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与治国思想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与治国思想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著作之
一。
老子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社会历史观和治国思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主张以道德治理国家,他认为“仁义礼智”是社会秩序和道德纪律的基础。
他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该以礼仪、仁义和道德来管理国家,不应该强制施行法令。
他还强调“尊贤而重士”,主张尊重有才能的人,重用有能力的人,这些人才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精神来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老子的治国思想认为,政府应该以仁政礼政去治理社会,以和谐的方式去发展和管理国家。
他强调“致顺而无害”,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和谐和温和的态度去统治国家,而不是以强制和暴力的方式去管理国家。
他还强调“政以德”,认为政府应该以道德去管理社会,而不是以暴力和欺骗去管理社会。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和治国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一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老子主张以仁义礼智来治理国家,以“无为而治”、“尊贤而重士”、“致
顺而无害”、“政以德”来管理社会,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老子的社会历史观和治国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的思想也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老子的政治思想
不折腾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政治思想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憎恨。
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道德经》)老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就是由于统治者收的苛捐杂税太多。
老子更进一步尖锐地批判腐败的统治者,痛斥他们的强盗行径:“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道德经》)大道平平坦坦,但是君王偏偏喜欢走邪路。
朝政腐败极了,农田已经非常荒芜,百姓的粮仓已经十分空虚,但统治者还照样地穿着绫罗绸缎,佩着锋利的宝剑威吓百姓,精美的饮食都吃厌了,国家的财富都刮净了。
这就叫强盗头子呀,他们是多么的无道啊!老子由此感慨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间的规律却是剥夺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
损不足以奉有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就是今天的经济学家们经常谈起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的典故出自《圣经》。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主人远行前,把仆人叫来,按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都来向我汇报。
”主人回来时,第一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五千银子,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把更多的事务交给他管理,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
第二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二千银子,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听了也很高兴,于是也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
第三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一千银子,我一直埋藏在地里,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现在你回来了,我原封不动地还给你吧!”主人听了很生气,于是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千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后来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将这个故事拿过来打比方,把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社会经济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老子有何政治及军事思想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也体现着“道”。
他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基本形态,不仅是万物的变化规律,也是人的意识、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执政者的地位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对于执政者而言,得到人民拥护,执政地位才能稳固。
无为而治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点是“无为而治”。
他主张统治者不应事事亲力亲为,而要做好社会分工,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让大家各得其所,各司其职,顺乎众性,众志成城,从而治理好国家。
他主张建立对百姓较少干预的政治制度,他说“圣人处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这句话意思是执政者应该采用无为的方式治国理政,具体工作中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老子思想中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因势利导、委曲求全等已成为历代政治家推崇和学习的政治智慧。
老子提倡的“无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消极的什么事情都不去做,而是在“有为”基础上“无为”,是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的因势利导,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顺势而为,洞察和领会事物的发展,然后用尽可能少的力量去引导,从而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目的。
他认为不推崇贤德之人,避免百姓争夺;不看重奇珍异物,避免百姓偷盗;不见勾引欲望的事物,避免内心迷乱。
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应自然,天下就太平了。
善为下老子提出“善为下”的思想。
他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思是深谙用人之道的人,对人表示谦下,具有不与人争的品德修养,体现用人的能力,是自古以来天地间的最高法则。
他认为“善为下”是符合自然的天道。
“善为下”是老子的人生三宝之一。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他认为只有仁慈、俭朴、谦和的人,才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德厚行广,受人爱戴,终成大器。
民为本老子理顺了执政者与百姓的关系,他认为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广施仁政,以天下百姓为先,处处为百姓着想,心系百姓,服务百姓,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的政治理念
老子的政治主张理念是什么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老子,是道教学说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那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搜集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
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
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这一主张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
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
觉得凡事都有双面性,不能过于强求,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
这个主张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值得人们研究。
当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张远远超过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所以说,老子被后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的很多主张已经超过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即使是拿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依旧是比较先进的思想,难怪后世人会将老子神话,甚至连历代皇帝也会特意去祭拜。
老子的传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之所以成为老子是因为他一生下来眉毛和胡须就是白的。
关于老子的传说比较经典的有两个,一个是关于他的出生,一个是他骑青牛出函谷关的传说。
首先是他的出生,据说老子的母亲是在湖边洗衣服的时候,上游有一个李子漂了过来,当时她正好渴了,所以就捞起来吃掉,之后就怀了孕。
据传是怀孕了几十年才将他生出来,并且一生出来救会讲话,指着自己家院子的李子树说这个是自己的姓氏,后来又由于他的耳朵非常大,他的家人就给他取名为李耳。
另一个说法是老子在看到周王朝衰败后,决定离开故土,想要去四处游历。
函谷关总兵尹喜的见紫气东来,再一看是老子骑着青牛来到了这里,他就不舍老子离开,便为难他要他留下一篇著作,老子果然拿了出来,这就是后来的《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成就有哪些
老子的思想成就有哪些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那么你想知道这位古代著名人物有哪些思想成就呢?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思想成就【文学思想】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
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
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
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
”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
可见,《老子》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
【政治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哲学思想】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思想家,那么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老子的思想核心,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
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
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这一主张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
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
觉得凡事都有双面性,不能过于强求,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
这个主张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值得人们研究。
当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张远远超过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所以说,老子被后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的很多主张已经超过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即使是拿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依旧是比较先进的思想,难怪后世人会将老子神话,甚至连历代皇帝也会特意去祭拜。
老子化三清是什么意思老子化三清,是对道的延伸,道的发展,道的未来。
其实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并且以它的宽容包容着所有的事物。
老子以道来阐释世间万物的来源,在他看来,道演化着万物,然而道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
就像人的生命那样,来的很自然,去的时候也很简单。
所谓的道法自然,道的自然发展规律自有它存在的原因。
就如同所有的事情的都有两面性,正反两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都不以任何人而改变。
既然世间的万物都能相互转换,又何必担心祸福呢?因为祸福是相依的。
人世间的万物都是有和无的共同体,所谓的无相生,就可弥补世间万物的有无。
而所谓的天的道,不过就是天的自我衍生的自然法则。
百姓不会轻易地讨论死亡,是因为上天给了他生的厚念。
道家是有着三清原的,即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道家上神。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论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岑丹妮11汉语言2班学号1130773209选题意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认为“道”是无言的存在,天“道”自然无为,因此治也应该符合“道”的自然特性,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
唐代以后的许多帝王如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都对《老子》从政治角度进行研究注疏,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在西方,《老子》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九八七年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名言。
事实证明,老子的政治哲学历来备受重视,直至今日其仍有恒常的价值.对现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有积极的意义.论文大纲: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简述“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提出,详细举例说明“无为而治”的原则、丰富内涵。
从“道”出发,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蕴含着持“道”法自然原则,述管理治国之方、.循“道”之律,天人共处、大力提倡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的教养,对自己、对自然不要故意而为都是“无为而治”中的“合理内涵”。
三、“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反思老子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影响深远,他的一些治国谋略至今仍在闪耀着光芒。
.集中论述“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的价值启迪;对构建和谐政治文明的幽视。
重点论述其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和其带来的深远意义。
文献综述: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道家提出的“无为”内容十分广泛,从治国安邦到治家修身无所不包。
首先,“无为而治”的基本内含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因任自然”,是指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老子认为统治者超越自然的“有为”,必然会引发其对个人私欲、权势的无限贪欲,以致于夺取庶民百姓的脂膏,威胁人民的自由安宁和生存[1]。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政治思想的研究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政治思想的研究摘要: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在政治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因此自始自终贯穿着老子的“道”的理念。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圣人”治国的思想原则和实施方法,在今天看来,就是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应有的作为。
通过对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态、为政原则和道家思想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给老子的政治理念予以评价,并对当今政府的作为和社会的发展给予启示。
关键字:道德经;政治思想;无为;政府1 序言作为流传几千年的中文化文精髓,《道德经》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存理念不仅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代国人的生活,也是各行各业精英们的重要“顾问”。
而《道德经》中大量关于为政治国的阐述则是研究老子思想不可绕开的对象,对于国家发展、领导人治理国家将有重大裨益。
《道德经》是一部对世间万物的概括,以至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离不开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
“无名,天地之始”一句便道出了老子的理想政治状态和政治思想。
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里,“小国寡民,时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小小的国度,适当的人口,人无高低贵贱,大家一律平等、社会公正;“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民热爱生命、热爱故土、热爱和平;“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友好和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
国家内部没有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安定,没有欺诈、没有饥饿;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没有矛盾,一切都遵循着万物生存的自然法则,这就是老子理想中的理想政治状态,是“道”在国家生活的体现。
2 为政治国的原则2.1思想原则为了达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理想的状态,根据对“道”的领悟和哲学思想,老子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为政治国的原则。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句,便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名一------无欲道---- 小反有名二-------三------万物------有欲大、逝、远、守无、柔弱、知止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质。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二十二子本《老子》第四十二章)。
“一”即无形、无声、无迹的“无”、“无名”、“朴”和“小”,是感官无法感知,言语不能描述的实体。
“二”、“三”即“有”和“有名”。
“无名”和“有名”是道的两种表现形态和存在形式,构成了宇宙万物本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道常无名”(《老子》第三十二章),“无名”是道的常态,是万物的本始和归宿。
“有名”则是道的动态表现形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均从“无”到“有”,由“小”至“大”(《老子》第四十章)。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第十六章),又从“有”到“无”。
所以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
道使万物从“无”到“有”,又从“有”返回“无”。
在这种运动中,道通过“弱”也就是支持弱小,削弱强大发挥作用。
从上述道论出发,老子认为:人和宇宙万物无一不源自道,蕴含道的本质,均依道而行,与道同在。
这一结论适合任何领域,包括政治领域。
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王”应效法“地”、“天”、“道”和“自然”。
老子又指出:“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老子》第二十三章)。
据此可知,效法、奉行自然之道即同于道,这是老子政治观的核心和最高原则。
老子倡导的是效法、奉行自然之道,而非人们所常说的“无为之政治哲学”或“无为政治”1。
在老子哲学中,宇宙万物的本体是道而非“无”和“无名”。
“无”、“无名”和“有”、“有名”是道的两种表现形态和存在形式。
第三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一)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尚贤, (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贵难得之货, (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绝圣弃智, (四)慎征伐
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几点评价
• A、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 、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 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 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可以说是以哲学的 视角来看待政治, 视角来看待政治,比以往的其他的政治思 想家的思想要深刻的多, 想家的思想要深刻的多,因此更具有某种 普遍性。 普遍性。
首先, 者要无私无欲。 首先,统 治 者要无私无欲。只有清静 无为,才能成为天下的首领,无为就是无 私,无为就是不要有贪欲,无为才能无所 不为,这是无为而治的前提条件。 其次,“无为” 就是顺天应时,符合 其次, 无为” 就是顺天应时, 民意,只有不妄为,才能实现了圣人之治. 民意,只有不妄为,才能实现了圣人之治
无为。老子说:“我无为也, 我无为也, 其次是 清 静 无为 我无为也 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 我好静, 我无事, 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 自富;我欲不欲 而民自朴。” 我欲不欲, 自富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清静无为是老子推崇备至的,是最理想的 政治。以奇用兵,以无为取天下、治天下。 人类社会动乱、邪事盛行的罪魁就是统治 者违反了这条原则 。
第二节 庄子
庄子(约前 汉族。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 年 前 年),汉族 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 ),后人称之为 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 战国时期宋国蒙 安徽省蒙城县 时期宋国蒙(今 蒙城县,又说今 人”,战国时期宋国蒙 今安徽省蒙城县 又说今 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 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 著名的思想 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 哲学家、文学家, 家、哲学家、文学家,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 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 道家学派的 诗人的气质 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是道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 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 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 哲学为 老庄哲学” 哲学为“老庄哲学”。
老子政治观
老子政治观的形成
总结历史经验
老子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政 治权力应当遵循道家的原则。
对统治者的忠告
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行无为而治, 以道德治理国家,让人民自由地生活 和发展。
02
老子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含义及背景
含义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中的一种政治理念,强调政府应顺应自 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减少干预和管制,让人民自由地发 展。
弊的方面
无为而治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果政府过度放任,可能会导致社会失序和混乱。 此外,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进行监管和引导,可能会使一些不良行为得不到有 效遏制,从而影响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03
老子的圣人观
圣人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老子心中的圣人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卓越才能和仁爱之心的人,其特点包括虚怀 若谷、无为而治、不争之德等。
老子的政治观
CONTENTS
• 老子的时代背景 • 老子的无为而治 • 老子的圣人观 • 老子的政治伦理观 • 老子的政治智慧 • 老子的政治思想的影响与价值
01
老子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环境
政治体制的多样性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 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如分封制、郡县制等。
战争与和平的频繁交替
背景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社会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老子看到这种社会现象,认为只有通过无为而治,才能实 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无为而治的具体措施
减少政府干预
老子主张政府应减少对人民的干预,让人民自由地生活和 发展。他认为,政府过多的管制和干预会导致人民失去活 力和创造力。
推崇道德教化
老子认为,道德教化是实现无为而治的重要途径。政府应 该通过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的行为,而不是通过强制和惩 罚来达到目的。
老子无为而治政治主张包含的内容
题目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的内容及其评价。
答案解析
答: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无为是最高境界。
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4)慎征伐。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他反对战争,反对专制国家的横征暴敛,这些思想主张表明老子是一个关注社会下层民众疾苦的思想家。
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本质上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着想的,按照老子的观点,无为仅仅是治理国家的手段,而“无不为”才是目的。
无为是以扼杀民智为目的的,无不为是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代价的。
老子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的。
浅谈老子的治国思想
浅谈老子的治国思想-----从“治大国若烹小鲜”谈起对于老子的治国思想,《道德经》中多有涉及,但其中一个主要的观点便是“无为而治”,而对于无为而治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应该是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
此处,“小鲜”就是小鱼的意思,“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大的国家就应该煎小鱼一样。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得知,煎鱼的时候不能总把鱼翻来翻去反复的折腾,这样会把鱼弄碎而丧失原有的美味。
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总去反复折腾老百姓,以苛政扰民朝令夕改,反复无常,而要去奉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我好静而民自正”“清净可以为天下正”。
理解老子的治国思想,首先要对无为而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
通过对自然界规律的仔细观察和分析,老子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
从此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万事万物应当去适应并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而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生反展规律与自然界是相通的,因此人类自身的发展也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这也正是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对于此处的“无为”应当做辩证的理解。
通过整篇的陈述我们可以感觉到,老子所提倡的无为,绝非是一味的无所作为,即什么都不去做,而应当是不去做违背“道”,即符合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行为,不去恣意妄为,是一种“为不为”。
在无为而治的实施方法方面,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德政方针,具体有如下表现:1.“圣人之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虑其心,强其骨。
”这里,老子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发展生产,满足百姓的物质生活,培养他们健康的体魄,形成良好的生存环境。
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要求统治者通过限制富有的人去不足贫穷的百姓,这是顺应天道的行为。
这也是老子的一种民生思想。
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老子要求统治者为百姓形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在这个层面保证老百姓的生活。
实用文档其他之浅析《老子》政治思想的特征
浅析《老子》政治思想的特征摘要:政治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睿智的、浓厚的政治智慧。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基于现实而提出的。
批判性是老子政治思想得以建立的基础,自然无为是《老子》的基本政治理念,辩证性思维是《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思维方法。
对《老子》一书反映的政治思想特征进行理解有利于更全面深刻的把握老子的思想。
关键词:《老子》;道;辩证思维;政治思想1 批判性是老子政治思想建立的基础批判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辩证的扬弃,一般意指对于某事的客观的判断、分析和评估。
批判的目的也就是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即在意识到长处时也不放过不足,在注意到优点时也不忽视缺点。
批判性思维之所以提倡批判,就是为了重新构想、重新塑造以便能够做得更好。
老子政治思想正是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
1、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对当时现实社会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周天子的统治已经衰落,奴隶制社会已朝不保夕。
春秋末年正直多事之秋,是我国社会从奴隶制过渡与转变到封建制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非常激烈。
奴隶主国家之间的战争表现为诸侯王国之间相互兼并,倚强凌弱,相互争雄称霸,历史上的“春秋五霸”就是这样形成的。
老子也是看到了春秋末年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互相征伐的社会现实才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运行模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政治理想—“小国寡民”是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但却反映了《老子》对社会风气败坏和道德危机的忧心和不满,同时表达了人民渴望社会安定和谐,反对离乱的美好愿望。
2 自然无为是《老子》的基本政治理念《老子》发现大自然什幺都不做,万物却顺其自然的发展。
于是《老子》开始思考是什幺原因呢?又如何去解释这种现象?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
链接自然与人世的是“道”,自然“无为”—道“无为”—圣人无为。
《老子》自然政治思想内涵探究
《老子》自然政治思想内涵探究【摘要】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所包含的自然政治思想被历代学者广泛研究。
文章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阐述了《老子》的思想起源以及自然和政治的关系。
分析了无为而治的理念、民治与自然相融、以及权力在自然中的平衡。
最后总结了《老子》自然政治思想的启示,探讨了对当代政治的启示,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老子》自然政治思想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同时也对当代政治实践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自然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民治,权力平衡,启示,当代政治,研究不足,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子》自然政治思想内涵探究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之一。
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自然政治思想。
《老子》的思想深受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统治者的暴政和腐化让人民疲惫不堪。
《老子》的思想试图通过反思人与自然、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理方式,即“无为而治”。
他认为,自然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人们应当学会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涉和操纵,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通过探究《老子》的自然政治思想,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启示和借鉴,对于当代政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深入研究《老子》的自然政治思想内涵,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善政治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老子》的自然政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深入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思想观念,进而丰富和完善我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
《老子》思想对于当代政治实践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在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借鉴《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与自然相融等理念,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治国理政路径和思路。
老子政治思想
七、老子无为而治的影响
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与其他思想家“有为”而 治的各种治国主张相区别、相补充,成为后世宝贵的思想财 富,为后世不少的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和仿效,对中国古代封 建社会的政权建设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纵观历朝历代, 在其鼎盛时期,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简言 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具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领导者肩负着比一般人更多、更重的责 任,因此他们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他们的主要任务 是研究大政方针、谋划单位的发展策略,而不应是事无巨细, 全部亲自动手,在大的原则下,不应去过多干涉部下的具体 做法。应该给予下属充分的自主权,使其聪明才智能够充分 发挥。
五、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具体主张
第一,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为无为,事无事。”(老子· 六十三章) “无事”即“无为”,“无事”是针对“有事”说的,“有 事”是指统治者设禁忌、制法令之事,以苛政治国,而导致 天下混乱无道的局面。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 六十章) 老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生动形象地说明“无为”与 “无不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国家要治理,而不是不治; 二是治国要像烹饪小鱼一样顺其自然,谨慎小心,不要乱翻 腾。若急功近利,就会欲速则不达。
中文名: 别名: 国籍: 民族: 出生地: 老子 老聃,李耳,伯阳 中国 汉族 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代表作品: 逝世日期: 职业: 信仰: 主要成就: 前471年 周朝史官 道家思想 道家学派创始人 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性 命双修 《道德经》
出生日期: 约前571年(待考)
二、老子的政治思想
四、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五十七章) 认为统治者的“无为”正可以使百姓“有为”,统治者顺民而 治,放松对人民的束缚,可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的 创造力,达到“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 朴”的目的,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结果。 可见,“无为”是“无不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方法、 手段,“无为”正是为了“无不为”,通过“无为”达到“无 不为”的目的,才是老子思想的本意。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老子· 三十七章),又说: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 三章),即无为而治不是说不 治,而是通过不治来达到治,无为而功自成,是一种最高最好 的治。因此,“无为”不是消极的,而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老子ppt课件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
老子的思想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西方哲学
老子的思想也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 展,许多西方哲学家都从中汲取灵 感,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宗教信仰
老子的思想对一些宗教信仰也产生 了影响,例如道教、儒教等都受到 了老子的思想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在老子的观念中,治理国家不应该过于强硬 和繁琐,而应该像烹制小鱼一样细心、谨慎 、不折腾。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强制只会 引起反抗和混乱,而温和的治理方式才能赢 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他也强调了领 导者应该具备智慧和洞察力,能够洞悉事物 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05
老子的影响与评价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德行是人的内在品质,尚和 是追求和谐、平衡的状态。他认为人 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德 行,同时也要追求和谐、平衡的状态 ,避免过度偏执和冲突。
贵诚信
总结词
老子认为诚信是人的基本品质,是建立 信任和关系的基础。
VS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诚信是人的基本品质,是建立信 任和关系的基础。他认为人应该保持真诚 、守信的品质,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时,诚 信也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 要因素。
经》和《德经》两种版本。
老子的思想形成
老子思想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 察和感悟,他主张道法自然,强 调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等理念。
老子的思想受到周朝末年社会动 荡和百家争鸣的影响,他反思了 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弊端,提出了
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
老子的思想还受到古代神话传说 、民间信仰等文化因素的影响, 他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素材和
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的政治思想与其现代价值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社会动荡。
老子根据社会现状提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政治思想,并为后世所借鉴。
本文通过叙述老子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哲学背景来评述其政治思想以寻找其现实价值。
关键字:老子政治思想无为而治(一)老子与其政治思想的产生与存在背景老子,即老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传说他姓李,名耳,官拜周朝守藏史。
他生活于春秋晚期。
他生活的年代与孔子同时,却产生了儒学不同的道家思想。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有一部《老子》传世,也称《道德经》。
老子思想涉及面广泛,本文主要以其政治思想为主。
老子的政治思想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枝独秀,以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为基本主张的老子政治思想的产生与存在有其特殊的大背景。
春秋战国战乱纷争,这也是一个奴隶制向封建制剧烈变革的时期。
旧的生产关系在一段时期内发挥了巨大作用后,这样的生产关系就渐渐难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封建地主阶级此时出于利益的需要开始与旧生关系的代表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发生冲突,其目的在于改变阻碍封建地主阶级发展的奴隶制生产关系。
战争因阶级利益的矛盾而爆发,疯狂的利益争夺导致了人口的剧减。
战争不仅需要人,还需要钱粮,国家机器逐渐承受不了巨大的开销,而转向民众,横征暴敛由此发生。
战争与赋敛导致了社会的混乱,百姓的贫苦。
老子,作为史官,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存在的问题,不过尽管他有心改变社会,但却又无力改变现实。
当时较为放松的思想领域成为老子的排解场所,他在通过现实与自己的了解逐渐形成自己对于政治的观点。
另一方面,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基于其以“道”为核心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阐发的。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宇宙万物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最后都要返回到它们的本源—“道”,老子把“道”的这种特点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二)老子主要政治思想的评述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
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思想家,他先是学习儒家的教义,但是后来觉得繁琐,所以自立门派,创建了道教,一时门徒众多。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老子的思想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
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
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这一主张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
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
觉得凡事都有双面性,不能过于强求,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
这个主张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值得人们研究。
当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张远远超过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所以说,老子被后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的很多主张已经超过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即使是拿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依旧是比较先进的思想,难怪后世人会将老子神话,甚至连历代皇帝也会特意去祭拜。
老子辩证法主要思想老子认为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他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客观事实。
老子看待事物一般都从两面出发,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
当然他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一定的问题的话,偏激的认为,如果对立的转化是不需要其他的条件。
他认为福祸都是相依的,对立的相互转换认为是循环的过程,这种片面的是形而上学的。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这是需要一种转换的。
的确,正的相对面就是反,成功的相对面就是失败,就像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一样,这是需要积累的。
老子的所有思想都体现了唯物的辩证主义思想。
这种辩证思想在本质上是对的,但是存在着浓厚的时代主义发展特色。
这是有失偏颇的。
就像他所以为的,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他的理想蓝图与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历史是不会倒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折腾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政治思想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憎恨。
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道德经》)老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就是由于统治者收的苛捐杂税太多。
老子更进一步尖锐地批判腐败的统治者,痛斥他们的强盗行径:“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道德经》)大道平平坦坦,但是君王偏偏喜欢走邪路。
朝政腐败极了,农田已经非常荒芜,百姓的粮仓已经十分空虚,但统治者还照样地穿着绫罗绸缎,佩着锋利的宝剑威吓百姓,精美的饮食都吃厌了,国家的财富都刮净了。
这就叫强盗头子呀,他们是多么的无道啊!老子由此感慨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间的规律却是剥夺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
损不足以奉有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就是今天的经济学家们经常谈起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的典故出自《圣经》。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主人远行前,把仆人叫来,按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都来向我汇报。
”主人回来时,第一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五千银子,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把更多的事务交给他管理,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
第二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二千银子,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听了也很高兴,于是也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
第三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一千银子,我一直埋藏在地里,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现在你回来了,我原封不动地还给你吧!”主人听了很生气,于是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千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后来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将这个故事拿过来打比方,把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社会经济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在中国,老子最早揭示了这个马太效应。
“损不足以奉有余”,七个字精练地概括了所谓马太效应。
老子如果活到今天,恐怕还要产生关于马太效应的知识产权纠纷。
他会不会和西方人打打官司,说应该将马太效应改成老子效应呢?当然不会,老子奉行的是不争哲学,他是不会为任何问题去打官司的。
有人批评老子不讲感情,专谈权术,十分冷酷,但从老子的政治批判来看,他其实非常关注民间疾苦,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和贪婪,抨击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很有正义感,是个热心肠的老头儿。
政治如此黑暗,出路何在?老子不仅是批判家,他还热心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政治理想。
谈到老子的政治理想,人们立刻就会想到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意思就是说统治者的政策要顺其自然,不要骚扰老百姓。
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道德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符合正义的执政者绝不自作聪明,异想天开,更不会心存私欲,他们把老百姓的愿望当做自己的愿望,把老百姓的心当做自己的心,这就是无为而治,很像今天我们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样的政治家真难找,将希望寄托于圣人的政治道德,来实现“以百姓心为心”,恐怕很不可靠,必须得有个制度,真正让百姓的心决定官员的命运,他得不到百姓的心就保不住乌纱帽,这样他才会不得不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关于治国还有一句千载传诵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德经》)这句话最生动地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小鲜就是小鱼的意思,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一条小鱼一样。
会煎鱼的都知道,煎鱼不能总去翻腾它,翻来翻去就翻碎了。
治国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能总去折腾老百姓,这就是无为而治。
这有点像今天我们说的政府职能转换,多服务少命令,行政权力的干预越少越好,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越少越好。
(老子的政治观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
老子认为,道存在于作为政治主体的人的秉性之中。
百姓构成了政治人的最主要部分,所以理想的统治者即“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将百姓之所想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即与善人同在。
)古代政治思想:()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中国政治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方向近年来,中国政治发展取得一定成就。
中国政治治理的方法日趋科学,正努力实现由传统的社会控制体制和方法向现代的社会控制体制和方法的转变。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这一过程的历史趋向是从行政控制走向法律的社会控制。
在具体事件上,社会问题泛政治化有所改变,政治问题的法律化处理有所加强。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的政治发展在制度建构方面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要求,造成了国家政治的有效性和民众的政治信任及政治认同的流失,影响到了社会稳定。
这些问题主要有:其一,国家权力的地方利益化情况显现,压力性体制及增压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压力体制”是荣敬本先生及其研究队伍曾经用来描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并解释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领导状况。
政治增压机制是指政治各层级之间会出现增压现象。
就中国政治而言,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政治运作中自下而上的增压机制;二是自上而下施加的压力以非暴力的方式直接由民众向压力的起点即中央反弹。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在增大。
分税制的实施与压力型体制的存在,一方面让各级政府成为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另一方面导致中央的政治权威被消解。
其二,随着各级政府成为地方利益化的主体,相应的各级政府领导人的自利化倾向日益明显,政治领袖的魅力权威大大流失。
其三,权力资本化趋势更为明显,经济强势集团对国家政治非制度性影响加强,社会大众的政治影响力持续低迷。
其四,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方式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
其五,民众的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严重降低,社会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最为突出的问题。
向民主政治的转型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
如何改变政治增压机制,增强政治的有效性是当前一个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
就目前的政治生态而言,应以县级政权改革为突破口。
建立自治性县政体制,改变目前的权力来源和责任体制。
就县政改革而言,其目标就是在地方自治的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县级政权主要向县域居民负责的转变。
这是县域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是构建和谐城乡社会关系的需要,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地方自治原则建立的县域政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重新对县政领导进行政治定位。
建立县域政治的关键是建立政治授权程序,使县政领导获得实在的政治授权,同时让他们负起刚性的政治责任。
其二,地方政治自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充分发挥地方政治精英对地方政治的主导作用。
具体到制度层面的要求,就是要改变目前县级政权的异地为官和任期制度。
超利益政治与利益集团政治中国模式”日益受到关注,但“中国模式”究竟有哪些特征?国内国外各种观点、认识差异较大。
除了从局部观察“中国模式”的特征外,它还牵涉到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高速增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体现于这个阶段的“中国模式”,究竟是一个阶段性的存在,还是未来将坚持下去的必然?“中国模式”有没有可能成为全世界在西方模式之外的另一个选择?“中国模式”究竟是一个新故事,还是一个老故事?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从局部特征寻找“中国模式”的特殊性,并不能对此问题获得根本性的认识。
我认为,“中国模式”的根本在于政治形态。
经济方面的成就,不过是政治形态的结果。
由于西方政治形态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因而,从政治形态上探索“中国模式”的特征,往往因拘泥于西方现有理论而被忽视,或者因不符合西方政治形态而只被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临时选择。
国内国外不少人都认为,临时性地发挥“中国模式”的作用后,最后还将走入西方政治形态,以完成“中国模式”的历史使命。
这种对“中国模式”的看法比较普遍,恰似“条条大路通罗马”,走不同的路,最终都要到达西方的罗马。
而我认为,所谓“中国模式”的真正价值在于“条条大路通中国”。
“中国模式”并不是通往西方的权宜之计,而是在政治形态上不同于西方的另一个选择。
这也是我的一贯主张:中国没有榜样,中国要为世界提供一个榜样。
“中国模式”在政治上就是要求政权是一种超越利益集团的存在,与西方现代政治做一个简单比较,有助于我们看清两者的不同。
西方政治形态是利益集团的平衡政治,政治权利通过党派政治、资助竞选、院外游说等方式,构建各种利益集团的力量均衡。
西方利益集团政治之所以能够达到平衡,关键在于各个利益集团当前的经济实力,因而在经济利益上容易造成“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中国模式”的超利益政治,要求政权超越各种利益集团之上。
政权不是由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组成,而是由与利益集团没有关联的独立人士组成。
政权不是各个利益集团争夺利益的竞技场,而是在一个高度上,对各个利益集团进行公平协调指挥部。
这一“中国模式”的源头来自中国的传统,因而,它是一个“老故事”。
党派政治、竞选政治就是各个利益集团推选自己的代言人进入政权。
中国古代政治要求官员通过科举形成,它使得掌握政权的队伍在来源上具有广泛性。
这一点似乎与选举政治一样,但是,科举出身的广泛性不带有任何财团和金钱资助的色彩,同时,科举出身的评价标准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道德素质为首要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