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管理史(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荣,则莫若荣礼敬士矣;
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
是君子之大节也。
《荀子》
关于儒家管理文化与教育管理方式的研究 结果
对教职工感情投资有无必要(N=164) 非常必要:105 比较必要:55 不太必要:4 没有必要:0
加强感情投资与稳定教师队伍的关系 非常有效:31 比较有效:108 不太有效:22 没有效果:3
结论(二):
管理要以“人”为本,“人”要以修身
为本。
人的修养涉及方方面面,本?
8.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中庸》
9.仁,人我相亲之谓。
《说文》
10.仁者,爱人。
《论语》
1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
结论(三):
“仁爱”之心,本?
16.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17.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小结论:
“孝悌 ”是仁爱之本。
——爱人首先要爱父母, 爱心的基础是孝心。
古人的观念
把孝心作为爱心的基础,合理性?
第一,从伦理学上讲,做人绝对不可缺少的就 是孝心。
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为贵”的态度
非常注意:44 比较注意:108 不太注意:8 无需注意:4
要不要奉行“修己”才能“治人”的原 则
一贯奉行:115 一般如此:48 偶尔如此:0 没有必要:1
另一统计将管理者分为三类:
强者——突出权力和制度 能者——强调技术和业务 贤者——注重修行和感化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5.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
“德”之本(第9张)
2.为“羞耻之心”—表现为“自尊”、“自爱” 。
用以律己的,是人不断向善的内在动力。 在管理过程中则表现为领导者严于律己和身正正 人的道德示范性。
仁爱之心、羞耻之心的培养
(1)找准切入点(突破口)——抓住“本” (2)养成性教育
结果
贤者——更易为教职工接受(X平方检验=129.98) 能者——次之(X平方检验=39.92) 强者——为教职工所拒绝(X平方检验=8081) 贤者和能者的复合形象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管理者形象。
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
4.法者,治之端也;
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
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
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
5.法不能独立,类不能独行。 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荀子》)
6.从来有治人无治法,文武之政布在方案, 其人有则其政举,朕有治人即有治法。 (《十一朝东华录》)
修身之本为“德” 。
德之本? 1.为“仁爱之心” ——富有爱人之心。
用以待人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基础。 在管理过程中表现为管理方法的伦理性(伦理取
向)——组织对其成员的制约不是单纯以制度 施加影响,而是注重感情因素的作用。
仁爱之心作为修身之本,是用以待人的。 在修养身心过程中,待己之本?
14.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
“羞耻之心”是人的道德自觉。“羞耻之心”,用以律己,是人不断向善的 内在动力。
20.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同时,一定要尊重、爱护孩子,保护他的自 尊心。在成人关爱中成长的孩子,才有爱心 和自尊心。(让他有自尊自爱的情感体验)
否则,我们有意无意地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现实中的 例子可以信手拈来),孩子就会变成“厚颜无耻”的人,这样的 人没有自尊心,就会“刀枪不入”,甚至不可救药。教育的作用 本来是启发人的道德自觉,使人懂得自尊自爱,如果由于教育的 原因使学生变成“厚颜无耻”的人,这是教育在犯罪!
结论(四): 领导者更要以“德”为本
24.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
25.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若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
——表现出“修己——安人”、“正己——正人” 的行为模式。
26.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中国教育管理史(中国传统管 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研究生课程班 2011年夏秋版
三面镜子: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
wenku.baidu.com
儒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一、基本含义(1---6)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2.民无信不立。
(《论语》)
3.有乱君,无乱国;
第二,从心理学上讲,是合乎迁移理论的。 第三,从教育学上讲,孝心的培养是最容易
“学而时习之”的,是合乎教育规律的。 “孝”教的现状及其原因:反封建批判“愚忠愚
孝”,一直以来不敢言孝;片面强调家庭民 主等。
“自尊心”的培养
1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9.子曰:“知耻近乎勇。”
《论语》 《礼记》
——教育的作用首先在于启发人的道德自觉。让孩 子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可耻的。(讲道理)
养成性教育
21.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
《论语》
22.讷于言,敏于行。 《论语》
从“洒扫应对进退待人接物”的生活小节,
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人人是老师,处处皆学问。
23.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盘革,女 盘丝。六年,教之数以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
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 之让。九年教之数日(朔望与六甲)。《礼记·内则》
结论(一) :
儒家的以人为本,是指在管理的诸要素 中,人是最根本的要素。这里的“人” 指管理过程中所有的人,而以管理者的 作用最重要。也就是说,管理者是 “人” 这一管理根本之根本。
因此,“人”必须优秀,儒家理想人 格(尤其是管理者)的形象——“君子”、 “治人”。
人之本?
7.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