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一中学《放鹤亭记》教案

合集下载

《放鹤亭记》教学设计

《放鹤亭记》教学设计

《放鹤亭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放鹤亭记》是语文版高中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第四单元苏轼散文中的第一篇课文。

在教材中它属于唐宋八大家中苏轼的代表性作品,本文是苏轼儒道思想的一次浅浅流露。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解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对简单的文言翻译技巧和文言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就本文而言,由于缺乏对作者身世和思想的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对文本进行表层的解读,无法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特别是苏轼思想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本文中,因此需要老师的点拨提升才能了解本文真正写作目的。

设计思想:遵循学生思维的特点、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步步深入文本,解读文本。

先由隐者导入引起学生讨论和兴趣,再由隐者概念拓展开去研读文段。

研读文段时围绕仙鹤和隐者的关系展开,并适时运用视频,ppt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初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理解苏轼的儒道思想。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生平入手,探讨理解苏轼的儒道思想。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由隐者导入,并由隐者的概念展开体会并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讲述的是隐者张山人与他的陪伴物仙鹤所过的隐居生活。

那么何谓隐者呢?大家谈谈你们心中隐者是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PPT展示隐者的概念隐者,是道家哲学术语。

一般指居于风景秀美的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并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者。

所以隐者一般都是仙风道骨的形象。

二、研读课文(1)隐者概念中有“一般指居于风景秀美的乡野山林”我们文中第几段也有山野风景的描写?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朗读并评点。

放鹤亭记-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教案

放鹤亭记-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教案

放鹤亭记-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散文鉴赏的方法和步骤•理解《放鹤亭记》的主题和意义•学习体会唐宋八大家的文风和艺术成就•掌握散文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教学内容及方法第一课《放鹤亭记》阅读与理解内容:介绍《放鹤亭记》的主题和艺术特点,阅读全文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

方法: - 教师讲解唐代散文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 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等要素。

- 辨析文中的含义,探讨作者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

第二课唐宋八大家风格鉴赏内容:介绍唐宋八大家的文化背景、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以及唐代和宋代散文的差异点。

方法: - 教师讲授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

- 学生就不同的文学流派分组讨论与研究 - 学生分享不同作品中的文学技巧和创作特点。

第三课散文写作探究内容:探求散文写作的特点和技巧,实践写作素材的积累,提升写作能力。

方法: - 教师讲解散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 学生撰写一篇短篇散文,体现新颖的立意和独特的文风。

- 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堂实践第一课实践活动学生阅读《放鹤亭记》,结合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分析和理解全文的主题、内容和文学形式,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1. 概括全文的主题和思想 2. 分析叙述方式和文学技巧对作品的影响 3. 探讨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第二课实践活动学生分组研究、阅读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撰写比较分析报告,就以下问题展开研究: 1. 详细介绍各位大家的人物生平、文化背景和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作品的文艺特色和创作技巧,探究其独具的艺术价值。

3. 对唐代和宋代散文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的特点。

第三课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讲解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后,撰写短篇散文,要求: 1. 立意新颖,文风独特,有良好的情感表达和思辨深度; 2. 采用描写场景、塑造人物等手法,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放鹤亭记》教案

《放鹤亭记》教案

放鹤亭记福鼎三中周恒荣【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写景、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对比、引用历史典故的方法3、掌握“于、当、如、从”等实词虚词【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学生概括段义。

2抓住鹤与隐者的形象分析【教学难点】1隐居之乐与统治者之乐的区别2学习两两成对、交替行文的方法【教学难点】教授法、设疑法【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打开课本39页,看《松鹤图》。

有关鹤的词语或词语,你们知道哪些?举几个。

如鹤发(比喻白色)、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精神旺)、鹤立鸡群(比喻卓越出众)、驾鹤西游(鹤是长寿的象征,仙鹤,中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

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今天就来学习《放鹤亭记》二、研读第一段1、问:第一段与鹤有关吗?明确:有关。

写到放鹤亭问:为什么称为放鹤亭?明确: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解释: 驯: 驯服如—去焉—它或—有时问:谁建的?答:是云龙山人张君问:为什么这里建放鹤亭?明确:原因是⑴发洪水,搬迁。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解释: 麓—山脚明年—第二年⑵环境优美。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问:从四周环境看,有何特点?环山围绕。

当——适宜。

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

问:大家想想,优美的环境,或者说人们很喜欢的环境都有共同的特点,所学的文章能否列举?明确:《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语文选修第10课《放鹤亭记》精品课件

语文选修第10课《放鹤亭记》精品课件

• 第二段 • 3.“或立于陂田”,“陂”,读bēi,解
释为:。
• 答案 水边 • 4.“傃东山而归”,“傃”,动词,解释
为:答案 向……方位 • 5.“故名之曰”,“名”,名词活用作动
词,解释为。
• 答案 命名
• 第三段
• 6.“时从宾佐僚吏”,“从”,使动用法,解 释为:
• 答案 使……跟从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 ①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 ②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 • ③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 ④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 ⑤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

高中语文 10 放鹤亭记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10 放鹤亭记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10 放鹤亭记丰乐亭①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②草色绿无涯③。

游人不管春将老④,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①丰乐亭:在某某(今某某滁县)西南琅玡幽谷泉上。

②长郊:广阔的郊野。

③无涯:无边际。

④老:逝去。

【赏析】本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

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

这首诗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某某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某某团练副使。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而求外职,贬谪某某等地。

不久病死某某。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对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雄浑旷达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探寻背景《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为官,到知某某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某某、密州、某某。

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某某,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

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

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

3.文体知识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放鹤亭记(节选)》阅读答案

《放鹤亭记(节选)》阅读答案

《放鹤亭记(节选)》阅读答案《放鹤亭记(节选)》阅读答案《放鹤亭记》阅读答案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①。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②其所如③,或立于陂田④,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放鹤亭记》【注释】①扉:门。

②纵:任凭。

③如:到、往。

④陂田:水田。

⑤傃:沿着。

17.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明年_第二年。

晦明_昏暗和明朗_。

18.翻译文言句子。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译文:_春天夏天相接替的日子里,荒草树木连着天边;秋天冬天下雪的晚上,千里之内完全是同样的银色世界。

19.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彭城山势的特点。

_山冈丘陵四周围合,隐隐约约如一个巨大的环子,只是单单缺了它西边的一面。

20.将亭子取名为“放鹤亭”的原因是什么?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沈阳市第一中学《放鹤亭记》教案

沈阳市第一中学《放鹤亭记》教案

《放鹤亭记》教案张宇庚沈阳市第一中学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所以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来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而读懂文章仍然是本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思想源自于其坎坷的经历;本着从经历入手的原则,深入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就是学生们在学习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学习方法1、学生自学解决学习的重点。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来解决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要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一、导入1、欧阳修为亭子取名“醉翁亭”,苏轼为亭子取名“喜雨亭”,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他们为亭子取名的依据是什么了。

那么,现在,如果同学们要为自己建一座亭子,你要依据什么来取名呢?(学生自由发言)2、好,我们现在进行逆向思维,在苏轼生活的年代,一位姓张的隐士有一座亭子,名字叫做“放鹤亭”,你能猜一猜这座亭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么?(学生自由发言)3、大家给出了这么多的答案,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很好。

可能大家都想知道正确答案,但是别急,我们先用10秒钟的时间调整一下心态,然后进入文本“拼杀”一番,再来考虑这个问题。

(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氛围)二、学生4-6人组成一个小组,自主学习,步骤如下:①个人自学,标出不能解决的知识点。

②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习和交流,解决各自的难点③教师出示投影,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④小组合作,翻译整篇课文。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根据本课的难易程度,时间大约25分钟,教师巡视掌控全班情况,随时答疑)三、问题设置(一)实词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建造,动词)·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恰好,副词)·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边际,活用为动词,接近边际)·……,纵其所如(动词,到……地方去)·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方位名词,外)·暮则傃东山而归(动词,向……方位)·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使动,使……跟从)·挹山人而告知(动词,斟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作动词,比得上)·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代词,这种情况)·啄青苔而履白石(动词,踩、踏)·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名词用如动词,戴黄冠,后面的“葛衣”“草履”与“黄冠”用法相同)··(二)虚词于迁于故居之东(介词,到)作亭于其上(介词,在)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介词,在)以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介词,把,后边省略“之”)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动词,“以为”连用,认为)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介词,凭借)其余以饱汝(介词,用……来,后边省略“之”)四、学生在小组内练习翻译课文,教师巡视,随时解答问题。

七年级语文《鹤群》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鹤群》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鹤群》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鹤群》这个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鹤群》,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美景的热爱和感悟,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板书准备:文言文《鹤群》的篇章标题和要点梳理。

•教具准备:PPT、投影仪、鹤的图片、文言文《鹤群》的课文、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鹤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鹤的兴趣。

2.引入《鹤群》的主题和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这篇文言文作为本课学习的材料。

学习文言文《鹤群》(20分钟)1.教师分发文言文《鹤群》的课文,要求学生自读一遍。

并解释生词和难句的含义。

2.教师用PPT展示《鹤群》的文字,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解释的内容进行阅读。

3.教师用适当节奏和语调朗读《鹤群》,引导学生跟读。

4.教师解读《鹤群》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修辞、比喻、夸张等,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美。

分析文言文《鹤群》(20分钟)1.教师用PPT展示文言文《鹤群》的篇章标题和要点梳理,引导学生分析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2.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鹤群》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阅读技巧训练(25分钟)1.教师用PPT展示文言文阅读技巧,如关键词标注、上下文推测、分析句型结构等,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教师布置一些与《鹤群》相关的阅读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进行解答。

3.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解答方法和答案。

情感教育(15分钟)1.教师用鹤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鹤的美。

2.引导学生围绕鹤这一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何保护鹤的生态环境,如何欣赏和保护自然界的美。

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文言文《鹤群》的部分内容,并用现代语言描述鹤的美。

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8《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8《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8《兰亭集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8《兰亭集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1《兰亭集序》一、学习内容:《兰亭集序》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实、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解释文言词句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词句。

2、结合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珍惜人生的意识。

三、学习重点:文意理解,情感体悟四、学习难点:联系背景,探究其中寄寓的情感与旨趣五、学习方法:阅读、合作、探究六、课型:新授课七、课时:1课时八、学习过程(一)导入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独特景观。

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志趣高雅。

兰亭雅集便是其中的一次著名集会。

一群东晋名士在阳春三月聚集于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并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二)学习目标展示(三)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癸丑会稽禊事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彭殇临文嗟悼(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放鹤亭记》说课稿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放鹤亭记》说课稿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放鹤亭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1.1 教材分析本文档选取的教材为高三语文选修《放鹤亭记》。

该教材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通过精心编排的课文,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精品,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熟悉《放鹤亭记》的内容和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引导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放鹤亭记》的文本解读和生词、短语的理解。

2.通过分析《放鹤亭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如何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文本解读3.1.1 了解作者背景通过简要介绍作者杨万里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放鹤亭记》。

3.1.2 故事情节分析依次解读《放鹤亭记》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中的细节,理解故事的发展和转折,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2 文学鉴赏3.2.1 探讨作品主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放鹤亭记》反映了哪些人生观念和价值观,以及这些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2.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通过分析杨万里在《放鹤亭记》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

3.3 阅读技巧培养3.3.1 掌握阅读方法介绍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例如略读、推测、归纳和主题思维等,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3.2 拓展阅读素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4.1 导入环节通过相关的图片、音频或简短视频,引起学生对《放鹤亭记》的兴趣,激起他们对文学的好奇心。

4.2 内容解读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次进行文本解读、作者背景介绍和作品分析,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主题及作者表达的技巧。

放鹤亭记导学案1

放鹤亭记导学案1

滑县六中2014级高二导学提纲(文科)《放鹤亭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范围: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一.学习目标1.翻译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2.学生从理解苏轼入手,理解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知人论世】1、知作者作者经历看单元介绍。

明背景苏轼因上书批评变法,得罪了变法派,他感到了不妙,请求外任,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打击,本文写于1078年,这已经是苏轼外任的第八年。

作为渴求功业的苏轼,八年不能还朝,心头的郁闷可想而知。

仕既不如意,隐亦不可得,所以只能借文章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表明对官场的厌恶与不满。

三、导入: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读文章,疏通字音。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见幻灯片)补充注释:及:漫上。

扉:门。

明年:第二年。

升:登上。

作:造。

适:恰好。

晦明:昏暗和明朗。

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

旦:早晨。

纵:听凭。

名:给······命名。

挹(yì):通“揖”,作揖。

五、展示、点评:要求:大声,规范,清晰,迅速(黑板展示需在2—3分钟内书写完)六、当堂检测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七、小结八、作业:反复朗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理清思路。

放鹤亭记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放鹤亭记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放鹤亭记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放鹤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徙知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放鹤亭记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放鹤亭记》教案【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重难点提示】1,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所以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来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而读懂文章仍然是本课的重点。

2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思想源自于其坎坷的经历;本着从经历入手的原则,深入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就是学生们在学习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学生自学解决学习的重点。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来解决学习的难点。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

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

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

千百年来,盛读不衰。

2004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

《放鹤亭记》测试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放鹤亭记》学案答案

《放鹤亭记》学案答案

11《放鹤亭记》学案答案【自学导航】(参考答案)(一)实词1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建造,动词)2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恰好,副词)3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边际,活用为动词,接近边际)4……,纵其所如(动词,到……地方去)5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方位名词,外)6暮则傃东山而归(动词,向……方位)7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使动,使……跟从)8挹山人而告知(动词,斟酒)9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作动词,比得上)10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代词,这种情况)11啄青苔而履白石(动词,踩、踏)12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名词用如动词,戴黄冠,后面的“葛衣”“草履”与“黄冠”用法相同)(二)虚词于迁于故居之东(介词,到)作亭于其上(介词,在)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介词,在)以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介词,把,后边省略“之”)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动词,“以为”连用,认为)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介词,凭借)其余以饱汝(介词,用……来,后边省略“之”)二、1、首段叙写建亭的原因及取名的依据;第二段写隐居之乐;第三段写《放鹤》《招鹤》二歌。

2,“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高翔而下览”“翻然敛翼”“矫然而复击”。

两只鹤放浪山野,纵其所如;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我的思考】(参考答案)①在感性认识上:两只鹤是无拘无束,任意翱翔;张山人是逍遥自在,悠然闲适。

②在理论依据上:文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作者从两部经书上找到了理论依据。

小结:文章通过形似和神似两个层面,把鹤和隐者巧妙地链接在了一起。

【课后检测】(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

此处不作形容词,也不能理解为“和睦”。

2、答案:A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

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

〖2021年整理〗《放鹤亭记》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放鹤亭记》优秀教案

《放鹤亭记》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写景、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对比、引用历史典故的方法3、掌握“于、当、如、从”等实词虚词【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学生概括段义。

2、抓住鹤与隐者的形象分析【教学难点】1、隐居之乐与统治者之乐的区别2、学习两两成对、交替行文的方法【教学方法】教授法、设疑法【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打开课本39页,看《松鹤图》。

有关鹤的词语或词语,你们知道哪些?举几个。

如鹤发(比喻白色)、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精神旺)、鹤立鸡群(比喻卓越出众)、驾鹤西游(鹤是长寿的象征,仙鹤,中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

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今天就来学习《放鹤亭记》二、研读第一段1、问:第一段与鹤有关吗?明确:有关。

写到放鹤亭问:为什么称为放鹤亭?明确: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解释: 驯: 驯服如—去焉—它或—有时问:谁建的?答:是云龙山人张君问:为什么这里建放鹤亭?明确:原因是⑴发洪水,搬迁。

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老舍《济南的冬天》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问:环境还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对四季景色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鹤亭记》教案
张宇庚沈阳市第一中学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
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所以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来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而读懂文章仍然是本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思想源自于其坎坷的经历;本着从经历入手的原则,深入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就是学生们在学习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学习方法
1、学生自学解决学习的重点。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来解决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一、导入
1、欧阳修为亭子取名“醉翁亭”,苏轼为亭子取名“喜雨亭”,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他们为亭子取名的依据是什么了。

那么,现在,如果同学们要为自己建一座亭子,你要依据什么来取名呢?(学生自由发言)
2、好,我们现在进行逆向思维,在苏轼生活的年代,一位姓张的隐士有一座亭子,名字叫做“放鹤亭”,你能猜一猜这座亭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么?(学生自由发言)
3、大家给出了这么多的答案,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很好。

可能大家都想知道正确答案,但是别急,我们先用10秒钟的时间调整一下心态,然后进入文本“拼杀”一番,再来考虑这个问题。

(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氛围)
二、学生4-6人组成一个小组,自主学习,步骤如下:
①个人自学,标出不能解决的知识点。

②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习和交流,解决各自的难点
③教师出示投影,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④小组合作,翻译整篇课文。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根据本课的难易程度,时间大约25分钟,教师巡视掌控全班情况,随时答疑)
三、问题设置
(一)实词
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建造,动词)
·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恰好,副词)
·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边际,活用为动词,接近边际)
·
……,纵其所如(动词,到……地方去)
·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方位名词,外)
·
暮则傃东山而归(动词,向……方位)
·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使动,使……跟从)
·
挹山人而告知(动词,斟酒)
·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作动词,比得上)
·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代词,这种情况)
·
啄青苔而履白石(动词,踩、踏)
·
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名词用如动词,戴黄冠,后面的“葛衣”“草履”与“黄冠”用法相同)
··
(二)虚词
于迁于故居之东(介词,到)
作亭于其上(介词,在)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介词,在)
以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介词,把,后边省略“之”)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动词,“以为”连用,认为)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介词,凭借)
其余以饱汝(介词,用……来,后边省略“之”)
四、学生在小组内练习翻译课文,教师巡视,随时解答问题。

(选修课的翻译不作重点强调,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即可)
五、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体会并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1、摹写自然,文中有诗亦有画。

2、两两成对,交替行文。

六、作业
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

第二课时
要点: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本文的是想内涵。

一、学生速读课文,体会并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学生概括段意,教师小结:
首段叙写建亭的原因及取名的依据;第二段写隐居之乐;第三段写《放鹤》《招鹤》二歌。

2、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写作思路:写鹤——写隐者——写感慨
二、探讨全文
(一)鹤
1、请同学举出一些带有“鹤”字的成语,谈一谈你所理解的“鹤”。

(回答重点在于说出鹤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如“鹤立鸡群”“焚琴煮鹤”等)
2、请同学找出在文中作者是如何描述鹤的。

提示:“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高翔而下览”“翻然敛翼”“矫然而复击”
小结:两只鹤放浪山野,纵其所如;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3、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将鹤与隐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①在感性认识上:两只鹤是无拘无束,任意翱翔;张山人是逍遥自在,悠然闲适。

②在理论依据上:文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作者从两部经书上找到了理论依据。

小结:文章通过形似和神似两个层面,把鹤和隐者巧妙地链接在了一起。

(二)隐者(隐士)
1、提问:你如何来评价古时候的隐者?
2、请看下面的文章,说说文中对隐者抱有什么态度。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文中借子路的口,表达了孔子及儒家对隐者的态度---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明显持批评的态度。

3、请同学们再次速读文章,分析一下苏轼对隐者以及隐者生活所持的态度。

提示:原文有“饮酒于斯亭而乐之”“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从这两句话不难看出,苏轼对隐者的态度——欣羡。

4、小结
苏轼在文章中表明:同样是鹤,隐者爱鹤,有益无害,其乐无穷,而卫懿公爱好养鹤,竟然因此而亡国;同样是酒,刘伶、阮籍之类的隐者,赖酒以保全自己并留名后世,而君王好酒,却要遭到告诫。

因此苏轼得出结论:同是好酒好鹤,因人不同,“其为乐不可同日而语也”。

(三)感慨
1、阅读下面的文字。

或问东坡,云龙山人张天骥者,一无知村夫耳。

公为作《放鹤亭记》以比古隐者,又遗以诗,有‘脱身声利中,道德自濯澡’,过矣。

”东坡笑曰:“装铺席耳。


《河南邵氏闻见后录》
教师解释:“装铺席”是宋人俗语,意为“装门面”。

苏轼文名极重,何用“装铺席”?苏轼诙谐的答词实际上透露了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消息:无非是借说山人来寄托自己的感慨罢了。

2、那么苏轼此时有什么感慨呢?先请同学简介一下苏轼生平。

教师出事投影:
1037年出生
1056年19岁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1061年24岁通过制科考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65年28岁还朝判登闻鼓院
1069年32岁任监官告院,两次上书否定变法
1071年34岁出任杭州通判
1074年37岁改任密州通判
1077年40岁改任徐州通判,期间作《放鹤亭记》
1079年42岁改知湖州,同年“乌台诗案”发,年底贬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47岁改贬汝州
1086年49岁回朝,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52岁出朝知杭州
1091年54岁知颍州
1092年55岁改知扬州
1094年57岁贬知英州,后贬为惠州司马
1097年60岁贬为琼州别驾(海南儋州安置)
1100年63岁遇赦内迁
1101年64岁病逝于常州
3、教师总结:
苏轼因上书批评变法,得罪了变法派,他感到了不妙,请求外任,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打击,本文写于1078年,这已经是苏轼外任的第八年。

作为渴求功业的苏轼,八年不能还朝,心头的郁闷可想而知。

仕既不如意,隐亦不可得,所以只能接文章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表明对官场的厌恶与不满。

三、提升
1、苏轼必须要用积极进取的理想,去面对孤独苦闷的现实;但是,他既向往自由隐逸的生活,又难舍功名事业的诱惑;他自负才华横溢,故张狂;他自感功业难就,故满腹牢骚。

这些无不体现了苏轼内心儒道两种思想的难以调和,苏轼表面上羡慕隐者,但是此时他的骨子里还是进取。

2、儒是苏轼的“粮店”,积极进取,成就功名,是他赖以生存的生命理想,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做下去!
道是苏轼的“药店”,是他人生不得意时赖以治理心灵创伤的药,因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活下去!
3、本文流露出苏轼在官场不得意时的感慨,但是它更是苏轼出世“情结”的一次浅浅的流露。

当更大的打击降临时,苏轼将向“道”寻求更多的庇佑,以求心灵的解脱,试看“前后”《赤壁赋》。

四、作业
预习《后赤壁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