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导学案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6 登岳阳楼导学案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6 登岳阳楼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上册6 登岳阳楼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上册6 登岳阳楼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6。
登岳阳楼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二)预习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三)达标练习【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4.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
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5.赏析颔联。
2023年《登岳阳楼》导学案 (北师大九年级上册)整理_1
2023年《登岳阳楼》导学案 (北师大九年级上册)整理《登岳阳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背诵本诗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尝诗歌的意境美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二、学法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三、相关链接1.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家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2.写洞庭湖的佳句(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3.岳阳楼的名联:(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悟得来?(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4)四周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四、课文预习说出诗句大意: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移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斗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沟通五、课堂探究(一)导入课文由前面的背景介绍过渡,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二)初知意象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宽阔宏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独漂泊(三)置身诗境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全都,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简单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动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观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醉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日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宽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涯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丽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年轻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旧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沟通(四)缘景明情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登楼的感情怎样呢?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受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裂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虚实交叉,今昔对比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阔浩渺,还布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概而“浮”字,具有非常鲜亮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涵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呈现在读者眼前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的情感?(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落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际,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救济;“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家,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假如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自主赏析: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颜色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其次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兴奋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相互衬托“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颜色,且更新奇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奇妙,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快喜悦,超脱豁达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愿,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快的情境结束语: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尝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精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一堂课,我们进一步熟识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重视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诗歌所再现的意境,并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赏析,我信任,同学们肯定能沉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之中六、巩固训练1、背诵本诗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袁祖东[《登岳阳楼》导学案(北师大九年级上册)]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登岳阳楼(赛课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孤舟——孤单漂泊(三)置身诗境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
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ft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ft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
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意境:博大壮阔)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岳阳楼记导学案及答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27课《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主备:吴建华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国学金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学习目标】1、能准确朗读并背诵全文,掌握积累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能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指津】注重文言文的朗读、品读;了解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初步感知作者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的写作手法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提出不懂的地方进行交流讨论。
【知识链接】1.岳阳楼。
岳阳楼为湖南省岳阳城西门城楼。
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
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因实行政治改革遭排斥,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也是自勉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预学】(一)预学目标: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作者情感和思想境界;2.能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高中语文】 《登岳阳楼》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导学案课文简介:本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句的分析,理解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其痛切的心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一、背景知识1、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成就: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艺术风格:杜诗的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2、岳阳楼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登岳阳楼》(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本单元所选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及炼字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鉴赏、诗歌朗读比赛等活动深入理解诗人的作品内涵,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的不同风格特征,欣赏诗人的独特艺术创造。
体会诗人借助景物传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圣”。
2.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杜甫离开夔州一路漂泊来到岳阳。
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三、品读诗意1.朗读诗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梳理诗意(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翻译:作者情感:答案: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首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丽风光,心情十分喜悦。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翻译:诗人情感:答案: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生动描绘了洞庭湖水波澜壮阔、雄伟奇丽的气象,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翻译:诗人情感:答案: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登岳阳楼》导学案(二)
《登岳阳楼》导学案(二)《登岳阳楼》导学案(二)1、整体感悟:(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口头概括):自“安史之乱”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读懂领悟本诗的思想感情(2)触摸诗人,读懂大意(口头概括):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3)置身诗境,熟读成诵(课堂检查并指导朗读)2、品味探究(1)颔联中“坼”“浮”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2)简单分析本诗首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杜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3)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杜甫晚年漂泊江湘一带,登岳阳楼而做此诗,表达了诗人漂泊流离、凄凉落寞感情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拓展迁移]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句更妙,为什么?“雁引愁心去”句中“引”字的意思是“带走”,该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与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本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登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镜的情景3、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同写登楼所见之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不相同本诗是诗人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楼而作,诗人表达的是快乐、喜悦的感情。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诗情画意、咏史纪事、倾情吊古,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通过导学案的形式,为学习《登岳阳楼》的同学们提供一些指导,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一、诗歌背景1. 岳阳楼位于哪儿?为什么杜甫到岳阳楼游览?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它是古代著名建筑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代杜甫游览岳阳楼时,赏景思古,心情激动,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
2.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中描绘了岳阳楼周围的自然景色和江湖之美,同时也反映了唐朝的时代背景。
作者在诗中独具眼光地运用了风景描写,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诗歌分析1.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登岳阳楼》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故国昔日繁荣壮丽的怀念,对当前混乱局面的无奈,以及对自己不幸流落在外的倾诉。
杜甫的怀念侧重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美好,这也是他一贯的论调。
2. 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比喻等。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气势磅礴的对比手法,在表达对时代变革的看法时,通过对比点明了唐代的不足之处。
3. 诗歌结构。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七律长诗,分四首。
每首分别描写了江南小景、长江大河、唐代时的沧桑巨变和自己难以回到故乡的情感。
整首诗歌结构清晰,意蕴深厚。
三、诗歌的意义和价值1. 杜甫《登岳阳楼》的意义在哪里?这首诗旨在表达诗人对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思考,以及对那些过去的辉煌和美好的怀念。
同时,也展示了唐代文学的风采和杜甫良好的人文情怀,在文化和思想方面有着很大的价值。
2. 杜甫《登岳阳楼》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现代人同样存在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不公正、劣迹斑斑的现实的不满,而这一点与杜甫的时代是相通的。
因此,学习杜甫的这首诗,对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启示和力量,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整版)登岳阳楼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登岳阳楼导学案及答案登岳阳楼》导学案编写付丽芳审核聂建银⼀、作者与作品杜甫,字(),河南巩县⼈,⾃号(),因他做过⼯部侍郎,⼜称(), 是我国古代伟⼤的现实主义诗⼈。
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衰的历史和⽼百姓的疾苦,因⽽被称为“他与李⽩齐名,并称“ ”,被⼈誉为“ ”。
⼆、基础积累1、字⾳积累坼.()乾.坤.()戎.马.(.).轩.()涕.泗.(.).2、词语解释:坼:乾坤:轩:戎马:涕泗:3、名句填空:I~r r- i - / * t . r—-1、吴楚东南坼,()2、戎马关⼭北,()三、课⽂探究⼀)、⾸联:昔闻洞庭⽔,今上岳阳楼。
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了怎样的意境?⼆)“吴楚东南坼,乾坤⽇⽉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2、这两句中表现⼒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较)3、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三)、“亲朋⽆⼀字,⽼病有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对浩渺的洞庭湖,诗⼈只是感叹⾃⼰的⾝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联则是直接抒情。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穷愁潦倒、()的⾝世,更为正处在战⽕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诗⼈。
两者构成了⼀幅画,前者是诗⼈(),后者是()。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但在诗⼈⼼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在洞庭,⼼在长安。
孤⾈虽⼩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
同时“戎马关⼭北” ⼀句,明确写出了诗⼈在登岳阳楼时⼼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联绝⾮仅仅是()。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的()。
“凭轩涕泗流” ⼀句中,则凝聚着诗⼈对国家时局、⾃⼰孤苦处境⽐照后,感到⽆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常形象⽽深刻地显⽰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学生版《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自主学习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赏析诗歌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③概括首联内容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③颔联侧重写什么?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三、探究总结全诗1.概括主旨意境2.总结艺术技巧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登上岳阳楼,放眼远眺,天岳山一带,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江水浩淼,流向茫茫天边;洞庭湖面,波阔浪涌,汪洋无际。
大雁南归,高翔的翅膀,带走了我愁闷的心。
月出山缺,仿佛是君山衔来了浑圆的美好之月。
酣卧畅饮,恍若在天上飞杯换盏。
醉后,凉风四起,不胜寒意。
凉风习习,直吹得人,衣袖翩翩,飘舞不止。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九上《登岳阳楼》导学案
九上《登岳阳楼》导学案登岳阳楼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2.通过背景的了解,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背诵诗歌,感受诗歌雄浑阔大的意境。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正是对岳阳楼的绝美概括。
本诗作于大历三年,为杜甫辗转颠沛流离之作,这年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又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
此诗就是此时诗人的登楼抒怀之作。
1.全诗前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2.全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的颈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3.结合诗句,说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坼”与“浮”的表达效果。
4.《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意即“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所作。
.这首诗写登岳阳楼,试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请对诗歌颈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知识记忆与理解自主学习导引.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
2.景物: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天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舟、关山、栏杆。
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思维探究与创新.一般认为,诗的开头两句表现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夙愿的愉快。
《登岳阳楼》导学案
秦凤云语文工作室《登岳阳楼》导学案陈金满一、知人论世杜甫(712年—770年),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____”。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________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二、文本解读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4.赏析颔联。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6.“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8.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9.你还知道哪些写洞庭湖的名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参考答案】一.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二.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5、一“坼”一“浮”,将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人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从而深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深沉情感和崇高境界。
学习并欣赏诗歌中运用的精妙艺术手法,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体会诗人如何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壮观的岳阳楼景象。
通过深入品读这首诗,我们要感悟到诗人对国家兴衰、人民疾苦的深刻关注与忧虑,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登岳阳楼》一诗的作者是唐代的________。
2.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________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
3.诗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心情。
二、选择题1.下列对《登岳阳楼》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早闻洞庭湖之名,暮年才实现登临的愿望,表达了喜悦之情。
B.颔联实写,寓实于虚,寓虚于实,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C.颈联“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老病有孤舟”则表达了诗人的凄苦之境。
D.尾联写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
2.《登岳阳楼》一诗中,押韵的字有()个。
A.2B.3C.4D.5三、简答题1.请简述《登岳阳楼》一诗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的情感。
2.《登岳阳楼》一诗中的颔联是如何突出洞庭湖的特点的?三、全文翻译《登岳阳楼》译文如下: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在这首诗中,诗人杜甫通过描绘洞庭湖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动荡、人民疾苦的深切忧虑和哀痛之情。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孤独无依、凄凉痛苦的心情,以及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导学案
编写付丽芳审核聂建银
1、作者与作品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是( )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他与李白齐名,并称“”,被人誉为“”。
2、基础积累
1、字音积累
坼()乾坤()戎马()
轩()涕泗()
2、词语解释:
坼:乾坤:轩:
涕泗:
戎马:
3、名句填空:
1、吴楚东南坼,()
2、戎马关ft北,()
3、课文探究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
了怎样的意境?
2、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
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3、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
以看出?()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
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
倒、()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
窗眺望的老诗人。
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后者是(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身在洞庭,心
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
忧民的志诚之心。
同时“戎马关ft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
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 )。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 )。
“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
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
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小结: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
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
为下文的写景、()拉开了序幕。
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颈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
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
忧民()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形象塑造。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
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
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
诗境,缘景明情。
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ft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
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
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
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诗人对洞庭水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
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没有形容,没有夸张,不见抒情。
(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
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意境:博大壮阔)
2、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
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ft北,凭轩涕泗流。
)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5、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
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同时“戎马关ft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
“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总之,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
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
为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
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腹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
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形象塑造。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自主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ft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ft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