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网络教育刑法学(上)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电大刑法学 期末考试答案小完整版 精品推荐

最新电大刑法学 期末考试答案小完整版   精品推荐

1、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即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重婚罪是指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3、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件,以是否为各种犯罪必备的要件为标准,可以分为(必要)要件和(选择)要件两种。

4、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5、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6、教唆(未满十八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7、(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8、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9、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判断题1、非法拘禁他人,具有殴打情节的,才构成非法拘禁罪。

()2、妇女不可能成为强奸罪的主体。

()3、任何犯罪必然给犯罪对象造成一定损害。

()4、连续犯不能以数罪论,是因为主观上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

()5、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过失危害行为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6、丧失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某甲放火烧毁了邻居的房屋,其行为虽构成犯罪,但不能对他判处刑罚。

()7、对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也可以适用假释。

()8、王某与李某有仇。

一日,王某趁李某不注意,将一包砒霜投入李的水杯内。

李饮后死亡。

王某的行为构成了投毒罪。

()9、刑罚适用的对象主要是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人。

()10、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来源:考试大-自学考试5、被告人张某在缓刑考验期内犯罪,但在缓刑考验期满后才被发现,且未过追诉时效。

对张某的处理应该是(B)A、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B、撤销缓刑将前罪与后罪按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理C、对后罪处以刑罚,原判刑罚不再执行6、下列犯罪中,__________的犯罪对象是该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网络教育《刑法学》答案

网络教育《刑法学》答案

分数: 73.0完成日期:2011年01月07日 15点06分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学生的答案,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刑法空间效力问题上,主张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发生在本国领域还是外国领域,只要危害本国或本国公民的利益,均应适用本国刑法的原则,称为()。

( A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2.甲系A国公民,1999年7月在中国旅游后,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班机回国,在飞临B国上空甲因琐事与邻坐的中国公民乙发生争执,甲将乙打成重伤,对甲应适用()。

( C )A.A国刑法B.B国刑法C.中国刑法D.飞机最初降落国刑法3.刑法学研究的对象是()( C )A.刑法典B.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和刑罚C.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D.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和刑事责任4.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中。

( C )A.过失犯罪B.故意犯罪C.直接故意犯罪D.间接故意犯罪5.犯罪的根本特征是()。

( A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应受刑罚惩罚性D.主观罪过性6.在犯罪构成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要件是犯罪()。

( B )A.主体要件B.客体要件C.客观要件D.主观要件7.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

( D )A.必然因果关系B.偶然因果关系C.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D.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8.犯罪构成是犯罪的()。

( B )A.标准B.形式C.内容D.表现9.某甲实施的下列行为事实中,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事实是()。

( B )A.发生在荒野B.用枪将被害人打死C.发生在“严打”期间D.被害人是盲人10.冬季某日,爆炸工某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其同事的饭盒,放在炉子上加热,以致发生爆炸事故,某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在主观方面是()。

《刑法学(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
1.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这种情况属于( )。

A.司法解释 B.立法解释
C.论理解释 D.文理解释
2.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 )。

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3.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主行为与次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 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4.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

某乙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的犯罪。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直接故意 D.间接故意
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

A.时空性 B.自动性
C有效性 D.彻底性
6.数罪并罚时,管制最高不能超过( )。

A. -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7.对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无期徒刑 B.死刑
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D.驱逐出境。

刑法学 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 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刑法学的基本任务?A. 规范人们的行为B. 维护社会秩序C. 保护公民的权利D. 强制教育罪犯答案:D2. 刑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哪个时期?A. 封建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C. 古代奴隶社会D. 人类社会的起源时期答案:C3.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项?A. 有罪推定原则B. 内容完整性原则C. 最高人民法院解释权原则D. 罚金原则答案:B4.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紧急避险的正当防卫?A. 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B. 保卫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C. 保护公共财产免受损害D.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答案:A5. 刑法学的主要任务是?A. 研究刑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B. 研究刑事法律责任的性质和形态C. 研究罪犯心理和犯罪动机D. 研究刑事诉讼制度答案:B二、案例分析题某市发生了一起巨额贪污案。

被告人小李在担任某县政府主任期间,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将巨额公款转入他个人的银行账户,并用于购买了豪华轿车、房产和珠宝等奢侈品。

该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1. 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小李的行为属于什么罪名?答案:贪污罪2. 小李的行为是否构成贪污罪?请分析。

答案:是。

根据中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家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公共财物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小李在担任某县政府主任期间,将巨额公款转入个人账户,涉嫌侵吞公共财物,且数额巨大,构成贪污罪。

3.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李的刑罚应如何确定?答案:小李的行为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应适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的规定。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判处小李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简答题1. 刑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刑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犯罪行为、刑事责任以及刑罚的规定和实施。

通过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的性质和刑罚的限度等问题,刑法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利。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题答案.doc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题答案.doc

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题答案一、填空题1、犯罪刑事责任刑罚;2、刑法;3、阶级性法律性;4、刑罚;5、组成、结构;6、但书补充例外限制:7、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8、文理解释、论理解释;9、由立法机关;1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1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适用刑法人人平等;12、明文规定没有明文规定;13、适用法律超越法律;14、所犯罪刑承担的刑事责任;15、地域、人、国家、刑事管辖权;16、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17、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18、领域内航空器;19、行为结果;20、三年以下;21、国家工作人员、军人;22、保护;23、所承担条约义务、刑事管辖权;24、外交特权豁免权;25、1997、10、1;26、从旧兼从轻;27、从旧兼从轻、不认为是犯罪、认为是犯罪、应当追诉、不认为是犯罪、处刑较轻、继续有效。

28、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29、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0、罪与非罪;31、社会危害性,程度、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32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而、犯罪客观方而;33、保护、危害;34、—•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35、单一•客体、复杂客体;36整体;37、某一部分或某一方而;38直接客体;39、一种、一种;40、两种以上;41、客观外在表现;42、危害行为、危害后果、危害行为;43、意识、并对社会有害;44、作为、不作为;45、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丁•危险状态所产牛的义务;46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定罪;47、危害行为、危害后果;48、行为;49、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辨认、控制;50、辨认能力、控制能力;5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52、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53、不满14周岁;54、已满16周岁;55、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56、从轻、减轻;57、不能辨认、不能控制、造成危害结果、他的家属、监护人、医疗、强制医疗;58、间歇性、精神止常;59、尚耒完全丧失辨认、控制口己行为;60、应当负;61、又聋又哑、盲;62、罚金、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63、危害社会结果、罪过、犯罪目的和犯菲动机;64、明知、会发生、希望、放任;65、宜接故意、间接故意;66、明知、必然、可能、放任;67、明知、可能、放任;68、疏忽人意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69、预见到、轻信能够;70、应当预见到、行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71、客观上、故意、过失、不能预见、不可抗拒;72、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73、2国家、公共利益、木人、他人、财产、不法侵害、不法侵害、必要限度;74、防卫挑拨、故意;75、不法侵害的产生与存在;76、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77、防卫不适时;78、;79、明显、重大损害、承拟刑事责任;80、减轻、免除;81、杀人、抢劫、强奸、绑架;82、正在发牛的危险、不得已、另一个较小;83、大口然的口发力量、动物的袭击、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人的生理或疾病的原因;84、职务上、业务上;85、应当;86、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的未完成形态;87、直接故意、间接故意;88、行为犯、举动犯;89、准备犯罪工具、制造条件;90、从轻、减轻、免除处罚;91、着手、意志以外、完成;92、能犯、不能犯;93、从轻、减轻;94、放弃犯罪、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95、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96、有效性、97、减轻处罚;98、必耍共同诉讼;99、事前同谋的共同犯罪、事前无同谋的共同犯罪;100、复杂共同犯罪;101、三人、较为固定;102、胁从犯、教唆犯;103、主犯;104、策划、指挥;105、集团所犯;106、次要、辅助;107、从轻、减轻、免除;108、犯罪情节;109、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川、18;110、从轻、减轻;111、犯罪构成;112、持续犯、不法状态;113、想象竞合犯;114、加至法定刑;115、性质相同、同一;116、方法行为、结果行为;117、犯罪、国家司法机关、犯罪人; 118.犯罪、刑罚、犯罪、刑罚;H9、刑罚;120、非难谴责性、刑事法律性、严厉惩治性、人身专属性;121、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122、犯罪人、限制、剥夺;123、犯罪人;124、特殊预防、一般预防;125、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126、3个月、2年、3年;127、执行、2日:128、1个月、6个月、1年; 129、公安机关;130、6个月、15年、20年;131、终身白由、劳动;132、罪刑极其严重;133、不满18周岁、怀孕的妇女;134、3年;135、故意犯罪;136、15年、20年;137、确定、死刑缓期执行期满;138、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139、犯罪情节;140、无期徒刑、死刑;141、1年、5年;142、管制;143、3年、10年;144、个人:145、犯罪的外国人;146、训诫、赔礼道歉;147、法定情节、酌定情节;148、情节、危害程度;149、刑事法律为准绳;150、犯罪手段、犯罪侵害的对象、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罪后的态度;151、最高人民法院:152、一•般累犯、特别累犯;153、赦免、5;154、任何时候:155、从重;156、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15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在服刑的罪犯;158、从轻、减轻、免除;159、揭发他人犯罪行为、重要线索;160、重大立功;161、吸收、并科;162、吸收;163、有期徒刑、拘役、管制; 164、并科165、拘役、3年以下有期徙刑;166、战时、现实危险;167、原判刑期、1年、3个月;168、原判刑期、5年、1年;169、公安机关、所在单位或皋层组织;170、不再执行;171、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172、二分之一、10年;173、中级;174、减刑175、有期徒刑、无期徒刑;176、爆炸、抢劫、强奸;177、3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10年;178、追诉时效;179、5;180、10;181、20、20、最高人民法院;182、受理案件;183、追诉期限;184、犯罪、犯罪行为终了;185、犯后罪。

《刑法学(2)》2023至2024学年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刑法学(2)》2023至2024学年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刑法学(2)》2023至2024学年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刑法学(2) 2023至2024学年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1. 刑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A. 维护社会秩序- B. 保护国家利益- C. 惩罚犯罪分子- D.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答案:A2. 刑法的犯罪构成要素包括哪些?- A. 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手段- B. 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犯罪过程- C. 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犯罪结果- D. 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犯罪过程- 答案:B3. 刑法的法律关系包括哪些?- A. 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刑法与社会的关系、刑法与犯罪的关系- B. 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刑法与社会的关系、刑法与司法的关系- C. 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刑法与社会的关系、刑法与国家的关系- D. 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刑法与社会的关系、刑法与刑事诉讼的关系- 答案:A4. 刑法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A. 法定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犯罪必须性原则- B. 法定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犯罪责任原则- C. 法定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犯罪预防原则- D. 法定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犯罪消灭原则- 答案:B5. 刑法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A. 从专门性向广泛性发展- B. 从实践性向理论性发展- C. 从国内向国际发展- D. 从经验性向科学性发展- 答案:D二、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刑法的基本任务。

刑法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

它通过制定和适用法律规范,对犯罪行为进行预防和惩罚,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和稳定。

刑法通过对犯罪分子的惩罚,起到威慑作用,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和扩大,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

2. 刑法的犯罪构成要素有哪些?刑法的犯罪构成要素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犯罪结果和犯罪过程。

犯罪主体指进行犯罪行为的人,犯罪客体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客体,犯罪行为指犯罪主体所实施的具体行为,犯罪结果指犯罪行为造成的后果,犯罪过程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

刑法学(1)(专科必修)》2018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专科必修)》2018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专科必修)》2018期末试题及答案刑法学(1)》2018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1.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和——·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4.为了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5.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减轻或者免除处罚.6.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7.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决定罚金数额。

8.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判处尤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二、选择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配合侵犯的客体属于(。

)。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4.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

A.意外事件B.差错犯罪C.直接故意犯罪D.间接故意犯罪5.犯罪既遂是指(。

)。

A.犯罪结果已经产生B.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C.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6.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指使的犯罪,对某甲可以(。

)。

A.不予处罚B.免除处罚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减轻处罚7.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

A.人民法院B.司法行政构造C.公安机关D.人民检察院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

)。

A.五年B.十年C.十五年D.二十年三、名词解释1.犯罪客体2.犯罪未遂3.主犯4.剥夺政治权利四、筒答题1.简达成立正当防卫该当具备的条件。

2.筛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五、案例分析案情:XXX,男,40岁,外国籍,该国驻中国某地领事馆职员(不享有外交豁免权)。

大学刑法学-题库(名词解释)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大学刑法学-题库(名词解释)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刑法-题库1、犯罪客观方面答案: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犯罪客观方面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有:(1)犯罪客观方面为刑法规定而具有法定性。

(2)犯罪客观方面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

(3)犯罪客观方面是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

解析:2、危害行为答案: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危害行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危害行为在客观上是人的身体的动静。

(2)危害行为在主观上是由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

(3)危害行为在法律上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动静。

解析:3、危害结果答案: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造成的法定现实侵害及具体危害的事实。

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被告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危害,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即对直接客体造成的损害。

解析:4、犯罪主体答案: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根据主体的属性,犯罪主体可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根据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法律属性,可将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解析:5、犯罪主观方面答案: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几种因素。

解析:6、犯罪故意答案: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解析:7、犯罪过失答案: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解析:8、意外事件答案:意外事件,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况。

刑法学(1)》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1)》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刑法学(1)》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空格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 )。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D )。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3.犯罪目的只存在于( A )犯罪中。

A.故意B.直接故意C.间接故意D.既遂4.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C )。

A.意外事件B.过失犯罪C.直接故意犯罪D.间接故意犯罪5.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A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B.敲诈勒索罪C.放火罪D.抢劫罪6.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D )。

A.人民法院的执行部门B.人民检察院的监所检察部门C.公安机关的看守所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7.死刑不适用于( C )。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 C )。

A.五年B.十年C.十五年D.二十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法律解释、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解释。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不溯及既往。

1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条件。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瞒骗和暴力。

13.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法人。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犯罪过失和非犯罪过失。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行为B. 犯罪目的C. 犯罪结果D. 犯罪动机答案:D2. 刑法中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的什么态度?A. 行为结果的预见性B. 行为结果的必然性C. 行为结果的偶然性D. 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答案:A3.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行为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C. 为了保护本人的财产D. 为了保护他人的人身安全答案:B4. 刑法中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结果的什么态度?A. 预见性B. 必然性C. 偶然性D. 不可预见性答案:D5. 以下哪种情形不适用缓刑?A. 犯罪情节较轻B. 犯罪后积极赔偿C. 犯罪后有悔改表现D. 犯罪后再次犯罪答案:D6.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盗窃B. 诈骗C. 贪污D. 捡到钱包未归还答案:D7. 刑法中的“共同犯罪”是指什么?A.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B. 一个人同时犯下多个罪行C. 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犯下多个罪行D. 一个人在不同地点犯下多个罪行答案:A8. 以下哪种情形属于犯罪中止?A.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B. 犯罪行为正在进行C. 犯罪行为已经停止D. 犯罪行为尚未实施答案:C9.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种行为属于侵犯财产权的犯罪?A. 故意伤害B. 非法拘禁C. 侵占他人财物D. 诽谤他人名誉答案:C10. 刑法中的“累犯”是指什么?A. 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连续犯下多个罪行B. 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犯下多个罪行C. 一个人在不同地点犯下多个罪行D. 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犯下相同罪行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下列哪些属于刑法中的“加重情节”?A. 犯罪手段残忍B. 犯罪结果严重C. 犯罪动机卑劣D. 犯罪后逃避追捕答案:ABC12. 根据我国刑法,哪些行为可以构成“故意杀人罪”?A. 故意杀害他人B. 故意伤害他人致死C. 故意造成他人自杀D. 故意造成他人重伤答案:ABC13.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适用死刑?A. 故意杀人B. 强奸妇女C. 贪污数额特别巨大D. 贩卖毒品答案:A14.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贪污罪”?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C.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D.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答案:ABC15. 以下哪些属于“诈骗罪”的构成要件?A.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B. 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C. 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D. 取得他人财物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行为人未满14周岁的,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学期末考试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考试考试题及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刑法学》满分100分一、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1.如何正确理解和认定犯罪的“着手实行”?答:所谓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的行为。

这是犯罪未遂形态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也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相区别判断行为人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时,应考虑以下因素:⑴行为是否已经接触犯罪对象。

⑵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已具有直接引发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

⑶是否已经过犯罪预备的阶段。

方面去判断是客观方面的主要标志。

⑷行为是否已表现出行为人的犯罪故意状态。

上述四个方面应综合分析,不能仅从某一否已经着手。

2.简述假释的考验期和考察的内容。

答:对于假释犯的考验,《刑法》第 83 条、第 84 条和第 85 条作了如下规定: 10 (1)有期徒刑假释的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年。

假释考(2)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①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③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④离开所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3)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如果没有撤销假②按照监督住的市、县或者迁居,释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宣告剩余刑罚不再执行。

3.简述叛逃罪与投敌叛变罪的界限。

答:叛逃罪与投敌叛变罪在性质和主体上有相同之处。

二者的区别在: (1)主体的具体范围不同。

叛逃罪的主体如前所述是特定的中国公民,而投敌叛变罪的任何已满 16 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中国公民。

主体则可以是 (2)客观方面的行为不同。

叛逃罪的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为履行公务期间,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两种形式,投敌叛变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投奔敌方或者在被敌方抓捕、俘虏后投降变节两种形式。

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是在履行公务期间叛逃境外,危害国家安全的,应按投敌叛变罪定罪判刑,而不能按叛逃罪处理。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1、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相似与区别?答: 1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如二者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1) 间接故意是旅途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2)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3) 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2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如二者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从本质上说,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法益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所反映的是对法益消极不保护的态度。

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又是通过各自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体现出来的。

首先,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其次,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这说明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2、简述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1 因果关系是客观属性,刑事责任是主客观相统一的。

(存在因果关系并不等于要对“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要对" 危害结果" 承担刑事责任,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如某人于雨夜躺卧一货车下避雨睡觉,第二天早晨司机倒车装货时压死该人。

最新XXX《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XXX《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XXX《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刑法学(1)》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文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刑法学(1)》题库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24分)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 )。

A。

罪刑法定原则B。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B )。

A。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B。

违反法律的行为C。

触犯刑律的行为D。

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 A )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

盗窃罪B。

敲诈勒索罪C。

放火罪D。

抢劫罪4.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B )处罚。

A。

减轻或者免除B。

免除或者减轻C。

酌情减轻或者免除D。

酌情免除或者减轻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B )处罚。

A。

从轻或者减轻B。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C。

减轻D。

从轻6.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C )。

A。

想象竞合犯B。

法规竞合C。

结合犯D。

吸收犯7.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用死刑;对于( A )也不适用死刑。

A。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

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C。

犯罪时怀孕的妇女D。

审判时怀孕的妇女8.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D )。

A。

三个月B。

六个月C。

一年D。

二年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罚的法律。

2019《刑法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9《刑法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考试试卷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价格法》第46条规定:价格工作人员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价格法》属于行政法,但由于第46条涉及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属于单行刑事法规,因此,属于广义刑法的范畴。

()2.类推解释是指对于法律无明文规定的事项,仅仅根据该事项与刑法中相关规定的相似性来定罪量刑的解释方法。

这种解释方法为罪刑法定原则所禁止。

但罪刑法定原则并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3.李某于1995年至1997年之间,盗窃机动车共58辆,价值1000万元,1997年9月28日被某法院一审判处死刑,李某于1997年10月4日提起上诉,则本案根据刑法不溯及既往的规定适用旧刑法的规定。

()4.丙诱骗5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将其作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丙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丙的行为不是犯罪。

()5.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6.甲雇请乙看守山林,长期没有给乙发工资,乙不断催讨。

甲产生杀乙之念。

夏天某日暴风雨时,甲令乙上山看护林木,期待乙遭雷电死亡。

乙果真遭雷击死亡。

甲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行为。

()7.身体受到暴力强制时的行为,因欠缺有意性,因此不是危害行为。

()8.抢劫银行的犯罪分子用枪指着银行收银员,银行收银员将巨款交出的行为是符合紧急避险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9.刘某因为对社会很不满,伺机报复社会,一天晚上来到一居民楼放火,被保安发现,没有成功。

本案中没有危害结果,行为人不构成放火罪。

()10.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必然因果关系,即行为与结果之间有着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

只有必然因果关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11.犯罪一旦形成预备状态,就不可能发展到未遂状态;一旦形成未遂状态,也不可能发展为既遂状态;犯罪已经既遂,就不可能逆转到未遂抑或预备状态。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刑法学(上)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刑法学(上)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刑法学(上)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题型 :单选题
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

A表面关系
B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正确答案
C一般联系
D普遍联系
题型 :单选题
2、重刑主义与下列哪一个刑法基本原则相违背(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正确答案
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题型 :单选题
3、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中规定,对于重大环境责任事故人给予3年以上有期
徒刑的条款,属于( )。

A狭义刑法
B单行刑法
C附属刑法正确答案
D刑法典
题型 :单选题
4、犯罪中止形态只能发生在:()
A犯罪预备过程中
B犯罪实行过程中
C犯罪预备与犯罪实行过程中正确答案
D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
题型 :单选题
5、系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单位和单位中的人员。

B
单位犯罪中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的,也包括集体所有和个人私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正确答案
C对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

刑法学上 复习题.doc

刑法学上 复习题.doc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刑法学上》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

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

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

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BA.犯罪预备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2.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B.成立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物品的淫秽性C.成立嫖宿幼女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卖淫的是幼女D.成立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对方是境外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没有认识到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不成立任何犯罪3.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A.甲开枪射击乙,乙迅速躲闪,子弹击中乙身后的丙。

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B.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C.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D.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4.陈某因故意伤害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

服刑期间,由于有立功表现而被假释。

假释考验期满之日,几个朋友邀陈某到一饭店摆宴庆贺他获得新生,陈某喝酒较多。

饭后,陈某驾车回家,途中撞到一行人,陈某下车一看人已死亡,酒顿时吓醒,驾车逃离现场,后被查获。

对陈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D )A.按照累犯从重处罚B.按照累犯加重处罚C.如果陈某被故意伤害罪被判处的是缓刑,则陈某缓刑考验期满后又犯新罪则不构成累犯D.本案应当撤销假释,按照数罪并罚中先减后并的原则处罚5.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B.成立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物品的淫秽性C.成立嫖宿幼女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卖淫的是幼女D.成立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对方是境外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没有认识到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不成立任何犯罪6.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行为应该:()A.不负刑事责任C.以绑架罪论B.以故意杀人罪论处D.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实彳亍数罪并罚7.胡某,27岁,非常喜欢邻居家4岁的男孩小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 :单选题
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

A表面关系
B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正确答案
C一般联系
D普遍联系
题型 :单选题
2、重刑主义与下列哪一个刑法基本原则相违背(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正确答案
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题型 :单选题
3、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中规定,对于重大环境责任事故人给予3年以上有期
徒刑的条款,属于( )。

A狭义刑法
B单行刑法
C附属刑法正确答案
D刑法典
题型 :单选题
4、犯罪中止形态只能发生在:()
A犯罪预备过程中
B犯罪实行过程中
C犯罪预备与犯罪实行过程中正确答案
D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
题型 :单选题
5、系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单位和单位中的人员。

B
单位犯罪中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的,也包括集体所有和个人私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正确答案
C对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