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思想的源头—周礼
周礼的主要内容
周礼的主要内容周礼是中国古代周朝时期实行的一项礼制,最早的版本在周公所著的《周易》中有所体现,后来不断地完善和补充,被后人传承至今。
周礼主要涵盖了各种社会制度和仪式礼节,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周礼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一、职官制度。
周朝实行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职官制度,将国家治理分为九个部门,分别是:吏、户、兵、礼、司、司徒、司空、宗伯、大司寇。
每个部门都设有相应的官员,职责分明。
吏部主要负责管理官员的任免和考核,户部主要负责管理财产和人口的统计,兵部则管理军队,其他部门也都有各自的职能。
除此之外,周礼中还规定官员必须品德优秀,胸怀大志,才可任职。
二、礼仪制度。
周礼中也有完善的礼仪制度,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居住、穿着等方面,到各种官方活动中的仪式和礼节,都有详尽的规定。
比如,吃饭时要严格按照餐次和菜式的顺序,不得乱切乱嚼;建筑物的风格和区域划分也有严格的规定;官方活动中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如举行封禅大典时,要先派遣使者进行祭天报告,然后再在天子的带领下祭祀,最后还要进行游猎等活动。
三、农事制度。
周礼根据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规定了农事制度。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分田制,即将土地均分给各个家庭,按照每个家庭人口的多少来分配农田。
这种制度建立了不同阶层之间权利平等的基础。
四、乐舞制度。
周礼中非常重视音乐和舞蹈,认为它们是显示国家文化和基本精神的重要手段,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国家的声望和文化。
因此,周朝采纳了新学派的教育理念,通过乐舞传授爱国主义、忠诚、勇气、慷慨、谦虚等各种美德。
总的来说,周礼是中国古代官方制度和人民日常生活的综合体现,它规定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统一社会秩序,增强社会文化的凝聚力。
同时,周礼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遗产之一。
周礼是中国古代周朝时期实行的一项礼制,背后的文化背景是周代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周礼规划思想总结
周礼规划思想总结周礼是古代中国儒家经典《周礼》中的一篇,是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与社会规范。
周礼的规划思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周礼着重强调了君臣之道。
周礼将君主与臣下之间的关系视为国家治理的核心。
在周礼中,君主被视为天人之间的代表,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臣下则应尽忠职守,效命于君主。
周礼规定了君臣之间的权责关系,以及君主与臣下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依赖的道德规范。
其次,周礼重视了家族和亲属关系。
在周礼中,家族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周礼规范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行为和责任,强调了亲情和亲属之间的义务和责任。
周礼规定了婚嫁礼仪、丧葬仪式等家族活动的规范,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关怀。
这种强调家族与亲属关系的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家族观念和孝道伦理。
第三,周礼注重了人与地的关系。
在周礼中,土地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人们应该尊重自然,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周礼规范了耕种的方式和时间,鼓励人们进行农业生产,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周礼还规定了土地的分配和农田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土地的公平分配,并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财富和地位。
第四,周礼强调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在周礼中,人们被分类为各种不同的身份和职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周礼规定了各个阶层之间的行为规范和互动方式,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周礼也规定了贵族阶层和平民百姓之间的权益和义务,以确保社会的公平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
最后,周礼注重了教育和学问的重要性。
在周礼中,教育被视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它为人们提供了知识和技能。
周礼规定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鼓励人们向德才兼备的人学习,并强调了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周礼中还涵盖了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学问,强调了文化教养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周礼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规范礼仪制度和社会规范,力图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周礼的规划思想体现了君臣、家族、人与地、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强调了人们对各种关系的尊重和责任,以及礼仪和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儒家篇: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统一
儒家篇: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统一作者:东堂策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7年第04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伟大时代,亦为管理学思想进化的巅峰时段。
当今世界,1年或可创造1000项科学新技术,但1000年却未必能产生1种管理新思想。
思想,是人类对事物认知而形成的观念组合,管理对象是人,管理思想就是人类认识自身而形成的一系列观念组合。
然而,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少?人类或可深入太空认识浩瀚的宇宙,但当今世界70亿人中,有谁能真正认清自己?如果连自己都认不清楚,何以认清别人?何以认清人类?何以认清管理?这也是1000年未必能产生一种管理新思想的根本原因。
“文化治理”思想话虽如此,但有个现象很有趣:书店里,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书籍并不多,且此类书籍无论有多少版本,内容大体一致,原理就那几个原理,定律就那几个定律。
与之相反的却是管理学书籍,一书一作者,一书一观点,张三有其认识,李四有其想法,王五有其逻辑,看管理学书籍似如骑马看风景——处处有新意,管理学书籍的撰著发行犹同曹操80万兵马过独木桥——没完没了。
从此角度讲,1年貌似可以产生1000种管理新思想。
其实,此种“新”思想早已囊括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中。
企业常把塑造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力求通过文化促进人员勤奋工作,此等“新”思想或可称之“文化治理”思想。
殊不知,“文化治理”思想在中国早已延续上千年。
号尊“元圣”的西周能臣姬旦(俗称周公),其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整理改造成中国第一部系统化的治国典章《周礼》。
《周礼》是儒家的煌煌大典,但《周礼》不是礼,而是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法治来生成周朝社会特定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此即儒家所说的“礼”。
塑造企业文化无外是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某种观念、养成某种习惯、强化某种自觉,此与儒“礼”别无他异,故而企业“文化治理”思想与儒家“礼治”思想无本质性区别。
儒家创始人孔丘年迈时叹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来源与体系评述
关键 词 : 古代 管理思想 ; 管理 学研 究; 中国传 统文化 ; 中国特 色管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 :2 F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 9 ( 0 2 1 — 0 40 1 7 — 1 8 2 1 ) 90 3 — 2
1 前 言
美 国学 者 克 劳 德 ・小 乔 治 在 他 的 《 理 思 想 史 》 曾 管 中
日本 的 管 理 也 没 有 西 方 化 , 且 没 有 一 种 而 是 , 于 种 种 社 会 历 史 条 件 的 限 制 , 国 古 代 管 理 思 想 在 近 有 使 管 理 美 国 化 , 由 中 管 代 没 有 能 够 与 产 业 革 命 及 资 本 主 义 企 业 经 营 相 结 合 , 其 欧 洲 的 价 值 观 念 曾 被 管 理 热 潮 所 推 翻 。 因 此 , 理 是 社 会 尤 管 即 是 没 有 能 够 与 近 代 科 学 技 术 相 结 合 , 至 于 其 作 用 和 影 响 文 化 的 有 机 构 成 部 分 , 理 内 嵌 于 社 会 文 化 , 管 理 受 制 于 以 为人 们所忽视 。 并反作用 于社会文 化 。 作 为 封 建 社 会 存 续 时 间 最 长 的 国 家 , 国 古 代 社 会 形 中
校 基 本建 设 为例 [ . 刀 包头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0 2 ( ) 2 1 ,1 .
工 单 位 资 质 、 工 单 位 质 保 体 系 、 工 单 位 业 绩 、 工 单 位 施 施 施
作 者 简 介 : 青 ( 9 7 ) 女 , 西 成 阳 人 , 海 民 族 大 学 工 商 管 理 学 院会 计 学 专 业 硕 士 研 究 生 ; 毅 (9 6 ) 男 李 18一 , 陕 青 李 1 7 一 , 青 海 民 和 人 , 海 民族 大 学 工 商 管理 学 院 管 理 学副 教 授 。 青 .
当代管理学.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法约尔的一般原则
(6)命令的统一:一个行动的计划引导这个组织。
(7)公平:对待所有的职员相当地公平和尊重。
(8)有条理: 每位职员被放到最能体现他们价值的地方。
(9)主动: 鼓励改革。
(10)服从:服从的、尊重人的雇员被需要。
(11)报酬合理。
(12)人员稳定: 长期的雇用很重要。 (13)大众的兴趣高于个人兴趣: 组织优先于个体。 (14) 团结精神: 分享对组织的狂热或热爱。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
自我实现
描述
实现作为一个人 的所有潜能 对自己感觉良好 社会交往、友谊、 爱
例子
发挥最大潜力
尊重
提升 和 成就 人际关系、 聚会活动 稳定的工作、 医疗福利
归属
安全 生存
安全、稳定
食物、衣、住所
提供能保证购买基 本生活用品的报酬
在达到更高的需要层次前必须先满足低的需要层次.
平的生产量底限,为高产出者提供高薪。 (5)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管理者时常只实现泰勒的计划中增加产量的方
面。
他们不允许工人分享增加的产量。 专项工作变得非常令人厌烦,乏味。
工人最终不信任科学的管理。
工人故意地不尽全力工作. 管理者用增加机器使用的方法来解决矛盾。
五、行为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背景:
(1)工人运动的兴起; (2)大量创造的工作需要有工作激情的工 人去完成。 管理者和企业主为寻求进一步提高工人劳动 效率的方法: (1)社会学 (2)心理学
1.梅奥的霍桑实验
在1924年到1932年之间,梅奥在霍桑的西部电
[管理学]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
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中外早期管理思想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去多著作中都有体现,如《孙子兵法》、《周礼》、《墨子》等。
二、外国早起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不少对管理理论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管理实践和思想应运而生。
(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他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贡献是他的分工观点。
这一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
(二)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三)欧文的人事管理欧文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个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等。
其中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要点:1,利用时间和动作研究从而制定科学操作方法;2,科学的挑选工人;3,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4,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二、组着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马克思·韦伯等。
要点:管理活动的五种职能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条管理的一般原则,即:(1)劳动分工。
(2)权威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命令。
(5)统一指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人员的报酬。
(8)集中。
(9)等级链。
(10)秩序(11)公平。
(12)人员保持稳定。
(13)首创性。
(14)集体精神。
三、古典管理组织理论的特点及局限性1、实践论。
2、技术论。
3、管理机构论。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虽然对管理学理论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后来的学者普遍认为该理论也存在下列一些局限:1、组织原则过于抽象,对从事管理实务的管理人员帮助不大,同时,某些组织原则之间互相矛盾。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智慧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智慧》前言社会在进步,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管理学也在不断地进步。
由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愈趋复杂,管理上应用的各种知识和方法也越来越多,于是,哲学思维和哲学方法论对指导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现代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管理等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很难提高各种管理的成效。
众多的实践证明,现代的管理者必须掌握正确的哲学思维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管理哲学素养。
汉语中的“哲”字与“喆”、“嚞”通,本意是“智慧”,更全面的解释是“聪明”、“贤明”。
从汉语字意上讲,哲学就是赋予人们聪明、智慧的学问。
源自古希腊文philosophia的“哲学”一词,由“爱”与“智慧”组成,即“爱智慧”之意。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高度概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管理哲学就是运用哲学思想对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观察、研究的一门边缘学科。
管理哲学最早的发祥地在中国,古代最丰富和最卓越的管理哲学与管理思想产生于中国。
早在公元前1200年的周朝,中国就有了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周礼。
而当西方的柏拉图正在构思奴隶制理想世界时,中国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已经在构思大同世界了。
中国古代一直是世界学习的榜样,我们不乏成功深刻的管理思想。
虽然系统的管理理论首先出现于现代西方,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不仅为一些现代西方管理理论家所推崇,而且也被广泛运用于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中。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许多方面,都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痕迹。
区别在于,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趋向于宏观,对国家治理、政府调控和行政管理的指导意义更为直接,而西方古代管理思想则趋向于微观,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意义更为直接。
固然,我们不能一味尊古泥古、抱残守缺,但一味地批祖怨祖、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前人的遗产也是错误的。
日本的管理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其实这样的说法不完全对。
日本的管理之所以比较成功,关键在于日本人引进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后,培养其国民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精神,而且善于运用某些哲学思想去指导管理。
管理学发展史
追求稳定——孔子的管理目标 2、追求稳定 孔子的管理目标
孔子心目中的管理最高境界是“ 所谓仁, 孔子心目中的管理最高境界是“仁”。所谓仁,“克 已复礼为仁” 即符合君君、臣臣、父父、 已复礼为仁”,即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规 符合社会尊卑贵贱秩序。 范,符合社会尊卑贵贱秩序。治理国家就是要使国家符合 这个伦理规范,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这个伦理规范,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维护 统治者的地位。 统治者的地位。 ——人力资源是否稳定?孔子在回答怎样治理国家时 人力资源是否稳定? 人力资源是否稳定 近者说(同悦),远者来” ),远者来 说:“近者说(同悦),远者来”。意思是使治理下的民 众生活美满,连境外人都会来投奔,这样,人口就会增加, 众生活美满,连境外人都会来投奔,这样,人口就会增加, 国家就会兴旺。 国家就会兴旺。 ——组织结构是否稳定?首先是组织机构设置结构、 组织结构是否稳定?首先是组织机构设置结构、 组织结构是否稳定 比例要合理。 比例要合理。
一、孔子管理思想
内圣外王,仁者爱人——孔子的管理思想 (一)内圣外王,仁者爱人 孔子的管理思想 以民为本——群体本位的管理着眼点 1、以民为本 群体本位的管理着眼点 孔子的管理思想,是围绕“人”这个中心展 孔子的管理思想,是围绕“ 开的,民本是其核心,贯穿(论语)的始终。 开的,民本是其核心,贯穿(论语)的始终。 管理的着眼点在何处?西方古典理论认为是 管理的着眼点在何处? 制度,是技术,如泰罗的科学管理就是“物本” 制度,是技术,如泰罗的科学管理就是“物本” 管理的延续与典型。孔子却认为是“ 管理的延续与典型。孔子却认为是“民”,是 “人”,是组织中的“群体”。 是组织中的“群体”
(2)正
己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 政者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不令不行”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不令不行”,这些都是孔子对德治 的进一步论述。 的进一步论述。 正己的途径是修已,修已是正己的前提。 正己的途径是修已,修已是正己的前提。孔子认为 修已有三个层次,一是做个有道德的人, 修已有三个层次,一是做个有道德的人,二是使周围的人 都能受到教化,三是使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都能受到教化,三是使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修已是以组织 的稳定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的稳定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正己涉及一系列内容: 正己涉及一系列内容: 自守。群而不党。 自守。群而不党。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
黄少龙:读《周礼》,学管理
黄少龙:读《周礼》,学管理中国兽药策划网专职编辑引言小编前段时间写过一篇《读《尚书》,学管理》。
《周礼》和《尚书》同为儒家“五经”之一,现在再来试着挖掘一下《周礼》中的管理之道。
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合理的设置官员,分配职责,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无论何种企业,如欲使员工克己职守,各安其位,都一定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和匡扶,而制度如欲充分发挥效能,则必以管理者的合理的岗位设置和职责划分为基础。
如何做到“合理”呢?古人用字往往言简而意深,其关键正是在于这“设”“分”二字:“设”指“设岗位”,“分”是分职责,设岗位要简繁适中而避免多而不当或少而不足;分职责要清晰明确而不能使之相互侵扎甚至掣肘,此二者做足功夫,则“民极”指日可待矣。
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大事听从长上,小事则自己裁定。
何谓管理?简言之就是通过管人而理事,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事情的处理上。
对中层管理者而言,如果事无大小,一概请示上级,就会被人看成是没有主见和能力的人;反而言之,如果事事独断专行,无视上级的存在,其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作为中层管理者,必须要具备分辨事情“大小”的能力,尤其是在处理突发状况时。
这一方面是需要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以使个人权限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就需要当事人自身谨小慎微,灵活掌握了。
以世事教能,则民使职以自身技艺教授百姓,百姓就不会失去常业。
管理者的重要“身份”之一是“教练”,亦即负有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培育其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之责,这个已是当今管理界的共识。
因此,作为管理者既不能只下达任务,静待其成,也万不可亲冒矢石,时刻冲锋在第一线。
对于前者宜牢记两句话:1、“站着说话不腰疼”;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后者也有两句话以资警醒: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温室里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道理简明,不用多说。
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德行高低为标准来制定爵位,那么百姓亦会慎重德行的修养。
这句话表明的是,统治者的倡导对于社会风尚的形成至关重要,上崇礼,则下亦崇礼;上尚义,则下亦尚义;上重视德行,则下亦重视德行。
论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论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1用人1.1神偷请战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发掘、发挥属下的一技之长。
用人得当,事半功倍。
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
有个人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上宾。
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
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
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简直无计可施了。
这时神偷请战,在夜幕的掩护下,他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
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
”当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再由子发派人送还。
第三天晚上,神偷连齐军主帅头上的发簪子都偷来了,子发照样派人送还。
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
”于是,齐军不战而退。
人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出色,但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差劲,再逊的人总有一方面较他人一日之长。
企业老板们要能很清楚地了解每个下属的优缺点,千万不能夹杂个人喜好,也许你今天看不起的某个人,他日正是你事业转机的干将。
1.2 日本松下公司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松下电器几乎是家用电器的代名词。
的确,成立于1918年的松下电器经过半个世纪的创业和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其产品品种之多、市场范围之广、成长速度之快和经营效率之高令世人所惊叹!不仅如此,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松下电器逐渐在全球市场建立“综合电子工业”的形象,以技术研发为先导,多方面合作为主要方式,由“家电王国”变化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型跨国公司。
松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它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和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外,它的经营思想的精华——人才思想也为其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
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没有人就没有企业”,松下公司既是“制造电器用品”的公司,又是“造就人才”的公司。
管理学资料整理
管理学资料整理中外早期管理思想:1、中国早期管理思想:(1)春秋时期的孙武《孙子兵法》;(2)战国时期的《周礼》;(3)战国时期的孙膑运用运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帮助田忌赛马赢了齐王。
2、外国早期管理思想:经典是16世纪的《乌托邦》(莫尔)和《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但是管理思想的革命性发展是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之后。
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极大的促进了管理思想的发展。
(1)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
(2)小瓦特和博尔顿----科学管理制度。
(3)马萨诸塞车祸,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4)欧文----人事管理(“人事管理之父”第一提出人)(5)巴贝奇----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6)亨利汤----收益分享制度。
(7)哈尔西----奖金方案。
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资源进一步发展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企业成长的基础是核心能力)(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新发展:学习型组织、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韦伯理想行政组织管理理论、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工作定额。
(制定一个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是工作定额原理。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的是(中心问题)----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管理的第一大方向:效率。
泰罗指出:管理就是计划。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另外,与泰罗同时代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等也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
吉尔布雷斯夫妇(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及其夫人莉莲吉尔布雷斯)-----对于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是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
周礼管理思想总结简短
周礼管理思想总结简短周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管理思想,由古代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周礼着重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正直的道德行为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周礼管理思想的总结:首先,周礼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在周礼的理念中,礼仪被视为维持社会秩序和良好关系的重要工具。
它使人们在各个场合表现出恰当且有分寸的行为,避免了冲突和混乱。
周礼认为礼仪有助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观念的实现,使人们能够合理地相处,并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
其次,周礼强调了人们应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
在周礼的理念中,人们被要求秉持正直、诚实、宽容和公正的价值观念。
这些道德准则被认为是达到和谐和稳定社会的关键。
周礼着重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要求他们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引导下属遵循正确的道德标准。
第三,周礼强调了有效的管理体系。
周礼认为,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
这一体系由君主、家庭、社区等各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职责和权力。
周礼通过规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各个部分相互合作,达到整体的管理目标。
最后,周礼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周礼认为,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必须对人民进行正确的教育。
这种教育不仅包括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培养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秉持礼仪规范,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领导者和管理者,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周礼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正直的道德行为、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及正确的教育。
这些理念对于实现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周礼出现在很久以前,但其中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管理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例如,在现代管理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周礼所强调的道德行为和领导者的责任。
通过学习周礼的管理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管理学原理,推动组织和社会的发展。
周公礼治思想体系探析
周公礼治思想体系探析周公是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礼制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贡献。
周公礼治思想体系是他对于社会治理和道德伦理的思考和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周公礼治思想的核心内容、理论基础、体现形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周公的思想贡献。
周公礼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礼制、德治和官治三个方面。
礼制是周公礼治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它是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为基础的一种规范体系。
礼制旨在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根据礼制,人们应该遵守礼仪规范,以礼待人,讲究仪节,尊重他人,从而形成一种和睦相处和互惠互利的社会氛围。
德治是周公礼治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德治强调君子的品行和修养应该成为社会的楷模,通过君子的言行和榜样作用,来引导他人的行为和品德。
德治倡导个人以德养德,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治理。
官治是周公礼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政府的治理和管理。
在官治中,周公强调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制度和规范,公正地行使权力,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以稳定和发展社会。
周公认为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约束,官员应该廉洁奉公,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以此来确保政府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周公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天命思想和君臣关系。
天命思想是指周公认为国家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与否是由天命决定的,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上天的委任。
周公认为君主应该以天下人民的福祉为己任,依靠上天的威望来统治国家,以治理社会。
君臣关系是指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义务和责任关系。
周公认为君主应该为人民着想,为他们谋福利,而臣民则应忠诚于君主,遵守君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周公礼治思想的体现形式主要包括礼乐制度、经国之术和人文主义。
礼乐制度是周公礼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强调个人和社会行为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和仪式来进行,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集中于什么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集中于什么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中,涌现出各种管理思想和实践。
其中,在组织管理、经营理财、选任用人等各个方面,都有大量的理论思想。
1.组织管理中国古代组织管理思想也许起源于《周礼》(公元前12—前11世纪),该书第一次把中国官僚组织机构设计为360职,并规定了相应的级别和职数,层次、职责分明。
古代组织管理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管理战略与战术问题的杰出著作《孙子兵法》,距今已2500年。
《孙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至今在世界各国军事管理中奉为经典规则,并在企业和商务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
2.经营理财与选任用人中国古代有许多经营理财的理论思想,比较著名的有范蠡、计然的待乏原则和积著之理。
“待乏原则”强调预测市场物资的需要和价格的变化,以有利可图。
“积著之理”则注重于猎取利润的方式,主张经营高质量物品,促进货币流动运行,并以存货多寡预测价格贵贱。
早在南宋时期的会计原则中,就提出出纳与会计分离的思想。
公元923年就已经有中国最早记载的酒类成本核算。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作出了以一定经营资金获取一定合理利润的论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素有“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的主张。
中国被世界公认为人事测验的发源地。
从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度,比较系统地体现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人事考试和选拔的思想。
从人事评价和选拔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在以下几方面具有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公开申报与竞争:科举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她的公开性和竞争性,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和参与,使得测验和选拔有了较充分的选择基础;(2)综合评价与考核:大部分科举制考试包含多种内容和形式,从笔试、面试到论文、习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评价信息;(3)多层筛选与录用:科举制实践中比较注重自下而上的多层次筛选,并在适当的层次给予录用。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早在秦始皇时代,就修建起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
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周礼》简介
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周礼》简介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周礼》简介《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周礼》简介,欢迎阅读。
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也是世界上历史记载和历史典籍最丰富、最完整、最系统的国家。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
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
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
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见《礼记·经解》)。
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
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
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
"三礼"都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
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
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
《周礼》的生态伦理系统思想
《周礼》的生态伦理系统思想周礼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思想的精髓。
它以提供一套符合道家和儒家伦理思想的礼仪制度和规范来调节和管理中国古代社会,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及其文化思想创造了浓厚的乐趣气氛。
周礼以它自身卓越的生态伦理系统思想而与众不同。
它强调了关于环境、自然、精神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之间的内在关系。
它的生态伦理系统思想不仅写入了中国古代的礼教之中,而且也被融入到社会礼仪、文化仪式、礼仪伦理等多领域中去。
首先,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把环境及自然的保护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礼仪行为使人更加自律,搭建起了自然界与人文社会之间恰当的关系,让人们重视环境保护。
其次,礼仪制度及伦理规范强调精神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腐草芽苔,山水绿肥,绿水青山和蔚蓝天空,都唤起人们对宇宙的景象的记忆,只有把自然作为一种可以欣赏、追求的子孙后代的古老遗产,才能走向我们生活的未来。
第三,周礼也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最佳状态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伦理规范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心山林溪流,面对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维护自然,保养自然,常态维护自然界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欣赏到中华文明的辉煌。
最后,周礼的生态伦理系统思想帮助中国古代社会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协调,而且这种协调十分重要。
它要求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而在维护自然状态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大众之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周礼》的生态伦理系统思想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领悟礼仪及伦理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价值,以及如何实现自然环境的维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周礼_精品文档
周礼导言周礼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典籍,它记录了周朝时期的礼仪制度,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周礼的起源和发展、周礼的内容以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周礼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献。
一、周礼的起源和发展周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建立。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注重礼仪制度的建立和规范。
周礼最初是由周朝君主姬叔启所制定,他通过整合各个部落的风俗习惯和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后来,随着周朝的发展和周礼的不断完善,它逐渐成为了一部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典籍。
周礼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周礼和晚期周礼。
早期周礼主要以《仪礼》为代表,晚期周礼则以《周礼》为主要内容。
《仪礼》是周礼的基础,它规定了各种礼仪的基本原则和执行方式。
而《周礼》则是在《仪礼》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完善,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和细节。
两者共同构成了周礼这一重要的典籍。
二、周礼的内容周礼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祭祀等方面。
其中,政治方面主要包括君臣之间的礼仪规范、官员的任命和管理制度等;经济方面主要包括土地使用和耕种的规定、租税制度等;文化方面主要包括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推广、教育制度等;祭祀方面主要包括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仪式等。
周礼对于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周礼规定了君臣之间的礼仪规范,明确了君王的权威和臣子的义务,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其次,周礼规定了土地的使用和耕种的方式,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的发展。
再次,周礼强调了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周礼规定了祭祀的仪式和规范,有利于维系人民的信仰和社会的凝聚力。
三、周礼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周礼在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周礼是统治者巩固统治地位的工具。
通过制定和执行周礼中的规定,统治者可以强化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并且借此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统治。
周礼的管理哲学
任何管理思想,都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讨论,是在战国展开的,然而,早在西周,其礼治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人性因素在内。
儒家子思学派对人性的论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自周礼的渊源。
子思学派认为,人性源于天,即《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
失去人性,就不再是人。
所以,人性隐含于生命之中,它存在着却不外露。
外露的,是人性的表现方式——情。
外物作用于人,人就会表现出喜怒哀乐等情感。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好恶,性也。
所好所恶,物也。
”由此,“性情”成为固定的词语搭配。
人的本性是一样的,但却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把性情放在同一范畴来理解,至为重要。
一旦把性情对立起来,就会走上歧途。
按照子思学派的观点,人性是一样的。
“四海之内,其性一也。
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普遍性,但却不能说明人性的个别性。
于是,“心志”就成为理解人性的一个关键,人性的外在表现不一样,不是人性不一样,而是用心不一样。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称:“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
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
”礼乐刑罚,其作用就在于校正人的心志方向。
尤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的制度背景下,如果统治者像纣王那样心志偏邪,就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所以,教育尤其是对统治者的教育至关重要。
《大戴礼记·保傅》强调,周成王年幼时,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其身体,傅之德义,导之教训,使接班人“目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
由此,也引出了后世儒家强调的教化之道,靠的是耳闻目睹的濡染,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对于情感,并不一味排斥,而是发乎情,止乎礼义,以“志”制情。
性与情具有一致性,然而率性放纵,就会以情害性。
周礼的作用,是控制性情的适度。
由此,产生出早期对“中庸”的解释,即用礼仪节制人的性情,使其达到“中和”。
《中庸》归纳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周公礼治思想体系探析
周公礼治思想体系探析周公的礼治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礼治思想,即利用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二是政治制度思想,即在礼治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建立国家机构,为周朝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下面分别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一、礼治思想周公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规范国家内部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并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
周公认为,礼制的建立必须从王室开始,礼制需要通过王室的权威才能被有效地贯彻实施。
因此,周公在礼仪方面注重王室仪式的规范,以树立王室的威望和仪式的庄严性。
在这样的基础上,礼制才能被更好地实施。
周公并不只是重视礼仪方面的规范,他还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在周公治理国家的时期,他注重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和尊敬,鼓励人们互相帮助和理解,以进一步加强社会的和谐性和团结性。
与此同时,周公还注重了对各种社会珍贵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从而在精神文化方面也给予了民众广泛的满足。
二、政治制度思想在政治制度方面,周公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根据《周礼》等史书记载,周公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并组建了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以达到建立强大政治制度的目的。
周公比较重视法律制度,他致力于把规章制度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完善的司法制度解决争端和矛盾。
周公还创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税收制度,用于维持国家运行所需的财政支出。
其次,周公实行等地制度,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推行「九州一样规矩」的制度,即各地方的官员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和制度,以强化国家中央集权。
此外,周公还重视实行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是周朝的核心制度,它在捍卫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分摊掌握实权的重要地方势力,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分封制度的基础上,周公还确定了国士制度,制定了相应的科举制度,以保证治理团队的精英化和职业化。
总结起来,周公的礼治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贡献。
其建立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不仅为周朝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后世政治制度和礼仪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礼的内涵—天命、民意和道德
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在礼治方面,夏商是“藏礼于器”,而西周建立了礼乐文明。也就是说,夏商的礼治,更重视其外在形象,而西周的礼治,深入到了制度的内心。从这一意义上讲,即便商礼和周礼有些器物仪式在外表上相似,其内含和意义也有了深刻的变化。正是这一角度,才可彰显殷周革命的历史转折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周公是周礼的集大成者,但周礼并不是周公的“纯粹构建”,而是在经验基础上的制度集成。在这一集成过程中,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因俗以成礼”,二是“礼缘人情而作”。这两点,奠定了中国传统礼治的基本路径:一是以经验和习俗作为管理国家的基本知识来源,重视制度的演化性质,以经验和习俗为基础进行建构,由此形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保守主义传统;二是在人和事两个方面强调人的主体性,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对事的管理,用人治事的重点在用人,由此形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人治主义传统。
周礼的变化,在表象上,仅仅是对殷商制度的损益调整,但其实质,却已经有了新的内涵。这种新内涵,来自殷商灭亡的教训。
商代的礼仪,以器物见长,大量青铜器就是明证。商末的政治,从道德的角度看是高度崩溃的。“夫商之季世,纪纲之废、道德之隳极矣。”直到今天,殷纣王荒淫无道、酒池肉林、滥杀无辜、残害忠臣的故事,正史多有记载,民间广为流传。其国家之亡,亡于“失德”。而且,关于殷商的失德,不仅是胜利者周人的批评,而且也有商人自己的反思。例如,《微子》曰:“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雠。”有鉴于殷商的道德沦亡,周公在整理、建立礼制体系时,特别注意礼治的道德内涵。
周礼的体系框架由周公确立,此后不断演化发展,到后来,形成了完整的“五礼”。从两汉到明清,“五礼”一直是治国的基本规范。近代的曾国藩,就认为经世致用首先要学的就是“礼”。所谓“五礼”,在《尚书》中就已经出现,但到底是哪五礼?在后来的《周礼》一书中确定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此后,从汉代到清代,各朝礼典都按照这一体系来制定。所谓吉礼,是祭祀礼仪,包括对天神、地示(qi,也作祇或祗)、人鬼的种类繁多的祭祀,用来祈福求吉;所谓凶礼,最主要的是丧礼,还有荒礼、吊礼、 礼、恤礼等;(《周礼 · 春官 · 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 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所谓军礼,包括师、均、田、役、封等军事礼仪;所谓宾礼,包括朝觐礼、相见礼等;所谓嘉礼,包括婚冠、饮食、宾射、燕飨、脤膰 、贺庆等礼仪。这些礼仪,实际上已经渗透到朝野上下宫廷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处处可见。李宝臣的《礼不远人:走进明清京师礼制文化》一书(中华书局2008年版),对中国礼制文化的源流和现实状况有着很详尽的描述。
周公“制礼作乐”的具体内容到底有哪些?王国维认为,同商代相比,周人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殷周制度论》)
周礼不是凭空得来,而是对此前人类活动形成的习俗的概括和反映。大量的礼仪,实际上都来自于从上古到当时民俗的归纳提炼,如冠礼和笄礼、婚礼和丧礼、相见礼、乡饮酒礼、射礼等,无一不渗透着习俗的痕迹。《史记》称,周初分封,太公封在齐,其治国方略是“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周公之子伯禽封在鲁,其治国方略是“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周公感叹道:鲁国的后世得北面事齐了,尽管伯禽严守周礼,但却不知道因俗变通。“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而后来的历史发展,恰恰证实了周公的判断。
周公和周礼—“文质彬彬”的礼治时代
说起周礼,先要澄清一个概念。所谓周礼,是指西周时期的一整套社会制度,而不仅仅是《周礼》这本古籍。作为古籍,记载西周礼治的文献主要收录于《尚书》,而阐述官制的《周礼》一书要晚得多。学界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至今有争论,当今的多数学者认为,《周礼》一书成书于战国晚期,但也有部分学者坚持认为,《周礼》是西汉末年刘歆为了配合王莽篡汉而编造的伪书。即便不是伪书,要了解西周的礼治,除《尚书》外,在“三礼”中应以《礼记》和《仪礼》为主。《仪礼》偏重于礼治的形式,《礼记》偏重于礼治的含义,只有在讨论官制体系时,《周礼》才具有重要性。
宗法制又衍生出丧服制。丧服分为五等,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用以表现宗族内部的亲疏远近和做事准则。依据五等丧服,每个人都可以准确地确定本族其他人同你的距离和亲密程度。周人以及后世儒家所谓的亲亲、尊尊、长长,上下有序,男女有别,靠的就是五服划分的秩序等级。直到今天,判断一个人亲属远近,依然使用五服这一概念。中国管理中的“圈子”现象,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都是由这里衍生出来的。
按照儒家子思学派的解释,礼要符合“人道”。《礼记 · 大传》说:“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郭店楚简《尊德义》也说:“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也。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焉。”所谓“道”,古人认为就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无需证明的规律。儒家解释为:人道来自人性,人性来自天命。即郭店楚简中的“性自命出”。礼仪要“达天道,顺人情”。由此,春秋以降的学者,展开了对人性的探索。这种人性探索,形成了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基本思路。
按照五服的标准,周代确立了祭祀祖先的庙数制度。商代没有庙数限制,祭祀的祖先数量众多。这种祭祀会大量消耗社会财富,而且也会因为太过频繁而轻慢,难以收到庄重效果。所以,周代采取“毁庙”方式,对过于古老的先祖不再祭祀。按照春秋时期的记载,周的庙数为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样,既能收到“慎终追远”的效果,不违祭祖本意,又能在现实与鬼神之间取得平衡,保证各种资源优先满足现实生活。
嫡长子继承制,孪生出宗法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他的兄弟就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封国,其他子弟分封为卿大夫;以此类推。嫡子为大宗,庶子为小宗。小宗五世而迁,即过了五世就不再享有宗族的权利,也不再履行其义务,有丧事不再服丧。宗法制作为西周治理国家的基本制度,形成了相应的社会组织格局,周王享有天下,诸侯立国,卿大夫立家,确立了当时的社会体系和组织原则。
周礼的建立,是以殷商的失德为反面参照系的。看看周初的文献,几乎反反复复在诉说着殷商灭亡的种种教训,几近于唠叨。“殷鉴不远”由此成为成语。《召诰》就是这种重复强调殷鉴的一个范例,这篇历史文献,多次重复说明“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道理。(《尚书》中的“监”即“鉴”)这正是周礼贯彻经验主义路线的一个旁证。
一谈起传统,很多人都会在潜意识中把传统当做遥远的过去。一旦认真地辨析,就不难发现,其实传统就活在当下。所谓传统,是指能够传承下来并形成统系的东西。
从管理思想的角度看,对中国有着悠久影响并以潜移默化方式铸就民族性格的传统,是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的,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起到奠基作用的是西周的礼治。有的学者喜欢说一句话:百代皆行秦政制。然而,这句话还要配上另一句才全面:万世推崇周礼乐。否则,就只能看到中国王朝更替的外表,而难以理解历代管理思想变迁的内涵。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在成文制度上继承的是秦皇专制的遗产,在统治思想上继承的则是西周礼治的衣钵。中国传统的制度形成路径是“因俗以成礼”,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在逻辑是天命、民意和道德的镶嵌,管理思想的基本人性假设是性与情的统一,由此而形成礼与乐的配套,在管理方法上的准则是中庸。所有这些,都可从周礼中追溯到源头。
王国维对周公制礼作乐评价极高,“其制度文物及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那么,如何看待周礼,就值得我们从管理思想的角度思考。
嫡长子继承制看起来简单无比,但其意义非凡。殷商没有嫡庶制,在王位继承上,兼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继统纷争不断。周公以其功业勋德,有望继承武王,但鉴于殷商的教训,周公拒绝了武王的提议,扶立武王的儿子成王。此后,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王位纷争问题得到了制度性解决。后代在周制基础上,发展出了严密的继承人确立程序即太子制度。历史中的继统方式,父死子继早就有,但嫡长子继承的诞生才真正消除了纷争。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兄弟相传改为父子相传,但可以任意传给某一儿子,那么,儿子之间的纷争仍然不可避免。所以,传子制辅之以嫡庶制,才可达到立制目的。起码在《左传》和《公羊传》中,嫡庶制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后代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正是发源于西周。
周礼的道德内涵,是从“天命”的新解开始的。殷商也讲天命。在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天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从三代的“受命于天”,到明清的“奉天承运”,所有的统治者都用天命作为自己权力的支撑。揭开天命的神秘面纱,其内涵是申明统治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任何一个人,都会通过对自己权力来源正当性的论证,增强自己的信念和勇气,商人也不例外。然而,这种天命咒语念得多了,就有可能自己也被迷惑,以为自己真是天命的享有者。一旦忘乎所以,悲剧就快来了。纣王就是这样,他自信满满地声称:“我生不有命在天”,却把自己送上了自焚台。因此,周礼的内涵,是从“天命靡常”开始的。周人承认天命,而且十分重视天命,但却认为天命可以转移。天命本身不可捉摸,表达方式就是民意。《尚书 · 皋陶谟》就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左传》《孟子》引用《太誓》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人的民本思想,就是通过天命与民意的镶嵌形成的。周公提出殷鉴,而殷鉴最终要落实于“民鉴”。《酒诰》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本思想使西周的管理开始脱离商人的鬼神之道,强调人文之道。所以,后来孔子才由衷感叹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礼倡导的是一种道德教化之治。正是由于天命可以转移,周礼才处处强调修德,以获民心,以保天命。后来解释礼治的文献,无不把德政放在显要位置。无论是礼仪还是乐章,只有以德为内涵才具有正当性。《乐记》称:“故德辉动于內,而民莫不承听;礼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