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连着三节课我们都是以苏轼为例讲关于人格修养,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们且不说人格太次会如何,那个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那是法律问题或者道德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如果一个人不把自己的人格修养得具备一定的魅力,那么在当今社会,甚至可以说难于生存,更不必说要发展、要实现自身价值,因为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性情乏味的人合作共处。
我们之所以拿出几个课时来讲苏东坡,理由就在于他可以说是古今第一性情中人,在他有生之年,无论什么处境都活得很快乐,有声有色;在他去世之后,留给历史长河的是无限精彩和穿透时空限制的人格魅力。
真是说不尽的苏东坡,这节课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幽默谈起。
“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轼与续娶的第二位夫人王闰之已经共同生活了十二年,尽管被排挤出朝廷,展转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妻子和家人生活总还是平平安安,可是“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孔文仲《孔氏谈苑》,孔文仲比苏轼小一岁,完全同时,记载应该是很真实的),丈夫突然要被捉入京城大牢问罪,夫人王闰之当然吓得不行。
如果不是苏东坡,换一个人,他顶多是安慰妻子,“别害怕,没什么大事”,这无疑是空话,不会产生安抚妻子的作用,再差劲一点的男人,没准哆嗦得比他老婆还厉害。
而苏轼怎么样呢?他给妻子讲故事:当年真宗皇帝去泰山封禅,回来时听说有个隐士,叫杨朴,安贫乐贱,吟诗自娱,不愿为官,就特意召见来了。
皇上问杨朴:“你天天跟朋友吟诗唱和,那么这次有没有人给你作诗送行啊?”杨朴回答:“没有。
只有我老妻吟唱一绝。
”皇上很惊喜:“你夫人也会作诗?不妨诵来朕听听。
”杨朴不愿意。
皇上非让他诵来不可,他才诵道:“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你可别以为这是打油诗顺口溜,它严合格律。
皇上哈哈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
故事讲完了,玩笑还在继续:“夫人若是想救我,何不也吟诗一首?”我们设想一下王闰之的反映,她也许会嗔怒:“都什么时候啦,你还这么没正经!”可是她的心镇定下来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解读苏轼的文化性格
身卧云岭 。成 酸 复众 好 , 中有至 味 永。要 以空 旷宁 静 的心 ”
1 目前研究的主要 观点认 为 , 轼对人生 价值的取 向是 . 苏
多元化的 。
2 纪6 0世 0年代通常 的看法是 : 苏轼 思想 的显著特 点是
“ , 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佛 、 、 道 儒三家 的大杂烩。……大 致 以“ 外儒 内道”《 国苏轼 研究 》 (中 第一 辑 ) 的形 式把二 者统
维普资讯
20 06年 8月 第2 2卷第 3期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J u a o h a x n tu e f d ct n o r l f a n i si t o u ai n S I t E o
Au . 0 6 g2 0
Vo. 2 No 3 1 2 .
苏东 坡的人 品 , 具有一个多才多艺 的天才的深厚 、 广博 、
概》。《 ) 和子由渑 池怀 旧》 , 两联 说 :人 生到 处知 何似 , 诗 前 “
应似飞鸿 踏雪泥 。泥上偶 然留抓爪 , 飞那复计东西 。这里 鸿 ” 用精妙 的 比喻 , 大处 入题 , 从 引出人 生 行迹 的不定感 。刚步 入官场 , 就产生了深刻 的人 生遐 想 。《 白步洪 》 我 生乘 化月 “ 夜逝 , 坐觉一念逾新 罗。纷纷争夺醉梦里 , 岂倍荆棘埋 铜驼。
… …
虽然苏诗以透辟 、 爽利 、 明快见 称 , 与唐 诗蕴籍 、 含蓄 、 温
润的风韵不 同。朱 熹说苏 轼 :一 滚说 尽无 余意 。(朱 子语 “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读苏轼生平有感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轼生平有感工诗、善词、长文、精书画,思想上兼具儒释道之精髓,在史学、文论、医药、美食各方面均有涉猎,而且都卓有建树,这便是北宋之文学大家——苏轼。
虽然从小就接触苏轼的诗词文章,却是越年长越深感其魅力。
了解苏轼,是因名句而读全篇,因全篇而查背景,因背景而究生平,因生平而寻后人的评论。
一个越来越鲜活,越来越饱满的苏轼便出现在我的眼前。
苏轼生活在北宋年间。
北宋重文轻武,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以及范仲淹、司马光都出现在这一时代,文坛星光灿烂、大神云集。
苏轼乍一出场便是一颗超级新星,而真正出类拔萃,却是在黄州贬谪之后。
这次贬谪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促使他在思想上、文学上提升了一大步。
他的弟弟苏辙,跟他从小共同长大,同学于父亲,同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本不相上下。
黄州之后,苏辙便心服口服:“吾今难望子瞻项背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成也因名,伤也因名。
他一生最大的劫难——“乌台诗案”,除了因党派之争,还因为被名气所累、目标太大的缘故。
这场劫难,使他经历了巨大的精神和肉体折磨,甚至差点自杀。
而他走出阴影,完成华丽的思想蜕变,便是在四年的黄州生活中。
苏轼是以犯官身份来到黄州的,这就意味着他没有工资,没有住房,没有自由,只是一个有职衔的犯人。
初到黄州,他寓居在一座小破庙定惠院里。
白天,苏轼门都不敢出,只有“漏断人初静”时,才敢来到院中。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他此时的心情,也如惊弓之鸟,满心忧惧。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能将一个洒脱的、豪放的苏轼折磨如此,足见四个月的牢狱之灾所受磨难。
苏轼无工作可忙,无收入可恃,只能带领家人,开荒田于城东山坡之上,躬耕于陇亩之间,自号“东坡居士”,大约也是一种自嘲,那时他一定没想到此号会传闻天下,千古流芳吧。
他还盖了间极简陋的小屋,遮风挡雨都困难,却起了个极风雅的名字——“雪堂”,被多少仰慕者探寻。
这就是苏轼的魅力,再直白的名号,再简陋的房舍,因为他,便意义非凡。
高一议论文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记“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轼自我品格的生动写照,这是一种无差别的境界,是一种真正的洒脱,天气与人生都一样。
苏轼积极乐观,直面人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现出了苏轼在风雨逆境中依然泰然自若的情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藏也。
“表现出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在身处逆境也能保持着他的超脱、豁达和乐观。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这样的壮志,震撼了多少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你看到了一个人站在长江边,满怀深情的吟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妻子离世,他内心该多么痛苦,他饱经风霜,受尽搓折。
却依然能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怎样一个豁达乐观的之人。
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出狱后,苏轼写下了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面对朝廷的屡次贬黜,他没有抱怨任何人,也不自暴自弃,而是以一副平常心态面对坎坷挫折的人生,寄情山水,写下了《赤壁赋》。
苏轼用他的乐观旷达造就了他的诗、词、文。
他的诗词不像李白那样自由狂傲,“我辈岂是蓬蒿人。
”不像杜甫那样悲伤为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不像李清照那样凄凉悲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他的诗文充满豪放的风格。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的奔放潇洒,他的豪情万丈,他的雄心壮志,他的积极乐观,永远留在了世人心里。
乐观,啊,乐观。
希望你不要离我太远。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旷达人生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旷达人生苏轼画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
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小序如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上阕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下阕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对雨后放晴的描述。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表达旷达的诗句
苏轼表达旷达的诗句1.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就像在风雨中漫步的苏轼,他才不怕那点小风小雨呢,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为何不像他一样洒脱呢?例子:那次我考试失利,心情低落,突然就想起这句诗,心想我也不能怕呀,一次失败算什么,大不了重新再来,就像苏轼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2.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多么豁达的心境呀,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能如此淡定,我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呢?例子:当我和朋友闹矛盾后,静下心来想想,这又有什么呢,“也无风雨也无晴”嘛,然后主动去和解。
3.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哇,苏轼这是要把余生寄托在江海呀,这是何等的超然,我们面对烦恼时能不能也这么潇洒地抛开呢?例子:工作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就好想学苏轼,“小舟从此逝”,远离这些烦恼,去寻找内心的宁静。
4.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告诉我们不要总是怀旧,要珍惜当下呀,多棒!例子:每次和老同学聚会,回忆过去时,我就会提醒大家,别光怀旧啦,要像苏轼说的“诗酒趁年华”,好好享受现在。
5.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可不是嘛,苏轼把人生看得好通透,我们不也都是这人生旅途上的行人吗?例子:在旅途中遇到困难时,我就会用这句诗鼓励自己,我只是个行人呀,继续前行就好。
6.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真的太厉害了,能心安的地方就是家乡,我们能做到这样随遇而安吗?例子:换了新环境不适应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句诗,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告诉自己“此心安处是吾乡”。
7.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哈哈,苏轼为了荔枝都愿意留在岭南呢,这种乐观真让人佩服!例子:当我吃到喜欢的美食时,就会开心地说,我现在也像苏轼一样,为了这美食啥都愿意呀。
8.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得是多坚定的内心呀,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能有这样的坚持吗?例子:在面临职业选择犹豫不决时,想到这句诗,我就告诉自己要坚定,不能随便“栖”。
表现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事例
表现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事例
一、乌台诗案。
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
三、一贬再贬的苏轼。
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
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品读苏轼之七乌台诗案后,苏轼由于多方营救才得以“上不忍诛”,在备受折磨之后幸免一死,被贬黄州。
死里逃生的东坡惊魂未定,分外谨慎。
他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
他时常出入佛寺道观,以佛子道士自居。
他时常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嘴嚼生活的苦果。
即使孤寂愤懑,也只是偶填小令,稍加排遣。
随着时光的推移,交往的增加,苏轼才逐渐消去抑郁,日趋旷达和洒脱。
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前有一个小序,作者交待了当时的背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东坡此言,虽是表明自己写作的情景,但也是故意隐瞒真实的意图。
反复品读,使人感到苏轼并不只是描写途中遇雨的感受,而是借此来抒发自己对待“风雨人生”的从容与豁达。
风急雨骤,“穿林打叶”。
这既是生活中的风雨,也是政治上的磨难。
但面对腥风凄雨,我们的东坡先生却表现的从容不迫,潇洒自如。
“莫听”表明他毫不在乎、漠然置之的态度,“谁怕”极言他直面人生、无所畏惧的精神。
他用三句词来表现自己的旷达。
“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自己且吟且啸,徐步向前,呼应词前的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何妨”二字则透出俏皮,更富于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自己着装轻便,简陋洒脱。
苏轼《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用“轻胜马”的感受,幽默地表现了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写出了自己的旷达与倔强,强化了作者敢于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词的下阕转入写风雨后的景色与词人的感受。
早春三月,寒风料峭,经历过急风骤雨的洗礼之后,人变得更为清醒,而在感到微冷之后却又迎来了山头的斜照。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聊聊苏轼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聊聊苏轼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说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
江湖浩瀚,然众多文人墨客或仍深处江湖饮酒作诗,或归隐林间不问世事。
但不论如何他们的故事却在一直永存江湖之中,他们的作品也为人们所世代传讼。
中国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而苏轼在我的心中却是各独特的存在,通过其诗词作品结识他,品析其诗词作品而仰慕他,感悟其文风内涵而被其超脱荡然的处世态度所深深吸引。
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我最喜欢的苏轼所作之词——《定风波》,走进苏轼的世界,解读苏轼的故事,感悟其旷达豪放的精神,品味其人生信念和精神追求。
一、苏轼的旷达从何体现?众所周知,苏轼这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这一路走来不可不谓艰难,而其内心所饱受的精神苦痛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感悟的。
但尽管命运多舛,仕途不顺又如何,只要活的自在,过的潇洒,人生又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呢。
有人曾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
我想确实如此,因为我每次在失意之时就会反复诵读苏轼的诗词,慢慢的似乎心中的乌云也渐渐消散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若总是那么轻易就受挫,那么又如何有勇气去走好未来的长远道路呢。
正如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言——“也无风雨也无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开了,自然也就旷达了,一切也就雨过天晴了。
也正应了苏轼所言“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
1.《定风波》的创作背景纵观苏轼的一生,众人皆知其所表现的都是在顺境时淡泊,在逆境时从容。
而在苏轼创下这为世人所歌颂的,最能体现苏轼旷达风格的作品前。
其所遭受的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的折磨都是非人的,此刻的他饱受凄苦、恐悸、孤独、苦闷纠缠。
这些消极的情绪一一将其淹没。
苏轼 定风波 苏轼的《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苏轼的《定风波》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
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
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抒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
上片以莫听二字起,似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之猛。
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词人安贫乐道的隐逸之思,谁怕一句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苏公披蓑烟雨行吟图。
苏轼定风波试想于沙湖道上慢行的词人,拄竹杖,履芒鞋,在风雨中吟啸而来,那种闲庭信步的潇洒,那是要具有怎样一种淡定的心态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若仅是郊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机遇施展之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打击,竟致一生颠沛困顿。
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承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读者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画面: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但词人并未黯然神伤,而是从容面对,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感受苏轼豁达与洒脱的人生态度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感受苏轼豁达与洒脱的人生态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阮郎归·初夏》宋·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苏轼在北宋政治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才华在当时就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但是他一生的政治经历是非常坎坷的,曾经多次遭遇贬谪,贬谪之地越来越偏远,最远的一次竟被贬到海南岛。
苏轼为自己的画像题诗时曾经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就是说自己的政治生涯几乎全部在贬谪中度过。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件事对他打击非常大,成为他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第二年二月,老朋友马梦得为他开辟了一块几十亩的田地,苏轼给这块地取名“东坡”,这就是“苏东坡”的来源。
黄州时期也是苏轼创作的一个高峰期,我们耳熟能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以及今天的这首《定风波》,都作于这个时期。
为了解释自己写这首词的缘由,苏轼还在开头写了一个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三月七日这一天,东坡和几位朋友一起出行,在沙湖道途中突然遇雨。
雨具被仆人先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奔逃,而苏东坡却不着急,在雨中慢慢地走,过了一会儿天晴了,于是就作了这首词。
-注释译文-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快乐人生
妾王朝云 的相继离 去, 对他 的打击有 多大 , 他要顶住 多少压力 ? 肉, 再摊开纸 , 激扬文字 。而 这些就是他快乐的理 由。
我们不得而知 !
“ 千里孤坟 , 无处话凄凉 ” , 是他对妻 子的愧疚 。 他 的妻子为 不 同” , 从不 同的角度看 事物 , 我们会收到意想不 到的后果 。有 换个 角度 , 忘记定式 思维 , 你会打破 刻板效应 , 你会 收获 了他操 劳一生 , 临 了了却叶落他 乡 , 连 上坟 的机 会都没 有留给 时候 , 而这种忘记 , 并非人 人都 能够做到 , 然 而苏东坡就是一个 她 。妻子在世时 , 对苏轼有很 多的帮助 。苏轼 比较单纯善 良, 不 快乐 。
触, 并结交为好友。他为了适应 自己的生活现状 , 一直 都降低 生 活标准 。他清 楚地 知道 自设 门槛等于画地为牢 , 因为他要 自由,
苏轼 曾经 写下“ 心似 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 舟; 问汝平生功 他要 快乐 地 生 活 。 ( 四) 心有信仰 。 在流放期间, 苏东坡潜心修研儒释道。 早晨 他会读一些儒 家经典 , 中午 的 时 候 他 一 心 钻 研 佛 道 , 而 佛 道 能
但他 知道 世 俗 不 是 他 想 要 的 。那 时 , 他 缺 乏 的是 快 乐 。为 “ 你 肚 子 里 装 的是 一 肚 子 的 不 合 时 宜 ” 这 句 话 是 苏 轼 的妾 什 么 ,
他 在做一件 事 的时候 , 总是重过程 , 轻 结果 , 因此 王朝云对苏轼 的评价 。而 1 0 9 6年, 最懂苏轼 的人 . 王朝云去世 了得 到快乐 , 了,在苏轼 人生的旅途 中没有一个人像王朝 云一样 了解苏轼 。 压 力就会 很少, 如果我们把物作 为唯一、 做依靠 , 物就会成为你 她离去后 , 苏轼送 了她 八个 字“ 敏而好义, 忠敬如一 ” 。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苏东坡对待挫折的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苏东坡对待挫折的态度宁冬梅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2)003
【摘要】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贬到黄州后,文学成就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作和散文作品,而且在作品中充溢的是一种旷达、从容的精神.<定风波>这首词所展现的就是词人面对困顿人生表现出的潇洒从容和旷达坦荡.【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宁冬梅
【作者单位】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辽宁,沈阳,1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J], 廖智勇
2.以健康科学的人生态度对待挫折 [J], 梁文超;曲莉娜
3.从《虹》中三代人对待婚姻的态度看劳伦斯的婚恋观 [J], 单伟红;廖星雨
4.基于过渡语言理论看对待错误的态度
——以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为例 [J], 杨大沾
5.领导者对待挫折的态度与方法 [J], 张彦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苏轼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解析“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及其在诗中的表现
3.探讨“也无风雨也无晴”所体现的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4.总结全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豪放奔放、深沉婉约的风格,成为了宋词的一朵奇葩。
他的诗作《也无风雨也无晴》以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成为了人们品味再三的艺术佳作。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句诗的表面意思是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无法改变诗人内心的平静。
这里的“风雨”和“晴”象征着世事变化,暗示着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诗人都能保持一颗泰然自若的心。
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正是苏轼的人生哲学。
在诗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以诗人的感慨作为开端,展现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信念。
诗人借用自然景象的变化,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屈服于压力的决心。
这种坚定的信念,正是苏轼在面对人生曲折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所体现的,正是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他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风雨和晴朗,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改变初心。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面对困难,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走出人生的精彩。
总的来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第1页共1页。
苏轼 定风波 苏轼的《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苏轼的《定风波》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
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
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抒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
上片以莫听二字起,似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之猛。
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词人安贫乐道的隐逸之思,谁怕一句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苏公披蓑烟雨行吟图。
苏轼定风波试想于沙湖道上慢行的词人,拄竹杖,履芒鞋,在风雨中吟啸而来,那种闲庭信步的潇洒,那是要具有怎样一种淡定的心态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若仅是郊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机遇施展之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打击,竟致一生颠沛困顿。
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承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读者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画面: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但词人并未黯然神伤,而是从容面对,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表达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
表达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词风格豁达乐观,以下是一些表达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1.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意思: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但是我们应该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享受旅途中的美好风景。
2.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意思: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他认为人生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要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3.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意思: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自由和豁达的追求,他认为人生应该自由自在,不被外界的束缚所限制,即使遇到风雨,也应该坚定地走下去。
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意思: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而人生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把握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5.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意思: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他认为无论身处何处,只要心安定下来,就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亲情。
这些诗句表达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时,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平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些诗句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给后人带来了启示和鼓励。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东坡传》有感(1000字)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苏东坡传》有感清晨,寻一佳处,轻开扉页。
夜晚,轻合书页,沉思良久。
读《苏东坡传》,也是在读一个文人的风骨。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东坡先生一生守正不阿,放任不羁,率真不知变通。
他曾直言对于不惬心之事,“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对于朝政之弊直言而谏。
他曾呈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并在书信中详实叙说了新法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而后,“乌台诗案”发,经历了此次劫难的东坡先生却不易其志。
在那个朝党之间互相倾轧,在位者缄口不言之时,是他,敢于冒被罢黜甚至生命危险发声。
他不屑于向新势力谄媚巴结,看不下朝廷高官尸位素餐,不甘于从此缄口不言。
他要发声,要批评,要抨击。
他始终站在黎民百姓一边,力解百姓之所难,竣疏西湖,修建苏堤,治理洪水。
在那个人人只想为自己谋利,只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甚至不惜搜刮百姓,欺下瞒上之时,是他,为百姓之事奔波忙碌,一心只愿天下黎民安康。
他骨子里的浩然正气,足以使很多人自惭形秽,也足以使他站在道德精神最高点,俯视整个朝廷。
人间有味是清欢。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东坡先生老年时,他曾这样风轻云淡地回忆。
他一生一贬再贬,地点一偏再偏,条件一苦再苦,但他似乎丝毫不以为意。
在岭南瘴疠之地,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在中国最偏远的海岛,他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他的乐观与旷达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无论人生遭受多么困苦的窘境,无论人生陷入多么难熬的低谷,他似乎始终甘之若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他摒弃怨天尤人,丢掉自怨自艾,寄情山水,结交好友,亲自务农,创美食,开乡民教化,将每一天过得有滋有味。
他以孩童般最纯真无邪之心面对生活,在漫漫长夜的深处发现萤火的光亮,发现星光的美丽。
这是比“穷则独善其身”更高一层的境界啊!东坡先生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东坡先生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东坡先生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连着三节课我们都是以苏轼为例讲关于人格修养,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们且不说人格太次会如何,那个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那是法律问题或者道德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如果一个人不把自己的人格修养得具备一定的魅力,那么在当今社会,甚至可以说难于生存,更不必说要发展、要实现自身价值,因为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性情乏味的人合作共处。
我们之所以拿出几个课时来讲苏东坡,理由就在于他可以说是古今第一性情中人,在他有生之年,无论什么处境都活得很快乐,有声有色;在他去世之后,留给历史长河的是无限精彩和穿透时空限制的人格魅力。
真是说不尽的苏东坡,这节课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幽默谈起。
“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轼与续娶的第二位夫人王闰之已经共同生活了十二年,尽管被排挤出朝廷,展转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妻子和家人生活总还是平平安安,可是“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孔文仲《孔氏谈苑》,孔文仲比苏轼小一岁,完全同时,记载应该是很真实的),丈夫突然要被捉入京城大牢问罪,夫人王闰之当然吓得不行。
如果不是苏东坡,换一个人,他顶多是安慰妻子,“别害怕,没什么大事”,这无疑是空话,不会产生安抚妻子的作用,再差劲一点的男人,没准哆嗦得比他老婆还厉害。
而苏轼怎么样呢?他给妻子讲故事:当年真宗皇帝去泰山封禅,回来时听说有个隐士,叫杨朴,安贫乐贱,吟诗自娱,不愿为官,就特意召见来了。
皇上问杨朴:“你天天跟朋友吟诗唱和,那么这次有没有人给你作诗送行啊?”杨朴回答:“没有。
只有我老妻吟唱一绝。
”皇上很惊喜:“你夫人也会作诗?不妨诵来朕听听。
”杨朴不愿意。
皇上非让他诵来不可,他才诵道:“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你可别以为这是打油诗顺口溜,它严合格律。
皇上哈哈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
故事讲完了,玩笑还在继续:“夫人若是想救我,何不也吟诗一首?”我们设想一下王闰之的反映,她也许会嗔怒:“都什么时候啦,你还这么没正经!”可是她的心镇定下来了。
幽默不是滑稽,不是耍贫嘴,它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充满自信的表现。
宋人笔记当中,关于苏东坡幽默的故事很多,大多数是他和文人朋友之间的雅谑玩笑。
比如有关吃鱼的两则:和尚佛印是东坡的好朋友,虽是出家人,并不戒酒肉。
一天煎了鱼下酒,东坡来了,佛印急忙把鱼藏在磬底下了。
东坡已经看见了,进门就说:“今日特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说:“你堂堂学士怎么连这么俗的对联都不知道?积善人家庆有余嘛。
”“哦,磬(庆)底下有鱼(余)啊,那就拿出来吧!”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跟苏东坡有师生之谊,可他们并不拘师生之礼。
这次是苏东坡煎了鱼,忽然看见黄庭坚来了,赶紧把鱼藏到了碗橱顶上边,黄庭坚问:“子瞻兄,你这姓苏的苏字怎么写?”过去繁写体苏字是这样,“蘇”,东坡说:“草字头,下边左鱼又禾。
”黄庭坚又问:“把那个鱼放到右边行不行?”东坡说:“也有人这么写。
”“要是有人把鱼放上边呢?”“那就错了。
”黄庭坚说:“既然子瞻兄知道错了,那就改吧!”这两则笑话肯定不是真事,是后人,甚或是当时的人,编出来加在苏东坡头上的。
虽然是编的,可也很说明问题:加在苏东坡头上,说明他生性幽默,好开玩笑,这样的事可能发生,如果加在王安石头上,那就不合情理了;再有这类笑话一般都是说发生在黄州,说明人们相信苏东坡的乐观豁达,在逆境中也活得很快乐,有声有色;第三说明,在苏东坡最倒霉的时候,他的朋友们没有远离他,而是往来更密切,更富有情趣。
这第三点很重要,苏东坡是一个不能没有朋友的人,黄州四年,当地官员很仰慕他,管束并不严,比如黄州太守徐大受、鄂州太守朱寿昌,都成了新朋友,老朋友也经常来看望他,一起泛江登山游寺,有大量唱和,形成了苏轼一个创作的高质高峰期。
老朋友中最常来的,是陈慥陈季常,此人号龙丘居士,四年当中来看望过苏东坡七次。
我提陈慥陈季常龙丘居士,观众朋友们恐怕大半不知道是谁,可是我要是读苏东坡的几句诗,可能大半观众就知道是了: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说的正是这位陈慥陈季常。
苏东坡开玩笑说他惧内,现在留下个文言词“季常之惧”,就是怕老婆的意思。
今天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大概都懂得,“河东狮吼”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老婆很厉害。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也是从这来的。
别以为那只是开玩笑的小诗,里面没什么,可不是,同是玩笑,得看谁开,苏东坡的玩笑里面学问多了。
“狮子吼”本义是佛教里“如来正声”讲法,佛学经典里有一本就叫《狮子吼经》,宋真宗景德年间出了一部三十卷的禅宗史书《传灯录》,里面有一段:“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唐宋士大夫多信佛教禅宗,很多人自号居士,就是不出家而修行佛教。
这位龙丘居士还特别地爱谈佛说禅,“谈空说有夜不眠”,“空”、“有”,都是禅宗里的概念,《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是用禅宗概念。
陈季常当然知道“狮子吼”的佛教本义,他的朋友们读到这首诗,也会感觉“狮子吼”是紧承着前边的“居士”、“谈空说有”来的,那意思本来应该是亲耳听到“如来正声”,亲耳听到佛祖释迦牟尼讲法。
可是问题出在“狮子吼”前边加了个定语限制词:“河东”,这一下子此处“狮子吼”可就跟什么佛教啊禅宗啊释迦牟尼一律断了联系,毫不搭界了,跟谁搭界呢?跟中国的郡望百家姓产生了联系。
河东郡(今山西运城),以柳姓为郡望,去年在山西成立了河东柳氏文化研究会。
那么跟陈季常有什么关系?他的妻子名叫柳秀英。
杜甫《可叹》诗里有一句;“河东女儿身姓柳”,当然这句说的不是柳秀英,可苏东坡肯定是故意让“河东女儿”跟“狮子”联系起来。
原来所谓的“河东狮子吼”,不是佛祖讲法,而是妻子“河东女儿”柳秀英在大喊大叫。
于是吓得陈慥“拄杖落手心茫然”,心惊肉跳,魂不附体,不知如何是好。
你看这个玩笑开得水平有多高?高到了写《苏东坡传》的现代学者林语堂先生都没能转过这个弯来,他说:“倘若苏东坡说是‘母狮吼’,就恰当多了。
”我说,幸亏苏东坡没听林语堂的,如果听他的写成“母狮吼”,中国成语里就没有“河东狮吼”这个词了。
我刚才说过,幽默不是滑稽,不是耍贫嘴,是什么呢?我看不妨这样解释:开玩笑,开得有文化内涵,是幽默;毫无文化内涵,那就是搞笑耍贫嘴。
可惜现在搞笑的东西太多了,也许因为有文化内涵的幽默,很多人不懂,可是就这么搞笑下去,懂的人不是越来越少吗?注意,我现在要向观众朋友们声明,我并不相信刚才讲的那一段笑话。
那四句诗并不是独立成篇的,只是长诗《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当中的几句,而吴德仁是苏东坡敬重的前辈,苏东坡不可能在寄给前辈的诗里夹着开朋友怕老婆的玩笑,那四句实际指的的陈季常跟朋友河东柳真龄辩论佛法辩不过。
陈季常并不怕老婆,他的妻子柳氏也并不凶悍,而且不叫秀英,柳秀英是一个小妾的名字。
刚才讲的那一段笑话,是南宋洪迈在《容斋三笔》中曲解了苏东坡的诗以后,人们附会的。
所有这些,都有充分的史料根据,但是在咱们这个课上,我只作声明,不作论述,不但不论述我的观点,而且仍然照讲我并不相信的笑话,还把这个笑话分析透。
为什么?因为这个笑话比枯燥的论证有意思。
观众朋友只要知道这个笑话是后人编的,而且编得非常有水平,但不是苏东坡的意思,这就够了,至于陈季常怕不怕老婆,无关紧要。
甚至这个笑话是不是苏东坡编的,也无关紧要,除了象我这样好钻个牛角尖的,从来人们都相信就是苏东坡编的,这倒正说明苏东坡有着这样的幽默才情和广博学识。
我们从这些笑话看得出来,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关系很融洽,一个个都很豁达乐观,他们形成一个彼此欣赏互为知音的创作群体,而这个,正是以苏东坡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得以诞生的必要氛围。
豪放词,并不是苏东坡以后才有。
南唐李后主有的词已经相当大气,“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已经远远不是卿卿我我的儿女私情,而是包容了人类所共通的人生伤感、悲凉与无奈。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在唐代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已经进入了范仲淹的词。
但这些总还零零星星的不成气候。
终于使得豪放词蔚为大观成为一派足与婉约抗衡的,是苏轼苏东坡。
苏东坡创作了大量豪放词派的代表作,而且第一个明确地用“豪放”这个概念来论词。
苏东坡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样论的呢?就在与那个“怕老婆”的陈季常的书信往来当中: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信里的“又惠新词”,指的可能是这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苏轼贬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说明触发了创作灵感的只是野外途中遇风雨这么一件生活小事,而词中对风雨怎样几乎没有描写,就是说他并不屑于记录这件事,而是以此事为由头,发自己的感慨。
“莫听穿林打叶声”,不要听它,任它穿林打叶,不足萦怀,因为它妨碍不着我,“何妨”,有什么妨碍?我照旧“吟啸且徐行”,继续吟诗呼啸着慢慢走,既不停下来,也不快跑,而“同行皆狼狈”,有的停下来要找地方避雨,有的赶紧跑好快点到家,总之要躲开这场风雨,“余独不觉”,与众不同,我偏偏没觉得怎么样。
很明显,词人写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界风雨的感受和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点明了他实际是在抒发自己面对人生风雨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而这种情怀来源于“竹杖芒鞋轻胜马”那样的山野隐居生活。
只读这么几句,豁达旷逸之气已经扑面而来。
下片酒醒了天晴了,可是回头再看,“也无风雨也无晴”,刚才的风雨无所谓,而且现在的晴也无所谓,风雨不会让我悲,晴也不会让我喜,因为这些都是外物,都是外在的环境,而外在环境,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不足以让我喜或悲。
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的是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苏东坡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有着道家意味的人生哲理:无进无退、无喜无悲,这是一种参透了世事的旷达。
苏东坡留给后人最鲜明的印象,是他的豁然大度,在无论怎样艰难的处境,永远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这不是消极的随遇而安,而是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不但不退缩,不回避,反而充分利用它来创造这一个时段生命的辉煌。
他刚到黄州时,举目无亲,一个朋友都没有,于是他每天不是把客人招来,就是出去访客,而且所交游的人,也不挑选,随着那个人的高下,放言说笑,不再有任何谈话的范围框框。
实在没什么可谈的呢,“你就说鬼吧”,那人说世上没有鬼啊,苏东坡就说,姑妄言之,你姑且瞎说吧。
“姑妄言之”这个成语是从道家《庄子》来的:“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