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主要从心理与社会层面了解分析症状。

精神病学则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从生物层面来了解症状,对其进行干预诊断与治疗。神经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研究的范畴,是指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所表现的不同疾病。

精神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含义大致相同,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

精神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狭义是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乏,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精神障碍(重性精神病)有三个特点(许又新):

1、社会检验能力严重受损;

2、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缺乏症状自知力。

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张伯源、陈仲庚提出的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判断标准:

1、个体经验标准:涉及个人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

2、社会文化标准:参照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的标准;

3、医学标准:根据病因与症状进行判断;

4、心理学标准:根据统计结果,观察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

对心理障碍的医学诊断分类体系:中国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CCMD);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Problems,ICD)。

克雷培林:德国精神病学家,师从著名心理学家,并曾在冯特的心理实验室工作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和临床实验基础上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了精神病学,分析了上千的病例,建立了精神病学的系统并从1883年开始出版精神病学教科书。主要贡献:1、明确区分了两种精神病:躁狂忧郁性精神病和早发性痴呆;2、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关于精神疾病的科学分类;3、首次将实验心理学方法运用于对精神病学的研究;促进了精神病学的发展,也充实了变态心理学的科学内容;4、被认为是变态心理学医学模式的创始人。

催眠术:古希腊时就已有记载,中世纪,一些术士号称用一种神秘的力量来治病。麦斯默创立了动物磁感应理论,并将其操作成为麦斯默术。他认为宇宙间充满动物磁性,受损或阻滞就会生病。他采用磁铁、与对方接触或吸引对方注意的方式使病人进入恍惚状态,然后让其放松使之得到治疗。麦斯默术是催眠术的前身而且其治疗的癔症患者,与心理治疗一脉相承。19世纪70年代后,法国的Bernheim和Charcot(夏可)开始对催眠术进行研究,但是Bernheim认为催眠状态时病态的表现,与癔症相提并论,Charcot认为催眠是由暗示引起的,可见于正常人。于是由于意见分歧,形成了南锡派和巴黎派的激烈争论,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另外,华生认为行为都受环境事件控制,对行为可进行预测和控制,并且认为异常心理反应有可能是通过学习的经验而建立的。桑代克通过实验提出了练习律和效果律。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并将其应用于医院治疗,首次提出了“行为治疗”。沃尔普创立了“系统脱敏”等行为治疗方法。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个体可仅仅通过模仿习得新的行为。认知治疗开始于贝克对癔症的治疗,之后埃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困扰、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均与人的认知有关,强调以改变认知的方式来消除或减轻心理问题。

●几种脑成像技术: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RI:核磁共振技术,

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PET: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

●质性研究: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要形式,以言语等非数字型的资料为分析对象,对文本

进行深层次分析,然后借助一些计算机软件进行文本数据定量化(编码)的研究过程。

与量化研究的区别见P27。

精神交互作用,就是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的敏锐起来,这一敏锐的感觉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注意,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

精神拮抗作用是指人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调节的现象,类似于人体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精神拮抗作用,也即当一种心理出现时,常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心理出现的。

理解“神经症患者本来具有强烈的生的欲望,但为死的恐怖所束缚,大量精神能量投入到对症状的关注和拮抗中,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无成效又使患者的注意更集中在症状上,而越把症状当成必须排除的异物,从而加重症状。按照生的欲望所表现出的上进心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把精神能量逐步引向外部世界,使得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上而减轻症状。而且,虽带着症状去行动仍有痛苦,但行动本身使得在工作、学习上有所收获,患者就会发现过去总是努力要解除症状,认为正常后才能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的想法是没有必要的。尽管痛苦也要坚持,就打破了过去那种精神对行动束缚的模式。”

临床精神评估的三种方法:观察法、会谈法和测验法。

心理障碍的分类——DSM﹣IV的分类

1、通常在儿童和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

2、谵妄、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

3、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

4、与物质有关的障碍

5、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6、心境障碍

7、焦虑障碍(应激障碍也归在此类)

8、躯体形式障碍

9、扮演障碍

10、解离障碍

11、性及性身份障碍

12、进食障碍

13、睡眠障碍

14、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

15、适应障碍

16、人格障碍

17、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具体略)

CCMD—3的分类见P88

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其中,内涵标准有包括症状学指标、病情严重程度指标、功能损害指标、病期指标、特定亚型指征、病因学指标。可概括为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

DSM﹣IV的多轴诊断原则

轴I:临床障碍,包括诊断分类中的1—15类(精神发育迟缓除外);可能成为临床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