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与阮元铭砚-广东博物馆

合集下载

温润凝莹君子之风

温润凝莹君子之风

温润凝莹君子之风作者:赵好许哲来源:《收藏家》2019年第10期砚,亦称为研,在文房四宝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提到“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索取,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

”古代曾有“以文为业砚为田”的说法,更多的文人墨客视砚台为知已好友,形影不离,并赋诗赞咏。

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就在其《砚山行》中赞誉歙砚“不轻不燥稟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

曰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

”砚台因其质地坚固,传百世而不朽,集书法、绘畫、雕刻艺术为一体,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砚、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从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青州黑山的红丝石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宋代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兴起,取代红丝石砚入围四大名砚。

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止于此,如松花石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青岛市博物馆藏砚百余方,虽数目不多,但其中不乏精品。

现择佳者几件与大家共赏:清阮元铭姊妹端砚(图1),长22.5、宽15.5、厚2厘米。

两方姊妹端砚石质细腻滑润,色泽青紫,均呈长方形,兼具鸲鹆眼、鱼脑冻、火捺等石品。

砚背浅浮雕云纹,质佳雕精,层次分明,堪称端砚精品,砚中之宝。

内砚两木盒为紫檀,盒上方中央各镶嵌一块圆形镂雕明代白玉片,通体嵌银丝。

两木盒外又套装一个极为精细的大红木盒,通体镶嵌21块明清玉片,在玉片之间穿插镶嵌孔雀石和玛瑙石,还有嵌螺钿的花革鸟虫,楼台殿阁,可谓富丽堂皇,精美绝伦。

一方砚两侧刻有冯敏昌行书铭文“砚之绝佳者,以西洞老坑者为最,而石之矜贵者,以鹆眼、鱼冻又为最,奇异之挺生,英华之积累,不涸墨,不损毫,出其类拔其萃,钟所爱喜珍藏癖所好斯能聚。

”左下方落有“嘉庆己未清和月钦州鱼山冯敏昌识’。

砚盒面刻有“神曜鹆睛,冻滋鱼脑,几席之珍,文房所宝。

阮元人物简介介绍与典故

阮元人物简介介绍与典故

阮元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

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

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四步读书法阮元在人才培养上取得这样显著的成就,与他在书院内实行的一套完善的读书训练法密不可分。

阮元的读书训练是个完整的工程。

文献记载,它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个部分算是一个步骤,循此四步建下去,即可学有所成。

这四步是:句读要求学生分清书文的句读,即读通所读诗文。

所谓读通,首先要能认字,即认读,把字音读准;其次要掌握断句,即停顿;第三要能读通,即初步了解其字句的含义;第四要能读通顺,不能读起来疙疙瘩瘩。

评校校是校雠、校正,即拿所读书文与其他版本进行对校,勘定正误。

评是评点、评说,即在校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评定其是非正误和优劣长短。

中国古代有评点读书法,读者可将阅读感受,以及对所读书文从字句到内容的评价,写在字里行间、文前文后或者天头地角。

阮元这里的评即有评点之意。

抄录阮元要求在读通读懂文字后,将所读书文的精要加以抄写,以加深对它的理解,巩固对它的记忆。

著述这是指对阅读所获的迁移运用。

它要求学生不但要读通、读懂、熟记所读书文,还要能将阅读所得撰成著作,公之社会,遗教后人,为社会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阮元的四步读书法,是中国古代创造的读书原则——读思结合、读习结合、读行结合的发挥和运用。

它把阅读建立在认读基础之上,经过深入思考和熟读记忆,达到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主张,并笔之于纸,形之为文,或与同辈交流,或遗教后世。

它不但十分完整,符合人类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而且将读用结合起来,从而与八股式读书区分开来,显示出了它的科学性、建设性。

吴荣光与阮元书法交游考

吴荣光与阮元书法交游考

吴荣光与阮元书法交游考一嘉庆四年,吴荣光中进士,阮元时官户部左侍郎,充任吴荣光的座师。

从此,吴荣光与阮元就有了长期密切地交往。

吴荣光在为人、为官、为学等方面均受到阮元的影响。

我们从佛山博物馆藏吴荣光所画的《授经图卷》足见阮元在吴荣光心目中的地位。

《授经图卷》是吴荣光于道光十八年(1838)所绘,纸本设色,纵38厘米,横132厘米。

图写庭院一角,雕栏外碧池荡漾,院中有修竹掩影,右边植梧桐、芭蕉,有仙鹤闲游其间,当中三人分别坐于锦蒲之上,红衣者为吴荣光的老师阮元,右手捧书者为吴荣光自画像,旁边蓝衣者为阮元的学生何绍基(何氏也是吴荣光的学生)。

师者传经授学,门生恭敬聆听。

二嘉庆十四年(1809年)正月,吴荣光因天津漕运事件失察而罢官,在生活上出现了“将历年所收书画易米,书箧为之一空”的情况。

是年十月,吴荣光捐复员外郎,在上任之前这段空闲时间里,吴荣光与阮元,翁方纲等人交往甚密,且多讨论经学和书画上的问题。

据《吴荷屋自订年谱》嘉庆十四年条:迁居下斜街小屋时,阮以浙江巡抚改编修,寓居相近,日夕过从指授经义。

1/ 7余少时好为六朝骈四俪六之文,自罢闲后从覃溪先生、仪征师讲学,始知究心经义。

阮元除了在学术上为吴荣光解惑、授业外,在工作和生活上也极尽所能对其提携和鼓励。

嘉庆十七年,吴荣光补授刑部员外郎,阮元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吴荣光:“刑部出入,所关甚巨,勿云幸矣。

”此等情景,此等话语,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师生之谊,更有老少情深。

吴荣光于嘉庆十五年在佛山得到千古名迹《李唐采薇图》。

嘉庆十七年,尚书桂芳代成亲王将此画借到成亲王府,成亲王题写了《伯夷列传》。

道光五年携至黔南。

道光十年在回京的途中被盗。

道光十一年吴荣光重新购归。

这幅名画在吴荣光手里有曲折的经历,他也异常爱惜。

除成亲王外,北京书画圈观赏过这幅画的还有翁方纲、蔡之定、阮元等人。

阮元的题跋甚短:“道光六年正月廿日,阮元观于学海堂。

”吴荣光于道光五年九月回粤省亲,道光六年假满回京,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吴荣光均在广东;道光六年正月廿日,阮元应在两广总督任内;“学海堂”是阮元任两广总督时在广州创立的书院。

臆说古砚:被价值低估的收藏品

臆说古砚:被价值低估的收藏品

臆说古砚:被价值低估的收藏品砚台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砚台收藏也是一个非常偏的收藏冷门,但近年来,小小砚台却频频拍出百万甚至千万元高价,以砚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其蕴藏的文化、艺术内涵来说,它的价值目前仍远远被低估。

好砚台的材质就是稀缺资源一方砚台,兼具了材质美、雕刻美、书法美以及强大的文化内涵,非常值得玩味。

更何况,在所有收藏品当中,砚台是保存起来非常方便的。

先看材质美。

中国古代三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石砚,都是罕见的矿石。

砚台是用来发墨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墨强、而且不伤毛笔,这就要求好的砚台必须材质坚硬、密度极高,好的砚石其硬度接近于钻石,同时好的砚石还显得温润、娇嫩,一方材质名贵的砚台,呵口气在砚堂,马上就会有细密的水珠渗出来,可以直接研墨。

古代一些名坑出产的砚石,向来为历代文人所珍视,比如歙砚里的龙尾坑,端砚里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很多名人都曾特地赋诗赞美。

因此,砚台收藏,首先要讲究材质,那些早已“绝版”无法再开采的名坑砚石,尤其是有着珍贵石品(即纹理和石眼)的,价格一向高企。

砚台造型体现文人追求再看雕刻美。

中国砚台一向属于雕刻文化里的一种,无论是对于整体砚台的造型设计、雕琢、打磨,还是因材施为、巧夺天工的各种纹饰图案,都是我们欣赏的重点之一。

宋代以来的砚台,就讲究砚台四边都略微往里收敛一点点,不但在视觉上更美观,还直接传达了中国文人内敛、谦冲的精神。

砚台每条边的线条,都因为手工打磨,而达到一种能体现哲学精神的境界。

宋代和明代的砚台,在形制上达到了文人崇尚的天人合一的理想高度,其线条之美,几乎可以看作是当代世界极简主义的先声,也是中国明代家具制作理念的又一体现。

所有者身份决定砚台身价一方好砚台,往往会引来无数文人殚精竭虑为之题铭,或讲述砚台得来经历,或记录创作过程,或赞美砚台材质、造型,或撰写人生格言,传递给家族后人,其优美的书法刻在砚石上,更显金石气。

总之,一方砚台上的铭文,可以直接决定它的市场价值。

砚贵有铭——北京翰典艺术馆藏铭文砚赏析

砚贵有铭——北京翰典艺术馆藏铭文砚赏析

◆周同祥( 北京 )有铭——北京翰典艺术馆藏铭文砚赏析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漫长的历史造就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艺术品流传下来,大部分已经进入国家级博物馆陈列展览,当然也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有很多珍贵的艺术品在民间流通,在今天这个全民收藏的大时代,有的人喜欢收藏瓷器,有的人喜欢收藏字画,还有的人喜欢收藏家具等等,不胜枚举。

砚台的收藏一般会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和材料的选择分几个阶段:首先是汉唐宋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砚台是如何从简单的研磨器演变成实用砚台。

接着是明清阶段,这个阶段里古人开始注重材料的选择,并且由于文人的介入,砚台渐渐被融入到金石体系里,被文人当作一种记录、抒情、馈赠、自勉的载体,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无不捉刀代笔,在砚台上镌刻文字绘画,从而千古流传。

今将十方馆藏铭文砚做一展示,其中有释文和考证不准确的地方,烦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清代端砚长15.5厘米 宽8.3厘米 高3厘米铭文:铁耕斋藏雷悦(1882—1933),字怡甫,一作彝甫,号虚公、锲公、铁耕山人、壶盦外史,室名铁耕斋,长沙人。

工山水、花鸟、人物、佛像,精鉴赏。

清代端砚长17.5厘米 宽12.7厘米 高2.2厘米铭文:作外吏难免俗毋饮贪泉重为尔辱 云麓自铭判牍之砚高振霄(1876-1950),字云麓,别署闲云,又号顽头陀,别署洞天真逸,鄞县人。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进士,官编修,善书,宗二王参以南北。

民国后寓沪教授书法,鬻书自给,间画墨梅,每日临碑读书,至老不衰。

子高式熊,中国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

清代天成端砚长14.5厘米 宽11.3厘米高2厘米铭文:暝秦馈汉斋书画砚 乙未夏五题于宣武坊南寓庐 素人朱本 素人印朱本(1761—1819),清代人,字素人,号溉夫、竹西,江苏扬州人。

山水画法学文伯仁,笔墨秀润古雅。

花卉、人物笔致简淡恬静。

游寓京师(今北京)时,与其兄文新、泰州朱鹤年并称“三朱”。

清代庙前洪歙砚长宽14.8厘米 高3.8厘米铭文:庙前洪者龙尾石之良也今亡其处言如端溪之有青花者然铭曰庙前洪在何许产此石谁适主有美如斯勿用何居 癸未春让泉过客制程瑶田(1725—1814),清代经学家,字易田,又字易畴,号让堂、让泉过客,安徽歙县人。

历代砚论

历代砚论

历代砚论、砚谱及相关资料(来自网络):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见清陆以源《十万卷楼丛书》)宋吴淑《事类赋》宋欧阳修《砚谱》(见《欧阳文忠公全集》)宋蔡襄《文房四说》宋唐询《砚录》宋朱长文《墨池篇》宋米芾《砚史》(载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二集第十辑)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端溪石)宋沈括《梦溪笔谈》宋杜绾《云林石谱》(载《丛书集成初编》)宋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五卷论端砚)宋高宗《翰墨志》宋苏轼《名砚铭》(载清姚耀山《清怀丛书》)宋叶樾《端溪砚谱》宋周密《烟云过眼灵》宋高似孙《砚笺录》(载清曹寅《栋亭十二种》,上海古书流通外)宋李之彦《砚谱》(载宋左圭《百川学海》)宋陈栖《负暄野录》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砚辨》(载《美术丛书》初集第九辑)宋魏泰《东轩笔谈》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文房类》宋林洪《文房图赞》宋梅尧臣《宛陵集》宋佚名《端溪砚谱》(载《美术丛书》二集十辑)宋何薳《春渚纪闻•记砚》(北京中华书局)元罗先登《文房图赞续》元汤允谟《古砚辨》(载明都穆《铁纲珊瑚》卷十六)明姜绍书《韵石斋笔谈》明陆深《春风堂随笔》明高濂《遵生八笺。

燕闻清赏笺》(载《四库全书珍本第九集》)明张应文《清秘藏》明方以智《通雅•器用》明温博《欣赏砚谱》明沈仕《砚谱》(载明陶珽《说郛续》)明屠隆《考槃磐余事》明谢肇浙《五杂俎》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谈》明陈子升《砚书》明文震亨《长物志》明谢堃《金玉琐碎》明王世贞《宛委余编》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端州砚材》清曹溶《砚录》(载《美术丛书》初集第六辑)清陈元龙《格致镜原》清朱彝尊《说砚》(载《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清余怀《研林》清施闰章《研林拾遗》(载《美术丛书》二集第一辑)清孙炯《砚山杂记》清江藩《炳烛斋杂文,端研记》(载《丛书集成初编》)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石语》清潘耒《砚铭》附《端溪砚石赋》(载《清怀丛书》)清高兆《砚石录》(载《檀几丛书》第十册)清钱以垲《岭海见闻》(雍正刻本)清钱朝鼎《水坑石记》(载《美术丛书》四集第六辑)清王士祯《海洋山人精华录》清吴录《端石记》(见日本饭岛茂《砚墨新语》)清阮元《恩平石记》清阮元《百汉碑砚谱》拓本清阮元《龙门十品砚谱》拓本清景日昣《砚坑述》清金农《冬心斋研铭》清周梅山《砚坑志》清高凤翰《砚史》拓本(道光巳酉年)清陈龄《端石拟》(同治癸酉年)清《广东通志》(道光二年)清《高要县志》(康熙二十年)清《肇庆府志》(光绪二年)清广玉《开坑记》琴川张氏小琅环福地》清吴绳年《端溪砚志》(乾隆丁丑)清程瑶田《纪砚》清乾隆钦定《西清砚谱》清谢慎修《谢氏砚考》(乾隆五十七年)清唐秉钧《文房肆考图录》(见金陵周品儒)清纪昀《阅微草堂砚谱》(一九一六年拓本)清朱栋《砚小史》清袁澍《端溪砚谱记》(见《昭代丛书》庚集《埤编》)清黄点苍《端溪砚汇参》(嘉庆刻本)清黄任《香草斋诗注》清计楠《端溪砚坑考》(载《美术丛书》三集第七辑)清计楠《石隐砚谈》(载《美术丛书》三集第七辑)清计楠《墨余赘稿》(载《美术丛书》三集第七辑)清何传瑶《宝砚堂砚辨》(道光十七年)清李兆洛,端溪砚坑记》(《美术丛书》初集第二辑)清吴震方《岭南杂记》(载《丛书集成初编》)清孙森《砚辨》(光绪四年)清汪曰旸《寿石齐砚谱》清黄登瀛《端溪诗述》清曾兴仁《砚考》清吴兰修《端溪砚史》(道光十七年)清张廷济(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五年)清张廷济《清仪阁研铭集拓》清冯班甫《端溪图说》清曾兴仁《重订唐说砚考》(载《罗卷汇编》)清邓淳、黄培芳《岭南丛述,诸石上》(养拙山房)清陈梦《古今图书集成,职文典,肇庆府》近代沈汝瑾《沈氏砚林》(初版,1923年,东京二玄社重印,1981年)近代罗振玉《砚癖》近代《十友名言(五代宋元明清砚)》(上海广仓学宭,1919-1920年)近代章鸿钊《石雅》(第八卷端溪石)(1927年)近代周庆云《梦陂室藏研拓本》(1923年)近代邹骥英《广仓研录》(上海广仓学宭,1919年)《高要县志》(肇庆高要修志局,1938年)现代马丕绪《砚林脞录》(民国廿五年天津文岚簃印书局)现代冯恕《冯氏金文砚谱》(1930年)上海博物馆工艺美术研究组《笔墨纸砚图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当代王冶秋《砚史资料》(《文物》1964年第一期至1965年第十二期)《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砚》(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年)当代可居(王贵忱)《广东石砚考》(香港《大公报》艺林版1978一1983 年各期)《阮元赤壁砚山》(《书谱》1983年第三期)《端溪砚坑图》(《书谱》1983年第六期当代朱家濂《黄任和所藏宣德下岩砚》(《文物》1985年第三期)当代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文房四宝》(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当代李明钧《广东端砚石产出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探讨》(《广东地质》第五卷第三期,1990年)当代商承祚《契斋藏天福端砚考》(《书法》1980年第一期)广东地矿局七一九地质大队《端砚地质调整查报告》(1985年)当代曾柱昭《端溪砚石的印证》(《中国文物世界》第二十一期,1987年)肇庆市文物志编辑委员会《肇庆市文物志》(1987年)当代刘大明《宝砚石萃广东肇庆端砚石》(《中国文物世界》第四十六期,1989年)当代谭沃森《趣谈端砚》(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当代苏庚春《记鉴定端砚》(《广东文博》1983年第二期)《紫石凝英历代端砚艺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1年)当代马国权《端砚的形制与铭刻》(《大公报》艺林版,1991年7月)《中国名砚鉴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龟阜斋藏砚录》(上海书店,1992年)当代《陈端友刻砚艺术》(文物出版社,1981年)当代张丰荣《台湾螺溪砚天下》(台湾冠伦出版社,1994年)当代曾特主编《历代名人端砚诗歌铭文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当代郭海棠《端砚考察记》(《中国文房四宝》杂志,2001年1、2期,3、4期)当代刘演良《端溪名砚》(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第二辑,1979年10月)当代刘演良《谈砚》(台北《书友》杂志,1992年7月第六十五期)当代刘演良《端砚浅谈》、《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分别在台北《书友》杂志1992年11月第六十九期,1993年2月第七十二期刊出)当代刘演良《端溪名砚》(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当代刘演良《端溪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当代刘演良《新说端溪砚》日本东京清雅堂出版(日文)当代刘演良《端砚全书》香港八龙出版社出版当代刘演良《端砚》の世界(日本东京文艺社出版)(日文版)当代刘演良《端砚的鉴别和欣赏》(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当代凌井生《中国端砚石质与鉴赏》(地质出版社,2003年8月)当代陈日荣《宝砚风华录》当代肇庆市端砚协会《端砚》杂志(2002年6月)当代吴鸿祥《认识端砚》(台湾出版社,2000年)当代陈国源《砚林集胜》(蓝天出版社,2004年)当代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中国文房四宝(端砚特刊)》(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杂志社,2003年)001《西清硯譜古硯特展》002《新见唐宋砚图说》003《说砚》004《首都博物館館藏名硯》005《守望砚田》006《砚雕艺术与制作》007《中国名砚》008《中国澄泥古砚鉴赏》009《鉴识古砚》010《亭上砚话古砚收藏与鉴赏》011《明清民窑青花瓷砚》012《砚谈》013《中国当代名家砚作集》014《中国古砚图鉴》015《中国民间藏砚珍赏》016《中国石砚概观》017《砚台》018《中國印章歙硯賞玩》019-024 日本出版物6种025《雕虫小记》026《古砚拾零》027《文房清供赏玩》028《姜书璞制砚艺术》029《龟阜斋藏砚录》030《砚林集胜》031《西清砚谱》032《高凤翰砚史》033《阅微草堂砚谱》034《龙尾砚》035《台湾螺溪砚天下》036《贺兰砚》037《认识端砚》038《中日交流砚作展》039《铁研斋藏砚》040《归云楼砚谱》041《中国历代名砚拓谱》 042《瓷砚鉴赏》043《沈氏砚林》044《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045《歙砚的鉴别和欣赏》 046《鲁砚的鉴赏和欣赏》 047《苴却砚的鉴赏和欣赏》 048《砚台》日本楠文夫049《百花砚谱》050《东京精华砚谱》051《古名砚》052《辽砚》053《文房四宝手册》054《歙砚丛谈》055《歙砚与名人》056《思州石砚》057《端砚全书》058《端溪砚史》059《中国砚台图录》060《古砚指南》061《刘鸿伏说古砚》062《中国印章歙砚赏玩》 063《砚与中国文房诸宝》 064《紫石凝英》065《感悟端砚》066《古砚墨韵》067《红丝砚》068《歙州砚》069 《兰千山馆名砚目录》070《砚谱选》071《山本涛石.粹园<书法制砚的世界>》072《艺斋瑰宝--洮砚》073《端溪砚》074《陈端友刻砚艺术》075《古砚》076《俞飞鹏砚艺作品赏析》077《中国的名砚》078《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丛书-砚》079《承启斋藏砚》080《中国古砚谱》081《端溪砚》082《端溪砚考集成》083《图说歙州砚》084《碧砚斋藏砚》085《历代名人端砚诗歌铭文选》086《鲁砚谱》087《摹刻砚史手牍》088《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砚》089《文房四宝鉴赏与收藏》090《中国历代文房用具》091《中国石艺》092《遵生八笺五--燕闲清赏笺》093《古砚》094《观赏石、盆景石、石砚及印章石赏析》095《鲁柘澄泥砚》096《名砚珍藏》097《寿石斋藏砚集》098《踏天磨刀割紫云》099《文房四寶-上海博物館藏》100《中国历代文房用具》101《中国名砚鉴赏》102《翠村硯譜》103《文房清玩(全五冊)》104《文房清玩》105《台灣螺溪硯天下》106《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特展》107 文革前广州文物店翻印《砚台资料》(油印本) 108《千年风流端溪砚》109《中国砚材集成》110《文房聚英》111《文房四宝砚之话》112《墨砚纸话》113《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真伪鉴别》114《包公掷砚》115《笔墨纸砚的选择和使用及书法章法》 116《笔墨纸砚图录》117《绛州澄泥砚》118《端砚趣谈》119《中国文房四宝》杂志120《古代文房用具》121《民间藏品拍卖资讯丛书文房用品》 122《文房四宝》123《文房四宝鉴藏》124《文房四宝精品鉴赏与价值》125《静妙轩藏砚》126《大清国宝松花石砚》127《砚巢所藏古砚拓本集录》128《文房清玩》129《中艺名砚》130《开悟堂聊砚》131《中国名砚览胜》132《谢志峰藏砚说砚》133《文房四宝-纸砚》134《松花石砚》135《历代砚台展》136《杨留海印钮砚雕艺术》137《中国端砚石质与欣赏》138《洗砚小记》139《八公山紫金砚》140《中华古砚》141《苏鲁豫皖工艺美术萃举》142《中国天坛砚》143《中国苴却砚》144《中国安徽文房四宝》145《实用文玩收藏指南-砚台》146《砚史补》147《中国砚台全书》148《端砚大观》149《宝砚风华录》150《古砚》151《和汉研谱》152《双清藏砚》153《观砚录》154《洮河绿石澄泥砚附诸砚》155《砚林脞录》156《历代文房四宝谱选译》157《文房用品辞典》158《陈伟刚砚集》159《听自然斋铁笔拓本》160《古名砚图录》161《中国传统-文房四宝》162《中国大系中国文房之宝卷十精装收藏版》 163《洞天清录》164《文房四宝》165《文房古玩鉴赏指南》166《歙砚鉴赏》167《砚田无恶岁-砚》168《鉴藏名家砚》169《中国端砚》。

阮元

阮元
人物年表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 1764年 一岁 正月二十日,生于扬州西门白瓦巷。父阮承信,字得中,号湘圃。母林氏。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 1768年 五岁 母林氏始教识字。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 1769年 六岁 始就外傅,从三姑父贾天凝学。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 1771年 八岁 从师扬州名儒胡廷森。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 1772年 九岁 移居扬州弥陀寺巷。从师乔书酉。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 1778年 十五岁 始应童子试。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 1780年 十七岁 从师李晴山,
隆六十年(乙卯) 1795年 三十二岁 为王士祯书墓道碑。四月,所著《仪礼石经校勘记》刻成。八月,奉旨调任浙江学政。九月,毕沅为媒,聘孔璐华为阮元继室。十月二十三日,黄承吉、江藩、焦循、李斗在扬州虹桥净香园为阮元饯行,雨中泛游瘦西湖,奚冈绘《虹桥话旧图》记实。 是年,赵魏在阮元幕中助其校订《山左金石志》等。 嘉庆元年(丙辰) 1796年 三十三岁 正月,征刻《准海英灵集》,撰《小沧浪笔谈》。七月,修朱彝尊曝书亭。 是年,作《曹岳竹垞图卷题跋》。 嘉庆二年(丁巳) 1797年 三十四岁 正月,始修《经籍纂诂》。始撰《畴人传》。夏六月,《七经孟子考文》刻成。闰六月,纳妾谢氏。八月上巳,兰亭修禊,同人赋诗。 是年,摹刻天一阁拓北宋《石鼓文》,嵌于杭州府学明伦堂壁间。冬,《山左金石志》刻成。 嘉庆三年(戊午) 1798年 三十五岁 正月,修《淮海英灵集》成。四月,辑《两浙輶轩录》成。六月,《曾子十篇注释》撰成。刻《小琅嬛仙馆叙录书三种》。八月,补授兵部右侍郎,后又调补礼部右侍郎。《经籍纂诂》书成。 是年,作《乾嘉名人合书屏》。九月,解浙江学政任入都觐见,途经苏州,王昶邀其游虎丘。 嘉庆四年(己未) 1799年 三十六岁 正月,兼兵部左侍郎。三月,调户部左侍郎。充经筵讲官。充己未科会试副总裁,总裁朱王圭属阮元一人批阅文策,论者谓得士如鸿博科,计209人,张惠言、陈寿祺、王引之、姚文田等均是此科所得。六月,《广陵诗事》撰成。七月,兼礼部左侍郎。九月,兼管国子监算学。十月,《畴人传》成。奉署浙江巡抚,成亲王永瑆、大学士刘墉等有诗文送行。十二月,《经籍纂诂》刻成,钱大昕、王引之作序。冬,为张叔未作《行书项圣谟题画诗轴》,洒金笺。 嘉庆五年(庚申) 1800年 三十七岁 正月,奉谕实授浙江巡抚。四月,书《大禹陵庙碑》,隶书。六月,《定香亭笔谈》刻成。十一月,立阮氏宗祠于扬州公道桥旧里,亲书楹联三副,一为“鲁浙试文章,杜绝院棚关节;江湖种芦稻,筹开祭赡章程”,二为“文秉枢衡;武承嗣荫”,三为“恩传三锡;家衍千名”。是年,作《隶书屏》 是年,作《筹海诗册》。 嘉庆六年(辛酉) 1801年 三十八岁 正月,立诂经精舍,延请王昶、孙星衍主讲。陈鸿寿、张鉴均为讲学之士。《两浙防护录》撰成。四月,《经籍纂诂补遗》撰成。五月初九日,夫人生子阮凯。十二月二十七日,妾谢氏生子阮福。是年,《广陵十五岁就中了进士

历史学论文-论阮元与《广东通志》的编纂

历史学论文-论阮元与《广东通志》的编纂

历史学论文-论阮元与《广东通志》的编纂清代嘉道年间,阮元主持修纂的《广东通志》(下称《阮通志》),历来为史志专家所尊崇,给予很高的评价,如一代学人梁启超就曾评说:“大约省志中,嘉道间之广西谢志,浙江、广东阮志,其价值久为学界所公认,道光间之畿辅李志、山西曾志、湖南李志……等,率皆踵谢、阮之旧,而忠实于所事,抑其次也。

”(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考明清方志以数千计,《阮通志》为何能位居前列?《阮通志》之价值又体现于何处?这些问题学界似未深究,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以补这方面研究之不足。

一要修纂出一部高质素的省志其实并不容易,它必须具备许多主客观的条件。

对此梁启超也曾作过颇有见地的专论,他说:“昔人极论官修国史之弊。

盖谓领事者皆垂老之显宦,不知学问为何物;分纂人员猥滥,无所专责,虽有一二达识,不能尽其才”。

“方志地位,虽亚于国史,然编纂之形式,率沿唐后官局分修之旧,故得良着甚难,而省志尤甚。

必如谢蕴山、阮芸台之流,以学者而任封圻;又当承平之秋,史事稀简;门生故吏通学者多;对于修志事自身有兴味;手定义例,妙选人才分任而自总其成,故成绩斐然也”(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

从《阮通志》修纂之背景看,它显然是具备了这些成功因素的。

第一,关于“盛世修志”的问题。

清王朝自康熙继位后,战乱渐趋平息,社会经济亦已复苏,为了巩固全国统一大局,促进经济发展高潮的到来,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要地方志修纂的工作。

康熙十一年,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上疏,要求各省纂修通志,以作汇辑《大清一统志》之用。

康熙允其所奏,诏令“直省各督抚聘集夙儒名贤,接古续今,纂辑通志”(注:(康熙)《山西通志·条议》,转引自刘纬毅:《中国地方志》,第104页。

)。

雍正六年,雍正又下令“各省督抚,将本省通志重加修辑,务期考据详明,采摭精当,既无阙略,亦无冒滥,以成完善之书”。

紫石凝英——中国端砚欣赏

紫石凝英——中国端砚欣赏

紫⽯凝英——中国端砚欣赏提⽰:点击↑'书法微报'免费订阅,右上⾓转发端砚⼜名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今⼴东肇庆市)⽽得名,其⾊紫质润,素有紫⽯、紫⽟、紫云、紫英之美称。

端砚⽯质细腻、⽯品绚丽、易发墨且贮⽔不耗,因赏⽤兼优,被誉为群砚之⾸。

端⽯千⾦猴王砚砚长25.5厘⽶、宽17.6厘⽶、厚2.7厘⽶,端溪⽼坑⼤西洞⽯。

⽯⾊紫蓝,⽯质细腻,⽯品花纹绚丽。

砚堂中有⼤⽚鱼脑冻,形似猕猴,侧蹲回⾸,栩栩如⽣。

砚⼯因材施艺,将砚⾯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帘洞意境。

砚右侧镌⾪书铭⽂:『千⾦猴王砚。

光绪壬⾠禺⼭何⽒闲叟珍藏。

』砚左侧镌⾪书铭⽂:『郭兰祥作砚,项信南刊字。

』郭兰祥为肇庆制砚世家郭家传⼈,郭家曾为宫廷制作贡砚,项信南为⼴州雕刻⼯匠。

此砚⽯奇、⼯巧、⾝世传奇,是传说中的清末⼴东『三⼤名砚』之⼀,也是⼴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端⽯桐叶砚清代(1644-1911年)初期⽼坑⽯。

砚背铭⽂:岂隐朴以幸全,亦超类⽽独劭,愿佳⼈之予投,虽琼琚⽽匪报。

远叟。

此砚昔从余⽢凉,亦故⼈也,为取何承天赋语张之,壬午王春。

秀⽔朱⽒珍藏(印)。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号⽵垞、⼩长芦钓鱼师、⾦风亭长,秀⽔(今浙江嘉兴)⼈。

康熙⼗⼋年(1679年)以召试鸿博,官检讨。

学问兼⼯诗、⽂、词、经学考据。

著《曝书亭集》。

端⽯锄云砚清康熙(1662-1722年)⿇⼦坑⽯。

砚额刻『锄云』⼆字。

砚背铭⽂:何年修斧属吴刚,带得蛮烟上⽟堂;⼀⽚忽⽣云五⾊,蓬莱新写两三⾏,庚⼦(1720年)长⾄黄任。

黄(印)。

任(印)。

黄任(1683-1768)字于莘,号莘⽥,福建永福⼈。

精五七⾔近体诗。

有砚癖,藏砚⼤家,⾃号⼗研先⽣。

康熙壬午(1702年)举⼈,官⼴东四会知县。

著《秋江集》,多咏砚诗。

端⽯仿古纹砚清乾隆(1736-1795年)初期⿇⼦坑⽯。

⿇⼦坑⽯与⽼坑⽯、坑仔岩⽯并称为端溪三⼤名坑,⾮常名贵。

砚刻仿古纹饰,雕⼯精细,⼀丝不苟,体现出清中期⾼超的砚雕⽔平。

钱维城《湖山清晓图》题跋款识发疑-文档资料

钱维城《湖山清晓图》题跋款识发疑-文档资料

钱维城《湖山清晓图》题跋款识发疑鄂州市博物馆新馆开放之际,书画厅展出查士标、杨守敬、刘墉、蒋廷锡、赵之谦等一大批名家作品。

一幅钱维城款并阮元、梦园主人题跋的《湖山清晓图》长卷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众所周知,钱维城(1720-1772 年)是清代宫廷书画家,作画很多,仅《石渠宝笈》续编、三编便收录近200 幅。

其作品主要保存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沈阳故宫等清宫藏品较多的博物馆里,另外也有一定数量的钱氏画作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州市美术馆、吉林省博物院和扬州文物商店等处。

而题名者阮元(1764-1849 年)一生宦达,且不废学问,于经史、小学、天算、舆地、金石、校勘,无所不通,而尤长治经。

其兴学教士,校刊图籍,主持风会五十余年,海内尊为山斗。

至于梦园主人,则是有“定文章”之称的方?F 颐(1815-1889 年)。

方氏字子箴,号梦园,晚居扬州,收藏甚富,精鉴赏。

有此等宫廷书画家的作品自当细细品赏。

查阅书画、印鉴著录文献,笔者发现此图存在题跋抄袭以及印鉴作伪之嫌。

故,即使有名家题跋、印鉴,笔者仍不揣浅陋,斗胆发疑,对钱氏《湖山清晓图》提出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画作概况《湖山清晓图》手卷,尺寸287cm K27cm,纸本墨笔,破残,分引首、画心、拖尾三段,均有污损和过火痕迹(见图1),由王文农捐献。

王文农(1910-1994 年),黄石大冶人。

自幼喜书画,1930 年求学武昌艺专高中师范科,1933 年入北平京华美学中国画系,得齐白石、贺履器重,为入室弟子。

擅写意花鸟,喜作梅、兰,竹、菊,尤以风雨竹、风雪竹见长。

王文农系中国美协湖北分会理事,武汉市美协顾问、市文史馆馆员。

”该画人藏鄂州市博物馆五十余年来,一直存放于库房,且未经鉴定。

由于新馆布展需要,此画送省文物商店进行修复、装裱,成为530em K 36cm的长卷(见图2)。

据鄂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熊亚云介绍:1962 年,王文农随湖北省美协、书协所属“东湖印社”的金石书画家举办巡回展览到鄂州。

广东省博物馆端砚馆讲解词

广东省博物馆端砚馆讲解词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参观“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

本展览展出馆藏端砚精品200多件,分砚林回溯、石质粹美、神工鬼斧、文人与砚四大部分,介绍端砚的材质、制作工艺及人文历史。

砚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江西的歙砚,甘肃的“洮河砚”,山西的澄泥砚和广东的端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中广东的端砚位于四大名砚之首。

四大名砚各有特征和优点,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而得名,由于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石质,独具的石品和风格,以及“发墨不损毫”的特点,自初唐问世以来,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为“四大名砚”之首。

千余年来,端砚由实用至上发展为赏用并重,由书写良友渐变为案头清供,端砚的艺术价值被逐步提升,堪称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中心柜展品:千金猴王砚007(长25.5、宽17.6、厚2.7厘米)说明:千金猴王砚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千金猴王砚,是我馆镇馆之宝之一。

猴王砚以端石中最名贵的老坑石雕刻而成,砚中集合了鱼脑冻、胭脂火捺、微尘青花、玫瑰紫和金线等众多名贵石品。

凡具有鱼脑冻的砚台都质地高洁,发墨细腻。

此砚中的鱼脑冻更是独一无二,天然呈现出一只猕猴形象。

猕猴形“鱼脑冻”被完整的保留在砚堂中。

据说猴王砚因名气太大,曾几经辗转,多次易主。

抗日战争时,何氏后代把猴王砚卖给了一古董商,后又转到汪精卫之妻手里。

日本投降后被接收大员掠夺,再落入私人手中,1951年猴王砚又被卖到了广州文物店,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先生得知后又从文物店买下此砚,后再转让给了广东省文管会收藏。

我馆建立后才正式收藏了此砚,结束了它“颠沛流离”的命运。

请看第一部分:“砚林回溯”。

砚的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

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品类多样,异彩纷呈。

1.照片: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研石和墨丸说明: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研石和墨丸1.展品:永和元年砖砚271(长14.5、宽12厘米)说明:永和元年砖砚清代(1644——1911年)秦砖汉瓦,致密坚实,曾是深受喜爱的砚材。

陈澧与阮元南昌刻本《十三经注疏》

陈澧与阮元南昌刻本《十三经注疏》

陈澧与阮元南昌刻本《十三经注疏》向丹丹【摘要】Chen Li, an excellent scholar and a productive writer in Lingnan in late Qing Dynasty, noted the block-printed edition of Thirteen Classics Explanatory Notes and Commentaries with Collation Attached by Ruan Yuan in Nanchang with red-inked brush. As one of the ancient rare books, it needs further collation and study. However, the notes are closed related to the part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Dongshu’s Study Records written by Chen Li. The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Thirteen Classics noted by Chen Li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rmer 11 volumes in Dongshu’s Study Records by studying the records about his reading time and content so as to know about Chen Li’s ways of reading and his Confucian thoughts.%陈澧是清代晚期岭南的杰出学者,一生著述颇多。

其用朱笔圈点批校的阮元南昌刻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作为古籍善本书目,尚待详细整理与研究。

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

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

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彝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也称“尊彝”。

铭文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说明原由、纪念或祭祀的人物、事情等。

国家图书馆所藏陈介祺藏三代彝器铭文拓片食器·鼎铭文拓片西周早期厚趠方鼎释文:唯王来各于成周/年。

厚趠有(馈)于/溓公。

趠用作氒/文考父辛宝尊/。

其子子孙永宝。

西周早期扬方鼎释文:己亥。

扬见事/于彭。

軎叔赏/扬马。

用作/父庚彝。

西周早期征人鼎释文:丙午。

天君卿(飨)/视酉在斤。

天/君赏氒征/人斤贝。

用作/父丁尊彝。

西周中晚期噩侯御方鼎释文:王南征。

伐角潏。

唯还/自征。

在。

噩(鄂)侯驭方/纳壶于王。

乃祼之。

驭/方侑王。

王休宴。

乃射。

驭/方会王射。

驭方休阑。

/王宴。

咸饮。

王亲赐驭/[方玉]五瑴马四匹矢五/。

[驭]方拜手稽首。

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厘。

/用作尊鼎。

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西周晚期毛公鼎释文:王若曰。

父。

丕显文武。

皇天引/猒(厌)氒德。

配我有周。

膺受大命。

率怀/不廷方。

亡不闬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氒命。

亦唯先正(乂)氒辟。

恪谨大命。

/皇天亡斁。

临保我有周。

丕巩(共)先王配命。

/敃(旻)天疾畏(威)。

司余小子弗彶。

邦将害(曷)吉。

四方。

大/从(纵)不静。

乌(呜)虖(呼)。

余小子圂湛于艰。

永巩(共)先/王。

王曰。

父。

[今]余唯肈(肇)巠(经)先王命。

命汝(乂)我邦/我家内外。

惷于小大政。

(屏)朕立(位)。

虩许上下若否。

/雩(与)四方。

死(尸)母(毋)童(动)余一人在立(位)。

引唯乃智(知)余/非。

庸又(有)闻。

汝毋敢妄(荒)宁。

虔夙夕。

惠我一人。

/雍我邦小大猷。

毋折。

告余先王若德。

用仰卲(昭)皇天。

申大命。

康能四国。

俗(欲)我弗作/先王忧。

王曰。

父。

雩(越)之庶出入事于外。

尃(敷)命尃(敷)/政。

艺小大楚赋。

无唯正昏。

引其唯王智。

乃/唯是丧我国。

厤自今。

出入尃(敷)命于外。

氒非/先告父。

父舍命。

毋又敢惷。

尃(敷)命于外。

王/曰。

父。

今余唯申先王命。

命女(汝)亟一方。

阮元与《积古图》-中国国家图书馆

阮元与《积古图》-中国国家图书馆

阮元与《积古图》-中国国家图书馆阮元与《积古图》袁玉红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收藏宏富,《积古图》就是藏品中的一件珍品。

《积古图》为手卷装,通长2640厘米,高38厘米,引首卷端翁方纲隶书题“积古图”三大字,右钤“长毋相忘”印,落款“嘉庆癸亥夏六月朔为云台中丞题并记于后北平翁方纲”,下钤“潭溪”、“翁方纲”印。

其后是工笔彩绘绢本“积古图”。

图长67.5厘米,高34厘米。

钤“积古斋”、“文选楼”、“仪征阮伯元”印。

再后为阮元手书《积古斋记》。

此记文收入《揅经室集》三集卷三,相校后发现文字略有差异。

经文为正书,书写在刻印佛经旧纸之背面,凡35行,348字。

卷心是阮元手拓家藏的历代钟鼎彝器镜、洗、泉布及砖砚等91件金石文物的铭文拓本和91方秦汉印符的钤印。

这些拓本剜裱在手卷上,钤“阮伯元藏钟鼎文字”、“八砖吟馆”、“琅嫏仙馆”印。

铭文拓本下是阮元手书释文和考订文字。

卷心长2135厘米,前钤“可园珍祕”、“第二品”、“积古斋印”、“阮伯元所藏钟彝吉金”等印,后钤“研经堂”、“积古斋”、“阮伯元手拓本”三方印。

卷尾是翁方刚手书《积古图记》和陈文述书与法式善等十六人同观题款及伊秉绶、赵魏手书题记识文凡四则。

《积古图》的作者,据《积古斋记》可知是周卣。

周氏名瓒,字秬卣。

《履园丛书》载:“周瓒号采岩,吴县横塘人,工山水人物,细逾毛发,用唐、宋人法,识者谓自仇十洲后无此种笔墨矣。

阮芸苔宫保为浙江巡抚时,常在幕府,然吴门士大夫鲜有知其者也。

”《扬州画舫录》中记:“周瓒,字采岩。

吴县人。

少学花卉,既成,学界画白描人物,而大幅工笔山水,出奇无穷,遂成名家。

”《积古图》是周瓒受阮元之嘱而绘。

创作背景是壬戌腊日,即嘉庆七年(1802)十二月初八,阮元邀其同好朱右甫为弼在积古斋与其子赏鉴所藏金石文物。

图中所绘三人,中坐为阮元,对坐是朱为弼,阮元后立者是阮元之长子阮长生。

手卷中,阮氏私藏金石铭文拓本的器物全形在图中都有图绘。

所画钟鼎彝器用透视法,立体感极强,器物上的纹饰都能依稀可见,十分逼真,充分展示了画家工笔绘画的技艺和对青铜文化造型艺术的理解。

广东省博物馆端砚展馆讲解词

广东省博物馆端砚展馆讲解词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500、观众朋友您好,欢迎参观“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

本展览展出馆藏端砚精品200多件,分四大部分,介绍了端砚的材质、制作工艺及人文历史。

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代的端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肇庆市)而得名,由于它有与众不同的石质、石品和花纹,以及“发墨不损毫”的特点,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位于我国“四大名砚”之首。

501、青玉凤字砚砚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

这张照片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研石和墨丸。

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品类多样,有砖砚、陶砚、瓷砚、金属砚、玉砚、石砚等。

石砚虽起源很早,但唐代以前没有普遍使用,汉代至唐代较为常用的则是陶瓷砚。

用玉来制砚虽然好看,但不实用,仅作为把玩之用,或用来研彩墨,因为玉砚虽然质地细腻、坚密,不吸水也不伤笔毫,但滑而不发墨。

此外还有用水晶、贝壳、竹、纸及骨等不同的材质制作的砚,丰富了砚的品种,但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还是石砚和陶砚,而二者相比较,石砚则更胜一筹。

502、箕形砚在唐代,端砚作为书写用具,主要以实用为主。

砚面上一般无纹饰。

砚的形制也较简单,式样不多。

箕形砚,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砚式,由于它的外形似簸箕,所以命名为箕形砚,这方砚器形较小,可能就是专门用来随葬的器物。

唐代的端砚主要以箕形较多,也有别的形制出现。

唐代的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砚的底部都有足支撑。

因为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砚台放在低矮的几案上研磨,砚必须有足才比较平稳。

这种有足的砚式,在唐末随高桌椅的出现而渐消失。

后世的有足砚,仅是一种仿古和装饰而已。

503、抄手砚到了宋代,除注重砚的实用价值外,还看重它的欣赏价值,一些文人墨客除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送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于是出现了一些研究端砚的专著。

宋代端砚形制端正、简洁、大方,比唐代丰富得多,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就是抄手砚了,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

阮元与阮元铭砚-广东博物馆

阮元与阮元铭砚-广东博物馆
05D B>7?<:845 9=A<8>=5 B984 9=<:79C89>= B79885= ED FG2H I@6= ;9 <8D;5
中文提要 “阮元铭砚”虽在工艺上非惊世之作,但由于用砚之人,显得尤为珍贵,砚上所刻年
款,使其文献价值更加不可小觑。
关键词 阮元铭砚 隶书
中图分类法 0.("1 ,
美。因麻子坑石多虫蛀,故艺人多因材施艺,随形 这几句则是借笔赞砚。阮氏嗜砚,可见一斑。此外,
制作,多做雕花砚。该砚也属此类,砚额及砚唇均 文献中尚有颇多阮氏赞砚的佳句,如《研经室诗
以浅浮雕的手法雕刻云蝠纹,砚堂上方则深雕一 录》卷二中有《羚羊峡峡东即端溪砚洞今有水,不
如意形砚池,刀法细致,回环自如,线条流畅。构图 令开凿》诗从中可知阮元曾亲临端溪,诗中刻意将
二 精于用典
一 兴雅嗜砚
阮元在该砚铭诗中屡引典故,尽显渊懿。 “碧 纱笼”的典故曾多次为阮氏诗文引用,五代王定保
阮元爱砚,可从该砚的题铭诗中寻究。 “自有 《唐 言》载:王播少时孤贫,在扬州惠昭寺木兰院
天然砚,山林景可嘉”、 “亚字非无用,端溪不必夸” 寄食。寺僧厌弃他,故意于饭后鸣钟,待王播至时,
说: “余之学多在训诂”《! 研经室一集》卷二《拟国史儒林传 序》" 。
五 隶书罕贵
三 诗风俗骈丽
该砚铭文为汉隶,笔意宽博大气,醇雅清古。 作为乾嘉学派山斗的阮元,在书学方面也颇有成
阮元诗多为记游题咏之作,该砚铭诗除风格 就,是清代对金石书法涉猎极广的学者之一。 《南
渊懿闲雅,体物精细,兼具学者与达官的华贵气派 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是他在书学方面的代
质说者比也,非振笔纵书者比也,非佶屈涩语者比 尔落笔,便见醇雅清古,不求工而自工,亦金石书

【名家印鉴】阮元印鉴

【名家印鉴】阮元印鉴

【名家印鉴】阮元印鉴阮元观阮元琅嬛仙馆收藏印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元奉敕审释内府金石文字澹宁精舍己亥家住扬州文选楼随曹宪故里孔子七十三代长孙女琅嬛仙馆琅嬛仙馆琅嬛仙馆亮功锡祜阮伯元藏钟鼎文字阮孔经楼退思补过研经老人扬州阮伯元氏藏书处曰琅嬛仙馆藏金石处曰积古斋藏砚处曰谱砚斋著书处曰研经室扬州阮伯元章扬州阮氏州阮氏琅嬛仙馆藏书印扬州阮氏琅嬛仙馆珍藏金石书画之印阮元阮元伯元父印阮元私印阮元私印阮元私印阮元私印阮元印阮元印阮元之印阮元之印阮元之印阮元之印白乐天正月廿日生我与之同伯元父印伯元父印伯元父印不了工夫臣元之印奉敕编定内府书画管领湖山管领湖山癸卯年政八十湖光山色阮公楼节性斋节性斋老人雷塘庵主雷塘庵主南万柳堂壬寅阮伯元阮伯元阮伯元氏万柳堂文选楼文选楼文选楼心境虚融怡志林泉云台云台云台云台芸台芸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又号云台、研经老人、节性斋老人、颐性老人清经学家、训诂学家。

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授编修,升少詹事,入直南书房、懋勤殿,历迁詹事,提督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湖南、浙江、江西巡抚,湖广、两广总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

历官所至以提倡学术、振兴文教为自任。

在史馆倡修《儒林传》、《文苑传》,在浙、粤等省设诂经学堂和学海堂。

著述甚富,兼工书,尤精篆隶。

校刊《十三经注疏》、《文选楼丛书》,撰辑《经籍纂诂》、《积古斋钟鼎款识》、《两浙金石志》等,汇刻《学海堂经解》,自著有《研经堂集》。

斋号文选楼、雷塘庵、积古斋、节性斋、读砚斋、琅嬛仙馆、研经室、万柳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芒”、 “鼠须用未必能佳,甚难得”; “麟角”引自晋王 如“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高,樱花红
文献标识码 2
端砚位居我国四大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羚 学、天文、历算、地理、金石、文学均有造诣,一生以
羊峡端溪斧柯山一带,此地古属端州,端砚因而得 提倡学术、兴办教育为己任,先后在杭州创立诂古
名。据文献记载,端砚始采于唐武德年间,迄今已 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成就人才甚众,著书之
有 #*$$ 多年的历史,自其问世以来,深受帝王将 富,世罕其匹。阮元对广东学术贡献良多,督粤其 相、达官贵人的赏识,历代文人墨客也对其喜爱有 间,开学海堂课士,畅实学,掖人才,辑刻《皇清经
05D B>7?<:845 9=A<8>=5 B984 9=<:79C89>= B79885= ED FG2H I@6= ;9 <8D;5
中文提要 “阮元铭砚”虽在工艺上非惊世之作,但由于用砚之人,显得尤为珍贵,砚上所刻年

款,使其文献价值更加不可小觑。
关键词 阮元铭砚 隶书
中图分类法 0.("1 ,
了各东西,惭愧 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而 公,实为借杜公念扬州。如: “诗提桐叶茂,笔点石
今始得碧纱笼。’”后“碧纱笼”一词多用以指诗以 阑斜”,杜牧曾有诗《题桐叶》: “去年桐落故溪上,
人重。此外,阮元在《泊瓜洲督运,自题〈江乡筹运 把叶因题归燕诗。江楼今日送归燕,正是去年题叶
图〉》 《木兰院》诗又见引用。在该砚铭诗中,单“笔” 时。”此诗本身即有怀旧思乡的意境,阮元在此引
加,争相颂咏留下赞美端砚的佳句。特别是与广东 解》,重修《广东通志》,使广东朴学勃然而兴。阮氏
有过渊源的文人,多有嗜砚藏砚的经历,他们或曾 且生性嗜砚,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方“阮元铭砚”,
游历南粤,或贬谪岭南,或官居广东,或身为粤人。 可以为证。
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阮元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此 砚 长 #"/ .、宽 #+、厚 &/ , 厘 米 ,为 自 然 砚
据说阮元辑有《龙门十品研谱》和《百汉碑研
杜公佳句在,珍重碧笼纱。
谱》,笔者有憾未能得以一见,值得一提的是在学
款署“嘉庆七年凉秋月,阮元”,下刻“阮元印”。这 海堂深受阮元赏识倚重的学者吴兰修后著有《端
方“阮元砚”虽未见文献记载,但透过此砚,并借助 溪砚史》,成为后世端砚研究的经典之作。
文 献 资 料 ,可 以 折 射 出 阮 元 其 人 、其 学 的 几 个 侧 面。
美。因麻子坑石多虫蛀,故艺人多因材施艺,随形 这几句则是借笔赞砚。阮氏嗜砚,可见一斑。此外,
制作,多做雕花砚。该砚也属此类,砚额及砚唇均 文献中尚有颇多阮氏赞砚的佳句,如《研经室诗
以浅浮雕的手法雕刻云蝠纹,砚堂上方则深雕一 录》卷二中有《羚羊峡峡东即端溪砚洞今有水,不
如意形砚池,刀法细致,回环自如,线条流畅。构图 令开凿》诗从中可知阮元曾亲临端溪,诗中刻意将
《十东竹南斋文艺化谭》#$$#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阮元与阮元铭砚
焦大明
!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广州 "#$##$ %
345 6789:;5 46< 6= 9=87>?@:89>= >= 6= 9=A<8>=5 B984 9=<:79C89>= B79885= 9= ;9 <8D;5 ED FG2H I@6=1 345 9=A<8>=5 9< J57D 7675 E5:6@<5 >K 845 9=<:79C89>= 6=? 845 5L6:8 ?6851
疏密有致,张驰有度,体现出清代民间工艺装饰图 端砚与神话传说结合,使之具有神秘色彩,意在赞
案中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色。砚背刻隶书铭 美端砚石质神奇,艺人鬼斧神工。
文:
另有几方传世阮元砚上有铭文,一为“琅环仙
自有天然砚,山林景可嘉。
馆,用端溪石片制砚山,仿元人清溪钓艇小景”" 藏
诗题桐叶茂,笔点石阑斜。
天津艺术博物馆 # ;一为井田砚铭“此是麻坑新砚
亚字非无用,端溪大必夸。
材,也能磨动麝香煤。五羊市上千钱买,莫认端州
鼠须滋雨露,麟角染泥沙。
官办来”;又有“温润而有守,此吾之石友。日就月,
力定千军扫,毫成五色华。
将永至于不朽。”阮元嗜砚,且有藏砚经历,可得以
管城殊落纸,手腕直生花。
印证。
屈曲云烟缀,回环翰墨加。
二 精于用典
一 兴雅嗜砚
阮元在该砚铭诗中屡引典故,尽显渊懿。 “碧 纱笼”的典故曾多次为阮氏诗文引用,五代王定保
阮元爱砚,可从该砚的题铭诗中寻究。 “自有 《唐 言》载:王播少时孤贫,在扬州惠昭寺木兰院
天然砚,山林景可嘉”、 “亚字非无用,端溪不必夸” 寄食。寺僧厌弃他,故意于饭后鸣钟,待王播至时,
一字,阮氏就以三个典故借代: “鼠须”、 “麟角”及 用《题桐叶》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 “笔点石阑斜”
“ 管 城 ”。 “ 鼠 须 ”为 鼠 须 笔 的 省 称 ,晋 王 羲 之《 笔 中的“石阑”是众多诗句中对扬州以及二十四桥的
经 》: “ 世 传 张 芝 、钟 繇 用 鼠 须 笔 ,笔 锋 劲 强 有 锋 隐喻,如“虹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又
四句直接道出阮元赏砚爱砚的雅兴,而“鼠须滋雨 饭已吃过。因此,播题诗于寺壁,有“惭愧 黎饭后
《东南文化》#$$#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钟”之句。 “后二记,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 性的一位。杜公在扬州任淮南节度府推官时,留下
向之题,已皆碧纱笼其上,播继以绝句曰‘上堂已 众多颂咏扬州的佳句。这首砚铭诗中屡次提及杜
阮元 ! #(+, - #.,) 年 % ,字伯元,号芸薹,又号 式,造型自然之中见规整,规整中现自然。该砚石
雷塘庵主,晚号颐性老人,扬州仪征人。乾隆五十 为麻子坑石,属高档砚才,石色青紫略带蓝,凝重
四年 ! #(.) 年 % 进士,历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 浑厚;石质细腻娇嫩、致密坚实,温润发墨;扣之木
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阮元学识渊博,于经史、小 声,磨墨无声,可与老坑石相媲美。石品花纹亦丰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焦大明 ! #)(# 年生 % ,女,辽宁抚顺人,广东省博物馆保管部,助理馆员。
!"
阮元与阮元铭砚
! ! 阮元铭砚
富多彩,有席纹、蕉白、火捺和翡翠纹,独具天然之 露,麟角染泥沙”、 “力定千军扫……回环翰墨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