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作用是通过生产力三要素为中介实现的。
任何社会生产关系总和中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两者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能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确切地说是生产关系总和。
它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作为生产关系本质的经济制度和作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起作用是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只要经济条件具备,经济规律必然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点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是一样的。
经济规律分三类:一是在一切社会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规律;二是在几个社会共同起作用的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在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问答题
导论1、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构成要素:A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B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C 劳动资料也叫劳动手段,它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D 劳动对象即生产过程中被人们加工改造的对象。
2、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或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容: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关系。
3、简述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其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交换、分配或消费,而这三点也不会被动的由生产决定又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4、试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A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相当稳定;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经济规律。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什么是商品的两要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商品两要素:是指商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广东省自考11469宏观劳动力配置知识点
广东省自考《宏观劳动力配置》知识点汇总课程代码:11469第一章导论1、劳动力生产要素一一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力量。
2、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而:(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
历史上,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是按照计划的方式进行分配.即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有汁划按比例地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如过去传统的讣划经济就是按照这种方式配宜社会劳动力资源,它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另一种是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如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按照这种方式配宜劳动力资源,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劳动力资源的流向,最终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地区的配垃。
(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3、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苴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4、宏观劳动力配置主要是从制度和经济的角度研究如何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空间上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宜。
其内容包括:(1> 一是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问题,分析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的特点及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2)二是根据一左的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其决立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如何从制度层而上改善劳动力配置的政策建议。
(3)三是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宜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5、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宜问题。
6、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范围也包括从产业结构和地区发展的角度研究其变化规律。
7、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左宋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来看,劳动力资源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苣,都有荻特殊性和独特性的运行规律:从微观上看, 和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个人的劳动供给行为分不开。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一、基本概念1.经济规律2.生产社会化3.社会分工4.相对剩余价值5.超额剩余价值6.资本循环7.生产价格8.资本主义地租9.金融资本10. 国际收支11.浮动汇率制12.经济体制13.经济效益 14.私营经济 15.产业结构16.市场17.市场体系 18.经济增长 19.集约型经济增长 20.粗放型经济增长21.经济效益 22.社会总需求 23.社会总供给24.倾销25.国民收入 26.社会总产 27.按劳分配 28.社会保障二、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的统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和劳动力。
4、广义的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
5.生产资料市场是生产资料生产者和之间的桥梁。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生产方式是的对立统一。
8、商品是直接以__________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9.从历史上看,分工有三种:_______、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
10.商品具有二因素,一是;二是价值。
1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_____________.。
11.按照三次产业划分法,第二产业是指。
1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______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的矛盾。
1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15.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
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_______的统一。
17.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的基础是。
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19、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21、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有两种: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经济学习题(1)
政治经济学习题(1)第四章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节练习题《导论》⼀、单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物质资料⽣产B、⽣产⼒C、⽣产关系D、商品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产⼒B、上层建筑C、⽣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D、经济基础3、社会⽣产⼒发展⽔平的物质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能B、劳动对象的状况C、劳动资料的状况D、⽣产⼯具的状况⼆、多项选择题1、⽣产⼒的基本要素有: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物质资料E、科学技术2、⽣产关系是:A、在⽣产中结成的⼈们之间的相互关系B、在⽣产中结成的⼈与⾃然之间的关系C、劳动者与⽣产资料之间的关系D、⼈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E、以⽣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劳动价值论》⼀、单项选择题1、商品经济是:A、⾃给⾃⾜的经济形式B、为他⼈⽽⽣产的经济形式C、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产和商品流通D、不存在社会分⼯的经济形式2、市场经济是:A、市场调节价格的经济B、市场调节流通的经济C、市场发挥作⽤的经济D、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的商品经济3、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4、使⽤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以⼀定的数量⽐例关系相交换,是因为它们:A、价值量相等B、效⽤相同C、都是商品的⾃然属性D、都是商品的社会属性5、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是:A、商品B、货币C、使⽤价值D、价值6、两种不同的使⽤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例取决于:A、效⽤B、价值C、交换价值D、供求关系7、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B、⼀般等价物C、带来剩余价值D、特殊等价物8、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是在:A、社会主义条件下B、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C、纸币流通条件下D、⾦属货币流通条件下9、货币作为贮藏⼿段的作⽤是:A、防⽌通货膨胀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增加社会财富D、⾃发调节⾦属货币流通量10、⾦和银所以能固定地充当⼀般等价物是因为:A、它们天然是货币B、它们的天然特性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C、⼈们协商的结果D、聪明⼈的发明创造11、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A、可以是观念上的B、必须是现实的C、必须是⾦属货币D、只能是纸币1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盾是:A、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B、城乡之间的⽭盾C、体⼒劳动和脑⼒劳动之间的⽭盾D、⼯农之间的⽭盾1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按劳分配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价值规律D、按需分配规律⼆、多项选择题1、从历史上看商品经济产⽣的前提条件是:A、社会分⼯的存在B、伴随私有制的产⽣,⽣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C、随⽣产⼒发展和个体劳动有了可能性D、劳动者共同占有⽣产资料和劳动产品E、社会化⼤⽣产的出现2、商品的价值是: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定的社会⽣产关系的体现E、价格的表现形式3、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是:A、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的价值形式C、⼀般价值形式D、货币价值形式E、发达价值形式4、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受下列因素影响:A、它和劳动⽣产率的⾼低成正⽐B、它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C、它和劳动⽣产率⾼低成反⽐D、它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E、它和⾃然资源利⽤情况成反⽐5、货币作为⽀付⼿段⽤于⽀付:A、地租B、租⾦C、利息D、⼯资E、债务6、世界货币的职能是:A、国际⽀付⼿段B、国际购买⼿段C、社会财富代表从⼀国转移到另⼀国D、国际馈赠⼿段E、国际价值符号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A、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价值量由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C、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交换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E、价值量与劳动⽣产率基本⼀致第⼆节练习题《剩余价值⽣产》⼀、单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产过程是:A、劳动过程和使⽤价值⽣产过程的统⼀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2、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A、⽣产资料B、劳动资料C、劳动⼒D、货币3、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A、能否作为流通⼿段B、能否作为⽀付⼿段C、能否购买商品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4、资本的总公式是:A、G—W—G'B、G—W—GC、W—G—WD、W—G—W'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关键是:A、劳动者有⼈⾝⾃由B、存在商品经济C、劳动⼒成为商品D、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基础上产⽣了货币6、绝对剩余价值⽣产是:A、个别资本家⾸先改进技术的结果B、全社会劳动⽣产率提⾼的结果C、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作⽇的结果D、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绝对延长⼯作⽇的结果B、提⾼⼯⼈劳动强度的结果C、个别企业提⾼劳动⽣产率的结果D、整个社会劳动⽣产率提⾼的结果8、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劳动⽣产率的⽬的是为了:A、追求绝对剩余价值B、追求相对剩余价值C、追求超额剩余价值D、降低劳动⼒价值9、资本主义⼯资的本质是: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的劳动报酬D、可变资本10、资本主义⼯作⽇是指:A、⼯⼈全部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B、⼯⼈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C、⼯⼈全部必要劳动时间和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D、⼯⼈⽣产全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时间总和11、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是:A、⽣产⼒决定论B、劳动价值论C、剩余价值论D、⼈⼝论12、⼆战后,资本家提⾼对⼯⼈的剥削程度主要是靠:A、延长劳动时间B、提⾼劳动强度C、压低⼯⼈⼯资D、提⾼劳动⽣产率13、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A、⼯⼈的必要劳动B、⼯⼈的剩余劳动C、绝对价值D、相对剩余价值14、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剥削程度的因素是:A、⼯⼈⼯资的⾼低B、⼯⼈劳动时间的长短C、⼯⼈劳动强度的⼤⼩D、剩余价值率的⾼低15、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产⽆政府状态规律D、⽣产关系⼀定要适合⽣产⼒性质规律⼆、多项选择题1、劳动⼒的价值包括:A、维持⾃⾝⽣存必须的⽣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家属必须的⽣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全⾯发展必须的⽣产资料的价值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产资料的价值E、劳动者掌握⼀定技术必须的教育和训练费⽤2、劳动⼒的使⽤价值:A、是⼤于⾃⾝价值的源泉B、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C、是扩⼤再⽣产的直接源泉D、是价值的源泉E、对货币转化为资本有决定意义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A、⼯⼈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B、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C、劳动者的使⽤价值属于资本家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E、劳动⼒的价值属于资本家4、资本主义⽣产过程的结果包括:A、⽣产出使⽤价值B、⽣产出劳动⼒价值C、⽣产出剩余价值D、⽣产出货币价值E、转移了⽣产资料的价值5、资本是:A、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反映⼀定历史条件下的⽣产关系C、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D、⼀个历史范畴E、⼀个永恒范畴6、⼚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物:A、本⾝不是资本B、作为剥削⼯⼈的⼿段时是资本C、作为⽣产要素时才是资本D、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时才是资本E、作为活劳动的“吸附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是资本7、剩余价值率是: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B、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C、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之⽐D、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E、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8、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要⽣产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B、降低劳动⼒价值C、降低劳动者所需要的⽣活资料的价值D、提⾼⽣产⽣活资料部门的劳动⽣产率E、提⾼社会劳动⽣产率9、不变资本包括:A、⼚房B、机器设备C、⼯具D、原材料E、辅助材料10、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有:A、剩余价值率的⾼低B、⽣产资料数量的多少C、⼯⼈⼈数的多少D、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E、⽣产的产品品种的多少11、相对剩余价值⽣产的实现是通过: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B、降低劳动⼒价值C、降低⽣活资料价值D、降低⼯⼈实际⼯资E、提⾼劳动⽣产率12、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A、⽣产⽅法基本上相同B、前者是个别企业提⾼劳动⽣产率的结果,后者是整个社会提⾼劳动⽣产率的结果C、前者归个别资本家占有,后者归整体资本家阶级占有D、前者是个别资本家提⾼劳动⽣产率的动机,后者是许多资本家追求前者的结果E、其源泉都是雇佣⼯⼈的剩余劳动13、超额剩余价值:A、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B、是个别企业采⽤新技术产⽣的C、当新技术普及后就消灭D、采⽤更新技术的企业还会获得E、是暂时的14、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法有:A、增加⼯⼈⼈数B、压低⼯⼈⼯资C、延长⼯作⽇D、提⾼劳动强度E、提⾼劳动⽣产率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揭⽰了价值的真正来源B、揭⽰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C、揭⽰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D、揭⽰了整个资产阶级和⽆产阶级的对⽴E、为揭⽰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提供了前提《资本积累》⼀、单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再⽣产的特征是:A、简单再⽣产B、扩⼤再⽣产C、物质资料再⽣产D、劳动⼒再⽣产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依靠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B、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C、提⾼对⼯⼈的剥削程度D、⽤暴⼒迫使⽣产者与⽣产资料相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3、资本有机构成提⾼的前提是:A、社会资本增加B、个别资本增⼤C、相对⼈⼝过剩D、⽆产阶级贫困化4、资本技术构成的内容是指: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例B、由技术⽔平决定的⽣产资料数量和劳动⼒数量的⽐例C、机器设备数量与劳动⼒数量的⽐例D、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5、资本集中的两个有⼒的杠杆是:A、竞争和剩余价值B、竞争和信⽤C、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D、剩余价值和扩⼤再⽣产6、相对过剩⼈⼝产⽣的直接原因在于:A、资本积累B、资本集中C、资本有机构成提⾼D、资本过剩7、资本积聚是通过:A、许多分散资本合并成⼤资本,扩⼤个别资本总额B、⼤资本吞并中⼩资本,扩⼤个别资本的规模C、资本主义企业内部通过剩余价值不断地资本化,扩⼤个别资本的规模D、组织股份公司,扩⼤个别资本的规模⼆、多项选择题1、资本积累和扩⼤再⽣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A、资本家的意志决定的B、价值规律决定的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D、竞争规律决定的E、社会进步规律决定的2、扩⼤再⽣产的形式是:A、物质资料再⽣产B、⽣产关系再⽣产C、物质资料再⽣产和⽣产关系再⽣产的统⼀D、内涵的扩⼤再⽣产E、外延的扩⼤再⽣产3、资本有机构成提⾼的直接后果是:A、单个资本增⼤B、科学技术的进步C、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少D、⽣产资料⽣产的优先增长E、平均利润率的下降4、单个资本增⼤的两条途径是: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资本集中D、资本原始积累E、机器设备的⼤量积累5、促使资本集中的最强有⼒的杠杆是: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资本主义竞争D、资本主义垄断E、资本主义信⽤6、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是:A、对⼯⼈的剥削程度B、社会劳动⽣产率⽔平C、所⽤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D、资本有机构成的⾼低E、预付资本量的⼤⼩7、资本积累的结果必然是:A、资本有机构成的提⾼B、相对过剩⼈⼝的形成C、资本家的财富不断增长D、⽆产阶级贫困化E、资本主义的灭亡8、资本集中的主要⽅式是:A、⼤资本吞并中⼩资本B、资本积累C、资本积聚D、组织股份公司E、提⾼剥削程度9、相对过剩⼈⼝的形式主要是:A、流动的形式B、固定的形式C、潜在的形式D、现实的形式E、停滞的形式10、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产⽅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因为相对过剩⼈⼝:A、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资本主义⽣产发展不同时期对劳动⼒的需求B、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的剥削C、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产的发展D、有利于解决资本主义就业问题E、有利于提⾼资本主义⼈⼝素质11、简单再⽣产和扩⼤再⽣产的关系是:A、简单再⽣产是扩⼤再⽣产的基础B、简单再⽣产是扩⼤再⽣产的出发点C、简单再⽣产是扩⼤再⽣产的组成部分D、扩⼤再⽣产是简单再⽣产的延续和发展E、扩⼤再⽣产是简单再⽣产的简单相加资本的运动⼀、单项选择题1、对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A、流通阶段B、⽣产阶段C、购买阶段D、售卖阶段2、产业资本循环的⼀般公式是:A、G—W…P…W′—G′B、W…P…W′—G′—WC、P…W′—G—W…PD、W′—G—W…P…W′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阶段:A、只要购买到⽣产资料就⾏B、只要购买到劳动⼒就⾏C、只要购买到⽣产资料和劳动⼒就⾏D、不仅要购买到⽣产资料和劳动⼒,⽽且两者在质上要适应,在量上要符合⼀定⽐例。
生产力生产资料劳动资料
生产力生产资料劳动资料一、生产力辨析(一)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范畴的科学解说:生产力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生产力三要素生产要素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
一般而言,生产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要素有三个: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
1、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人,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以各种方式参与物质生产过程的脑力劳动者。
2、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
包括生产工具、动力和能源、运输和辅助工具,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生产过程中被采掘和加工的东西,包括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资料如地下矿石,和经过劳动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原材料如钢材。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并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最早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三个因素的关系是这样的: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随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演变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要素将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
二、生产资料辨析生产资料,即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又称生产手段。
包括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
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在任何社会生产中,人们总是借助于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
生产力三要素的核心(生产力三要素)
生产力三要素的核心(生产力三要素)1、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3.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
4、此外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5、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6、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7.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将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科学地应用到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中,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8、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9.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10、扩展资料:生产力性质:生产力不但具有纵向性,还要具有横向性。
11、原始社会形态以来,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几乎没有发生本质的变革(劳动者还没有完全和动物脱离开来,劳动对象还是水、土地和植物),唯有劳动工具发生了石器、铜器、铁器、机器、电器,五种“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
12、石器、铜器、铁器可以根据制造工具的材料进行判断;机器是用机械能做功的装置;电器是用电磁能做功的装置。
13、成熟的石器生产力决定了原始社会形态;成熟的青铜生产力决定了奴隶社会的形态;成熟的铁器生产力决定了封建社会形态;成熟的机器生产力决定了资本社会的形态;成熟的电力生产力决定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态。
14、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产力生产力的三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其中劳动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工具的变化即技术进步的快慢。
15、生产关系的三要素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和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扩展资料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一、填空题1、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3、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部分。
4、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7、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它体现着(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8、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四个发展阶段,即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9、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10、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11、社会化大生产,是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
12、从历史上看,分工有(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三种。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它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
1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5、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
16、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7、资本周转速度同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18、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9、用公式表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υ+△υ+m/x)=x(c+△c))。
2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
21、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
22、垄断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垄断利润之和。
23、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总体介绍,主要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内容。
第二章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三方面内容。
第三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四章为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等内容。
这两者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揭示。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都揭示和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则以当今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为主线,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应有的态度等内容。
共分为81个知识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什么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们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鲜明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最鲜明):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理论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可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征是相对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统一于物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13春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来源:广州电大课程责任教师陈海明导言一、配伍题(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A、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B、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单项选择题1.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2.生产力和生关系的统一构成( C )。
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方式D、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D )。
A、产品归谁所有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C、生产力D、生产资料所有制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D)。
A、人们不能认识它B、人们不能利用它C、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社会生产B、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C、生产资料D、生产力6.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 D )。
A、研究生产力B、研究社会形态C、研究人们之间的关系D、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三、多项选择题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 DE )。
A、四个环节互起决定作用B、生产对分配、消费、交换具有反作用C、分配决定生产、消费、交换D、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E、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2.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AB )。
A、生产资料B、劳动力C、经济基础D、生产关系E、生产方式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AD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4.经济规律的类型有(BCD )。
A、社会化大生产规律B、一切社会所共有的规律C、几个社会所共有的规律D、某一社会所特有的规律E、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四、判断正误题1.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对)2.生产力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错)3.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试卷2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试卷2(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44.00)1.把物质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
(分数:2.00)A.庸俗唯物主义物质B.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C.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解析:解析: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
A项错误。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把金、木、水、火、土看做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等。
B项正确。
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把物质的属性归结为原子的属性。
C项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D项错误。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分数:2.00)A.集体领导制B.领导负责制C.群体监督制D.民主集中制√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本题正确答案为D。
3.2011年幸福公式是什么?见仁见智,大学生说:“幸福一理想实现+父母健康”,某省委书记说:“幸福一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大学生顺利就业。
”以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分数:2.00)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B.量变引起质变C.量的积累可以促成质的飞跃D.意识对实践有指导和控制作用√解析:解析:对于“幸福公式”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幸福是人的一种精神感受,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省委书记,都要受精神感受的指引,这反映了意识对实践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4.当前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分数:2.00)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双方可以依据一定条件转化C.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系的D.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解析:解析: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大一期末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3、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4、商品: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5、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内在的、特有的、本质的、社会的属性。
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8、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纸币发行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9、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其计算公式是;劳动生产率=产品量/一定劳动时间。
10、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它准确反映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程度,也称剥削率。
其计算公式是:m′=m/v或者是: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11、资本集中:是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12、剩余价值:指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13、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即K=C+V。
√14、利润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之比。
即P′=m/c+v.√15、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叫做商品的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16、超额利润:是由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过部门平均利润的利润。
高一政治生产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生产知识点总结一、生产资料的基本要素1. 生产资料的概念和特点生产资料是指人们用于生产消费品和资本品而投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的总和。
生产资料具有价值稳定、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特点。
2. 生产要素的分类和特点生产要素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生产资料是指生产过程中各种工具、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物质媒介,劳动力是指人们为生产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二、生产力的发展和作用1. 生产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生产力是人类在一定生产关系下,通过运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创造和再生产有用价值的能力和水平。
生产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技术水平、生产要素和组织方式。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应于自身发展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能够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生产关系的基本形式1. 奴隶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是一种以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剥削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奴隶主拥有对奴隶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2. 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是一种以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地主对农民进行土地和劳动力的剥削。
3.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一种以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1.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以公有制为基础、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导、以计划经济为主要手段的制度。
其基本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
2.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其核心任务包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A及答案
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A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和劳动力。
2.劳动二重性是指:、。
3.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的比率。
4.垄断价格是、之和。
5.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7.影响企业行为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企业的。
8.按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分为和两种。
9.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总和是。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2.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A.价值与价格B.使用价值与价格C.使用价值和价值D.交换价值和价值3. 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称为( )A.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率C.平均利润率D.利润率4.生产价格等于( )A.可变资本与平均利润之B.不变资本与平均利润之和C.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D.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之和5.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C.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 D.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6.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是通过( )实现的。
A.“参与制”B.“个人联合”C.制定垄断价格D.金融联系7.国际市场上,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 )A.生产商品最少的国家的国别价值决定的B.国际范围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生产条件最差的国家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条件最好的国家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时间决定的8.股票控制额是指( )A.所有股东掌握的股票面额的总和B.所有股东掌握的股票平均额C.股东掌握的股票平均额D.能达到控制股份公司的股票额9.市场体系分为两大类,即()A.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B.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C.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D.金融市场和技术市场10.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A.市场经济的存在B.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C.生产资料公有制D.劳动还主要是谋生手段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项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生产力三要素和劳动过程三要素
生产力三要素和劳动过程三要素生产力三要素和劳动过程三要素在生产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产力三要素包括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劳动过程三要素包括客体、劳动者和劳动方法。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生产活动的发展和提高。
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组要素进行详细的解析。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力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包括工人、技术人员等。
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优质的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而劳动力的数量则关系到生产规模和产量水平。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指为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工具、原材料、机器设备等。
这些资料通过劳动力的加工和运用,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
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数量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均有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支柱,包括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运用使生产活动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劳动过程三要素客体劳动过程中的客体是指被劳动改造的物质对象,如原材料、半成品等。
客体的性质和特征直接影响着劳动的过程和结果。
合理处理客体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
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是主体,包括操作工人、管理人员等。
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动力等因素对劳动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培训和激励,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工作表现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劳动方法劳动方法是指有效地组织和安排劳动过程的步骤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劳动方法可以节约时间和力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产品质量。
不断优化劳动方法,探索创新性的工作方式,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
综上所述,生产力三要素和劳动过程三要素是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
只有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作用,才能实现生产的高效率、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政治经济学作业试题及答案1
政治经济学作业1(导言及第一章)一、填空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P3;6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P33.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P13;15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P16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P176.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
P227.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待售商品的总额、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
P248.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P25;269.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P2810.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P33二、名词解释1.生产是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P32.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量的属性。
P13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17 4.通货紧缩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叫通货紧缩。
P255.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P29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从劳动过程来看,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B)。
A.运输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2.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在这四个环节中(A)。
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B.分配决定生产、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C.交换决定生产、分配、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D.消费决定生产、分配、交换,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3.商品是( C)。
政治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3.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4.经济规律:是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6.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确良内在的、特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效率。
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二、填空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及其规律。
2.广义的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3.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5.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6.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部分。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8.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9.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存在的两种类型的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0.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第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1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
12.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3、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部分。
4、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7、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它体现着(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8、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四个发展阶段,即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9、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10、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11、社会化大生产,是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
12、从历史上看,分工有(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三种。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它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
1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5、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
16、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7、资本周转速度同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18、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9、用公式表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υ+△υ+m/x)=x(c+△c))。
2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
21、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
22、垄断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垄断利润之和。
23、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4、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先后出现了(自由竞争型)、(垄断竞争型)、(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型)。
2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主要垄断组织形式是(混合联合公司和跨国公司)。
26、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竞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27、决定劳动力商品市场价格的基础是(劳动力价值)。
28、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成分是(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29、当代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形成的途径主要有:(继承传统的国有企业)、通过实行资产阶级的国有化,将私人垄断企业转化为国有企业、(通过政府投资兴建国有企业)。
30、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31、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32、国家出面开展对外贸易竞争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有:(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政策、倾销、贸易谈判。
33、汇价的标价方法有两种:(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34、在浮动汇率制下,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货币本身代表的价值)、一国国际收支、(利息率)、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等。
3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3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三个阶段。
3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二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1、我国经济按所有制来划分,有(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两大类型。
42、我国农业中集体所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家庭承包经营)。
43、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企业组织形式是(有限公司)。
44、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由(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的组织制度)构成。
45、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权利机构是(股东会),监督机构是(监事会)。
46、影响企业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企业的(外部环境)。
47、企业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核算)、(成本核算)、(生产经营成果核算)。
48、商品市场是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构成的。
49、按资金的(性质)来分类,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50、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形成的国家调控下主要由市场调节的价格机制)。
51、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
52、经济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条件。
一是(资源条件);二是(制度条件)。
53、按实现经济增长算什么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另一类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54、按照三次产业划分法,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55、我国现在的小康是一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小康。
56、工业化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人口)中工业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的过程。
57、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总和是(国民生产总值)。
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的用货币表现的物质产品的总和是(社会总产值)。
一国物质生产部门拓一年所创造的新价值(国民收入)。
58、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59、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应当坚持的原则是(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
60、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方式是(分税制)。
调整国家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方式是(税利分流)。
61、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按其最终用途,最后形成(投资)和(消费)。
62、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个人收入主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等经济条件决定的。
63、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资本参与分配的(利息)、(股息)、(利润),土地等要素参与的(租金)等。
64、对个人收入调节的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进行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
65、我国调节个人收入的原则是:第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同时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66、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剂)、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
67、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就是发展同国外(商品)和(生产要素)方面的交流。
68、“引进来”的形式主要包括进口、(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实行“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以(对外直接投资)最为重要。
69、引进技术的原则是:(1)(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要将引进和独创结合起来)。
70、借用外债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外债的合理规模);(2)(外债结构的选择);(3)外债的使用方向。
71、宏观经济管理既是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的,又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同一定性质的国家相联系。
72、我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有(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73、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的经济手段主要有(财政手段)、(金融手段)和(汇率手段)。
1.货币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循环的三种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
3.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4.达到能控制公司的股票数额,叫做(股票控制额)。
5.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__生产相对过剩__。
7.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是__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__。
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
9.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融资活动,属于__间接__融资。
10.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农、林、牧、渔业属于第一产业。
11.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被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国家收入、_企业收入_、个人收入。
12.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个人收入主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_生产资料公有制__、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还主要是谋生手段等经济条件决定的。
13.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基本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购买硬件;另一种是购买软件。
14.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15.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__生产资料和劳动力___。
1.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存在过___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__两种类型的经济形式。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讲,_具体劳动__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有两种,即资本积聚和__资本集中__。
4.利润平均化,是由__部门之间__的竞争引起的。
5.知识产权是由__工业产权__和著作权(版权)构成的。
6.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_萧条__、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7.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形式是__国有经济_。
8.企业成为法人实体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是企业具有_独立支配财产__的权利。
9.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融资活动,属于__直接_融资。
10.就国内而言,经济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条件:一是资源条件,二是_制度条件_。
11.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总和是__国民生产总值__。
12.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__劳动还主要是谋生的手段_____。
1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就是发展同国外在商品和__生产要素___方面的交流。
14.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经济手段主要有财政手段、_金融手段___和汇率手段。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__(社会)生产方式____。
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__私人劳动(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___的矛盾。
2.从历史上看,分工有三种:__自然分工__、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__价值增殖过程___的统一。
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__劳动力价值(或价格)_____。
5.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先后出现了自由竞争型、_垄断竞争型__、国家干预下垄断竞争型三种模式。
6.当代资产阶级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实质是为__垄断资本___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