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电影
中国电影的乡土与民俗
中国电影的乡土与民俗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可以展现社会现实,又可以呈现人类情感和精神追求。
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经常以乡土与民俗为主题,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乡土与民俗的角度,探讨中国电影的独特之处。
一、中国乡土电影的特点中国电影中的乡土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域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差异明显。
电影作为一种传媒形式,可以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不同地域的差异和特色。
例如,电影《卧底巨星》展示了四川的美丽风光和川剧文化,让观众对四川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人物塑造中国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他们的形象、语言、行为等都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
比如,电影《卧虎藏龙》中的武侠人物,他们的身份、行为方式都与中国古代武侠文化息息相关,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3. 故事情节中国乡土电影的故事经常围绕当地的乡村生活展开,包括农业、农民工、村庄传统节日等。
电影《活着》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几十年来的变迁,通过农村的乡土生活展示了中国农民的艰辛和坚韧。
二、乡土与民俗在中国电影中的表现方式中国电影通过各种形式表现乡土与民俗的内涵,使观众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1. 颜色与服饰电影中的服饰和色彩常常与当地民俗有关。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以中国北方的农村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身穿的大红灯笼图案的衣服来传达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热爱。
2. 建筑和景观中国乡土电影中的场景常常是乡村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和风景,通过对建筑和景观的描绘,展现出乡村的美丽和特色。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桃花林、《卧底巨星》中的四川乡村等场景,都体现了中国乡村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3. 习俗与传统节日中国乡土电影中常常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俗和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
电影《人间·喜剧》通过对中国农村春节期间的全民欢庆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热闹与喜庆。
解读电影《喊山》中的乡村民俗
、
喊山
《 喊山 》作 为电影 的名称 , 故事 开场就直接指 出 了喊 山的 由来 , 韩 冲家 和琴花 家之 间由于 隔着一 道沟来往 需要 一段 时 间, 居 住在 此地 的人不 像在 平原地 区 的居 民一样 集 中住 在一 起, 山沟沟 中的人经 常依 山而居 , 用 “ 喊”的方式来交 流是一 种最快捷 、 最方便 的方式 。同时 , 电影 中的第一次 “ 喊”也交 代 了韩 冲和琴 花之 间的关 系 , 以及在 电影 中未真 实出现但 是 具 有一定重要 性 的道具 “ 雷管管 ” , 随后 “ 喊山” 的内涵 由男 主人公韩 冲和女主人公 哑姑来进一步阐释。 在电影 《 喊山 》中 , 韩冲第二次 “ 喊”则是从给琴花送粉 回来 的路上 , 情人 间的约会让韩 冲情 不 自禁高兴 地 “ 喊” 。当 然, 最令 观众 印象深 刻 的还 是韩 冲在 听到雷 管爆 炸 了以为是 炸着獾 了 , 高兴地 向地 里跑去 , 并喊着 “ 炸着 了 , 炸 着了 , 炸着 了, 你们 等着 吃獾 肉吧 ” , 内心 的狂喜表 露无遗 。然 而事与愿 违, 韩 冲埋下 的雷管 却误将 腊宏 炸死 了 , 为了赔偿 哑姑 , 韩 冲 决定 向琴花 和发 兴借钱 , 但 是夫妻 俩没有 在韩 冲最 困难 的时 刻伸 出援 助之手 。韩 冲在 回来 的路 上的那一声声 “ 喊”振聋
与 乡村人朴 素的呐喊 、 乡村 民俗 与现代文 明、 情与 法这三对 矛盾 , 这 为 电影作 品的解读提供 了一个新 的角度 , 深化 了作
品的主题。
关键词 : 《 喊 山 》; 乡村风俗 ; 现代 文明 ; 哭丧 ; 赔钱 ; 情 与法 中图分 类号 :J 9 0 5 文献 标 志码 :A 电影 《 喊山 》于2 0 1 3 年 上映 , 是根据葛水平 同名小说改编 而成 的 , 小说 《 喊 山 》曾荣获 第 四届 “ 鲁迅 文学 奖 ”全 国优 秀 中篇小说 奖 , 这也 是山西 中篇小 说第一次在 该奖项 中获奖。 小说获得 的巨大 荣誉 和成就是 导演将其 改编成 电影 的一个最 主要的原 因。小 说 以 “ 喊 山”为主题 , 既展现 了乡 民的淳朴 、 善 良, 同时也 表达 了他们 对生命 和爱 情 的向往 和诉求 。电影 《 喊 山 》基 本忠实 于原 著 , 但 由于小说和 电影 是两种不 同的文 本, 小说 中丰富的 内容不 可能全部在 电影 中呈现 出来 , 同时电 影 是一种 视 听艺 术 , 导演在 改编 的过程 中更 注重挖 掘适合 其 艺术 表现形 式 的 内容 。电影 《 喊 山 》虽改 编 自小 说 , 但与 小 说有着 明显的 区别 。本文不探讨小说 《 喊 山》与 电影的异 同, 而是主要对 电影 《 喊 山》进行分析 。 观看 电影 《 喊山 》之后 , 笔者被影像 中呈现 的晋地域风土 民俗所深深吸引 。葛水 平小说擅长表现地域民俗 , 也擅长从 民 俗人手展 开写作 , 《 甩鞭》 《 喊 山》等作 品 中都有 晋东南地 区 典型风俗的描写。民风民俗具有 一定 的稳 定性 , 要书写 乡村生 活就离 不开具 有地域 特色 的 民俗 风情 , 同时 民风 民俗更 是乡 村 生 活的一种 鲜活 的写照 , 不 同地域 的 民风 民俗最 能体 现 当 地 的经 济 、 文化 以及社会 生活诸 方 面。第五 代导 演最擅 长从 民俗 生活人手 拍摄 电影 , 如 《 霸王别姬 》( 陈 凯歌导 ,1 9 9 3 年 上 映 )中的京剧 唱段 ; 《 活着 》 ( 张艺谋导 ,1 9 9 4 年上映 )中的 皮影 ; 《 大红灯笼高高挂 》 ( 张艺谋导 , 1 9 9 1 年上 映 ) 中的点灯 、 锤脚 ; 《 千里走单骑 》 ( 张艺谋导 ,2 0 0 5 年上映 ) 中的傩戏 ; 《 红 高粱 》( 张艺 谋导 ,1 9 8 7 年上 映 )中的颠轿 、 祭酒 等都是从 民 俗人手来突 出主题 的经典之作 。 《 喊山 》的导演也许正 是看 中 小说 中浓浓 的民俗风情才将其搬上银幕 的。 民俗 作为 一种十 分常 见的 文化现 象 , 是千百 年来 人们通 过 口头 、 书面等 形式传承下来 的 , 因此具有一定 的历史传承 意 义。具有 民俗 意义 的作 品一 般从 以下方面来展现民俗风情 , 主 要包 括物 质生活 民俗 、 物质 生产 民俗 、 岁时 节 日民俗 、 人生礼 仪 民俗 、 社 会组 织 民俗 、 民间游 戏 、 娱 乐 民俗 、 民 间信 仰 、 民 间 语言 、 民间科 学技术 、 民间艺术 、 民间 口头文学 等。… 以上各 方 面在电影 《 喊山 》中不可能 面面俱 到 , 但一些方面在 电影 中 有 突出的表现。整个影片 的人物都不是说普通话 , 而是用晋方 言来表 现人物 的性格 和作 品 的主题思想 , 如在 电影 中出现 的
论电影中的民俗体现-最新文档资料
论电影中的民俗体现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如1913年的《难夫难妻》,20世纪20-30 年代的《春蚕》、《压岁钱》,建国后到80 年代初的《五朵金花》、《茶馆》。
尤其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如《青春祭》、《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笼高高挂》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毫无例外也是一部展示民俗的影片。
影片开始便交代其以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
”“花腰”是这一支系的他称,因妇女的服饰精美大方,色彩艳丽,而且腰间系有精美的花腰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影片讲述了一对花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本文将从社会、物质和精神民俗三方面来展示并加以分析。
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花腰彝的“不落夫家”婚俗。
影片一开始便介绍:“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
婚礼当天晚上,凤美喝醉了酒,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
第二天一大早,阿龙的大嫂叫他该起床干活了,走进房间看到两个人在一张床上睡着,惊叫了一声,手中端着的豆子也都撒在了地上。
阿龙的大哥、阿爸、阿妈听到响声,也赶紧跑上来。
当看到这种情形后,阿妈说了句“真丢人”,大哥赶紧将阿龙拖下床,嫂子和阿妈叫凤美起来,没想到凤美坐起来之后又躺下了,阿爸生气地说“给我连人带床抬回娘家去”。
当凤美被抬回去后,她阿爹也说了句“真丢人”。
人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凤美违背了“不落夫家” 的习俗。
对于此情此景,小张妈说以前确实是这样的,现在年轻一辈已经没了那么多的讲究,不到一年便“归家”了,有的干脆没有了“归家”风俗,老人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凤美为了能天天见到阿龙,便不顾“归家”习俗的限制,一心要参加舞龙队。
《2024年电影《新神榜_杨戬》的民俗文化价值分析》范文
《电影《新神榜_杨戬》的民俗文化价值分析》篇一电影《新神榜_杨戬》的民俗文化价值分析一、引言电影《新神榜:杨戬》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节设计,成功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
影片以杨戬的故事为蓝本,通过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
本文将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电影《新神榜:杨戬》进行价值分析。
二、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1. 神话传说:电影以古代神话为背景,将杨戬的故事进行了重新诠释。
杨戬作为道教中的重要人物,其形象和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2. 地域特色:电影中融入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山水画般的场景、古朴的建筑、独特的服饰等,展现了中国的地域风情。
3. 民俗活动:电影中还展示了古代的民俗活动,如祭祀、庆贺、赛马等,让观众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4. 道德观念:电影通过杨戬的形象,传达了忠诚、勇敢、智慧等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
三、电影的民俗文化价值1. 传承文化:电影《新神榜:杨戬》通过影像化的方式,将中国传统神话、民俗文化等元素进行了传承和发扬,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2. 弘扬精神:电影中的杨戬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形象和道德观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3. 艺术价值:电影的视觉效果、情节设计、音效等方面都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 促进文化交流: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通过国际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中国的民俗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四、电影中的民俗文化表现手法1. 视觉呈现:电影通过精美的画面、独特的场景设计等视觉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2. 情节设计:电影的情节设计紧扣主题,通过杨戬的故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融入其中,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3. 音效运用:电影的音效运用巧妙,通过配乐、音效等手段,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024年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范文
《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篇一一、引言电影《边城》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成功地展现了中国湘西地区的独特魅力。
影片以湘西的民俗元素为背景,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传统以及民间文化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本文将详细分析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探讨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湘西民俗元素的呈现1. 地域特色电影《边城》以湘西地区为背景,通过画面、音乐等手段,将湘西的山水风光、民居建筑以及自然环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地域特色为影片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这片神秘的土地。
2. 传统节日与习俗电影中展示了湘西地区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月饼分享等。
这些习俗在影片中得以体现,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还让观众对湘西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民间艺术与工艺电影《边城》中还展示了湘西地区的民间艺术和工艺,如刺绣、编织等。
这些民间艺术和工艺在影片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展现了湘西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三、湘西民俗元素的文化内涵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湘西地区的自然环境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塑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电影《边城》通过展现湘西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活动,让观众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2. 家族与社区的纽带湘西地区的家族和社区观念非常强烈,人们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电影中通过展示家庭、族群间的关系,让观众感受到湘西人民的团结和友爱。
3. 传承与发扬的民族文化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边城》的展现,让观众对这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影片也展示了湘西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这种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四、湘西民俗元素的艺术价值电影《边城》通过展现湘西地区的民俗元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形象。
这些民俗元素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涵,还提高了影片的艺术价值。
同时,影片也让观众对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推广和传承这一文化。
略谈我国民俗文化与影视创作的结合
4 ・— 7 - - —
观 , 成 为 了一种 新 的“ 仿佛 民俗” 。 民俗 文化 的发 生和 发展需 要 以文艺作 品为 契机 , 同样 , 现代 影 视作 品的发 生 和发展 也需要
作 品 以其极 强 的临 场感 与 不 容置 疑 的 真 实性 , 为观 众提供 了探 究 、 了解 各种 民俗现 象 的机会 。 “ 民俗 ” 身 就是 全 部 的 内容 。《 铁 人 》 片 本 打 一
这类影片的典型代表是观众熟知的《 红高 梁》 《 、 大红灯笼高高挂》 等张艺谋导演早期 的
作 品 。这类 影 片中 的不 少优 秀 作 品都 为 “ 中国 电影 ” 得 了 国 际 声誉 , 中华 民族 特 有 的传 赢 以 统 风 情 向全 世 界 提供 东 方元 素 的视 觉盛 宴 , 淋
点, 也可以说 , 通常情况下, 民俗所 占的比重越 大, 影视作品的娱乐性越强; 反之 , 民俗 的比重 越小 , 其理性成分就越重。绝大多数在欧美 国 家上映的中国电影都包含有大量的民俗元素。 对于西方观众来说 , 这些影片中叙事的方式是 熟悉 的, 叙述的故事是新奇的, 故事发生 的环境 氛围是完全陌生的。通常 , 除了故事本身之外 ,
一
面和片段。民俗给影视 艺术 创作带来新 的素 材, 给观众带来更加鲜明、 直观的审美感受 , 进而
使得 影视作 品发 生审美特性上 的转 变 : 改变 了 电
4 一 8
影的叙事习惯, 突出了其影像性 ; 削弱 了内容 中
的理性成份 , 升 了娱乐 性 。反过 来 , 也使 得 提 这
以民俗文化为依托 。古老而文明的中华 民族 ,
五千 多年 光辉 灿烂 的历史 文 化传统 积淀 下深厚
以我国手工打铁传统起源地—— 山东章丘市袁
《人生大事》的电影叙事和民俗文化
《人生大事》的电影叙事和民俗文化摘要:由刘江江执导的《人生大事》上映后,口碑票房表现突出,为后疫情电影市场重新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运用“情动”理论介入影片文本路径的分析,可以看到人物主体生成受情动流变的影响,以及视听语言形成观众可感知的情动美学。
同时“情动”理论用于影片文化路径的研究,从“公共情感”的建立探析影片中民俗文化促进的情动效用。
影片不仅实现可观的“情动经济”效益,也为后疫情时期提供可借鉴的“温暖现实主义”创作路径。
关键词:《人生大事》;情动理论;民俗文化;温暖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12-0082-03(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2209)影片《人生大事》讲述刑满释放的莫三妹在成为殡葬师的过程中,与孤儿武小文相互救赎与成长的故事。
影片不乏对亲情、生死、离别等情感主题的表达,属于“温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触发观众大量“泪点”,“感人”“温暖”“治愈”等成为观众为这部影片所赋予的关键标签。
影片好评如潮,既实现了《人生大事》这部电影自身的票房效益,也为后疫情时代低迷的电影市场带来一丝活力。
影片成功地“动之以情”,有效地传递出情感力量,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从“情动理论”(affect theory )的视角对影片文本及文化展开分析。
一、文本:情动驱力与影像(一)情感流变—主体生成。
《人生大事》中,创作者对莫三妹的人物变化制定了路径清晰的情感流变—主体生成。
影片一开始,就将莫三妹置于主体地位的三重缺失:前女友和好朋友的背叛,莫三妹在两性关系和友情关系的叛离中,失去社会中的亲密关系,而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确立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在这里,他的人际关系是缺失的;莫三妹和父亲长久的矛盾导致家庭伦理关系不理想,莫三妹是失败、窝囊的,父子相互不认同彼此,因此他在亲缘、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地位也是缺失的;莫三妹的社会身份:一位刚刑满释放出来的社会边缘人物,对自己的殡葬职业没有深度认同,游手好闲,没有大的生活目标与期待,他对于自己社会身份的认知是模糊的,在社会中无法获得自我主体的确认。
《2024年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范文
《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篇一一、引言电影《边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文化内涵,成功地描绘了湘西地区的乡土风情和人文景观。
在影片中,湘西的民俗元素如独特的地理环境、传统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以及独特的语言文化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本文将详细分析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湘西的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电影《边城》以湘西地区为背景,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湘西地处山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秀美。
这里的地理环境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活动以及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湘西人朴实、热情、善良的民族性格,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三、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民俗活动在电影《边城》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活动得到了充分展现。
湘西人以农耕为主,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他们重视家庭、亲情和友情,善于歌唱和舞蹈。
在节日庆典时,他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赛马、打鼓传花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也传承了湘西的民俗文化。
四、丰富的湘西民俗元素电影《边城》中还展现了丰富的湘西民俗元素。
例如,当地的建筑风格、服饰、饮食、婚嫁习俗等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
湘西的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当地人的服饰色彩鲜艳、款式独特;饮食以酸辣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婚嫁习俗则充满了神秘和浪漫。
这些民俗元素共同构成了湘西独特的文化风貌。
五、独特的语言文化电影《边城》中的语言文化也是湘西民俗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人使用独特的方言,这种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听到当地人用纯正的方言交流,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真诚。
此外,影片还通过对话、歌曲等形式,展示了湘西人的智慧和才情。
六、结论电影《边城》成功地展现了湘西地区的民俗元素,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传统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丰富的湘西民俗元素以及独特的语言文化等。
浅析电影《鸡犬不宁》中的民俗文化
浅析电影《鸡犬不宁》中的民俗文化作者:孟翻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7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电影《鸡犬不宁》中的民俗文化境况,揭开现实与历史的深刻渊源,追寻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和出路。
【关键词】电影《鸡犬不宁》;民俗文化;生存境况;传统与现代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118-01《鸡犬不宁》是一部由开封本地导演陈大明自编自导的小众电影,在2006年上映。
影片通过一系列嬉笑怒骂的家庭琐事展现了一群豫剧戏班人员面对生活的困境,不得已放弃自己钟爱的豫剧艺术,走向了开封的街头巷尾,开展了各自荒诞的生存之道。
拍摄背景地大梁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文化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经历了演变,但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个大梁人的衣食住行。
中国开封(大梁)历史悠久,地域性的文化生活丰富多样,通过历史的建筑去探究这里的民俗文化,对于古现代文明的研究极具意义。
一、历史积淀下的大梁民俗(一)豫剧。
电影《鸡犬不宁》从头至尾都在讲述关于豫剧及豫剧人的生存现状,豫剧,原名河南梆子,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剧剧种之一,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关于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清代末年,豫剧已流布了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能随口来一段,这种戏曲成为了河南的象征之一,也是大河文明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留下的宝贵财富。
电影中有两处展现河南豫剧最经典的地方,一处是戏班面临着倒闭的危机,几个月不发工资的情况下,剧团人员仍然坚持出演豫剧,豫剧演员素梅一身粉红色装扮,头戴红冠,活像一个女将军,最后一个定住的结尾动作剑眉星目,动作干净利索,英姿飒爽犹酣战。
这段戏是一个热爱豫剧的女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真实又生动的画面,像一幅幅古画生动华丽,那些色彩斑斓的舞台,那些熠熠生辉的豫剧扮相,亦有令人深深痴迷的唱腔造就了豫剧的美轮美奂。
表演完毕镜头一转台下的观众零零散散,只有一位极其热爱豫剧的老奶奶起身鼓掌。
民俗学论文——以民俗电影为例(1)
也谈民俗电影的“伪民俗”[摘要] 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引领了民族电影的崛起,然而受到了“伪民俗”的批评,本文以《红高粱》为例,探讨民俗与电影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电影是独立的艺术门类,应该具有一定自由的创作空间;民俗使得电影扎实,电影提供给民俗一个生存空间、传播媒介;“伪民俗”这一命题在艺术话语之下是无意义的。
[关键词]张艺谋民俗电影红高粱民俗电影在1983年之后才真正崛起,在第五代导演里出现一批民俗风情浓厚的电影,如表现乡村民俗的电影有《乡音》、《黄土地》、《盗马贼》、《边城》、《青春祭》、《良家妇女》、《孩子王》、《湘女潇潇》、《海滩》、《红高粱》、《人生》、《老井》、《无情的情人》、《春桃》、《野山》、《芙蓉镇》等,表现城市民俗的有《雅马哈鱼档》、《茶馆》、《顽主》、《给咖啡加点糖》、《太阳雨》、《女人街》等。
而在第五代导演中,又以张艺谋的民俗电影最有市场号召力与艺术好评,他的民俗电影代表作包括《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
但在市场认同以及国外大奖垂青之后,又有诸多学者对张艺谋的民俗电影发出了质疑,认为其作品是“伪民俗”的。
学者尹鸿就认为“它们并不是民俗的记录,而是一种经过浪漫改造的民俗奇观。
民俗在这里不是真实而是策略,一种寄托了各种复杂欲望的民俗传奇。
这种类型为中国的电影导演提供了一个填平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鸿沟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他们寻求到了获得国际舆论、跨国资本支撑并承受意识形态压力的可能性。
”激烈如王干者,在评价《大红灯笼高高挂》时说,张艺谋“虚构了一个灯笼的神话”;这种捏造,这种“‘伪民俗’本身就是违背生活真实的,但整部电影的故事都设立在这种莫须有的‘民俗’仪式上”,认为张艺谋丑化中国民俗,以文化奇观讨好洋人。
这种言论并非寥寥。
以张艺谋早期民俗电影《红高粱》为例,探讨张艺谋的点化式民俗手法电影化运用,进而讨论在“伪民俗”这一命题之下本文的思考。
中国电影的民俗传统
中国电影的民俗传统中国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国家的文化传统,更是展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中国电影通过镜头的视角,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民间传说以及其他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神奇与魅力的世界。
一、传统节日的表达中国电影常常以传统节日为背景,通过再现和诠释,向观众介绍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
例如,电影《大鱼海棠》以中国的农历中元节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对亡灵的敬畏与悼念;电影《画皮》以中国的中秋节为背景,将中国传统的月亮神话搬上大银幕,与观众分享了团圆与爱情的故事。
二、民间传说的传承中国传统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丰富多样,这些传说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宝贵素材。
许多电影通过改编民间传说,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独特的民俗风情。
电影《悟空传》以《西游记》中的猴王孙悟空为主角,再现了他的英勇伟大以及对友情和信仰的执着追求;电影《白蛇:缘起》则向观众讲述了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白蛇传”。
三、乡土风情的呈现中国电影也常常通过刻画乡村的风景、民俗和人物,展现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
电影《活着》以农村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贫苦的农民艰难而执着的生活,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乡村的价值观与生存状态;电影《喜宴》以农村婚礼为故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富有喜庆与感动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了中国传统的喜庆氛围中。
四、传统技艺的展示中国传统的民俗技艺是中国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以精湛的表演和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
例如,电影《卧虎藏龙》将中国功夫与武侠文化相结合,通过各种招式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魅力;电影《红高粱》则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将传统的乡村生活与歌舞表演相结合。
中国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伸,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
通过传统节日的表达、民间传说的传承、乡土风情的呈现以及传统技艺的展示,中国电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与情感的世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独特文化魅力。
试论用电影展现和保存民俗事象的利弊
宠 萼弊
【 要 】随着我 国 “ 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 的兴起 ,一批展现和保存 包括 “ 非遗”在 内的 民俗 事 象的 电影呈现在 观众 面前 ,并 以独 特的 东方文化在 国 际上 大放异彩 。从 《 花腰新娘 》和 《 雪花秘扇 》来看 ,用 电影艺术将 包括 “ 非 物质 文化遗 产”在 内的 民俗事 象生动地 呈现在观 众面前 , 是应该 受到鼓励 的, 这 体现 了电影创作 者对保存 民族文化 的 高度 责任 感 。值得 商榷 的地 方在 于对 民俗 事象的处理 方法上 ,电影创作者也应该有端正的 态度和立场 。
部 分 ,全 世 界 仅 有 3万 多人。 因妇 女们 的服饰 色彩 艳 丽 ,精 美大 方 , 故 俗 称 花腰 彝。 该族 有 一 个古 老 的 民俗 ,既 “ 年 不 落 夫 家 ”制。 花 三 腰 彝 的婚礼 上 ,大 家 闹过 洞房 后 夫 妻却 不能 同房 ,新 娘 得 回 到娘 家。 接着 的一 到三 年 内 ,女 方 名 义上 已 成 为夫 家 的 “ 花腰 新 娘 ” ,却 对 夫
以 潮 州 的 买 卖 婚 俗 为 题 材 , 到 上 个
世纪 8 0年代 以来 一大批 以张艺谋 、
陈 凯歌 等 为代 表 的导 演 所拍 出的如 《 黄土地 》 《 、 红高梁 》 《 、 菊豆 》 《 、 大 红灯笼 高高挂 》 《 、 千里走单骑 》 《 、 霸 王 别 姬 》等 电影 纷 纷 以 民俗 事 象 为
被 人 救 起。赶 马 帮 的阿爸 用 马奶将 她 喂大。 后来 ,她 嫁 给 了从 小 一 起 青梅 竹 马长 大 的 阿龙 ,成 了一 个 一 到三年内不能 “ 归家 ”的花腰 新娘。
电 影 里 展 现 了 一 场 生 动 热 闹 的
《2024年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范文
《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篇一一、引言电影《边城》是一部以湘西地区为背景的经典作品,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将湘西的美丽风光、独特民俗和深厚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旨在探讨电影《边城》中湘西民俗元素的表现,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内涵和意义。
二、湘西的自然风光与民俗景观电影《边城》的背景设定在湘西地区,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影片通过航拍、长镜头等手法,展现了湘西的山水之美,以及与之相伴的渔船、小桥等特色景观。
同时,电影还展现了湘西地区的民俗风情,如当地的传统建筑、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习俗,这些都在电影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三、湘西的传统服饰与民间艺术电影《边城》中,人物的服饰也是一大亮点。
湘西地区的传统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绣花鞋、头饰、长袍等,这些服饰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此外,电影还展现了湘西的民间艺术,如山歌、舞蹈、戏曲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容,也让观众对湘西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湘西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活动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以巫文化和土家族宗教信仰为主,这些信仰在电影《边城》中得到了体现。
如一些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情节,也让观众对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电影还展现了湘西地区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端午节赛龙舟、丰收节等,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承载了当地人的信仰和情感。
五、湘西民俗元素在电影中的意义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首先,这些元素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电影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其次,通过展示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广和传承湘西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
最后,这些民俗元素还能让观众对湘西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六、结论综上所述,电影《边城》中的湘西民俗元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
这些元素不仅让电影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还为观众提供了了解湘西地区文化传统的窗口。
民俗与国产喜剧电影
民俗与国产喜剧电影作者:李骏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07期[摘要] 狂欢内质使民俗与喜剧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民俗在国产喜剧电影中的呈现主要有搬演、改造和臆造三种方式。
搬演与改造是为了场景或情节发展的需要善意地呈现,增强了喜剧效果,臆造则扭曲了民俗的本意。
这正体现了民俗在喜剧电影中的寓言化与商业叙事的作用。
[关键词]民俗喜剧电影民俗作为一定的民众群体“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常常被电影借用或表现,从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即以编导郑正秋的家乡潮州的买卖婚姻习俗作为题材,到《刘三姐》这类呈现民俗风情与心理的民俗电影,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五代电影导演创作的新民俗电影,如《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民俗与电影之密切关系已可见一斑。
国产喜剧电影更是将民俗作为喜剧因子,纳入到影片叙事中,成为喜剧电影的独特奇观。
简而言之,这不仅是因为民俗源于生活或本身即为生活的本质使其成为电影表现的对象,更因为民俗本身具有的喜剧因子与陌生化效果而与喜剧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民俗一般包括物质民俗(物态民俗)、精神民俗(心态民俗)、语言民俗(语态民俗)以及社会民俗(动态民俗)四大类。
物态民俗指的是一切有型可感知的具象形态,如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交易等;精神民俗包括巫术、信仰、宗教、禁忌、口承语言民俗、民间游艺、竞技等,精神民俗指的是在物质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民俗事象;语言民俗是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社会民俗则包括家庭、家族、村落、民间组织、岁时、人生礼仪等。
当然,这些民俗的分类并没有特别严格的界限,常常是互为表现互相承载,比如语言民俗也承袭了一定的精神民俗意象,而社会民俗则往往以物态民俗为载体来呈现,尤其在电影作品中,这四种民俗往往是以一种复合的方式呈现。
一、国产喜剧电影中的民俗表现形式民俗在国产喜剧电影中的应用,总是具有某种功用,或用作道具,或作为背景,又或构成情节,或作为载体。
电影《山河故人》中的民俗事象及其文化意蕴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2020年2月第40卷第1期Feb. 2020Vol. 40 No. 1电影《山河故人》中的民俗事象及其文化意蕴[摘要]《山河故人》是贾樟柯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中出现了颇为丰富的民俗事象。
这些民俗事象包括南薰楼、文峰塔等建筑民俗事象;秧歌、威风锣鼓等为代表的民间文艺民俗事象;汾酒、花馍、麦穗饺子等饮食民俗事象,此外影片中还展现了关公崇拜这一民间信仰。
这些民俗事象有着四个方面的文化意蕴:呈现了时代 变迁下小县城人们的困顿与坚守;构建了一种饱含乡情与认同感的文化空间;调剂了民众的0常生洽,把狂欢 与0常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包孕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并通过一系列仪式及规范展现出来。
这些民俗事象不仅 能让我们在影片营建的世界里感受到黄土地上的独特风情,而且带领着我们在时间和空间的交织中寻找情与美。
[关键词]山河故人;民俗事象;文化空间;狂欢[doi ]10. 19575/j. cnki. cn42 —1892/g4. 2020. 01. 013[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34(2020)01—0070—09任正(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自从电影产生之后,民俗便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电影鲜明的民族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不同文化和地域的民俗形式和风情来呈现的,,E1]102 o 贾樟柯是山西 汾阳人,对山西(特别是老家汾阳)有着深 厚的感情、特殊的眷恋和文化记忆,正因为他的这种家乡情结,所以其电影中的山西民俗(确切的说是以汾阳为核心的明清汾 州府地域民俗)事象十分常见,可以说已经成为了贾樟柯电影的标志性镜头。
山西被称为表里山河,他的片名来源于此,讲述的就是这片黄土地上的故事。
他十分善于捕捉山西地域文化中特有的民俗事象,通过 一些地域色彩浓厚的镜头来营造一种乡愁的氛围,创设一场狂欢的盛宴,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
电影《新神榜_杨戬》的民俗文化价值分析
电影《新神榜:杨戬》的民俗文化价值分析电影《新神榜:杨戬》的民俗文化价值分析引言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于民俗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始终没有停止过。
作为一种丰富多彩、包含着丰富道德纲常和智慧的文化形式,民俗传统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发扬了下来。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对于传播和弘扬民俗文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电影《新神榜:杨戬》中,其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体现和赋予的新时代内涵引人关注。
本文旨在对该电影中揭示的民俗文化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一、神话传说与宗教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神话传说的国度,电影《新神榜:杨戬》将神话传说与宗教元素相结合,突显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深厚内涵。
其中,“新神榜”是道教中一个与过去有所区别的神榜,它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电影以此为线索,带领观众探索中国神话传说和宗教文化的奥秘,使观众对于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英雄与民众的互动民间英雄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他们代表了勇敢、智慧和正义,也是人民的榜样。
电影《新神榜:杨戬》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他不仅拥有超人的力量,更具备着与民同乐、与民同行的情怀。
电影中杨戬带领人民抵抗邪恶势力,与民众共同奋斗,展现了英雄与民众的密切互动。
这种互动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关怀,强调了团结和互助的民俗精神。
三、仪式与习俗的再现仪式和习俗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电影《新神榜:杨戬》中,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再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美德。
比如电影中的庆典活动,人们以庙会的形式祭祀神灵、表达感恩之情。
而杨戬的入殓仪式及涂白传统则彰显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这些再现的仪式和习俗,通过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并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意义的结合中国传统价值观秉持着道德伦理和人伦关怀的原则,而电影《新神榜:杨戬》则将这种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意义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2024年电影《新神榜_杨戬》的民俗文化价值分析》范文
《电影《新神榜_杨戬》的民俗文化价值分析》篇一电影《新神榜_杨戬》的民俗文化价值分析一、引言电影《新神榜:杨戬》作为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动画巨作,不仅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场景,更在故事情节中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窗口。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电影《新神榜:杨戬》的民俗文化价值进行分析。
二、电影背景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新神榜:杨戬》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背景,通过杨戬的冒险历程,展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场景设定、服饰装扮以及故事情节,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元素与现代动画技术的结合,使得电影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三、人物形象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如杨戬的英勇形象、仙女的飘逸装扮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英雄形象和美的追求。
同时,电影还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友情观念以及忠诚、勇敢等美德。
这些人物形象和价值观的传承,对于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场景设定与民俗文化的体现电影中的场景设定丰富多彩,从古代城市、乡村到神秘的仙境,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和自然景观。
这些场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示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如建筑风格、家具陈设、风俗习惯等。
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
五、服饰装扮与民俗文化的展现电影中的服饰装扮也是一大亮点,无论是人物的服饰还是仙女的装扮,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特点。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和服饰文化。
通过电影的传播,这些服饰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对于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六、故事情节与民俗文化的内涵电影的故事情节紧凑而富有哲理,通过杨戬的冒险历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包括忠诚、勇敢、孝道、友情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民俗与电影
民俗与电影民俗概念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外在:诸多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模式。
内在:有历史惯性沉淀凝聚而成的民间群体意识,包括特定的人生理念、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等方面。
兼具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双重特性。
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1、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
一次活动在此时此地发生,其活动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诸实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动方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人多次同样实施的内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
2、民俗又具有变异性。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没有一个文本,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它也不可能毫发不爽地被重复,在千变万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主体必定要进行适当的调适,民俗也就随即发生了变化。
3、民俗具有差异性。
表现为个人的,也表现为群体的,包括职业群体的、地区群体的、阶级群体的,这就出现了民俗的行业性、地区性、阶级性。
4、民俗的时代性。
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对以前的民俗都会有所继承,有所改变,有所创新。
民俗属性1.物质生活民俗(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当民俗文化遇见电影艺术——中国民俗性电影评析
作者: 邱红革[1]
作者机构: [1]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89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28-3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电影;民俗性;应用;审美
摘要: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与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众共同文化心理的体现。
电影作为再现生活的综合性艺术,当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时,将在背景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塑造、冲突制造、主题深化等方面推进电影的叙事进程,展现淳朴生命中人性的真、善、美,同时在对民俗文化的追忆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中.构建出苍凉阔远与深沉博大的民族民俗文化之美。
电影《我的圣途》的彝族民俗文化意味探析
电影《我的圣途》的彝族民俗文化意味探析
石柳江
【期刊名称】《毕节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6)004
【摘要】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国电影中关注的一个热点,民族民俗元素的添加使电影艺术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我的圣途》是一部充满彝族民俗文化意味的经典影片,它展示了彝族聚居区的地域特色、彝族语言、民间歌谣、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浸透着丰厚的彝族民俗文化血脉和文化理想,构筑了电影的艺术魅力,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化了电影主题思想.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石柳江
【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89
【相关文献】
1.电影《我的圣途》的民俗文化意蕴探究 [J], 安静;石柳江
2.电影《我的圣途》中的彝族视觉环境研究 [J], 刘龙
3.《人在囧途》系列喜剧电影的民俗表述 [J], 刘春艳
4.电影《我的圣途》的彝族民俗文化意味探析 [J], 石柳江
5.凉山彝族电影的困境及发展探究——以《我的圣途》为例 [J], 侯默;黄立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画面使用的是摄像机和磁带。电 视拍摄时,则是摄像机在拍摄中把摄入镜 头的影像通过“光——电”转换,转化为 电磁讯号储存在磁带上,然后通过播放, 由电视机接收后,进行扫描处理再将其图 像还原。
画面是影视艺术构图的基础。电影画 面的水平与垂直的比例称宽高比,在一部 影片中是不变的。目前,多数影片主要按 照两种宽高比摄制:即1:1.85的常规片和 1:2.35的宽银幕片。
2. 消费生活民俗
a. 服饰民俗(依据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地域、 季节、礼仪、信仰所形成的不同服食习惯) b. 饮食习俗(制作过程、食材选择、信仰等因素所 形成的饮食习俗) c. 居住习俗(因地域、信仰等因素形成的建筑特点、 观念) d. 交际习俗(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网络与影视消 费习俗等)
三.民俗文化的特点
1.集体性。所为集体,包括氏族、部落、村 镇、民族及其他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 化的集体性,指它是由集体创造、集体享 用、集体保存和传承的文化。也有的文化 产品是先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再由集 体的认可或加工后传播的。
2.类型性。指民俗文化事项在内容和形式方 面彼此类似的性质。它是群众在共同需要、 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与 陶冶的结果。
在符号学中,影像一直被视为肖似性 符号,成为“真实”的代名词,对影像的 需求成为对“真实性”的渴望,以及对人 类了解生存环境的信息渴求。
1.画面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影像可以分解为四项 基本的元素,及画面、镜头、声,是一种瞬间的空间呈现。
电影、电视中各个画面都被圈定在银 幕和屏幕的画框之内。画家或摄影家把画 框内的景物,习惯上想象成一副独幅作品, 影视艺术家对画面内景物的感受却并不如 此。
3.传承性和扩布性。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 间传衍上的连续性;扩布性指这种文化在 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一切文化,大都具 有这种传承性和扩布性。
4.相对稳定性和变革性。民俗文化是广大民 众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 的文化。比起上层文化,一般具有较大的 稳定性。但它在时空中传承、扩布和演进, 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以及消亡等现象。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民俗学的田 野作业提供了有力的武器,电影拍摄乃是 当今民俗文化田野作业的有效工具之一。
第二节
电影传播的技术特点与 语言系统
一.电影的传播特点
影视作品中最重要、最基本的 形式元素,是影视的题材的直观表 现形式。
电影传播的技术特征: 从物理学角度考察,影像是物体借助光 学装置、电子装置等通过光影或光电转换 呈现出来的形象。
(2).蒙太奇以叙事见长,长镜头以表现心 理层次见长
正是由于蒙太奇擅长叙事,因此常常 被导演运用于电影的拍摄中,尤其在股市 片中运用特别广泛。
电影《青春之歌》有一个场景包含了无个镜头: a. 林道静在课堂里给孩子们上课。突然, 传来飞机声,孩子们跑出教室。 b. 三架日本飞机飞过天空。 c. 学生们从教室里跑出院子,李先生和林道 静也一起来看。两人一轮国家兴亡,李递给林一 张报纸。 d. 报上“日军昨陷沈阳”的大标题。 e. 李先生和林道静继续议论当前形势。
2. 长镜头语言 长镜头和蒙太奇是影视美学独特性赖以 构成的两块基石。长镜头(long take), 迄今为止尚无科学的定义。
长镜头是和短镜头相对而言的,是镜 头尺数和延续时间都较长的一种镜头。它 是以基本等同于时空的镜头画面来表现所 摄对象的全过程,由于它可以保持时间的 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因此,能达到一 种没有经过加工的真实。
2.镜头 镜头是摄影机或摄像机从开拍到停止所拍 下的全部影像。
一个完成镜头的完整表示法或叙述, 包括它的长度、动作和记录、摄影机或摄 像机至主体的距离、摄影机或摄像机观看 主体的角度、摄影机或摄像机是否移动及 移动的方向,有时还有这个镜头的特殊功 能。
根据摄影机或摄像机到被拍摄对象的 距离不同,影视镜头可分为六大类:大远 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第三章 民俗电影的传播内容、形态与功 能(10-11周)
第一节 内容:以《凉山彝族》为例 第二节 形态:以《世界饮食》为例 第三节 功能:以《西藏盐工》为例
第四章 艺术电影中的民俗(虚构性电影的民 俗内涵)(12-14周)
第一节 人性的反思:以《楢山节考》、《入殓师》为 例 第二节 “他者”与“自我”的认知:《红河谷》与 《悲情布鲁克》之比较 第三节 民族文化的对峙:以、《天菩萨》、《图雅 的婚事》为例 第四节 宗教民俗的写照:以《转山》为例
3. 蒙太奇语言与长镜头语言的比较
(1)蒙太奇语言重视电影的典型性,长镜 头语言强调电影的纪实性
电影在处理空间客体上,无非是两种 方式:或者是艺术地构成空间,表现客体 的典型性;或者是如是地再现空间原貌, 真实地记录客体。
蒙太奇通过镜头的分切、剪辑、重组, 创造了一个新的综合的整体空间,空间也 许在观众眼里是统一的,其实是毫不相干 的异时异地镜头的组接 。
长镜头通过移动摄影的“仿生眼”给 我们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蒙太奇认为电影与其他艺术一样均属 于塑造形象的“人学范畴”,现实是创造 之源,现实并不等于艺术,原型也不等于 典型,实录不等于创作,只有把生活素材 加以提炼、加工、拆解、组合,才能升华 为艺术。
前苏联著名导演库里肖夫的“创造的 地理”试验便是蒙太奇的典型例子。
第一章
民俗学与电影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节
民俗学的学科特点
一. 定义 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 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 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 物。
物质文化,一般包括它的各种品类及 其生产活动两个方面。它是由人类的衣、 食、住、行和工艺制作等物化形式,以及 主体在物化过程中的文化传承活动所构成 的。像传统的民居形式、服饰传统和农耕 方式等,都是物质文化的内容。
他的试验综合了几个不同地点拍下的镜头: a.一个男人自左向右走去; b.一个妇女自右向左走去; c.男子和妇女会面、握手; d.一座宽敞的白色大厦前有宽大的石级; e.两人一起走向台阶。
长镜头却可以保持纪实性的“空间真 实”,因为它是一气呵成,保持了客体的 原貌。
《小兵张嘎》中,导演用了30米的运动 镜头来展示区小队队部的环境: 伪装成“汉奸”模样的罗金保带着嘎子 走进院落,镜头以中景跟进;他们钻进葡 萄架下,镜头跟移;他们曲里拐弯走到小 棚里,罗金保挪开堵在门上的一捆草,从 一道门钻进去,镜头上升成全景;他们爬 上房顶,再从梯子上爬到另一个院落里, 镜头随之降下。
5.轨范性与服务性。民俗文是一种适应性文 化,表现为适应民众集体心理和生存需要 的相对稳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稳定性和 约定俗成,使它具有不成文法的强制和约 束力量,起到对它的主人——民众的侍奉 作用。
认识、研究、保护民俗文化的途径是 多种多样的,但是田野作业是最为有效、 也最为科学的途径之一。
田野作业正是把学者放到民众中间去, 让学者在民间社会的原环境中,建立资料 系统,考察民众,也反观自己,然后在双 方认同的条件下,进行理论提取,指认文 化脉络,阐释民俗和保管民俗。
3. 声音 电影中的声音分为三类:音响效果、音 乐和对白。
4. 文字 在电影中,主要有三种情况要使用文字符 号: 片头片尾文字符号。 对白独白文字符号。 译制片文字符号。
二.电影传播的语言系统
1. 蒙太奇语言 电影之所以能通过画面来说话,并逐渐 发展成为能讲故事的艺术,只因为它具有 一种最基本的构成手段——蒙太奇。蒙太 奇既是影视成为艺术的最基本的特性,又 是影视艺术实现其叙事功能的一种“语法 修辞”,或者说是电影和电视能够成为完 美而独立的艺术的基本手段。
“影像是人和摄影机取得结合后产生的一 种新型的知觉形式”。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赞
“影像”概念的两层含义: 狭义——以电影、电视、录像为媒介的活 动画面。 广义——影像还包括静止图像和一切以视 听语言为基础的各种媒介相互组合的画面, 比如网络艺术、电脑动画、flash等数字虚 拟成像技术生成的影像。
电影与民俗
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 鲜 益
课程设置与安排
第一章 民俗与电影的学科性质(5-6周)
第一节 民俗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节 电影传播的技术特点、语言系统
第二章 民俗影视(非虚构性民俗资料片)的 介绍(7-9周)
第一节 民俗电影及其相关的概念
第二节 人类学纪录片: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 第三节 影视人类学:以《回家过年》(《索玛 花》)、《白云深入》为例 第四节 旅游影视片:以《乌镇》为例(暂定)
影视艺术和戏剧一样,既是时间的艺 术也是空间的艺术。
人物自始至终处于动态是必然的。画 面构图在我们眼前破碎、变化、重新组合。 一副孤立画面上的影像必然是一个不自然 的、凝固的瞬间。这类画面,不论从时间 上还是空间上考虑,都无法设想能从前后 连贯的许多画面中抽出来。
电影电视画面特征比较: 电影——电影画面是使用摄影机拍摄并 印制在胶片上。电影的拍摄是通过感光作 用,把影像摄取在感光胶片上,通过洗印、 剪辑、合成、定稿之后,再去翻印拷贝, 在放映中使用图像再现,画面具有逼真性、 清晰度高的特点。
3. 社会的民俗
a.家族、亲族的民俗(家世、家谱、家风、家 教、家法、家产、家务、家长与家属、家庆与家 难、家庙与家祭、家号与家讳等) b.乡里社会的民俗(杂居村落、血亲村落、宗 教村落的民俗) c. 婚姻民俗(婚姻形式、婚俗)
d. 信仰民俗(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 崇拜、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 各类信仰禁忌) e.岁时节日习俗(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 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与游乐节日) f. 游艺民俗(歌舞、乐舞、民乐竞技等民俗)
长镜头(long take)是长时间镜头, 与“long shot”的长距离镜头(深焦距镜 头)不同,后者是指摄影机与被摄物之间 的距离。
从电影史学来看,长镜头的出现要早 于蒙太奇。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 尔兄弟在巴黎公映的《火车到站》、《水 浇园丁》、《婴儿喝汤》、《工厂的大门》 等影片,都是属于固定的长镜头,是属于 纯粹纪实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