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美国的经验借鉴

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美国的经验借鉴
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美国的经验借鉴

青年与社会理论探索

2013. VOL. 529. NO. 19

·246·公共外交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媒体兴起并进入到外交领域的一个新产物。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公共外交的概念,彰显了公共外交在新政策背景下的新作用。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作为公共外交对外宣传的媒介,新闻媒体在公共外交的发展中地位独特,是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宣传政策的必经途径,也是国内民众了解外交动态并从心理认同的信息机制。

把媒体的对外传播纳入公共外交,不但没有降低其重要性,反而使其具备更高立意、提出更高标准、赋予更重责任,也使得对外传播媒体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活泼、效果更明显。我们有必要探寻公共外交媒体机制的相关运作,借鉴世界优秀经验,从而在更深层上发展公共外交,以期更好的效果。

一、公共外交——外交新方式

本文认为,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公共外交的主体是政府主导下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媒体、企业及公众,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这是中国在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正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战略选择。

公共外交是一个寻求共识的过程,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大众对政治参与程度的加深,媒体与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发展赋予公众更大的话语空间,为公共外交创造了人际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如图所示,公共外交的实行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需要进行沟通,而沟通就离不开媒体的应用。

资料来源:中国记者, 2011(7)

二、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公共外交的发展最初就是从媒体传播开始的。从最初纯粹政治意义的对外传播到近现代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氛围营造,媒体的运作可以说是公共外交最不可缺少的手段及途径。通过对公共外交发展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认为,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承担任务简单。媒体在外交中多承担一些有利于解决国家间协商和谈判的问题,而并非是一些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冲突或者深刻的矛盾的分歧性问题。

第二,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媒体通常所探讨和针对的问题都是一些具体的事件,而且广受关注,颇具新闻效应,强调及时性、突发性和引发人的兴趣。

第三,解决方式的激化。通过媒体在短时期内的集中渲染和鼓噪,易于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并传达争取在短时期内解决问题的希望。这种渲染具有双面性,有可能促成合力,推动问题的尽早尽快解决,也可能加剧局势紧张,反而形成不易于和解的局面。

任务的简单性决定了媒体运作的门槛低,问题的时效性需要有健全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而方式的激化性则需要政府的有序引导。针对以上三个特点,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状况,有计划有节奏的运用媒体的力量,为一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服务。一方面,全球信息的输送依赖的是先进的传播手段。而西方国家拥有最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工具,并利用自己先进的媒体手段对欠发达地区不断单方面灌输他们的价值观,造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舆论导向上的被动。另一方面,欧美国家起步早,研究一直走在前列,不少国家也拥有着自己较为成熟的公共外交模式,其中最出色且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美国。

凭借其超级大国地位以及全球最庞大、最先进的传媒体系,美国对其他国家展开了强有力的公共外交,进行了媒体有效的运作。我们有必要追溯美国公共外交媒体运作的发展历程,并寻找一些有益的启示,以加快开展我国的公共外交,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美国成熟的公共外交媒体运作

美国政府向来十分重视通过大众媒体开展公共外交,学者、政客纷纷进入到这一领域,形成了公共外交发展的一个个高潮。

(一)美国公共外交媒体运作的发展史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便开始了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1953年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国新闻署的设立,则成为公共外交发展壮大的催化剂。而肯尼迪政府更是将教育文化交流纳入公共外交的轨道,进一步确立了公共外交的框架。之后,卡特和里根总统都对公共外交比较重视,大力完善新闻媒体网络。据80年代的统计,美国新闻署已经在128个国家设立了211个新闻处和2000个宣传活动点。美国控制

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

——美国的经验借鉴

张 珂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形式,是我国外交转型的重要一步。而媒体则是公共外交运行的核心机制,因此公共外交发展需要从媒体入手,先行推进。文章从公共外交中媒体运作的特点出发,通过梳理美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历史,分析总结媒体运作经验,从而为我国完善不足、增强国际影响力及提高国际地位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公共外交;媒体;经验

青年与社会

理论探索

2013. VOL. 529. NO. 19·247·

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

至后9·11时代,公共外交迎来发展盛况,得到了媒体、国会和智库等机构的再次关注。美国外交界普遍开始认为“公共外交必须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中心要素”。

(二)美国公共外交媒体运作的经验

作为世界上公共外交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美国在历史沿袭过程中形成了成熟而具特色的媒体运作形式。通过梳理美国公共外交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项特点。

1、媒体先行,专门设置。美国用来宣传公共外交的媒体主要包括无线电通讯社、出版物、对外新闻中心以及国际广播电台等。在美国,1953年成立的新闻署是专门负责公共外交的机构。同时,国务院又设立了专门负责公众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保证了公共外交政策的导向性及有效性。

2、政府主导,资金支持。有效的公共外交的开展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美国国务院每年用于公众外交和国际广播的支出有10亿多美元。政府在公共资金及技术、具体宣传内容、频率及目标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包括基金会、企业在内的一些机构也花费巨额有关公共外交的研究。最终形成了政府为主,社会资源为辅的资金链。

3、目标明确,公众参与。美国公共外交的一个总目标是传播美国价值观,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所侧重。如在冷战时期,重点是反共宣传民主;在“9·11”之后,重点则转向反恐。而宣传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成为美国公共外交的特色。一方面,在宣传内容及途径上充分考虑了美国民众及国外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公民的政治参与,使公民成为主动传播国家外交政策的载体,增强影响力。

四、我国公共外交中的新闻媒体运作特点及不足(一)公共外交发展,时代特色突出

为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以媒体为基础的公共外交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新中国公共外交中新闻媒体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闻媒体的功能在于宣传新中国,支持世界革命。新中国一成立,就建立了新闻总署,下设国际新闻局,统一管理对外新闻传播工作。中央对国际广播事业的发展给予倾斜支持;同时,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到1966年初,新华社国外分社已发展到51个,初步形成了国际报道网络。

第二阶段,其目标在于促进改革开放,维护世界和平。1980年9月,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央对外宣传小组。1986年起,中央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同年,成立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作为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的对外民间机构。1981年,在北京创办了大型综合性英文日报《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

第三阶段,介绍说明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在国际广播方面,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能用43种语言播出211个小时的广播节目,覆盖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在对外电视宣传方面, CCTV-4及CCTV-9正式开播,到2000年底,两个对外电视频道的节目信号已覆盖全球98%的陆地和海洋。随着互联网日益流行成为第四媒体,网络也很快应用到我国的公共外交上来。我国也顺应时代潮流,先后建立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新华网、人民日报网站等。

(二)我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局限及不足

尽管有着众多的进步,我国公共外交仍然存在着明显不足:

首先,我国公共外交受到物质和技术的限制,世界上的国际广播,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大部分由西方国家控制,

我国对国际广播、卫星电视、互联网络的控制和屏蔽能力还很弱。

其次,我们在公共外交的资金及技术投入相对较少,有关公共外交的研究仅仅强调消除外国对中国的思想演变影响,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没有把公共外交的工作阵地推到“外线”去。而通过媒体这一重要途径宣传介绍中国的相关理论思想,将中国的政策更好推介出去的内容更是少见,媒体在其中只起到一个被动的作用。

最后,尽管察哈尔学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等系列公共外交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纷纷出现,但在公众认知度、社会支持力度等方面,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缺陷。我国仍需更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新兴媒体,增加现有公共外交研究机构的影响力,扩大公共外交的服务面。

综上所述,冷战后的中国公共外交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公共外交目前正致力于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确立并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媒体传播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关键。

(三)我国公共外交媒体运作发展方向

对我国而言,我们有必要学习借鉴公共外交发展成熟国家的经验,不断丰富完善我国的内容和形式。

开放思路革新,内外媒体联动。我们要摆脱陈旧思维模式,采取开放的研究态度,把握战略有效期,进行开放式研究,不断完善对外新闻体系,摆脱“防御式”的纠缠,以更加开放进取的态度“走出去”,展现中国外交的魅力。

扩大国际交流,全面建设完善。公共外交的研究尤其是其中媒体运作的研究要与国际已有研究接轨,要对别国已有的政策和机构做出回应。在公共外交和媒体运作领域,我国要加强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保证处于理论的最前沿,同时跨学科的融合,构建系统完善的公共外交体系。

结合本国国情,把握世界动态。要逐步探索出本国的公共外交和媒体运作道路。中国是一个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丰富和文化和历史资源扩展影响力,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兴起公共外交媒体建设的新高潮。

五、结语

当今世界和平与动荡并存,是一个多极化的复杂世界,“中国威胁论”等论断仍然存在,世界对中国仍然缺乏了解。我国寻求建立“和谐世界”,就需要借助公共外交的手段,运用媒体等各种途径,通过双向及多向的交流和沟通,不仅要使外部世界了解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走出去,去主动了解国外民众的想法,把握他们的思维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国际舆论酝酿的过程中,创造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环境,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才能实现我国外交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我国外交战略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芳.媒体应有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J].中国记者,2011 (7).

[2] 韩方明.十八大明确中国公共外交新目标[J].联合早报, 2012,11(15)

[3] 姚辉,杨欣.公共外交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J].法制与社会,2012,7(下).

[4] 叶皓.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J].现代传播,2012,34(6).[5] 仇朝兵.从公共外交看中美关系的未来[J].中国国情国力,2013(1).

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美国的经验借鉴

作者:张珂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刊名:

青年与社会

英文刊名:Young & World

年,卷(期):2013(19)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4916741482.html,/Periodical_qnyshh201319188.aspx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特朗普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其政策包括:1、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2、提升贸易壁垒;3、通过税收政策使得企业回流美国。 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会使消费品价格上升,从而引发通胀,并且会使经济整体效率下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等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将受损。 对于中国来说,对美贸易依赖度较高的初级品制造业和机械产品出口将受到冲击 主要将会影响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德国和中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加拿大进口的商品有60%来自于美国。墨西哥进口商品的80%以上来自于美国。 ? 贸易保护对美国的影响? ? 美国自身而言,贸易保护的直接效应可能使得关税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进口产成消费品价格上升侵蚀消费者剩余,美国国内供给不足或价格更高导致消费者面临的产品价格上升,而消均衡的费数量则减少,这对美国低收入者影响较大;进口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带来通胀,半成品和投资品价格上升可能会通过成本加成定价反映到最终消费品上,从而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可能引发通胀;进

口数量减少会导致低效率和寻租,美国国内效率较低的企业受贸易保护也得以存活,经济整体的效率下降。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2018贸易政策日程和2017年报告》,明确提出,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有五大支柱:一是通过维护经济安全来保障国家安全;二是巩固美国经济,惠及所有美国人;三是达成让更多美国人受益的贸易协定;四是加强执法力度,让不遵守规则者不再获利(占美国便宜);五是改革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有效市场间推广规则,推动国际贸易,为世界创造更大福祉。 美国公布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 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消息称,已向国会提交特朗普政府2018年贸易政策议程。议程主要内容为:第一, 制定支持国家安全政策的贸易政策;第二,巩固美国经济发展;第 三,推进利于全民的贸易谈判;第四,实施并捍卫美国贸易法律法 规;第五,加强多边贸易体制。 ???????????????????????????????????.?????????????????????????????????????????????????. ??????????????????????????????????????. 1. ???????????????????????? 2. ????????????????????????????????????????? 3. ?????????????????????????, ??????????????? [??]???????, ???????|?????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 【内容提要】文化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国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文化要素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不象其它要素的作用那么明晰和直接,但它象幽灵一般控制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文化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表达为“文化控制”。美国的外交行为的那种世所共知的独特个性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文化特性,外交行为的特性是文化特性的一种转移、复制和表达。文化的工具性功能和它在外交行为中发挥的导向性功能使它在美国国际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双重意义。 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认为:“文化因素进入现实政治领域的程度,要比专攻国际关系和相关研究的许多人——当然不是所有的人——所承认的要大得多。也许可以再一次在不同程度上说,一切国际政治都是文化性的……”他在这里强调了文化与现实国际政治的深刻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向我们提示了文化要素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本原意义。 文化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国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文化要素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不象其它要素的作用那么明晰和直接,但它象幽灵一般控制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 一、作用机理与控制模式 迈克尔·H·亨特在《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一书中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了建国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的历程。他认为,为了更好地把握意识形态,应该从与文化体系相关联的角度去理解它,忽视文化价值的作用会走入误区。的确,文化作为一种本原性和导向性的要素,影响着美国外交行为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那些曾经左右过以及现在正在左右美国外交政策的政治人物,都或多或少表达过这方面的体验。吉米·卡特就曾说过,世界的新现实要求“一种新型的美国外交政策——永远坚持我们的价值观与传统的乐观主义基础上的政策”。乔治·W·布什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了外交政策中的一些不变的精神:“自我们国家的初建时日以来,许多已经改变了,但指导我们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仍然相同。在未来的年月中,外交政策必须服务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国家利益,与此同时,体现美国的最高理想。”这里所说的数百年不变的基本原则、国家利益和最高理想,都来源于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亨利·基辛格曾经从观念的角度谈论文化对决策者的影响,“领导人登上高位前形成的观点,是一笔智力财富,他们在整个任职期间会经常用到。”这里所说的观点是指这些领导人在共同的美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 外交行为作为一种由特定的人和人群实施的国家行为,从其内容到实

美国公共外交中的宗教非政府组织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i) Abstract .......................................................................................................................... i i Introduction .. (1) Chapter One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8) 1.1 Traditions of Public Diplomacy (8) 1.1.1 The Rise of Public Diplomacy (8) 1.1.2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12) 1.1.3 The Features of Public Diplomacy (12) 1.2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ublic Diplomacy (14) 1.2.1 The Power of Culture (14) 1.2.2 The Importance of Soft Power (15) 1.3 Public Diplomacy in Practice (15) 1.4 An Overview of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through RNGOs (19) Chapter Two RNGO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s (24) 2.1 The Rise of RNGOs (24) 2.2 RNGOs: Missions and Functions (27) 2.3 American RNGOs: Public Diplomacy in Operation (31) Chapter Three Catholic Relief Services as RNGO: Case Study (37) 3.1 Reconstruction of Afghanistan and Iraq (39) 3.2 Assistance to Nicaragua Insurgencies (44) Chapter Four RNGOs and the US Governmen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play (47) 4.1 Government Support for RNGOs (47) 4.2 Interac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RNGOs:Cooperation and Tension 48 Conclusion (51) Bibliography (55)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 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招生33人,其中拟招收直博生3人,本校硕博连读生16人。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专业。应试生复试权重为30%。 二、招生专业及人数 系所名称历史学系 招生总数33 系所说明其中拟招收直博生3人,本校硕博连读生16人。应试生复试权重为30%。 招生专业:世界史(060300) 研究方向指导教师考试科目备注 06.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①英语②世界近现代史③美国史 三、导师介绍 北京大学在招生目录中并没有提供导师名单。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推荐)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捌九叁,二肆壹,二二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北京大学考博英语复习指导 北京大学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考博资料获取、辅导课程可咨询叩叩:893.241.226)

中美外交战略和中美关系

XXXX学院XX111 吴相稷XXXXXXXX 中美外交战略及中美关系 ——讲座观后感 在XX大会堂有幸观看“中美外交战略及中美关系“后,感受良多,不得不重新审视中美外交战略及中美关系及其演变、历史。 一、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演变轨迹 中美关系如何发展首先取决于两国的对外战略。从未来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对美战略发生主动的、根本性改变的可能性较小,所以美国对华战略的变化就成了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探究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未来走势,首先必须考察美国对华战略的演变轨迹。 美国的对华战略服从于其全球战略。冷战结束使美国处于空前的优势地位,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随着国力和世界地位的改变,美国适时调整了全球战略,其核心内容由遏制苏联、与苏争霸转为维护和巩固其“一超独霸”的地位。 维护美国及盟友的安全、扩展美国的经济、在世界上推进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两届克林顿政府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为此美国调整了对华战略,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成分,另一方面又从全球战略考虑,与中国交往、接触与合作。 接下来的布什政府在全球战略上则突出安全这根支柱,在维护安全上,突出传统安全因素的威胁,在潜在竞争对手上,将中国排在俄罗斯之前,作为最主要的对手。在这样的战略框架下,尽管美国仍然称中国为经济上的伙伴,表示要继续同中国接触,但总体上中国被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而非“战略伙伴”。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进一步提升维护安全地位的同时,将反恐作为全球战略的首要任务,积极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改造伊斯兰世界。在这个战略框架下,美国强调要同世界大国合作,所以对华战略中的合作成分明显增加,中国被定位为“建设性合作者”。 目前中美关系不仅有经贸这根支柱,还有安全这根支柱,即在反恐防扩上的合作以及地区安全上的合作。然而,恐怖主义的威胁并未迫切到生死存亡的地步,而美国自己也拥有超强的实力,所以对中国进行反恐合作的重视程度要打折扣。此外美国朝野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抱有不同程度的敌意和防范意识。但是美国防范中国发展的心态,与冷战时期遏制前苏联的心态有所不同,冷战时的美国是担心前苏联随时会消灭美国。而美国对中国最担心的,是中国未来发展威胁到美国的世界超霸地位,因此对潜在的中国发展态势的警惕超过了现实性的冲突。 二、中美关系波动的原因

美国跨国公司怎么做公共外交

美国跨国公司怎么做公共外交 美国跨国公司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大资源。跨国公司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各类活动必将对母国和东道国产生重大影响。美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国会从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游说活动,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分析一个例子。 2000年3月,美国国会围绕着是否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PNTR)的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尽管这是自1990年以来每年必唱的一出中美外交“大戏”,但2000年的争论非同一般,因为一旦美国国会通过给予中国PNTR,中美之间就不再需要每年折腾一次,最惠国待遇也就不再成为美方制约中方的一张“好牌”,而有可能成为一张“废牌”。当时的克林顿民主党政府不希望将人权与PNTR挂钩,因为这将严重影响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和经贸发展。但政府的力量只能对部分同党的议员施加影响,而且如果这种游说的力度过大,将只能逼使两党对决,导致可以争取的共和党议员,意气用事,完全一边倒。同样,中国政府也不便公开游说,因为这很可能产生反效果。 于是,不代表两党、也不代表两国政府、但与中美两国政府立场和观点基本一致的美国跨国公司,就能够通过有效的公共外交手段,起到两国政府所不能起到的独特作用。大致而言,当时的跨国美国企业使 用了三种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游说。 其一,直接游说。美国企业的惯用策略是,根据美国议员过去的投票记录,将他们分为三大类:一是坚决反对;二是坚决支持;三是中间游移。对第一和第二类就不必要花费过多精力,主要游说的对象是游移不定的第三类。但对第三类,还需要了解,谁决定不再竞选连任、谁决定连任。一般而言,优先游说竞选连任的议员,一旦其决定不连任,那么游说者就少有“空子”可钻。剔除了不再连任的议员以后,主要再针对第三类中决定竞选连任者,进一步分析他们选区的选民最需要的是什么?议员最希望解决的难题是什么?他们的软肋又是什么?对此,当时的美国跨国公司针对几个州急需解决剩余产品、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的难题,使用大量直观、易懂的数据和模板,展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停止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 关系的灾难性后果。 其二,社区游说。美国的联邦参众议员都在自己的选区设有办事处,因为社区和选区是他们立身安命之处,当地的选民直接决定这些议员该不该“下课”和什么时候“下课”。这为各大公司企业从事社区攻势和草根游说,提供了另一重要渠道,因为大型公司的优势是自己的员工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能力动员自己的员工,既代表公司,又代表当地选民,具有独特的双重优势。这些员工在公司公关部门的辅导下,往往利用电话、信件、电子邮件和直接拜访等形式。例如,2000年,英特尔公司就动员员工寄送了6000多封信件和电子邮件,要求议员赞成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另外,美国商业圆桌会议拨出专款,建立了一个宣传机构Go Trade,专门从事社区游说,该机构的触角覆盖了19个州和88个选区。在2000年总统初选的“超级星期二”前夕,支持给予中国PNTR的广告,在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和有线新闻网长时间播放,覆盖22个州、106位众议员的选区,仅此一项就花费150万美元。 其三,行业游说。在美国,个人的政治捐款数额存在限制,但对各利益集团根据行业性质所组织的行业游说,就相对比较宽松。所以各大行业、地区,包括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香港美国商会、全美小麦种植者协会、北美谷物出口商协会、玩具商协会、鞋批发与零售商协会等,大都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或称政治行动委员会,从事选举经费的筹集,并利用这些组织影响国会议员。以美中贸易商业联盟为例,当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后,他们就开始采取发动基层、登门拜访、媒体公关等策略,出资1200万美元,旨在游说美国国会给予中国PNTR,并投入150万美元做广告。2000年,跨国公司所组织的行业协会的捐款次数和捐款数额,分别高达1365笔和9100万美元,高于劳工组织的236笔和5100万美元和贸 易/健康组织的662笔和7200万美元。 另外,在2000年4月10日前后,包括200多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和总裁在内的500多位企业界巨头云集国会,会见了300多位参、众议员,实施疲劳轰炸战术。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为给予中国PNTR

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4

《经济应用文写作》形成性考核四 一、填空题(1个1分,共53分) 1. 性、性和性,是经济研究文章应当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 2.经济工作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明显的性、较强的性、一定的 性。 3.经济工作研究的标题常见的有式标题和式标题。 4.经济工作研究的正文通常包括、和三个部分。 5. 性、性和性,是所有的学术论文都应具备的一般特征。 6.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性研究的课题,一类是 性研究的课题。 7.选择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应该依循以下两条原则:要选择的课题;要选择 的课题。 8.课题的客观意义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意义,二是意义。 9.要选择主观上有见解的课题,主要是指在选题时应考虑以下因素:要选择有完成的课题;要选择有完成的课题;要选择有完成的课题。 10.获取论文写作资料的基本途径有、、、。 11.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法,二是法,三是 法。 12.具体地说,选取论文材料的标准主要有四条:要选取的材料;要选取 的材料;要选取的材料;要选取的材料。 13.论文的正文通常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的,即:、、。 14.按照层次或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论文本论部分的结构形式分为 式、式和式三种。

15.一份完整、正规的论文写作提纲,应由、和等几个项目构成。 16.论文的标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揭示的标题,一种是揭示的标题。 17.论文标题必须符合、、的要求。 18.按其功用的不同,可将论文中的注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的注释,一类是 的注释;按其形式的不同,可将论文中的注释分为三类,即、 和。 二、名词解释(1个4分,共8分) 1.经济工作研究 2.经济论文 三、简答题(1个8分,共16分) 1.经济论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简要说明科学研究课题的基本类型。 四、运用自己所学过的问题写作知识,对下面这篇学术论文进行分析(23分) 提示:(1)即可以从学术论文的特点、选题、取材以及结构程序等几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美国对外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20世纪初),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 目的: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20世纪初—一战前) 背景:美国垄断资本势力迅速膨胀。进一步向海外扩张、尤其是经济扩张,便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 金元外交(一战后) 背景:一战中美国本土损失轻微,并利用战争机会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欧洲传统强国由于一战的破坏,经济实力一落千丈。美国企图借此机会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孤立主义政策(20世纪20—30年代) 背景: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失败。 表现: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 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抗战初期) 背景:美国坐观成败,鹤蚌相争,可坐收渔翁之利;认为自己在华利益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但日本在经济上终归要依赖它,暂时不利的局面不难挽回,不应刺激日本,以免它进行报复;美国对日贸易有相当的利益可图。 开始摆脱孤立主义(20世纪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 背景: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张,为遏止和反对法西斯,有利于自己的安全及其在世界的地位。表现:1939年底,修改中立法(现款自运);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全球霸权战略(二战结束后) 背景: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也同时膨胀起来;庞大的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向可能出现经济危机,所以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20世纪二战结束后—50年代) 背景: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提出;防止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 肯尼迪、约翰逊继承杜鲁门的全球扩张政策“和平战略”(20世纪60年代) 背景: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 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 背景:美国地位下降,西方阵营中的法、德、日等国在经济上开始摆脱美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苏联地位的上升;第三世界国家影响的加强。 里根的新遏止政策(20世纪80年代) 背景:苏联势力的一度的大肆扩张。

美国外交史论文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19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对华交涉时处处追随英国的炮舰政策,奉行“搭便车”外交,以分取一杯羹;19世纪60年代,美国联合英、法等强国为进一步维护和扩大在华特权,由蒲安臣推行“合作”政策;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和大陆铁路的完工,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美国开始实行排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单独提出对华“门户开放”,初步体现了美国对华外交的独立姿态。 关键词:“搭便车”外交“合作”政策排华政策“门户开放” 学术界对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阶段,尤其是对排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就显得有点单薄,本文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9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搭便车”外交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美国开始实行以侵略为特征的不对等外交。鉴于美国生存在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圈内,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英国抗衡;又正忙于开展西进运动和向拉丁美洲扩张势力,而美国在华商业利益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分量很小,没有必要像英、法那样在中国咄咄逼人。因此,美国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外交的“和平”旗号“选择追随英国的办法,借英国的实力达到自己的目标。狮子一吼,猎物到手;豺狼微笑,拾起骨头①”,奉行被欧洲国家极为不屑一顾的“搭便车”外交,来谋求在华利益,这是美国在当时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方式。 英国以炮舰外交打开中国大门后,美国权衡利弊,在其“还是强国中一个不发达的弱国,即使有在东亚施展政治和军事权威的愿望,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②”的情况下,决定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强迫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恶例,美国不再无动于衷。12月30日,美国总统泰勒在国会咨文中的提议“国会拨出专款、遣使团来华、要求通商权利、处理外交事务和保护在华侨民③”就被国会采纳,总统任命凯莱布·顾盛为赴华专使。1843年5月8日国务卿丹涅尔·韦伯斯特训令顾盛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政策的“和平”旗号,步英国后尘,力争与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获得在华特权。而在中国,清廷“天朝上国”的信念受到致命挑战,为阻止顾盛使团北上,于1844年7月3号,以《南京条约》为蓝本,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援引英国在华特权,获得最惠国待遇,成为其此后共享条约体系的法定依据。因此,顾盛曾趾高气扬地宣称“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了《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打开得更宽阔了④”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美国首次搭英国便车的外交方略大获全胜,以损害中国利益为条件,美国在“中美望厦条约中,初次披上了几件帝国主义的衣着⑤”就充分体现了其侵略性质,美国伪装和平的假面具被拆穿,美国人在中国的“美好”形象大打折扣,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成为近代中美不对等外交史的开端。 在鸦片战争中,美国靠拾英国人的牙慧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这在外交界一直为西方国家所不齿,“美国作为一个伙伴跟在英国的后面,泰然自若地分沾了英国在中国的侵略特权⑥”就是明证。但此时美国对华的外交决策是正确的,它不仅适应了国内外形势,而且很明智地借用英国的强大的实力,为美国在华争得了切合自身实际的条约权利,为其以后对华外交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美国的经验借鉴

青年与社会理论探索 2013. VOL. 529. NO. 19 ·246·公共外交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媒体兴起并进入到外交领域的一个新产物。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公共外交的概念,彰显了公共外交在新政策背景下的新作用。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作为公共外交对外宣传的媒介,新闻媒体在公共外交的发展中地位独特,是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宣传政策的必经途径,也是国内民众了解外交动态并从心理认同的信息机制。 把媒体的对外传播纳入公共外交,不但没有降低其重要性,反而使其具备更高立意、提出更高标准、赋予更重责任,也使得对外传播媒体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活泼、效果更明显。我们有必要探寻公共外交媒体机制的相关运作,借鉴世界优秀经验,从而在更深层上发展公共外交,以期更好的效果。 一、公共外交——外交新方式 本文认为,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公共外交的主体是政府主导下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媒体、企业及公众,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这是中国在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正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战略选择。 公共外交是一个寻求共识的过程,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大众对政治参与程度的加深,媒体与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发展赋予公众更大的话语空间,为公共外交创造了人际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如图所示,公共外交的实行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需要进行沟通,而沟通就离不开媒体的应用。 资料来源:中国记者, 2011(7) 二、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公共外交的发展最初就是从媒体传播开始的。从最初纯粹政治意义的对外传播到近现代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氛围营造,媒体的运作可以说是公共外交最不可缺少的手段及途径。通过对公共外交发展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认为,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承担任务简单。媒体在外交中多承担一些有利于解决国家间协商和谈判的问题,而并非是一些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冲突或者深刻的矛盾的分歧性问题。 第二,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媒体通常所探讨和针对的问题都是一些具体的事件,而且广受关注,颇具新闻效应,强调及时性、突发性和引发人的兴趣。 第三,解决方式的激化。通过媒体在短时期内的集中渲染和鼓噪,易于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并传达争取在短时期内解决问题的希望。这种渲染具有双面性,有可能促成合力,推动问题的尽早尽快解决,也可能加剧局势紧张,反而形成不易于和解的局面。 任务的简单性决定了媒体运作的门槛低,问题的时效性需要有健全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而方式的激化性则需要政府的有序引导。针对以上三个特点,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状况,有计划有节奏的运用媒体的力量,为一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服务。一方面,全球信息的输送依赖的是先进的传播手段。而西方国家拥有最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工具,并利用自己先进的媒体手段对欠发达地区不断单方面灌输他们的价值观,造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舆论导向上的被动。另一方面,欧美国家起步早,研究一直走在前列,不少国家也拥有着自己较为成熟的公共外交模式,其中最出色且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美国。 凭借其超级大国地位以及全球最庞大、最先进的传媒体系,美国对其他国家展开了强有力的公共外交,进行了媒体有效的运作。我们有必要追溯美国公共外交媒体运作的发展历程,并寻找一些有益的启示,以加快开展我国的公共外交,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美国成熟的公共外交媒体运作 美国政府向来十分重视通过大众媒体开展公共外交,学者、政客纷纷进入到这一领域,形成了公共外交发展的一个个高潮。 (一)美国公共外交媒体运作的发展史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便开始了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1953年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国新闻署的设立,则成为公共外交发展壮大的催化剂。而肯尼迪政府更是将教育文化交流纳入公共外交的轨道,进一步确立了公共外交的框架。之后,卡特和里根总统都对公共外交比较重视,大力完善新闻媒体网络。据80年代的统计,美国新闻署已经在128个国家设立了211个新闻处和2000个宣传活动点。美国控制 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 ——美国的经验借鉴 张 珂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形式,是我国外交转型的重要一步。而媒体则是公共外交运行的核心机制,因此公共外交发展需要从媒体入手,先行推进。文章从公共外交中媒体运作的特点出发,通过梳理美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历史,分析总结媒体运作经验,从而为我国完善不足、增强国际影响力及提高国际地位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公共外交;媒体;经验

《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

福建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专科 《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与评价 《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一) 绪论 简答题:请简要回答财经应用文的基本特征。 第一编公务文书 第一章法定文书 一、填空题 1.法定公文具有、、、、等五个特点。 2.按照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的不同,公文分为、、三种。 3.人们一般习惯于把一份公文分为三大块,即、和。 4.公文的文头部分通常是由、、、、、诸要素构成的。中间部分又叫,通常是由、、、、印章、附注、主题词等几个项目构成的。 5.、、是构成公文标题的三个基本要素。 6.公文正文的开头方式有许多种,常见的有、、。 7.公文正文的结尾方式常见的有、、、、。 8.公文的文尾部分通常是由、、、、诸要素构成的。 9.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11. 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 12. 按内容和公用的不同,通知可分为、、和等几种。 13.按的具体用途的不同,通报可分为、、三种。 14.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上 级机关的询问。 15. 适用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16.会议纪要应具有的两大特点是、。 二、名词解释 1.法定公文 2.上行文 3.平行文 4.下行文 5.主题词 三、简答题 1.撰写公告、通告应注意哪些?P45

2.撰写请示应注意哪些事项?P80 3.简述报告与请示的区别。P81 四、给材料作文 以国务院的名义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期货市场监管工作的请示》(详见教材102至105页),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请示中所提出的意见。 《经济应用文写作》作业(二) 第一编 第二章事务文书 一、填空题 1.编写简报必须做到、、、。 2.调查报告的特点主要体现为:、、。 3.总结按其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和。 二、名词解释 1.简报 2.调查报告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引言 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不只是针对中国,二战之后,美国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从“杜鲁门主义”到战略扩张和“单边主义”,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全球战略为基调,企望在侵略与进攻中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并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 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 丹尼斯·博斯特德罗夫曾指出:“美国的使命神话起源于我们的清教徒祖先,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根据这种神话,美国有一种道德义务,即作为一个楷模服务于世界其他国家,以此鼓励全球范围内的自由。”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中的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责任。他们自称为上帝的选民,拯救世人的使命感扎根在他们的心底。这一“使命”观是美国人所笃信的宿命论在美国文化中的反映。深深影响着美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 此外,美利坚共和国成立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使命”观提供了现实条件,使美国对

于自身的“独特性”的认识具体化了。美国在封建君主制占主流的世界建立了民主共和制,而通过民主解放处于君主压迫下的世界,救赎苦难中的人民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宗教“使命”观的世俗表达。当一个种族的社会发展高于其他种族时,优越感将油然而生,对于古代的先进民族是这样,对于建国后的美国亦是如此。伟大的宪法,先进的体制;最优越的自然环境,最好的社会制度,美国人的“使命”观思想不断强化,他们希望通过“最好政体”维护人类的民主自由。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宣称:“人民已将维护神圣的自由火炬和维护共和政体命运的希望,理所当然地、意义深远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寄托于美国民众所进行的这一试验上。”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日益成熟,“使命”意识日益扎根于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美国学者莫雷尔·希尔德在《文化与外交》中说到:“研究美国外交的出发点是美国人这样一种信仰——在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美国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享有的特殊使命。” 二、早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早期的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其一是孤立主义,其二便是扩张主义。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却同时主导着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美国成立初期很少与其他国家往来,孤立主义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思想。美国无视大洋之外“旧世界”的纷争,与欧洲保持中立,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专心于本国国内的发展。这一政策确实为美国带来了诸多好处,尤其是一战期间美国本土不但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中立的立场让美国大发战争财,为日后领导世界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参与二战,孤立主义才宣告结束。然而华盛顿所提出的孤立主义从立国以来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即便其在二战时破产,但其思想在如今的美国政治中依然存在,并对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

论文作业之美国外交史

从热内事件看联邦政府初期的对外政策 百度mmxxyy01原创,欢迎转载 摘要:随着1782年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打败英国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合众国开始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加入了国际外交舞台,实行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1789年美国的盟友法国国内爆发了大革命,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得不进行一番调整。而此时新到法国驻美公使热内对美国的外交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美国从倾向于法国开始转入恪守严格的中立,并且对以后也影响深远。 关键词:联邦政府外交政策热内 美国和法国的友谊是有较长的历史的。美国的独立战争得到了法国的大力援助。虽然在战争初期法国出于对战争形势的判断不明而一直按兵不动,但随着萨拉托加大捷,法国人认识到可以凭借美国的力量打击英国来一雪七年战争战败的耻辱后,便开始大力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派遣海军封锁海岸,同英国舰队交战,破坏了英国的增兵计划,并且派遣了地面部队直接参战,多次同美国军队并肩作战。法国的加入还引来了很多同样对英国不满的国家的支持。西班牙、荷兰等国相继派出海军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同时其它国家建立了对英国有敌视性质的武装中立组织。可以说,法国为美国的独立不但直接援助,而且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也使得美国人对法国一直充满好感,他们在独立后同法国签订了长期的盟约,并且美国承诺用武力保卫法国的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从大革命的一开始,它便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切关注。法国于1793年对英宣战。由于英国同美国的经济联系较大,统治阶级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直采取的亲英政策。但美国人民的感情还是在法国一边者占大多数。并且如前面所说美法之间有同盟条约,美国有保护法国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义务。而此时,新任法国驻美公使热内已经在赴美途中了。如何对待法国大革命引发的英法冲突,如何接待新任法国公使成了重要问题。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得不做出重要抉择。

最新 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策略管窥--以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为例-精品

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策略管窥--以美国驻 华大使馆微博为例 【本文提要】公共外交作为“在外交政策形成和执行问题上影响公众态度”的做法,在当今互联网盛行、新媒体涌现的时代,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为例,从媒介属性、价值观输出角度入手,分析美国利用微博对华公共外交的技巧和策略。 【关键词】微博媒介属性价值观公共外交策略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职业外交已经无法适应公民社会的民意诉求,局限性凸显。而公共外交形式的多元化、受众的广泛化、形式的亲民化恰恰弥补了传统职业外交给人的严肃感和距离感,使之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由来已久,特别是自9·11事件以来,小布什政府更加注重对美国外交政策中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不仅任命了公共外交大使,并且增加了外交官的人数以及他们与地方群众接触的机会。在奥巴马时代,2010年,美国务院确定了开展公共外交的五项优先战略任务,其中第二条提出,“通过美设立的各种公共外交项目和平台,在保持与各国精英界联系的同时,努力扩大和加强与各国普通民众的关系。”美国尤其重视通过强化使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和脸谱(Facebook)、优突(YouTube)、推特(Twitter)等网络社交平台,积极扩大对外接触面,确保美国政策观点在新媒体和对话空间中得到传播。而“美国驻华大使馆”新浪微博,正是其利用网络平台对华公共外交的经典案例。 一、“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的媒介属性 1.媒介定位 “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由美国使馆新闻处维护,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关于美国文化、社会以及使馆项目的对话。 美国使馆新闻文化处主管美国政府的官方信息以及在中国的与文化交流活动,是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官方喉舌。美国使馆新闻文化处通过新闻处处理所有公共关系事务及有关使馆同新闻媒介的关系及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政策,新闻处协助使馆其他机构和部门进行媒介活动和计划。新闻处准备和散发华盛顿每日新闻、关于美国政策方面的新闻通告和背景材料,组织记者招待会和其他媒体活动向中国记者和驻华外国记者提供及时和有用的信息。 由此可见,微博作为新闻文化处发声的媒介,代表着美国官方对中国政府及民众的立场,是美国对华进行公共外交的工具之一。而微博的大众化、广泛化等普及性特点又很好地适应了公共外交的特性,两者可谓相得益彰。 2.内容分类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1)“新遏制战略” (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 (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1.遏制战略 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2.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