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登岳阳楼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答案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答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答案1、指导阅读《旅夜书怀》:在我们读第一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时,语调很缓慢,哪怕重音放在“独”上,依然读起来只有淡淡的忧伤,当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在紧接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

情感表达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第五题和第六题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第55页。

七、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

那只破旧的小船还有那根高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长夜。

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皎洁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江天一色。

八、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茫然凄苦的感情。

“天地一沙鸥”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雄浑开阔的意境。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坼”描写洞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显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描写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显示洞庭湖的壮阔。

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复习导入:背诵学习过的杜甫《登高》(必修三)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意象:急风、、哀猿、清渚、、归鸟、、长江意境:。

情感:。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了解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三、朗读背诵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集体齐读,再学生个人朗读,试背。

四、初知意象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意象:——感受:意象:——感受:意象:——感受: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诗的第一、二句是句,雄厚有力,开门见山地直说过去只是,今天终于登楼了。

提问: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面对的祖国,自己,国家,可谓,实为之感。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人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从而深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深沉情感和崇高境界。

学习并欣赏诗歌中运用的精妙艺术手法,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体会诗人如何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壮观的岳阳楼景象。

通过深入品读这首诗,我们要感悟到诗人对国家兴衰、人民疾苦的深刻关注与忧虑,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登岳阳楼》一诗的作者是唐代的________。

2.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________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

3.诗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心情。

二、选择题1.下列对《登岳阳楼》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早闻洞庭湖之名,暮年才实现登临的愿望,表达了喜悦之情。

B.颔联实写,寓实于虚,寓虚于实,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C.颈联“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老病有孤舟”则表达了诗人的凄苦之境。

D.尾联写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

2.《登岳阳楼》一诗中,押韵的字有()个。

A.2B.3C.4D.5三、简答题1.请简述《登岳阳楼》一诗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的情感。

2.《登岳阳楼》一诗中的颔联是如何突出洞庭湖的特点的?三、全文翻译《登岳阳楼》译文如下: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在这首诗中,诗人杜甫通过描绘洞庭湖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动荡、人民疾苦的深切忧虑和哀痛之情。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孤独无依、凄凉痛苦的心情,以及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重点: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一)知识链接:(1)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高三层,下瞰洞庭湖,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

始建于唐,以宋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而著名。

(2)杜甫(712——770),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意在踏上仕途,一展宏图。

但朝政腐败,统治者之间明争暗斗,使杜甫的报国宏愿化为泡影。

他一生不为重用。

只做过小官。

弃官后的杜甫处境艰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这样,他仍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

(3)这首诗写于公元768年,这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

当时吐番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之秋。

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

(二)初知意象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三)置身诗境什么叫缘景明情呢,就是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自主探究1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2023年《登岳阳楼》导学案 (北师大九年级上册)整理_1

2023年《登岳阳楼》导学案 (北师大九年级上册)整理_1

2023年《登岳阳楼》导学案 (北师大九年级上册)整理《登岳阳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背诵本诗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尝诗歌的意境美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二、学法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三、相关链接1.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家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2.写洞庭湖的佳句(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3.岳阳楼的名联:(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悟得来?(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4)四周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四、课文预习说出诗句大意: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移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斗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沟通五、课堂探究(一)导入课文由前面的背景介绍过渡,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二)初知意象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宽阔宏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独漂泊(三)置身诗境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全都,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简单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动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观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醉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日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宽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涯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丽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年轻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旧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沟通(四)缘景明情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登楼的感情怎样呢?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受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裂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虚实交叉,今昔对比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阔浩渺,还布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概而“浮”字,具有非常鲜亮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涵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呈现在读者眼前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的情感?(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落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际,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救济;“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家,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假如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自主赏析: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颜色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其次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兴奋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相互衬托“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颜色,且更新奇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奇妙,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快喜悦,超脱豁达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愿,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快的情境结束语: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尝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精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一堂课,我们进一步熟识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重视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诗歌所再现的意境,并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赏析,我信任,同学们肯定能沉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之中六、巩固训练1、背诵本诗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袁祖东[《登岳阳楼》导学案(北师大九年级上册)]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高中语文】 《登岳阳楼》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 《登岳阳楼》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导学案课文简介:本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句的分析,理解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其痛切的心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一、背景知识1、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成就: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艺术风格:杜诗的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2、岳阳楼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版

《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版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习目标、重难点】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3、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时伤世,忧【知识链接】(1)江南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与“山东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高三层,下瞰洞庭湖,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

始建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以宋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而著名。

(2)杜甫(712——770),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意在踏上仕途,一展宏图。

但朝政腐败,统治者之间明争暗斗,使杜甫的报国宏愿化为泡影。

他一生不为重用。

只做过小官。

弃官后的杜甫处境艰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这样,他仍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

(3)这首诗写于公元768年,当时杜甫 57 岁,这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

当时吐番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之秋。

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

【自主检测】一、诵读、理解相结合。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通过理解达到背诵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 1(一)字音辨坼.( chè)乾.坤(qián )戎.马(róng)凭轩.(xuān)涕泗..(tì sì)鸟瞰.(kàn)(二)词语解释1. 吴楚东南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2. 乾坤..日月浮(象征天地、阴阳等)3.亲朋无一字.(指书信)4.戎马..关山(借指战争)5.凭轩涕泗..流(眼泪和鼻涕) 1【合作探究】1、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

学生版《登岳阳楼》导学案

学生版《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自主学习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③概括首联内容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③颔联侧重写什么?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三、探究总结全诗1.概括主旨意境2.总结艺术技巧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登上岳阳楼,放眼远眺,天岳山一带,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江水浩淼,流向茫茫天边;洞庭湖面,波阔浪涌,汪洋无际。

大雁南归,高翔的翅膀,带走了我愁闷的心。

月出山缺,仿佛是君山衔来了浑圆的美好之月。

酣卧畅饮,恍若在天上飞杯换盏。

醉后,凉风四起,不胜寒意。

凉风习习,直吹得人,衣袖翩翩,飘舞不止。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

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

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6 登岳阳楼导学案.doc

6 登岳阳楼导学案.doc

6登岳阳楼导学案6登岳阳楼一课时【温故互查】1试背诵范仲淹《岳阳楼记》:2、原文默写:至若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3、译句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事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导学过程】一、初步感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南圻.()乾坤.()凭轩.()戎马()涕泗流()..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1)、吴楚东南圻(2)、戎马关山北..(3)、凭轩涕泗流..(4)、乾坤H夜浮..3、《登岳阳楼》选自,作者,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人们誉为“”,他被人们称为“”。

二、整体感知。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圻” “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鉴赏品析】1.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主旨意境:2.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艺术技巧:【达标测试】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 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②对第二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中考衔接】( 2012湖南)登岳阳楼杜甫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新教材高中语文展示课《登岳阳楼》导学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展示课《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2.把握意向,体悟《登岳阳楼》中蕴含的情感3.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技巧学习过程:一.因声求气,吟咏声韵(读准字音,找准句读,注意语速语气,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体悟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者在《登岳阳楼》中抒发了什么感情?答: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深入探究《登岳阳楼》中蕴含的情感)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忧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1.读书漫游(712-745)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开元19年,20岁的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此时的杜甫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746-755)穷困中见民间疾苦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应试,落选。

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

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

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让杜甫诗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3.陷贼与为官(756-759)国破家亡中的现实主义。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47岁丢官入蜀。

建下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

但山河破碎,风雨飘零,好友李白、高适相继离世,杜甫对于现实的思考愈发沉郁。

代表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愈发深邃,诗风愈发沉郁。

《登岳阳楼》(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本单元所选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及炼字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鉴赏、诗歌朗读比赛等活动深入理解诗人的作品内涵,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的不同风格特征,欣赏诗人的独特艺术创造。

体会诗人借助景物传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圣”。

2.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杜甫离开夔州一路漂泊来到岳阳。

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三、品读诗意1.朗读诗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梳理诗意(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翻译:作者情感:答案: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首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丽风光,心情十分喜悦。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翻译:诗人情感:答案: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生动描绘了洞庭湖水波澜壮阔、雄伟奇丽的气象,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翻译:诗人情感:答案: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登岳阳楼》导学案2

《登岳阳楼》导学案2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略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预习学案【诗海拾贝】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时节江边小村的物态人事及由此产生的感受。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着一“抱”字,尽展才思;拈出一“幽”字,作为全篇纲领。

中间两联展开描写,通过梁上的飞燕、水中的白鸥、画棋局的老妻、敲钓钩的幼子四幅画面,组成一幅清幽恬静的水乡生活图。

尾联表面虽是喜幸之词,内里却包含了后顾之忧和悲苦之情。

自然风光、日常生活景色,诗人信手拈来,皆成妙笔,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及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详见《蜀相》。

二、背景简介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年)冬,诗人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后写的。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雀楼)。

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当时诗人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不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的名篇。

【基础荟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坼( )②乾坤( ) ③戎马( ) ④凭轩( )⑤涕泗( ) 2.辨形组词。

①⎩⎪⎨⎪⎧ 坼 析 ②⎩⎪⎨⎪⎧ 戎 戍 ③⎩⎪⎨⎪⎧ 涕 悌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乾坤日月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凭轩涕泗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案【要点突破】一、整体把握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细部探微2.结全诗句,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一联中“坼”“浮”的表达效果。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诗情画意、咏史纪事、倾情吊古,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通过导学案的形式,为学习《登岳阳楼》的同学们提供一些指导,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一、诗歌背景1. 岳阳楼位于哪儿?为什么杜甫到岳阳楼游览?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它是古代著名建筑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代杜甫游览岳阳楼时,赏景思古,心情激动,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

2.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中描绘了岳阳楼周围的自然景色和江湖之美,同时也反映了唐朝的时代背景。

作者在诗中独具眼光地运用了风景描写,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诗歌分析1.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登岳阳楼》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故国昔日繁荣壮丽的怀念,对当前混乱局面的无奈,以及对自己不幸流落在外的倾诉。

杜甫的怀念侧重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美好,这也是他一贯的论调。

2. 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比喻等。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气势磅礴的对比手法,在表达对时代变革的看法时,通过对比点明了唐代的不足之处。

3. 诗歌结构。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七律长诗,分四首。

每首分别描写了江南小景、长江大河、唐代时的沧桑巨变和自己难以回到故乡的情感。

整首诗歌结构清晰,意蕴深厚。

三、诗歌的意义和价值1. 杜甫《登岳阳楼》的意义在哪里?这首诗旨在表达诗人对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思考,以及对那些过去的辉煌和美好的怀念。

同时,也展示了唐代文学的风采和杜甫良好的人文情怀,在文化和思想方面有着很大的价值。

2. 杜甫《登岳阳楼》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现代人同样存在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不公正、劣迹斑斑的现实的不满,而这一点与杜甫的时代是相通的。

因此,学习杜甫的这首诗,对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启示和力量,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登岳阳楼》导学案 (1)

《登岳阳楼》导学案 (1)

《登岳阳楼》导学案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3 、学会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关于作者杜甫,字,河南巩县人,自号,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是“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他与李白齐名,并称“”,被人誉为“”。

●背景介绍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此诗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重点字词释义: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 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学生版《登岳阳楼》导学案

学生版《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自主学习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赏析诗歌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③概括首联内容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③颔联侧重写什么?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三、探究总结全诗1.概括主旨意境2.总结艺术技巧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登上岳阳楼,放眼远眺,天岳山一带,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江水浩淼,流向茫茫天边;洞庭湖面,波阔浪涌,汪洋无际。

大雁南归,高翔的翅膀,带走了我愁闷的心。

月出山缺,仿佛是君山衔来了浑圆的美好之月。

酣卧畅饮,恍若在天上飞杯换盏。

醉后,凉风四起,不胜寒意。

凉风习习,直吹得人,衣袖翩翩,飘舞不止。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完整版)登岳阳楼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登岳阳楼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登岳阳楼导学案及答案登岳阳楼》导学案编写付丽芳审核聂建银⼀、作者与作品杜甫,字(),河南巩县⼈,⾃号(),因他做过⼯部侍郎,⼜称(), 是我国古代伟⼤的现实主义诗⼈。

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衰的历史和⽼百姓的疾苦,因⽽被称为“他与李⽩齐名,并称“ ”,被⼈誉为“ ”。

⼆、基础积累1、字⾳积累坼.()乾.坤.()戎.马.(.).轩.()涕.泗.(.).2、词语解释:坼:乾坤:轩:戎马:涕泗:3、名句填空:I~r r- i - / * t . r—-1、吴楚东南坼,()2、戎马关⼭北,()三、课⽂探究⼀)、⾸联:昔闻洞庭⽔,今上岳阳楼。

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了怎样的意境?⼆)“吴楚东南坼,乾坤⽇⽉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2、这两句中表现⼒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较)3、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三)、“亲朋⽆⼀字,⽼病有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对浩渺的洞庭湖,诗⼈只是感叹⾃⼰的⾝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联则是直接抒情。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穷愁潦倒、()的⾝世,更为正处在战⽕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诗⼈。

两者构成了⼀幅画,前者是诗⼈(),后者是()。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但在诗⼈⼼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在洞庭,⼼在长安。

孤⾈虽⼩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

同时“戎马关⼭北” ⼀句,明确写出了诗⼈在登岳阳楼时⼼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联绝⾮仅仅是()。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的()。

“凭轩涕泗流” ⼀句中,则凝聚着诗⼈对国家时局、⾃⼰孤苦处境⽐照后,感到⽆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常形象⽽深刻地显⽰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导学案
编写付丽芳审核聂建银
一、作者与作品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是( )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他与李白齐名,并称“”,被人誉为“”。

二、基础积累
1、字音积累
坼.()乾坤
..(.).
..()戎马
轩.()涕泗
..(.).
2、词语解释:
坼:乾坤:轩:
戎马:涕泗:
3、名句填空:
1、吴楚东南坼,()
2、戎马关山北,()
三、课文探究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2、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3、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

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后者是( )。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 )。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 )。

“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
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小结: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

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

为下文的写景、()拉开了序幕。

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颈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

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形象塑造。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诗人对洞庭水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

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没有形容,没有夸张,不见抒情。

(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

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意境:博大壮阔)
2、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5、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

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
景。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

“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总之,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

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

为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

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腹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

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形象塑造。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自主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