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案例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案例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动物在科研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数据,对人类健康和医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与此实验动物的使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生物安全问题。

本文将就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并以实际案例为依据进行分析。

一、实验动物的合理使用1. 实验动物的来源实验室通常从动物供应商处购物实验动物,这些动物往往是经过专业培育的,具有明确的品系和遗传背景。

一些实验室也会选择自行饲养实验动物,以便更好地控制其生长环境和饲养条件。

2. 实验动物的使用规范在进行实验室研究时,科研人员需要遵循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对实验动物进行合理的使用和保护。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种类和数量、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合理使用麻醉和镇痛药物等。

3. 实验动物的福利保障为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使用条件,以及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监管措施。

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也制定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如3R原则(Replacement, Reduction, Refinement),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和减轻其痛苦。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挑战1. 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对实验动物的安全使用和生物实验的风险控制。

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科研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2. 生物安全技术和设施实验室需要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技术和设施,包括实验动物饲养场所的环境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和通风系统的设置、危险实验物质的存储和处理等,以防止实验动物受到感染和传播疾病。

3. 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尽管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十分重要,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如实验动物的逃逸、实验物质的泄漏等。

实验室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的不良影响。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2011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2011


普通系统(Open
实验动物及其设施的等级
不同等级动物及其设施: 必须由省级实验动物监测 机构监测合格,发放“实 验动物质量监测保合格证 或设施合格证”。
实验中所用动物必须为质
量合格动物。
实验动物及其设施的等级 隔离环境
以隔离器(Isolator)为主体及其附属装置组成的
饲养系统。用作饲养无菌动物和已知菌动物。 洁净度达到5或7级。
洁净度:-温
度: 生产设施为16-28℃,实验设施为16-26℃ 日温差: 实验≤4℃ 相对湿度:40-70% 压强梯度:- 换气次数: ≥ 8次/h;气流速度: ≤ 0.2m/s 落下菌数: --; 氨浓度:≤ 14mg/m3
实验动物及其设施的等级 普通环境动物实验设施设备
实验动物及其动物实验的操作
实验动物生产的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生产过程中,对实验动物可能造 成的各种风险和危害的防范和控制。 实验动物生产,包括实验动物的引种、保 种、繁育、运输、进出口等过程。
定期进行严格的微生物指标监测。
实验动物及其动物实验的操作
实验动物引种:实验动物种子来源于国家
实验动物保种中心,遗传背景清楚,质量 符合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设施分为三级:一级为普通系统;二 级为屏障系统;三级为隔离系统。
实验动物及其设施的等级
隔离系统(Insulation
system) 是以隔离器 (Isolator)为主体及其附属装置组成的饲养系统。 用作饲养无菌动物和已知菌动物。 屏障系统(Barrier system) 这是清洁级、SPF 级动物生产或实验的设施。人、实验动物、饲 料、饮水、垫料、空气及其它物品均需进行严 格的微生物控制。 system) 只能进行普通级实验 动物的生产与实验。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d v lpme ta ul s e d o ce c nd tc i u e eo n tf l p e fs in e a e hn q e. Butt e bil gc ldv r i e oo i le v r n n nd u a at h o o ia ie st y, c lgca n io me ta h m n he lh ha e b e h e tne y e pei n a ni l o s f t sue n o rc u r Thi e iw n l e h oe ilb o s ft v e n t r ae d b x rme t la ma sbi— aey is si u o nty. s r ve a ayz d t e p tnta i -ae y hide ng r n x e i n a a ma s asn a u e, n e tg td r blms xse i e p m e tl n mas i —ae y d n da e i e p rme tl ni l r ii g nd s i v siae p o e e itd n x e i n aa i l b o s ft r c n r l a d p o o e o e me s e n d ie t a r t r nm as bo—ae y o to , n r p s d s m a urs a d a vc o lboa oy a i l i s ft .
人类 疾 病 天 然 模 型 存 在 , 且 有 的 高 等 动 物 在 解 而 剖、 生理 学上 接 近 于人 类 , 医 学 实 验 最 理 想 的实 是 验动 物 。 目前 , 乎 所 有 的 生命 科 学 领 域 的 科 研 、 几 教学 、 生产 、 检定 、 安全 评 价 和 成 果评 定 都 离 不 开 实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

引 言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已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 2001年我国实施新版《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其中规定:实验用大小鼠的等级提高到SPF级; 2004年《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修改和增加了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方面内容; 2006年第二届北京实验动物科学国际论坛上,日本国立大学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长佐藤浩教授提出,生物安全已成为实验动物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引 言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是对实验动物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 由实验动物造成的各种风险和危害包括: 生产和使用实验动物中的各个环节,如实验动物的引种、保种、繁育、运输、进出口,使用实验动物(包括感染和非感染实验动物)进行动物实验、从事科研活动等过程中实验动物造成的各种危害。
CONTENTS
实验动物及其动物实验的操作
实验动物运输:运输实验动物时,所使用的转运工具和笼器具,应当符合所运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环境质量控制标准。不同品种、品系、性别和等级的实验动物,不得在同一笼盒内混合装运。
适用于SPF/无菌动物饲养或运输
实验动物及其动物实验的操作
实验动物使用的生物安全: 动物及饲养要求: 引进动物进行实验必须具备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实验前隔离检疫1-6天。 坚持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对动物室、操作室和饲养用具进行消毒。 饲养管理人员要定期做健康检查。
引 言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的条件与保障
01
产品展示
02
国家或地方实验动物主要法规、标准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88) 《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修订版)(2001) 《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国家:2001、江苏省:2002) 《实验动物种子中心管理办法》 《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技术审查准则》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进行动物实验,应重点注意三方面内容:一是正确选择实验动物,对所用动物必须了解其整体概况,特别是微生物携带情况、免疫情况;二是保证动物应享有的福利,在使用动物进行实验研究时,应尽量避免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或伤害,痛苦和伤害往往使动物活动增加、暴露增大,增加生物安全风险;三是在使用动物进行感染性病原实验时,必须保护好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防止人员感染和污染环境。

所以,要求实验人员必须了解动物实验的原则和要求。

一、动物实验样本采集中的生物安全为防止被动物咬伤、抓伤,在进行皮下、腹腔、尾静脉注射、采血、给药和处死的实验操作时,必须首先正确抓取、保定动物,应佩戴动物专用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

实验研究中,经常要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液、组织、器官等样本,进行常规检查、某些特定指标的生物化学分析或病原检测。

因此掌握正确的采血和样本采集技术十分必要,良好的样本采集技术,既能满足实验需要,也能有效实现生物安全控制。

除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体表物质采集外,其他样本往往通过解剖或手术技术取得。

为避免意外发生,原则上活检采样时应对动物进行麻醉。

对接种了病原体的中、大型动物进行采血或体检时,要求将动物麻醉。

对小动物进行灌胃、注射和采血时,可不麻醉动物,但要防范被动物抓咬受伤。

标本的运输要求用防渗漏的容器装标本,放入标本的容器应确保密封。

将动物标本从实验室传出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执行。

所有样本采集器具、物品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后,方可处理。

手术、解剖操作时容易被血液、体液、样品污染或被器械、针头刺伤,存在潜在生物危害,因此必须做到:动物操作一定要使用适当的镇静、镇痛或麻醉方法;尽量减少样本活体采集,禁止不必要的重复操作;不提倡利用一只动物进行多个手术实验;严格实验操作规程,防止发生血液、体液外溅。

在组织、器官等标本采集处置过程中避免意外划伤、针刺伤等;手术后的动物、标本以及所用器具材料等必须按规定程序妥善处置。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动物进出屏障环境的基本要求: 引入的动物应为相应的等级; 引进的动物需有明确的动物品种/系、性别、数量、
出生日期和质量合格证及遗传背景资料等; 动物运达后应先检查运输盒密封材料的完整性; 验收后,按以下顺序将动物传入: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专用包装
盒)-传递窗-检疫室-清洁走廊-饲育室或实验室 ;实验后或生产供应—包装后—污染走廊—外部。
13
隔离器 14
改良的屏障设施--独立供气动物笼系统
(Independent ventilation cage,IVC)
该系统采用具有先进水平的微型隔离技术,通过 在笼子内部输送经过高效过滤的空气以保证动物免受 微生物的污染,可以使动物生活在一个相对隔离的环 境中。在普通环境下加IVC 就可成为一个清洁级的动 物房。换笼及实验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
15
独立供气动物笼 系统(IVC)
16
(2)人员、物品和动物进出屏障环境基本要求
人员进出屏障环境基本要求: 所有进出人员应养成随手关门的好习惯,并能严格
遵守“人员入室流程图”所示的方向和要求单向流 动; 进入按以下顺序,即:更衣-淋浴- 更灭菌衣--洁净 走廊--动物实验室-污染走廊--洗消室--更衣--外部。 所有进出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屏障环境管理规定。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1
内容
一、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设施 二、实验动物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及传染病 三、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四、各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与防护要求 五、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六、我国实验动物管理的组织机构及相关法规简介
2
一、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设施
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 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 清楚;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 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工作与生物安全1、实验动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关系尤为密切,生物医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成就都与实验动物息息相关。

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没有对活动物进行的实验和观察,人们就无法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

对于医学科学来说,探讨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治疗与治愈机制及其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的机制,无一不是通过动物实验而阐明或证实的,如肝炎、非典、艾滋病等都需运用相应的动物模型来进行实验研究,来阐明各方面的机理,并且研制传染病的疫苗和治疗药物都要用到大量和多种的实验动物,最后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2、动物实验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研究试验过程必须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随着生命科学、生物反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等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工作越来越多的使用动物进行艾滋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麻风、狂犬病、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研究。

动物感染实验从接种病原体到实验结束,中间要经过以日、周、月计算的过程,在此期间,给动物喂食、给水、更换垫料及笼具等,遇有病原体随尿粪、唾液排出,就会有感染性气溶胶不断向环境扩散的危险;剖检动物时,实验者还会有接触在体液、脏器中繁殖了的病原体的危险;根据动物种类不同,还可能被动物咬伤甚至由于注射器、手术刀的创伤而被感染等。

因此,动物实验过程生物安全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我国对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问题有严格的管理要求,特别是SARS流行之后,我国对从事动物实验或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病原微生物研究,利用实验动物进行转基因、克隆、重组基因等不同级别的感染性实验必须在符合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未经许可的实验室不得开展相关实验。

同时,制定了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筑规范、运行管理规范等一系列认证标准。

动物实验中生物安全不容忽视在动物实验中,对实验室的不科学管理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例如饲养中的动物将接种的病原体通过呼吸、粪、尿等途径排出体外,污染室内环境,如果实验室人员防护或操作不当,就会接触到污染物而被感染。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一、流行性出血热 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三、狂犬病 四、猴B病毒病 五、弓形虫病 六、沙门氏菌病
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疾病, 七、钩端螺旋体病
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 八、结核分支杆菌病
引起,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 疾病。
九、志贺菌病 十、鼠痘 十一、兔出血症
19
(一)流行性出血热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大鼠的烈性传染病
25
(七)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 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 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流产、皮肤和 黏膜坏死、水肿等。
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温血 动物都可感染,其中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的贮存宿主
26
,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981年WHO统一命 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 1、自然宿主: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大鼠为实验动物型HFRS
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气溶胶吸入,人类主要接触宿主动物及排泄物而受感 染。
3、症状: 人:发热,头痛,肌肉痛,结膜水肿充血(点状), 出血性肾损伤(肾综合症出血热),最后肾衰竭,出现尿毒 症,严重可导致死亡。大鼠:多为隐性感染,长期排毒,一 般无临床症状,也不死亡。一般不影响实验进程。
(八)结核分支杆菌病
由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
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感染后形成
结核病,猴、犬、豚鼠、兔和猫等均可感染,以猴发
病率最高。
(九)志贺菌病
由志贺菌(Shigella spp)或称痢疾杆菌引起人和实
验动物肠道感染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和猴以细菌性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性事件,主要表现二方面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性事件,主要表现二方面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性事件,主要表现二方面.一是正常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感染上人畜共
一是正常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感染上人畜共患病;二是受感染动物由于逃逸或其产生的废弃物处理不当等,造成传染病扩散。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性:指的是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

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性是指病原微生物实验。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

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是从人类健康方面考虑的。

所以必须避免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导致动物病原体与人之间传播的可能性。

如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课件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课件

第二类
ABSL-3
第一类
ABSL-4
实验动物生物危害及控制

废弃物
动物粪便 动物尸体 野生动物及昆虫 动物致敏源 有害气体
动物饲养及实验人员安全防护
安全教育及操作培训 健康检查及接种疫苗 实验中个人防护 实验中意外损伤的防护

第十四章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
危害程度分类
第四类 第三类
防护水平
ABSL-1 ABSL-2
实验室操作和安全设施
限制出入,穿戴防护服和手套。 ABSL-1的操作内容加上, 危险警告标志。 可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应使用Ⅰ级或Ⅱ级 BSC。废弃物和饲养笼具在清洗前先清除 污染。 ABSL-2的操作内容加上,进入限制,所有 操作均在BSC内进行,并穿着专用特殊防 护服。 ABSL-3的操作内容加上,严格限制出入, 进入前更衣,配备Ⅲ级BSC或正压防护服, 离开时淋浴,所有废弃物在清除出设施前 需先清除污染。

第十四章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第十四章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当前第11页\共有61页\编于星期六\8点
第一节 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
四、国内外生物安全的法规及标准
(二)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及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体样品采集、保藏、运输和使用规范》
当前第12页\共有61页\编于星期六\8点
第一节 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
四、国内外生物安全的法规及标准
第一节 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
2.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 BSL)
是指专门从事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为避免病原微生物对 工作人员、公众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保证试验研究的 科学性或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通过防护屏障和管理措 施,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实验室。
当前第7页\共有61页\编于星期六\8点
一、动物实验前人员的安全教育
二、动物实验中的个人安全防护 三、意外损伤的防护
当前第17页\共有61页\编于星期六\8点
第十四章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第四节 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人畜共患病是指脊椎 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疾病,即人类和脊 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 的疾病。它是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 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和蠕虫等病原体所引 起的各种疾病的总称。
当前第30页\共有61页\编于星期六\8点
一、病毒性疾病
第四节 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4.猴B病毒病 【病原体】
猴疱疹病毒,又称B病毒(B virus)
当前第31页\共有61页\编于星期六\8点
一、病毒性疾病
第四节 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4.猴B病毒病
【传播途径】
B病毒可自然感染猕猴、红面猴、食蟹猴,感染 B病毒呈无症状携带状态,或呈良性经过的疱疹样口 炎。人在接触感染猴时被其咬伤、被污染的针头或B

实验动物与安全防护

实验动物与安全防护

运输容器应具备良好的通 风和保温性能,保证动物 在运输过程中不会过热或 受冻。
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 动和颠簸,以免对动物造 成伤害。
运输前应向相关部门申请 许可证,确保合法合规运 输。
实验动物在饲养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饲养场所应具备良好 的通风和保温设施, 保持空气清新和适宜
的温度。
饲养场所应定期清洁 消毒,防止病原菌滋
数据支持。
03
公共卫生监测
实验动物可以作为自然界的“指示器”,通过观察动物的健康状况和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变化,可以预测和预警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为政府和卫生部门提供
决策依据。
实验动物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伦理与法规
01 伦理原则
实验动物的使用必须遵循伦理原则,包括减少不 必要的伤害、尊重动物生命和权利、保障动物福 利等。
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常常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 痛苦,甚至死亡。这引发了人们对于实验动物是 否应该用于实验,以及实验过程中是否应该尽可 能减少对动物的伤害等问题的思考。
实验动物的福利与保护
实验动物的福利是指实验动物在生活和实验过程中所应受到的关注和保 护程度。
实验动物的福利标准包括良好的饲养环境、充足的营养、避免应激和疼 痛等。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循“3R”原则,即减少、替代和优化。
实验动物与安全防护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实验动物概述 • 实验动物的安全防护 • 实验动物与伦理问题 •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 实验动物与公共卫生 • 实验动物与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01
实验动物概述
实验动物的定义
•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或野生动物经人工饲养,具有确切的生物学特性,且能用于科学实 验的动物。这些动物在经过标准化培育后,具有遗传背景明确、微生物控制、饲料营养和环 境条件可控制等特征,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实验条件。

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

二、 实验动物的生物危害及其评估
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等级 ——是公认的评估感染风险的主要依据
等级划分原则 1、微生物致病性 2、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 3、现有预防措施 4、现有治疗措施
二、 实验动物的生物危害及其评估
WHO对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度分级 1级:无或极低危险 不对人或动物致病 2级:中度个体危险,低度群体危险 可致病但危害不严重,可有效治疗及预防,传播可能有限 3级:高度个体危险,低度群体危险 导致人或动物严重疾病,一般不传染,可有效治疗和预防 4级:高度危险 导致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易于发生个体间直接/间接传播,
感染风险评估内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对象+管控措施
对传染源的评估 传染源包括: 被研究的病原、实验动物和易感宿主、接触动物的易感人群 传染源特性 1、病原体:毒力,致病性,生物学稳定性 2、宿主:实验动物种类,自然携带的传染性病原,记载的
职业病来源 3、疫源地/疫情
二、 实验动物的生物危害及其评估
对传播途径的评估 1、病原逸散方式: 天然的、人工的 2、病原传播方式: 气溶胶、直接接触、二次传播,垂直传播 3、感染途径: 摄入、吸入、粘膜接触、意外接种等
二、 实验动物的生物危害及其评估
对易感对象的评估 1、人/动物感染后发病的严重程度 2、人/动物的抵抗力 3、对人/动物有效免疫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医疗监督 4、人的技术水平、经验
二、 实验动物的生物危害及其评估
1、实验室感染 人兽共患病、动物传染病 2、过敏 实验动物过敏症 3、环境污染
二、 实验动物的生物危害及其评估
动物实验设施内感染的种类 1、人兽共患病的实验室感染*** ——宿主广泛,严重危及公共安全 ——使用标准化合格实验动物时基本可避免 2、实验性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 ——实验性病原体意外扩散导致工作人员(动物)感染 ——较常见,传播范围局限,但情况较复杂 3、动物传染病的实验室感染* ——危害实验动物健康 ——波及生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做好个体防护,实验前戴口罩、手套和 防护镜,穿隔离服,症状严重者需要脱离动物 饲养环境并且治疗。
六、有害气体
来源于动物粪尿排泄物。主要成分为氨。 当饲养室饲养动物的密度过大,或更换垫料、 粪便冲洗不及时均会引起动物室的氨气浓度增 加。特别是大动物排泄物多,高浓度氨气更易 发生在大动物饲养室中。
国家标准:氨浓度应≤14mg/m3
人如果长期生活在高浓度氨气中,可引起 呼吸系统的疾病,皮肤和眼睛亦会受到强烈刺 激,患上慢性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及眼结 膜炎等。
第一在设施设计时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环 境设施标准,保证足够的通风量和换气次数; 第二,要及时更换垫料、冲洗粪便,保持良好 的环境卫生;第三,保持适度密度,使动物有 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新鲜空气。
生物安全实验室为负压屏障环境,而大学 城和三元里实验动物中心的SPF动物实验室为 正压屏障环境,不属于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因此不能用于感染性实验研究。
我国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条例》(2004年11月12日公布)规定: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 微生物实验活动。
新建、改建或者扩建的一级、二级实验室, 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 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自2001年“911”后,生物安全事件在世 界各地不断发生,如发生在美国的“炭疽邮 件”事件, 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目 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入21 世纪,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国际问题。
狭义的生物安全指未影响到国家安全, 只发生在局部地区的生物危害,如实验室或 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
国际通用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ABSL-3在ABSL-2的基础上要增加Ⅲ级生物安全 柜、呼吸道保护措施、人员进入实验室,要沐浴, 更换专用的防护服装。离开时也要沐浴,按无菌要 求,将脱掉的外层鞋套、手套和衣服装入高压消毒 炉中消毒,然后脱掉内层鞋套、手套,置另一高压 消毒袋中,消毒面部和手。
ABSL-3要求隔离建筑物或隔离区、双门进入系统、向内 定向气流、单一通过气门、独立的送风排气系统,保持一定 的负压梯度。
是指专门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为避 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公众的危害以及对环境 的污染,保证试验研究的科学性或保护被试验因子 免受污染,通过防护屏障和管理措施,达到生物安 全要求的生物实验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操作不同危险度等级微生物所需的实 验室设计特点、建筑构造、防护设施、仪器、 操作以及操作程序,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可以 分为四级,分别对应四个级别的实验室:
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 可,取得资格后方可从事研究工作,颁发相应 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有效期为5年。
目前,由于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 和标准发展仍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很 多安全防护设备依赖于从美国和欧洲等国 家进口,因此还没有建立标准的BSL-4实验 室,在做足防护的前提下,允许在BSL-3实 验室进行SARS、禽流感等高致病性病原体 的实验研究。
ABSL-2在达到ABSL-1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备 生物危害警告标志,要增加适合感染性材料操作的 Ⅱ级生物安全柜、洗眼装置、以及高压灭菌锅和化 学消毒装置等废弃物处理设施,实验室的门带锁, 能自动关闭。
红色最为醒目,其三条边可以任 意缠绕粘贴在装有生物危害材料 的盒子上,并在不同的部位都可 以看见,该标志应张贴在实验室 入口处,其下部标注该实验室的 生物安全等级和责任人姓名与联 系电话。
第二节 实验动物生物危害的种类及控制
实验动物的生产、动物实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 各种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如果不加处理,不仅会 危害动物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亦会污染设施内的环 境,危害设施外公共卫生。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妥善处理这些生物危害因 素是保障工作人员和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保护 环境的重要一环。与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有关的生 物危害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研究院(NIH)于1993年联合出版,1999年第四版已 正式发布,该准则目前已被国际公认为“金标准”, 很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生物安全准则时,主要参考 上述标准和WHO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这些制度和措施推动了实验室安全管理 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朝科学化、制度 化、规范化方向的发展,对有效进行实验室 的生物安全管理给予了法律保障。
在上述生物安全问题中,人兽共患病的安 全问题最为直接,后果最为严重,因而最应受 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三、生物安全的相关术语
1.实验室生物安全:
是指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实验室为避免 各种生物危害而采取包括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配 备必要的物理、生物防护设施和设备等综合措施。
2.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 BSL)
四、野生动物和昆虫 普通级环境应安装纱窗、挡鼠板、下水
道安装网眼挡板等。捕杀野鼠,对饲养室逃 逸的实验动物如不明来源应一律捕杀。进入 实验动物设施的人员应养成随手关门习惯。
五、动物致敏原 来自动物的被毛、皮屑、唾液、粪便和尿
液等,对某些过敏体质的人具有抗原性,发生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其致敏 途径包括呼吸道、皮肤、眼、鼻黏膜或消化道 以及被动物咬伤、抓伤等。
2.动物实验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有毒有害化学品、 药品、消毒剂、杀虫剂、农药等,如果处理不 当,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威胁健康。
*严禁随意丢弃,尤其是注射器、针头等。 3.实验动物的皮毛及排泄物可作为致敏原,引 起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皮疹等。 4.遗传工程(如重组DNA)操作过程中大量使 用的抗药性标记基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新 霉素抗性基因,导入到细菌和动物中是否会造 成环境中细菌的耐药性普遍增大的问题。
一、实验废弃物:
二、动物粪便: 大动物——化粪池——污水处理系统
三、动物尸体: 用专用袋或容器密封,放入专用的冷冻冰
柜暂时保存,最后集中送焚烧炉焚烧。如无焚 烧炉的可委托有资质的部门处理。怀疑未知病 原体感染或确认烈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感染 的动物尸体应先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或消 毒液中浸泡后再作为一般动物尸体处理。
结核分枝杆菌、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 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等。
四级: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
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 的、危险的致病因子。没有预防治疗措施。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朊 病毒(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病原体)等。
2.健康检查及疫苗接种 • 直接接触实验动物的工作人员定期组织体 格检查。 • 对患有传染性疾病,不宜承担所做工作的 人员,应当及时调换工作。 • 进行已知的传染性实验,要在实验前对工 作人员进行特异性血清抗体检测并留存,以后 要进行定期特异抗体检测,以便了解工作人员 是否在工作中受到了感染。
• 进行强传染性病原体研究的人员,有条件 者要进行药物和血清抗体预防治疗或备用,有 疫苗的要进行预防免疫。 • 建议长期饲养犬饲养人员预防接种狂犬疫 苗,饲养灵长类动物饲养人员预防接种甲型肝 炎疫苗,并定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
基础实验室(BSL-1): 一级生物安全水平 基础实验室(BSL-2):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防护实验室(BSL-3):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 最高防护实验室(BSL-4):四级生物安全水平
一级: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
有对健康成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 犬肝炎病毒、枯草杆菌等。
第三节 动物饲养和实验人员的安全防护
一、动物实验前人员的安全教育 二、动物实验中的个人安全防护 三、意外损伤的防护
一、动物实验前人员的安全教育 法规——培训 1.法规条例及操作规范(SOP、GLP)。 2.掌握实验动物知识、动物实验基本技术, 3.安全意识教育、生物危害防护知识。 形式:
岗位培训、选修《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 对初入实验动物室的实验人员进行现场介绍、 指导等。
二、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狭义) 实验动物在生产、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
生物安全问题。 1.实验动物的一些烈性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可 造成大批动物的死亡,危及动物的健康;实验 动物带有的一些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可感染 人,危害人的健康;实验用动物如野生动物、 家畜、家禽等也可能携带对人类产生严重威胁 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二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
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人、动植物 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有有效的预防和治 疗措施。
乙肝病毒、沙门氏菌、弓形虫等。
三级:高个体危害、低等群体危害。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
主要通过气溶胶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命 疾病,或对动植物和环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 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
3.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
(Animal Biosafety Laboratory, ABSL)
将不同级别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进行动物 试验研究,用于动物传染病或动物模型的临床诊断、 治疗、预防,以及未知病原体的鉴定研究等工作, 需要在相应级别的ABSL中进行,如一、二、三、四 级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实验应在ABSL-1、2、3、4中进 行。级别越高,硬件防护设施和软件管理要求就越 严。因此不同动物实验室无论在操作技术规范的制 定,个人安全防护设备的设置,以及实验室设施的 设计和建设上,都应具备有特殊的要求。
熟悉并严格遵守实验动物室的各种管理制 度是生物安全的保证。
二、动物实验中的个人安全防护
1.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 最基本的防护就是要穿着合适的防护工作服、戴
口罩、帽子和手套,避免身体与动物直接接触。不同 级别的环境要求着装也不同,普通环境穿一般的医用 白大衣、戴口罩、帽子和手套即可。进入屏障环境须 穿无菌隔离服、戴口罩、帽子和手套,换清洁拖鞋。
三、意外损伤的防护 1.动物咬、抓伤 2.注射针头、手术刀、锐利的器械损伤 3.有毒有害、感染性材料污染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