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日间嗜睡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与精神症状相关性研究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与精神症状相关性研究

•论著.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与精神症状相关性研究☆王治东仏孙文华仏马建军仏紳石小雪仏栗铭检川黄珅也胡世玉川郑晋华仏※【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M者合并睡眠障碍的特点,并分析睡眠障碍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原发性PD患者359例,按照匹兹堡睡眠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分为PD伴睡眠障碍组(PD-SD组,PSQIM7分)和PD不伴睡眠障碍组(PD-NSD组,PSQI<7分)。

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第三部分、Hoehn-Yahr(H-Y)分级评定患者运动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修订的情感淡漠评定量表(modified apathy evaluation scale,MAES)>PD冲动控制障碍行为评分量表(questionnaire for impul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in ParkinsoiTs disease-rating scale, QUIP-RS)评估精神症状,采用PSQI、日间过度嗜睡评定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对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评估。

结果359例PD患者中,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8.22%(209例)。

PD-SD组较PD-NSD组病程长,H-Y 分级中重度者多,HAMA评分、HAMD-24评分、MAE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o PD患者PSQI评分与HAMAG二0*445,P<0*01)、HAMD-24G=0.559,P<0*001)和MAES评分(c0.504,P<0.001)呈正相关。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现况调查及护理对策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现况调查及护理对策

P risn Sds ae( D), n o a n lz akno ie s P a d t n ay e
t i fu n il a tr r lt d o t n t he n e ta f eo s e sr t ge .M eh ds: l e as t n r ig ta e is to Sep dio d r f6 ai n sw t s r e s o 8 p te t h PD r v i wee e Mu— a e b Pitbu g se p q lt i e td y ts r h le uaiy nd x
( S I , p o h s e ies sa E S) P Q ) E w  ̄ l pns cl e e( S
a d t e n om ain ue to nar tbls n oh r i fr t q sin ie a e . o Re uls The i ie e o l e ds r e — s t: ncd nc fse p io d r a s
帕 金 森 病 患 者 睡 眠 障 碍 现 况 调 查 及 护 理 对 策
张建敏 高 培 魏 静
30 4 津 解 放 军 第 2 4医院 神 经 内科 0 12天 5
摘 要 目的 : 析 帕 金 森 ( D) 者 睡 分 P 患 眠 障碍 的 临床 现 状 及 相 关影 响 因 素 , 提 并
出护 理 对 策 。 方 法 : 用 匹兹 堡 睡 眠 质 量 采
指 数 量 表 ( S i 、 泼 沃 斯 嗜 睡 量 表 PQ ) 爱 ( S) 相 关调查 表分 别对 6 ES 及 8例 P 患 D 者睡眠及 相关 因素进 行评 定和计 算 。结 果 :8例 P 患 者 中 , 眠 障 碍 发 生 率 为 6 D 睡 7 .7 ; 中 入 睡 困难 4 64% 其 0例 , 眠 破 碎 睡 3 8例 , 眠 运 动 障 碍 3 睡 2例 , 天 过 度 嗜 白 睡2 0例 。 多 因 素 逐 步 线 性 回 归 分 析 显 示 .S i总 分 与 U D S一 Ⅲ 评 分 、 A PQ PR H D 评 分 、 旋 多 巴 日平 均 剂 量 、 左 MMS E评 分 及 年 龄 相 关 。 结 论 : D 患 者 睡 眠 障碍 发 P 生 率 高 , 状 况 与 病 情 严 重 程 度 、 知 状 其 认 态 、 郁 、 龄 、 巴胺 能 药 物 应 用 等 因素 抑 年 多 有 关 。加 强 临床 护 理 与 治 疗 , 有 效 改 善 可 患 者 睡 眠 障碍 , 高生 活 质 量 。 提 关键 词 帕金 森 病 睡 眠 障 碍 影响 因

《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观察及多导睡眠研究》

《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观察及多导睡眠研究》

《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观察及多导睡眠研究》一、引言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一种以梦境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睡眠障碍,常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有关联。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常伴随有睡眠障碍的并发症。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伴随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临床观察以及通过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的深入研究。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近两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数据。

其中,对伴有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观察,并利用多导睡眠仪进行夜间睡眠监测。

三、结果1. 临床观察通过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我们发现伴有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常常出现梦境相关的肢体活动,如拳打脚踢、大声喊叫等异常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患者自身或床伴受伤。

此外,这些患者的日间功能状态较差,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2. 多导睡眠研究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显示,伴有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在REM睡眠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异常。

REM睡眠时间减少,REM睡眠潜伏期缩短,REM睡眠期肌张力明显增高。

这些变化与RBD的诊断标准相符,进一步证实了这些患者存在RBD。

四、讨论帕金森病与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之间的关联已得到广泛研究。

本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中RBD的发病率较高,且RBD 可能加重帕金森病的症状。

RBD可能导致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异常行为,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同时,RBD也可能加速帕金森病的神经退行性过程。

多导睡眠图在诊断RBD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监测患者的睡眠过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了解RBD的严重程度。

这有助于医生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症状研究论文

帕金森病症状研究论文

帕金森病症状研究论文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颤抖、僵硬、行动迟缓和平衡困难。

这种疾病通常出现在60岁以上的年龄段,但也有一些人在30岁或更早的年龄段就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病。

近年来,研究人员们一直在探索帕金森病的症状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以下就是一篇关于帕金森病症状研究论文的概述。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

虽然已经有一些药物可以减缓症状,但它们不能完全治疗疾病。

因此,了解和识别该疾病的早期症状极其重要,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此外,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患者在不同阶段的症状和表现。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和表现,包括颤抖、僵硬、行动迟缓、平衡失调和认知功能减退等方面。

我们还希望了解这些症状的发生和进展情况,并评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之间的差异。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横向研究设计,并对2015年至2019年被诊断为帕金森病的患者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患者的年龄在30岁至90岁之间,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左右。

我们对患者的症状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并对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了评估,以便了解该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症状和表现。

研究结果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颤抖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的四肢和颈部最易受到影响。

此外,我们还发现,该疾病会导致患者的行动迟缓、平衡失调和功能受损,并且随着疾病的进展,这些症状会逐渐变得更加明显和严重。

我们还发现,帕金森病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记忆力和注意力等方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此外,我们注意到女性患者往往比男性患者更易受到该疾病的影响,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

结论该研究的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帕金森病的症状和表现,以及其对患者认知和功能的影响。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管理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该疾病的潜在原因,以便发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缓解痛苦和改善病人的生活。

知“帕”不怕,关于帕金森病的那些事儿

知“帕”不怕,关于帕金森病的那些事儿

知“帕”不怕,关于帕金森病的那些事儿作者:刘敏来源:《科学之友》2024年第07期帕金森病是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抖(头、下颌、肢体抖动)、僵(躯干、肢体、面部肌肉僵硬)、慢(行走及肢体动作变慢)、摔(姿势平衡障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相关人员预计,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将从2005年的199万人上升到2030年的500万人,几乎占到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

帕金森病起病隐匿,病程长且进行性加重。

随着疾病的加重,一方面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医疗负担。

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

现有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在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之前15~20年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示信号,只要我们拥有敏锐的双眼,早期识别这些预警信号,早期干预,就能延缓疾病的来临。

下面,我们就详细说说关于帕金森病的那些事儿。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帕金森病家族史,携带风险基因如LRRK2、GBA等,长期接触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或铁、铅、铜等金属,曾出现意识丧失的脑外伤或脑震荡的人群属于帕金森病高危人群,容易患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典型运动症状之前出现的症状,我们称之为帕金森病前驱期症状,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预警信号。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睡眠时噩梦连连,伴随相应梦境出现大喊大叫、拳打脚踢等行为,或者一觉醒来发现床边东西掉落,胳膊、腿受伤甚至跌下床。

这种睡眠障碍是目前最有价值的帕金森病前驱指标,在未来有很大可能会发展为帕金森病或其他运动障碍疾病。

嗅觉减退没有明确原因的嗅觉、味觉下降,例如闻不到饭香、花香或者臭味。

日间嗜睡白天睡眠增多,在工作或者活动时总犯困。

抑郁无精打采,没有兴趣爱好,不愿意出门,情绪低落。

直立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体位性头晕,即体位改变时,如由卧位或坐位至站立时会出现头晕腿软、眼前发黑,甚至跌倒的情况。

测量血压时会发现站立时的血压明显低于卧位时的血压,相差大于20毫米汞柱。

防治帕金森病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

防治帕金森病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

防治帕金森病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引言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增高和静止性震颤等症状。

该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因此,寻找防治帕金森病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成为当前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对帕金森病的认识不断加深。

通过对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我们逐渐了解到这是一种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同时,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描述,包括运动障碍、非运动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

针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问题,医学界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检查和特殊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手段结合使用,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出帕金森病,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的可能性。

在治疗方面,药物疗法仍然是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多巴胺促动物质和抗胆碱药物等。

此外,深部脑刺激术和运动疗法等新兴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应用中,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除了治疗,预防帕金森病的措施也备受关注。

适度的锻炼、健康的饮食和减少环境污染等都被认为是有效预防帕金森病的方法。

此外,最新的研究还发现,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可能对预防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本论文将对防治帕金森病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帕金森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综述,以期为医学界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促进该疾病的防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帕金森病的概述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增高和静止性震颤等症状。

这是一种以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和环境因素被认为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运动障碍、非运动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

《帕金森病症及其护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帕金森病症及其护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帕金森病症及其护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帕金森病症及其护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帕金森病症的相关研究 (1)(1)综合护理干预概念及方法 (1)(2)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 (2)(3)患者抑郁的相关研究和测量方法 (2)(二)国外相关研究 (3)1.帕金森病症的相关研究岳丽春等研究人员认为,帕金森症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健康,尤其是在运动管理上。

病人的不同社会学特征在自我管理上呈现出百态,并且对自我管理能力的最大影响是病人的生活方式、疾病阶段、自我护理能力、患病时间和所感觉的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

因此,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或指导,以改善社会和家庭的支持,进而提高帕金森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4-6]。

庄娜持有的观点是,在帕金森病患者的家庭护理中将随访评分应用于家庭护理,可以改善他们的负面心理、运动和非运动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改善他们的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并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质量[7-9]。

严荣持有的观点是,在学习和掌握临床分级的概念和科学客观运用的指引下,有机融合临床分级的理论,以整体的综合护理难度为标准,进一步提出帕金森病的分级护理。

在对应的帕金森病临床评分和等级之间的对应表中比较了不同的临床评分和等级。

该表是指导临床护理的有力指南。

加强和完善帕金森病的护理等级,反映出对特定疾病的护理等级的进一步完善,并有助于形成更完整的护理体系,对该病的护理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0-12]。

姜俊香对帕金森症老年患者无症状情况的分析以及对非运动症状的初步护理干预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13-14]。

(1)综合护理干预概念及方法综合(全面)的护士干预是一系列基于特定科学理论并在护士诊断指导下进行的护理活动,与预先定义的干预方法一致。

护士根据护理人员的诊断特征、护理研究的结果、患者可得到的改善潜力以及患者和护士的能力来确定护士干预方法。

患者出现的健康问题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要采取何种干预的类型。

《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观察及多导睡眠研究》范文

《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观察及多导睡眠研究》范文

《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观察及多导睡眠研究》篇一摘要:本文对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及多导睡眠研究。

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睡眠监测数据及药物治疗效果,探讨了RBD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疾病治疗的影响。

一、引言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睡眠障碍,表现为在REM睡眠阶段出现与梦境相关的复杂行为,如梦话、梦游、拳打脚踢等。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常伴有多种睡眠障碍。

本文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和多导睡眠研究,探讨RBD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表现及其对疾病治疗的影响。

二、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帕金森病患者,同时伴有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病例。

2. 研究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详细的临床观察和睡眠监测。

使用多导睡眠图记录仪(Polysomnography, PSG)对患者进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分析患者的REM睡眠阶段特征。

同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用药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

三、结果1. 临床观察:在帕金森病患者中,RBD的发生率较高,表现为REM睡眠阶段出现复杂的梦境相关行为。

患者常在梦中表现出攻击性或暴力的行为,严重者甚至可能影响同床者的睡眠。

2. 多导睡眠研究:通过多导睡眠图记录仪监测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的REM睡眠阶段存在明显的异常,如REM潜伏期缩短、REM时间增加等。

同时,患者的REM睡眠阶段脑电波活动也出现异常,表现为REM期肌张力调节障碍。

3. 药物治疗效果:针对RBD症状,采用氯硝西泮等药物治疗后,患者的RBD症状得到明显改善,REM睡眠阶段的异常行为减少,睡眠质量提高。

然而,药物治疗对帕金森病本身的症状改善效果有限。

四、讨论RBD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帕金森病的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有关。

RBD的出现可能加重患者的睡眠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多导睡眠研究有助于准确评估患者的睡眠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养血清脑颗粒对帕金森病日间过度嗜睡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养血清脑颗粒对帕金森病日间过度嗜睡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的75例PD合并EDS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3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的Epworth睡眠量表(ESS)、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及安全性。
1.2诊断标准
PD的诊断标准均符合英国脑库诊断标准[2],日间嗜睡标准:患者处于觉醒状态时出现易入睡或在无任何睡意的情况下迅速入词】帕金森病;日间过度嗜睡;养血清脑颗粒
【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0-0293-02
Association cerebralcare Granule with exce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Parkinson’s disease
1.3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英国脑库诊断标准及日间嗜睡标准,排除标准:英国脑库的排除标准[2]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失眠、白天嗜睡;不按要求接受、完成治疗者。
1.4治疗方法
75例患者均给予西医综合治疗P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4g/次,每日3次,均服用3个疗程,一个疗程为4周。
养血清脑颗粒对帕金森病日间过度嗜睡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养血清脑颗粒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日间过度嗜睡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5例PD)日间过度嗜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7)和对照组(n=38),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的Epworth睡眠量表(ESS)及不良反应。结果: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明显改善PD日间过度嗜睡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养血清脑颗粒无不良反应。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改善PD日间过度嗜睡患者的症状。

帕金森睡眠障碍的临床症状及其治疗方案

帕金森睡眠障碍的临床症状及其治疗方案

帕金森睡眠障碍的临床症状及其治疗方案发表时间:2016-05-13T10:35:24.640Z 来源:《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作者:马红蕾[导读] 在临床医学中,原发性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生频率较高的疾病,其中睡眠障碍是困扰很多帕金森病患者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本文总结概括了帕金森睡眠障碍的主要临床症状,并综合论述当前常用的一些治疗方案。

马红蕾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028000摘要:在临床医学中,原发性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生频率较高的疾病,其中睡眠障碍是困扰很多帕金森病患者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本文总结概括了帕金森睡眠障碍的主要临床症状,并综合论述当前常用的一些治疗方案。

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临床症状;治疗方案。

帕金森病属于一种神经系统慢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震颤、步调失调等。

伴随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加深了对帕金森病的理解与认知,认识到此病症不仅仅会表现出一些运动障碍,还会出现一些非运动障碍并发症,例如认知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感觉异常等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在这些并发症中,睡眠障碍就是其中一项常见的并发症。

从当前的睡眠障碍国家分类第三版着眼,睡眠障碍包括了快速动眼睡眠、非快速动眼睡眠、异态睡眠及其它异态睡眠等的多种类型。

1、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主要临床症状当前关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还没有形成国际公认的分类标准,从ICDS-3的分类标准着眼,PD睡眠障碍主要涵盖四种类型,即失眠、不宁腿综合征、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日间过度嗜睡等。

1.1 失眠失眠是困扰帕金森病患者的一种常用睡眠张傲。

相关调查证实了,帕金森病患者中有超过二分之一的患者受失眠的困扰,具体可体现在难以入睡、夜间无法持续睡眠、易惊醒,导致整体的睡眠时间大大减少,患者无法获得充分的休息,白天感到嗜睡、疲乏。

帕金森病患者的夜间睡眠呈现出片段化,总的睡眠时间大大减少,在入睡之后,觉醒的频率越来越高,慢波水命时间、快速动眼睡眠等大大降低。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实验性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肌张力障碍、震颤和运动
缓慢。

目前,西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但长期使用会产生多种副作用。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
病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就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帕金森病主要采用补肾益气、疏风理气、活血化淤等方剂,如肾气丸、回旋散、活血止痛片等。

近年来研究证实,催眠香附丸、复方异丙肝素锉等中药方剂对帕金森
病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的功能,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
的震颤、僵硬和运动能力,同时还能改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

3. 拔罐疗法
总之,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
的运动和生活功能。

但由于中医药治疗需要针对个体化的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因此需要结
合实际疾病情况,分析治疗方案,准确用药。

此外,中医药治疗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以保证疗效和安全。

对我院49例帕金森早期患者遇到睡眠障碍的分析

对我院49例帕金森早期患者遇到睡眠障碍的分析
相 匹配 , 年龄 、性 别 比较 , 无统 计 学意 义( > . ) 差异 均P 00 。 5 1 方法 . 2
全 部 患者 均 进行 记 录 、神 经 系 统检 查 及 问卷 调 查 。病 史 记
高 , 两组 间的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 义 。P 患者 发 生睡 眠 障碍 的确切 但 D 机制 目前 尚不清 楚, 能 主要 与P 患者 脑 内神经 递质 变 化有 关 。 可 D P 患 者 自主神 经功 能 失调 、运动 症状 、精神 症 状和 服 用抗 帕金 D 森病 药 物等 因素均 可 影 响患 者 的睡 眠状 况 。本研 究 显示 P 患者 D 睡 眠 障 碍 主 要 类 型 为 失 眠 , 中 以睡 眠 维 持 闲难 、入 睡 困 难最 其 为 常见 。在 导致 失 眠 的原 因 中, 尿症 最 为常 见, 中P 1 以夜 其 D 组为 3 .3 P 2 为 5 .3 夜 尿增 多 主 要 与P 患 者 的 自主神 经功 33 %,D 组 26 %, D 能 障碍 有关 。其 次 睡 眠 中烦 躁 、肢体 痉 挛 性疼 痛 、恶梦 均 是 引 起P 患者 失 眠 的常见 原 因 。 D P2 DS D 组P S 总评分与P 1 比较具有显 著性 差异, D组 各单项 中P 运 动 症 状 (D S 4 5 、精 神 状 况 (D S 6 7 、尿 失禁 D P S 一和 ) P S 一和 ) (D S 9、睡 眠 中运动 症 状(D S 1 、1和 l) 醒后 精 神状 P S一) P S ~ 0 2 3、睡 况 及 白天 过度 嗜 睡(D S 1和 1) D1 比较差 异 均有 统 计学 P S 一 4 5与P 组 意 义, 明P 患 者 的 睡眠 障 碍 与病 情 的严 重 程 度 密切 相 关【] 说 D 1其 , 原 因可 能 为 中枢 神 经 系统 神 经元 进 一 步退 行性 病 变 影 响 了对 睡 眠 一 醒 周期 的调节 , 次 随 着病 情 的进 展 , 的运 动症 状 逐渐 觉 其 患者 加 重, 而 出现 夜 间翻 身 困难 、肌 肉痉挛 性疼 痛 导致 的 不适 感 和 从 觉 醒, 精 神症 状 等导致 睡 眠 障碍加 重 。而 早期 P 患 者 的运动 以及 D 症状 较 轻, 尚处 于多 巴胺 治疗 的最 佳 时期, 动症 状 并非 影 响早期 运 P 患 者睡 眠 障碍 的主要 原 因 。 D P 患 者 睡 眠障 碍 除 与 P 患者 病 情 严重 程 度 相 关外 , 究 D D 本研 尚 显示 与病 程 长 短 、抑 郁 程 度 以及 多 巴胺 药 物 治 疗 剂 量 有 关 , 而 与 年 龄无 关 。据 多 家研 究 机 构 报 道 ,D 抑 郁 的发 生率 可 达 P伴 4 %【】 D 抑郁 的患 者 主 要 表 现 为易 疲 劳 、能 动性 降低 、情 5 7, 伴 P 绪悲观 、兴趣减 退和睡眠障碍 , 但较少有 自责 白罪 、失败感和 自杀 意 念 。我们 的观察 结 果 显示 ,D P 患者 S S 分 显著 高 于对 照 D评 组,D 者S S 分 与睡 眠质 量之 间呈负 相关 , P患 D评 因此早 期 发现 抑郁 症 状并 采 取针 对性 干 预措 施, 可改 善P 患者 的睡 眠状 态并 提 高其 D 生 活质 量 。抗 P 药 物 对 于 睡眠 一 醒机 制 有 明 显 的影 响 。有 作 D 觉 者 认 为多 巴胺 能 药物 的作用 是 双 向的 '、 量改 善睡 眠, 量导 ,剂 J 大剂 致 失 眠或诱 导 睡 眠障碍 发作 。 本 研 究 显示 , P 患 者 白天 过 度 嗜 睡发 生率 为2 .3 中 早期 D 33 %,

帕金森病的研究报告

帕金森病的研究报告

帕金森病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对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通过对帕金森病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疾病,并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为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障碍。

该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帕金森病的发生。

2. 病因与发病机制帕金森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神经退行性变等。

遗传突变和突变基因的表达异常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环境因素,如农药、重金属等的暴露,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神经退行性变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和脑内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

3. 临床表现与诊断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肌肉僵硬、震颤、运动缓慢和姿势不稳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影响。

目前,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如脑影像学和脑电图等可以协助诊断。

4. 治疗方法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补充多巴胺或增强其效应来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则通过刺激或破坏特定脑区来改善症状。

此外,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 新进展与未来展望近年来,帕金森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正在不断探索和发展。

此外,神经保护和修复的研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深入了解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结论:帕金森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该疾病。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手段。

神经生物学论文-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神经生物学论文-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神经生物学论文?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进展?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帕金森氏病是一种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减少、功能减弱导致多巴胺减少而产生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在中老年阶段开始发病并逐渐恶化。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补充多巴胺和刺激多巴胺产生的传统疗法比拟有效,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传统的治疗方法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一批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由此应运而生,传统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良和开展。

本文主要介绍包括药物治疗、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在内的帕金森氏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和它们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帕金森氏症〔PD〕,多巴胺〔DA〕,干细胞〔stem cell〕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帕金森氏病简介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

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病症,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

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统计说明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患有这种疾病,并且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

病因及分类病因不明。

目前公认的病因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病变,即黑质和纹状体里的黑质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丧失致使多巴胺减少。

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帕金森氏病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发性震颤麻痹,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发病原因可能跟遗传有关,称帕金森〔氏〕病。

另一类为继发性的,因某种脑炎、中毒、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引起,称帕金森〔氏〕综合征或震颤麻痹综合征。

病症该病被戏称为“让人不能动的病〞,病人主要有如下三大病症:1、运动障碍运动不能:随意运动启动困难运动减少:自发运动减少,运动幅度减小运动徐缓:随意运动执行吃力、缓慢,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逐渐减弱运动不协:平衡和协调能力下降2、震颤典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即病人在静止的状况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主要累及上肢,两手像搓丸子那样颤抖。

3、强直即肌肉僵直。

新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发进展

新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发进展

新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发进展在过去,帕金森病的治疗方式主要依赖药物和手术,其治疗效果受制于病情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从新药的研发目标、治疗原理、应用前景以及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研发目标新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发目标主要是探索对病情影响较小、副作用较少的治疗方案。

既要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又要尽可能地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损伤,以达到治疗最佳效果。

此外,目前研究的对象还包括疾病的预防和延缓发展,有效减缓帕金森病的进展,减少对患者生活造成的限制。

治疗原理新药的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调节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修复受损和死亡的神经元,进而达到治愈帕金森病的效果。

此外,一些新药还通过调节神经突触的传递和调节多巴胺的合成、释放和吞噬,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

应用前景新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这类药物不仅能够治疗精神疾病,还能对其他神经方面的疾病进行治疗。

新药的研发将打破传统治疗方式的桎梏,终结药物对身体系统的破坏和侵蚀。

这对于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社会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有望由谷胱甘肽和光合成糖蛋白替代传统的文化方法。

挑战和展望新药治疗帕金森病依旧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帕金森病的不断加剧,患者对药物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对药物的抵抗力也在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药物研发的成本和周期较长,技术难度较大,良好的药效和安全性更需要长期的实验证明。

然而,面对诸多挑战,新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发依旧展现出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治疗帕金森病的认识将逐渐深入,相关技术和治疗方法也将越来越成熟。

浅谈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浅谈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浅谈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疾病。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与神经元的退行性死亡有关。

临床上常表现为运动障碍、建立性震颤、肌强直、姿势不稳定等症状。

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角度介绍该疾病的研究进展。

病因研究帕金森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早期似乎主要观察到多巴胺神经元体周围的含铁质物质-黑色素颗粒的减少,与此同时,脑内的总体积和重量也减少。

最近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可能和其他神经元和脑区域的改变有关。

研究人员利用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确定了一些与该疾病相关的基因和趋向于突变的基因。

一些研究已经建立了成人多巴胺神经元前体CXCR4,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研究显示CXCR4是体内损伤导致神经元再生和修复的机制之一,并且在帕金森病的动物模型中过表达CXCR4能够重建运动功能。

不过,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定量分析不足,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CXCR4与神经元再生和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

另外,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氧化和神经炎症反应也是帕金森病引发的重要因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嗜铬蛋白(Cr),这些抗氧化剂在体内合成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也可能与帕金森病相关。

另外,感觉神经的激活也可能使大脑在战斗或逃跑的过程中相对耗氧,从而引发神经变性和对运动的损伤。

诊断研究目前,诊断PD主要由临床表现和大脑影像学判断综合确定,缺乏有效可靠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最近,生物医学工程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成果。

研究人员最近在磁共振数据中寻找有关帕金森病特征的生物标志物。

他们经常使用自适应合成技术(Lasso技术)来识别PD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不同。

结果表明,脑中存在头盖骨的MRI数据是一个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能够区分PD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

还有研究者正在开发通过体液(如血清或脑脊液)检查帕金森病生物标志物的方法。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广东化工2020年第22期· 76 · 第47卷总第432期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进展白雪1,黄作义2*(1.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0;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0) [摘要]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在REM期异态睡眠和肌张力失迟缓为特点的睡眠障碍。

RBD通常被认为与突触核蛋白病相关,例如帕金森病(PD),路易体痴呆(DLB)和多系统萎缩(MSA),通常早于这些疾病的首发症状出现数年。

RBD与PD有着密切而重要的联系,本文围绕二者之间相关性新进展进行一系列阐述。

[关键词]帕金森病;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α-突触核蛋白疾病[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22-0076-01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pid Eye Moving Sleep BehaviorDisorder and Parkinson's DiseaseBai Xue1, Huang Zuoyi2*(1.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Jiamusi 154000;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0, China)Abstract: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 is a sleep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sleep and dystonia in REM period. RBD are often thought to be associated with synaptic nucleoprotein disease, such as Parkinson's disease (PD),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 and multisystem atrophy (MSA), usually years earlier than the onset of the first symptoms of these diseases. There is a close and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RBD and PD.Keywords: Parkinson's disease;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α- synaptic nuclear protein disease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群中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有着多种非运动症状,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为帕金森病(PD)最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RBD近年来成为前驱诊断帕金森病最有前途的标志之一,随着多导睡眠监测技术及多种睡眠量表的广泛应用,研究发现特发性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IRBD)患者有极大概率发展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RBD是常见的,代表了大部分散发性疾病,并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前驱诊断提供了独特的突破口。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觉醒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觉醒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

㊃综述㊃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焦虑对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影响(20130281)通信作者:顾平,E m a i l :g pw h 2000@126.c o m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觉醒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方鹏洪,解冰川,马 速,顾 平(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31) 摘 要: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帕金森病除了表现为运动症状外,非运动症状也是常见和重要的临床症状,睡眠障碍则尤为明显,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能力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㊂因此加强对睡眠障碍的认识㊁正确评估及合理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㊂本文对帕金森病睡眠-觉醒障碍发病率㊁病因及发病机制㊁常见临床表现㊁评估和治疗进行综述,以提高对帕金森病睡眠的关注,早诊断㊁早治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㊂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病率中图分类号:7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9)09-0855-06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9.09.019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帕金森病除了表现为运动症状外,非运动症状也是常见和重要的临床症状,而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㊂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包括夜间睡眠障碍和白天睡眠障碍两大类,前者主要有失眠㊁不宁腿综合征㊁周期性腿动㊁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㊁夜惊症㊁睡眠呼吸障碍等,后者包括白天过度嗜睡㊁睡眠发作等㊂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患病率约为40%~98%[1],中重度的夜间睡眠障碍约33%[2]㊂而且随疾病进展其睡眠障碍发病率也在上升,睡眠障碍问题严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的功能障碍,可导致意外伤害㊁情绪障碍㊁加重认知功能损害及影响其他非运动功能,使得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增加照料者负担[3]㊂本文就帕金森病睡眠-觉醒障碍疾病的类型㊁发病率㊁病因及发病机制㊁常见临床特点㊁评估方法及治疗进行综述㊂1 帕金森病的睡眠-觉醒障碍临床特点1.1 帕金森病夜间睡眠障碍 帕金森病的夜间睡眠障碍主要包括失眠障碍㊁不宁腿综合征(R L S )㊁周期性腿动(P L M D s )㊁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 B D )㊁夜惊症㊁睡眠相关性呼吸障碍(S B D )等㊂这些疾病可以单个或多个同时发生,也可发生在帕金森病的任何阶段,有时可作为首发症状出现,严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4]㊂1.1.1 失眠 失眠是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中较早㊁较多的类型,约占27%~80%[5]㊂通常表现是入睡困难㊁夜间频繁的觉醒及早醒㊂其原因首先可能与帕金森病本身有关,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α-突触核蛋白沉积的神经元位于脑干睡眠-觉醒中枢及丘脑皮质通路,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可直接影响睡眠/觉醒机制导致睡眠中断,特别是调节睡眠功能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㊁5-羟色胺㊁多巴胺㊁γ-氨基丁酸的损害㊂其次失眠还与帕金森病夜间患者的运动症状(如翻身困难㊁肢体强直)及运动并发症(剂末现象㊁异动症)有关;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尿频㊁夜尿增多㊁体位性低血压等也影响睡眠质量;再者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多巴丝肼㊁苯海索㊁司来吉兰等)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此外疼痛㊁情绪㊁以及其他睡眠障碍性疾病(如昼夜节律紊乱㊁R L S ㊁P L M S ㊁R B D 等)也会导致失眠,这些原因导致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连续性破坏㊁睡眠片段化影响睡眠质量,增加患者疲惫感,使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下降[6]㊂1.1.2 不宁腿综合征(R L S ) 帕金森病患者R L S 患病率8.41%~34.86%,帕金森病诊断后存在随着帕金森病疾病进展R L S 患病率增高的现象[7],而原发性R L S 患病率为5%~15%,且患病率在一般人群和不同种族人群中不等㊂帕金森病和R L S 之间的因果关系仍存在争议[8-9]㊂R L S 临床表现为强烈活动下肢的欲望;包括如自发的㊁难以忍受疼痛㊁异常感觉等,且睡眠中多伴有P L M s ,多见于下肢,休息时加重,活动后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㊂目前㊃558㊃‘临床荟萃“ 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S e pt e m b e r 20,2019,V o l 34,N o .9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 L S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包括多巴胺能系统障碍㊁基因因素㊁铁代谢异常等方面,一般认为,纹状体多巴胺传递异常与R L S的发生密切相关,帕金森病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纹状体多巴胺缺乏是R S L的重要原因,而多巴胺能药物则通常可用于治疗R L S㊂而在缺铁贫血患者中,R L S的发病率更高,铁为酪氨酸羟化酶的重要辅助因子,而酪氨酸羟化酶是一种限速酶影响着机体内多巴胺合成,所以铁在多巴胺神经递质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㊂L a i等[10]做过R L S动物模型相关实验,缺铁的大鼠存在较低的红细胞压积水平,出现R L S的症状,在给铁缺乏的大鼠喂食标准含铁食物后,红细胞压积恢复到正常水平,睡眠质量得到改善,觉醒和慢波睡眠的平均持续时间增加,在清醒和睡眠中,周期性的腿部运动都会减少㊂1.1.3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 P L M D s是一种特殊的睡眠障碍,其特征是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导致半夜频醒,在成人中患病率估计为4%~11%[11],而约30%的帕金森病患者在睡眠中可出现P L M D s[12],并常与R L S伴发,且多发生于睡眠非快速动眼期,表现为出现腿部刻板的㊁重复的屈曲动作,以下肢多见,表现为拇趾背屈,伴有踝㊁膝㊁髋关节部分弯曲,故而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甚至导致失眠㊂目前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P L M D的发生与帕金森病患者中枢多巴胺能功能的损害有关,而P L M S 发生频率会随着多巴胺能药物的使用而降低[13]㊂有研究运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 P E C T)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扫描试验,发现其纹状体的1-B-3C I T(多巴胺转运体S P E C T显像剂)亲和力与P L M S指数呈负相关,这也间接说明了P L M D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相关[12,14]㊂1.1.4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 B D) R B D是一种发生在R E M睡眠中的睡眠行为异常,表现快速眼动(R E M)睡眠期肌张力迟缓消失(RWA),出现各种复杂㊁激烈的运动行为,且多于梦境相关,如拳打㊁脚踢㊁翻滚㊁喊叫或可反复坠床等,可导致患者或床伴受伤[15]㊂有研究报道,58%帕金森病患者出现RWA[16],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中R B D的患病率约为22.2%~60.0%[7,17],目前帕金森病患者出现R B D 机制不明确,当前研究认为R B D的产生与调节R E M期睡眠失张力的脑干通路损伤密切相关,脑干区多个相关核团控制㊁支配着R E M期睡眠的产生与调节,并且是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脑干中含有与造成R E M有关的开关结构神经元,其中维持R E M睡眠期兴奋与静息的神经元分别称为 R E M-o n 神经元和 R E M-o f f 神经元,共同组成 开-关 模型,其调控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与快速眼动睡眠期的转换㊂利用R B D猫的模型研究发现, R E M-o n 神经元位于脑桥蓝斑腹侧,其向上投射可引起脑电活动和意识改变,其向下投射可抑制肌张力和快速眼动睡眠期自主神经功能,而 R E M-o f f 神经元位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核和脑桥外侧被盖,这两个区域的神经元失活可以引起异态睡眠增加[18-19]㊂1.1.5夜惊症夜惊症主要表现为睡眠中突然醒来,伴随着尖叫或呼喊㊁强烈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心跳加速㊁呼吸急促㊁大汗)以及压倒一切的焦虑与恐惧㊂一项基于对1447例43~89岁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夜惊占3.9%,幻觉占15.3%[20-21]㊂目前相关报道较少且病因未明确,有学者认为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夜惊症状可能是长期使用多巴胺能药物产生幻觉症状的首发表现㊂其中约40%患者有药物诱发的幻觉,85%药物诱发幻觉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碍[22]㊂1.1.6睡眠相关性呼吸障碍(S B D) S B D是以睡眠期呼吸异常为特征,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㊁中枢性性睡眠呼吸暂停㊁睡眠相关低氧血症与肺泡低通气㊂研究报道20%~60%帕金森病出现明显的呼吸暂停[4],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帕金森病本身有关,神经退行性病变向脑干延伸,从而导致呼吸中枢功能的损害㊂此外肌强直导致上气道阻力增加,呼吸肌无力,加重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帕金森病的不自主运动可能影响上气道肌肉结构导致上气道阻塞㊁膈肌运动失调,而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对患者的呼吸亦有影响[7]㊂1.2日间睡眠障碍帕金森病的日间睡眠障碍要包括日间过度思睡(E D S)与睡眠发作(S O S),患者处于应当觉醒状态的时候,在不适宜的时间地点出现短暂睡眠或思睡,可发生于白天的任何时候,甚至是早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㊁工作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㊂1.2.1日间过度思睡(E D S) E D S指在日间应该清醒的时间里出现不恰当地入睡,而入睡时间与场景的不确定性是帕金森病患者致残以及潜在的危险因素之一,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中E D S的患病率约为13.2%~46.9%[7],其发生频率随着帕金森病病情加重和病程延长而增加[23]㊂目前研究认为帕金森病㊃658㊃‘临床荟萃“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19,V o l34,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患者E D S发病机制可能与调控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的脑区和多巴胺能系统变性有关㊂长期大剂量使用多巴胺能药物㊁抗胆碱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亦可引起E D S,此外E D S的发生也与帕金森病伴随的夜间睡眠障碍(如失眠㊁R B D㊁S B D㊁R L S㊁P L M D)㊁遗传因素㊁男性㊁病程与疾病分期㊁下丘脑分泌激素紊乱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㊁抑郁症等有关[24]㊂1.2.2睡眠发作(S O S) S O S表现为突然发作㊁无法抗拒的过度思睡,且在无知觉的情况下入睡的现象,症状持续几秒至数十秒,据一项临床人口学数据发现,约39%帕金森病患者存在S O S,其发作与帕金森病本身严重程度㊁睡眠障碍㊁R B D㊁糖尿病有关㊂帕金森病患者S O S可出现于任何时候,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25]㊂S O S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其发生多认为是多因素所致,其中脑部结构异常起重要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中普遍存在下丘脑分泌素(H c r t/O r e x i n)水平偏低,而H c r t/O r e x i n是睡眠-觉醒周期调节中的主要促醒物质,其帕金森病神经变性病变可损伤致下丘脑H c r t/O r e x i n能神经元受损凋亡㊁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脑脊液H c r t/O r e x i n水平显著降低或缺失,进而导致睡眠发作㊂此外服用多巴胺能药物㊁高龄㊁夜间运动障碍㊁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亦与S O S有关[26]㊂2帕金森病睡眠-觉醒障碍评估帕金森病睡眠-觉醒障碍评估主要包括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可根据临床需要先选择相关的主观量表进行初筛,目前主要有4个量表可以使用[27-28]: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 S S)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 S Q I)㊁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 D S S)㊁帕金森病预后量表-睡眠部分㊂如主观评估有S B D㊁P L M D㊁R B D 等可再进行客观评估[27-29],如可利用P S G进行夜间睡眠评估,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 S L T)㊁清醒状态维持能力检查(MWT),体动记录仪则可结合睡眠日记进行评估㊂2.1主观评估2.1.1 E p w o r t h嗜睡量表(E S S) E S S是当前国际公认的评估日间嗜睡问卷,评定在下述8种日常情况下有嗜睡的可能性:静坐阅读书刊时;看电视时;公共场合久坐不动时(如开会或在电影院);乘车时间>1小时,中间不休息;在环境允许,午后卧床休息时;坐下与他人谈话时;午餐中无含酒精类饮品摄入,餐后安静地坐着;遇到堵车停车数分钟内㊂以上每种情况评分为0~3分,共4个等级;评分总分0~ 24分,评分7~9分时为可疑日间嗜睡,若ȡ10分则提示存在过度嗜睡或有较大风险的突发睡眠㊂评分11~15分提示可能存在日间过度嗜睡;评分>16分即诊断日间嗜睡㊂2.1.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 S Q I) P S Q I广泛应用于睡眠质量评估,其包括19项自评和5项他评项目㊂分为P S Q I-A(睡眠质量)㊁P S Q I-B(入睡时间)㊁P S Q I-C(睡眠时间)㊁P S Q I-D(睡眠效率)㊁P S Q I-E(睡眠障碍)㊁P S Q I-F(睡眠药物)㊁P S Q I-G(日间功能障碍)7个成份,每个项目按等级计0~3分,综合各项目总得分为P S Q I总分,分值范围为0~21,得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总分在11~15分通常提示睡眠质量不佳,总分在16~21分则提示睡眠质量很差㊂2.1.3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 D S S) P D S S是用来评估帕金森病患者各种常见睡眠问题的特定量表,共有15项㊂有关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问题,每项问题评分均是从0分(症状极严重且持续)至10分(无症状),可以分别从患者夜间总体睡眠质量㊁入睡和睡眠维持困难㊁是否有P L M D和R L S㊁夜间精神夜间尿频夜间运动症状㊁次日睡眠后精神恢复情况㊁白天过度瞌睡等方面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情况,通过该量表检查可以更为全面地评估帕金森病的睡眠情况了解其睡眠障碍潜在原因㊂2.1.4帕金森病致残量表-睡眠部分(S C O P A-S) S C O P A-S也是帕金森病特异的睡眠评定量表,通过评估最近1个月帕金森病患者11项睡睡眠障碍的出现频率来评价睡眠总体状况,分为夜间与日间睡眠障碍两大类,夜间睡眠问题包含入睡困难㊁卧床醒觉时间长㊁频繁觉醒㊁早醒㊁总体睡眠时间少等5个部分;日间嗜睡包含无意中睡着㊁静坐时睡着㊁看电视时睡着㊁与人谈话时睡着㊁思考问题时睡着㊁维持醒觉困难等6个部分,每一项0(无症状)至3分(经常),该量表可有效均衡白天夜间睡眠障碍的评定条目,但是无法评估睡眠障碍潜在原因㊂2.2客观评估2.2.1多导睡眠监测(P S G) P S G是目前较为常用的睡眠监测方法,通过连续检测帕金森病患者夜间的呼吸㊁动脉血氧饱和度㊁脑电图㊁心电图㊁心率等指标,客观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效率㊁睡眠结构㊁醒觉指数㊁睡眠呼吸低通气指数等指标,还可用于确诊P L M D s㊁S B D㊁R B D,但是由于P S G检查费用㊃758㊃‘临床荟萃“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19,V o l34,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较贵㊁耗时较长,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夜间运动困难㊁尿频等因素,影响监测的依从性,因此并未在临床得到充分应用㊂2.2.2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 S L T)M S L T通过让受试者分别于8㊁10㊁12㊁14㊁16点开始进行5次小睡,每次20分钟且两次测试之间受试者保持清醒,测试其平均睡眠潜伏期㊁R E M睡眠潜伏期㊁异常R E M出现的次数来客观判断其日间嗜睡程度的一种方法,通过计算平均睡眠潜伏期时间与5次小睡试验中共出现入睡期R E M睡眠次数,若平均睡眠潜伏期<5分钟为嗜睡,5~10分钟称为 灰色带 ,> 10分钟为正常,若出现2次或以上R E M睡眠,加上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㊁猝倒发作㊁入睡前幻觉㊁梦魇等,则强烈提示有发作性睡病㊂2.2.3清醒状态维持试验(MWT) MWT用以检测患者清醒状态维持能力,检查过程中,①受试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②请其静坐并尽可能保持清醒;③受试者不用闭眼,MWT有2种,分别为20m i n/次和40m i n/次,每次患者出现15秒睡眠后即可终止检查,每天进行4~5次㊂若平均睡眠潜伏期<20 m i n,则提示清醒状态维持能力受损,该项检查多用于帕金森病患者从事驾驶等清醒状态维持能力评估㊂2.2.4体动记录仪通过记录睡眠-觉醒的肢体运动情况,持续测量肢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量,间接地反映出睡眠-觉醒的情况,其作为一个客观睡眠监测的辅助工具,其经济㊁简单㊁易操作,能在自然状态下连续监测多日等特点,适用于有些疾病严重不能行P S G监测的帕金森病患者,但其而非脑电活动的记录,且没有统一的判读规则,因此需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提高其准确度,例如结合睡眠日记以确定开关等时间,其主要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昼夜节律障碍㊂帕金森病睡眠障碍表现形式多样,需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类型进行确定,主观评估量表经济㊁易行㊁操作简单,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普遍初筛,但其对无法通过病史诊断的情况不能确诊,客观评估则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例如P S G既可以客观的评估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效率㊁睡眠结构㊁觉醒指数,还可以对P L M D S㊁S B D㊁R B D㊁E S S等进行客观评估,但是其大多检查费用昂贵㊁操作程序较繁琐㊁耗时较长,需要患者的配合,因此并未在临床广泛应用㊂3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但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㊂3.1非药物治疗3.1.1睡眠卫生教育与心理辅导养成良好睡眠习惯,消除对失眠关注与恐惧,是治疗失眠的基础[29]㊂源于焦虑与抑郁的帕金森病失眠患者相应的心理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30]㊂3.1.2帕金森病患者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 B T-I)无论病因如何,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帕金森病患者失眠的首选治疗方法(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推荐的A级治疗),有相关研究显示,C B T-I可以能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帮助慢性失眠患者减少催眠药的使用[31]㊂3.1.3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 P A P)可增加通气量,减少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增加氧饱和度,增加深睡眠时间,C P A P治疗可用于改善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帕金森病患者睡眠质量和白天嗜睡[26,28]㊂3.1.4合理药物调整针对病因调整药物,减轻治疗药物的影响[7],如安坦可致抑郁㊁嗜睡㊁意识混浊,金刚烷胺诱发头痛㊁失眠㊁焦虑㊁异常做梦,普拉克索则可致睡眠发作㊁嗜睡㊁幻觉等㊂3.2药物治疗3.2.1失眠帕金森病失眠的治疗包括失眠本身治疗和帕金森病进展中继发性失眠治疗,首先应对帕金森病患者失眠原因和亚型进行评估,根据病因进行治疗,与夜间运动症状有关的失眠,应首先考虑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㊁长效左旋多巴制剂与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㊂如果帕金森病患者失眠在夜间运动症状的优化治疗后仍不能得到改善,则可以考虑传统治疗失眠的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佐匹克隆㊁右佐匹克隆)㊁褪黑素亦可用于帕金森病患者失眠[7]㊂对于伴有抑郁情绪帕金森病失眠,可以选取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如米氮平㊁曲唑酮㊁多虑平,可显著改善伴发抑郁帕金森病患者失眠[32];此外文献报道中成药方面养血清脑颗粒,对帕金森病的失眠状况改善亦有较好的临床效果[33]㊂3.2.2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 B D)首先应该停止或替换掉可能恶化或诱发R B D的药物㊂褪黑素可以恢复R B D患者快速眼动期时的肌肉弛缓,其有效且较为安全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R B D的首选方法[7]㊂氯硝西泮是治疗特发性R B D最为有效的药物,美国神经病学会曾推荐氯硝西泮用于帕金森㊃858㊃‘临床荟萃“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19,V o l34,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病患者的R B D治疗,其可减少位相性肌电活动㊁减少R B D的发生,但其有成瘾㊁跌倒㊁肌无力㊁E D S的风险,应谨慎使用[34]㊂如果单用褪黑素及氯硝西泮治疗无效,可以考虑两者联合使用[22],此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能对帕金森病的R B D有效,有回顾性研究证实,多数R B D患者在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后,R B D症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其不良反应如恶心㊁运动障碍㊁低血压㊁头晕㊁嗜睡等也应引起关注[35]㊂3.2.3 R L S和P L M D s强调缓解R L S与P L M D s 症状,提高患者的夜间睡眠质量㊂多巴胺激动剂普拉克索㊁罗匹尼罗可作为R L S和P L M D s首选药物,睡前低剂量即可以改善症状,减少周期性腿动,提高睡眠质量[36]㊂针对R L S,首先应该尽可能停止可能诱发或加重R L S症状的药物,对于轻度的R L S,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及加强卫生睡眠教育,可用最低有效剂量的长效多巴胺能药物预防症状加重㊂对于中重度R L S,则强烈建议多巴胺激动剂(如罗戈替汀透皮贴)[7],在2018年的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管理建议中,因缺乏随机对照实验证据未推荐罗匹尼罗㊁普拉克索与普瑞巴林㊂但是近年来亦有研究发现普瑞巴林治疗R L S较为有效且安全,A l l e n等[37]使用普瑞巴林300m g/d㊁普拉克索0.25m g/d及普拉克索0.5m g/d,在40周与52周时发现普瑞巴林组R L S症状恶化率较普拉克索0.5m g组显著下降㊂也有研究显示,普拉克索联用加巴喷丁治疗R L S疗效较好,患者耐受性较好,亦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38],但不良反应所致的共济失调㊁思维异常㊁头痛㊁腹泻㊁便秘㊁口干及血尿素氮升高㊁电解质紊乱等症状也应注意㊂3.2.4日间嗜睡首先应该除外E D S是否与药物㊁夜间睡眠或其他睡眠障碍相关,尽可能停止或减少导致嗜睡相关药物的使用㊂可以调整㊁滴定多巴胺能药物,推荐司来吉兰与左旋多巴合用可以减少E D S㊂阿莫西汀则通常用于帕金森病抑郁症患者的E D S治疗[7]㊂此外,中枢兴奋剂可激活下丘脑觉醒中枢达到催醒作用,研究显示,莫达非尼可使主观嗜睡感和疲劳感下降,从而改善其日间觉醒[39],但对老年人㊁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慎用㊂综上所述,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觉醒障碍发生率高,并且影响其生活质量㊂因此,根据其睡眠的特点㊁影响因素与临床表现,作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干预,进行合理的治疗,从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运动及其他非运动症状,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参考文献:[1]王雪梅,冯涛,顾朱勤,等.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5): 507-510.[2]v a n G i l s t MM,C r a m e rI C,B l o e m B R,e ta l.A g r o u n d e dt h e o r y s t u d y o n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s l e e p o nP a r k i n s o n's s y m p t o m s[J].B M CR e s e a r c hN o t e s,2016,9(1):299.[3]I r a n z oA.P a r k i n s o nd i s e a s e a n ds l e e p:s l e e p–w a k e c h a n g e si n t h e p r e m o t o r s t a g e o fP a r k i n s o nd i s e a s e;i m p a i r e do l f a c t i o na n do t h e r p r o d r o m a lf e a t u r e s[J].C u r r N e u r o l N e u r o s c i,2013,13(9):373.[4] L o d d o G,C a l a n d r a-B u o n a u r a G,S a m b a t i L,e t a l.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s l e e p d i s o r d e r si n 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f r o mr e s e a r c h t o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J].F r o n tN e u r o l,2017,8:42.[5] Y uS Y,L i u Z,S u n L,e t a l.R e l e v a n tf a c t o r s o fs l e e pd i s o r de r s a n dt h e i r i nf l u e n c e so nt h e q u a l i t y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P a r k i n s o nd i s e a s e[J].C h i nJC l i n,2012,6:3956-3963. [6]黄婷婷,张勇,卢祖能.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㊁分类和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3):6028-6031.[7] L i u C F,W a n g T,Z h a n S Q,e t a l.M a n a g e m e n t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 o n s l e e p d i s t u r b a n c e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J].C h i n e s e M e dJ(E n g l),2018,131(24):2976.[8] F e r e s h t e h n e j a d S M,S h a f i e e s a b e t M,S h a h i d i G A,e t a l.R e s t l e s s l e g s s y n d r o m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a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d y o n p re v a l e n c e,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a n dn u t r i t i o n a l s t a t u s[J].A c t a N e u r o lS c a n d, 2015,131(4):211-218.[9] M o c c i aM,E r r oR,P i c i l l o M,e t a l.Af o u r-y e a r l o n g i t u d i n a ls t u d y o n r e s t l e s sl e g ss y n d r o m ei n P a r k i n s o n d i s e a s e[J].S l e e p,2016,39(2):405-412.[10] L a iY Y,C h e n g Y H,H s i e hK C,e t a l.M o t o r h y p e r a c t i v i t y o ft h e i r o n-d e f i c i e n t r a t-a n a n i m a l m o d e l o f r e s t l e s s l e g s s y n d r o m e[J].M o v e m e n tD i s o r d,2017,32(12):1687-1693.[11] L i g u o r i C,P l a c i d iF,S t e f a n iA,e ta l.R o t i g o t i n ee f f e c to ns l e e p i n a d e n o v o 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 p a t i e n ta f f e c t e d b yp e r i o d i c l i m b m o v e m e n td i s o r d e r[J].P a r k i n s o n i s m R e l a tD, 2015,21(12):1476-1478.[12] H a p p eS,P i r k e rW,K l S c hG,e t a l.P e r i o d i c l e g m o v e m e n t s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 a r e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r e d u c e ds t r i a t a l d o p a m i n e t r a n s p o r t e r b i n d i n g[J].JN e u r o l,2003,250(1):83-86.[13]I r a n z oA.S l e e p i nn e u r o d e g e n e r a t i v ed i s e a s e s[J].S l e e p M e dC l i n,2016,11(1):1-18.[14] Hög l B,S t e f a n iA.R e s t l e s s l e g ss y n d r o m ea n d p e r i o d i cl e gm o v e m e n t s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m o v e m e n t d i s o r d e r s:s p e c i f i cc o n s ide r a t i o n s[J].M o v e m e n tD i s o r d,2017,32(5):669-681.[15] C l a a s s e nD O,J o s e p h s K A,A h l s k o g J E,e ta l.R e m s l e e p㊃958㊃‘临床荟萃“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19,V o l34,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b e h a v i o r d i s o r d e r p r ec ed i n g o t he r a s p e c t sof s y n u c l e i n o p a t h i e sb y u p t oh a l fac e n t u r y[J].N e u r o l o g y,2010,75(6):494-499.[16] B jør n a råK A,D i e t r i c h s E,T o f t M.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s l e e p d i s t u rb a nc e s i nP a r k i n s o n sd i se a s e[J].C l i nN e u r o lN e u r o s u r,2014,124:37-43.[17]刘姝,苏庆杰,黄如萍,等.帕金森病伴发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疑难病杂志,2015,14(7):689-691.[18]吴丹,白景珍.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的相关研究[J].医学综述,2018,24(2):326-330.[19]姜海洋,黄金莎,王涛.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与神经变性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10):717-722.[20] Y l i k o s k iA,M a r t i k a i n e n K,P a r t i n e n M.P a r a s o m n i a sa n di s o l a t e d s l e e p s y m p t o m s i n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a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s t u d y o n661p a t i e n t s[J].JN e u r o l S c i,2014,346(1-2):204-208.[21] B h i d a y a s i r iR,S r i n g e a n J,R a t t a n a c h a i s i t W,e t a l.T h es l e e p i n g b r a i ni n 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af o c u so nr e m s l e e pb e h a v i o u r d i s o r d e r a n d r e l a t e d p a r a s o m n i a s f o r p r ac t i c i n gn e u r o l o g i s t s[J].JN e u r o l S c i,2017,374:32-37. [22] F e n e l o n G,M a h i e u x F,H u o n R,e ta l.H a l l u c i n a t i o n si n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p r e v a l e n c e,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a n d r i s kf a c t o r s[J].B r a i n,2000,123(4):733-745.[23]郭配,张晓韬.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44(3):332-335.[24] F a l u p-P e c u r a r i uC,D i a c o n uŞ.S l e e p d y s f u n c t i o ni n P a r k i n s o n'sd i se a s e[J].I n tR e vN e u r o b i o l,2017,133:719-742.[25] T췍v o r aD G F,d e B r u i n VM S,L o p e s G a m a R,e ta l.T h en a t u r e o f e x c e s s i v e s l e e p i n e s s a n d s u d d e n s l e e p o n s e ti nP a r k i n s o n's d i s e a s e[J].S l e e p S c i e n c e,2014,7(1):13-18.[26]肖伏龙,张俊,韩芳.发作性睡病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9):644-647.[27]严金柱,季晓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主客观评估方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6):417-419.[28]张成.睡眠质量的评价方法[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6,3(4):196-200.[29] R o d r i g u e sT M,C a s t r oC a l d a sA,F e r r e i r a J J.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f o r d a y t i m e s l e e p i n e s s a n d s l e e p d i s o r d e r si n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P a r k i n s o n i s m R e l a tD i s o r d,2016,27:25-34. [30]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85-486.[31]唐向东,李桃美,张继辉.失眠症的临床评估与治疗[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1):3-4.[32]李娟,刘凌,李梦秋,等.睡眠障碍的循证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5):398-404.[33] P a n W,K w a kS,L iG,e t a l.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e c t o f y a n g-x u e-q i n g-n a o g r a n u l e so ns l e e p d y s f u n c t i o ni nP a r k i n s o n'sd i s e a s e[J].C h i n M e d,2013,8(1):14.[34]刘丹丹,滕军放.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84-86.[35]扈杨,张巍.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J].生理科学进展,2015,46(3):185-190.[36]冯斌,石正洪,栗静,等.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6,16(2):221-224. [37] A l l e nR P,C h e nC,G a r c i a-B o r r e g u e r oD,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 o fp r e g a b a l i nw i t h p r a m i p e x o l e f o r r e s t l e s s l e g s s y n d r o m e[J].NE n g l JM e d,2014,370(7):621-631.[38]于雪,董道松,万成福,等.加巴喷丁联合普拉克索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6,19(4):421-425.[39]詹皓.莫达非尼促醒抗疲劳的用药方案比较和药效特点分析[J].空军医学杂志,2016,32(3):204-208.收稿日期:2019-07-31编辑:王秋红㊃068㊃‘临床荟萃“2019年9月20日第34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20,2019,V o l34,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养血清脑颗粒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日间过度嗜睡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

养血清脑颗粒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日间过度嗜睡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

养血清脑颗粒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日间过度嗜睡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潘先芳;王庆松;肖莉;罗国燕【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4(031)003【摘要】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Cerebralcare Granule,CG)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日间过度嗜睡状态的疗效观察.方法 90例存在日间过度嗜睡状态的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 w、8 w、12w,评价患者日间嗜睡状态的变化.结果治疗后CG组的日间嗜睡状态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 CG能够改善PD患者的日间过度嗜睡状态.【总页数】2页(P263-264)【作者】潘先芳;王庆松;肖莉;罗国燕【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成都683100;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成都683100;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成都683100;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成都68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5【相关文献】1.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日间过度思睡的相关因素分析 [J], 娄凡;李明;任艳2.慢性肾脏病对帕金森病患者白天过度嗜睡的影响 [J], 熊世红;龚娜;朱灿敏;马晓红;郭珍立;李莉;平叶红3.脂质运载蛋白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水平在1型发作性睡病患者日间过度嗜睡中的作用研究 [J], 王配配;闫涵;李清华;张驰;董霄松;安海燕;李静;赵龙;韩芳4.运动康复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日间嗜睡的改善作用 [J], 刘丹丹;陈岩;李娟;申潇竹;龚晨;李敏;白学玲;刘后芹;张茜5.运动康复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日间嗜睡的改善作用 [J], 刘丹丹;陈岩;李娟;申潇竹;龚晨;李敏;白学玲;刘后芹;张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伴抑郁帕金森病患者疲劳的相关因素研究

不伴抑郁帕金森病患者疲劳的相关因素研究

不伴抑郁帕金森病患者疲劳的相关因素研究目的:为了解重庆地区不伴有抑郁症状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患者疲劳的现存状况,并对影响PD患者疲劳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以期明确影响不伴抑郁帕金森病患者疲劳的相关因素,寻找可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疲劳的方法,来指导临床实践改善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对临床已明确诊断帕金森病、不伴有抑郁症状、无认知障碍,而且没有嗜睡的51例PD患者收集其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首发症状、左旋多巴(Levodopa,LD)日剂量、运动并发症的有无等,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UPDRS)评分、Hoehn—Yahr(H-Y)分期对其运动障碍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应用疲劳严重度量表(FatigueSeverityScale,FSS)对其疲劳程度进行评估。

应用SPSS17.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PD疲劳发生的相关因素。

结果:PD患者的UPDRS评分及LD日剂量与疲劳有关(P<0.05),而PD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首发症状、运动并发症的有无以及H-Y分期与疲劳无关(P>0.05)。

结论:1.PD患者的疲劳与患者的运动障碍程度有关;2.PD患者的疲劳与性别、年龄无关;3.PD患者的疲劳与发病年龄、疾病病程、首发症状、运动并发症的有无以及左旋多巴制剂的使用等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leep
作用”J。 4.食欲素(hypocretin,Hcrl)的促觉醒作用:下丘脑是调 节睡眠及新陈代谢的重要部位,PD患者这一部位发生病变, 也表明睡眠障碍可能与PD本身的病理改变有关。食欲素 是由下丘脑背侧和外侧神经元分泌的多肽类物质,是一种和 促醒有关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发作性睡病和食欲素水平降 低有关。有证据表明,PD患者存在食欲素细胞的丢失,食欲 素减少可能与日间嗜睡发生有关。Thannickal等’5 o研究证 实随着PD病情进展,食欲素细胞逐渐减少,在H&Y分期
proportion
of time
immobile,胛I),可以作为监
测日间嗜睡的指标。1 7=,该设备的使用将使日问嗜睡的诊断 更加便利。 三、治疗 1.一般措施:首先患者需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并积极 治疗其他与睡眠障碍有关的影响因素,如运动症状波动、抑 郁、疲劳和睡眠呼吸暂停等。如果近期使用多巴胺能药物尤 其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后出现明显嗜睡,应该考虑调整药物 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有关嗜睡的药物治疗的探索颇多,包括莫 达非尼、咖啡因、羟丁酸钠、褪黑素等。奠达非尼是研究最广 的一种药物,它具有显著的促醒作用。一项Meta分析对4 个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提示该药能改善ESS评分 (即主观嗜睡),但不能明显改善客观评价指标MSLT中的睡 眠潜伏期时间¨…。如果该药只能改善主观嗜睡,那么在临 床使用时应该谨慎,尤其是对于经常驾驶的患者,应该进行
万方数据
史堡凼型苤查!!!!生!!且筮!!鲞筮!!塑坠i!』!!!!婴丛盟:盟!!!里!塑!Q!!:!!!:ii:奠!:!! 客观评估。咖啡因也是常用的中枢兴奋剂,近期一项随机对 照试验发现咖啡因并不能明显改善嗜睡,但却使统--'13金森 病评分量表(unified
嗅觉障碍;2期出现脑桥核、中缝背核、巨细胞网状核、蓝斑 核等低位脑干神经核团病变,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睡眠 障碍;3、4期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临床上 出现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等运动症状;5、6期路易小体沉 积于边缘系统及大脑皮质,临床上出现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 障碍。1、2期甚至更早的阶段尚未出现典型的运动症状,称 之为运动前期,此期可长达5—20年。其中涉及睡眠觉醒的 主要结构包括脑桥核、外侧被盖核、中缝背核、蓝斑核等,PD 患者这些结构出现病变的时间恰好与临床上睡眠障碍的出 现符合,因此,推测脑干这些区域病变可能是PD睡眠障碍 的潜在病理基础”1。 3.多巴胺能信号异常:PD患者体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减 少,该生化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黑质.纹状体多巴 胺能神经环路病变是PD发病的病理学基础,它在众多的多 巴胺环路中最为重要,多巴胺通过该通路作用于壳核和尾状 核。多巴胺对睡眠的作用机制极为复杂。有证据表明,中脑 边缘系统多巴胺环路和促醒有关,可能是PD相关睡眠障碍 发生的原因之一。左旋多巴通过激活下丘脑组胺能神经元 发挥促醒作用,源于腹侧被盖核和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和 影响睡眠觉醒的中缝核、蓝斑核、下丘脑等部位相互联系,觉 醒时这些结构神经元电活动增加,伴随多巴胺释放增加。在 果蝇和老鼠模型中均证实多巴胺具有促进觉醒的作用,因此 多巴胺的减少可能是导致日间嗜睡的潜在原因∞J。关于多 巴胺受体激动剂,临床研究发现使用普拉克索、吡贝地尔后, 部分患者出现嗜睡和睡眠发作旧o。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也 证实此类药物使PD合并日间嗜睡患病率增加,虽然用药前 PD患者嗜睡发生率也较高,但早期出现的嗜睡并不持久。 随着病情进展,由于不可逆转的脑相关结构的病理改变使日 间嗜睡变得持久,因此也提示对于早期已经出现嗜睡的患者 使用多巴胺能药物尤其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时应该更加谨 慎¨1。但事实上有研究证实,并不是所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均会引起嗜睡,甚至发现选择性多巴胺D。受体激动剂 SKF38393在l一甲基4一苯基一l,2,3,6-四氢吡啶(MPTP)帕金 森综合征动物模型上具有减轻嗜睡的作用[8]。出现上述研 究结果的不同可能有两种机制:首先,不同的多巴胺受体分 别介导不同的促进睡眠或觉醒的作用,研究发现多巴胺D, 受体敲除的小鼠觉醒减少;其次,也可能是多巴胺调节睡眠
主堡囱型苤查!Q!!生!!旦筮!!鲞筮!!塑垡堕!』!!!!婴丛型:盟竺!坐!笪!!!!:!盟:!!:盟!:!!
・889・
.综述.
帕金森病日间嗜睡的研究进展
邓晓燕 杨婷婷 张玉平 郭秀明 黄诚余刚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 变性疾病,其典型的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 迟缓及姿势步态异常,近年来包括睡眠障碍在内的非运动症 状日益受到关注。日间嗜睡是PD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 日间嗜睡主要表现为白天觉醒期间出现不恰当的或者非意 愿的嗜睡,可以发生于任何场景,其患病率约为50%。日间 嗜睡对患者生活质量乃至社会均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显著 增加PD患者交通事故的发生风险,一项大样本研究发现 11%PD患者在过去5年中曾发生交通事故…。日间嗜睡是 PD的运动前症状,可在运动症状出现前约10年发生怛J。现 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PD日间嗜睡相关机制 1.正常睡眠-觉醒生理:睡眠一觉醒的确切生理机制不 明。目前普遍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是恢复体力及脑力 活动所必需。关于睡眠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1)睡眠是一 种扩散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中枢神经结构的功 能,当抑制过程占据大脑皮层并扩散至皮层下中枢时,即出 现睡眠;(2)睡眠与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特定结构有关,比 如延髓、脑桥网状结构的上行抑制系统,通过拮抗上行激活 系统引起睡眠。此系统同时接受来自躯体内脏感觉的上行 冲动以及源于前脑的扣带回、视前区、梨状区等部位的下行 冲动而引起睡眠。5一羟色胺(5一HT)、睡眠肽、Y一氨基丁酸 (GABA)、甘氨酸等物质与睡眠有关。觉醒这一过程主要依 赖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活动来维持。与觉醒有关的神经 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食欲素等。下丘 脑是调节睡眠觉醒的关键部位,它发出纤维至上行激活系统 的蓝斑核、中缝核、结节乳头体核等部位,这些结构又受腹外 侧视前区GABA神经元和外侧下丘脑食欲素神经元支配,前 者产生抑制信号促进睡眠,后者传出兴奋信号促进觉醒。食 欲素细胞同时激活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与维持觉醒 有关。因此,下丘脑被认为是一个在生物钟影响下的“睡眠 开关”中心。3 J。 2.PD相关病理改变导致脑干睡眠调节区域功能障碍: PD病理特点为进行性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丧失以及d.突触 核蛋白异常聚集为特点的路易小体形成。Braak等∽o对PD 病理改变进行分期:1期出现嗅前核、嗅球等变性,临床出现
sleepiness
scale,ESS)评分较对照组高,但3组之间仍无明显差异¨…。 因此,PD患者睡眠障碍尤其是日问嗜睡的发生机制是否与 食欲素减少有关,以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尚无定论,有待进 一步的研究阐明两者的关系。 5.昼夜节律及其重要介质褪黑素异常:昼夜节律是以
24
h为周期的生理行为现象,由下丘脑前区视交叉上核
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6.1 1.018
或觉醒取决于其浓度的不同,在许多生理现象中,多巴胺的 作用表现出“U”形模式,如多巴胺不足或过量均会损伤认知 功能。总的来说,基于受体的亲和力,不同浓度的多巴胺能 药物可能激活不同类型的受体,从而产生促进觉醒或睡眠的
(Hoehn and Yahr staging
scale)l期丢失近23%,而在5期丢
失达到62%。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食欲素受体基因突变的 犬类动物模型及食欲素基因敲除小鼠均出现更明显的嗜睡。 人类出现嗜睡,不一定有配体或受体的基因突变,但确实存 在食欲素神经元变性‘9j。但近来一项研究对PD伴痴呆、PD 不伴痴呆以及非PD患者脑脊液进行食欲素水平的检测发 现,即使PD组的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cale。PDSS)、国际运动障碍学会.统一帕金森
(suprachiasmatic nuclei,SCN)(即振荡器)、授时因子及各种
病评估量表(MDS—UPDRS)等量表都能可靠地评价PD患者 的睡眠障碍16’”’。 3.客观评价措施: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latency sleep
作者单位: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市 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 通信作者:余刚,Email:gangyuw2013@126.eom
万方数据
・890・
主堡囱型苤查!Q!!生!!旦筮箜鲞筮!!塑垦堕!』!!!!婴丛型:堕!!!望!竺!!!!,!!!:i!:№:!! 泛,可能涉及更多与睡眠一觉醒相关的神经元损伤u“。近期 Pavese—j实施的一项PET研究,分别使用”F-dopa(“氟多 巴)、”C—DASB(一种5一羟色胺转运蛋白显像剂)作为标记物 来评估去甲。肾上腺素和5.HT活性,结果提示,和健康对照者 相比,日间嗜睡患者在蓝斑核、中缝核、腹侧被盖区的 ”F-dopa摄取明显减少,在丘脑、蓝斑核、中缝核、下丘脑的 ”C.DASB摄取明显减少,这些区域与睡眠调节有关;和PD 不伴日间嗜睡者相比,存在日间嗜睡的患者在丘脑、中缝核、 额叶及岛叶皮质对“C.DASB摄取明显减少。这些结果表 明,在睡眠-觉醒调节关键区域5-HT及去甲肾上腺素能功能 减退可能导致日间嗜唾发生。此外,通过MRI研究也证实 PD伴日间嗜睡患者在脑干睡眠调节区域存在变性,表现为 显著的小脑脚萎缩¨“。 二、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睡眠相关情况,包括 白天嗜睡及夜间睡眠情况、用药史、合并症以及其他可能的 影响因素。由于患者主观感觉和客观评价存在不一致,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主客观综合评价‘1“。 2.主观评价量表:睡眠障碍评估量表较多,ESS评分是 被广泛证实的可以用于日间嗜睡筛查的有效且简便的工具。 另外一些临床研究证实,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arkinson
连接通路组成。SCN这一内在生物钟可根据视网膜的光信 号和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进行重置,以适应环境的变换。光 信号作用于含感光色素黑素蛋白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被 SCN感应,从而将内部的时钟与外部的昼夜节律联系起来。 昼夜节律以其周期、时相、振幅为特征,其振幅和/或时相改 变可影响睡眠质量‘61。睡眠一觉醒周期是最明显的昼夜节律 表现。研究显示,PD患者临床症状及生理特征存在昼夜波 动,包括运动症状波动,失去正常节律的血压及心律,睡眠一 觉醒紊乱,以及儿茶酚胺、皮质醇、褪黑素代谢波动等。褪黑 素是昼夜节律的可靠标志,其分泌受SCN调节。对20例PD 患者及15例健康者进行褪黑素检测,绘制出分泌曲线,结果 提示PD组褪黑素分泌振幅(分泌峰谷值差值的一半)及总 量均明显减少,尤其以日间嗜睡患者褪黑素分泌节律异常最 显著。研究提示,昼夜节律对日间嗜睡的发病可能存在影 响。推测褪黑素分泌减少的机制可能与SCN及其传人传出 通路异常有关。如视网膜多巴胺能细胞变性可影响光暴露 以及光信号传递,导致SCN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应减退,最 终影响昼夜节律调节…・。 专门针对PD患者日间嗜睡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少。PD 患者发生日问嗜睡可能是多因素所致,除了上述机制外,还 与多种因素有关。Kurtis等。12 o实施的一项388例PD患者的 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发现,认知功能异常、泌尿系统功能障碍、 心血管功能异常、瞳孔运动障碍与日间嗜睡关系密切。日间 嗜睡还与运动症状有关,其中非震颤为主型是13间嗜睡发生 的独立危险因素,因这类PD患者颅内外病变区域更加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