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独秀“反孔批儒”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思想转型期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思想转型期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思想转型期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考号:姓名:王敬波(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儒家、古代教育、古代文学的态度来论述他的传统文化观,分析陈独秀在思想转型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而分析他对近代思想启蒙的作用,并且透析出其传统文化观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传统文化观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重要人物,在革命时期由于“右”的错误而遭批判,之后继续坚持投降主义,可以说他的一生经历是坎坷的。

但他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分析他的传统文化观,透析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对陈独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上创造的文化。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1)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陈独秀所作文章的对象——思想、文学、教育都是属于文化的。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对文化是有自己的见解的。

他曾说:“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样。

”(2)由此我们可知,陈独秀认为文化是一个独立于军事政治之外的个体,而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一个文化体系下包含着诸多细之又细的分支。

陈独秀生于19世纪晚期,正当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

他少时苦读四书五经,习作八股考上秀才。

在青年时期他接受的依然是传统的仕途教育。

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开始创办《新青年》,在当时死气沉沉,风雨如晦的社会政治空气下开始了开创性的启蒙工作。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理想与对传统文化的观点。

据分析,其文章不外从思想革新、文学革新、教育革新三大方向入手。

革新就是要改革创新,而其对象便是传统的思想、文学、教育诸方面。

二、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一)对传统伦理及宗法制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是富有伦理特性的,自汉武帝独尊儒术起,儒家学说就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到封建社会后期却日渐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成为新文化运动首要推翻的对象。

新文化运动为何覆孔孟——以陈独秀为例

新文化运动为何覆孔孟——以陈独秀为例

东岳论丛【Jan.,2007 Vo l. 28 No. 1 2007 年1月(第28 卷/第1期)(Do n g Y ue T r ibune)新文化运动为何“覆孔孟”———以陈独秀为例李新宇(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关键词]五四;陈独秀;反孔;民主共和[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因“覆孔孟”而常受非议,但他们为什么要激烈地反孔?却一直缺少认真的清理。

以陈独秀为例考察,他反对孔教入宪,旨在捍卫思想和信仰的自由,维护公民的平等权利。

他认为孔教与帝制不可分割,而与共和绝不相容,尊孔涉及要民主共和还是要君主专制的问题。

他认为孔子之道不适于现代生活,有违个人独立和人权平等的原则。

陈独秀并不否认孔子之道在历史上的功能,也不否认它能维系世道人心,但他不能容忍这种维系继续下去,因为他所向往的是不同于传统的世道人心和不打折扣的现代社会秩序。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 8353(2007)01 - 0102 - 06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孔之举,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都有人不以为然,甚至极为反感。

在这个世纪之交,孔子的香火灭而复燃,越来越旺,大成殿年年举行隆重的祭典,峨冠博带,三叩九拜,加上新编的仿古乐舞,在吸引着外国游人的同时也对新一代进行着教育和引导。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曾经痛心于思想文化变化之慢,但新的经验证明,思想文化的变化有时也快,有一句流行的话是“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其实用不了二十年,只要有足够的舆论力量,一代大脑的流行色很快就可以制造出来。

在这种背景上成长的一些年轻学者已经很难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一些人那里,尊孔似乎是天经地义,而反孔简直不可思议,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和吴虞等人都成了怪物。

面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断然否定者至今仍然是极少数,一般的表达都用“虽然但是”的句式,但面对当年批孔的行为,人们似乎已经无须思索,就可以扔“过激。

”下一个断语:然而,接下来的问题却无法回避: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都疯了吗?精神不正常吗?如果不然,他们为什么要那样激烈地反孔?事实上,只有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并弄清他们的思想逻辑,才可以避免做出轻率的判断。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

第2课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政治领域:在□01北洋军阀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领域: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领域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4)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兴起1.为什么说尊孔复古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尊孔复古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制造的舆论,其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2.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原因(1)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2)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3)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青年。

3.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为辛亥革命“补课”,补思想启蒙的课。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破坏民主,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前期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关系(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3)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性质01思想解放运动。

是一次伟大的□2.积极作用04(1)全面攻击了□02封建专制思想,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03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06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2)促进了□05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07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3)是一场全面的□08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陈独秀,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而又十分特殊的领袖人物,民国以来,尤其是到五四运动、大革命和抗战前期,他一直都是一位大名鼎鼎、无人不晓的历史风云人物,并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既是近代中国一位有重要影响而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陈独秀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离开了“举人“的旧路,踏上了“共产党”的新路。

陈独秀几乎参加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从拒俄运动、辛亥革命到反袁斗争;从励志会、青年会、暗杀团、欧事研究会到岳王会;从《国民日报》、《甲寅》、《安徽俗话报》到《新青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更为辉煌的是他成为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五四运动”既是指1919年5月4日的学生爱国运动,又是指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最先撑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他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

无庸讳言,陈独秀在领导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发表过一些过激的言论,对一些问题也确实是矫枉过正。

然而,矫枉过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包袱过于沉重的民族来说,不啻为跳出窠臼的必要动力。

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观点“固然偏激武断,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不能不说,它是打破宗法礼制、圣贤名教一统天下的禁锢,为中国文化步入现代化进程,立下不世之功的。

” 因此,毛泽东和孙中山都对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然而,长期以来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反而被其他文化人盖其锋芒。

对此,一位台湾的学者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中国大陆的文化界长期以来高举鲁迅而贬低陈独秀,在台湾及海外则高举胡适而贬低陈独秀,两者都是有欠公平,而不合乎实际的。

事实上,陈独秀无疑是这一时代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的领导者,而鲁迅和胡适乃是陈独秀主办《新青年》时代的左右大将罢”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非常注重启迪民智、民德的工作。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_论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_论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论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胡 军(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西文化冲突的日益激烈,一批有志之士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袁世凯称帝及康有为的《致总统总理书》激起了以西方思想为指导的知识分子的强烈抨击。

陈独秀连续发表批孔文章,反对假借孔教以实施复辟,成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陈独秀批判的直接对象不是孔子,也不是儒家思想,而是假借孔教实施复辟帝制的所有活动。

一方面,陈独秀肯定了儒家思想的价值;另一方面,陈独秀站在西方思想的立场上认为儒家思想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倡导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他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映射出整个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并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在现实条件下,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如何走进现代化。

关键词:陈独秀;儒家思想;西方思想;新文化运动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9)0420026209收稿日期:2009204220作者简介:胡军,男,上海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并重的运动,它是由《新青年》创刊为其序幕,而结束于1923年。

其宗旨是要在国内引进、介绍、确立一种新的人生论。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为了在国内引进和确立此种新人生论,我们就必须批判甚或颠覆中国传统的人生论,尤其是儒家的人生论。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陈独秀的一生也就注定了以反孔教为己任。

近代史上,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均以孔教相号召,鼓舞舆论,当时国内“孔教会”、“尊孔会”等林立于中国各地。

这种政治形势迫使陈独秀不得已而拿起笔,连续写下了大量的批孔文章。

尤其是康有为的《致总统总理书》更激起了陈独秀批孔教的热情。

在这之前,陈独秀虽有批孔教的言论,但尚未有专论出现。

如在《敬告青年》一文中,他对孔教就有所批评,但此文主体还是介绍、引入一种新的人生论。

五四时期反孔的三点启示

五四时期反孔的三点启示

五四时期反孔的三点启示讲到反孔,五四毫无疑问是一个里程碑,具有奠基意义。

这次反孔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孔子的思想权威和文化权威不再,圣人也被迫走下了神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与此同时,在反孔的理论、思维、目标上也有独创:运用的是西方人权、民主、自由理念,展示的是科学实证的思维逻辑,追求的是现代文化和文明的构建。

五四反孔给人以太多的震撼,也留下了太多的思想文化财富。

在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积聚的宝贵遗产越多,可以从中挖掘的经验教训也越丰富。

当然,经验教训也是历史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五四反孔也是一座“富矿”。

仅就其反孔的方法和手段来讲,就可以得到多方面有益的启迪。

这里集中讲三点:启示之一:孔子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文化的问题只能用符合文化本身发展规律的方式来解决,五四反孔较多的是政治革命式的大批判,淹没了最初设定的文化式的学理解析,结果是思想震撼有余,持久的文化积累不足。

按照梁启超的观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发生,是近代中国人引进西方文化逐步深化的能动反映。

他在1923年纪念《申报》70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也就是新文化运动,是学精神文化。

梁启超解析陈独秀一代优秀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的逻辑思维是:民国建立后,“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

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陈独秀等人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初衷并非要搞政治运动,而是像梁启超在这里所分析的那样革新“旧心理”,打造新“人格”。

1916年来临之际,陈独秀即撰文呼吁国民尤其是青年,要发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气概,“动心忍性”,来一番国民性格的彻底改造,为铸造新文明,建设新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满怀激情地写道:从1916年开始,“吾人首当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民族,以新家庭”。

论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孔教观

论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孔教观

论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孔教观1. 陈独秀高扬“德先生”、“赛先生”旗帜批判孔教A:在批判孔教、愚昧、守旧等传统观念中,“德先生”与“赛先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有力武器。

陈独秀明确指出,只有提倡民主与科学、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陈独秀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对孔教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B:陈独秀批孔的一个重点是对“三纲”的批判。

他认为孔教所倡导和宣扬的这一套纲常伦理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而中国之所以产生种种问题的症结即在于孔教所宣扬的纲常伦理,孔教别尊卑明贵贱,与专制和迷信紧密相连,使民主与科学无从发展,社会变革无以成功。

所以,必须对孔教进行彻底揭露和批判,使民主和科学真正深入人心,才能真正促进政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陈独秀对孔教的批判,突出理由是孔教与现代社会生活严重不相适应,它已经成为过时的道德。

他在论证孔教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时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作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孔子学说是不合时宜的,因儒教已不适于现代生活,孔子生在古代社会,其道德伦理思想是封建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化发展,封建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为封建制度、为君主贵族服务的孔子之道也已经成为过去,而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民主、兴科学、崇人权、争自由、倡平等的时代。

陈独秀对孔教批判着墨最多的是它与帝制的关系,认为尊孔与立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他说:“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恶,非根本之罪恶。

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这又进一步论证了尊孔与复辟的关系。

他认为伦理、政治、忠孝作为其根本教义的孔教,与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共和制度是绝对不相容之物,提倡孔教必然破坏共和,违背民主。

他不仅反对把孔教与帝制相连,而且反对立孔教为国教,否定把孔教宗教化。

陈独秀认为孔教乃教化之教,不是神道设教之宗教,那种试图将孔教立为国教的行为无疑是荒谬的和不切实际的,而立孔教为国教,也违背信仰自由的民主原则。

五四新文化运对儒学态度的再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对儒学态度的再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对儒学态度的再认识毛学斌人们通常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激进的反传统的反儒学的运动。

在高中的学习中,一提到五四运动马上就会想到打到孔家店,而打到孔家店通常被理解为打到传统打到儒学。

于是五四反儒学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成为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

其实,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单的当成一次反儒学运动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读、曲解和偏激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当时他们提出的一些言论和口号中得出他们真实的态度。

从当时《新青年》提出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新文化派他们提出的“打到孔家店,打到孔府,孔道及儒教等”实际上指的是礼教。

陈独秀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他当时对儒学得批判只涉及伦理方面而不涉及宇宙观和人性观,而且在伦理层面上只批评那种以纲常为中心的社会约束性道德,而没有涉及以“仁、诚”为中心的道德。

总之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基础道德,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并没有否定,相反还给以肯定。

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吴虞曾说过,我们批判的是礼教而不是礼仪。

第二,新文化运动从不否定儒家学说的历史价值,但反对用封建社会的宗法道德来愚昧民众,来阻碍现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思想在我国的传播。

陈独秀在《答佩剑青年》中说过“本志诋孔以宗法社会之道德,不适于现代社会生活,未尝过此以论也。

可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当时新文化学派他们当时所批判的中心点是专注于当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封建社会的宗法道德等方面。

第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反对尊孔复古逆流,也是反对袁世凯的帝制复辟。

民国初年正是孔子被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所利用的玩弄之时,在1915年和1917年先后出现了两次打着孔教名义的帝制复辟,这两次帝制的复辟使当时的有志之士看清了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而当时的反儒言论主要就是针对这一系列事件而发生的。

陈独秀在《四答常乃德》中说过“学理而至为他种势力所拥护所利用,此孔教之所以一文不值也。

此正袁氏执政以来,吾人所以痛心疾首孔教而必欲破坏之也。

陈独秀的思想

陈独秀的思想

第二章陈独秀的思想一、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一员闯将。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正是袁世凯积极进行帝制复辟之时。

但是陈独秀宣布的编辑方针却是:“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杂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期旨也。

”列宁说过:“公开声明拒绝过问政治,这也就是政治。

”①陈独秀不直接“批评时政”,但他是要谈论政治的,而且所谈论的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10月《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

)中,提出了“唯民主义”的口号,主张“主权在民”的主张还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

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所谓的共和政体,但是“主权在民”并没有实现。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中国还是封建军阀官僚专政的国家。

因此“主权在民”的提出就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作用。

陈独秀说:“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人民惟统治者之命是从,无互相联络之机缘,团体思想,因以薄弱。

此种散沙之国民,投诸国际生存竞争之漩涡,国家之衰亡不待蓍卜。

”他指出世界发展的趋势是“英法革命以还,唯民主义,已为政治之原则。

”所以中国必须实行唯民主义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惟国人欲采用此主义,必先了解此主义之内容。

内容维何?欧美政治学者诠释近世国家之通义曰:‘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

’易词言之,近世国家主义,乃民主的国家,非民奴的国家。

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也。

民奴国家,伪国家也,执政之私产也,以执政为主人,以国民为奴隶者也。

真国家者,牺牲个人一部分之权利,以保全国民之权利也。

伪国家者,牺牲全体国民之权利,以奉一人也。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就要破除奴性、提倡个性解放。

陈独秀像17、18世纪欧洲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一样,大声疾呼,要求个性解放。

他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发表文章《敬告青年》。

陈独秀民主思想 顾结龙

陈独秀民主思想  顾结龙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期末论文题目: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简述姓名:顾结龙年级:2013级学号:2013040855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年12 月论文提要近年来,关于对陈独秀这个人物的评价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观点,越来越多的观点开始倾向于对他的历史功绩的赞扬,而对于他在国共合作期间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也有了新的认识。

但仍然不够全面,对于一个人物的评价,不仅要从他的性格特点,行事习惯等方面分析,还要更加注重于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

本文将从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内容、特点等方面作出简要评,以求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于陈独秀晚年主要民主思想的几个问题顾结龙摘要:近年来,关于对陈独秀这个人物的评价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观点,越来越多的观点开始倾向于对他的历史功绩的赞扬,而对于他在国共合作期间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也有了新的认识。

但仍然不够全面,对于一个人物的评价,不仅要从他的性格特点,行事习惯等方面分析,还要更加注重于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

对此,笔者谨从以下几点来对陈独秀先生的晚年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主特征大众民主意义一、陈独秀先生晚年民主思想主要内容(一)什么是民主关于民主问题,陈独秀在《致西流的信》的信中阐述了六个方面的观点。

⑴要实现大众民主就必须实现大众政权,如果不是实现大众民主就必然会沦为斯大林式的格柏乌政制;⑵以大众民主取代资产阶级民主是进步的。

例如以德国和俄国的独裁来代替英法美的民主则是退步的,而直接或间接有意或者无意的组成这一退步的人们都是反动的,不管他们口中说得是如何如何的“左”;⑶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是有其具体含义的,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而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的民主,其内容都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和方式有所差异而已。

⑷民主固然包含议会制,但议会制度并不等同于民主的全部内容。

陈独秀的客观评价介绍

陈独秀的客观评价介绍

陈独秀的客观评价介绍曾经人们因为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的右倾机会主义而否定了他的一生,但是时间和真相告诉了我们陈独秀是被右倾的,真正犯错的是当时苏联引导的共产国际。

陈独秀的一生都在反对,最早的时候和胡适之间的书信往来就是胡适对他的评价,所以两位虽然道路不通,但却是终生的知己。

从研究陈独秀的学者书中我们看到了陈独秀是那代知识分子救国的缩影,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们又献身的精神,这是人格的高度,是值得我们赞扬的。

陈独秀的一生奉献了两个儿子的生命,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革命,他在世的时候入狱四次,晚年生活贫困,最后在疾病中去世,活着的时候没有鲜花与掌声,而且成为自己同志的打击对象。

众矢之的,所以他很冤屈,大革命的失败他承担了全部的责任,但是事实上错误在苏联。

陈独秀的一生其实对中国的贡献是功大于过的,但是他遭受的打击却非常惨重。

陈独秀是中国真正的英雄人物,陈独秀贡献一有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二是领导了五四运动,三是创建了共产党。

但他的过错在与不得不执行共产国际的政策向国民党的让步,最后不能忍罪名而被开除党籍。

陈独秀的一生是爱国的,而且宁折不屈,为真理而奉献一切,对陈独秀的评价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人是负面,但是相信总会有一天,陈独秀头上那顶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也会脱掉的,中国总会给与陈独秀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

陈独秀嫖娼案是真的吗陈独秀在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时候曾有一起嫖娼案,陈独秀好友胡适曾指责当时小报的报道和人们的传言都是无稽之谈,部分文界学者竟视之为真,真是奇怪。

嫖娼是陈独秀和夏元瑮都做的事情,但是将挖伤某妓之下体是人们借着私人行为对陈独秀的公然攻击。

陈独秀嫖娼是真的,但是挖伤妓女下体是假的。

其实在民国期间,我们现在熟知的北京大学曾是高官子弟的学堂,1917年,留法回来的蔡元培就在北洋政府的邀请下出任北大校长,当时被文人视为跳火坑之举,当时的北京红灯区就是八大胡同,妓院里成两院已堂就是她们的最佳主顾,其中一堂就是指北大的旧称京师大学堂。

陈独秀“非孔批儒”说之检讨

陈独秀“非孔批儒”说之检讨

陈独秀“ 非孔批儒” 说之检讨
李 燕
( 北京教育学院 教师教育人文学院, 北京 1 0 0 1 2 0 )
摘 要: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和五四运动的主要发起人, 陈独秀关于孔子及儒学的诸多论断, 成 为构建五四新文化运动“ 反传统” 话语体系的重要支点。陈独秀的“ 非孔批儒” 主要从政治、 学术、 伦理三 个维度展开。事实上, 这并不意味着陈独秀对孔子及儒学完全否定, 他的“ 非孔批儒” 体现出变易发展的文 化观。从他身上, 可以看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 边际性人格” 。要获得上述认识, 必须回到历史的语境中 加以审视。 关键词: 陈独秀; “ 非孔批儒” ; 五四新文化运动; “ 边际性人格” 中图分类号: K 8 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6 0 5 X ( 2 0 1 5 ) 0 5 - 0 1 5 0 - 0 5 C h e nD u- x i u ’ s C r i t i q u eo f C o n f u c i u s a n dC o n f u c i a n i s mR e v i e w L I Y a n ( F a c u l t yo f E d u c a t i o nf o r T e a c h e r o f L i b e r a l A r t s , B e i j i n gI n s t i t u t eo f E d u c a t i o n , B e i j i n g 1 0 0 1 2 0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A s t h el e a d e r o f N e wC u l t u r eM o v e m e n t a n dt h ep r i m a r yd r i v e r o f t h eM a y 4 t hM o v e m e n t , C h e nD u-x i up u t f o r w a r dd i s c o u r s e s o nC o n f u c i u s a n d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w h i c hh a db e e nt h e i m p o r t a n t f u l c r u mo f a n t i - t r a d i t i o n a l d i s c o u r s e s y s t e m , a c a d e m i c a n de t h i c a l d i m e n s i o n s . A c t u a l l y , C h e nD u - x i ud i dn o t d e n y C o n f u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I t w a s m a i n l y f o c u s e do np o l i t i c a l c i u s a n dC o n f u c i a n i s mt h o r o u g h l y . B e s i d e s , I t r e f l e c t e dt h ev a r i a t i o na n do f t h ec u l t u r a l c o n c e p t . Wec o u l ds e e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 m a r g i n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a t t h a t d a yb yr e v i e w i n gh i s b e h a v i o r . I t w a s n e c e s s a r yt og o b a c kt o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t e x t i no r d e r t o o b t a i nt h ea b o v e . K e yw o r d s : C h e nD u - x i u ; c r i t i q u eo f C o n f u c i u s a n d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t h eM a y 4 t hN e wC u l t u r eM o v e m e n t ; m a r g i n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

孔子和陈独秀的“礼”遇

孔子和陈独秀的“礼”遇

泰州教育TAIZHOUJIAOYU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孔子和鲁迅两位历史人物的文化主张是必修的重要知识点。

尽管他们相隔两千多年,但因为“礼”相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将陈独秀“反对封建礼教”简单理解为“全盘否定儒家文化”、“全盘否定孔子”。

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认知误区,教师需要结合其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厘清孔子大力倡导的“礼”与陈独秀竭力批判的“礼”,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区别与联系,这对于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孔子以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为理想,从个人道德追求“克己复礼”为发端,到最终实现“天下归仁”为政治归宿。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越来越强大的贵族世卿,称雄争霸,政治上不再听命于周天子,社会进入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转型一个大变革时代。

为了恢复西周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治秩序,孔子提出了四个方面主张。

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以“礼”塑造君子人格。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君子,首先要习“礼”,“礼”被列为六艺教学内容之首。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学“礼”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立于礼、约于礼、归于礼”,不习“礼”的人,则在社会上无法立足。

在家庭生活方面,以“礼”彰显孝悌传统。

在家庭生活方面,孔子主张“诗礼传家”,恪守西周“亲亲”的宗法制度,提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还特别倡导尊老孝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爱”是有尊卑亲疏差别的等级之爱。

在社会交往方面,以“礼”构建和谐社会。

《孟子·滕文公下》用“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来反映当时“周室衰,礼法隳”的社会现实。

为缓和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和为贵”,既强调礼的运用须以和为贵,又指出礼的内在规范性,“以礼节之”,将礼的施行作为理想社会建立的基本途径,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基本准则,用来调适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对陈独秀“反孔批儒”的再认识

对陈独秀“反孔批儒”的再认识

对陈独秀“反孔批儒”的再认识作者:郭继民苗青来源:《理论导刊》 2014年第11期郭继民1,苗青2(1.海军陆战学院,广州510430;2.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西安710043)摘要:作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和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实践者,陈独秀在处理“外来”文化和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之关系时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方式:早期他以为科学、民主与传统儒学形如水火;后期则以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势不两立。

其“反叛”固然过于激进,但毕竟“事出有因”。

我们探讨陈独秀“反孔”之态度,旨在通过还原历史之场景,恰适地理解其思想,并为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之会通”提供参鉴。

关键词: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儒学;“反孔批儒”中图分类号:K8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11-0044-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11AHZ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继民(1972-),男,山东郓城人,海军陆战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中西哲学文化比较;苗青(1966-),女,郑州人,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硕导,研究方向:伦理学。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和五四运动的主要发起者,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和践行者,早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

与有“容人并存之雅量”、颇具中庸思想的李大钊不同,在对待儒家的态度上,陈独秀措辞“激烈”,大抵以反封建制度的“斗士”面目出现于世。

就“表象”而言,陈独秀可谓彻底否定了传统,否定了儒家。

然而,事实上,问题却没有这么简单。

一、陈独秀反孔之“维度”及内容1.反孔之维度。

若片言只语地摘抄陈独秀的“反孔”、“反传统文化”之言论,似乎他真的是彻底的反传统者。

譬如在《警告青年》中,他明确宣布,“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1]168又如,其对“国学”批驳亦非常严厉:“学问无国界,‘国学’不但不成个名词,而且有两个流弊:一是格致古微之化身,一是东方文化圣人之徒的嫌疑犯;前者还不过是在粪秽中寻找香水(如适之,辛辛苦苦的研究墨经与名学,所得仍为西方逻辑所有,真是何苦!),后者更是在粪秽中寻找毒药了。

《陈独秀传》读后感

《陈独秀传》读后感

《陈独秀传》读后感近日,适逢建党九十周年,我认真读了《陈独秀传》,感触颇深。

历史上对陈独秀的评价很有争议,包括党内对这位党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陈独秀这个人很复杂,有很大的功,也犯了很大的错,但我认为,相比较而言,他的功劳应是主要的。

他的功劳主要体现在思想方面,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与推动者之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提倡使用白话文,破除封建思想,宣扬马克思思想,而他还是党的缔造者之一,虽然他的性格倔强固执,导致最后因思想跟不上历史前进的步伐而犯了错误,但相比他的功劳来说,他可以说功大于过。

毛泽东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会议上,在指出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及后来搞托陈取消派“反对我们”之后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

他是有过功劳的。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份进了共产党。

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

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独秀则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但是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普列汉诺夫以后变成了孟什维克,陈独秀是中国的孟什维克。

……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

”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

在其他许多人的评价中,多数的舆论都认为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

在这些评价中,值得提出来的是他最亲近的一位托派理论家的说法:郑超麟在《悼陈独秀同志》一文中说:“陈独秀同志能够从卢梭主义,进于雅各宾主义,进于马克思主义,进于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

陈独秀晚年改变了对儒学的看法

陈独秀晚年改变了对儒学的看法

陈独秀晚年改变了对儒学的看法
新文化运动期间,作为文化激进主义者的陈独秀以激进的反传统、反孔教的态度著称于世。

陈独秀在价值判断上,是把孔教与西化,与现代生活完全地对立起来看待的。

他对孔教的批判,概括地说,即是孔教因为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所以不适合现代生活,此为其一;其二,孔教为后世所利用,特别是“定于一尊”,所以一钱不值。

把三纲视作孔教的核心,并非陈独秀等反孔教的激进派的一家之言,像文化保守派中如杜亚泉,也明确表示过相同的看法,甚至到了四十年代,贺麟在一篇文章中,也表述了类似的观点。

孔子的礼教思想,陈独秀也没有放过,他是努力加以批驳的。

然而,在作出这样的判断时,陈独秀对孔教本身并没有做过整体上全面地考察和认识。

比如孔教的核心思想“仁”,孔子“天”道观的实际内涵,他几乎更是只字不提。

他的不谈孔子“天”道观,显然是不想自己在批驳孔教时,力不从心,或者露出破绽。

然而,全面的整体上的反孔教的重要原因,
是尊孔派对孔子的神圣化。

晚年的陈独秀在回顾新文化运动时说过,他们反孔教,是因为“每一封建王朝,都把孔子当做神圣供奉,信奉孔子是假,维护统治是真。

”把对神化的孔子的批判与原始孔子区分开,是为了使反孔教更令人信服。

孔子的儒学思想中确实存在迂腐陈旧的观念,但这是受当时的社会条件所限。

孔子的辨证思想不光是在当时,在现今社会同样具有进步性。

如孔子“天”的思想,就是孔子先进思想的代表。

孔子的思想确立了社会秩序,具有很强的伦理观,并且将人们从蒙昧的唯心思想中解放出来,他的理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学说。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_论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_论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论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胡 军(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西文化冲突的日益激烈,一批有志之士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袁世凯称帝及康有为的《致总统总理书》激起了以西方思想为指导的知识分子的强烈抨击。

陈独秀连续发表批孔文章,反对假借孔教以实施复辟,成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陈独秀批判的直接对象不是孔子,也不是儒家思想,而是假借孔教实施复辟帝制的所有活动。

一方面,陈独秀肯定了儒家思想的价值;另一方面,陈独秀站在西方思想的立场上认为儒家思想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倡导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他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映射出整个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并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在现实条件下,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如何走进现代化。

关键词:陈独秀;儒家思想;西方思想;新文化运动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9)0420026209收稿日期:2009204220作者简介:胡军,男,上海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并重的运动,它是由《新青年》创刊为其序幕,而结束于1923年。

其宗旨是要在国内引进、介绍、确立一种新的人生论。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为了在国内引进和确立此种新人生论,我们就必须批判甚或颠覆中国传统的人生论,尤其是儒家的人生论。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陈独秀的一生也就注定了以反孔教为己任。

近代史上,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均以孔教相号召,鼓舞舆论,当时国内“孔教会”、“尊孔会”等林立于中国各地。

这种政治形势迫使陈独秀不得已而拿起笔,连续写下了大量的批孔文章。

尤其是康有为的《致总统总理书》更激起了陈独秀批孔教的热情。

在这之前,陈独秀虽有批孔教的言论,但尚未有专论出现。

如在《敬告青年》一文中,他对孔教就有所批评,但此文主体还是介绍、引入一种新的人生论。

试论陈独秀的儒家观

试论陈独秀的儒家观

试论陈独秀的儒家观
胡军
【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3)003
【摘要】20世纪初,随着西方思想的继续涌入,中西文化的冲突日益激烈.袁世凯称帝及康有为的<致总统总理书>激起了以西方思想为指导的知识分子的强烈抨击.陈独秀连续发表批孔文章.其实陈独秀批判的直接对象并不是孔子,也不是儒家思想,而是假借孔教实施复辟帝制的所有活动.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是整个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的缩影,而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必然产物,在提出救亡图存的一个方向的同时,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在当今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如何走进现代化.
【总页数】8页(P37-44)
【作者】胡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2
【相关文献】
1.试论儒家诚信观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启示 [J], 赵卫东
2.试论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民主宪政观 [J], 陈丽平
3.试论"儒家社群主义"何以可能——从社群主义与儒家"自我观"比较的角度 [J],
谢晓东
4.试论儒家学说的自然观知识观及其变革精神 [J], 康华
5.试论陈独秀的科学认识观 [J], 刘友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五四时期陈独秀“反封建”说的反思

对五四时期陈独秀“反封建”说的反思

对五四时期陈独秀“反封建”说的反思
冯天瑜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2009(0)7
【摘要】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将前近代中国各种落后现象归之"封建制度之遗",因而力倡"反封建"。

陈氏此说从日本、西欧移植而来,忽略了一个前提:日本、西欧前近代是以领主经济、贵族政治为特征的封建社会,其近代化运动必须"反封建";然中国前近代则是以地主经济、官僚政治为特征的宗法专制社会,其近代化运动题旨应当另行概括。

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健将在古义与西义相通约的情形下使用"封建"概念,没有采纳陈氏此说,但由特定历史条件所致,陈氏放弃古义与西义的"泛封建"说流传广远。

【总页数】8页(P88-95)
【关键词】陈独秀;反封建
【作者】冯天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1.1
【相关文献】
1.五四时期陈独秀"反封建"命题评析 [J], 冯天瑜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反封建"思想评析 [J], 赵图雅;斯钦
3.“女性的发现”与女性精神的高扬——“五四”启蒙女性文学与新时期女性视角反思小说的关系 [J], 郭云婷
4.“女性的发现”与女性精神的高扬——“五四”启蒙女性文学与新时期女性视角反思小说的关系 [J], 郭云婷
5.“五四”前后陈独秀对“封建”意涵的探索——中共“反封建”话语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J], 翁有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陈独秀“反孔批儒”的再认识作者:郭继民苗青来源:《理论导刊》2014年第11期摘要:作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和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实践者,陈独秀在处理“外来”文化和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之关系时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方式:早期他以为科学、民主与传统儒学形如水火;后期则以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势不两立。

其“反叛”固然过于激进,但毕竟“事出有因”。

我们探讨陈独秀“反孔”之态度,旨在通过还原历史之场景,恰适地理解其思想,并为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之会通”提供参鉴。

关键词: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儒学;“反孔批儒”中图分类号:K8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11-0044-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11AHZ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继民(1972-),男,山东郓城人,海军陆战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中西哲学文化比较;苗青(1966-),女,郑州人,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硕导,研究方向:伦理学。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和五四运动的主要发起者,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和践行者,早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

与有“容人并存之雅量”、颇具中庸思想的李大钊不同,在对待儒家的态度上,陈独秀措辞“激烈”,大抵以反封建制度的“斗士”面目出现于世。

就“表象”而言,陈独秀可谓彻底否定了传统,否定了儒家。

然而,事实上,问题却没有这么简单。

一、陈独秀反孔之“维度”及内容1.反孔之维度。

若片言只语地摘抄陈独秀的“反孔”、“反传统文化”之言论,似乎他真的是彻底的反传统者。

譬如在《警告青年》中,他明确宣布,“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1]168又如,其对“国学”批驳亦非常严厉:“学问无国界,…国学‟不但不成个名词,而且有两个流弊:一是格致古微之化身,一是东方文化圣人之徒的嫌疑犯;前者还不过是在粪秽中寻找香水(如适之,辛辛苦苦的研究墨经与名学,所得仍为西方逻辑所有,真是何苦!),后者更是在粪秽中寻找毒药了。

”[1]404单凭这两条,似乎就足以断定陈独秀对孔教乃至中国文化的“憎恶”与否定。

问题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陈独秀固然反孔、反国学,但我们须厘清他在哪个层面上“反传统”。

倘若不清楚这一点,笼统地讲陈否定传统、否定儒家,将可能造成“一锅煮”的糊涂账。

因为陈独秀反孔、反传统是有针对性的,此“针对性”,也就是笔者所谈的“层面”或“维度”。

关于“层面”或“维度”问题,我们可借鉴诠释学的相关理论。

按照诠释学的相关原理,若对人类社会所处的“思想-社会体系”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分“纯理论”“被解释的理论”“以被解释的理论为价值内核的行为结果”等三个层面。

与此相关联,儒家文化同样可分为这样三个层面,即儒家原始思想(纯理论)、被意识形态化而衍化为仁义道德及各种义务式的儒家教条(被解释的理论)以及“教条支配下的儒教社会”(由被解释的理论所形成的实际效果)。

借鉴此种模式,窃以为,就当时“尊孔”与“反孔”派所持有的立场而言,大概可以这样划分:梁漱溟等“尊孔派”的思想家大抵立足于第一个层面,即持守儒家思想(义理)本身,强调其对人的情感之适意,发掘其符合人性的永恒价值;康有为等“保皇派”乃主要基于维护第二、第三两个层面之立场;反孔派的思想家基本立足于第二、第三个层面,即主要从儒教社会、从社会批判进而反对其背后的价值支柱——儒教教条,并强调这些教条所体现出来的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冲突。

2.反孔的具体内容。

对儒家理论的分类确实有助于我们厘清陈独秀反孔之“维度”,陈独秀反儒家乃至反传统,主要基于第二、三个维度,他很少触及第一个维度。

确切地讲,其反孔、反传统更是直接针对袁世凯称帝、康有为立孔教等一系列事件(自然也包括当时中国的儒教独占一尊的现实背景)。

他在《复辟与尊孔》中明确指出:“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故不能已于一言。

”[1]229关于这一点,胡军先生也有类似考量,他曾撰文指出,“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文章①所批判的直接对象并不是孔子本人及儒家思想,而是康有为为帝制复辟运动而发的思想言论及实践活动。

”[2]言及陈氏反孔、反传统之具体内容,概略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政治上,反对孔教之“专制”。

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之所以才打出“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1]168之口号,乃是针对康有为等“以孔子为大教,编入宪法”的政治叫嚷。

以陈氏观之,当时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竟然不顾世界发展之潮流,却打出孔教的“绝对服从”那一套,仰仗尊孔之名进行。

照直说,他们就是在孔教的“君臣大义”中找寻其倒行逆施行为的理论合法性。

鉴于此,陈氏针锋相对,打出反孔教,乃至反“传统文化”的旗帜。

因为在他看来,“礼教吃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的价值内核就是儒教教条,其主要内容就是绝对的服从和卑屈陋劣的奴隶心态。

与绝对的服从相匹配的是绝对的权力,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独裁,必然导致腐败。

因此,欲反专制,只有从根源上打倒“孔教”的教条乃至其“核心价值”,方才能釜底抽薪,唤醒民众自由、民主的意识。

此亦如其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所言,“吾国欲图世界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知的国民政治也。

”[1]107政治上的反孔,实质上是对当时专制事实的反叛,大致隶属于第三维度的范畴。

(2)伦理上,主要反对封建的“三从四德”。

陈独秀认为,政治上专制之根源在于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

在《一九一六年》一文中,陈氏对儒家的三纲五常理论进行批判。

他认为,儒者三纲之说,乃是一切道德之根本。

无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还是夫为妻纲,皆将后者置于附属品的奴隶地位,在这种伦理架构下,天下所有为臣、为子、为妻之男女,断然无任何独立自主的地位。

以此伦理所制定的忠、孝、节等道德名词又强化这种奴隶道德。

更何况,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的道德、礼教、政治,其仅仅与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名誉相关联,而与大多数国民的幸福无涉,与当今时代更不相契。

这里,单就陈独秀对“三从四德”的批判来看,则更多是基于第二层面,其目的仍在于摧垮那些萌生专制制度的“儒家教条”。

(3)在学术上,主要反对孔教的“一孔之尊”,争取百家争鸣的自由权。

陈独秀反孔,还有学术(包括“旧文学”)上的考量。

五四运动之前,陈在《古文与孔教》一文中明确指出,“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惟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锢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又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

斯二者,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潮,显相背驰,不于根本上词而辟之,则人智不张,国力浸消,吾恐其弊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

”[1]177即便把孔教作为国粹来弘扬,也应考量其他的学派,而不必仅仅尊孔,恰如其言,“即以国粹论,旧说九流并美,倘尚一尊,不独神州学术,不放光辉,即孔学亦以独尊之故,而日形衰落也。

”[1]177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一文中,陈独秀亦质问道:“儒学不过学术之一种,倘以儒术统一为国是、为文明,在逻辑上学术与儒术之内包外延何以定之?倘以未有独创异说为国是、为文明,将以附和雷同为文明、为国是乎?则人间思想界与留声器有何区别?”[1]286在陈独秀看来,孔教甚至还算不上“一流的国粹”,在《宪法与孔教》中,陈独秀通过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与孔子之比较,认为作为国粹的儒家孔子甚至比不上阴阳、法、名、墨诸家。

针对复古派的主张,陈独秀给予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尊孔者“效法汉武之术,罢黜百家,独尊孔氏,则学术思想之专制,其湮塞人智,为祸之烈,远在政界帝王之上”。

[1]145陈独秀所主张的学术上的反孔,依然处于二、三层面,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儒学的核心。

二、反“孔教”的目的和策略1.反“孔教”的目的。

关于陈独秀反孔的目的,我们可按历史进程进行粗线条划分:前期即其作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其反孔教之目的就在于倡导并落实科学与民主之精神;后期是指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其反孔目的还在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此部分仅以前期的科学、民主论述之)。

(1)对于民主,陈独秀尤为推崇。

陈独秀将民主理解为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并将民主化视为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

他认为,近世国家是“民主的国家”,民主国家是真正的国家,它以人民为主人,以保护全体国民利益为宗旨。

中国欲革新政治而图存于现代世界,必须以“民主主义”为发展目标。

民主主义的核心在于个人的解放,在其创刊的《新青年》中,陈独秀将之称为“人权”。

他当时颇醉心于资产阶级的“人权说”,认为人权是近代文明的主要特征,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标志。

在《警告青年》一文中,他明确指出:“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

”[3]其中,“自由、平等、博爱”更是近代文明之精华。

然而,在当时之旧中国,阻碍民主思想的“劲敌”是孔教,基于民主主义的观点,陈独秀对“孔教”进行了无情的攻击。

在陈看来,旧的封建礼教道德、政治、文化,乃是造成当时国家衰退、国耻丛生之要因,因此他甚至发出“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之过激言论。

(2)对于科学,陈独秀同样推崇有加。

他认为“科学”与“民主”若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同样重要。

他认为,科学首先是对迷信的否定,科学法则具有支配一切事物之功能,遵循科学理性,人类即可祛除迷信的羁束,解放锢蔽的智灵,获得真理的力量。

同时,科学还具有征服自然和厚生、利用的功效,现代社会之工业、商业、农业的经济功用,都离不开科学。

在现代社会,机器巧夺天工,而且新器发明日进未已,科学之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具有无限的潜力:“余辈对于科学之信仰,以为将来人类达于觉悟获享幸福必由之正轨,尤为吾国目前所急需。

”[3]93陈独秀倡导科学精神,其主旨还在于以理性科学之精神破除鬼神迷信、偶像迷信(崇拜)与宗教迷信:“增进自然界之知识,为今日益世觉民之正轨,一切宗教,无裨治化,等诸偶像,吾人可大胆宣言者也。

”[1]144对于偶像崇拜,陈独秀曾引用一些有趣的说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一声不做,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不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实)是无用。

”[1]276偶像崇拜,实则是权威崇拜的、孔教崇拜的“形象化”,任何东西一经绝对化,则必然导致权威化、偶像化。

纯粹的鬼神迷信及宗教自然涉及科学知识,须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以攻破之,至于偶像(权威)之“无来由”的迷信则需对“孔教”开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