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之 《中庸》解析

合集下载

《中庸》全面解析

《中庸》全面解析

《中庸》全面解析(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全篇概括分析和结构能内容及总结

《中庸》全篇概括分析和结构能内容及总结

《中庸》全篇概括分析和结构能内容及总结《中庸》是一篇古代经典的儒家经典著作,讲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庸》进行全篇分析及总结。

一、《中庸》的作者和背景《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约成书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孔子的学生子思。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总结了孔子治学的方法和经验,并以此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事。

本书在古代以至于今天都是人们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读物之一。

二、《中庸》的主要思想《中庸》的主要思想是“中庸之道”,这是一种平衡、稳定和谦虚的生活方式。

它强调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中庸,追求平衡,保持稳定,同时要保持谦虚的心态。

《中庸》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内心强大而稳定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实现他的价值和目标。

因此,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才能实现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中庸》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点:平衡、稳定和谦虚。

平衡指的是保持稳定,避免过度和极端,以达到自我和社会的和谐。

稳定是指保持一种持续的稳定状态,不因外在因素而变化。

谦虚则是一种内心的态度,这种态度允许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从中成长和发展。

三、《中庸》的结构和内容《中庸》共分为20篇,每篇都有自己的主题和重点。

下面是对每一篇的简要分析。

1.学而第一:“学而优则仕”这篇篇章讲述了一个人的学习与人生目标的关系。

在《中庸》的开篇,子思就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学而优则仕,习而优则拔”。

这句话表明,学习是一个人成为优秀人才的关键。

2.中庸第二:“中庸之道”本篇是《中庸》的核心篇章,全文共12章,旨在讲述“中庸之道”。

这篇篇章探讨了中庸之道的本质和内涵。

其中,第一章提到“中庸之道,天下之至道也”,表明中庸之道是天下万物的最高准则,是达到和谐、平衡、稳定的根本方式。

3.“致中和”本篇共有五章,着重强调“中和”的重要性。

其中,第一章提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其犹欄屦乎?”,意思是在宇宙的大小和人类的高低中,都需要保持适度,避免过度和不足,达到平衡。

中庸原文与解析

中庸原文与解析

中庸原文与解析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子思整理完成的。

它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修养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对《中庸》原文进行解析,以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智慧。

《中庸》原文如下:人之远其身而愿忠于公者,修身之至也;人之远其身而愿善于人者,溺思之至也;人之远其身而愿纯于道者,尽性之至也。

……故君子者,必有勇于忠信,无恶于所尚。

与其贵其正,不谷其奇;举其行而掩其名,义也。

君子之居其室,美其风,是以谓之若也。

首先,这个段落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远离自己的身体,将身心力量都用于忠于公共利益,这是修身的至高境界。

而如果一个人远离自己的身体,将身心力量都用于善待他人,这是对人的深思熟虑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远离自己的身体,将身心力量都用于追求道德的纯洁,这是尽其天性的表现。

接下来,文章中提到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君子应该勇敢地忠于信仰,不被他所追求的事物所腐蚀。

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正直,而不追求奇特与特殊。

他们注重行为的实践,而不追求名声的张扬。

君子居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时,会通过装饰来展示自己的风采。

通过对《中庸》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

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强调了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应该追求公正和公平,不偏不倚,不偏不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中庸》还强调了个人修养与治国理政的紧密联系。

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与太平盛世的目标。

总结起来,《中庸》所弘扬的思想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实用且智慧的。

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对待自然,都需要保持中庸之道的思维。

通过不断地修身养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实践中庸之道,使我们的行为更加合乎道德准则,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总之,《中庸》所传递的思想理念,对于我们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曾参整理而成。

它被视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与《大学》、《论语》和
《孟子》一起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下面我将为你全面介绍《中庸》的全文及其译文读解。

《中庸》全文共20篇,主要内容是论述中庸之道,即“中”和“正”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强调了中正之道的重
要性,并提出了“中庸”思想。

全文涉及了政治、伦理、修身养性
等方面的理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庸》的译文读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
可以从哲学和思想层面解读,探讨其中的道德观念、修身养性的方
法论以及治国理政的原则。

其次,可以从历史和文化背景出发,分
析《中庸》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此外,还可以从文学
角度解读《中庸》,探讨其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在译文方面,不同的翻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因此可
以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从中找出共同点和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
原文的含义。

同时,也可以结合注释和解释,深入理解每个词句的
内涵和外延,从而全面把握《中庸》的思想。

总之,《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译文读解需要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中庸》这部经典著作。

中庸第一章全文及讲解

中庸第一章全文及讲解

中庸第一章全文及讲解《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也是孔子的学说之一。

它共分为20篇,每篇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以下是《中庸》第一章的全文及讲解:《中庸》第一章的全文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一章的主题是关于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达到至善的境界。

下面是对这一章的讲解:首先,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

这里的“大学”指的是修养的过程,而“明明德”则是指明确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只有明白了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行为,才能够在修养的道路上前进。

其次,大学之道在于亲民。

这意味着修养的目标应该是为了造福人民,服务于社会。

修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应该与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然后,在修养过程中要能够止于至善。

这里的“止”指的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不被物质和感官的诱惑所左右。

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才能真正实现修养的目标。

接下来,明确了修养的目标后,就要知止。

知止意味着要明白自己的局限和能力,不贪图过多,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

只有知止,才能够有所定位,不迷失自己。

然后,有了定位后才能够静下心来。

静下心意味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只有静下心,才能够集中精力去做事,不被杂念所扰。

安下心来后,才能够深思熟虑。

深思熟虑是指在行动之前要仔细考虑,权衡利弊,避免盲目行动。

只有深思熟虑,才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不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最后,通过深思熟虑,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收获。

这里的“得”指的是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和成就。

只有通过不断思考和实践,才能够真正取得进步和成就。

总之,《中庸》第一章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以及达到至善境界所需的步骤和态度。

只有通过明确道德准则、亲民、知止、定静、安虑和深思熟虑,才能够在修养的道路上取得真正的进步。

国学经典《中庸》全文及释义

国学经典《中庸》全文及释义

国学经典《中庸》全文及释义《中庸》是儘家思孟学派论修养境界的一部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专著。

此书在汉代时,被收入《礼记》一书,作为其中一篇。

到宋代,朱熹又从《礼记》书中抽出,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注解,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合称《四书》,成为宋代以后封建正统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d )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an ))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L o【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O"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To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子日:"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品:《中庸》简介《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它主要阐述儒家的道、诚和中庸的观念,描绘儒家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

它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研究***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二十章·节选):凡事豫则立①,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③,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④,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讲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讲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讲解一、中庸全文中庸之道,乃是孔子所倡导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中庸全文的中文原文和英文译文,同时也对中庸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中文原文《中庸》曰:中者,天下之至道也;庸者,天下之达道也。

至道无名,万物皆归焉;达道无名,天下皆归焉。

庸者,天下之始也;经者,天下之经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庸知其所始,谓之天庸;知其所终,谓之天经。

是谓两行。

逊于尊者为下;非礼勿视,非道勿听。

古之所谓“至言”,师之道也。

英文译文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ays: “The Mean is the ultimate way of the world; the utmost way of the world is through the Mean. The ultimate way is nameless, and all things return to it; the way through the Mean is nameless, and the world returns to it. Through the utmost way, things begin, and through principles, things are got. The utmost harmony is the posi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growth of all things is bound up with it. Through the Mean one knows its beginnings and is called heaven’s moderate. Knowing its ends is called heaven’s guidance. This is called the double rule. To be lesser than worthy men is to be below; do not look at what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propriety, and do notlisten to what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ay. What the ancientscalled ‘the utmost words’ is the teaching of a master.”二、中庸讲解中庸是孔子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先秦思想中儒家学派的重要内容。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XXX 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XXX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XXX后裔子XXX,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XXX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XXX、XXX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XXX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先天。

XXX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先天)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中庸》全篇概括分析和结构内容及总结2篇

《中庸》全篇概括分析和结构内容及总结2篇

《中庸》全篇概括分析和结构能内容及总结(一)一.《中庸》的概括1. 引言:中庸的基本概念在引言部分,《中庸》介绍了中庸的基本概念,这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这部分强调了中庸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提出了避免极端、追求和谐的思想。

2. 个人修养:达到中庸的路径《中庸》强调,个人修养是达到中庸境界的基础。

这包括了内心的平和与节制,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反省、情感调节和知行合一来实现这一境界。

个人修养被视为达到道德和智慧高度的关键。

3. 社会和政治:中庸的应用《中庸》认为,治国和平衡社会关系应遵循中庸之道。

这包括了公正、适度和考虑各种利益的平衡,以及如何在政治决策和社会治理中实现和谐。

4. 哲学和宇宙观:中庸与宇宙的和谐《中庸》将其思想扩展到了哲学和宇宙观。

这部分阐述了中庸思想与宇宙和谐相联系的观点,表明了一种对天人合一哲学的追求,强调人应与自然界和宇宙保持和谐的关系。

5. 实践指南:中庸的行为准则最后,《中庸》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准则,旨在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

这些指南覆盖了从个人行为到社会互动的各个方面,旨在引导人们在各种情境中寻求平衡和适度。

二. 《中庸》的分析1. 哲学意义《中庸》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道德伦理的指南,它还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哲学视角,帮助理解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中庸》强调人与自然和宇宙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认为,人不仅要在社会内部寻求平衡,也要与自然世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知行合一:《中庸》提倡知识和行为的一致性。

这意味着,理论知识和实际行为不应相互割裂,而是要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适度原则:《中庸》提出的适度原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指导,也是对整个宇宙秩序的认识。

它强调万事万物都应遵循一种自然的、适度的原则。

2. 文化影响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中庸》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个人的道德修养被高度重视。

《中庸》全面解析

《中庸》全面解析

《中庸》全面解析(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全篇精解

《中庸》全篇精解

《中庸》全篇精解《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五经之一。

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主要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人生哲学和政治理念。

本篇精解将逐章解析《中庸》的主要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

第一章:中庸之道本章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概念和重要性。

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平衡和适度,不偏不倚。

它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第二章:中庸的实践本章讲述了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它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遵循中庸之道,既不应过于放纵,也不应过于约束自己。

通过中庸之道,人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第三章:中庸与仁爱本章阐述了中庸之道与仁爱之间的关系。

它指出,仁爱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只有在仁爱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仁爱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指导原则,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第四章:中庸与礼本章讨论了中庸之道与礼的关系。

它认为,礼是中庸之道的外在表现,是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遵守礼节和礼仪,人们可以维护社会和谐,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平衡。

第五章:中庸与智慧本章强调了中庸之道与智慧的关系。

它认为,智慧是中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智慧,才能正确理解和实践中庸之道。

智慧使人们能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第六章:中庸与忠诚本章讲述了中庸之道与忠诚之间的关系。

它指出,忠诚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只有在忠诚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忠诚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动力,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保障。

第七章:中庸与信本章阐述了中庸之道与信的关系。

它认为,信是中庸之道的基础,只有在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信是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准则,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第八章:中庸与修身本章讨论了中庸之道与修身的关系。

它强调,修身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只有在修身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庸之道。

修身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起点。

国学中庸的全文及解读

国学中庸的全文及解读

国学中庸的全文及解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有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其唯圣人乎!”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素患难,行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大德必得其禄,大德必得其名,大德必得其寿。

国学经典系列讲座2《中庸》

国学经典系列讲座2《中庸》
《中庸》 “子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 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 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 功,一也。’”
《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 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 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 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 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 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 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 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 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能够赞天地之化育 则能够与天地参矣。”
《中庸》:“其次致曲(推致局部事理)。曲能有诚, 诚则行,行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 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
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 乃孔门传授心法。”
三、《中庸》中旳“五道三德”与“为国九经”
《中庸》竭力宣扬孔子旳“五道三德”论,同步提出“为国九经”旳 思想。
序言
《中庸》
一、《中庸》旳作者
《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孔 伋jí(字子思)所作。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鲤,字伯 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 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 《中庸》。”

国学大讲堂之《中庸》解析154页PPT

国学大讲堂之《中庸》解析154页PPT

谢谢!
国学大讲堂之《中庸》解析31 Nhomakorabea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后一章是全书的总结,子思引用大量 《诗经》的文句,对掌握了中庸之道的君 子的德行进行艺术性地描述,所以我们将 其称为“境界篇”。 • 以下我们就按照这个结构,对《中庸》一 书进行逐章的讲解。
二、宗旨篇
•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道也 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则非道也。是故君子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 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也。 • 本章是全书的总纲,对于各章都有指导意义。 • 本段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中庸》的结构
• 宋代程颐说:“其 书始言一理,中散 为万物,末复合为 一理。”这样他把 《中庸》分成了三 个部分,首章为第 一部分,即“始言 一理”,中间31章 为一个大部分,即 “散为万物”,最 后一章是全书一个 总结,即“复合为
• 首章是《中庸》一 书的“破题”阐明 根本道理,我们将 其称为“宗旨篇”。 • 由于中间的部分仍 然很大,如果不进 一步划分不便于学 者掌握,明末清初 大儒王夫之又将其 分成了“《中庸》
• 第二,谈中庸与和谐的关系。未发之中的天性 就是中庸之性,发而中节则是和谐的大道,也 就是儒家所追求的结果。中乃道之体,和乃道 之用,二者互为表里。 • 第三,“致中和”就是儒家以中求和的方法。 人要体会自己情感未发之前的至善天性,不偏 不倚,中正至公,勿使情感意念去恶存善,就 可以得天地之性(规律),化育万物。 • 这条“致中和”的思路,后来就被孟子演绎成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就是 儒家所谓的“内在超越”路径。
一、《中庸》的作者及结构
• 《中庸》一书古文 记载为孔子孙子子 思(孔伋)所作。 孔子只有一子孔鲤, 在孔子Βιβλιοθήκη 前就去世 了,子思是孔鲤鱼 的儿子。
• 子思在传承孔子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建树, 因此被尊为儒家“四圣”中的“述圣”, 其他为“复圣”颜回,“宗圣”曾参, “亚圣”孟轲,配祀于孔庙,可见其历史 地位之高。
• 什么是恻隐之心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 因为人人心中都有向善之心,而且这颗善心是 上天赋予的,所以说“天命之谓性”,按此天 命去做就是“天道”,修明天道就是教化。 • 中国哲学中有“性善论”、“性恶论”和“性 三品论”,但是正统只能是“性善论”,因为 伦理道德需要要一个终极价值。
• 到了南宋,大儒朱 熹把《大学》、 《中庸》、《论 语》、《孟子》合 编为《四书》成为 科举考试的规定教 科书,地位极大提 高。 • 《中庸》原在《礼 记》中不分章节, 只是一段段的语录,
• 《中庸》全书共3600余字,分33章,内容 并不很多。《中庸》受到如此重视,主要 是由于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结构。《论 语》、《孟子》只是弟子们回忆老师的讲 课笔记,每一章节没有太多的内部安排, 章节的题目只是本章前两个字,主题也不 集中。但是《中庸》却与此不同,不仅主 题突出,而且结构严谨,可以成为一本独 立的著作。
第1章之三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 • 这段话是连接“率性”和“中庸”的关键,包 含三层意思: • 第一,谈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的关系,未发之 前的人性是先天之性,都是纯然至善的;发而 为喜怒哀乐之后则有善有不善,关键就看所发 是否“中节”。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节”的 重要方法,故君子不仅应当“守性”,而且还 要“持情”。儒家不赞同佛教那种逃避世俗之 情。
第1章之一
•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本然之质就是“性”,遵 循这种本性去做就是“道”,使道德规则得到 修明就是“教化”。 • 儒家认为人性善,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 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 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第1章之二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则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 独也。” •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天道无所不在, 人须臾不可离,如果可以离开的“道”, 就不是真正的“天道”。
• 第二层意思是说君 子要慎独,即在别 人看不到地方也要 保持自己的善行, 不要随波逐流,因 为天道是无所不在 的。遽伯玉不欺暗 室。陈毅诗:“莫 伸手,伸手必被 捉”。
孔子
曾子、孟子
颜回、子思
孟子
• 子思学术地位之高, 很重要一点还由于 他的再传弟子孟子 成为儒家的集大成 者,由此历史上 “思孟学派”后来 便成为儒学的主流。
•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由于其 内容和结构的独特,在汉代就开始有单行 本发行。 • 《中庸》从宋代开始受到官方的重视,宋 仁宗时,为了激励考试及第的儒生,皇上 或赐《大学》,或赐《中庸》以为嘉奖。
《中庸》解析
儒家《四书》
• 宋代大儒朱熹谈《四书》的学习次第说: “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 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 发越; 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 子语类》卷十四)可见《中庸》在《四书》 中最难度,故放在最后。
• 关于《中庸》写作的目的,朱熹在《中庸 章句序》中说:“《中庸》何为而作也? 子思忧道学之失而传其作也。”本书就是 为后人讲解儒学最根本的中庸之道。 • “中庸”作何解,程颐说:“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 天下之定理也。”也就是说,中乃正中不 偏,庸乃不可变易。所以中庸之道就是教 人保持中正的恒常不变之道。
• 第一支是第2章到第11章,乃“子思所引夫子 之言,以名首章之义止此”,是对宗旨的进一 部阐述,讲明中庸的基本道理,我们称之为 “明道篇”。 • 第二支从第12章到20章,“此引孔子之言,以 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明其所传之一致, 举而措之,亦犹是耳。”这几章主要讲中庸之 道的应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行道篇”。 • 第三支是指21至32诸章,“子思承夫子天道、 人道各章之意而立言也。”这部分主要讲“诚 明”、“明诚”修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成 道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