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民族自救运动发展历程表

合集下载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戊戌变法
1898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派的推进;光绪帝的支持等
改革官制;奖励实业;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等
①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也是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进行过三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经历了从器物变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政体的改革,层次渐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名称
时间
背景
内容
影响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使清府面临“内忧外患”局面;中外政府暂时和好;洋务派的出现;总理衙门的建立。
说明:清末新政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洋务运动,说明了清政府已在被动和主动顺应历史潮流。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办新式学校长派、留学生出国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近代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冲击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客观上奠定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基础。
清末新政
1901--1905
适应帝国主义侵略需要;安抚内部各派;缓和阶级矛盾和人民的反抗斗争;解决财政危机。
编练新军、改革官制、制定法律、奖励实业、兴办学堂、废除科举、派留学生。

中职历史-近代第一、第二、第三章-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与救亡运动(下)

中职历史-近代第一、第二、第三章-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与救亡运动(下)
经过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成为亚洲的战 争暴发户,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开 始挤进了列强的行列。
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 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击败了俄国,也 为其之后大举侵华埋下伏笔。
影响:(1)甲午战 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 深。
影响:(2)甲午中日 战争后,刺激了日本进 一步扩张的野心。
➢ 变法的决心之强、规模之大,震动 了中国。
继昌隆缫丝厂
发昌机器厂
(1)甲午中日战争失 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在“实业救国” 的潮流中,民族资 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是学习西方 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那 为什么要提及孔子的思想呢?
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 的顽固派势力发动政变,囚禁了光 绪帝,捕杀了谭嗣同、刘光第等戊 戌六君子,废除了光绪帝颁布的诸 多政令。
持续了103 天的戊戌维新变法宣告 失败。
(1)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 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是变革社 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爆发标志:丰岛海战
黄海战役中,邓世昌率致远舰 与日军激战,最后致远舰中鱼 雷沉没,全船将士大部分殉难, 邓世昌也壮烈牺牲。
之后,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躲 进威海卫港内,保舰避战。
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 军覆没,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的内容
日本通过这场战争得到了哪些好处呢?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 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的不平等条约。
直接目的:镇压义 和团运动
根本目的:进一步 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 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浅谈清政府的自救

浅谈清政府的自救

浅谈清政府的自救晚清时期,也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

他们提出不同的救国方案,并为之艰苦奋斗,一些爱国志士甚至为了祖国富强的远大理想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与此同时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也曾进行过三次自救运动,即一、洋务运动;二、戊戌变法;三、“新政”、“预备立宪”。

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对清朝军队进行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洋务运动的目的,虽然主观上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新路。

洋务运动所固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

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是在于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反对和抵制。

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封建官僚操纵,经营管理大权都被其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或提调等把持,他们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桎梏下,有的瘫痪停办,有的被帝国主义吞并,有的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第三,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

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观念,轻利重义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历史趣闻洋务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爆发的时间及口号是?

历史趣闻洋务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爆发的时间及口号是?

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爆发的时间及口号是?导语: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前期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前期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后期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富”。

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农民运动的冲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

一些有权势的官僚,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到90年代,从西方引进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在国内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创建海军,以及兴办一些教育事业。

这就是洋务运动。

从事这些运动的官僚,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央是奕訢,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后来的张之洞。

6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通过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开始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生产枪炮炸药和轮船。

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生产轮船,分拨海军和各省巡防缉私之用。

洋务派先后共办了二十几个军事工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的湖北枪炮厂。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所有权和生产管理权完全从属于封建政府,因此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军事工业普遍采用雇佣劳动制度,因此也具有资本主义性。

70年代以后,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创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主要是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即招商投资入股,官方派人经营管理。

此外还有“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工业。

洋务派先后创办民用工业20个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李鸿章筹办的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以及张之洞兴办的汉阳铁厂。

80年代开平矿务局还修建铁路运煤,开创了中国铁路运输事业。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的自救改革运动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的自救改革运动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的自救改革运动中国近代史上自救改革运动是中国人民为了摆脱外来侵略和实现国家繁荣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

这些运动旨在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的需求。

下面将列举几个中国近代史上的自救改革运动。

一、戊戌维新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自救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幽禁下,由一些维新派官员主导的。

戊戌维新试图通过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制度,推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改革。

然而,由于慈禧太后的反对和内部矛盾,戊戌维新最终失败。

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自救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对《凡尔赛和约》中把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抗议。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表现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激烈抗议和要求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

五四运动的影响深远,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自救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发生在1926年至1928年,是中国国共两党联合发动的一次反对北洋政府的战争。

北伐战争的目标是推翻北洋政府,统一全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北伐战争最终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并推动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改革。

四、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自救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发生在1949年至1952年,是中共领导下的一次农村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的目标是消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土地改革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新中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自救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发生在1978年,是邓小平领导下的一次全面改革开放的运动。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吸收外资和技术,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编辑[yáng wùyùn dòng]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该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后发起的救亡图存的运动。

该运动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

在洋务运动前期,清廷洋务派官员魏源抱着“师夷长技以自强”[1]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工业运动。

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增加民用工业部门。

在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顽固派”两大阵营,以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 中文名洋务运动外文名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中央代表恭亲王奕忻地方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代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性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别名中国清朝末期自救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录1历史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2主要项目▪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兰州织呢局▪开办新式学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3运动派别▪洋务派▪顽固派5历史评价1历史背景编辑国内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清朝末期的自救运动都有哪些

清朝末期的自救运动都有哪些

清朝末期的自救运动都有哪些清朝末期,古老的帝国被迫打开了尘封的大门重新“拥抱”世界。

但是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数人还是显得彷徨而不知所措。

不过,逐渐觉醒的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却看出了端倪,开始进行挽狂澜于既倒的变革。

虽然这些改革并没有彻底医治帝国的痼疾,但是毕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并为当时的中国打开了新的局面。

下面让我们细数一下有名的自救运动都有哪些吧。

一、开眼看世界尽管开眼看世界并不能所做是一场“运动”,但是正是这种由向内看到向外看的转变,才有很来的诸多革新。

我们都知道,林则徐是当时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为了在主持禁烟的过程中需求御敌之策,逐步改变了中国士大夫的传统观念,开始主动去了解西方并翻译相关的书籍。

主要的翻译作品有《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后来魏源在林则徐翻译作品的基础上完成了著名的《海国图志》,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同时期的还有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和姚莹的《康輶纪行》也是比较有名的著作。

不过此时仍然没有形成丰巢,向外看的仍然只是少数,大部分的人民和旧官僚仍然沉迷于旧世界。

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由所谓的洋务派发动的,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以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骨干,中央代表人物则为奕祈、文祥、桂良等。

前期的洋务运动主张“自强”,主要的措施就是设立一批近代化得军事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金陵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

后期由于缺钱,于是又打出了“求富”的口号。

主要建立的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与此同时,中国的近代教育也开始起步。

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马尾船政学堂也相继建立。

中国政府甚至还向美国、英国、法国派遣了留学生。

不过可惜,后期清政府的老顽固说学生留洋容易染上恶习云云,真正学成的并不多。

洋务运动的其他成就主要表现在军事上,大清成立了新式海陆军,其中的北洋水师更是成为了所谓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舰队。

清末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清末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清末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经济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利于瓦解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政治上引起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对抗;思想上冲击了守旧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条件;另外在军事和教育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但封建统治者光绪帝想利用变法从老佛爷手中夺权亲政,同时挽救民族危亡,所以支持变法,并亲自发布变法诏书,最后尽管由于以慈禧、荣禄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破坏而失败,但也属于一场封建统治阶级的改革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晚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

晚清的三次“自救”及其影响

晚清的三次“自救”及其影响

晚清的三次“自救”及其影响
林容
【期刊名称】《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2)002
【摘要】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了三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新政”及“立宪”。

晚清的三次“自救”,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步步深入、中外反动势力加紧勾结;汉族官僚势力崛起,清王朝统治逐渐削弱;中国资本主义和新思想由产生到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

晚清三次“自救”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总页数】5页(P75-79)
【作者】林容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学院政史系,江西南昌 33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地缘政治危机与晚清政府边防政策的三次调整 [J], 张胜江;陶茹
2.晚清三次改革失败原因再探 [J], 迟云飞
3.晚清三次改革失败原因再探 [J], 迟云飞
4.晚清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论纲 [J], 郑永福
5.晚清民国期间三次选举论析 [J], 刘会军;张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4清末新政

04清末新政

历史影响
对内 方法1: 对外 积极性(进步性) 方法2: 消极性(局限性)
当时的 方法3: 深远的 政治 方法4: 经济 思想 ……
结论:适应历史(时代)发展趋势(潮流) 结论: 推动历史发展 历史(时代)发展需要 阻碍历史发展
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
基本内容:原因、内容(或人物活动)、影响 分析角度: 角度一: 从事件的发生(原因)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因和外因、根本和直接、必然性和偶然性、政治经济等) 结论: 1、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2、历史(时代)发展的需要 角度二:结合内容分析影响,影响的多面性 (积极和消极、对内和对外、当时的和深远的,政治经济等) 结论:推动或阻碍历史发展 能力拓展:
清末新政措施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增设商部等; 官制: 政治方面: 裁撤旧衙门,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 律法: 修订《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经济方面: 颁布《商律》,奖励实业,设立商会,创办大清银行
军事方面: 废除武举,扩编新军,采用洋操, 使用新式枪炮,建立军事学堂。 创办新式学堂,推行新学制, 文化教育: 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考试。 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社会习俗:
清末“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 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 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 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 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 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清末新政
背景: 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的打击下,面临内外 交困局面,无法照旧统治下去。清政府打出“维新”旗号, 进行变法。 通过改革,加强专制统治,实现清王朝的自救。 主观目的: 时间: 1901年——1911年 开始: 1901年,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并成立督办政务处 改革官制、修订刑律;奖励实业;扩建新军; 措施: 废科举、办学校、派留学;禁止缠足、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主要活动: 1901年,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 1905年,派五大臣到欧美日考察宪政 1906年, “预备仿行宪政”,提出改革官制,成立“编制馆”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组建“责任内阁”,被称之为“皇族内阁”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 新政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暴露了清政府假立宪真集 权的骗局,大失民心。使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中国近代的危亡与自救

中国近代的危亡与自救
中国近代的危亡与自救
(1840—1949年)
危亡
自救
(《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 -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反帝反封)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1864- - 1860—1894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自强求富) (《马关条约》签订)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 1898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辛丑条约》签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 1911—1912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 1919-- 1919.5.4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结果:1842年,清政府
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 政府议约,中国清政府全部 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 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 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的失败
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 性的变化。标志着中国近
割让香港岛
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
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中 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曲折 的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 侵占大片国土,实施“以华 治华”的毒计,扶植汉奸傀 儡卖国政权,残酷奴役、杀 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 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严重的 分裂了中国,使中国国家的 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 到了严重的削弱。
抗 日 战 争
1945 1937 1938 7月 10 9 月下旬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7日,在首都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 3 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 1931年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兴起。 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 日本鉴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调整侵华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 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 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 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日 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争胜利纪念日。

清朝晚期自救运动分析

清朝晚期自救运动分析
的 主 张 全 郎 包 揽 7 遗 , 映 的 也 小 尽护 其 统 治 也 曾 实 行 过 清 三 次 自救 运 动 , 1洋 务 运 动 ;2戍 戌 变 即( ) () 法 ; ) 清 末新 政 ” 预 备 立 宪 ” ( “ 3 、“ 。 洋 务运 动 产生 于 1 9世纪 6 O年 代 , 洋务 最 初称 “ 务 ” 本来 是 指 清 政 府 与 外 打 夷 交 道 的 一 切 事 务 。 鸦 片 战 争 之 后 , 渐变 逐 为 以学 习和 利 用 西 方 先进 科 学 技 术 为 中心 的 自救 革 新 运 动 。 洋 务运 动 是 在 中 外 反 动 势 力相 勾 结 , 同镇 压 太 平天 国 , 现 所 共 出 “ 和好 ” 的 局面下 产生 的 。 也是在 当时西 方 列 强加 夫 对 中 国 的 经 济 侵 略 、政 治 干 涉 , 国 内 农 民 起 义 尚存 , 政 府 为 解 决 内 忧 外 清 患 , 脱 困 境 的 情 况 下 出现 的 。 洋 务 派 是 摆 指 清 政 府 内 部一 部 分 倡 导 学 习两 方 先 进 科 技 、军 事 , 现 “ 实 自强 … ‘ 求富 ” 以此 来 维 , 护 清 政 府 封 建 统 治 的派 别 , 们 是 地 主 阶 他 级 中 较 先 进 的 一 部 分 , 维 护 清 政 府 的 统 存 治 方式 上 与 顽 固派 存彳 差 别 。 洋 务派 兴办 E 洋 务 事 业 , 为 了 购 买洋 枪 洋 炮 以 镇 压 农 是 民起义, 同时 也有 借 此 加 强海 防 、边 防 , 并 乘 机 发 展本 集 团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灰 力 的 意 图 。 像 曾 国藩 和 李鸿 章 的 湘 准 革 以及 后 来 的 北 洋 海 军 , 是 一 个 明 显 的 例 子 。 洋 就 务 派 打 起 “ 夷 长 技 以 自强 ” 的 旗 帜 , 师 存 “ 学 为 体 , 学 为 用 ” 的 思 想 指 导 F, 中 西 开 展 r以 “ 发 捻 , 远 略 ” 为 目的 洋 务 运 剿 勤 动 。他 们创 办 了近代 军事 l业 、民 用 [业 , :

清末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清末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清末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它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主要是由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领导。

他们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建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新建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其指导思想正如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出于历史的必然性,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它试图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它既不想破坏本身的封建主义,又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这种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的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再次,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其经营完全由官方控制,不讲效益,造出的桥炮轮船往往质量低下。

官员毕竟不是商人,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总结洋务运动的失败,我们从中得出如下启示。

一、要想富国强国,必须立足国情。

试问,一个封建社会怎样去引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两种社会制度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所以我们必须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二、不要过分依赖。

个人实力尤为重要。

洋务派官员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依赖外国,要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固然可好,但切不可养成依赖。

近代以来的民族自救运动

近代以来的民族自救运动

(1)地主阶级:①改革派: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动洋务运动
(2)农民阶级:①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资政新篇》;②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3)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

②维新派与戊戌变法。

(同上)
③革命派: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④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新文化运动(前期)。

批判儒家思想,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使清府面临“内忧外患”局面;中外政府暂时和好;洋务派的出现;总理衙门的建立。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办新式学校长派、留学生出国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近代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冲击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客观上奠定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的基础。
清末新政
1901--1905
适应帝国主义侵略需要;安抚内部各派;缓和阶级矛盾和人民的反抗斗争;解决财政危机。
编练新军、改革官制、制定法律、奖励实业、兴办学堂、废除科举、派留学生。
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扩大了西学的传播;有利于近代教育和科技人才的发展;但改革官制,激化了满汉官僚的矛盾;增加捐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和清政府的灭亡。
说明:清末新政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洋务运动,说明了清政府已在被动和主动顺应历史潮流。
办新式学校长派留学生出国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近代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进行过三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经历了从器物变革到制度的调整,再到政体的改革,层次渐深。
名称
时间1898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派的推进;光绪帝的支持等
改革官制;奖励实业;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等
①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也是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清朝晚期三次自救运动的历史作用

清朝晚期三次自救运动的历史作用

清朝晚期三次自救运动的历史作用黄烈胜高中课本《中国近现代史》上册(试验修订本•必修),人教版,二000年秋节在我省高一年级试用。

人教社这次对《中国近现代史》教材的编写,从其编写的形式、内容、思路等与以往教材相比,都有很大改进,突出了历史学科的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地图、插图、表格与大小字相结合,充分利用原始材料。

教法上,必读课与阅读课、活动课相结合,创新式思考题与巩固基础知识练习题相结合。

这一次改进,使中学历史课本有血有肉,有骨有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这就吸引了、调动了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这也有利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

下面就教材中清朝晚期三次自救运用的历史作用,在创新教育、素质培养等方面谈谈笔者认识和看法院,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斧正。

清朝晚期,也是中国开始沦为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救国民的志士,他们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并为之而奋斗,此时期,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也曾实行过三次自救运动,即一、洋务运动;二、戌戌变法;三、“新政”、“预备立宪”在教材中未作较全面分析,这显然是编者故留下一片空地,打破传统编写,要学生根据所学所知识去认识、去分析、去创新,得出结论。

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创新能力。

洋务运动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出现“和好”的局面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西文列强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政治干涉,国内农民运动尚存,清政府为解决内忧外患,摆脱困境下出现的。

洋务派是指清政府内部一部分倡导学习西文先进科技、军事,实现“自强”“求富”,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派别,在维护清政府方式上与顽固派对立的。

洋务派打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旗帜,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以“剿发捻,勤远略”为目的洋务运动。

举办了控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了近代海军,兴办了新式科技,在国门被打开后,开始向工业文明迈步的重大实践活动的序幕。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相同点
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四)实践
• (1)军事企业(自强)
• (2)民用企业(求富) • (3)创办了一支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 (4)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京师同文馆)
(四)实践—近代军事工业
企业名称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创办时间 1861 1865 1866 1867 地址 安庆 上海 福州马尾 天津 创办人 曾国藩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崇厚
创始人 李鸿章
备注
中国近代第 一家轮船公 司
李鸿章 郑观应
汉阳铁厂
1890
张之洞
中国近代第 一个近代化
四)实践—近代民用企业
• 性质:资本主义企业
• 特点: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
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 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 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 务 运 军动 事新 企办 业的 民 用 和
1872年30名幼童赴美留学
京师同文馆
(五)失败原因
• 失败标志: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惨败 • (1)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 (2)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 原因 (3)中央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 • 核心; • (4)单纯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 • 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 (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目录
• 一.洋务运动 • 二.维新变法运动 • 三. “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洋务运动
• • • • • • • (一)概念 (二)背景 (三)洋务派与顽固派 (四)实践内容 (五)失败原因 (六)评价 (七)总结
(一)概念
• 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 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 、 “求富”的 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 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 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护 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近代以来的民族自救运动

近代以来的民族自救运动

(1)地主阶级:①改革派: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动洋务运动
(2)农民阶级:①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资政新篇》;②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3)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

②维新派与戊戌变法。

(同上)
③革命派: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④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新文化运动(前期)。

批判儒家思想,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 背景 时间
内外交困 19世纪60-90
戊戌变法
甲午战败,民族危 机加重 1898.6-9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 新旧思想冲突 盾的激化 1911年 1915年 进步知识分子
领导阶级 (洋务派)地主阶级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维新派)资产阶级 (革命派)反对撙孔复古,反对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 推翻封建帝制,实 北洋军阀,传播马克 资本主义 现民主共和 思主义 改革政府机构,裁 撤冗官,任用维新人 士;鼓励私人兴办工 矿企业;开办新式学 武昌起义,中华 堂培养人才,翻译西 民国成立 方书籍,传播新思 想;创办报刊,开放 言论;训练新式军队 变法图强 资产阶级改良 失败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 失败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行不通
内容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 产技术,强兵富国, 摆脱困境,维护清朝 统治
前期,后期
主张 性质 结果
师夷长技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失败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 学技术,使中国出现 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 了生产经验,培养了 技术力量。在客观上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 促进作用,为中国的 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地主阶级改变不了 近代中国的性质
民主科学 思想解放运动 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
影响
思想启蒙作用
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 思想大解放运动。他 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 推翻了清朝的统 和科学,探索救国救 治,结束了我国两 民的真理,为马克思 千多年的封建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 制,是民主共和观 造了条件。不过,新 念深入人心。 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 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 肯定的偏向,这一直 影响到后来。 资产阶级共和国 道路行不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