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梳理
《怀疑与学问》提纲(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怀疑与学问》提纲一、全文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二、两个分论点:(1)3-5段: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6段: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三、全文结构1、中心论点(1、2段)2、第一个分论点(3-5段):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第一层:(3、4段)对于传说应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相信第二层:(5段)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3、第二个分论点(6段):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的作用1、提出中心论点,引用名人名言作论点,简洁有力2、引证法,证明中心论点五、3-5段的分析1、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结构层次:第一层:(3、4段)对于传说应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相信第二层:(5段)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3、论据第四段事实论据:三皇五帝的例子、腐草为萤的例子/第五段道理论据:引用孟子的话4、论证方法(1)例证法:作用——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真实、典型的直接证明了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引证法:作用——引用孟子的话,权威、可信的直接证明了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对比论证法①第四段第二句:作用——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地论证了对于传说尧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便相信,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②第五段第一、二句:作用——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地论证了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
六、第六段的分析1、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注意:本段第一句是过渡句,作用:承上启下)2、结构层次②——⑤②——⑧⑥——⑧①提出分论点⑨——113、论据事实论据(第6-8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求学的例子4、论证方法及作用(1)例证法:作用——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求学的例子,真实典型地直接论证了在不断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4张PPT)
8
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视察:察看,审察【P94】 腐草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P94】
尽信书不如无书:原指完全相信《尚书》, 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 拘泥于书本。【P95】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P95】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 反驳、攻击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 个分论点时运用的关联词“不仅”“也”看出来。
2020/7/3
13
3.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每一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即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 疑”,或“学则须疑”) 。
2020/7/3
4
文体知识:
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
①举例论证: 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 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 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2020/7/3
5
作者 简介
2020/7/3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 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 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 派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也是中国 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 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 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 究。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 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古史辨》 《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 《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 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2020/7/3
12
2.找出本文的过渡句,说说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书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课件新人教版20181228238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运用哪两个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 进行论证?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点拨:本文的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分论点一是:怀疑是 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二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 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点拨:本文主要采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 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文章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者程颐和张载的话作 为论点,又作为论据,很有说服力。中间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 不如无书”,并做了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 随便盲从或迷信”,与该段的论点十分切合。 举例论证: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举了古书上“三皇、 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 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事 例。用这些事例作为论据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8
怀疑与学问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程颐 (yí ) 譬 如(pì ) . . má ng(盲)从 停滞 (zhì ) . 2.读准多音字 记载 :zǎi 其他读音:zài 组词:满载而归 .
二、重要词语 1.譬如:比如。 2.腐草为萤:腐草化为萤火虫。 3.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4.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 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5.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6.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7.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代表作品有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19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手册:18 怀疑与学问
18 怀疑与学问1.重点字停滞.(zhì) 塾.师(shú) 虚妄.(wàng) 步骤.(zhòu) 启迪.(dí) 盲.从(máng) 视察.(chá) 2.多音字解⎩⎪⎨⎪⎧(jiě)瓦解(jiè)解元(xiè)解数 更⎩⎨⎧(gēng )打更(gèng )更加 3.形近字⎩⎨⎧懒(lǎn )懒怠獭(tǎ)水獭⎩⎨⎧臂(bì)手臂譬(pì)譬如 ⎩⎨⎧塾(shú)私塾熟(shú)熟练 ⎩⎪⎨⎪⎧萤(yíng )萤火虫荧(yíng )荧屏莹(yíng )晶莹 4.重点词语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墨守:因循保守、不知变通。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1.“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开头引用名言,在全文起了提出中心论点、充分论据的作用)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引用论证,引用孟子的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句话在文中承上启下,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阐述怀疑在做学问时的重要作用。
从“消极”方面来说,怀疑是辨别真假、剔除虚妄的必要步骤;从“积极”方面来说,它更是创新的基本条件)1.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鞭辟入里,令人信服。
论点鲜明,层层论证。
文章开头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3~5段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
第3、4段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见,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标】 1.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递进式结构进⾏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故事导⼊ 有⼀只鹅,在很⼩的时候就被主⼈放到⼀个⼤肚长颈的瓶⼦中养着。
鹅的⾝⼦窝在瓶⼦的肚⼦⾥,脖⼦刚好能伸到瓶⼝之外。
每天主⼈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养尊处优很快就长⼤了。
当鹅的⾝⼦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从瓶⼦⾥被拿出来的时候,⽤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分离? 请⼤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分离。
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的疑问? ⼆、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
1920年毕业北京⼤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
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探究课⽂,明确结构 1.通读课⽂,提取本⽂的中⼼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家找找看,课⽂哪⼀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 明确: 怀疑是从消极⽅⾯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组合作完成,找出本⽂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明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定有许多⼝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梳理
第18课《怀疑与学问》一、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 é)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
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二、理解词义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
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
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问题解疑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 -1980),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刚,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代表作:《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古史辨》、《史林杂识》二、理解词义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
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
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问题解疑1.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就全文来看,第③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如何对待传说”做铺垫。
3.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40张PPT)(优质版推荐)
合作探究
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 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顾颉刚
2020/3/20
新课引入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幼年读的书 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 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 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 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 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 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 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 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 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不能。 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
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 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到整体 ,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写作特色
(1)善于引用名言、列举事例来论证论点, 说服力强。
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古代著名学者的 名言,列举了诸多事例,作为论据,大大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 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 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5段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写作特色
第4段以听说“三皇、五帝”和“腐草 为萤”时的追问为例,论证做学问时怀疑的 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 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列举了清 代大学问家戴震善疑多问的事例作为论据, 很有说服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学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闯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程颐( ) 譬如( ) 步骤( ) 懒惰( )塾师( ) 大儒( ) 停滞( ) 虚妄( )2.解释下列词语。
(1)虚妄:(2)墨守:(3)不攻自破:(4)辨伪去妄:(5)停滞: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3.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三、合作思考,赏析探究6.“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7.“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四、拓展阅读,开阔视野“知入”与“知出”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47页PPT)
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段: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18课《怀疑与学问 》课件 (47页P PT)
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18课《怀疑与学问 》课件 (47页P PT)
整体把握
用“因为……,所以……,可见……。其实怀疑 不仅是……,也是……。因此……。”这种句式 把这六句话连缀成文,句子的顺序可以打乱。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 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 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 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 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3)论点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4)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事实和道理。 (5)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2020/8/15
新课引入
2002年春天,12岁的湖北女孩聂利到一个养蜂 场去玩,蜜蜂嗡嗡的声音引起了聂利的注意。她想 :蜜蜂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 产生嗡嗡的声音。可是,它们停在蜂箱上时翅膀并 没有振动,为什么还会嗡嗡叫个不停呢?会不会是 它另有发音器官呢?聂利从图书室借来《十万个为 什么》,书中也明确指出蜜蜂没有发音器官。这又 是怎么回事呢?聂利决心把这事弄个明白。
秋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秋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怀疑与学问》是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18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怀疑是推动学问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难度适中,适合九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逐渐增强。
但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问观,明白怀疑是推动学问发展的动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怀疑与学问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怀疑与学问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一些著名的怀疑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怀疑在学问中的作用。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怀疑与学问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怀疑的重要性2.怀疑的方法3.怀疑的实践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较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下面这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怀疑与学问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学ppt课件【含教材习题及答案】
精读细研
这句话涵盖了两个方面:课文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的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 “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其中的“消极”和“积极” 是指由浅到深的不同阶段,上半句交代“怀疑”对吸纳已 有知识和做学问的作用,下半句交代“怀疑”对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 的升华,两方面相结合,由浅入深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 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
思考探究
一 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 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是指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 索”“辨别”三步。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消极方面 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思考探究
二 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 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整体感知
3.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
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提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体感知
5.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分两个部分: 一(1、2):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二(3—6):证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3-5):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
精读细研
1.课文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言,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提出了中心论点,使文章充满趣
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做学问为什么要有怀疑的精神?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怀疑和学问(推荐)
第二层:(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 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说说第三段的内容有什么内在关系,这 段有何作用。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 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做学问也是这样……”
3.“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 便不攻自破了。”
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什么?
第三层。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 加以论证,第三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 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 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 内容。
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 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 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细读感悟
阅读第一部分,说说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张载
文章的论点:
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作用:
提出了论点; 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
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阅读第二部分,根据内容划分层次。
阅读第六段,说说开头的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承上,是上 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 述的论点。“不仅……,也……”,分句之间 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 论述深入一步。
②内容上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 点。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 “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从一个方面回答为什么 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了总论点; 后一分句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另一 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 件,阐明总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
学问》知识点梳理
一、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
顾颉刚,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生词识记
程颐譬如腐草为萤
虚妄盲从停滞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四、整体感知
第1、2段提出了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
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在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①引出下文,使上下紧紧相联。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的说服力增强。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
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的说服力。
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案示例:层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举二例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答案示例: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
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讲道理论证论点。
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
三、举实例论证论点。
四、归纳作结,照应论点。
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