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解析

合集下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一)原文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二)解析1. 首联-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描绘出登上岳阳楼后看到的壮阔景象。

站在岳阳楼上,远望岳阳城的景色尽收眼底,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湖。

这两句从空间上进行描写,展现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

2. 颔联-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是千古名句。

诗人笔下,大雁仿佛懂得人情,将诗人的愁心带走;而君山则像是衔来了美好的月亮。

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引”和“衔”字赋予了雁和山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此时欢快的心情。

3. 颈联-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进一步渲染了岳阳楼之高。

诗人感觉自己在云间安榻,在天上举杯饮酒,这种夸张的描写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出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

4. 尾联-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描写了诗人醉酒后的状态。

凉风吹来,吹得诗人的衣袖飘舞,既写出了一种闲适惬意的感觉,又与前面的欢快氛围相呼应,给全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李白书法特点(一)整体风格1. 李白的书法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

他的书法笔画舒展自如,线条流畅,充满了灵动之感。

在书写过程中,笔势奔放,不受拘束,体现出他自由奔放的个性。

2. 其书法往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笔画的轻重缓急、疏密相间,就像诗歌中的韵律一样,富有变化。

例如,在一些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可能会有轻重的变化,笔画之间的间距也会根据书写的节奏有所调整。

(二)与诗歌风格的联系1.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书法也同样如此。

在书法作品中,他可能会运用一些独特的笔法或者字体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浪漫情怀。

字体的形态可能会比较奇特,有些笔画会像他诗歌中的夸张描写一样,有超乎常规的伸展或者弯曲。

2.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由、豪放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书法创作中。

登岳阳楼-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教师版)

登岳阳楼-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教师版)

登岳阳楼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杜甫(712- 770),字子美。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唐代宗大历五年,杜甫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的代表作有《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作歌》,“三吏”“三别”等。

2.文本分析(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译文: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早闻洞庭盛名,然而直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但其中暗含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沉郁之情。

开篇虽平常,却蕴含着强烈的令黄对比之感。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译文: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坼”“浮”两字描绘了洞庭湖恢宏的景象,渲染了磅礴的气势。

洞庭湖的博大与诗人胸襟的博大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译文: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自伤漂泊,无限辛酸。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诗人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选择置个人遭遇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情景默写1. 《登岳阳楼》中用“昔闻”为“今上”蓄势的句子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 《登岳阳楼》中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句子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3. 《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杜甫登岳阳楼的深度解析

杜甫登岳阳楼的深度解析

杜甫登岳阳楼的深度解析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感情真挚而著称,而其中《登岳阳楼》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杜甫登岳阳楼的内容和意境进行深度解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描绘了他在岳阳楼上所见所感,同时也抒发了他对自身困
境和时代变迁的思考。

诗中通过对岳阳楼和楼上景色的描写,塑造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他以巧妙的笔墨将山水与人文景观结合,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诗中首先描绘了楼上的景色,在描绘细腻的同时,表现出杜甫对大自然的赞美
之情。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楼下汩汩的洞庭湖水,楼前草木葱茏的景象,以及远处平滩上农民的耕作,生动地再现了江南的美景。

然而,诗中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在旅游胜地的背后,杜甫以
独特的视角观察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提到了岳阳楼的历史意义,以及楼下江景的变迁。

在他的叙述中,透露出自己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寻找历史的渴望。

此外,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还表达了自己的困境和感伤。

他提到自己的身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他还提到了世事无常,时光荏苒,“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聪明。

”这些诗句表达了杜甫对命运无常和悲愤的情绪。

总的来说,杜甫《登岳阳楼》通过对岳阳楼和周围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
实和自身命运的思考,形成了一幅宏大而深刻的画面。

他赞美大自然的壮丽,同时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悟。

这首诗以其深情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古诗词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古诗词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古诗词赏析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试简要分析颈联所含的深意。

2.诗歌尾联写到“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3.“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一语双关,请分析双关所指的具体内容及表达作用。

【答案】1.“万里”与“三年”对举,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遭遇,充满了无尽忧愤之情。

2.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动荡之忧;韶华已逝,难图大事,老大伤悲的落寞。

3.“风霜”既指秋色浓重,(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一语双关,表达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

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

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要信息的提取。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所以答此题最好联系一下时代背景。

首先“老木苍波无限悲”中可以看出诗人悲眼前之景“老木苍波”;“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写自己的辗转奔波之悲;“白头吊古风霜里”,“风霜”明指自然实物,实喻社会现实,因此就有了国破家亡之悲;自己40岁了,头发白了,难以成大事,不免没落悲伤。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岳阳楼》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岳阳楼》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岳阳楼》含答案
(2021·福建·高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8.颔联写出了洞庭湖自然景象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29.请简要概括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28.水势浩瀚、宏奇伟丽。

29.尾联写到当时天下兵荒马乱,而作者自己昔日远大抱负已成泡影,不禁老泪纵横。

表达了作者伤时忧世(或忧国忧民)的感情。

【解析】2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

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气势磅礴恢宏。

颔联写出了洞庭湖自然景象水势浩瀚、宏奇伟丽的特点。

29.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表达了作者心系国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范文一:登岳阳楼杜甫赏析大家好,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古诗——《登岳阳楼》。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其中的意境和美感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首诗始于“朔方”,意思是指杜甫来到这个地方时仍旧是冬天。

在他继续往南走后,天气却渐渐变暖了。

到了楼顶,他俯瞰着湖水和城镇,刻画出了岳阳楼独有的风貌。

在杜甫看来,这座楼是塑造了中国历史和风俗的地方,也是他所站立的地方。

他借此点明了自己为国忧民又深爱生命的思想。

杜甫也表达出了他如何通过文学来发表自己对于时局的看法。

以及,他如何剖析他自己、家庭和祖国的意识和想法。

杜甫用自己的眼睛深深地刻画出了这座楼的景象,与此同时,在他的脑海中,历史出现了。

他发现,历史是永不停止的,一直延伸到最深处。

杜甫揭示出了每个历史环节的真值和意义,以及每个重大事件中的感受和感悟。

他回答了一个问题: "我们都在追求什么,又清楚为什么?"写作重点:本文通过笔者的有感情派析和解析的方式来对古诗《登岳阳楼》进行了解读。

在写作中,应该通过丰富的描述和细节,让读者尽可能的理解原汁原味的古文化和学术概念。

同时,要利用诗中色彩和音响的意象,帮助读者呈现出杜甫自己看到的艺术风格。

用词分析:本文用词严谨,表达准确。

古诗中的熟语, 比如"朔方之地"和 "长江”的描写给读者古代中国山水的氛围。

对于隐喻和比喻,比如“楼魂”,这种学术措辞给读者更多的内容去研究和探究。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运用感受性词汇,比如“美态”和“破暇”等等,让读者在文学的风景中畅游。

范文二:登岳阳楼杜甫赏析嗨,大家好,我来给大家分享一篇古诗《登岳阳楼》。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创作的,写的就是岳阳楼这座地标建筑。

诗的前半部分,是杜甫在“朔方”时的感悟。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们应该理解“朔方”指的是一个听起来比较陌生的地方,这里早已经是深冬时节。

但是,当他往南央行时,天气变得暖和了。

到了楼顶,他俯瞰四周,畅游观光。

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解析诗歌《登岳阳楼》——从教案中获得答案

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解析诗歌《登岳阳楼》——从教案中获得答案

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解析诗歌《登岳阳楼》——从教案中获得答案的文章诗歌是一种优美多彩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思想和情感体验,而且还能够培养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常常会将诗歌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的一部分,让学生们学习和解析。

本文就以《登岳阳楼》为例,从教学案例入手,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解析策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一、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在解析任何一首诗歌之前,了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登岳阳楼》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诗歌中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时局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们讲解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重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任何一首诗歌都会有自己的主题和意象。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字词、句子和段落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例如,对于《登岳阳楼》这首诗,它的主题是“江山如此多娇”,意在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在分析意象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出现的人物、景物、动物等,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意象。

例如,在《登岳阳楼》中,杜甫用“天接云涛连晓雾,”来描绘山水风光的壮美,用“楼观察世间情”,来表达自己对命运的思考,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表达对人生的哀婉和沉痛。

这些意象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诗歌,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们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

三、精准把握诗歌的语言技巧和诗歌形式诗歌作为一种具有规律感和美感的艺术形式,其语言技巧和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语言技巧和诗歌形式,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例如,在《登岳阳楼》这首诗中,杜甫采用了长短句相间的方式构建诗歌结构,使诗歌更具有美感和节奏感。

同时,他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典故、象征等,来丰富诗歌的意象和表现力。

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刘

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刘
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Fra bibliotek例题引路
【练习1】分析《登岳阳楼》的行文思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分析】首联点题,交待登楼。颔联写登楼所见的洞 庭景象,景中亦寓情感。颈联转入人事,诉说自己 的孤微身世:亲朋音断,老病无依。尾联总括一篇 之情感,为个人的身世和国家的战乱而伤怀。全诗 的思路是:点题→写景→言事→结情。
【归纳】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 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练习4】分析《客至》的思路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分析】全诗紧扣“喜”字来写。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 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其 实写的是盼客,为下文客至的喜出望外作铺垫,这是第一层。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从诗人与客谈话的内 容可以看出是迎客。写出了喜出望外的心情。这是第二层。 颈联转入待客的描写。表现出宾主亲密的关系。尾联作结, 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后两联都是写待客,是为 第三层。
归纳
1、律诗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四分法,起承转合式结构。 ②二分法。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
尾联是第二层。 ③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
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绝句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 转,第四句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
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 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 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盼客、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注释及解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注释及解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登岳阳楼[唐]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

亲朋无一字④,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关山北⑥,凭轩涕泗流⑦。

〔注释〕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

大约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冬。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是当时岳阳县城的西门楼,下临洞庭湖。

②坼(che彻),分裂。

大致说来,湖在楚之东,吴之南,中由湖水分开,故曰“坼”。

③乾坤,指日月。

《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④字,指书信。

⑤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身患肺病、疟疾、风痹、耳聋等多种疾病,故云。

⑥戎马,指战争。

据史载,大历三年秋冬,吐蕃屡侵陇右、关中一带,京师戒严。

因其地在岳阳西北,故曰“关山北”。

⑦凭轩,倚楼上栏杆。

涕泗(si四),眼泪曰涕,鼻涕曰泗。

涕泗流,犹言老泪纵横。

张载《拟四愁诗》:“登崖远望涕泗流。

”〔解析〕这是诗人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在岳州(今湖南岳阳市)登岳阳城西门楼时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

它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向被奉为岳阳楼题咏之作的双璧,享有后人不敢复题的盛誉。

首联以今昔对举,一上来便点出岳阳胜景在洞庭一湖,登楼是为了观湖;而“昔闻”、“今上”的转接,也隐隐透出一种百闻不如一见、夙愿始偿的快慰与感喟。

洞庭在湖南北部、岳阳西,是我国长江流域著名的大湖。

据《清一统志·岳州府》载,“每夏秋水涨,周围八百余里”。

诗人久慕洞庭盛名,如今登上岳阳城楼,自然要纵目眺望,尽情领略一番。

颔联即就“水”字渲染:出句言东吴南楚在此分界,洞庭地跨古代吴、楚二国(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从地域上言其阔大;对句则说其势浩瀚,日夜涌流,整个日月星辰都似乎飘浮于其中。

它使人自然联想到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的名句,感受到洞庭湖水负载万物、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

杜甫登高 、登岳阳楼、蜀相、客至高考必背四篇详细解析,理解性默写

杜甫登高 、登岳阳楼、蜀相、客至高考必背四篇详细解析,理解性默写

诸葛亮
杜甫
志向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抱负
境 遇 刘备――三顾茅庐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命 运 出师未捷身先死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早年仕途坎坷 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 怀才不遇 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既有对比失落的感伤,也有同病相怜的苦楚
品读文本,体悟情感
1、找一找,最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是什么?
时代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 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 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 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
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 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 死出蜀途中。
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 扫过。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 你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 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作者采用与 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 感。
干尽杯中酒。“客至”之 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 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 显然露而无味,诗人以呼 唤邻居作结,把席间的气 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之愁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 登台,倍思亲也;独,孑然孤“独”也 。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 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 难,壮志难酬。苦恨:“苦”: 极度;“恨”:遗憾。杜甫此时 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 民,却无能为力。新停:刚刚放 下。杜甫晚年因病戒酒。

登岳阳楼解析

登岳阳楼解析

登岳阳楼解析
《登岳阳楼》这首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1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创作背景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九年级语文《登岳阳楼》

九年级语文《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一、解题《登岳阳楼》,这里写的是作者杜甫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景象,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和作者的感受,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自己寂寞身世的感慨和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二、走进作者杜甫(712-770)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河南巩县。

作者青年时期(三十五岁以前)的主要活动是读书与游历,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去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被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官场十分失望,抛官弃职,举家西行。

几经辗转,作者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称其“杜工部”,就源于此。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杜甫写这首诗时(769年)已五十七岁,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除了原来患的肺病外,又添风湿病,右臂偏枯右耳聋。

杜甫的登岳阳楼解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解析

杜甫的登岳阳楼解析
《登岳阳楼》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名篇,此诗是杜甫在岳阳楼登楼时所作,通过描绘楼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沉痛的政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楼顶的壮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广阔美景,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这些描绘使诗人有了豪情壮志,感叹大自然的宏伟与不可抑制的力量。

然而,随着诗篇的发展,情绪逐渐由豪迈转为悲愤。

诗人用“时难”的表达,显示了他对社会和国家的忧虑。

“时难”可以被理解为自然灾害和政治动荡所带来的困难。

诗人的内心被无尽的痛苦刺痛,“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最后,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呈现国家兴衰的现实,表达了他对当前政治局势的担忧。

他以自己多次迁徙的遭遇来论证,杰出才能也会被迫随着时代的动荡而流离失所。

《登岳阳楼》是杜甫一首充满悲壮情感的诗作,通过绘制壮丽景色与表达时局困境,揭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具有杜甫诗歌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2020高中语文 第09课 登岳阳楼(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高中语文 第09课 登岳阳楼(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9课 登岳阳楼1.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坼. ②乾坤.. ③戎.马④凭轩. ⑤涕泗.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吴楚东南坼. ②乾坤..日夜浮 ③戎马..关山北 ④凭轩涕.泗流2.①chè;②qián kūn;③róng;④xuān;⑤sì3.①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②象征日月星辰等;③借指战争;④眼泪、鼻涕。

1.首联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手法: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情感:写早闻洞庭湖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2.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试析“坼”“浮”的表达效果。

自然景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写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置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

“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形象。

3.颔联写的是洞庭湖的雄奇壮观,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这样写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诗词意境解析登岳阳楼

诗词意境解析登岳阳楼

诗词意境解析登岳阳楼诗词意境解析——登岳阳楼登岳阳楼,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风靡千古的名篇。

这首诗由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表达了作者在登临岳阳楼时所感所想,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并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壮丽的意境。

本文将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的意境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山水风光来塑造了一幅壮丽的江湖景象。

诗中的岳阳楼矗立在湖泊之上,巍峨而高大。

诗人描绘楼前湖光山色,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壮阔的自然世界。

通过使用形容词和动词,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滟滟随波千万里”,诗人创造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象,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其次,诗中融入了历史与文化的感悟。

诗人提及了楚汉皇帝观楼的历史典故,如楚威王、汉高祖等人的事迹。

这些历史和文化事件勾勒了一个庄严而雄浑的背景,突显了岳阳楼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把历史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诗人使诗歌不再是简单的描写,而是在这种结合中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引起读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进一步地,诗人以壮丽的意境,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与对个人命运的疑虑。

在诗中,有一段描述浩渺的长江中有许多古人的英魂浮动,这给人一种历史沧桑感和自己渺小感。

而诗尾以“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来总结,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变迁的不解与怀疑。

通过这种方式,诗人使诗歌具有普世性的思考与感悟,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承受命运的坚韧。

整体而言,《登岳阳楼》这首诗以壮丽而瑰丽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发挥了诗歌表达感悟的媒介作用。

诗中通过描绘山水风光和融入历史文化,以及对时代变迁的反思,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意境感受。

这种意境感受使得诗歌超越了时空和具体的对象,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艺术形象,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登岳阳楼这首诗既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怀,也给当代读者带来了新的启示。

诗人通过这首诗的意境,引导人们思考历史与现实,个人与大时代之间的联系,进而对生命的意义有所思考。

《登岳阳楼》的诗眼

《登岳阳楼》的诗眼

《登岳阳楼》的诗眼
《登岳阳楼》的诗眼是 "悲"字。

全诗通过描写登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

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腹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

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形象塑造。

登岳阳楼写景诗句

登岳阳楼写景诗句

登岳阳楼写景诗句
《登岳阳楼》中描绘景色的诗句: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虽未直接描绘景色,但通过诗人过去对洞庭湖的耳闻与如今亲自登上岳阳楼的对比,引出了对洞庭湖壮丽景色的期待,为下文写景埋下伏笔。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全诗中最为人称道的写景之句。

诗人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浩渺的湖水仿佛将吴、楚两地(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东南方向分割开来,天地万物如同在湖面上漂浮,日月星辰昼夜不停在其间沉浮。

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洞庭湖的广阔无垠与波澜壮阔,极具视觉冲击力。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并非直接写景,而是抒发诗人对国家战乱、个人困顿的忧虑与哀伤之情,但其中“凭轩”二字仍暗示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情境,与全诗的写景主题相呼应。

《登岳阳楼》中直接描绘洞庭湖壮丽景色的诗句为第二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联: 尾联: 空间 吊古
登楼观景
时间 悲今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 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 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这首诗共四联,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登岳阳楼(其二) 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 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 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 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噫!微斯 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岳阳楼记
宋 范仲庵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 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 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 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 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 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 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 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 三大名楼。
陈守义
陈与义(1090— 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 洛阳人,是南北宋 之交的著名诗人。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 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 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两 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 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 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 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 监酒税的小官,自然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 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 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以记其事, 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 /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 /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 /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 /
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共分四联。 不解之处,提出讨论。 首联: 地理位置 举目所见
颔联: 登临之地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和杜 甫的《登岳阳楼》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你知道哪些有关岳阳楼的古诗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