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反思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反思《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教学时刻: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了解作者内心“不安静”的缘故及揣摩末几段作者联想的用意。
)主题:揣摩文章主体部分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形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播放《荷塘月色》Flash影片片头: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高悬,静静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着轻柔的音乐,从一片荷叶中探出头来,慢慢绽放。
从盛开的荷花花蕊中现出《荷塘月色》的文题及作者。
)师:看到我设计的篇头了吗?看到花儿盛开,心情如何样?生:专门好!师:有一个成语是形容人专门快乐的,与花开有关,是什么?生:(笑答)心花怒放。
师:花儿开放是写什么?生:写景。
师:你们看到花儿开放,专门快乐是写什么?生:写情。
师:写景是为了什么?生:抒情。
师:(导出本课主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大伙儿请看文章标题,什么缘故标题是荷塘、月色,单写荷塘或单写月色不行吗?生:(思索)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剧场去看一看,那儿的舞台去看一看,那儿的舞台是什么?(指标题暗示)生:(小声)荷塘。
师:舞台的灯光是什么?生:(大声)月光。
师:舞台上没有灯光行不行?什么缘故?生:(确信地)不行,看不清表演。
师:要是只有灯光,没有舞台和表演行吗?生:(摇头)更不行!师:因此荷塘和月色不可分开。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塘上的月色。
师:好!上一节课我们差不多理清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这节课我们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第五第六段。
师:大伙儿听我范读一下四到六段,用心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情感。
(播发Flash影片展现荷塘月色不断变幻的美景,师相伴音乐范读,声情并茂;生美美地看,美美地听)师:景色美不美?生:(由衷地)美!师:什么美?什么缘故美?(多媒体展现问题:1、作者描写了哪些荷塘风物?)师:我们第一看看第四段都有哪些演员上台?生:(学生七嘴八舌)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授课人:刘世科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
”可见,人的外部包装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想把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得优美动人,又要靠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包装他眼中的景物的。
二、文本研讨(一)诵读、鉴赏第4段师: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来描写月下荷塘的?生: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师:找出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请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1: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
师:这样的比喻手法有什么好处?生1: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荷花的?生2: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用有什么好处?生2:“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师:荷花又是什么样的呢?生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3:比喻师:既然是比喻,我们不妨用比喻的手法找找本句的本体、喻体。
生3:“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比喻都是有相似之处,那么这个“比喻”有形似之处吗?生:没有。
师:那么这还是比喻吗?生:是或不是师:其实不是这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个新的修辞手法--通感,其实这个修辞手法也不陌生,我们在学《应和》时就给大家讲过了。
那什么是通感呢?)通感: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师:那咱们再看这句话,“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是把哪两种感觉给连通起来了?生:嗅觉和视觉师:很好,也就是把清香这种感觉转化为了歌声。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课前准备]在早自修时让学生先自学印发的背景材料、作者简介。
准备一个录音机,录好《平湖秋月》的民乐曲。
再准备三首乐曲的片段:1.《出水莲》、2.《三六》、3.《楚歌》,以备课中音乐比较的环节所用。
第一课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师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师: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用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光写荷花的就有许多优美诗句,如描写荷花色彩和形状的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下一句——生1: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还有描写荷花动态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下面一句是什么?学生回答: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还有一句描写荷花品格的?学生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师: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的配音朗读一起走人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意境中。
(老师配音朗读,所配音乐为《出水莲》和《平湖秋月》两首乐曲的组合。
)师:好!欣赏完了,我们先来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课文哪两个自然小节是直接写荷塘月色的?找一找。
(学生们找)师:我们一起读一下,看看英雄所见是否相同。
(学生一起朗读4、5两个自然段)(师板书:处、曲、脉)注音:独处、曲折、脉脉的流水师:这几个字有没有别的读音?学生回答:有。
师:好,哪个同学回答?生2:还可以读:处处、歌曲、脉搏师:接下来我们品读这两段直接写景的段落,看看朱自清是用什么方法把我们带入这意境中去的。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的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写了什么,第二个是怎么写,第三个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师板书:什么、怎么、怎样)师:好,我们先一起来学第四小节,这一小节中同学们找一下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学生齐声回答: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师板书: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师:那么这些荷塘的景物在作者笔下的形态是如何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篇1教学目标:1.品尝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2.体会简单的思想感情教学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下简称师):同学们好,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板书篇目、)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奇妙的本事,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觉和制造令人“惊异”的美。
荷塘,平凡吧;月色,一般吧。
要从其中制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就渐渐观赏吧。
二、诵读感知师: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掌声)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主要写了观赏月下荷塘美景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非常好,不仅有眼前之景,还有胸中之情。
师: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生:第四段、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是写的荷塘,没有写月色。
师:题目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生: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
所以借助荷塘来写。
师:侧面描写,这才是高超的地方。
第四段只写了荷塘,第五段只写了月色吗?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丰富。
三、品尝语言(主要是四、五两段,诵读贯穿整个环节)第一部分:鉴赏四、五段,让同学自由发觉鉴赏点,老师适当引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查找“惊异”之美。
先鉴赏第四段。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留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
生:(有感情地读)师: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众生:挺好。
师:不错,这位同学开了个好头。
下面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勾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预备好了请举手。
(给同学二三分钟思索时间)生:我觉得“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非常好。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课件显示)“荷塘月色”标题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有苦闷彷徨,心情“颇不宁静”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减压,或借酒浇愁喝个一醉方休,或“悟言一室”畅叙幽情,把心中的不悦倾泻个痛快,当然,去野外走走,去大自然中散散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朱自清先生在“颇不宁静”的时候选择的正是去大自然中散散心的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他一起走进他心中的那片荷月世界吧。
二、整体阅读:~(第一部分)~师:作者开篇点题就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把这种直接写出自己的情感的方式叫做直抒胸臆(板书——直抒胸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生:因为心中不宁静,想起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
因此为了寻找宁静。
外出散步。
这是夜游荷塘的缘起。
(课件显示)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如何呢?还是不宁静的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师:那么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有没有产生什么变化呢?还是不宁静的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请大家带着问题,听林培彦同学朗读第2-3两个自然段。
生:(朗读第2、3自然段)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告诉我作者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生:喜悦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他是喜悦的了吗?生:①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地方暗暗透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了吗?生: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师:很好,我们同学很快就能抓住这些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在抒情散文中,我们把这种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方式称为直抒胸臆。
师:好,作者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他感受到了喜悦,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4自然段。
生:(朗读第4自然段)师: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了吗?生:(点头)体会到了。
师:那么,你们体会到的喜悦是因为在这个段落中出现了直抒胸臆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了吗?生:(摇头)不是。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1)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我教《荷塘月色》(第一节)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没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原创版)目录1.荷塘月色课堂实录2.荷塘月色课堂评价正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是一幅非常优美的画卷,它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
在这个课堂中,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的实录,来了解这幅画作背后的故事和它的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了解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这幅画作是著名画家张大千于 1959 年创作的,当时他正在香港居住,因为对荷花的喜爱,所以决定画一幅以荷花为主题的画作。
在创作过程中,张大千采用了传统的中国画技法,运用了浓淡相间的墨色和精细的线描,将荷花的美态和荷塘的静谧完美地呈现出来。
接着,我们详细分析了荷塘月色的艺术特点。
这幅画作采用了横向构图,画面中充满了宁静的气息。
张大千巧妙地运用了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使得画面中的荷花和荷叶显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此外,他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荷花和荷叶的细节描绘得非常逼真。
最后,我们学习了如何欣赏荷塘月色这幅画作。
在欣赏时,我们要注意画面的整体布局和构图,同时要仔细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和色彩变化,从而更好地领略到这幅画作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课堂评价】总的来说,这次荷塘月色课堂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欣赏一幅画作。
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这次课堂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
张大千作为一位杰出的中国画家,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画的高水平,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学习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2.通过赏析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受作者当时心境,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语句的分析,学会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理解当时所处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什么意思?"我"——"非我"生:"我"就是"我","非我"就是"不是我"。
(生笑)师:哈哈,那到底"是不是我"?生: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大部分的时间,我是我,但是有时候,我又不是我,不是大家看到的我"。
人前的我,人后的我,现实的我,精神的我。
师:有意思,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刻?(生踊跃发言)生:有!我不喜欢那种家庭聚会,但是我妈就一定让我参加,对着亲戚笑脸嘻嘻的,这一点都不像我。
师:这样的"时刻",不止是"我们有",上个世纪的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有,但他的"我与非我"又与我们的"我与非我"不同,今天我们将从"我与非我"的角度解读朱自清,学习《荷塘月色》。
二、"我"与"非我"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找出"我与非我"的"界线",意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是我"。
生1:第三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师:这里的"我"怎样的?"非我"呢?联系全文思考一下。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研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目前又到了那里呢?……(《匆匆》)渴望着,渴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首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案例案例主题与背景教学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了朱自清的背景材料,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主题:质疑探究,揣摩品味。
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师:上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揣摩品味这篇美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问题?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品味一下。
下面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问题。
(生:翻书,静思三分钟。
)师:怎么样考虑好了,可提问了?生:老师,这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与前后语境很不和谐,怎么理解?师:是啊,这个问题有挑战性,这么美丽的荷塘,怎么突然出现这么阴森怕人的情景?谁来说说看?生:灌木长的就是七扭八挣的,在月光下的投影就像炸毛鬼。
同学笑,表示认同。
师:看来同学还挺有生活,这么说是写实了。
这个实际情况不美为什么还要写哪?读读后几句。
生读。
师:作者说荷塘中的光与影“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乐曲有什么特点?生:有旋律有节奏。
师:节奏有强弱之分,和光影的深浅不一相似,这样写就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
生恍然大悟。
师:这在写文章上叫“文似看山”生:(一齐)不喜平。
师:对了。
谁还有问题?生:我看网上说真正的清华荷塘并不是这么美,作者为什么写的那么美哪?师:这有个用高科技手段知道荷塘秘密的人。
的确如此,真正的荷塘并没有这么美,讨论一下为什么作者要虚构美丽的荷塘?按平时的六人组讨论。
(生讨论热烈3分钟)生:(举手)(师示意回答)这是虚写,主要是为了抒情,不是说“景语即情语”吗?师:抒发了什么情?生:喜悦,淡淡的喜悦之情,在这儿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自由自在。
师:除了抒情,还有别的用意吗?生:我们组认为,这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
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是作者心灵的家园。
师:他在回避什么?生:我们发的材料上说:“1927年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作者对国民党失望之极,可对共产党又缺少了解和信任,内心苦闷彷徨。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第一课时一、导入先放凤凰传奇的歌《荷塘月色》。
听完后,说:在歌曲方面,没有听说过凤凰传奇,没有听过他们的《荷塘月色》,引用当前比较流行的话就是“You out 了”,在文学方面,没有听说过一个作家,没有听说过这个作家的某篇文章,那就不仅仅是“Youout了”,也许还会有人说你孤陋寡闻,说你浅薄无知,但我说,错了,那哪能是孤陋寡闻,哪能是浅薄无知呢?那简直是孤陋寡闻的孤陋寡闻次方,浅薄无知的浅薄无知次方。
那么这个作家就是XXX,他的那篇文章就是《荷塘月色》。
也许你会说:哦,原来和凤凰传奇的那首歌的名字一样啊!我说,你又错了,应该是凤凰传奇的那首歌和XXX的文章名字是一样的。
因为你只能说你长的像你爷爷,而决不能说你爷爷长的像你。
很明显的,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是孙子辈的,而XXX的《荷塘月色》则当之无愧的是爷爷辈的。
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之优美,语气之清新,感情之婉约,构思之巧妙,是你闻所未闻的。
我相信,百年之后,这篇文章会和XXX的《滕王阁序》,XXX的《醉翁亭记》,XXX的《赤壁赋》,XXX的《岳阳楼记》齐名,甚至会更胜一筹。
那么,今天,我们有幸带着崇仰的心情,共同来分享一下这篇文章吧!二、配乐朗诵1、配古筝名曲《出水莲》,请一位音质较好的同学朗诵。
2、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进程中,注意两个题目:(1)找出景物描写集中的段落。
(2)画出能够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三、理清思路文章已经听完了,大家有一个甚么样的觉得?同学回答:美!那么它美在何处?同学们也许不知道该从何处作答。
假如我问你班里的某位同学怎样样,你大概会说:他勤奋、刻苦、乐于助人、性格开朗等等。
因为这是你对他的团体印象。
所以,把握一篇文章,也需要先从团体上来把握,然后再从细节方面分析。
那么目前,咱们就先理清文章的思绪。
板书:理清思绪提问:这篇文章作文一篇写景散文,景物描写集中在哪几段?同学回答:2、4、5、6段。
那么这些景物描写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组织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补充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领略抒情写景散文的外观形态美、内在意象美、文化意蕴美。
2、感受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所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通感、比喻、比拟、对比、叠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艺术表达效果。
3、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孤独苦闷、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幻想超脱而又无法超脱的矛盾心境。
重点难点:思想感情景物描写表现手法品味语言⑴走近作者(摘抄到积累本)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还有《绿》《春》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评价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⑵给下列划线的字词注音(利用工具书查准注音,并摘抄到积累本上)蓊( )郁踱()着袅娜()() 梵()婀( )玲媛( )女点缀( )鷁( )首櫂( ) 藻( ) 敛()裾( ) 惦()记酣()眠颤( )动脉脉( )流水独处( ) 妙处( )⑶积累下列成语(注意其使用范围、对象、色彩):无精打采:采:兴致。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授课人:孙兆刚(淄博一中)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我们的学习重点是品味诗化语言,品味作者的情感。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课下注解生1:读小注师:读得很清晰,但注意一个字“玄”。
补充一点,原名朱自华。
请同学们读全文,找出写荷塘月色最集中的部分。
生2:第4、5、6段师:很准确。
下面大家再考虑一个问题,在这之前,他所描写的内容与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在这之后,他所描写的内容与荷塘月色又有什么关系?生3:写了荷塘月色的背景师:她说的准确吗?生4:主要是开始心情不好,所以开头部分是引出荷塘月色,是引发的感情。
师:是为下面写荷塘月色作铺垫的。
或者说是缘由,后面所写的内容是看到荷塘月色所抒发的感情。
师: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善于其功至伟。
展示课件诵读感悟:①国文本是读的学科,②善于其功至伟。
——叶圣陶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生5:读第四段(很平)师:提示学生按读的三个要求来读书。
好下面大家体会46页最后一行到47页“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学生自已尝试后,老师指定三个读,学生读得依然很平淡。
生6:生7:生8:师:再提示花香,应读出轻柔的感觉。
生9:读师:诵读是逐步投入进来的。
请大家齐读本段。
生:齐读课文师:很好了。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
老师读第五段,请同学们体会哪句话有诗意展示课件:品味语言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
——郁达夫第五段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有哪些?全评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句子有哪些?师范读本段中有哪些动词用的巧妙呢?大家勾划出来。
生:(沉默)师:我们一起来找找生10:浮,画……生11:泻……师:还有一些词语也有这样的作用,时间关系,就不管它了。
请大家找找在其它段落里还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找一找。
生:找句子师:找到一个句子的举手生12:没精打采师:说的是树生13: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想家的感觉师:这个感觉是酸的,辣的?生14:热闹师:这几段话中哪几句说的是我的?生:(找的不理想)师:文中说这几天心里不宁静。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人教版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这篇文章起码教了八九遍了,但总感觉不满意,不是面面俱到,就是挖掘的太深,学生也大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实,还是从浅处着手比较贴近教学实际。
设计几个问题:1、天气凉了,今天是农历什么日子?今晚能看到月亮么?2、中秋的月亮有印象么?说说看。
如果学生不能说,可以让他背诵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明月几时有”“小小的船儿两头尖-----”3、你感觉月亮与太阳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阴柔——阳刚)4、见过荷花么?翻到彩图瞧瞧(其实说是莲花学生容易接受些,莲、荷属于同一种植物科),能想起有关“莲花”的诗句么?(出淤泥而不染……,小荷才露尖尖角……)看图说话,让学生说说,非常重要!!看图说话!!!作者在哪段着重描写荷花?(生答:第4段)那朗读第4段看看是不是写荷花?这段是写荷花?(装老聋卖傻是教学时常用的方法,把学生调动起来,这就是耍猴艺术)但我认为作者明明是在写女子,你看”舞女、袅娜、羞涩、美人、脉脉都与女子有关。
(生答,这是比喻)……把景物写的如此女性化,你认为合理不合理?(月色下的荷塘有一种阴柔美——都是月亮惹的祸!!)5、假如一位住校生,刚刚远离家门,晚自修后,独自一人走在学校前面的小河边,应该有哪些感受或想法?(寂寞、害怕、孤单、自由、想家、思考――这是独处的妙处)(现在学生思想正走向多元化,且日趋活跃大胆,发言常常“踩线”,甚至“出圈”、“出轨”。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教师无法回避,他们就会问:“怎么办?”问答中学生的“误答”确实值得我们研究)好的,朗读课文二、三两段。
总结:作者朱自清先生晚自修后从教室出来(笑),哦,不,应该是从家里出来,跟妻子吵了架出来(大笑),你笑什么,难道我说的错么?生答:错了,吵了架,人家怎么还有心思迷迷糊糊哼着眠歌?好、好、好,就算他心情不宁静,行么?那你说说,假如你心情不好往往有哪些原因?(把学生导向知识分子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联系时代背景)以上估计要一课时第2课时,应该是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分析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比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说——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对,就是这句话。
我们把它叫做本文的“文眼”。
(在黑板上写下“文眼”二字)所谓“文眼”,顾名思义,也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
这句话提示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生:(七嘴八舌)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不宁静,怎样表达这种不宁静……师:很好。
接下来,我们就循着作者漫步荷塘的踪迹,来看看作者在此时“所见所想”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把前三段的内容朗读一下。
谁先来?【有学生举手。
】师:很好。
这位同学,请。
【学生朗读1至3段。
】师:请大家评评看,他读得怎么样?生:我认为读得好。
语速把握比较符合当时那种散步的情景。
生:他的第一句和我处理的差不多,能突出一种有心事的意思。
生:我觉得整个第三段他处理的还不够好,缺少一种“自由”的心情。
尤其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这句话应该是有一种高兴的意思的。
师:看来大家这个评委都很有水平,(生笑)说话都有理有据的。
的确,作者的感情在这三段里应该是有一种变化的,正如几位同学说的,开始是“不宁静”的,有一种烦闷的情绪,接下来是想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此时作者似乎是想要寻求一种摆脱。
【学生沉思,点头,间有小声议论。
】师:既然作者说要“受用”,(停顿)“受用”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比较好啊?生:就是“享受…‘享用”的意思吧。
师:对。
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应读出一种高兴的心情是有道理的。
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作者所享受到的是怎样的景物。
谁来读读第四段?【学生朗读第四段。
】师:先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一段作者笔下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生1:有叶子、花。
写叶子主要是写了多,如“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还写了叶子很高。
写花是写它们开的样子,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生2:写花时还写了花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我提个问题,这里写出了花香的什么特点?生2:花香不是很浓,若有若无。
师:若有若无,说得很好。
那么作者这样写花香与直接写“花香若有若无”有什么区别?生2:(犹豫)……说不好。
师:请坐。
大家想想,讨论一下。
生:(议论)应该是更形象一些吧?师:那这是借什么手法使花香形象化了呢?生:……师:大家听这样一个句子,“他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这里“笑得甜”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见学生疑惑,出示投影。
】【投影。
】例1: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充满了幽情的乐曲。
(刘白羽《长江三日》)例2: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
(臧克家《春鸟》)例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
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
师:大家看懂了没有?能不能结合这些句子,来说说它们是怎样使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生:例1的句子是把草地比作乐曲,从视觉转到了听觉,应该是写出了草地看上去带给人的那种幽静的感觉。
生:例2的句子是把歌声比作星星,由听觉转到了视觉,是为了表现歌声带给人的一种见到光明的感受。
生:例3把内心无形的愁与外界有形的雨联系起来了,显得愁绪繁多。
生:这几个句子乍一看上去都有些像比喻。
师:说得都不错。
的确,也有学者认为通感就是一种比喻。
钱钟书先生曾用这样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类似于比喻的语言现象:“光亮”是视觉所能感受的,“响亮”是听觉所感受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沟通。
“热闹”中的“热”是触觉所能感受到的,“闹”是听觉所能感受的,我们常常说“这里很热闹”,就是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打通。
而“冷静”中的“冷”和“静”,也是把触觉和听觉打通。
这种辞格的好处是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比如,课文中的这个句子就是把哪两种感受打通了呢?生:听觉和嗅觉。
师:好的。
接下来,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一段,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些句子。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点朗读技巧。
】师:请大家谈谈各自比较欣赏的句子。
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用的比喻比较奇特,用裙来比喻叶子。
师:那你能说说这句表现了叶子的什么特点吗?生:写出了荷叶的形状。
舞女的裙应该是说她们在跳舞时的舞裙,可以随舞女的动作动起来。
师:你很有想象力。
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运用了什么写法7 .生:比喻,以动写静。
师:你理解得很好,还能否举出一些以动写静的例子来吗?生:(一时反应不过来)……师:请坐。
你已经把这句理解得很好了。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句诗里是不是也用了这种方法?生:是的。
用“闹”这个动词写了杏花盛开的情景。
如:似乎桃花也开得动起来了。
师:不错。
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今后大家在阅读时要多注意,领悟它们使静物“活”起来的作用。
好,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来谈。
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这句话除了使用通感的手法外,我觉得作者观察的细致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因为如果只写静态的荷叶,似乎就有些乏味了。
师:你说得很好,很有鉴赏力!的确,作者抓住这一霎间的“动”来使月夜中静谧的荷塘出现了一种变化,实际上这种变化是为了突出“动”还是“静”呢?生:应该是突出“静”。
师:大家同意吗?【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很好。
荷叶、荷花、荷香,还有那微风过处形成的“波痕”,这一切正是作者在此时所见到的景物,一句话概括就是:月色下的荷塘。
【板书:月色下的荷塘。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五段。
先请大家概括这一段主要的描写对象。
【生默读思考。
】-师:这里的“所见”又是什么呢?生:主要写了月光。
师:是的。
这一段的“所见”的确是以月光为主,那么请大家总结一下,在这一段里,作者都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去写月光的。
生1:用比喻。
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句用“流水”作比喻,把月光写得动起来了。
师:而且还有一个动词——生1:泻。
师:对。
不过,这个“泻”是怎样一种“泻”?生1:“静静地”,很安静。
师:正因此,这个词也符合当时的环境特征——生1:一个月夜。
生2:这里作者还用影来写光。
比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师:(追问)除了以影写光,还运用了什么手法?生2:这里又一次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像这一句“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从视觉转到听觉。
师:(鼓励)学以致用,对于通感这种修辞,你掌握得很快。
接下来大家看看以上几位同学所提到的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对一个对象从两个角度来写,哪两个角度呢?生:(议论)正面和侧面。
师:很好!在明白了这段作者“所见”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内容了——【板书:荷塘上的月色。
】师: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两段文字,注意体会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所取得的效果。
【生自由朗读。
】[知识拓展]师:请大家把课本合上,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
【投影。
】(1) 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的舞女的裙。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2)微风过处,送来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4)叶子底下是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7)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师:请大家按刚才的记忆,把以上几句话的空填一填。
【学生踊跃,轮番填空,基本上和原文相符。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很熟,没难住你们嘛!【生笑。
】师:不错,那请大家考虑一下,这些词都有什么特点?生:都是叠声词。
师:对。
那能不能说说这里使用这些词的好处呢?生1:读上去很舒缓,不紧不慢的,也很好记。
生2:有很强的修饰作用,比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令人想到了“脉脉含情”.这样写似乎水也有感情了。
师:太好了!生3:我认为这些词还可以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准确。
比如“田田“‘密密”这些词就写出了叶子的多;“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静静”表现了流水很慢、很舒缓的样子。
生4:这一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这个“淡淡”不仅写了云,而且也写出了月光不是非常明亮的那种,有点模糊。
师:(追问一句)你的这个发现很重要。
不只这一句,还有一句的叠词使用也营造出这种意味——生4: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