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辨析题复习资料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能力》辨析、简答和材料分析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简答题一、辨析题1.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
2.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下位学习。
3. 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还有练习巩固,从课的类型上分,这是一节综合课。
4.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5、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6、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7.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都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8、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9、焦虑总是对学生学业产生不利影响。
10、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1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1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
二、简答题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班主任应如何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3.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4.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6.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7.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
8.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作简要的说明。
9.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10、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11、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三、材料分析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少的课堂教学内容。
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1-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名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问题:请根据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知识,在学习策略方面对小王加以指导。
(18分)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最新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辨析题复习资料
最新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辨析题复习资料1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1. 学生观要紧包括的内容有:(1) 学生是进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进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进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进展过程中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基本上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别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这些内容单独去经历,工作量非常大,因此给大伙儿提供一具口诀是:“两独一发”。
记住学生观的大框架,然后明白经历每一条所蕴含的意义。
2.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要紧包含的内容有:(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辟者;(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我们提供的口诀是:“四者一社区” 。
如此大伙儿就可以快速记得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要扮演的角群有哪些。
3.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要紧包含的内容有:(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并且更重过程”;(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我们能够以“四个转向”或者是“学习过人”口诀去举行经历。
经过如此的方式,大伙儿就能够快速、有效地记住这些教师资格考试中很重要的几个知识点。
2教学办法,1、说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 、实验法7、苏格拉底的“产婆术”3教学原则和基本要求,1、直观性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正确挑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说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及答案!1. 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答:①科学思想性。
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
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
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
考前三天背大题,重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一、辨析题1.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此观点是正确的。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上面四个方面作用,直接决定了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
综上,该说法正确。
2.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其一。
综上,该说法错误。
3.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题,因此学校德育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一定要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综上,该说法错误。
4.定势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此观点是错误的。
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在解决相似或相同的问题时,定势有助于人对问题的适应,从而能提高反应和解题的速度。
对于变化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综上,该说法错误。
5. 特殊迁移的范围比一般迁移的范围广。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
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因此,一般迁移的范围比特殊迁移的范围广。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错误。理由:确定课程目标,首先应该处理好课程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对学生的特点、社会需求、学科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盼课程目标。
6.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取得教师资格证。
错误。理由: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运用中,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师资格证只是从事教学的资格证明,不能狭隘地把它作为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
错误。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势在必行。素质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本题中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是不全面的,它只强调了加强学生的体育和美育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此外,素质教育还强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正确。理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错误。理由: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7.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错误。理由: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3、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辨析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该表述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根据教育的概念可知,判断一个活动是不是教育,要满足:第一,有目的;第二,增进知识和技能或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题干中的说法,没满足“有目的”,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2】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该表述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题干中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所以是不全面的。
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3】教育者是教学的主体。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题干中的说法混淆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4】教育形态一定会跟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该表述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生产力发展,但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想落后于较为先进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种是生产力落后,但受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内容、方法等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在教育领域,辨析题常常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育知识和提升教育能力。
下面为您汇总了一些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题 1:教育就是学校教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
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教育则通过各种社会机构、文化活动等,让人们在更广泛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等特点,但它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教育形式。
不同的教育形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支持。
题 2: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这一观点存在局限性。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授知识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仅仅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那么教育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社会担当的人。
题 3: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绝不是唯一标准。
教师的教学水平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课堂管理能力、对学生的关注与指导等。
有些教师可能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虽然短期内学生的成绩可能不突出,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而且,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自身的基础、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
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定教师的教学水平。
题 4:惩罚就是体罚。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惩罚和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大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答案】错误.理由: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
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答案】正确。
理由:略。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答案】错误。
理由: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答案】错误。
理由: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答案】正确。
理由: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
【答案】错误。
理由: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答案】正确。
理由: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答案】正确。
2024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
2024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大题21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选错、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库,术(遂)有序,国有学”这种托古方式提出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设想的论著是()。
A.《论语》B.《学记》C.《中庸》D.《大学》答案B,《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题目中的说法是《学记》中关于学制系统的思想阐述。
2.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
A.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目标B.德育目标、智育目标、体育目标C.国家目标、学校目标、个人目标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答案D,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的思想,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3.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有的学生认真听讲,完全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或关注窗外悦耳的鸟鸣,或想着下课后欢快活动,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不求甚解,这体现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A.主观能动性B.遗传C.学校教育D.环境答案A,同样是一个老师教,环境和学校教育没有差别,题目未提到遗传相关内容,学生们各自注意力不一样,导致学习有差别,这是主观能动性的差异。
4.人的心理发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如从无意经意到有意注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反映了人身心发展特征的()。
A.互补性B.顺序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答案B,题目中阐述的规律是顺序性的体现。
互补性是指个体某一个方面较差的话,必然会有另外的方面比较强大,比如盲人触觉都比较灵敏;差异性指的是个体或者群体之间存在不同的特点和差别;不平衡性指的是个体身心发展速度不均。
中学教资教育与知识能力科目考试辨析题知识点汇总
中学教资教育与知识能力科目考试辨析题知识点汇总辨析题答题格式要求【总-分-总,逻辑清晰明了】1.判断正误(①此说法正确/错误)2.说明理由(②解释说明理由)3.总结(③故此说法正确/错误)1.概念混淆型(举例: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1.判断正误2.理由:(1)分别解释两个概念(2)判断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3)得出结论3.总结2.概念释义型(举例: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1.判断正误2.理由:(1)解释概念(2)得出结论3.总结3.理论观点型(举例: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判断正误2.理由:(1)解释相关理论(2)得出结论3.总结4.因果关系型(举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1.判断正误2.理由:(1)简单解释前半句(2)重点解释后半句3.总结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广义狭义混淆+教育的本质属性知识点:(1)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3) 教育的本质属性(历年高频)【关键词:有目的+人+社会活动,三者缺一不可,尤其辨析题的时候特别注意】关键词记忆:1)“有目的”区别于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因此不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2) “培养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人的培养;3)“社会活动”,这也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
知识点: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一、教育的本质有人说:“教育就是传授知识。
”这种说法对吗?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传授知识只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
教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品德、价值观、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例如,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有社会责任感;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家庭、社会等环境也对人的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作用。
”这种观点正确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然而,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优质的学校环境能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教育资源;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塑造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
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展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即使有良好的遗传和环境,如果个人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也难以实现良好的发展。
比如,一个具有优秀遗传基因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中不勤奋努力,也可能成绩不佳。
总之,遗传、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的发展。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比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更优越。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从个人的本性和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则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公民。
个人本位论重视个人的价值和需要,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和辨析题万能模板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带箭头的是必须背的,时间不充裕至少先把带箭头的背完】【时间不充裕一定要先背带箭头的】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有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本质属性的所表现在:①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②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③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社会实践活动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口诀:两生三没】两生:①为了生产和生活;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没:①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②没有固定教育场所;③没有阶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5.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口诀:全民多现身】①教育的全民化②教育的民主化③教育的多元化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⑤教育的终身化6.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高频】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③生产力水平制约学校教育结构。
7.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经济功能)【高】: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8.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高频】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性质;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9.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8年下考的简答题19年考的几率不大】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④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10.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这两年没怎么考过-有时间的话背过】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11.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5年考过】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④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1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教育措施。
(完整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及简答题
一、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参考答案】错误。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在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2.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参考答案】正确。
要确保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知识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经验是思维的原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3.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参考答案】错误。
新课程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4.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参考答案】错误。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关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5.德语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参考答案】正确。
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
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
所以,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参考答案】错误。
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其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各种认知策略的适用性不尽相同。
2.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
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如解决一般问题时,定势可能会起促进作用;而对特殊问题,定势很可能起阻碍作用。
3.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操作技能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参考答案】正确。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复资料1.简述教育的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类。
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
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2.简述学校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学校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是研究活动的主体。
教育影响包括信息的内容和传递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简述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4.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内容简单,方式单一。
5.简述古代教育的特点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6.简述近代学校教育特点近代学校教育特点是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建立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创立班级授课制度,教育内容结构丰富,但阶级性依然存在。
7.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重视早期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使用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8.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的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二是作为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三是可以促进民生。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决定了教育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内容和手段。
但教育也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可以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知识。
社会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目的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同时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辨析题材料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40分】【带箭头的是必须背的,时间不充裕至少先把带箭头的背完】【时间不充裕一定要先背带箭头的】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有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本质属性的所表现在:①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②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③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社会实践活动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口诀:两生三没】两生:①为了生产和生活;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没:①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②没有固定教育场所;③没有阶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古代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①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5.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口诀:全民多现身】①教育的全民化②教育的民主化③教育的多元化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⑤教育的终身化6.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规)速方结手】①生产力制约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②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7.教育的经济功能:【两再一新促生产】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8.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两权一体宗旨(质)】①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⑤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9.教育的政治功能:【18下考】【人民论政治】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③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10.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内幕使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新)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这种说法不正确。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劳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
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的,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顾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
4、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6、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
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要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收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1. 学生观主要包括的内容有:(1) 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这些内容单独去记忆,工作量很大,所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口诀是:“两独一发”。
记住学生观的大框架,然后理解记忆每一条所蕴含的意义。
2.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主要包含的内容有:(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我们提供的口诀是:“四者一社区” 。
这样大家就能够快速记得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要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3.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主要包含的内容有:(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我们可以以“四个转向”或者是“学习过人”口诀去进行记忆。
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就可以快速、有效地记住这些教师资格考试中非常重要的几个知识点。
2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 、实验法7、苏格拉底的“产婆术”3教学原则和基本要求,1、直观性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量力性原则贯彻量力性原则的基本要求:重视儿童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特点,恰当把握教学难度8、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贯彻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的基本要求:保证教学科学性,结合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各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4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3)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
(4)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借以将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媒介物,或者说,是教育者借以实现认识客体的媒介物。
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5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提供可能性,环境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动力,是决定性因素6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a.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发展的阶段性: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存在差异。
b.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发展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7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一分为二看待学生,长善救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引导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8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9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0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结构功能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1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1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 )发展性原则;(3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 )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5 )因材施教原则;(6 )整体性发展原则。
12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沉思型和冲动型,13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方面因素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14动作技能培养途径,(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J(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15教师备课的要求,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16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1•感知运动阶段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
2•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
3•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在儿童11、12岁以后,就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7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有意注意发挥重要作用,无意注意达到成人水平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较慢2、广度接近成人3、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4、转移能力缓慢增长18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能分析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佃学习动机,培养: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设置榜样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原有动机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20成败归因理论内部和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身心状态,外部环境21自我效能感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影响因素:学习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21国家学制建立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2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2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4教学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保持学习活动(四)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25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26意志品质和培养,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1. 培养行为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2.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3. 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4. 有意识的创造困难情境,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