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读郭思乐教授的
读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有感1什么是“生本教育”?怎样才能施行“生本教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静下心来,非常认真地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这篇长长的文章。
边看我边联系上自己在录像那里听过的几堂课,有些念头在脑海中忽闪而过,似欲飞出却未能成型,处于似懂未懂的境界。
当我进入郭思乐的“生本教育”世界中时,我原先的好多疑虑都在这儿找到了答案,也清楚了“生本教育”中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自主的学习。
教师转变角色,由演员变为导演。
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
“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 那为什么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呢?我认为我们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评价制度、考试的指挥棒还在深深的影响着老师的思想,制约着我们的教学实践。
老师不敢放手,不相信学生的能力。
担心如果老师不面面俱到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考试结果就不理想。
我特别欣赏文章中案例所涉及的小学取消任何形式的统考及期中、期末、月考等,取而代之的是“研评课”。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在这篇长长的报道中,郭思乐以一个个成功的事例让我明白:在学校中,教师应该怎样转变观念,怎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习,并从中迸发出他们最大的学习热情。
报道中提到:在生本教育课堂中,短暂的教学现象不是教学结果,长远体现出来的实效才是真正的成就。
我原本以为那种课堂吵闹不断,乱七八糟的不象是个学习的地方,在我固有的认识中认为安静的课堂才是真正学习的场所,但事实并非如此。
不同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达到相同的学习要求,但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最适合学生,或者说是所有学生都想要的呢?那当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能发挥学生智慧的那一种了,那就是郭思乐教授所推崇的“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
读《谛听教育的春天》有感
<p>读《谛听教育的春天》有感</p><p>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谛听教育的春天》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p><p> 寒假,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受益良多。
</p><p> 在书中,我领略了郭教授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读懂了老子的思想: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他也了解庄子的思想,在书中引用了他的一个寓言故事,说明生命的核心部分是不可拆解的,借以警示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生命体来对待,要忽视其非本质的次要的缺点,而借以保护其根本的和具有发展意义的长处。
</p><p> 从书中,我欣赏了郭教授幽默和睿智。
他把抽象的、无形的,难于理解的道理通过举例,通过类比,将我们一点一点地牵引着,走进他的思想,理解他的主张。
从让学生在老师所列的数表中发现规律,编写方程和让学生观察梯形,并根据他们既有的学识经验来认识梯形的教学实践,我们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当下教育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
严密的知识点的说教妨碍了人的创造精神,导致了人的积极性和自悟的过程,并无形地销蚀了教学质量。
</p><p> 所以,教育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帮助人的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的学习。
从农民买用毛估估的办法小猪和让小猪自然地生活,发展为价值很高的"素质猪"的养猪方法进行类比,强调虽然教育本身是在为工业和科学的进展培养人才,但是绝不以为也用对待工业和物质生产的方法去对待生命,因为对于一个已经在灌注的课堂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学习者,你做得越细,他就发展得越差。
只有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才能产生他们的创造,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再创造的能力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春来草自青——《谛听教育的春天》阅读有感
春来草自青
—《谛听教育的春天》阅读有感
孟红娟(桐庐县教师发展中心,浙江桐庐 311500)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 吹拂过山川和田野
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 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
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 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看了这样的文字,犹如身处漆黑的大海看 到高擎的航标。教育,竟可以用这般诗意的语 言去描述,可以用这般灵动的思想去贯穿。阅 读华南师大郭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思 想随笔《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不禁为郭教授 文字中静静流淌的教育智慧所吸引,被他对教
这一问题的焦点应是对教师的认识。在面对 弟弟,哥哥一上来就把大的拿走了,你内心觉
这一回答时,教师要能预设到学生眼中的老师 得这样公平吗?”学生答道:“公平啊!”老师又
往往只局限于课堂、办公室等场所,老师的兴 问道:“次次都这样,公平吗?”学生迟疑了片
趣爱好、生活状态、职业态度与技能,对待自己 刻:“好像有点不公平,最起码要平均一下。”老
觉,因为简单和含蓄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做个优雅的品茗者——源于杯子边上的
智慧。古代最初的杯子用黏土做,边做得很 厚,笨重而容积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 进,它的“体”——杯子的边越来越薄,而杯子 的“用”——装水的功能(即内容),越来越大, 同样的杯子,可装更多水了。由此可见,要恰 当地调配边与内容的比例,实现边少而容多。
学都表示会的,原因大都是:这是中华民族的 必然。□ ◢
教学月刊·中学版 政治教学 2018/10
47
为师一得
育的博大关怀所感动,也不禁掩卷深思。 当前,教育这个话题已引起国人的热议,
成为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是与就业、医疗、 住房等并列的最重大的民生问题。如今的孩 子苦学、厌学,如今的老师苦教、厌教,如今的 领导苦管、厌管,已成为人所共知而不争的事 实。教育,就像一座沉重而压抑的大山,压得 学校、家长和孩子们喘不过气来。
读《谛听教育的春天》有感:做教育的春天的缔造者
读《谛听教育的春天》有感:做教育的春天的缔造者读《谛听教育的春天》有感:做教育的春天的缔造者寒假,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受益良多。
在书中,我领略了郭教授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读懂了老子的思想: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他也了解庄子的思想,在书中引用了他的一个寓言故事,说明生命的核心部分是不可拆解的,借以警示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生命体来对待,要忽视其非本质的次要的缺点,而借以保护其根本的和具有发展意义的长处。
从书中,我欣赏了郭教授幽默和睿智。
他把抽象的、无形的,难于理解的道理通过举例,通过类比,将我们一点一点地牵引着,走进他的思想,理解他的主张。
从让学生在老师所列的数表中发现规律,编写方程和让学生观察梯形,并根据他们既有的学识经验来认识梯形的教学实践,我们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当下教育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
严密的知识点的说教妨碍了人的创造精神,导致了人的积极性和自悟的过程,并无形地销蚀了教学质量。
所以,教育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帮助人的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的学习。
从农民买用毛估估的办法小猪和让小猪自然地生活,发展为价值很高的"素质猪"的养猪方法进行类比,强调虽然教育本身是在为工业和科学的进展培养人才,但是绝不以为也用对待工业和物质生产的方法去对待生命,因为对于一个已经在灌注的课堂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学习者,你做得越细,他就发展得越差。
只有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才能产生他们的创造,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再创造的能力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从书里,我认同了郭教授真知灼见。
他没有一味地否定中考和高考给当今教育造成的影响,他正视它,并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
他将人的学习生涯分成两样:一是平时的学习,二是到终端年级备考。
所以我们要进行广义的备考,在学习阶段就必须学习,在睡觉的时候就要睡觉,而不是把整个学习阶段都变成备考,其实这样做已经不是备考了,是在坏考了。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想读书体会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想读书体会马志明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尽快3年了,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学校开展了关于生本理念的理论学习,也尝试着相应的生本课堂模式,但现在想一想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问题。
在暑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认识。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当代着名的教育专家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
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精髓”,科学地、,能。
“无兴趣会是最好的老师!后来由查阅了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
比如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觉到,首先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确必须要改变方式。
在我以前的课堂中,每一节的上课内容是不会预先告诉学生的,很多的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没有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了。
可是这样做的话呢,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
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
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
(前置性作业就是对学生课前先学的一个引导。
)生本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思路是:“早识字,大阅读,大感悟,以阅读为中心,推动听、说、读、写。
意义识字,推进阅读,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全面提高。
”如果说课前的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回到课堂把故事说出来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把课前阅读到的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内化成自己的学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带动了听与说的训练,能说会道是为了以后的写做铺垫的。
由此可见,生本教育其实恰恰利用和学生“生命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生本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实践。
但是我认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从思想上去理解它,内化它。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学习是提高自己的根本手段,作为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以书籍的形式存储下来。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智者对话。
先贤们把浩瀚如海洋,博大精深的知识与智慧浓缩在书本上。
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所以我们需要多读书,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在书中学到知识,用书来净化心灵,用先贤们的智慧指引我们前进的路。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当读到《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时,我就被它深深的打动了。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
这本书包含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解释剖析,教学方法的介绍,相关成果的教学案例展现等等,很多教育的新看点让我思想震荡很大,收益颇深。
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特别强调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本真。
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教育需要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
可这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真的成为我们的教育思想了吗?有真的落实到了我们的教育行为了吗?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
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
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
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
一、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拥有了思考的自由,才能迸发出千姿百态的思想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况,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
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45分钟,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帆起航;没有人能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郭思乐时光匆匆,犹如白驹过隙!在大坝乡这块土地上,我执教已经进入第九个年头,完整地送走了一届毕业班,在这几年的执教生涯中,有很多的收获,同时也有很多的遗憾,对于非师范专业的我,虽然已经跨过了八个年头,但在教书这条道路上,还仍然是一个学生!这个暑假又接触的郭思乐教授的一本《谛听教育的春天》,文章质朴,倡导教育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强调人是独立个体的特征,贯穿生本课堂的可行性……到目前,教育有很多种模式,但在具体运用中,我们要融汇贯通,择其精华,去其糟粕。
《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有两个篇章我比较欣赏,其一是:建立一个为而不争的教育成长世界。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对于人,生命对于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
每个家长,每个老师,每个学校都希望孩子能够优秀,学习成绩首要关键,还要附带着品行,特长等等,往往在茶余饭后拿孩子,拿学生来作比较,特别是学习成绩,以此来看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与别人的差距,如若差距较大,呢就想方设法的促进其提高,不管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一系列的对策接踵而来,这个“争”字就不言而喻。
殊不知,这种“争”,尤其是学习成绩的“争”给孩子带来了最残酷的刑罚。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正真成功的人和事,是“为而不争”的结果,不是“争”的结果。
例如,刘翔在跑的时候,基本是勇往直前而不是左顾右盼,这才跑出了王者的成绩。
所有的植物都是自己在长,而不是探头看看别人长得怎样才有生长。
生命只有一次,孩子在家长的心中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第一,郭思乐所倡导的的教育也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以往的传统教育都是马不停蹄的让孩子“成长”,过程是历经千辛万苦,往往还有三败俱伤的结果,孩子不想读书了,教师不知如何教了,家长辛苦挣得钱白费了,最后变得争而无为了。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精选14篇)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精选14篇)《谛听教育的春天》篇1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粗浅的认识。
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更看重的应该是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引言《谛听教育的春天》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讲述了谛听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书中介绍了谛听教育的起源和核心理念,以及如何将谛听教育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谛听教育的理念所触动,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正文谛听教育的起源和意义谛听教育是一种以尊重、理解和包容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地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声音,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这种教育方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教育实践中,而在现代教育中,尤其是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时代,谛听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谛听教育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信关系。
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这样一来,学生会更加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谛听教育的核心理念谛听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接纳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建立积极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在谛听教育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案。
谛听教育还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的代表,而在谛听教育中,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和合作伙伴的角色。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并与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应用谛听教育谛听教育的应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技能,并进行适当的培训和实践。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些谛听教育的实践案例,并提供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首先,教师要培养倾听的能力。
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学生的声音,还要理解学生的意图和背后的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来不断改进自己的倾听能力。
其次,教师要构建积极的教学环境。
这需要创建一个安全、尊重和包容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也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暑假,我到广州参加生本培训,培训机构发了一本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谛听教育的春天》,本书的作者是著名教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生本教育的创导者和研究的主持者郭思乐教授。
去年我已经读过这本书,今年暑假我再次捧起《谛听教育的春天》这本书。
越读越觉得有味道。
也许是因为一年的教育实践,对生本有了好感,也许是假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尝到生本教育的甜头。
因此在短短几天又把这本书看完了,并且有点爱不释手。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学生评价,又一次感叹自身教育的不足,也有对郭思乐教授对教育思想方面的深刻认识。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生本教育同时是一片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书中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有跃动放达的思想、有鞭辟入里的卓见、有如诗如歌的文字,显示了作者深邃静思、博闻多识,视界辽远,使我们在读书中犹如与智者交流,获得新而深刻、广阔的教育思考成果,欣赏思想和实践的巧妙结合,得到精神享受。
书中很多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例子,阐述生本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学生,充分地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学习;教学的核心是感悟,因为学生的心灵和大脑是感悟和情感奔跃的海洋,生命如同小草,你可以帮助它,比如给它找到一块土地,但绝不能代替它长大。
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生本教育状态,学生拥有了思考的自由,就能迸发出各种思维的火花。
我的思想开始与生本产生了共鸣。
书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生本教育”不要求老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生本教育”,对于从事教育3年的我,也只是肤浅的认识。
经过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感受很深。
通过一阶段的学习,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体会。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让我在思考沉淀之后把眼光转向了教室里的学生们,我要把自己课堂成为学生真正的课堂。
我改变思路、模式、策略,践行生本的理念。
课前布置预习,准备工具,引导他们先自己学习,再把困惑带到课堂,上课时我通过个体先学,小组交流,小组登台展示,让他们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学习。
无论是学习还是德行表现,都主动了,有效了。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哪里来?来自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
发现是学生认识的提高,是尝试成功的体验,是克服困难的胜利,是那份如学登山的快乐。
我组织班级学生开设了一堂生动的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课,由两名负责人将班级同学自由分组,让他们自己搜集资料,根据他们自己的特长去准备。
在班会课上,两名主持人表现的很棒,积极鼓励每个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组的作品,有情景剧表演、游戏体验诚信、讽刺小品、视频展示、校内诚信大比拼等,此次班会改变了传统班会的思想,让同学们自己做主,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参与,也让我对班级同学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正如你要孩子起床一样,他不起床,是因为没有一件比睡觉更好的事情刺激他。
我们用“教”呼唤他们,他们的情绪会更加糟糕。
如果我们去春游,就用不着“叫”,他早就醒了。
因为这时的秋游比睡觉更能吸引他们,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情。
在我所教授的三维游戏制作中,我并没有一上课就让同学们参与到制作中,而是先让他们体验游戏的乐趣,喜欢上这个游戏,然后由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某个模型,让同学们真正体验到自己也可以完成游戏中的模型。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doc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谛听教育的春天》的读后感,欢迎阅读《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尽快3年了,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学校开展了关于生本理念的理论学习,也尝试着相应的生本课堂模式,但现在想一想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问题。
在暑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认识。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
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板教条的搬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要领悟其中的"精髓",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通过假期的学习,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过去实践中的"生本课堂",自己对"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认识。
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
"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
"其本质来说还是体现出了郭思乐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
那么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发觉,并且还能使其继续发挥其功效呢?其实学生的潜能的发觉全都在课堂学习中。
我们要承认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
就像郭思乐教授所说:"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
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
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
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1一次,在师大听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师讲作文课,让学生叠纸飞机,然后观察老师们的表情动作,学生很兴奋,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体悟式的教学。
郭思乐教授在《谛听教育的春天》中说:“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
书中介绍了一个例子:“一个移居到另一个国家的孩子,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们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进行语言教学,那么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习得当地的口音。
因为他是从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的,所以学习速度极快,而且不易遗忘。
如果请一个教师去教的话,即使在教学中使用教师认为有意义的材料,这个孩子的学习速度也会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所以说我们的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感悟。
但是,个人以为,感悟更侧重于从思想上领悟,而体悟还有格外的一层,即全身心分人参与到活动中得到的感受,所以在这里我换成了“体悟”。
已经工作三年,开始重新教初一,我当时很困惑,怎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才是让学生有兴趣而且有学习效果的课堂,这时,我校派优秀教师去南方学习回来,当时派去的老师回来向我们讲那边的学习状态时都非常兴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他们神采飞扬地向我们讲述一种新的上课模式——生本教育,在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和老师是怎样达到了一种双赢的状态,老师和学生教的轻松学的快乐,而且效果非常好,仅仅几年级的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已经达到了高中水平,我们的兴趣被极大调动了,对于这样一种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第二年,我校又陆续进行了多次多种形式的学习,然后就全面展开了这种学习。
就个人的感觉来讲,也可以说是非常兴奋的,我在教05级学生的时候,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应该是老师教的学习,不可以把更多时间给学生,否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还记得,当时或许还是年轻,学生在初三的课堂上往往是没有什么太大兴趣的,因为复习的知识比较多,所以自己就大量的“灌溉”,结果,自己一堂课下来很累,嗓子也疼,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几乎要睡着了,没有乐趣,更关键的是没有效果。
一年级读后感作文:《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_3000字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_3000字我感觉到每天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松;每天读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
以下是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篇一:《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尽快3年了,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学校开展了关于生本理念的理论学习,也尝试着相应的生本课堂模式,但现在想一想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问题。
在暑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认识。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
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板教条的搬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要领悟其中的“精髓”,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通过假期的学习,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过去实践中的“生本课堂”,自己对“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认识。
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
“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
”其本质来说还是体现出了郭思乐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
那么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发觉,并且还能使其继续发挥其功效呢?其实学生的潜能的发觉全都在课堂学习中。
我们要承认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
就像郭思乐教授所说:“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
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
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
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读完《谛听教育的春天》,让我自觉作为一个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谛听教育的春天》倡导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强调儿童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主体的学生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朦胧初始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除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外,还需要教师的表率作用。
另一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可是没有领悟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须转变角色,变教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看一看,动脑思考—想一想,动手操作——摆一摆,开展实验——做一做,合作交流——说一说归纳提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操作者,实现了教师角色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根本转变。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教师在数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摆正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问学生答,所谓的双边活动多以师生交流为主,有的甚至就是把“满堂灌”改为“满堂问”,结果导致学生无精打采,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而如果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索为特征,以培养学生自主为切入口,使学生产生内在的求知欲,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则能把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掩卷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呢?联系我平日里上数学课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乐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模式。
2023年《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_1
2023年《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2023年《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1我感觉到每天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松;每天读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
如今我已经养成了每天读几页或读几行字的习惯,那种感觉比起以往只在假期里看很多字要幸福难忘的多。
真正感觉到在一寸光阴里读书比看电视剧多了一些创造的空间。
为此,我学会了投资,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买书。
每晚翻开前段时间买的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总被书本的第一句话深深的打动着——“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魂,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我看到有好多朋友都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QQ签名,前段时间我也看到周秋艳老师写上了开头一句: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
原来我们都被深深感动着。
初次看到这段话,心里并没有理解这些话所包含的意义,但就是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
书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书中说道“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不可能做到我们才变得失去信心,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心才变得不可能做到”。
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
毛估估的智慧,陈述的是聪明的农民买猪时只是目测估量猪的价值,买回来后就让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长大后是论斤称重的。
郭思乐教授从这一个现象中看到了我们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并从中悟得智慧。
让人茅塞顿开。
农民选择对待生命的方法对待小猪,我们教育的对象何曾不是鲜活的生命!把人当作生命来进行教育。
我们经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
这是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体现在形式上?每次公开课,赏析课,交流课,都是让我们学习教育的舞台,可这舞台太小,成不了我们的教育思想。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一)“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他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翻开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就被扉页上的这番话,深深的打动着,初次读到这段话,并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深刻内涵,但它的确给人留下了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我用心品读了这本书。
《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随笔集。
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
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状态。
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强调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既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
就化学教学而言,要学好化学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结合实践活动体验化学无处不在,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因此,化学教学中需重视几方面: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化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其次,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亲身实践学习化学;再次,给学生化学活动的自由度,充分展示个性。
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参与化学学习,并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二)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可它成为我们的教育思想了吗?它体现为我们的教育行为了吗?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
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谛听教育的春天》是一本关于教育的图书,该书的作者为林语堂,是香港著名作家之一。
林语堂一生深度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问题,多次发表文章探讨这一主题。
本书是林语堂对自己多年积累的思考成果的总结,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反思,对现代教育的建设提出了具有意义的启发。
我读完《谛听教育的春天》后,深受启发。
与此前的教育书籍不同,该书并非从教育的技能方面切入,而是从一种哲学高度去思考现代教育。
在不断探究和反思中,林语堂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谛听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以前,我们对教育存在一些误解。
我们只顾培养孩子的“脑力”,而缺乏对孩子全面的育人。
如今,“谛听式教育”这种全面性的思维方式被提出,让我们看到了更全面的教育理念,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教育更加全面,培养出更加全面的孩子。
《谛听教育的春天》被称为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而得出的新教育理念,其思考体系和变革方式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而《谛听教育的春天》作为一本专题性内容丰富的著作,对教育问题展开了深层次的思考与阐述,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新时代要注意的方向,也对未来的学习与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
我对林语堂的新教育理念坚信不疑。
我认为,教育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全面性,它并不是一味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我认为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个人的全面素质,包括人的思维、能力及人的品质等各个方面,通过“谛听式教育”这种全面性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教育更加全面,培养出更加全面的孩子。
总的来说,《谛听教育的春天》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图书,它启发了我的思考,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兴趣。
书中所提出的新教育理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本质,在探究中创新,在发展中累积,不断推动教育事业朝着更加全面的发展方向前进。
我希望这本著作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受到启发和教育,以此提升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化与教育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谷志坚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每每读到这诗歌一般优美而睿智的教育哲思,我都会受到深深的触动,《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再读《谛听教育的春天》,自己的教育认知又经历了一次洗礼,理论智慧的阳光照进自己几年来的生本实践,多了一些感悟,少了几分困惑。
下面就是我阅读和反思的一点体会和收获。
生本教育是指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
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中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本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本体。
也就是说,生本教育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性和潜能的发挥。
反观我们的教学,我们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以为要求细了,讲得清了,便会达到我们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期望。
其实却费力不讨好,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局限在这个细密的棋盘中,他们不必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最后是懒得想什么。
反之,如果让学生在具有发展空间的环境中学习,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孩子的天性,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学、乐学,自己去主动内化、积累、创新,那么学生获得不单单是知识,还有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提升。
我们总是慨叹,学生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更无从谈起主动性和积极性,读后感《《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原因何在?如果教师在课堂只把目光锁定于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做题,得高分,甚至有时杀鸡取卵,竭泽而鱼,一切为了分数,那么扼杀的将是学生生命的活力和自由,其恶果必将是课堂失去活力,学生变得懒惰和厌学。
更可怕的是学生的心灵受到戕害。
记得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曾邀请中美两国高中毕业生做交流,美国12名选手都是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则都是被北大、清华、香港大学录取的优秀学子,其中价值趋向考察的结果发人深思。
主持人分别给出“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高中生除一位选择“美”之外,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财富”和“权力”。
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这些众里挑一的精英热衷的眼前的利益,换而言之,功利已经熏染了这些孩子的心灵,也蒙蔽了孩子的眼眼。
那么,今天我们怎样解决教育这个难题呢?郭思乐教授在《谛听教育的春天》中用极富智慧的比方给了我们破解难题的秘方。
书中写道:邓小平是怎样解决调动农民积极性这个难题的?把土地还给农民。
是啊,我们攻克难关的钥匙就是开展生本教育,把学习还给学生,把为教
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
生本教育是智慧的田野,每一个在课堂上的孩子,都像是一粒撒在田野沃土里的“种子”,他们需要阳光、水分和温度,但有了这些,他们就自由自在地成长为本来应该成长的那个样子。
给每个学生一份自己的土地,让每个学生满载着不完善蓬勃生长,在生长中实现更高级的完善。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这才是教育的归宿。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谛听教育的春天》和生本教育的思想为我们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开启了一道大门,让我们乘坐生本改革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和学生一起领略沿途迷人的教育风光,享有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