)灯具布置
由于校区干道以非机动车为主,支路则系非机动车道路,对亮度、照度及诱导性要求不高,但其舒适性和均匀性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灯具的选择直接影响校园的整体效果。

为了提高校园的舒适性和均匀性,干道灯具双侧交错排列布置,支路灯具单侧排列布置。

为了提高道路照明的均匀性,设计路灯间距取15~20米,施工时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

(3)光源选择
光源的选择既要考虑光效率高、显色性好,又要考虑其经济实用性,从光效率、显色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选用高压钠灯作为校区道路的光源较合适,为使校区各条道路上照度基本一致,单侧路灯的光源功率可适当增大。

(4)路灯电源及控制
1)路灯电源
为了提高路灯照明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校区路灯统一布置。

由于校区内夜间行人较少,道路照明仅考虑夜间值班照明即可,同时考虑路灯控制的灵活性,故规划由各变配电所提供1~2回路灯电源。

其系统由施工图设计时确定。

2)路灯控制
路灯控制采用自动和手动相结合的方式,全校区路灯统一采用光电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控制内容可考虑正常道路照明、夜间值班照明及特殊照明。

根据各分区的路灯数量在道路的电力线路一侧设置路灯控制箱,路灯控制箱的具体设置由施工图设计时确定。

另在主校门传达室设置辅助(手动)路灯控制系统,在应急时便于对全校路灯集中统一管理。

(5)导线选择及敷设
由各变配电所提供的路灯线路均采用VV-1KV-4×35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引至路灯控制箱,路灯控制箱的出线回路采用VV-1KV-4×16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由于路灯线路均为一次埋设到位,故电力电缆可采用穿PVC 管埋地敷设。

在电缆过路时由PVC管改穿镀锌钢管或玻璃钢电缆管埋地敷设。

为了校区管线敷设的一致性,便于管理和维修,路灯线路统一敷设在道路边外侧0.5米处。

单侧布置的路灯位于道路的南侧和西侧,与电力线路同方向。

(二)电信工程规划
1、设计依据
①《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YD/T2008-93;
②《城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通信设计标准》DB/3200P-006-93;
③《建筑电气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④本次《靖江中学新校区规划设计》。

2、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
为了逐步适应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电信事业应当超前发展和优先发展,规划原则如下:
①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在电信容量预测上应留有足够的裕量;
②管线的敷设应考虑近远期相结合,使校区的电信管网具有可扩展性,适应逐步提高通信能力的要求。

3、电话容量预测
(1)预测依据
国家邮电部对城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装机容量的规定,同时参照现有住宅、教育及办公等设施的装机容量。

(2)指标确定
为了适应学校的改造、建设和发展,同时考虑节约初期投资和减少运行费用,本次规划拟在新校区内设置市话虚拟网交换设备。

对各类性质建筑的电话需求量指标考虑如下表:
(3)电话容量预测
根据上述确定的电话指标,对校园中各建筑进行分类计算,所需电话总容
量为665门。

按1:1.6的放线比放线,则全校线路容量约需1050对。

4、邮政、电信设施的设置
为便于集中统一管理,根据校区的规划布置,在新校区考虑设置邮政、电信服务设施。

邮政方面主要开展信函、包裹、邮储及报刊杂志等综合业务;电信方面主要设置电话虚拟网交换设备。

交换机房的规模由专业部门及建设单位确定,位置拟考虑在科技楼内的弱电管理中心。

在中心机房内设置校内与校外联系的集中电话交接箱。

由总交接箱至各分交接箱采用大对数通信电缆,减少主要道路下的通信电缆数量。

电话交接容量由具体设计时确定。

在校区适当位置设地面电话分线箱;分线箱的型式可采用户外落地式,也可户内壁挂式。

为了给学校师生用电话提供方便,在校区内适当位置设置公用电话,公用电话的设置可采取如:有人值班公用电话、IC卡电话等多种形式。

5、电信线路
电信事业的发展应从节省投资、提高效益方面入手,使电信事业的发展与
校区的改造建设相适应。

(1)导线的选择和干线分配的原则
由于通信系统及导线选择应由专业设计部门设计,作为规划设计,应为专业部门设计的线路提供必要的通道。

为了适应校区的分期开发、降低初期投资,校区通信干线拟按二期开发考虑,即由总交接箱至各分区内的分交接箱之间的通信干缆分别按敷设两根考虑(不论多少对数)。

(2)导线的敷设方式
根据规划的原则,为了校区弱电(在本规划中电信与广播电视及网络工程均作为弱电工程考虑)管线敷设的一致性,便于管理和维修,电信(弱电)线路敷设在道路的东侧和北侧。

为了便于分期实施,弱电配管均采用U-PVC管一次性埋地敷设,避免道路的重复开挖。

电信线路可根据发展建设的需求,分期分批敷设,提高电缆的使用效率,减少初期投资。

对于非道路下的电缆支线可采用电缆穿U-PVC管埋地敷设至终端。

若道路先期施工,应在设计的线路过路处预留过路配管(钢管),保证后期电缆的敷设。

(三)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1、设计依据
①《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94;
②《工业企业共用天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GBJ120-88;
③本次《靖江中学新校区规划设计》。

2、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
为了逐步适应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广播电视工程应当与学校的建设同步发展,使校区的发展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本次规划原则如下:
①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在广播电视的终端容量设置上尽可能满足各种功能的需要,因此在容量预测上应留有足够的裕量;
②管线的敷设应考虑近远期相结合,使全校区的广播电视管网具有可扩展性,适应逐步提高的多功能要求。

3、广播电视终端容量预测
(1)广播电视容量预测
为了适应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本次设计对各类性质建筑的广播电视需求量指标考虑见表,计算结果全校广播电视终端总量约为811只。

4、广播电视设施的设置
在新校区的科技楼弱电管理中心内设置一套广播系统(该广播系统可结合消防、保安、会议广播、背景音乐等功能设计)及电缆电视前端设备系统并与市区联网(该系统可包括:电缆电视、卫星电视系统、自办电视节目及调频广播等),对全校各功能用房进行服务。

广播电视系统控制中心的规模由专业单位确定。

根据广播电视用户的分布情况,分别在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及体育运动区的适当位置设置广播电视分线箱。

在校区内广播电视其它设施考虑如下:
①校区内设置广播喇叭,供广播体操、背景音乐及其它功能使用;
②在教学用房中,各层和特殊要求处设置广播喇叭,供会议通知、广播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