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府兵制的破坏

合集下载

唐朝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的原因

唐朝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的原因

唐朝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的原因
唐朝时期,国家实行的是府兵制,即由地方官府调集本地人民组成军队来维持地方安全和国家安全。

府兵制的缺陷在于,军队数量不足、武器装备简陋、训练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朝开始逐渐转变为募兵制。

唐朝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唐朝时期,人口和国土都不断扩张,需要更多的兵力来维护国家安全。

府兵制下,地方官府只能调集本地人民,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国家需要。

而募兵制则可以吸收更广泛的人才,增加军队数量,提高战斗力。

募兵制可以带来更好的训练和装备。

府兵制下,由于数量有限,训练和装备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而募兵制下,国家可以通过招募、选拔,筛选出优秀的士兵,提供更好的训练和装备,从而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募兵制也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

府兵制下,地方官府掌握着军队的调配和指挥权,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和对中央的不服从。

而募兵制下,国家可以通过中央招募和统一调配,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和指挥,从而增强中央集权。

募兵制也有助于优化人才配置。

府兵制下,由于只能调集本地人民,军队中的士兵往往缺乏多样性和专业性。

而募兵制可以吸收来自各地、各行业的人才,从而使军队中的人才更加多元化、专业化,更
有利于适应不同的作战任务和环境。

唐朝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募兵制可以解决府兵制存在的问题,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优化人才配置。

这一转变为唐朝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后来的宋、元、明等朝代的军事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漫谈唐玄宗为何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漫谈唐玄宗为何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漫髓玄宗为何顏兵制为募兵制〇佚名唐朝在建立之初,承袭隋朝制度,实行府兵 制。

而府兵制下的唐朝军队皆有府兵和兵募两部 分组成。

具体来说,在全国设立军府,也就是折 冲府,军府内的成年男子平时农耕,在一定的时 间里前往宿卫京师,战时出征,战罢而散,这些 士兵就是府兵,分属中央十六卫,总称卫士。

由于府兵在折冲府内皆有田地,收入,所以他们绝 大部分都需要自备刀枪剑戟,盔甲战马等。

而另一部分的募兵指的就是在战时,唐朝 中央政府还要向全国征发士兵,这些士兵就是兵 募,也叫征人。

情理上,兵募采取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国家配备装备,不足的 自己补充为原则,当然,这一原则逐渐被破坏。

唐朝军队对内宿卫京师,对外防御、征战外 敌。

唐朝自建立以来外患形势严峻,最初是征发 军队出征,将领成为行军总管、大总管,亲王称 为行军元帅,胜利之后在边境设立镇、戍。

《唐 六典》卷五:“凡天下之上镇二十,中镇九十,下镇一百三十有五;上戍十有一,中戍八十 有六,下戍二百三十有五。

”'《新唐书•百官 志》:“每防人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及者为下戍。

”总的来说,府兵以宿卫京师为主,外出征 战、镇戍为辅。

而随着唐朝发展到了唐玄宗后期,府兵制 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均田制难以维系,贵族、大户、豪强之间 的土地兼并问题日趋严重,使得折冲府户口大量 流失,折冲府兵员严重不足;其次,专门的禁卫 军的地位逐渐壮大,替代府兵承担宿卫京师的职 责,府兵逐渐沦为权贵的仆役,往日的荣耀逐渐 丧失;再次,边境形势日益恶化,外出征战越来 越频繁,加上镇戍时间越来越长,边将腐败曰益 严重,侵吞士兵财物乃至于逼迫士兵为自己服苦 役。

于是,府兵、兵募都是怨声载道,纷纷逃 亡,甚至不惜自残以逃避兵役,有所谓“福手福 足”之说,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虽然是天宝十 载事,但是,类似的例子早就存在,而且屡见不 鲜。

唐朝军队体制编制

唐朝军队体制编制

唐朝军队体制编制军队体制编制唐前期,军队以府兵为主体,同时还有北衙禁军、兵募、边防军,以及不脱离生产的团结兵等。

府兵。

泛指军府统领的兵士,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

高祖武德二年(619),开始恢复府兵组织,设膘骑、车骑军府若干、贞观十年 (636),太宗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

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 633(或634)个,其中关内道261个,占全国总府数40%以上,其次是河东、河南两道,其他各道府数很少,形成了军事上届重驭轻的局面。

中央统领府兵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

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

诸卫置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

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诸卫领40~50 府。

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领3~ 5府。

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0人,下等 800入。

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

每军府辖4~6团,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

每团辖2 旅,旅100人,旅设旅帅。

每旅辖2队,队50人,队设队正。

每队分为5火,火10人,火置火长。

府兵总称为卫士,善弓马者为越骑,余为步兵、排矛手、步射。

府兵平时讲武习射,上番前进行试阅,每年冬季由军府组织教战。

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轮流到京师长安宿卫,其次是出征作战或戍守边防府兵上番,按距长安远近确定番期,如5oo里内五番,1000 里七番,1500 里八番,即将全府兵士分成5组,7组或8组,轮流到京师宿卫,每番一个月,期满后返回军府。

府兵服役和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体现了兵农台一的历史特点,既减轻了国家经费开支、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

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剧衰落,府兵土崩瓦解。

兵莫。

是唐前期临时征募民丁组建的军队.又叫募人、征人、募兵。

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当,举荐前资官(非现任文武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

历史趣谈唐朝带的府兵制度 为什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历史趣谈唐朝带的府兵制度 为什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带的府兵制度为什么短时间内土崩瓦解导语:唐朝的疆域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属于比较辽阔的,在唐朝前期,唐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

为唐朝开创了无限荣耀的就是他的军事制度和统军将领。

除了唐朝的疆域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属于比较辽阔的,在唐朝前期,唐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

为唐朝开创了无限荣耀的就是他的军事制度和统军将领。

除了李靖等名将们的功劳之外,唐军的战斗力强大也是不可小视的原因。

而唐军强大的奥秘就在于极佳的府兵制度,但问题出现了,既然府兵制度这么好,那它有为何会被募兵制所取代。

在募兵制达到顶峰之后,又将给唐朝带来怎样的灾难?一、古代军制的问题很多,府兵制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服从朝廷的管理、军队战斗力和财政问题一直是一个矛盾体。

放开了对将领的控制,那军队的忠诚度就成了问题。

但是如果对部队进行过分的约束,那战斗力就又成了问题。

同时为了供养军队,朝廷还必须承担巨大的财政支出。

在东汉末年,朝廷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放开了对军队的控制。

结果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但是如果对军队的约束过分严格,那就对的战斗力就很值得怀疑,就像后来的宋朝一样。

所以在南北朝的后期,北方开始推行府兵制度。

这套制度几乎解决了以上的所有问题,府兵制的出发点在于一个折冲区内的平民不用在缴纳赋税,但是有战事时,需要自备武器和军粮出征。

这就同时解决了兵员和财政的问题,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为了防止将领们扶植私人势力,每当爆发战争,朝廷总是临时派遣一名将领统帅几个折冲区的士兵出战。

士兵和将领之间互不认识,也就不存在私人势力的问题。

最重要的就是战斗力问题,由于士兵们基本上都相互认识,更有利于在战场上的配合。

隋唐两朝均沿用了这一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府兵制的发展及形成

唐朝府兵制的发展及形成

唐朝府兵制的发展及形成第⼀阶段:恢复隋朝府兵制,废除总管改都督制李渊称帝后,沿⽤隋朝⼀整套制度,所谓“唐承隋制”。

李渊在关中地区12道设置军府,三个⼉⼦也各开府领兵。

中央以尚书省的兵部处理军务。

军队领导权由李渊亲掌,但征战事宜则多交给三个⼉⼦。

特别是次⼦秦王李世民屡担重任,重要战争多由他指挥。

地⽅⾏政则恢复隋初的州县两级制,同时沿袭隋制,在国内及边境重要地区设置总管。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渊认为全国基本统⼀,为结束军事统治,废总管,改⾏都督制,统⼗州以上的设⼤都督府,其次分设中都督府、下都督府。

其时设⼤都督府的有洛、荆、并、幽、交五个州。

到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39年),都督府增⾄41个。

全国358个州,除京畿九个州外,全部分属这41个都督府。

都督府设都督⼀⼈,长史⼀⼈及录事、参军等员属。

都督主要负责地⽅军的统御,但与当地军府没有⾪属关系。

第⼆阶段:唐太宗强化中央府兵加强中央集权,府兵制基本定型和成熟。

唐太宗即位后,进⼀步整顿和充实府兵制度,使之更加完备。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10道,置军府63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新唐书》卷五《兵志》)的格局。

并将骠骑府、车骑府改称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

所有军府均⾪属于⼗⼆卫府及东宫六率。

折冲府分为三等,上府1200⼈,中府1000⼈,下府800⼈。

府兵的编制是10⼈为⽕,⽕设⽕长;50⼈为队,队设队正;100⼈为旅,旅设旅帅;200⼈为团,团设校尉。

府兵的任务是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

⾄此,府兵制趋于定型和成熟。

武周建⽴卫府直⾪折冲府体制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武则天时期,为加强中原军府,曾设置若⼲特等府,以武则天时期,为加强中原军府,曾设置若⼲特等府,以300⼈为⼀团。

折冲府直⾪于所属上级卫府。

府兵的调遣、征发权在皇帝⼿中,由皇帝下敕书,通过兵部传达执⾏。

如有战事,朝廷临时点将,率领从各地征发的府兵出征。

浅谈隋唐时代的府兵制

浅谈隋唐时代的府兵制

浅谈隋唐时代的府兵制作者:潘丽来源:《卷宗》2015年第01期摘要:隋朝和唐朝是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重新建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也是府兵制进一步完备并走向败坏,军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府兵制度,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府制度实行及其实行以前,封建皇朝多采用征发、简点的办法来补充兵源府兵制度破坏以后,多较多采用招募的办法了,这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演变。

作为封建主义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府兵,是与当时封建经济基础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与当时封建经济基础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关键词:隋唐;府兵制;代兴1 隋朝兵制1.1隋初兵制概况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从而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400年的大分裂,重新统一了中国。

杨坚取代北周之初,为维持稳定,更好地控制军队,采取了一下措施。

其一,恢复旧性。

将西魏宇文泰为相时赠给军官和兵士的鲜卑姓全部恢复为本性,军人也不再随从将领的姓氏,杨坚自己也废用普六茹氏,恢复杨姓。

这一措施的本质在于清除私兵和部族兵的痕迹,提高汉族地位。

其二,利用宗族。

隋代府兵带有宗族和部曲的特点,蒲州有所谓“宗团骠骑”之称,宗团骠骑,乃特种府兵,乡兵为乡团,宗兵为宗团,相互有着渊源的关系。

宗团本属地方势力,在杨隋皇朝统治下自然成为中央集权的有力支柱。

其三,整顿乡兵。

将私家部曲收编为国家军队。

1.2 府兵编入民户的重大改革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年(590年)颁布了关于军人编入户贯的诏令。

“开皇十年五月乙未,诏曰“魏末丧乱,寓县瓜分,役车威动,未逞休息。

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互为注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联甚憨之。

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

……”[1]这是府兵制中的一项重大改革。

浅析古代府兵制的演变

浅析古代府兵制的演变

浅析古代府兵制的演变作者:杨开明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11期摘要:府兵制,形成于西魏、北周时期,经过隋朝时的改革,到唐朝初年,得到巩固和完善,达到极盛。

至唐朝中叶,因均田制的破坏而走向崩溃。

其间经历了两个多世纪,是我国古代兵制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寓兵于农”的兵役性质和“重首轻足”的布局对封建王朝的强盛起着积极作用。

它的形成、完善以及废止均受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府兵制;形成;完善;结束一、府兵制的雏形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度,起源于西魏,完善于北周、隋两朝,盛于唐太宗之时。

府兵由设立的军事组织单位兵府而得名。

兵府中的将佐称为“府官”、军士称“府兵”。

府兵制创设于南北朝时期北朝西魏大统年间。

西魏宇文泰模仿《周官》之制,于大统八年,实行了中原征兵制与鲜卑部落兵制相结合的“府兵制”。

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军府,建立新式军制。

“全国设军府近百个,府由郎将主管;百个军府分属于二十四军,军设军将;每二军又属于一大将军;每二大将军又属于一柱国大将军。

全国凡置八柱国大将军,但直接领兵者为六柱国大将军。

”府兵另设户籍,不入一般户籍,免除租调及其他力役,但出兵时需自带部分衣甲兵器,由此可见,只有相对富裕的农民才能担任府兵。

“府兵最初来源六镇鲜卑,后来不断扩大征募范围,依资产所分九等户中六等以上户”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

以充府兵,扩征到中小地主。

又“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汉人)半为兵矣。

”北周武帝宇文邕改军士为侍官,直辖于皇帝,削弱了开府将军的权力。

二、隋朝兵制的重大改革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军权,在中央设十二卫统领府兵,十二卫直辖于皇帝。

军府统一改称鹰扬府、由品位较低的军官充任长官,军将的地位和实权都有所下降。

隋代军府名称的统一和地位的确立,是府兵组织系统的重大变更。

隋朝对兵役制度也做了重要改变。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下令:“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

从唐代人口的变化和唐代制度谈府兵制的破产

从唐代人口的变化和唐代制度谈府兵制的破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物资府 兵个人 自备 的资财 主要 是随七 事及粮食 ,七 事应指 服 、
被、 资、 物、 张箭 、 鞍具 、 器仗等七 件事物 。在唐人 口大量增加 的基 础 上, 府兵还要承担如此多的 自备物资。唐朝从建 立到政权 的巩 同, 武功基本 上没有停 止过 , 府兵哪 有时问去耕 种 , 就那授 田不
六 十 , 【 _ = = 1 四千 八 百 九 t万 九 干 八 百 。’ t 】 从 上述 材料 可 以 看 出 ,
唐初 到天宝年 问 , 人 口呈成倍增 加的现象 , 在 这其 中 , 我 们不 能 否认唐初 的一些政策作用 , 是对社会稳定 、 生产发 展起 了积极作 用 。但是 , 这其 中并不是说不存在问题 , 虽然 , 大量人 口的增加有 利于政府财政—— 人头税 的增加 。但是 , 人民的租拥调 负担 并没 有减轻 , 在 大量人 口增加的 同时 , 而土地却没 有增加 , 尤 其是 政 府手 中的土地在 以前授 田的基础 之上在不断 减少 ,更就有 可能 出现在有 限的土地 内授 田的严重 不足 ,实际 卜 人 民的负担却 史

万九千七百一十二。开元二 十年载 : 其 年户部计 户七百八 十六
万 一 千 二 百 三 十六 ’ , 口四 千 五 百 四 十 三 万一 千二 百 六 十 五 。天宝
元年 载 : 其 年天下郡 府三百六 十二 , 县一千五百 二十八 , 乡一万 六千八百二十九 ,户部进计 帐今 年管户八 百五 十二万五千七百
施本 身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实施的前期 它符合 了历 史和社会的要求 , 但是后期他 实施的基 础和环境发 生 了变化 , 导致府无兵可供 的
局 面 。人 口的 大 量 增加 , 制度的不符实际, 它 只 能破 产 。 它 不仅 欺 骗 了唐 人 民 , 也 导致 唐 政 府 不 得 不 另寻 出路 。

唐府兵制衰落的原因探析

唐府兵制衰落的原因探析
中 央政 权 且 减 轻 了 朝廷 供 养 军 队 的财 政 支 出。 因 此 ,唐 处 出 匿 , 因此 导 致 了“ 宿 卫 不 能给 ” 的 局面 , 而 这样 的不 公平 的事 情 , 现 大 治 的 局面 , 与 之有 着 密 切 的关 系 。 但是 , 到 了唐 玄 宗 时期 , 使得府兵为国效力的热情减退, 最终导致 了府兵制的分崩离析。 府兵 制 却 日渐 崩 坏 。
论述 。
关键 词
府 兵 制 均 田 制 社 会 因 素
文献标识码: A
中 图 分类 号 : K2 4 2
唐承隋制, 沿用 了府兵制 , 《 新唐书 ・ 兵制》 记载: “ 府兵之
本概 念 就 是 兵 农合 一 , 战时为兵 , 闲 时 为农 。战 时 , 府 兵 由朝
除去均 田制的崩坏而对府兵制造成 的影响,当时的一些
唐 府兵制衰落的原因探析

摘 要

云 南 ・昆明 6 5 0 5 0 0 )
( 云 南师 范 大学历 史与行政 学院
府兵制 , 起 自西魏 , 兴于隋唐 是 中国古代主要的军事制度之一。 正是 因为府兵制下的军队战斗力强 , 为唐朝
开辟 了广袤的疆域, 但在唐玄宗 时期 , 府兵制却逐渐衰 落, 乃至消亡。本 文从 经济方 面和社会方面对府兵制衰亡进行
其 次, 府兵服役所得 , 与其在家务农所得没有什么差别 。

l 均田制的崩坏
旦有边事 , 府兵 出征 , 则面临有可能有去无还的局面。即便
府 兵 制 的 基础 是均 田制 , 府 兵 有 一 定 数 量 的土 地 , 可 以支 获 得军 功 , 得 以回 家 , “ 勋田” 数 由 于土 地 兼 并 的加 剧 , 也 可 能 撑他 们 自己的 家庭 的生 活 和 自备 兵 粮 和 兵器 。 但 是 自唐 高 宗 、 无法得 到落实 。且获得的赏赐也很少,大部分时候是空头许

府兵制产生的基础

府兵制产生的基础

院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班级:10级历史班学号:0301100112姓名:吴威论述唐代府兵制学 年 论 文 学 年论 文摘要:唐代是封建社会时期一个极度繁荣富强的朝代。

唐有天下289年,其兵制大致有三变,始府兵,后废而为犷骑,其后募兵制盛行,成外重内轻之局,藩镇割据混战,唐终为朱温所亡。

而府兵制在唐前期有着重要的地位,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唐朝兵制府兵均田制《新唐书·兵志》曰:“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

及其末也,强兵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

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

”而府兵作为唐立国和前期的重要制度有着重要的地位,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府兵制的概述府兵,指军府之兵。

府兵制由西魏宇文泰于550年所创,初时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经西魏、北周立府兵制后逐渐趋向“兵农合一”化。

到隋时完成这个趋势。

唐建立后,继续沿袭西魏、北周时期形成的府兵制度,经唐太宗十年(636年)的整顿健全,府兵制比前代更加完善,在贞观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其后至武则天的后期显露出崩溃的前兆,玄宗时期终为募兵制取代。

府兵制大致有以下内容:唐全国的折冲府每三年从丁男中按3:1的比例选拔健壮的府兵,选上府兵的服役期间要履行到京师宿卫、守边和出征等义务,免除租庸调。

府兵在腊月练兵时期之外不集结在折冲府,平时务农战时出征。

可以说府兵是兵农合一的一种兵制,武器、衣服由府兵自筹的一种兵制。

二、府兵制产生的基础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除外出执行任务外,府兵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府兵的行装、武器、军粮等都要自卑。

因此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就无力负担沉重的兵役府兵制源于西魏宇文泰年间,起一开始府兵是皇帝的亲军,不隶柱国,不属私家。

浅谈唐代府兵制

浅谈唐代府兵制

浅谈唐代府兵制唐代,由于均田制的再次兴起,在其基础上所建立的府兵制亦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

武德二年,唐高宗将关中地区分成十二道,十二道之下列置军府,以骠骑将军为首领,车骑将军副之。

府兵是唐代初期主要的军事力量,在戍守边疆、宿卫京师及平叛御敌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除了这些,更有利的是,府兵们并未抛弃农事,这种兵农合一的模式让他们在经济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这就大大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

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唐朝的府兵制。

均田制与府兵制的关系均田制始于北魏时期。

彼时,因战乱而造成大量无人耕种的荒地,而贵族豪强们又侵占大量土地,很多人没办法只能依附于他们。

这些依附于贵族的人,在耕种方面要缴纳更多的赋税给户主。

这样一来,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国家财政亦缩水紧绷。

北魏孝文帝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发布均田令。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均田制是在不破坏地主阶级土地的情况下,由国家给与农民一定的土地。

这些土地一部分在农民满六十岁退休后收归国有,另一部分则永远赠与农民。

唐时的均田制大概是这样的:每个丁男给予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一般的妇女不授予田地。

丁男乃是指二十岁岁至六十岁的成年男子,但年满十八岁的男子亦“依丁男给”;永业田是指永远授予农民可以传给子孙的田地,即便是“子孙犯除名者”,永业田亦不追回;口分田则是在农民年老(60岁)之后还一半,身死后还另一半。

除了老年男子拥有四十亩口分田外,重病、残疾的男人也会被授予四十亩口分田,寡妇会授三十亩口分田。

唐代五牛图(局部)唐代的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因为府兵大多都是在均田户中选取。

府兵每三年选一次,被称为“拣点”。

据《唐律》所载,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我们可以看到,拣点之法还是非常人性化的。

二十岁以上的男子才可以服兵役,在被选中后,府兵还需自备一些东西。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一制度。

隋唐五代军制

隋唐五代军制

隋唐五代军制隋朝和唐朝是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重新建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也是府兵制进一步完备并走向败坏,军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隋朝一、府兵制改革隋朝常备兵约60~70万人,战时征募达 130万上下。

隋朝沿袭和发展了西魏、北周府兵制。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文帝对府兵作了重要改革。

1.恢复旧姓在北周宇文泰时期,为了加强控制军队,就利用了鲜卑的血缘关系,让带兵将领改姓鲜卑姓氏,所统军人也跟着其将官改从其姓。

杨坚在掌握北周朝政后,就下令诸改姓者,悉宜复旧①,恢复了汉族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清除了私兵、部曲的遗痕。

事实上,经过北周屡次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改变了六柱国统领系统,官号与实职已经脱节,将帅由皇帝临时加以更换,军士改从其将姓的制度也无法实施下去了。

杨坚恢复旧姓的措施,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和同情,并且利用天命、神征等,把这件事与夺取北周天下联系起来,为他的代周在军中铺平了道路。

2.整顿乡兵隋灭陈之前,又出现了乡兵。

乡兵是以乡里的大族及其笼络、胁持下的宾客、农民组成的,既具乡土色彩,又有宗族色彩。

这些乡兵流动于北自淮阴,南至广陵的战争冲要地带,其活动的时间在北周平北齐到隋平陈这段时期。

领兵的军将都是地方雄豪。

对这些乡兵,隋文帝采取了将乡兵纳入府兵系统,进而逐渐使它由地方部队变为中央直属部队的措施。

这些乡兵首领被任命为大都督、仪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成了府兵系统中的将帅。

乡兵纳入府兵系统后,将帅中的雄豪,虽在乡里有其势力,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倾向于统一的皇朝。

当然,隋初的整顿乡兵仍属局部的短时间的措施,宇文泰时期的乡兵也仍大量存在着,私兵势力的彻底消除,尚有待时日。

隋代府兵仍然带有宗族和部曲的色彩,如蒲州还有所谓宗团骠骑。

②3.军户入籍隋以前的府兵,军士与其家属有单独的军籍,与地方政府无关,他们是世袭的职业军人。

军人军户集中居住在军府所在的军坊、乡团,随时调动,居无定处。

隋统一中国以后,战争大为减少,不再需要这样一支既有军士,又有其家属及军户的庞大队伍。

从租庸调制和府兵制的衰废,来看两税法的改革对唐朝及后世的影响

从租庸调制和府兵制的衰废,来看两税法的改革对唐朝及后世的影响

从租庸调制和府兵制的衰废,来看两税法的改革对唐朝及后世的影响隋朝自文帝建立,到炀帝覆亡,短短38年。

这不仅由于炀帝“东西行幸,舆驾不息,征讨四夷,兵车屡动”导致国库空虚,还因为他大兴土木,大纵奢靡之风,最终平民百姓受尽苦难,不得不揭竿而起。

于是,隋朝便在“数年之间,公私罄竭,财力既殚,国遂亡矣”。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次年隋朝覆亡。

新兴的唐朝并未全盘否定隋朝的制度,反而承接了它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种种成就,并不断完善。

诸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监察制等,均在唐代君臣的共同努力下,趋于完善。

这也为“盛唐气象”奠定了制度基础。

唐朝的版图疆域在历经五代李氏君王的励精图治下,唐帝国于玄宗李隆基之时,达到了鼎盛,史称“开元盛世”。

据《通典·食货》记载,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唐朝的全国户数达到了900万多户。

而百姓家中的储粮可以供食数年。

但是,与盛唐气象极为不相符的是唐朝的财政制度。

由于唐朝之初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和府兵制——这是一种基于人口数量的财政制度。

因此,唐朝在历经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庄园制便接连起兴,而落后的财政制度早已不能维持庞大帝国的开支,甚至一度成为帝国的负担,新的税法制度呼之欲出,这个新税法,就是两税制。

为什么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会日渐衰废?而新的税法制度,又为唐朝甚至后世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我将会从租庸调制和府兵制讲起,分析“两税法”的诞生及后世之功。

一、战时制度: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为何日益成为唐朝帝国的财政“痛点”在理解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之前,我们必须先要了解唐朝实行的均田制,因为这是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实行的前提。

据《旧唐书·食货志》中记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

以度田之制: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

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

若为户者加二十亩。

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唐代后期的社会形势

唐代后期的社会形势

• ⑶兵力配置变化与军权转移 • ①内重外轻 • ——唐初实行府兵制,大部分军府设在关中和 两河统治中心区(80%),形成内重外轻、居重 驭轻、兵将分离、将不专兵的特点,在军事上, 中央对全国各地都居绝对优势。 • ②内轻外重 • ——开元天宝年间,随着府兵制的破坏和节度 使的设置,另外玄宗后期又喜好边功(杜甫《兵车 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军事力量集中布置 边境,从而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形势。
• ⑶昏朽荒政:
• ——杨氏一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姊妹兄弟皆 裂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 重生女‛。 • ——杨贵妃兄弟姊妹五人,竟相兴修华丽的府第,每 年仅赏赐三个夫人的脂粉费即达百万之多,专供贵妃 院役使的织绣工就达七百人。 • ——官僚贵族争着向皇帝贡献食品,一盘价值就抵十 户中等人家的资产。天宝末年,朝政昏暗、统治阶级 的腐朽达到极点。
• 一、社会发展特点
• 1.政治衰败:
• ——唐皇朝的力量从此日趋衰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 盾、地主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中央集权受到 极大削弱,出现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爆发了黄巢农民大起义,唐王朝的统治江河日下,一 蹶不振。
• 2.经济发展:
• ⑴南方经济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重心的 南移的趋势至唐代后期开始凸现。
• 3.军事方面
• ——开元年间,唐朝的军事形势也发生了巨 大变化。 • (1)府兵制的破坏 • ①制度原因 • ——唐朝前期的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 均田制的破坏又引起了府兵制的破坏。 • ②多重问题 • ——农民失去土地,无力自备兵甲衣粮;府 兵原来是三年一换,而实际很难做到;府兵 常受边将役使和压迫,境遇悲惨。因此破产 农民逃亡,富户想尽各种办法逃避,军府几 乎无兵可征。

府兵制崩坏的原因是什么

府兵制崩坏的原因是什么

府兵制崩坏的原因是什么府兵制崩坏原因当一种制度不能给统治者带来利益的时候,它就会被停废。

府兵制和均田制有紧密的关系,均田制若是被破坏,府兵制就得不到实行,所以均田制的破坏是府兵制破坏的真正原因。

在唐初的时候,国家有很多的土地,就把手里的土地分给百姓。

不过发展到后期,随着农民手里的土地不断被豪夺并兼并,国家的土地逐渐流失,这使得均田制不能继续实施。

当国家没有土地分给百姓,谁也不愿意白白做府兵。

以上是府兵制崩坏原因之一,是最重要的原因。

当打仗的时候无法及时征集足够的府兵也是府兵制崩坏原因。

府兵的服役年龄是20岁到60岁,当年长的逐渐失去战斗力且年幼的又没有作战能力的时候,他们在和平年代当当宿卫还可以。

若是打仗的话,根本没有作战能力。

当一批人死在战场的时候,国家就需要另一批人前去打仗。

由于田地的限制,短期内无法征集到足够的壮兵是府兵制的致命点。

古时人分三六九等,国家实施府兵制的原则是先富后穷,先强杆后弱。

因为府兵打仗的时候需要自备粮食和兵器,一般贫穷的人拿不出打仗所需的粮草,更别提自备兵器了,所以这样实施有一定的道理。

不过真正打仗的时候,富人都不愿意去送死,所以出现了不少的逃兵。

府兵制又受到了进一步的打击,再加上府兵不是正规军,作战能力非常弱,所以真正大战来临时还得靠正轨训练有素的军队。

府兵制改革府兵制自创建以来让统治者收益良多,不过每个朝代的国情不一样,府兵制改革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隋朝对府兵制改革过,唐朝也在其基础上改革过。

那么府兵制都在哪些部分改革呢宇文泰创建府兵制的目的是让鲜卑族的人感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更高,更重要的目的是鼓舞士气。

西魏的府兵制是汉人不能加入府兵,汉人若是要成为府兵,就得改为鲜卑姓。

同时规定府兵加入军籍且免除赋税,府兵制的建立使宇文泰快速加强军队力量并提高作战士气。

以上可以看出让汉人改为鲜卑姓,这一点不符合隋朝的国情。

杨坚在这一点上进行改革,他让改姓为鲜卑姓的汉人恢复本姓。

还废除了只许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

唐兵役制度

唐兵役制度

唐兵役制度兵役制度唐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条件下的征兵制。

府兵从军府州21~60岁的成丁中征发,3年或6年选点一次。

一旦确定军名,即成为府兵,隶属于折冲府,定期上番服役,冬季农闲参加军事训练。

府兵服径自备衣粮、驮马、部分轻武器。

兵募,名义上为招募,实质上是强制征发。

高宗、武后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失地的农民无力承担自备戊具、资粮,兵士逃亡日多。

开元二产五年(737),庸玄宗诏令各道节度使,招募自愿长驻镇、戊的健儿,并允许家口随军,官给田地屋宅。

天宝八年(749)玄宗宣亦停止折冲府上下鱼书,府兵制遂废止,兵募也大致同时结束。

唐王朝一度依靠招算兵士组建的扩骑来充当宿卫。

唐后期行募兵制神策军、藩镇兵大多是招募来的。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诏:“兵士量险隘招募,谓之健儿,给春冬衣,并家口粮。

”募兵制的主要内容:①招募数额由中央确定,各藩镇具体负责募集。

一般号召自愿应募,以身体健壮、有一定身高、会使用某种兵器为应莫条件。

2.允许家属随军居住。

3.按规定给士兵发放衣、粮和酱菜钱。

4.赏赐。

应募、征战、捉贼等皆有赏赐。

这实质是政府发给兵士养活家口的薪俸。

5.拣放。

招募兵士无服役年限规定,但有淘汰老弱病残即拣放的要求。

6.优恤。

因作战阵亡的将士.允许其子弟从军,如无子弟,死者家属可领其3~5年的衣粮;伤残者终身不停衣粮。

这些,对五代、宋朝募兵制有重大影响。

府兵制隋唐都沿袭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度,但唐朝又有所改革。

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十二卫,一小部分归东宫六率。

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

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折冲府下有团,每团200人;团下有旅,每旅100人;旅下有队,每队50人;队下有火,每火10人。

折冲府有上、中、下三等,上府6团,领卫士1200人;中府5团,领卫士1000人;下府4团,领卫士800人。

全国设置的折冲府最多时达634个,总兵力68万人。

府兵的来源,是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中挑选,每三年选拔一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唐代府兵制的破坏
作者:杨恒林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06期
摘要:府兵制是唐代的主要兵制之一,经隋至唐初期而日益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

唐中后期,府兵制开始遭到破坏。

天宝八年(749年),折冲府无兵可交,兵源枯竭,使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

至此,府兵制名存实亡。

关键词:唐代;府兵制;均田制;折冲府
府兵制度在太宗时期盛极时期,但高宗、武后在位后,便开始出现衰败的征兆,“自高宗、武后时,府兵之法寖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1]。

至玄宗统治时代,创建将近二百年的府兵制遭到了破坏,为募兵制取代。

一、府兵制的消亡
唐代在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当政后,政局发动荡不安,直到开元元年(713年)才初步稳定下来。

在朝廷内部,皇权和相权,宰相与将权之间矛盾激烈,统治并不稳定。

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变化都比较显著,均田制、租庸调制开始遭到破坏。

1.均田制的破坏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兵源是均田农民。

在均田制推行较好时,农民有一定量的土地,这种兵制还可勉强维持;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无力自备军粮、衣粮,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

2.封建统治的不稳
府兵制度,从其点兵标准、军府地域分布、番第规定以及内外宿卫的布署等方面来看,十分严密。

然而封建国家的任何制度,总是充满矛盾的。

就府兵制度本身来讲,它是以官品、勋阶和多占田地等政策来吸引一般地主并且欺骗农民当兵,可是授勋多了,官品与田地都要受到制约,勋阶的效用也就大大降低了。

[2]
3.农民逃避兵役
农民逃避兵役,在武则天当政以前就已经发生,并且不仅是在府兵中,而是在所有军队中普遍发生;武则天当政以后,这种现象更趋于严重。

因为富人不愿当兵,一则此前富豪“争欲从军”的风气消失了,封建统治秩序也削弱了,不能不影响到农民的投募,二则兵役负担都落在农民身上,加重了农民的苦难,也加深了社会阶级矛盾。

[3]农民首先以逃亡方式反抗兵
役,继而激起暴动;而农民的逃亡和暴动,又与富人的隐没丁口、田产交错在一起,使府兵的简点遭到破坏。

4.战事频繁
唐王朝长期对外用兵,战事频繁,防线延长,兵役繁重。

原来规定戍边和出征的士兵,是三年一轮换,后来,由于唐朝不断在边境用兵,战事频繁,士兵久戍不归。

宿卫京师者也是“番役更代,多不以时”。

[4]而到唐代后期,召幕府兵也十分困难,从而使府兵制崩溃、瓦解。

5.富户规避兵役
富人规避兵役使府兵的简点标准不能实行;府兵有的是被雇来的,其实也就是将点兵变为募兵。

原来府兵的简点,不仅有固定的标准,而且在执行上,法令也规定得很严格,如“拣点卫士,取舍不平,失一人杖七十”;“诸诈疾病有所避者杖一百,故自伤残者,徒一年半”;此外还有禁止逃亡,假名等条文。

但无论怎样严格,富人与宦官勾结使法律成为一纸空文。

[5]如果拣点标准不能维持,兵员的补充就会发生困难;而且兵员成分的改变,兵员给养、训练以及番第等都会受到影响。

府兵制原来规定着府兵自备资粮、戎器,也规定着简兵的一定资财标准。

当富户尚且乐于从军事时,府兵制的实行也就比较顺利;而当富户规避兵役时,负担便都落在农民身上,农民负担不了,加紧反抗,在简点之前流亡,被点以后逃走,便成为反抗的最普遍形式。

[6]这正是府兵制难以维持的关键。

二、结语
由于以上所述的种种原因,使人民视兵役为畏途。

为了避役,农民逃亡到未设军府的州县,或自残手足,导致番上缺员,征防更难调发。

天宝八年(749年)折冲府无兵可交,兵源枯竭,使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

至此,府兵制名存实亡。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兵志.卷50[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26
[2]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204
[3] 王仲荤.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73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兵志.卷50[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26
[5]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69-75
[6] 熊伟.唐府兵制中央军府机构设置及沿革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12(3): 83-87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中学 737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