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劝学》练习
[荀子劝学同步阅读训练及答案]荀子劝学
![[荀子劝学同步阅读训练及答案]荀子劝学](https://img.taocdn.com/s3/m/ef12c0e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5.png)
[荀子劝学同步阅读训练及答案]荀子劝学《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以下是本文库整理的荀子劝学同步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阅读。
一、基础积累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非生异也B.木直中绳,以为轮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答案:C 解析:A项,“生”通“性”;B项,“ ”通“煣”;D项,“有”通“又”。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A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为动词活用作名词;D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吾尝终日而思矣答案:C 解析:“黄泉”古义为泉水;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C 解析: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并列关系。
③介词,从;④介词,比。
5.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宾短语后置)B.冰,水为之。
(判断句)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宾语前置)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省略句)答案:C 解析:C项为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三段节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按要求完成6~9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劝学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劝学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0dab2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7.png)
劝学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学完高中语文课文劝学后,准时地做好课后练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劝学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劝学课文原文:君子曰:学不行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知识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眠。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作业2:第9课 劝学
![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作业2:第9课 劝学](https://img.taocdn.com/s3/m/27c1a6966edb6f1afe001f72.png)
第9课 劝 学(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一、基础知识(16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 .君子生非异也[答案] C[解析] A 项,“知”通“智”;B 项,“有”通“又”,“暴”通“曝”;D 项,“生”通“性”。
2.下面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假.(借助,利用)舟楫者不假.(借助)思索B.⎩⎨⎧ 冰,水为.(做,凝成)之为.(为了)之奈何C.⎩⎨⎧ 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情致.一也(兴致,情趣)D.⎩⎨⎧ 劝.(劝勉,鼓励)学劝.(劝说,阻止)架[答案] B[解析]“为之奈何”的“为”当“对付”讲,是动词。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 B[解析]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
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
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答案] A[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5.课文名句填空。
(4分)(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九课《劝学》练习题(老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九课《劝学》练习题(老师)](https://img.taocdn.com/s3/m/422b1866551810a6f52486b4.png)
6.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填空题
1.荀子,名,又称旬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先秦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
2.根据《劝学》原文填空。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3)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3.说说下面句子各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无以至千里
9.翻译重点句子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随堂检测(一)语基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2.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情境默写练习(共9篇,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情境默写练习(共9篇,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4d4bf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0.png)
高考语文情境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谦虚地认为君子之道的三个方面自己一个都做不到,但他的学生子贡说的“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却认为孔子已经达到“君子”的境界了。
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_________ __”。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3ceee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f.png)
《劝学》复习检测(一)课内基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3)虽有槁暴(4)金就砺则利(5)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7)善假于物也(8)用心躁也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
3.翻译重点句子(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语基检测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3.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三)名句名篇默写1.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一致。
(完整版)《劝学》练习题
![(完整版)《劝学》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a37b3c02e3f5727a5e9628b.png)
第1课劝学一、知识存储——重积累1.正确读写字音木直中()绳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生()非异跬()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2.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二、课堂巩固——夯双基(一)基础知识运用1.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A.中绳(zhòng)槁暴(pù)以为轮(róu)金就砺则利(lì)B.参省乎己(xīng)须臾(yù)跂而望(qí)靛青(dìng)C.跬步(guī)蓼蓝(liǎo)生而异也(xīng) 骐骥(jì)D.锲而不舍(qiè) 驽马(nú) 金石可镂(lǒu) 蛟龙 (jiāo)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①虽有槁暴(晒)②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别)⑤君子生非异也(天资,禀性)⑥非利足也(走路)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显著,清楚)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3.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木直中绳,以为轮。
(使……弯曲)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接近,放到……上)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统一)5.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
D.我孰与城北谁美?(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9题。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同步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3757706bd97f192279e9ac.png)
第9课 劝 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一、语言积累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就砺则利. 利:锋利B .君子生.非异也生:资质、禀赋 C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D .用心一.也一:一致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金就砺则.利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蟹六跪而.二螯C.⎩⎪⎨⎪⎧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①蚓无爪牙之.利②筋骨之.强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C .刑.人如恐不胜D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含义有相同义项的一项是( )A .无可寄.托者(.刘.备)寄.寓于表 女寄.言于母 临崩寄.臣以大事 B .风雨兴.焉 忧劳可以兴.国 兴.利除弊 夙兴.夜寐 C .不能十步. 步.其韵奉和一首 乃自强步. 步.余马兮山皋 D .下饮.黄泉中军置酒饮.归客 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 日食饮.得无衰乎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A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吾尝终日..而思矣6.名句填空。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法一练——定语后置句7.下列句子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有________(只填序号)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是寡人之过也③唯君图之④微斯人,吾谁与归⑤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⑦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⑧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8.下列句子,都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组是( )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三、走近高考(2018·江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2020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课时作业7(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0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课时作业7(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d1427f514028915f814dc209.png)
第9课劝学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同“爆”,强烈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C.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禀赋D.车柔以为轮“车柔”同“煣”,用火烤使其弯曲解析“暴”同“曝”,晒干。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蚓无爪牙..之利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解析A项,“博学”古义指广博的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
B项,“寄托”古义指寄居存身,今义指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C项,“爪牙”古义指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帮凶、走狗。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轻骑今朝绝.大漠绝:与世隔绝的B.春风得意马蹄疾.疾:快速,这里指轻快C.假.作真时真亦假假:与“真”相对D.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强盛,强大解析A项应为“横渡”。
答案 A4.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苛政猛于.虎也介词,表比较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地点,在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连词,表转折D.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假设关系解析应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 B5.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木受绳则直.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④金就砺则利.⑤非能水.也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积善.成德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A.①⑧/②③/⑤⑦/④⑥B.①④/②⑥/③⑦/⑤/⑧C.①④/②/③⑧⑤/⑥⑦D.①③/②⑥/④⑦/⑤/⑧解析分别为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答案 B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B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来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劝学》练习题
![《劝学》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b6d621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4.png)
《劝学》练习题一、填空题1. 《劝学》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
2. 文中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3.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_。
4. 文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用以比喻_________。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参省”指的是_________。
二、选择题1. 《劝学》一文中,作者提倡的学习态度是()。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 温故而知新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根据《劝学》中的描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所表达的是()。
A. 学习可以超越前人B. 学习要持之以恒C. 学习要善于借鉴D. 学习要注重实践3. 文中“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所强调的是()。
A. 学习要循序渐进B. 学习可以超越自然C. 学习要注重思考D. 学习要勇于创新4.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句话用以比喻()。
A. 学习要刻苦钻研B. 学习要广泛涉猎C. 学习要不断进步D. 学习要善于总结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参省”指的是()。
A. 学习要广泛涉猎B. 学习要不断反思C. 学习要勇于实践D. 学习要注重实践三、简答题1. 《劝学》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2. 根据《劝学》的内容,你认为作者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怎样的?3. 《劝学》中有哪些比喻或例子用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四、论述题1. 结合《劝学》的内容,论述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劝学》中提到的“温故而知新”,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五、翻译题将《劝学》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六、应用题1.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怎样将《劝学》中的观点应用到教学实践中?2. 假设你要向一位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学生推荐《劝学》,你会怎样介绍这篇文章?七、创新题1. 根据《劝学》的内容,设计一份学习计划,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9《劝学》练习答案
![9《劝学》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aff0297e21af45b207a82f.png)
课时作业(九)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中.绳(zhònɡ)槁暴.(pù)以为轮(róu) 金就砺.则利(lì)B.参省.乎己(xǐnɡ) 须臾.(yú)跂.而望(qí) 靛.青(dìng)C.跬.步(ɡuī) 蓼.蓝(liǎo)生.非异也(xìnɡ) 骐骥.(jì)D.锲.而不舍(qiè) 驽.马(nú)金石可镂.(lǒu) 蛟.龙(jiāo)答案 A解析B项,“跂”应读“qǐ”,“靛”应读“diàn”;C项,“跬”应读“kuǐ”;D项,“镂”应读“lòu”。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虽有槁暴.(晒干)②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送别)⑤君子生.非异也(禀赋,资质) ⑥非能.水也(善,会)⑦筋骨之强.(强壮) 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彰.(清楚)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答案 A解析③跂,提起脚后跟;④致,达到;⑧绝,横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B.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蟹六跪而.二螯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圣心备焉.D.①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答案 B解析都是连词,表并列。
A项,①介词,表比较,比;②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
C项,①兼词,“于此”,在这里、从这里;②句末语气词,了。
D项,①代词,代木;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木直中绳,以为..轮答案 C解析A项,土地方圆。
劝学练习题答案
![劝学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4dfa6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f.png)
劝学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劝学一文中,作者提倡的学习方法是什么?A. 死记硬背B. 勤学苦练C. 依赖天赋D. 只学不思答案:B2. 劝学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思考的重要性C. 学习与思考的结合D.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劝学中提到的学习方法?A. 温故而知新B. 学而时习之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答案:D二、填空题4. 劝学中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
答案:在任何三个人当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5. 劝学中强调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其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体现了______。
答案:诚实和谦虚的学习态度。
三、简答题6. 请简述劝学中提到的“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通过复习旧知识,可以发现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学习效果。
7. 劝学中提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者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永远不感到满足;同时,教导他人时也要保持耐心,不感到疲倦。
四、论述题8. 结合劝学的内容,谈谈你对“终身学习”理念的理解。
答案:终身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终身进行的学习过程。
劝学中提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都强调了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五、应用题9.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将如何将劝学中的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答案:作为一名教师,我会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解决问题来深化理解。
同时,我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还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复习和预习,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结束语: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可以看到劝学不仅仅是一篇古文,它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劝学》课后练习 (含答案)
![《劝学》课后练习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e3177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b.png)
《劝学》练习题(一)一、基础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舟楫(jì)舆马(yú)日参省乎己(xǐng)B.爪牙(zhǎo)跬步(kuǐ)蓼蓝(liǎo)金就砺则利(lì)C.驽马(nǔ)骐骥(jì)洞穴(xué)金石可镂(lóu)D.跂而望(qì)须臾(yú)二螯(áo)锲而不舍(qì)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①吾师道也②耻学于师③孔子师郯子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有学问的人君子生非异也生:生命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知识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容身,安身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普通人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学问广博精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
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劝学》“君子日: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师说》练习(有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师说》练习(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38a7f5ad51f01dc281f18e.png)
《劝学》《师说》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驽.(nú)马嗟.(jiē)乎或不.(fǒu)焉六艺经传.(chuán)B.须臾.(yú)句读.(dòu)虽有槁暴.(bào) 金就砺.(lì)则利C.跬.(guǐ)步舟楫.(jí)锲.(qiè)而不舍木直中.(zhōng)绳D.骐骥.(jì)参省.(xǐng) 金石可镂.(1òu)官盛则近谀.(y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吾从而师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古之学者..千里..必有师不积跬步,无以至B.年十七,好古文..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C.吾尝终日..兴焉..而思矣积土成山,风雨D.师不必..传道授业解惑也..贤于弟子所以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惑.而不从师于其身,则耻师焉,惑.矣B.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拘于时,学于.余D.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非利足也,而.致千里6.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粪土..当年万户侯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8.在下面这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劝学》习题带答案
![《劝学》习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fb700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60.png)
《劝学》习题带答案劝学》习题一、基础知识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通“爆”,强烈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C.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D.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答案A 解析“暴”通“曝”,晒。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蚓无爪.牙.之利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答案D 解析A 项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B项古义:藏身。
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C 项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3.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积水成渊,蛟龙生焉.B.圣心备焉.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朝济而夕设版焉.答案B 解析B 项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
其他三项均为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 。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答案A 解析A 项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答案B 解析B 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6、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思矣吾尝终日而.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C.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答案】C .【解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f4377fea52d380eb63946d50.png)
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B.木直中绳,以为轮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生:生来,出生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检查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这里指听得清楚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没有相同义项的一组是( )A.无可寄.托者寄.人篱下或因寄.所托临崩寄.臣以大事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夙兴.夜寐C.不能十步.以五十步.笑百步步.步高升步.余马兮山皋D.善假.于物也乃悟前狼假.寐狐假.虎威假.公济私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以为..已..轮B.学不可以C.假.舆马者D.而绝江河..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善假于.物也而寒于.水D.蚓无爪牙之.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而日参省乎己..千里,百二十城 B.君子博学C..輮以为..已..轮 D.君子曰:学不可以7.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8.选出与“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课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劝学》《师说》练习题
![《劝学》《师说》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485ee0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7.png)
《劝学》《师说》练习题[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吾尝终日而思矣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余嘉其能行古道D[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受”同“授”,传授。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心备.焉备:具备而闻者彰.彰:清楚B.不积跬.步跬:一步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C.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D.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郯子之徒.徒:同类的人B[B项,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B.木直中绳,以为轮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A、B、C三项均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为“使……走得快”“使……弯曲”“使……学习”。
D项为意动用法,“以……为耻”。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A[B项,古义:寄身,托身。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C项,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
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
D项,古义:在文中指对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C[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判断句。
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师说情景默写练习题附答案
![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师说情景默写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929259551810a6f4248655.png)
劝学、屈原列传、谏太宗、师说情景默写练习题附答案《劝学》情境式默写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变化后,即使再被风吹日晒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变化过程,可改变原来的状态的是:(),(),()。
4.《劝学》中,作者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4.《劝学》中强调君子天资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
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
![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https://img.taocdn.com/s3/m/48829b0a866fb84ae55c8d11.png)
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一)虚词一、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吾尝终日而思矣6.吾尝跂而望矣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9.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12.蟹六跪而二螯13.锲而舍之锲而不舍二、何(无)三、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四、乃(无)五、其其曲中规六、且(无)七、若(无)八、所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九、为1.水为之而寒于水2.輮以为轮十、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圣心备焉十一、也1.輮使之然也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非利足也5.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十二、以1.輮以为轮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3.学不可以已十三、因(无)十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善假于物也十五、与(无)十六、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十七、者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而见者远,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十八、之1.锲而舍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水为之而寒于水6.輮使之然也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二)实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吾尝跂.而望矣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声非加疾.也5.而闻者彰.6.非利足..也7.故不积跬步.. 8.驽马十驾.9.蟹六跪.而二螯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师说》(一)虚词一、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2.惑而不从师3.吾从而师之4.犹且从师而问焉5.而耻学于师6.择师而教之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小学而大遗9.则群聚而笑之10.如是而已二、何(无)三、乎1.生乎吾前2.生乎吾后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7.其皆出于此乎四、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五、其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3.其出人也远矣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其皆出于此乎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0.吾未见其明也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2.其可怪也欤13.其贤不及孔子14.余嘉其能行古道1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六、且犹且从师而问焉七、若彼与彼年相若也八、所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之所存也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圣人之所以为圣九、为1.圣人之所以为圣2.愚人之所以为愚十、焉1.则耻师焉2.或师焉或不焉3.犹且从师而问焉十一、也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其闻道也故先乎吾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吾师道也6.师之所存也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欲人之无惑也难矣9.其出人也远矣1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1.于其身也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4.其可怪也欤15.吾未见其明也十二、以1.圣人之所以为圣2.作《师说》以贻之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十三、因(无)十四、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其皆出于此乎3.于其身也4.不拘于时5.学于余6.而耻学于师7.师不必贤于弟子十五、与(无)十六、则1.则耻师焉2.问之,则曰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则群聚而笑之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十七、者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古之学者必有师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曰师曰弟子云者十八、之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古之圣人4.今之众人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6.择师而教之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0.士大夫之族11.则群聚而笑之12.问之,则曰1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1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5.郯子之徒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7.作《师说》以贻之18.古之学者必有师19.人非生而知之者20.吾从而师之2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2.彼童子之书(二)实词1、惑.矣2、于其身.3、士大夫之族.4、君子不齿.. 5、圣人无常.师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答案(一)虚词一、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并列或递进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或递进5.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6.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修饰或承接表转折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修饰表转折9.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连词,表转折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12.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13.锲而舍之(连词,表假设或转折)锲而不舍(表假设)二、何(无)三、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于,对四、乃(无)五、其其曲中规代词,它的六、且(无)七、若(无)八、所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字结构九、为1.水为之而寒于水动词,凝结2.輮以为轮动词,制作成十、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此,在这里3.圣心备焉兼词,由此十一、也1.輮使之然也表判断语气词?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表陈述语气词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表陈述语气词4.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非利足也均表陈述语气词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均表陈述语气词5.用心一也用心躁也表判断语气词?十二、以1.輮以为轮介词,把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复音虚词,无以3.学不可以已复音虚词,可以十三、因(无)十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3.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十五、与(无)十六、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连词,就;连词,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那么十七、者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表判断语气词或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表判断语气词或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3.而见者远,而闻者彰代词,……的人4.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代词,……的人十八、之1.锲而舍之代词,它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标志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它5.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它6.輮使之然也代词,它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助词,无义(二)实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2.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看见的范围广)4.声非加疾.也(洪亮)5.而闻者彰.(清楚)6.非利足..也(脚走得快)7.故不积跬步..(半步) 8.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9.蟹六跪.而二螯(脚)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师说》答案(一)虚词一、而2.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或假设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递进或承接4.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表递进或承接5.而耻学于师连词,表转折6.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8.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9.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10.如是而已复音虚词,与“已”连用,表陈述二、何(无)三、乎2.生乎吾前介词,在 2.生乎吾后介词,在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比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比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语气词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语气词7.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词四、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却五、其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他指代“生乎吾前”者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3.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他5.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他或那10.吾未见其明也代词,他们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他们12.其可怪也欤!代,这或:副,表感叹语气13.其贤不及孔子代词,他的14.余嘉其能行古道代词,他1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指代疑难问题六、且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尚且七、若彼与彼年相若也动词,像八、所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复音虚词,所以,用来…方法2.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字结构4.圣人之所以为圣复音虚词,…的原因九、为1.圣人之所以为圣动词,成为2.愚人之所以为愚动词,成为十、焉1.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2.或师焉或不焉均表句末语气词3.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老师十一、也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判断语气词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3.其闻道也故先乎吾句中语气词,表停顿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语气词,表停顿5.吾师道也表陈述语气词6.师之所存也表判断语气词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8.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9.其出人也远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1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11.于其身也表句中停顿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表判断语气词1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表陈述语气词14.其可怪也欤复音虚词,也欤15.吾未见其明也表陈述语气词十二、以1.圣人之所以为圣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2.作《师说》以贻之连词,表目的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复音虚词,所以,用来方法十三、因(无)十四、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或在2.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不拘于时介词,被5.学于余介词,向6.而耻学于师介词,向7.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十五、与(无)十六、则1.则耻师焉连词,却2.问之,则曰连词,就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连词,就4.则群聚而笑之连词,就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连词,就十七、者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停顿2.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人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停顿4.曰师曰弟子云者……的人十八、之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取独?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取独;助词,取独3.古之圣人助词,的4.今之众人助词,的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之所以”,固定结构?6.择师而教之代词,他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他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前标志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10.士大夫之族代词,这11.则群聚而笑之代词,他们12.问之,则曰代词,他们1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独1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15.郯子之徒代词,这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它1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18.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19.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它20.吾从而师之代词,他2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取独22.彼童子之书助词,的(二)实词1、惑.矣糊涂2、于其身.自己3、士大夫之族.类4、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九)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ɡ)槁暴.(pù) 以为轮(róu) 金就砺.则利(lì) B.参省.乎己(xǐnɡ) 须臾.(yú)跂.而望(qí) 靛.青(dìng) C.跬.步(ɡuī) 蓼.蓝(liǎo)生.非异也(xìnɡ) 骐骥.(jì) D.锲.而不舍(qiè) 驽.马(nú)金石可镂.(lǒu) 蛟.龙(jiāo)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虽有槁暴.(晒干)②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送别)⑤君子生.非异也(禀赋,资质) ⑥非能.水也(善,会) ⑦筋骨之强.(强壮) 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彰.(清楚)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B.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蟹六跪而.二螯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圣心备焉.D.①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木直中绳,以为..轮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甚矣,汝之不惠二、文本训练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7~10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风雨兴.焉(兴起)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功绩)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精神清明)8.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A.积善成德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用心一也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9.下面对本段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段从学习的方法和作用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共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停止。
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三、拓展阅读阅读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完成11~16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④,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
③兰槐:香草名,即白芷。
④滫xiǔ,酸臭的陈淘米水。
亦泛指污臭之水。
泔g ān水,〈引〉脏水。
臭水。
(泔gān水,淘米、洗刷锅碗等用过的水。
有的地区叫潲(shào)水或馊水)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一可以为法则..(效法的榜样,准则)B.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从高处往低处看)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逐渐,逐步)D.不闻.先王之遗言(学习、借鉴)12.“其质非不美”的“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所渐者然也”中的“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16.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四、语言表达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2)《荀子·劝学》中蚯蚓向上食尘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而螃蟹“______________”是因为浮躁、不专心。
(3)《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也是他提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在印度,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整个印度都被印度教覆盖,宗教是第一位的。
印度几乎没有好的公路。
但行驶在任何一条路上,突然之间,路边就会出现一座壮丽的寺庙。
我问印度人:__①__,__②__?印度人答:路是通向财富的,不重要;__③__。
我说:这样,__④__?印度人说:对呀,就是不要发展,发展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像美国一样:钱很多,却没有文化。
而且,我们印度已存在7 000年了,__⑤__?700年之内美国可能会衰落得连蒙古帝国也不如。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励志小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体大思精,________,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________的历史画卷。
3 000多年的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林林总总的人物,汇聚三寸笔端。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
司马迁的安排,可谓________,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
《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
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有时达到________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
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应有尽有波澜壮阔见微知著天衣无缝B.包罗万象云谲波诡独具慧眼滴水不漏C.应有尽有云谲波诡见微知著滴水不漏D.包罗万象波澜壮阔独具慧眼天衣无缝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各一传是分传,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B.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人各一传是分传C.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D.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即人各一传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