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定向练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美的发现__学习抒情》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美的发现__学习抒情》导学案1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导学案目标导航抒情是很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情动于中的产物。

这个单元的写作训练,我们要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学会抒情。

写作指津一:什么是抒情所谓抒情,顾名思义,就是抒发感情。

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其中有着作者的主观爱憎。

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

二:如何抒情①情要真实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要动人,首先得真实。

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

白居易说: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

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

②情要真实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

消极颓废的感情不应该写入文章。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发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读过后久久不能忘怀。

③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我们先看看教材中的几段文章,思考其抒情有什么特色,你有何感悟?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故都的秋》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写作《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写作《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同步练习一、指出下列语段或诗句所使用的抒情方式。

(1)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二、阅读下列几个文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并做出点评。

经典语段1:几天中我领略了西湖的“绿”。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一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

亭旁溪水波光粼粼,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着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宗璞《西湖的绿》)点评:经典语段2:父亲望见我,一边跑,一边挥动手臂。

父亲离我越来越近了,我听见了他粗重的喘息,看见了他身上的雪花,头顶的热气和手里的一把零钞。

原来,父亲给我送钱来了。

父亲跑到窗边:“钱……5元……够吗?”我使劲地点头,几乎是用哭腔答道:“够了,爸爸,够了!”我慌忙去接那把零钞,可是一股风吹来,一张5角的纸钞被卷跑了。

父亲迅速转身去捡,可是风偏偏戏弄我的父亲,纸钞上下翻动,向远处飘去。

父亲佝着腰去追,一连扑了几次空,旁边的人们一阵又一阵哄笑。

终于,我悬着的心放下了,父亲捉住了那张纸钞。

瞬间,我的心又提到了噪子眼儿;因为汽车已经开了,而父亲却在追赶正在加速的汽车。

我急忙朝父亲大幅度地摆手:“爸爸,别追了!别追了!”可父亲不肯停下。

我猛然想起父亲冻伤的脚,恨不得跳下车扶住我的父亲。

父亲与我的距离渐渐变短了,他高扬着手臂,5角的纸钞在风雪中颤抖。

我尽力伸长手臂去抓那纸钞,可父亲怕纸钞再被风吹走,捏得紧紧地。

“哧”的一声,纸钞裂为两半。

我的心一下子碎了,泪水夺眶而出。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单元写作“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定向练Word版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单元写作“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定向练Word版含答案

【目标·要点】擅长发现自己、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学会抒怀。

一、典文·赏析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西藏的天,每日都是蓝的。

(1)每日,天蓝,白日黑夜地“蓝”着地球之巅的人们。

(2)我头顶的蓝天,向来处于静止状态,它自然是无声的,一只鸟便能够划破它的安静。

天把心情蓝得很高,很畅,像天边的经幡跟着风的节奏而摇摆。

(3)每日,天蓝,像一块蓝丝绒,把所有答案裹起来,让人们以各样姿势,在天底下猜想它为何蓝得让人生疑。

你经常会看到,有人满腹疑心地盖上相机镜头,说:“我不相信天能蓝到这类地步。

”也有人一下飞机,仰头就会问:“西藏的天干吗这么的蓝呀?”(4)我说:“自然是因为你的远道而来,你必定会爱上它,对吗?”“但是你一定回答我,它干嘛这样的蓝?”是呀,天之蓝总得有个答案吧。

我习惯地将两手放入衣袋,望着蔚蓝蔚蓝的天,紧张地思虑,让腾刮风暴的脑海挑选一个精准的解答,一时感觉满眼所有是正确答案。

一会儿,全部又恢复了静止。

仰头望天,天仍是那么蓝,丝毫没有哪怕微不足道的变化。

面对无穷的蓝,瞬时想好的答案又所有消逝了。

(5)多半时候,我们会故意去找寻一个完满的答案,以便对自己和对方的疑问作个解说,可实在是困难。

初来西藏的人经常会为诸如天为何那么蓝等问题绞尽脑汁而致使大脑缺氧,反不可以轻松享受天然风光的漂亮,因此你不用过问太多的问题,在你到达以前,西藏的天就这么蓝,在你走开以后,它还依旧(1)直接入题,漂亮的风景让人神往。

(2)简短的语句,富含感情;“蓝”活用作动词,富裕活力。

(3)奇妙的比喻,将无以言说的愉悦形象化。

(4)用问句形式将对这类蓝的美、美的蓝的热爱之情充足地表达了出来。

(5)寓情于景。

愉悦而忘言,感情在心间。

(6)寓情于理。

(7)采纳一连串反问的句式表达对蓝天的喜欢之情。

(8)寓情于议。

(9)新奇的拟人,饱蘸感情。

下去。

(6)我在西藏看了八年的天,只求与天共度,免得了每日天的和真。

反来,我倒想你了,天点儿有什么不好?每日天,多么美好的生活呵,道你担忧它下去不是件好事!道你真不知地球本来就是一个色星球?(7)我不否天空的不一样色彩会人不一的情,特是成都那座整天灰得乱七八糟的城市,灰得十分湿润,湿润把小伙潮得一个个皮嫩肉,看上去很“白”。

高中语文《美的发现-学习抒情》之抒情类文章写法指导系列教案抒情类文章写法指导2人教新课标必修二

高中语文《美的发现-学习抒情》之抒情类文章写法指导系列教案抒情类文章写法指导2人教新课标必修二

抒情类文章写法指导2单元教学总目标掌握抒情的基本涵义,抒情的一般要求和抒情的一般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在写作过程中正确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美好事物的情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抒情的一般要求本节教学目标1.在研究探讨中理解抒情的一般要求2.实践运用时,能够把丰富的感情正确的表达出来3.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二, 教学过程1.导入本课同学们,一个人要成为一名在未来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就要学会学习,而要学会学习,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是其中重要任务之一.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上节所学内容,看一看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好.(对上节内容进行复习)2.作文讲评与写法指导下面请同学们把你所写的文章读给大家听一听.(1) 读完后,要求谈谈自己写文章的体会:①你所写内容是真实的吗你的构思过程是怎样的②你在写作时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是如何克服的③你自己认为你的文章有哪些优点请举例说明.④请你分析一下,你的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⑤通过这次作文你的收获有哪些下一次的努力方向是什么(2)学生听完后,对听到的情况进行研讨:①请你指出这位同学的文章有哪些优,缺点,并说明该如何改进.②你认为这位同学的作文应该给多少分理由是什么(总分值50分)③你感觉到上节课所学知识在这位同学的作文中是否得到了落实请举例说明.(3)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抒情的有关知识及其运用再进一步进行总结.3.研究探讨新授内容认真阅读教材,研究探讨下面的问题:在抒情时,怎样才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努力做到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②人的感情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才可以把这些特点表达出来(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③在使用抒情方法时,怎样做到主题明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抒情)4.收集整理信息研究总结下面的问题①抒情的一般要求都有哪些内容②这节课你的收获都有哪些5.写作实践活动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题目:我的父亲(母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写作《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写作《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2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教学目的】1.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重难点】掌握各种抒情方式方法,特别是托物言志这种抒情方式的把握。

【教学方法】读——析——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本1.美是什么?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生机,美是高尚品德……美无处不在。

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2.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你发现过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吗?如果发现了,说出来与我们分享。

二、欣赏习作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同学郊游后写下的文字。

屏显:片段一:几幢房子,灰突突的,破败不堪,好像已过了几个世纪。

一条小河,水面上飘浮着一团团的杂草,像是平平的路面上偏偏长着一片片的青苔。

大片的草地已开始枯黄,没有一点儿精神。

几棵落叶乔木也开始落叶,飘零的叶子随风乱飞,飞满了田野,飞进了村庄,吹打在行人的脸上。

)问:你觉得这个同学描写的风景美不美?小结:美实际上是一种感受。

我们常说“触景生情”,反之,也有“境由心生”的说法,你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感受景色,那景色就带着什么样的色彩。

可以说把眼前的景物与你的情感体验融合为一体,美就产生了。

比如另一个同学带着欢乐的笔调进行的修改。

屏显:片段二:几幢房屋枕在小河边,虽已有些破旧,却显出几分安逸,几分自然。

河水潺潺流淌,水面上飘浮着几根枯草,几片落叶,好像一艘艘小小的船儿。

草地已开始泛黄,但那大片的绿色仍然骄傲地炫耀着,把一年中最后的美丽也献给了游人。

几株乔木已开始落叶,叶儿随风飘舞,那是树木回报大地母亲的礼物。

小结:可见心境不同,审美的感受就不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习题(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习题(4)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表达交流》《美的发现学习抒情》精品专题课后练习【7】(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 。

(2)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3),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4)寄蜉蝣于天地,。

(5)吾师道也,?(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答案】⑴雄飞雌从绕林间⑵长余佩之陆离⑶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⑷渺沧海之一粟⑸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⑹蟹六跪而二螯【考点】高中语文知识点》名句默写》诗【解析】试题分析:“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

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

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

如:“雌”“佩”“沧”“粟”“蟹”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2.下列各项与例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A.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答案】D【考点】高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例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D项,例句与D项为宾语前置句,A状语后置句;B被动句;C定语后置句。

所以选D。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书写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

高中语文表达交流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表达交流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美的发现学会抒情教学目标:第一重:学会发现美,并会运用简单语言把美的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重:通过经典的课文,识别并掌握抒情的手法。

第三重:通过名家作品和教师写作经历,深入理解以情感人、以理动人乃抒情之根本。

教学重点:1、运用技巧为抒情增色。

2、写作中要含情纳理。

教学难点:写作中饱含真情、融入理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19世纪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学们说一说在你眼中都什么是美的呢?(学生自由发言)美,可以归为四类:社会美、人的美、自然美、艺术美。

其实,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二、发现了美,还要能概括发现的这种美的特点吗?试着用一两个词概括这四座名山美的独特之处。

泰山:雄伟华山:险峻黄山:奇特峨眉:秀丽长城:宏伟、绵长、蜿蜒发现了美,也概括了美的特点,再去抒发对它的喜爱就顺利多了,齐读这段文字:长城是一条有生命的线、神奇的线。

它是自然中节奏的升华,寓奇险于现实,藏变化于整齐。

它以蓝天为幕,大地为座,从苍茫的西北戈壁,到浩瀚的东部海滨,涉大河巨川,穿崇山峻岭,跨危崖绝谷,过荒漠草原,腾挪跌宕,气象万千。

宛如神奇的巨笔在中国大地上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

而烽台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就是这草书中的转折,亭障垛口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这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取材于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有删改)写作中从不缺少美,也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把美的感情抒发出来的技巧。

三、如何抒情,我们何不到课文中找到活水呢?看《岳阳楼记》《荷塘月色》视角、顺序: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手法:动静结合、对比、色彩修辞:比喻、排比、拟人、通感四、知道了抒情手法,就试一试效果吧。

“我言秋日胜春朝”要求:1、结合图片内容写作 2、直接和间接抒情结合 3、运用以上绘景的技巧展示示例:我爱的秋天,风清气爽,天高云淡,作物成熟,瓜果飘香。

高中语文美的发现-学习抒情之抒情类文章写法指导系列教案抒情类文章写法指导1人教新课标必修二

高中语文美的发现-学习抒情之抒情类文章写法指导系列教案抒情类文章写法指导1人教新课标必修二

抒情类文章写法指导1单元教学总目标掌握抒情的基本涵义,抒情的一般要求和抒情的一般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在写作过程中正确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美好事物的情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抒情的基本涵义本节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抒情的涵义,学会在写作过程中使用抒情的方法2.能够在阅读中体会抒情语句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3.在写作的实践中学会使用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1.导入本课同学们,谁能说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吗(讨论)对,人是有感情的.既然人是有感情的,那么有了某种情感后就,必然要从内心中发泄出来,这种发泄过程你们知道叫做什么吗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探讨有关抒情的问题.2.思维能力训练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段文字.不久前,新疆南部的一个小县城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当时,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母亲正搂着五个月大的儿子酣睡梦中.突然,空中发出沉闷的轰鸣声,大地在黑暗中剧烈地颤动起来,随着一声巨响,楼房倒塌了,巨大的冲击力带着母亲和孩子从五楼坠了下去……听见儿子的哭声,母亲看见儿子被挂在自己头顶上的一根晾衣服的铁丝绳上,随时都有摔下去的危险!而自己也被深深地埋在了距离地面几十米高的废墟中.母亲顾不得浑身的疼痛,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想办法救下孩子.她不敢大声呼救,怕惊吓了孩子.只好自己默默地挣扎,但是身体却纹丝不动.情急中,母亲一次次地伸长着自己的脖子,用自己的嘴去衔住儿子……她终于成功了!她用嘴咬住了儿子的衣角,用尽全身力气将儿子从铁丝上扯了下来,用牙关死死地衔着儿子,就这么坚持着,坚持着……晨曦中,当救援的人们看到这动人的一幕时,无不为这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当人们含着眼泪把孩子的衣角从母亲的口中扯出来时,鲜血已经浸透了孩子的衣襟.世界上只有母爱的力量所向披靡.母爱犹如春日的阳光,美丽而永恒;母爱犹如春日的小雨,温馨而柔韧.研究探讨下面的问题:①听了老师读的这段文字后,你心中都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感受)②文中有一处说"晨曦中,当救援的人们看到这动人的一幕时,无不为这伟大的母爱所感动."请你发挥想象能力,说说当时人们会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动(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为在叙事中抒情作准备)③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为什么你要说是这种表达方式呢(为理解抒情的含义作铺垫,引导学生理解抒情的含义)④如果把最后一段删去,行不行为什么(通过讨论,认识抒情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3.收集整理信息研究总结下面的问题①请你谈谈自己对抒情基本涵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进行准确的概括,然后由教师进行强调)②在抒情的含义中,你认为应该着重从哪几方面来进行理解和把握(在研究探讨中,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掌握基本概念的方法)③你认为在写作过程中,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抒情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抒情的作用,掌握恰当的抒情方式)④我们在使用抒情的方法时,达到怎样的效果才是理想的境界(为了促使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努力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通过以上问题的研讨,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以便把基本信息总结得比较准确.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收集信息和梳理的能力.4.语言表达能力训练①请你说出一件你生活中最受感动的事情.要求:要把所经历的事情说明白;要有能够表达内心感受的语句.②请你对今天这节课中自己的表现做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要求:努力寻找自己的闪光点,以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③总结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要求:能够系统的有条理的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5.写作实践活动①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父亲(或母亲)的敬仰之情.②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难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重点】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学会抒情。

一、典文·赏析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西藏的天,天天都是蓝的。

(1)天天,天蓝,白天黑夜地“蓝”着地球之巅的人们。

(2) 我头顶的蓝天,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它当然是无声的,一只鸟便可以划破它的宁静。

天把心情蓝得很高,很畅,像天边的经幡随着风的节奏而摇曳。

(3)天天,天蓝,像一块蓝丝绒,把全部答案裹起来,让人们以各种姿势,在天底下猜测它为何蓝得让人生疑。

你常常会看到,有人满腹狐疑地盖上相机镜头,说:“我不相信天能蓝到这种地步。

”也有人一下飞机,抬头就会问:“西藏的天干吗这么的蓝呀?”(4)我说:“当然是因为你的远道而来,你一定会爱上它,对吗?”“但是你必须回答我,它干嘛如此的蓝?”是呀,天之蓝总得有个答案吧。

我习惯地将两手放入衣袋,望着湛蓝湛蓝的天,紧张地思虑,让腾起风暴的脑海筛选一个精确的解答,一时感觉满眼全是正确答案。

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静止。

抬头望天,天还是那么蓝,丝毫没有哪怕微乎其微的变化。

面对无限的蓝,瞬间想好的答案又全部消失了。

(5)多数时候,我们会刻意去寻找一个完美的答案,以便对自己和对方的疑问作个解释,可实在是困难。

初来西藏的人时常会为诸如天为什么那么蓝等问题冥思苦想而导致大脑缺氧,反不能轻松享受天然风光的美丽,所以你不必过问太多的问题,在你抵达之前,西藏的天就这么蓝,在你离开之后,它还依然(1)直接入题,美丽的景色让人向往。

(2)简洁的语句,富含情感;“蓝”活用作动词,富有活力。

(3)巧妙的比喻,将无以言说的喜悦形象化。

(4)用问句形式将对这种蓝的美、美的蓝的热爱之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5)寓情于景。

得意而忘言,情感在心间。

(6)寓情于理。

(7)采用一连串反问的句式表达对蓝天的喜爱之情。

(8)寓情于议。

(9)别致的拟人,饱蘸情感。

到西藏去看看那蓝得无法言说的天,读完本文,或许你会马上涌起启程的冲动,不过,去不了也不要紧,因为我们已经随着作者饱览了西藏那美丽的天的蓝,作者那饱满的情感已经引领着我们飞翔在蓝的天。

二、技法·点拨作家格非说过:“如果我们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找到写作的素材,很容易流于空洞。

……我们不能从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不到幸福,除了升学压力和社会流弊的影响之外,还因为我们的确缺乏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眼光。

而写作的目的之一,正是帮助我们全面、深入、正确地了解社会,进而认识生活,丰富自身。

”我们要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就要善于发现美。

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发现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美的心灵。

(一)观察、体验生活,收获心灵的感动,找准动情点。

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体验和思考,是难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写实事、抒真情,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

的确,生活是平淡的,就像那波澜不惊的湖面,然而当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去注视每一朵浪花时,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朵浪花都藏着一个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会给我们一份感动。

问题(1):阅读下面宗璞的《西湖的绿》选段,分析:作者的动情点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几天中我领略了西湖的“绿”。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

亭旁溪水波光粼粼,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作者的动情点就是西湖的“绿”,文段中作者融情于绿中,通过对绿的描写来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对绿的喜爱。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体验,悉心捕捉,就可以收获心灵的感动,就能找到写作中最好的“大米”。

(二)借助相关手法,抒发真挚的情感,融情于境。

1.把人物置身于典型环境中,将抽象的感情“过程化”。

通过具体的叙述、描写,使之化抽象为具象;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叙述、描写、议论中,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问题(2):阅读下面《半边钱》选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父亲望见我,一边跑,一边挥动手臂。

父亲离我越来越近了,我听见了他粗重的喘息,看见了他身上的雪花、头顶的热气和手里的一把零钞。

原来,父亲给我送钱来了。

父亲跑到窗边:“钱……5元……够吗?”我使劲地点头,几乎是用哭腔答道:“够了,爸爸,够了!”我慌忙去接那把零钞,可是一股风吹来,一张5角的纸钞被卷跑了。

父亲迅速转身去捡,可是风偏偏戏弄我的父亲,纸钞上下翻动,向远处飘去。

父亲佝着腰去追,一连扑了几次空,旁边的人们一阵又一阵哄笑。

终于,我悬着的心放下了,父亲捉住了那张纸钞。

瞬间,我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儿;因为汽车已经开了,而父亲却在追赶正在加速的汽车。

我急忙朝父亲大幅度地摆手:“爸爸,别追了!别追了!”可父亲不肯停下。

我猛然想起父亲冻伤的脚,恨不得跳下车扶住我的父亲。

父亲与我的距离渐渐变短了,他高扬着手臂,5角的纸钞在风雪中颤抖。

我尽力伸长手臂去抓那纸钞,可父亲怕纸钞再被风吹走,捏得紧紧地。

“哧”的一声,纸钞裂为两半。

我的心一下子碎了,泪水夺眶而出。

透过闪闪泪光,我看见我的父亲高高举着半边钱,呆立在雪地中,像一尊雕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这三段文字记瞬间曲折,兴尺水波澜,让父亲在雪地里捉纸钞,融真情于特定环境,就把人物写实、写足、写活、写透了。

由于曲折多姿,所以催人泪下。

2.把真情附着在适当的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上,让人物实实在在地活起来。

文章要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各种表达技巧,以强化文章感情,激活人物形象。

(1)细节、对比手法抒情可以借助细节描写完成,同时也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感染力。

问题(3):阅读下面的选段,分析作者是如何让人物鲜活生动的。

王阿姨两手使劲攥着墩布的把儿,双腿跨成弓字步,腰弯曲着,一下一下用力地移动着墩布,拖着地板。

她每拖一处,那一处就显得格外明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这段话描写行为的动词“攥着、跨成、弯曲、移动、拖着”把王阿姨写活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阿姨是一个工作踏实、细致、认真的人,也可以体会作者对王阿姨的赞赏之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在作者情之所至之时直抒胸臆。

它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为基础,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灵活使用,往往用在作者感受最深、感情最强烈的地方,语言要精练,并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旨在深化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是借助文中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做媒介来抒发感情。

因依附的事物不同,具体表现形式也有差异。

有:A.借景抒情法。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咏物寓情法。

如流沙河的《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

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

C.融情于事法。

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D.融情于理法。

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E.托物言志法。

如陆蠡的《囚绿记》。

问题(4):阅读下面秦牧的《土地》选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这是我们的土地呵!怎样保卫每一寸的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的巨大的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呢?党正在领导和率领着我们前进。

青春的大地也好像发出巨大的声音,要求每一个中国人民都作出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作者这里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地最深沉的爱。

(三)科学加工、提炼,化情为实。

我们提倡抒真情、写实感,但并不是所有的真情实感都可以写进作文。

文章就得提炼斟酌,精心选材,给人启迪。

问题(5):阅读下面高考优秀作文《芬香永存》选段,分析小作者是如何以真情打动阅卷老师的。

妈妈,您走了,整个世界都变得那么陌生,我无所适从。

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

我把家布置得跟您生前一样,妈妈您知道吗,是为了更好地纪念您。

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言谈举止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女儿的心上。

我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那样,妈妈您就会知道女儿用了这些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您。

妈妈您对我的好就像芬香永存,女儿却只能做这些小事来纪念您,愿妈妈安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由于前文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材料:勤做家务、关心妹妹和蓄留长发。

这两段抒情总结全文,言辞尤为真切,感情倾向鲜明,既交代了考生的写作意图,又巧妙地点明了题目。

使主题积极明朗,引人回味无穷。

【技法总结】(一)观察、体验生活,收获心灵的感动,找准动情点。

(二)借助相关手法,抒发真挚的情感,融情于境。

1.把人物置身于典型环境中,将抽象的感情“过程化”。

2.把真情附着在适当的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上,让人物实实在在地活起来。

可运用以下手法:①细节、对比手法;②直接抒情、间接抒情(A.借景抒情,B.咏物寓情,C.融情于事,D.融情于理,E.托物言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