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预习新课1、判断:○○○○○○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2、分一分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出示预习单:预习第10页例3:1:每2个一份,你是怎样理解的?在分时还有不同的分法吗?2:圈,表示什么意思?每个圈里的数量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吗?在平均分时,分别用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的方式来解决。
3: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出这道题目的题意。
把课本上的空白处填充完整。
可以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也可用小棒、圆片摆一摆,还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二、自我检测学生预习完后,多媒体出示检测题,学生在练习本上自我检测。
(一)分一分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每4个一份。
,能分成几份?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连一连、圈一圈10条鱼,每个鱼缸放2条,需要几个鱼缸?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说说分的结果。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每几个一份,求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也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学生预习和检测的过程教师不断巡视,发现问题以待解决。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独立计算平均数;
2.能够解决在生活中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什么是平均数;
2.熟练运用平均数计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张是有5个苹果,另外一张是有10个苹果。
学生需要
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两张图片中苹果的总数是多少?
2.如果把苹果数量平均分配给每个人,每个人分到了几个苹果?
2. 活动设计(20分钟)
1.学生们将分为5组,每组2个同学。
2.每组学生需要找到20个相同的物品,如书,铅笔等。
3.每组学生将物品随意放在桌子上。
4.学生使用纸和笔,记录每组物品的数量,然后计算这些总物品数量的平均数。
5.每组学生确保平均数的正确性,并将计算结果展示给整个班级。
3. 讲解(30分钟)
1.教师将通过展示一份数据表格来解释如何计算平均数。
2.教师将使用“中心数”来解释如何确定平均数。
3.教师将解释如何处理一组数据的不同部分,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4. 计算练习(25分钟)
1.在讲解之后,学生将完成一些练习,以确保他们掌握了平均数计算的技能。
2.学生将完成10道练习题,并互相检查答案。
5. 总结回顾(5分钟)
教师将简单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帮助学生复习和记忆。
四、教学评估
1.学生在计算练习中是否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2.学生是否能够解决在实际问题中使用平均数计算?
3.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2.能够利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运用算法进行简单的“平均分”计算。
二、教学重点1.掌握平均分计算的方法;2.理解平均分与公平相关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之间的关系;2.理解平均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习题集、练习册;2.录音机、磁带;3.板书工具、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5.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板书,“平均分”的概念、意义,以及实际应用案例,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5.2、集体探究环节(2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将第七章“平均分”有关的练习放到桌子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平均分的概念、算法,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之间的关系。
5.3、引导应用环节(10分钟)根据教材上的案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分配等。
5.4、巩固拓展环节(20分钟)将习题集和练习册中的相应内容放到桌子上,供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在区间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生的理解。
5.5、课堂总结环节(5分钟)小结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探究,总结平均分的概念、意义、应用及计算方法。
并强调学习平均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通过举办小组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探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相应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算法和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评价以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情况为主要依据。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此次课堂探究,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平均分的概念和算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的活动,此次课堂探究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运算能力。
二年级数学: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_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_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课本第15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
(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3、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提出学习目标。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小组合作,展示成果。
1、学习例3。
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个人展示,小组交流。
探讨解决“租几条船”的办法和结果。
3、小组汇报,全班评价。
生1:4人一条,可让每4人站一队,有几队就租几条船。
生2:4个4个的数,24里面有6个4,就可以租6条船。
生3:我是用乘法算的。
6*4=24,所以要租6条船。
生4:我是用除法算的。
24/4=6,所以要租6条船。
4、教师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用除法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平均分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平均分教案年级:小学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和如何计算平均分。
2.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平均分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 能够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学板书。
2. 齐全的学生教材与练习册。
3. 计算器。
4. 小组活动的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平均分的概念,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并讨论平均分的应用场景。
二、讲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即将一组数据加总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2. 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如何计算平均分,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步骤。
三、小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一组数据让他们计算平均分。
2.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计算平均分,并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3. 教师根据小组演示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平均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进行互相核对和讨论。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做简要总结,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和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更多关于平均分的例子并计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初步理解什么是平均分以及如何计算平均分。
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将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平均分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平均分》教案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2)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感知平均分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67页例1及第68页练习题。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对除法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但求平均分的方法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2)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体会平均分的意义;(2)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平均分,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意义;(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求平均分的方法;(3)练习法: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2)学具:分发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如“小白兔请小猴子吃桃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桃子。
5.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求平均分的方法;(2)展示各组讨论结果,总结求平均分的方法;(3)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3 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68页的练习题;(2)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情况。
5.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求平均分的方法及应用。
5.5 课后作业:(1)巩固求平均分的方法;(2)运用平均分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能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正确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2)学生能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6.2 教学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2)在课堂练习中,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在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平均分教学设计“平均分”数学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平均分”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3.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首先解释平均数的含义,然后介绍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步骤和公式。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基础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拓展: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5.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讨论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并总结平均数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设计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提问与演练结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巩固知识,然后进行练习巩固和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讲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和特点。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基础练习题,检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拓展: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5.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讨论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和计算方法,并总结平均数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练习题作为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度,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评价:根据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价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能力。
3. 问答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评价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4.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通过作业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人教版数学二下《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平均分》教案一、教案背景本教案是为高中数学二年级学生编写的,内容主要围绕平均分的概念展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所有数值的算术平均数。
2. 如何计算平均分?•对给定的一组数求和,然后除以这组数的个数即可得到平均分。
3. 平均分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平均分的概念经常被用于计算各类数据的平均值,比如考试成绩、投资收益等。
四、教学方法1.讲解结合实例: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学习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平均分相关问题。
3.课堂练习: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
五、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平均分的概念及重要性。
2.讲解:详细讲解计算平均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解决平均分相关问题。
4.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批改。
5.总结:对学生在平均分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解题思路等。
2.作业评定: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评定其对平均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还存在一些模糊理解,需要加强实例讲解和练习题的讲解。
同时,在平均分的应用方面,可以设计更多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教案的简要内容,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与应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能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内容:
1. 平均数的概念。
2.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 应用平均数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1.1 教师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比如:“如果班里有10个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分别是80分、90分、70分、85分、60分、95分、75分、80分、90分、75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他们的平均分来了解这个班级的整体水平。
”
1.2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15分钟)
2.1 教师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然后以逐步推导的方式解释如何
计算平均数。
2.2 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能够学会计算一个数列的平均数的方法。
3. 应用平均数解决具体问题(20分钟)
3.1 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答这些问题。
3.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互相讨论解题思路与方法,并在讨论中逐渐掌握解题的方法。
4. 总结(10分钟)
4.1 教师用简单的语言简单总结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方法。
4.2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讨论,形成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评估:
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吗?
2. 学生能够根据老师讲解和示范,在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自己解决吗?
3. 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否准确把握平均数的应用方法?。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确什么是平均分,能运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和互助的精神,懂得尊重他人的不同见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2. 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难点: 1. 理解平均分的本质。
2. 运用平均分进行问题求解。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实物道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等。
3.环境准备:保证课堂秩序,提供互动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在导入环节可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或图片展示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平均分问题的思考。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简单介绍什么是平均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定义和意义。
3. 计算方法演示(15分钟)教师以实际例子向学生演示如何计算平均分,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4. 练习与讨论(20分钟)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练习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和思维能力。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将平均分的知识应用到不同情境中,拓展学生思维。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提出问题。
五、课堂作业布置《平均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分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平均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本次《平均分》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6.5.3 “平均分”问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西师大版
6.5.3 “平均分”问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是将一些数或物体等分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平均分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3. 平均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应用,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分苹果、分糖果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步骤。
3. 练习:布置一些平均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解决,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平均分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对平均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测试:进行一次平均分的测试,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和作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4.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 练习题:平均分的练习题3. 教学课件:平均分的教学课件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平均分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带领学生走入日常场景,初步感知分东西在生活中的常见性,为后续平均分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注重对平均分结果的表达。
3.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等分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结果,体会平均分方法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1.任意分谈话:同学们,6颗糖果,把它们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呢?师:请你上来摆一摆。
(磁钉代替)师:他把6颗糖果分成了(1颗,1颗和4颗。
)(板书数字)师:还可以怎么分呢?你来。
师:还可以分成(2颗,2颗,2颗。
)(板书数字)师:哦,还有(1颗,2颗和3颗)(板书数字)2.平均分师:我们把6颗糖分成3份的时候就这三种分法。
你觉得在这第三种分法中,你觉得哪种最特别?(2 2 2)为什么这种最特别?(每份都是2颗,每份同样多)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我们叫平均分。
你喜欢这种分法吗?为什么?(特别公平)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数学知识,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提问:这6颗糖是怎么平均分的?把几颗糖果平均分成几份了?每份几颗?你能用上“平均分”三个字来说一说吗?预设:把6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都是2颗。
师:咱们一起说一说吧!(齐读)二、观察理解,判断平均分1.判断。
师:知道了什么平均是分。
接下来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里哪些情况是平均分,如果是的打勾,不是的打叉,用手势告诉老师。
2.交流。
(1)第一幅。
师:第一幅图是吗?你怎么看出来它是平均分的?你能像这样说得更具体吗?预设:把9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都是3颗。
师:谁也能说得这么完整。
(请生个别说,再集体说)(2)第二幅。
师:第二幅图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想把它也变成平均分怎么办?预设:最后一堆中再添一颗。
(3)第三幅。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_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引言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教师们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实际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以“平均分”为核心思想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通过该设计,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背景学生学习数学常常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他们只是被要求记住一些公式和定理,而缺少实际问题的锻炼。
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平均分”为核心思想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目标本设计旨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培养他们运用该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 - 理解“平均分”的定义; - 掌握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 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内容和步骤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设计采用了以下步骤:步骤一:引入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真实的实际问题引入本次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以“你的数学成绩和语文成绩都是多少?”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个问题。
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入“平均分”的概念。
步骤二:讲解“平均分”的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平均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可以通过教材或者讲解的方式进行,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该概念。
步骤三:练习计算平均分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平均分。
练习题可以在不同的实际场景中设置,例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年龄、计算某个群体的平均体重等等。
步骤四: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平均分”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计算平均分来评估一个班级的学习水平。
步骤五:总结和评价在本次教学结束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的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问答的方式进行,以查看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掌握情况。
4.2.2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人教课标版_教案教学设计
4.2.2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人教课标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
(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
(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出示图3。
(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学生说)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5块糖放在一起)你们想说什么呢?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二、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1.引导。
师: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里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面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用乒乓球代替)。
《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
它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也是除法计算的重要前提。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卡片、小棒等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聚会,它们准备了很多食物,有 6 个桃子、8 个苹果、12 根香蕉。
2、提问:怎样分这些食物,才能让每只小动物都满意呢?(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平均分(1)把 6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可以怎样分?学生用圆形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
可能出现的分法有:①一只猴子 1 个,另一只猴子 5 个。
②一只猴子 2 个,另一只猴子 4 个。
③一只猴子 3 个,另一只猴子 3 个。
(2)比较这几种分法,哪一种分法最公平?引导学生发现:每只猴子分得 3 个桃子的分法最公平。
(3)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2、平均分的方法(1)把 8 个苹果平均分给 4 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分得几个?学生用小棒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
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可能出现的分法有:①一个一个地分,每次每只小动物分 1 个,分了 4 次,正好分完,每只小动物分得 2 个。
②先每只小动物分 2 个,再每只小动物分 1 个,正好分完,每只小动物分得 2 个。
(2)把 12 根香蕉平均分给 3 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得几根?学生小组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平均分》教学设计3篇
《平均分》教学设计3篇《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1目标确定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尝试平均分。
3、学情分析:“平均分”的概念学生不是很了解,但学生对“每份同样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分一分,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学习目标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评价设计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学习新知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
(1)学生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
(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看清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让学生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
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课时基本信息•学科:数学•年级:二年级•教材版本:苏教版•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运用加减法求解平均数。
3.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平均数的应用。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
•难点:将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准备•教师课堂演示PPT。
•教材教辅资料。
•组长职责表。
•课堂讨论提问卡。
教学过程课前预热(5分钟)1.让学生猜一下班里大家的身高平均数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概念。
课堂操作(70分钟)第一节课(35分钟)1.引导学生通过引导性提问领悟平均数的概念。
2.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演示如何将加减法和平均数联系起来。
3.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并计算身高平均数。
4.让每个组级别根据自己的身高平均数进行排队,演示平均数的大小对分组的影响。
第二节课(35分钟)1.引导学生通过引导性问题思考平均分数的概念。
2.讲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演示如何将加减法和平均数联系起来。
3.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如:班里同学期末科目考试,小明和小红分别考了8分、9分、10分、6分、9分和8分,求他们两人的平均分数。
4.让学生进行回答提问卡,交流共同讨论。
课后延伸(5分钟)1.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让学生思考在以后生活中哪些情况中可以使用平均数。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引导式提问、组内讨论和实际测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
通过课堂的理论阐述与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平均数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堂的集体讨论和实际操作得到比较直观的认识,并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你还记得什么是“平均分”吗?(平均分就是把一个数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2、分一分、填一填,并列出算式。
(1)有6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列式:
(2)12个圆片,每3个一份,分成()份。
列式:
同学们都能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并能正确地把一个数
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教学例3左图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3左图)
指明学生读题,全班读题。
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所求问题是什么?(生:每个纸盒放几只?)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说的真好,分蚕宝宝的时候,最关键的是怎样分?(平均分。
也就是每个纸盒里蚕宝宝放的同样多)
(2)分析解答
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请在你的草稿本上使用简单的图形用画一画、分一分的方式把题目的意思给表示出来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活动,教师巡查,了解学生画图情况,并选取典型案例,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展示画图。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15÷3=5(只),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
从图中可知: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将15平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15÷3=5(只)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3)回顾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先一起说了“知道了什么?”然后大家一起交流了“怎样解答?”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解答正确吗?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每盒放5只,3盒一共15只,上面的计算结果正确”。
2.教学例3右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要用几个纸盒?)板书:要用几个纸盒?(2)画图理解题意。
师:怎样来解决?请你在草稿本上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学生画图理解题意,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教师最后展示画图。
列式解题: 15÷5=3(个)。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请学生代表汇报:从图中可知: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3)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解答的正确吗?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一共15只,同问题中蚕宝宝的总只数相等,计算正确”。
3.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师:比较上面两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吗?
(1)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2)汇报讨论结果。
补充订正、完善答案。
师生小结:不同点: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
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相同点: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通过解决分蚕宝宝的两个问题,我们学到了怎样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方法,那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学到的方法来解决其他的问题你敢接受挑战吗?
1、练习五第1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练习五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请学生进行讲解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数学知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走出课堂,老师希望你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
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