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案例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动物在科研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数据,对人类健康和医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与此实验动物的使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生物安全问题。
本文将就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并以实际案例为依据进行分析。
一、实验动物的合理使用1. 实验动物的来源实验室通常从动物供应商处购物实验动物,这些动物往往是经过专业培育的,具有明确的品系和遗传背景。
一些实验室也会选择自行饲养实验动物,以便更好地控制其生长环境和饲养条件。
2. 实验动物的使用规范在进行实验室研究时,科研人员需要遵循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对实验动物进行合理的使用和保护。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种类和数量、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合理使用麻醉和镇痛药物等。
3. 实验动物的福利保障为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使用条件,以及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监管措施。
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也制定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如3R原则(Replacement, Reduction, Refinement),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和减轻其痛苦。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挑战1. 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对实验动物的安全使用和生物实验的风险控制。
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科研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2. 生物安全技术和设施实验室需要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技术和设施,包括实验动物饲养场所的环境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和通风系统的设置、危险实验物质的存储和处理等,以防止实验动物受到感染和传播疾病。
3. 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尽管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十分重要,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如实验动物的逃逸、实验物质的泄漏等。
实验室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的不良影响。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人类 疾 病 天 然 模 型 存 在 , 且 有 的 高 等 动 物 在 解 而 剖、 生理 学上 接 近 于人 类 , 医 学 实 验 最 理 想 的实 是 验动 物 。 目前 , 乎 所 有 的 生命 科 学 领 域 的 科 研 、 几 教学 、 生产 、 检定 、 安全 评 价 和 成 果评 定 都 离 不 开 实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进行动物实验,应重点注意三方面内容:一是正确选择实验动物,对所用动物必须了解其整体概况,特别是微生物携带情况、免疫情况;二是保证动物应享有的福利,在使用动物进行实验研究时,应尽量避免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或伤害,痛苦和伤害往往使动物活动增加、暴露增大,增加生物安全风险;三是在使用动物进行感染性病原实验时,必须保护好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防止人员感染和污染环境。
所以,要求实验人员必须了解动物实验的原则和要求。
一、动物实验样本采集中的生物安全为防止被动物咬伤、抓伤,在进行皮下、腹腔、尾静脉注射、采血、给药和处死的实验操作时,必须首先正确抓取、保定动物,应佩戴动物专用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
实验研究中,经常要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液、组织、器官等样本,进行常规检查、某些特定指标的生物化学分析或病原检测。
因此掌握正确的采血和样本采集技术十分必要,良好的样本采集技术,既能满足实验需要,也能有效实现生物安全控制。
除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体表物质采集外,其他样本往往通过解剖或手术技术取得。
为避免意外发生,原则上活检采样时应对动物进行麻醉。
对接种了病原体的中、大型动物进行采血或体检时,要求将动物麻醉。
对小动物进行灌胃、注射和采血时,可不麻醉动物,但要防范被动物抓咬受伤。
标本的运输要求用防渗漏的容器装标本,放入标本的容器应确保密封。
将动物标本从实验室传出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执行。
所有样本采集器具、物品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后,方可处理。
手术、解剖操作时容易被血液、体液、样品污染或被器械、针头刺伤,存在潜在生物危害,因此必须做到:动物操作一定要使用适当的镇静、镇痛或麻醉方法;尽量减少样本活体采集,禁止不必要的重复操作;不提倡利用一只动物进行多个手术实验;严格实验操作规程,防止发生血液、体液外溅。
在组织、器官等标本采集处置过程中避免意外划伤、针刺伤等;手术后的动物、标本以及所用器具材料等必须按规定程序妥善处置。
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第一条为了加强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工作,预防和控制潜在的危害或风险,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第二条实验动物的采购、验收和检疫一、实验动物的采购只能通过实验动物中心从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供应商中购买,每一批动物都必须有质量合格证。
实验犬必须有个体档案和疫苗接种记录。
实验人员未经动物中心许可不得私自采购实验动物。
二、禁止从无证个体农民中购买草狗等动物进行实验和教学,对一些非常规实验动物,如猫、羊等,需要由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批准后方可进行。
三、购入的实验动物应分别由饲养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进行验收,实验人员在验收后应在验收单上签名。
四、购入的实验动物如有异常,应请兽医会诊。
如确认是传染病,应尽快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处理,必要时通知供应商和向上级实验动物管理部门和当地动物检疫、卫生防疫单位报告。
第三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一、饲养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应严格执行本中心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外源性病原微生物带入动物饲养室/实验室。
二、动物实验中发现实验动物患病死亡的,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尸体解剖,并记录在案。
三、对于确认患有重要人兽共患病和烈性传染病的动物,必须在兽医的指导下予以销毁或者隔离治疗。
对可能被污染的区域采取严格消毒措施,防止疫病蔓延。
四、对于非传染病死亡或实验后处死的动物尸体,应用黑色尸体袋包装,放到动物尸体冰柜内,定期由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对于确认患有重要人兽共患病和烈性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和垫料,应用适当浓度的消毒液浸泡或喷洒后,焚烧处理;笼盒和饮水瓶高压灭菌处理。
第四条感染性动物实验的管理一、“感染性动物实验”是指用国家规定的第四类病原微生物进行的动物实验。
本中心不接受第三类以上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实验。
二、感染性动物实验必须在专用的感染性动物实验室进行,并有专人负责管理。
三、感染性动物实验必须预约申请,经伦理委员会风险评估,批准后方可进行。
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安全注意事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物医学领域的进步,实验动物在科研实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实验动物也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因此在实验动物中心进行研究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的注意事项,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安全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相关的注意事项。
首先,实验动物的选取是生物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选择实验动物时,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需求,选择具有较低传染性和较弱致病性的动物品种。
避免选取携带病原体或对环境具有较高风险的动物品种,以减少实验中可能的生物安全风险。
其次,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管理也是确保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安全的重要环节。
饲养和管理实验动物的环境应符合相关的生物安全要求,包括动物室的通风、消毒和垃圾处理等。
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以预防疾病的传播。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动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确保饲养和管理过程符合生物安全的标准。
第三,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措施也不能忽视。
在实验操作中,研究人员应穿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等。
使用实验动物和实验设备时,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清洁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直接接触实验动物的体液和排泄物,避免实验动物的咬伤和抓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第四,实验动物中心应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实验动物中心的生物安全责任和权限。
定期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对可能的生物安全事故进行预测和应对,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事故对实验动物中心和研究项目的影响。
最后,实验动物中心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与沟通,共同维护生物安全。
与生物安全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等,应加强合作与沟通,及时了解最新的生物安全信息和措施,确保实验动物中心的生物安全工作符合最新的标准和要求。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 包括下述不同等级:
基础实验室(BSL-1): 一级生物安全水平 基础实验室(BSL-2):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防护实验室(BSL-3):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 最高防护实验室(BSL-4):四级生物安全水平
四、野生动物和昆虫
普通级环境应安装纱窗、挡鼠板、下水道安装 网眼挡板等。
五、动物致敏原 实验前戴口罩、手套和防护镜,穿隔离服,
症状严重者需要脱离动物饲养环境并且治疗。
六、有害气体 来源于动物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主要成分 为氨。当饲养室饲养动物的密度过大,或更 换垫料不及时均会引起氨气浓度过高;特别 是在大动物饲养室中。
三、生物安全的相关术语
1.实验室生物安全 —— 是指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实验室为避免 各种生物危害而采取包括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配 备必要的物理、生物防护设施和设备等综合措施。
2.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 BSL) —— 是指专门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
* 根据操作不同危险度等级微生物所需的实验室设计
* ABSL-1一般不需要使用生物安全柜,人员进入实验 室穿戴防护服和手套即可,应配备常规的实验及清洁 用具,也可配备呼吸防护装置、紧急冲洗装置等。可 在开放的实验台、洗手池上操作。
* ABSL-2在达到ABSL-1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备生物 危害警告标志,要增加适合感染性材料操作的Ⅱ级生 物安全柜、洗眼装置以及高压灭菌锅和化学消毒装置 等废弃物处理设施,实验室的门带锁,能自动关闭。
2、细菌性疾病
沙门氏菌病、布氏杆菌病、猴结核病、志贺氏菌病、李 斯特菌、鸚鹉热、鼠咬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肠炎 耶森氏菌病等;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工作与生物安全1、实验动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关系尤为密切,生物医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成就都与实验动物息息相关。
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没有对活动物进行的实验和观察,人们就无法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
对于医学科学来说,探讨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治疗与治愈机制及其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的机制,无一不是通过动物实验而阐明或证实的,如肝炎、非典、艾滋病等都需运用相应的动物模型来进行实验研究,来阐明各方面的机理,并且研制传染病的疫苗和治疗药物都要用到大量和多种的实验动物,最后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2、动物实验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研究试验过程必须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随着生命科学、生物反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等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工作越来越多的使用动物进行艾滋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麻风、狂犬病、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研究。
动物感染实验从接种病原体到实验结束,中间要经过以日、周、月计算的过程,在此期间,给动物喂食、给水、更换垫料及笼具等,遇有病原体随尿粪、唾液排出,就会有感染性气溶胶不断向环境扩散的危险;剖检动物时,实验者还会有接触在体液、脏器中繁殖了的病原体的危险;根据动物种类不同,还可能被动物咬伤甚至由于注射器、手术刀的创伤而被感染等。
因此,动物实验过程生物安全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我国对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问题有严格的管理要求,特别是SARS流行之后,我国对从事动物实验或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病原微生物研究,利用实验动物进行转基因、克隆、重组基因等不同级别的感染性实验必须在符合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未经许可的实验室不得开展相关实验。
同时,制定了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筑规范、运行管理规范等一系列认证标准。
动物实验中生物安全不容忽视在动物实验中,对实验室的不科学管理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例如饲养中的动物将接种的病原体通过呼吸、粪、尿等途径排出体外,污染室内环境,如果实验室人员防护或操作不当,就会接触到污染物而被感染。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一、流行性出血热 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三、狂犬病 四、猴B病毒病 五、弓形虫病 六、沙门氏菌病
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疾病, 七、钩端螺旋体病
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 八、结核分支杆菌病
引起,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 疾病。
九、志贺菌病 十、鼠痘 十一、兔出血症
19
(一)流行性出血热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大鼠的烈性传染病
25
(七)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 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 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流产、皮肤和 黏膜坏死、水肿等。
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温血 动物都可感染,其中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的贮存宿主
26
,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981年WHO统一命 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 1、自然宿主: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大鼠为实验动物型HFRS
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气溶胶吸入,人类主要接触宿主动物及排泄物而受感 染。
3、症状: 人:发热,头痛,肌肉痛,结膜水肿充血(点状), 出血性肾损伤(肾综合症出血热),最后肾衰竭,出现尿毒 症,严重可导致死亡。大鼠:多为隐性感染,长期排毒,一 般无临床症状,也不死亡。一般不影响实验进程。
(八)结核分支杆菌病
由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
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感染后形成
结核病,猴、犬、豚鼠、兔和猫等均可感染,以猴发
病率最高。
(九)志贺菌病
由志贺菌(Shigella spp)或称痢疾杆菌引起人和实
验动物肠道感染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和猴以细菌性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心得体会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在实验中使用实验动物和生物样品是很常见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动物和生物样品的使用和管理都需要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这里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对于实验动物使用,首先要进行伦理审查,尽量选择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实验动物,并遵守严格的操作、饲养和使用规范,避免对动物造成伤害或痛苦。
在实验过程中,对动物进行标识和记录,例如使用个体标识和记录其体重等指标,以确保实验的可追溯性和科学性。
同时,进行充分的动物饲养和生存环境监控,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存。
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实验室安全制度,严格遵守实验室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
加强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如标本处理、储存、消毒等,防止生物学毒素或细菌病原体的泄漏和传播,以及对实验人员造成伤害。
在实验中,要时刻提高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了解最新的生物安全技术和知识,及时更新和规范实验室安全操作流程。
最后,作为科研人员,除了遵守法律法规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外,还应当发扬科学精神,尽量在不侵犯动物权益和保障人类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更多科学问题,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验动物动物实验生物安全要求
实验动物动物实验生物安全要求动物实验是科研和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对于理解疾病的发展机制、测试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动物实验也引起了许多道德和伦理问题,而且可能对动物自身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为了保障动物福利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制定一系列针对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要求。
首先,实验动物的源头管理是非常关键的。
采购实验动物的单位需要确保从信誉可靠、依法合规经营的实验动物供应商购买。
供应商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证明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提供适用于动物实验的相关品系鉴定报告。
这些文档包括供应商仓库的温湿度、空气质量等状况,以及经营者的许可证、动物饲养及疫情防控制度等。
其次,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要求严格,确保其健康和安全。
饲养环境应该清洁、卫生,而且能够满足实验动物的生理需求。
实验动物的饲养场所应该具备必要的保温、通风和消毒设施,以及室内外合理的采光条件。
对于一些特殊物种的实验动物,如透明鱼类或无毛小鼠等,需要提供特殊的设施和饲养条件,以保证其生存和繁殖。
此外,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要求还包括对饲料、饮水和饲养物资的要求。
饲养动物所需的饲料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满足其营养需求,并且不含有因农药残留、重金属或其他有害物质。
饮水系统应当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清洁,以保障实验动物的饮水安全。
另外,饲养物资如饲养箱、笼具、水槽等应该经过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并且定期更换,以防止潜在的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为了确保动物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动物实验应该得到科研机构的批准,并严格按照一定的实验操作规范进行。
实验过程中应该监测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和行为特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实验动物的相关记录和数据应该进行可靠的管理和保存,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此外,疾病防控也是动物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实验动物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制度和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动物疾病或异常情况。
对于一些潜在的感染性疾病,如屠杀病或实验动物病毒等,需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屏障环境设 施平面布局
屏障环境示意图
10
隔离环境:
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证无菌状态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为无菌,
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 该系统既能保证与外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
动物时保持与内环境的一致; 该设施适用于饲育SPF、悉生及无菌动物; 洁净等级要求达到5级或7级。
0.2
10
50
-
7
5or7 -
无检 出
-
15
20
-
10
50
10
7 5or7 5or7
无检 无检
3
出
出
15~20
14 60 200
12/12 或 10/14
100~200
5~10 18
二、实验动物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及传染病
几乎所有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科 研/教学/生产/检定/安全评价等 都离不开医学动物实验。而动物 实验存在生物安全的危险。 人畜共患病:是指脊椎动物
(三)狂犬病
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急性直接接触性为主的 人畜共患病。主要特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呈现狂躁不安,意 识紊乱,最后麻痹死亡。 1、传播动物: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RV易感。最易感动物包括 犬、狐、狼,袋鼠;次易感动物包括仓鼠、豚鼠、兔等啮齿类动 物;中度易感动物包括牛、绵羊、马、灵长类动物。野生啮齿类 动物如野鼠等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本病长期存在的危险疫源。四 季均可发生,春夏稍高。 2、症状:(1)前驱期(沉郁期);(2)兴奋期(狂暴期);(3)麻痹期
2、症状:人:潜伏期1~2周,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发烧, 肌痛,恶心,厌食等。 小鼠:大脑型:多数呆滞,嗜睡,被毛 粗乱,弓背,消瘦,特征性表现抓尾巴倒提时,头部震颤,肢 体阵挛性惊厥,后肢强直性伸展。症状出现后1·~3天内死 亡。内脏型:被毛粗乱,结膜炎等,部分小鼠出现腹水。迟发 型:先天性带毒小鼠。开始无症状,0.5-1年后表现为:被毛粗 乱,弓背,尿蛋白,腹水,生2长1 缓慢等。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设施
• 温度:20-26℃ 屏障环境:小鼠、大鼠、豚鼠、兔
•
18-29℃ 普通环境:豚鼠
•
16-26℃ 普通环境:犬、猴
• 最大日温差:≤ 4℃
• 相对湿度:40-70%
• 最小换气次数:≥ 15次/h 屏障环境
•
≥ 8次/h 普通环境
• 气流速度 : ≤ 0.2 m/s
• 最小静压差: ≥ 10 Pa (屏障环境)。普通环境没有要求
引言
但是,实验动物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存在 感染、繁殖病原体的可能以及向环境扩散的危险 ,产生生物安全问题。
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
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 清楚的,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以 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如大白鼠、小白鼠、裸鼠、豚鼠、家兔、比格犬、 恒河猴、小型猪等。
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
近年来,全国已逐步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 • 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适用于从事实验动物繁
育和商业性经营的单位。 • 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适用于从事动物实验和
利用实验动物生产药品、生物制品的单位。 • 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许可证制度是实验动物生物
安全的重要保障。 • 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明 + 动物实验设施使用证明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
引言
• 实验动物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的重 要支撑条件,广泛应用于医药研发、教学实验、药 品生产、生物检定等方面。实验动物为人类健康和 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 全国每年繁殖实验动物约1500~2000万只,实际用 量在1300万只左右,其中60%以上为生命科学及医 药科学实验所消耗。
• 开放系统(Open system) 只能进行普通级实验动物的生 产与实验。
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动物中心的生物安全注意事项包括对动物的安全和福利的关注,保护员工免受传染性疾病的影响,以及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2. 确保实验动物中心设立生物安全级别,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例如建立隔离区域和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3. 确保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符合相关标准,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以保障动物的健康和福利。
4. 实验动物中心要定期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包括关于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和处置。
5. 建立严格的实验动物进出管理制度,防止非授权人员未经许可接触动物,减少动物之间的交叉感染。
6. 实验动物中心应建立健全的医疗急救体系,及时对动物患病进行隔离和治疗,以防止潜在的疾病扩散。
7. 确保实验动物中心的饲养设备、工作台、器具等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8. 严格管理实验动物的饲料和水源,确保其安全卫生,避免受到外来病原体的污染。
9. 建立并严格执行实验动物的健康监测计划,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筛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10. 确保实验动物中心的垃圾处理符合规范,包括对动物废弃物和实验用品的安全处理和处置。
11. 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及时展开应急处理和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12. 实验动物中心要对进出动物房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人员管控,确保只有经过培训和授权的员工才能接触动物。
13. 确保实验动物中心的设施符合相关的生物安全标准和法规,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动物保护和卫生规定。
14. 定期对实验动物中心进行生物安全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风险。
15. 进行实验动物中心的员工健康监测,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减少潜在的疾病传播风险。
16. 建立健全的动物标本处理制度,包括对动物标本的采集、储存和处理进行严格管理,避免病原体的扩散。
17. 实验动物中心要加强对动物房环境的监测和检测,包括空气质量、细菌和病毒的监测,确保环境的安全卫生。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及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及其动物实验的操作
在进行实验时,为了不损伤动物的健康,不影 响观察指标,并防止被动物咬伤,首先要限制动物 的活动,使动物处于安静状态,抓取动物前,必须 对各种动物的一般习性有所了解。操作时要小心仔 细、大胆敏捷、熟练准确、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合理 的抓取固定方法。
• 实验动物及其动物实验的操作
• 以隔离器(Isolator)为主体及其附属装置组成的饲养系统。用作饲养 无菌动物和已知菌动物。洁净度达到5或7级。
实验动物及其设施的等级
• 隔离环境动物设施主要指标
• 洁净度:5或7级(空气三级过滤后,加隔离器) • 温 度:20-26℃; 日温差:≤4℃ • 相对湿度:40-70%; 静压差: ≥ 50Pa • 换气次数:≥20次/h;气流速度: ≤ 0.2m/s • 落下菌数:≤0个/皿; 氨浓度:≤14mg/m3 • 工作照度:≥200/lx ;噪音:≤60dB(A)
二、实验动物福利
一、实验动物生物安全
(一)引言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 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 究、医药、教学、生产和检测鉴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 物。如大鼠、小鼠、裸鼠、豚鼠、家兔、比格犬、恒河猴、 小型猪、沙鼠等。 实验用动物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如牛、 羊、猫、未实验动物化的土种狗等。 动物实验:是指以实验动物为对象和材料,在设计好的符 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或者检测,观察、记录 动物的反应情况和结果的过程。
实验动物及其动物实验的操作
屏障环境标准操作规程
• SPF级实验动物购买的标准操作规程 • SPF级实验动物接收和检疫的标准操作规程 • SPF级动物实验室实验动物饲料、饮水、垫料管理的标准操作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要求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要求引言在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对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的相关要求和措施,以保障实验人员和实验动物的安全。
实验动物来源实验动物的来源对其生物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从合法渠道获得的实验动物更有保障,因为这些动物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和筛选,确保其质量和健康状况。
对比起来,私人交易获得的动物存在较大的风险,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疾病和感染。
实验动物饲养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对生物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应该建立统一的饲养管理规范,确保实验动物的合理饲养、营养和生活条件。
具体要求如下:1.饲养环境应该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确保有良好的通风、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2.饲养环境应该保持干燥、洁净、清爽,不应该存在秽物、异味等;3.饲料和水源应该符合卫生标准,不能出现霉变等问题;4.通过建立清洁消毒和排除携带致病微生物的方法,确保实验动物不会被感染;5.实验动物需要有充足的运动和交流场所,环境温度、湿度、噪音、光照等应该符合实验需要。
实验动物使用实验动物使用的前提是必须确保其生物安全,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和试验。
针对实验动物使用进行下面的要求:1.必须通过实验伦理审核,研究人员需经过实验动物研究相关技术培训,并具备合适的研究能力;2.研究设计和实施应该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遵守实验操作指南和安全操作规程;3.实验动物的使用应该尽量减少其痛苦和痛苦时间,尽量使用最新和更加人性化的实验方法;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对实验动物进行安全处置,包括人道处置和生物安全处理。
结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是实验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高品质的实验动物来源和科学的饲养管理能够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质量。
同时,严格的实验开展和结束后的安全处理能够保障实验人员的身体安全和生物安全需求的满足。
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做好生物安全的控制和管理,充分保障实验质量和实验人员的健康。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性事件,主要表现二方面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性事件,主要表现二方面.一是正常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感染上人畜共
一是正常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感染上人畜共患病;二是受感染动物由于逃逸或其产生的废弃物处理不当等,造成传染病扩散。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性:指的是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
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性是指病原微生物实验。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
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是从人类健康方面考虑的。
所以必须避免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导致动物病原体与人之间传播的可能性。
如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汪 于艳超 盛程程 周步丹
CONTENTS
01 生物安全事故 02 实验动物及分类 03 微生物分级与生物安全等级关系 04 如何保护实验人员 05 动物福利 06 致谢
安全事故
1999年北京某实验室曾发生实 验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事件, 事件起因就是操作人员被携带病毒的实验动物抓咬伤而受感染 引起的。
●利用离体培养的器官、 组织和细胞代替整体动 物;
●优化实验方法,尽量减少实 验动物用量,给予动物人道处 死、施行安死术。
●利用低等动物代替高 等动物;
●利用物理、化学和信 息技术方法代替动物实 验。
Reduction(减少):
●合并使用动物 ●改进统计学设计 ●使用高质量的实验动物。
参考文献:
[1]钱军,孙玉成.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J]. 中国比较医学
2010年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由于使用未经过检疫的山羊
危险就在我们身边
实验动物
定义:指经人工 饲养、繁育,对 其携带的微生物 及寄生虫实行控 制,遗传背景明 确或者来源清楚 的,应用于科学 研究、教学、生 产和检定以及其 他科学实验的动 物。
裸鼠 比格犬
小白鼠
新西兰兔
实验动物分类
分类 普通级(CV)
的特殊处理
体)、经过滤的空气
如何保护实验人员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选择安全健康、来源明确的实验动物,并经 过检验检疫后,确定不携带能够感染人的病 原微生物存在后买入使用。
购入实验动物后应在规定的实验动物中心或 动物房统一饲养管理,并定期检测微生物; 进行实验时按规定流程捉拿、固定、解剖实 验动物。
2003年北京某实验室实验人员也是由于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被动 物抓咬伤感染 SRAS 病毒并造成一定范围内流行的事件。
2006年长春市某高校中药系实验室发生学生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事件,10名学生中有6名学生受感染,整个事件起因也是由于 实验操作过程中被动物抓咬伤而造成的。
2009年3月法国食品卫生安全署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对动物 病体进行实验研究时,意外感染致命性炭疽病菌,受感染的5 名人员被紧急隔离至医院监控以及治疗。
cell-activating molecules enhances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to vaccination[J].J Virol,2011:85(4) : 1634-
1644.
Thank You
特殊的诊断、 研究
防护水平上增加 特殊防护服、进 入制度、定向气
生物安全柜和/或其 他所有实验室工作所 需要的基本设备
流
在三级生物安全 Ⅲ级生物安全柜或Ⅱ
最高防护 – 四
防护水平上增加 级生物安全柜并穿着
4
级 生 物 安 全 水 危险病原体
气锁入口、出口 正压防护服、双开高
平
淋浴、污染物品 压#43;12.
[2]魏强. 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J]. 中国比较医学志,2015,06:75-
78.
[3]尹松林.实验外科中动物的生物安全、保护和福利伦理[J].中华实验
谢谢大家 外科杂志,2006,23(7)773-775.
[4]Wen Y., Wang H., Wu,et al. Rabies virus expressing dendritic
安全设施
1
基础 – 一级生 物安全水平
基础的教学、 研究
GMT(微生物学 操作规范流程)
不需要;开放实验台
2
基础 – 二级生 物安全水平
初 级 卫 生 服 务 ;GMT +加防护服、
诊断、研究
生物危害标志
开放实验台,此外需 生物安全柜用于防护 可能生成的气溶胶
在二级生物安全
3
防护 – 三级生 物安全水平
屏障系统与隔离系统
项目
洁净度 相对湿度
屏障系统
隔离系统
10000级(空气经过初、中、高 100级(空气三级过滤后,加
效三级过滤)
隔离器)
40-70%
40-70%
压强梯度 20-50Pa
100-150Pa
换气次数
10-20次/h;气流速度:0.1- 20-50次/h;气流速度:0.1-
0.2m/s
0.2m/s
实验人员做好自身防护,隔离服、口罩、一 次性手套等,对于做烈性人畜共患病实验的 人员应提前注射相应的疫苗,并在相应的安 全实验室进行操作。
实验动物福利(3R方案) Refinement(优化): ●改良仪器设备,减少动物的 痛苦
●改善实验室条件,减少对动 物的刺激,避免应激反应;
Replacement(替代)
清洁级(CL)
无特定病原体 (SPF)
定义
饲养、使用环境
不携带主要人畜共患病原和 烈性传染病
除无上述病原,不携带对动 物危害大和对研究 干扰大 的病原
除无上两个病原,不携带主 要潜在感染或条件治病和对 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普通环境
屏障系统
屏障系统 隔离系统
无菌级(GF) 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
隔离系统
落下菌落数 ≤3个/皿;氨浓度:≤14ng/m3 ≤0个/皿;氨浓度:≤14ng/m3
温度
生产设施为20-26℃,实验设施 生产设施为20-26℃,实验设
为20-25℃
施为20-25℃
日温差
生产≤4℃,实验≤3℃
生产≤4℃,实验≤3℃
微生物危险度等级与生物安全水平、操作和设备的关系
危险等级 安全水平 实验室类型 实验室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