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含义,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主题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某一个主题或者某系列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情景化了的思想认知教育、道德修养提升和法律意识启发,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各种思想体验,促进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发展,具有针对性、适切性、操作性、创新性、实效性等特点。
主题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基础》主题教育模式将主题教育渗透于课内和课外,拟以“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主题影视欣赏”、“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学生主题讲演”“主题实践活动”等新颖的特色教学方法构成的系统化与多样化相统一的主题教育模式体系。
(一)课堂主题教学
课堂主题教育模式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主题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围绕主题内容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造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辩论等等,同时可以设置“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的创新性环节,即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分好团队,每个团队准备相应的表演主题,每次课由一个团队根据本课内容和主题进行表演,表演形式不限,限时15 分钟并提交表演汇报材料。“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机会,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快乐参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二)课外主题活动
包括“主题影视欣赏”、“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学生主题讲演”、“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环环相扣。主题影视欣赏:选择富有主题感的经典影片安排学生进行赏析并进行讨论。通过观看电影加讨论,加深学生对内容感性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水平和能力。主题书籍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懂书,在书中引发思考,扩展知识面。具体做法,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书籍或者推荐书籍进行阅读并撰写2 篇读后感或者成长日记。除了完成课程要求的文章也鼓励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空间和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人生启示,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健康成长的方式。热点主题讨论:指导学生就当下的时事热点组织主题讨论,推动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讨论中提高思辨能力,对社会增加理性的认识。具体做法,按照课堂主题情景剧展示所分好的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时事热点进行团队讨论,提交讨论记录及其总结。学生主题演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围绕某一主题安排学生开展演讲活动。通过演讲促进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其具体做法是:提前把演讲题目告知学生,拟定参与演讲人员的名单,做好演讲活动的准备。在演讲活动中,教师结合该专题涉及的有关理论和知识点做好总结和点评。通过演讲活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角色转变,一方面让学生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主题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题活动实践,推动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生活、洞察社会百态、锻炼社会生存技能与增加社会责任感。具体做法,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本班级专业,确立相关主题活动,提交主题实践活动报告并且派代表汇报实践活动过程、心得与总结,班级之间进行交流。
(三)《基础》主题教育模式评价体系
主题教育评价设置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双重评价模式,力求更加全面、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将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纳入评价模式当中。显性评价:突破过去单一、僵化的考试方式,增加实践环节在考评中的比例,使教学考核结果更加合理化、多样化,初步设定如下考核方式:学生考评成绩(100 分)=“课堂主题表演展示”(30%)+“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主题实践活动”(各10%)+ 期末考试(40%)。由于主题讲演的要求较高,也无法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此环节可以作为加分的环节。隐性评价:积极与学院、学校相关部门合作,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校刊、院刊、各类社团,为表现优异的学生及团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平台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主题教育模式之探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进一步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发挥
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尤其是思想教育课。当代大学生尤其大一学生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容易受一些伪新知的迷惑,自我理性能力还没有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在有些情况下并不能清晰地辨别真正的是非善恶,甚至有时候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出现一些价值观问题上的偏向性思想与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依靠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是有失偏颇的,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就应该发挥出来,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让学生感受活泼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其次,应当增强《基础》教研室和学生工作教师、专业教师及家长等密切合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一方面,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埃利亚斯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3]只有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才能研究出符合思政教育的一套理论方法。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同样需要全方位的教育环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绝对不是通过教研室单枪匹马就可以胜任的,还需要其他教育者尤其是和学工线上的思政工作者包括家长和整个社会的密切合作,多环节、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最后,《基础》主题教育模式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方法,这就需要增加教师队伍的素质创新能力。“高校主题教育活动需要加强策划人、教师等队伍素质,在队伍建设上,要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4],这是高校主题教育的不竭动力。队伍素质创新一方面注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增强其策划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学生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直接担负着学生日常管理、思想状况的了解与教育,他们理所当然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主力军。
实践证明,面对新形势下,有着多样化思维方法、行为标准、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处世态度的大学生群体,主题教育模式是《基础》课程的有效教育模式。主题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及其活动是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当然《基础》主题教育模式体系的体制化建立与完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