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2024春初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4篇)
2024春初一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
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
综合性学习,第一、三、五单元仍旧是三次规模小、层次少的小活动,我们称之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二、四、六单元为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三次小活动分别是: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漫话探险,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
每个综合性学习都提供了若干个活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增删。
这样,既有选择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真正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可能。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和法布尔的《昆虫记》。
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鲁滨孙飘流记》与探险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十首著名古诗词。
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文化淀集。
汉语知识:了解实词。
二、学生情况分析一、二班,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锻炼,突出的特点是: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
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 学会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文中出现的生词.对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进行正音和释义;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记事中渗透思想感情。
学习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因而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赐予的揣摩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溶汇在对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当中的,学生理解起来相对会有一定难度,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4、学情分析我班现有学生16名,就其听力而言,12名学生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较强:并安装了FM设备,更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
其它4名学生听力损失较为严重。
根据学生现状,对四名学生降低目标难度。
二、教法1 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依据运用启发式教学,主要是考虑到初一学生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运用此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年级下册语文
7年级下册语文一、课本概述《7年级下册语文》是初中教材中的一本语文教材,适用于七年级下学期的教学。
本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阅读、写作、修辞、古诗词、作文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材特色1.内容丰富:《7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包括文言文、现代文、诗词等,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学习语文知识。
2.注重实践:教材中结合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练习题,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3.注重思辨:教材中的选文和习题设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4.突出文化内涵:教材中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古籍和古诗词等文化材料,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三、主要内容1. 阅读理解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包括文章、故事、新闻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阅读材料涵盖了不同主题和不同文体,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文章的理解能力。
2. 写作训练教材中的写作训练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形式的写作训练。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写作技巧。
3. 修辞手法在教材中,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古诗词欣赏教材中还收录了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在欣赏这些古诗词的同时,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古代文化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5. 作文指导教材中的作文指导通过提供写作素材和写作思路,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其中包括了不同主题和不同类型的作文练习,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文章结构的掌握。
四、教材使用建议1.定期复习:由于教材内容比较多,建议学生定期复习教材中的知识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2024版(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
指导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如如何设置悬念、如何运用对 比等。
24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2024/1/29
对欲扬先抑的理解程度
学生能够理解欲扬先抑的定义和作用,但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加 强练习。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 标版七年级下册欲扬 先抑
2024/1/29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9
• 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 • 欲扬先抑手法解读 • 写作指导与技巧提升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 总结回顾与课堂反馈
2
01
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
2024/1/29
3
教材内容概述
重点
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及其在文 章中的作用;学习通过分析人物形 象和情节来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将所学的写 作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写作水 平。
6
02
欲扬先抑手法解读
2024/1/29
7
欲扬先抑定义及作用
2024/1/29
定义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 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
在段落之间要注意过渡自然,保持文 章的连贯性。
13
修改完善:提高文章质量
检查文章是否切题
检查文章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偏离了主 题。
检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
检查文章中的用词是否准确、恰当,语句是 否通顺、流畅。
2024/1/29
检查文章结构是否合理
检查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正文是否协调,段 落之间是否连贯。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但其身上有着人性的闪光点,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抵达人性的另一张境界。
要求学生熟读精思,注重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以及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文章的意蕴。
二、学情分析:在此阶段,学生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经验、兴趣和情绪是影响其注意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了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第一单元也有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为学习这一课提供了一些知识储备,也为老师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三、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文常,认识课后生字词并且能熟读全文。
2.把握阿长的人物形象3.掌握欲扬先抑的手法4.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复杂的情感四、重难点:重点:阿长的人物形象分析;欲扬先抑的写法难点:体会作者对阿长复杂的情感五、教学法:教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六、教具:PPT七、课时安排:3课时八、教学过程:课时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一)引入:(1min)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蛇的故事(二)说了又说——作者:(5min)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地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野草》、《坟》(三)我会认读——生字词:(10min)搁(gē)置掷(zhì)脐(qí)憎恶(zēng wù)菩(pú)萨竹竿烦琐土匪(fěi)辫子胸脯(pú)疮(chuāng)疤诘(jié)问寡(guǎ)哀悼(dào)茉(mò)莉书斋(zhāi)霹雳(pīlì)震悚(sǒng)粗拙(zhuō)(补)骇(hài)破胆掳(lǔ)去惶(huáng)急画舫(fǎng)絮(xù)说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感到很奇怪(四) 解题:(5min)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姓名不可考,浙江绍兴东浦人,夫家姓徐,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做裁缝;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一个女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孙权劝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4孙权劝学课时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
《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学习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大战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曾才疏学浅,后来却被鲁肃大加赞赏。
初中语文_【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叙事要完整】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叙事要完整做一个有故事、会讲故事的人——叙事艺术之结构价值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顾振彪先生《关于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的说明》中指出:“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的写作、口语交际教材,是分作两个系统编排的。
一个系统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另一个系统与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
”重视“读写结合”是这套教材的重要系统,也是世界母语教学的普遍做法。
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和转化,以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
1. 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4.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5.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叙事要完整》,在整个教材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写作训练承上启下的重要关节。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经典文章,是学生习作的经典范式。
尤其《爸爸的花儿落了》不仅是经典范文,虽然隔着时空,却贴近中学生的视角与生活,该文以参加小学毕业典礼为主线(明线),以夹竹桃花为副线(暗线),双线穿插,父爱与花香交映,插叙、伏笔运用出神入化,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加强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进而促进写作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的指导,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单元写作《叙事要完整》,是初中生记叙文从讲清楚记叙六要素为重心,向精心设计、创意构思、艺术加工等过度的关节,是突破以读悟写,以写促读,二维螺旋提升的重要关隘,也为初二、初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奠定关键性的基础。
初中语文_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0、狼蒲松龄教学目标:1、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故事情节,通过揣摩语句,认识狼的本性以及屠夫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
3、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读、理解古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故事复述,多角度地阐释自己对古文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故事讲述,激趣引读1、故事讲述:教师呈现“狼”的图片。
都说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但这肯定不包括狼。
板书:狼。
你们眼中的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各抒己见狼,食肉,群居,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
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使它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它们不仅捕杀各种动物,有时还会伤人,吃人。
于是狼就成了“恐怖”、“残忍”、“狡黠”的象征。
同学们可以猜想一下,如果你走在荒无人烟的乡间小路,很幸运的遇到了两只狼,结局会怎样?(必死无疑)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蒲松龄一起去看看一个屠夫和两只狼相遇,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板书:蒲松龄。
先来认识一下作者以及《聊斋志异》,2、作家作品: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
于是他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
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
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属短篇小说集。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
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二、熟读课文,积累理解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
先叫一学生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得顺畅;第三遍读出语气、节奏和表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包含了传统的经典篇章,也涉及了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
教材内容围绕主题展开,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文学欣赏、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通过多样化的文本材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具体要求包括: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知识点梳理与解析本册教材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汉字认读、词语积累、句子运用、篇章理解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系统梳理这些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还要注重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和巩固。
四、写作技能培养写作技能培养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教材通过设置各种写作任务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入手,逐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写作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五、综合性学习与实践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是本册教材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如主题探究、社会实践、跨学科融合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课外古诗词与名著导读本册教材还设置了课外古诗词与名著导读部分,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和欣赏古诗词与名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七、附录内容与资料附录部分提供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和参考信息,如作家介绍、文学常识、写作指导等。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教材分析
《一棵小桃树》教材分析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颗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
理解了这一点,再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就比较容易了。
2.本文的线索。
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小桃树的经历,暗线是“我”的经历。
3.本文的结构层次是眼前景→回忆过去→眼前景。
【指点迷津】1.与上篇文章一样,指导学生多读,在阅读中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写法,领会小桃树蕴含的深刻含义。
状物的散文,往往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可谓物中有情、物中有人。
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实为作者本人的化身。
说小桃树长的不是地方,就暗示作者自己从小就生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说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暗示作者从小生活在小山村是孤陋寡闻,直到进城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如此广阔;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暗示我国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危害青年的成长;写风雨中的小桃树仍保留着一个欲绽的嫩红的花苞,那花是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来的,这就暗示,即使在那动乱的年代,作者心头的希望没有熄灭,还坚信经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定会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总之,作者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3.本文在结构层次上比较清晰,可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己划分。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眼前桃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3—8段)对桃树的回忆。
第三部分(9—13段)接写眼前桃树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4段)希望中的桃树。
4.由于作者写这篇文章,反映了十年动乱那个特殊的时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贯串讲解作者生产和十年动乱的情况,以便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区别两组词。
(1)傲慢骄傲这两个都是形容词,都有“自高自大,瞧不起人”的意思。
其主要区别是:“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指人的态度,贬义词。
”“骄傲”,可以指态度,也可以指一种情绪,自以为了不起而看不起别人,此为贬义;也可作褒义词用,如:我们为祖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
初一语文教材分析
初一语文教材分析对语文教材做一个分析,会让你更好的进行教学。
现在请阅读学习来小编整理的一些初一语文教材分析的内容。
初一语文教材分析(一)一、七年级下册教材在初中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按照人教社教材编排体系看,我们使用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是初中教材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第三个阶段中的中间阶段,也就是说六年级两册和七年级上册教材,是“低”和“易”阶段。
二、七年级下册教材与前三册教材的异同。
相同点:一是本册教材仍然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写在前面的话》仍然是“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个提示,一篇课文,一个问题,就是千里之行的一小步,生活的广阔天地有无限风光在召唤着你。
”联系生活学习语文的思想渗透在这册教材的每一个环节中。
二是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版块组成单元。
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中,我们所理解的生活,包括自我、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因此教科书按照这三大版块组织单元符合语文反映生活的规律。
三是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
为了突出重点,加强整和,本册教材将口语交际、写作和语文实践活动整和于阅读教学和综合性学习之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内容有了生活和实践的基础,同时也大大的方便了教学。
不同点:六年级两册教科书,是文言文与白话文混合编排,诗歌与文章混合编排,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混合编排,完全按生活专题编排单元,培养对诗文的一般阅读能力,实现语文学习由小学向初中阶段的过度。
七年级上册是有的单元最后篇是文言文,有的单元则没有,而最后第五单元设为文言文,从数量上看,增加了篇数。
七年级下册教材则是,文言与白话完全分别编排单元,文言文单独编排为第五单元,这是与六年级和七年级上册的一个不同,以便于集中学习感悟文言文。
第二个不同是按照专题兼顾文体编排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开始了解一点文体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点讲,第一单元是战争题材,以叙事作品为主,训练的重点是记叙类的表达方式,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如果说第一单元还有诗歌、新闻体、书信体等,那么,第二单元则全是叙事文章,训练的重点是叙述、描写等;第三单元是以建筑园林和名胜古迹为主题,学习说明文,第四单元是科学技术,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第五单元是描写自然山水的古诗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8《华南虎》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华南虎》《华南虎》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以动物为话题的单元,共有五篇文章,本课安排在第三篇,是一篇自读课文。
作者牛汉写作这首诗时是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干校从事强制性劳动改造。
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愤怒、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这与作者当时的境遇何其相似。
当时,那老虎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的强烈震撼,于是回到干校写了这首诗,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本诗情感丰富,很有暴发力,非常适合朗读,所以在确定教学方法中,我将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美。
本单元的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着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也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
这是本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确定中,不可少的部分,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认识生命的平等,每一个人都应保护动物,珍视生命。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2.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把握全诗主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
4.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收集动物资料,激发学生善待动物、关爱生命。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
而这段历史与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即使在了解了历史的基础,也比较难以理解一个充满作者情感的华南虎形象,以及他的象征意义。
如何突破这个重点,难点,是关键。
这直接影响我们收集资料、仿诗的效果。
初中语文_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复习课年级:七学科:语文主备人: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
2、梳理文章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识记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等,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写颁奖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读导齐学案上的教师寄语。
(学生齐读)我们今天复习的第六单元中的人物都有这样不服输、敢于挑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我们复习第六单元。
二、自主复习(导学案上的自主复习部分,小组内交流)1、字音字形一生读,纠正后齐读两遍2、解释词语一名课代表提问其他学生,另外的补充。
3、翻译句子另一名课代表提问,其他的补充。
4、翻译句子,小组内互相提问,教师抽查。
5、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其他学生补充后,老师再补充。
幻灯片出示答案示例,学生读。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这几篇文章中,人物形象都很鲜明,请从本单元所学人物中任选一到两位,结合课文内容为他写一则颁奖词。
1、学生自己思考后写。
2、小组间交流,推荐优秀的颁奖词。
3、学生毛遂自荐,读自己的颁奖词。
4、教师点名读颁奖词。
探究二温故而知新,重新复习了这几篇文章,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和理解,请联系生活,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可以从写作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考虑)。
1、学生思考、写。
2、提名学生说。
3、教师幻灯片出示答案示例四、反馈达标学生做习题,教师巡视。
出示答案,纠正。
五、总结收获学生小组内交流。
提名交流。
六、布置作业将导学案补充完整,做完反馈达标题。
《第六单元复习》学情分析这个学期本人继续担任七年级(3、4)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学期共有学生105人,这些学生大部分基础较为扎实,能够通读浅显的短文,基本能够按要求叙写简单的作文。
初中语文_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教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标1.掌握本⽂的⽣字⽣词,了解作者。
2.体会课⽂语⾔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理解课⽂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本⽂通过对⽐表现⼈物的写作⽅法三、教学过程:(⼀)设置情境,导⼊新课1.多媒体(图⽚)显⽰原⼦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邓稼先画像、杨振宁画像。
(针对三幅图作适当的介绍,突出邓稼先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起⾛近这位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2.出⽰课件,引导学⽣了解作者及其与邓稼先的关系。
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的好朋友。
⼀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
3.检查预习,读准正⾳。
了解成语意思zǎi gē kě gē kěqì xiǎn wié rén zhī宰割可歌可泣鲜为⼈知chóu huà dāng zhī wǘ kuì fēng wáng bì lou筹划当之⽆愧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喻锐⽓和才⼲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懂得。
妇孺皆知:妇⼥⼉童都知道。
马⾰裹⼫:⽤马⽪把⼫体包裹起来,指军⼈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后已:指⼩⼼谨慎,贡献出全部的⼒量。
速读课⽂,整体感知(⼆)课⽂写了邓稼先哪些事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学⽣找事例,谈看法。
总结:邓稼先是⼀个中国知识分⼦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当⽆名英雄,默默⽆闻地奋⽃了数⼗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知,直到他死后,⼈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鞠躬尽瘁死⽽后已……舍⼩我贡献⼤我……有毅⼒,精忠报国……邓稼先具有的忠厚平实、真诚坦⽩、从不骄⼈的“纯”字代表的⽓质和品格的赞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为“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王安石通过简洁而生动的叙述,从幼年时的天资聪慧到后来的才能衰退,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深刻认识到即使天赋再高,如果缺乏后天的学习和教育,也难以成才。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他们对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比较感兴趣,但在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以及文言文的字词用法、特殊句式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背诵课文。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隶、谒、称、泯然”等,理解文言句式。
- 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引导学生分析方仲永的变化过程,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后天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 分析方仲永变化的原因,理解文章主旨。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诵读法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语感,理解文章的大意。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如“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这一句,要读出仲永的神奇之处,节奏上“仲永生五年”要稍作停顿,“未尝识书具”中“未尝”连读,“忽啼求之”要读出突然性。
2. 讨论法针对文中的重点问题,如方仲永变化的原因、文章的主旨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讨论方仲永变化的原因时,学生可能会从仲永自身、其父、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配套教案《老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配套教案《老王》一. 教材分析《老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与老王之间的交往,展示了老王勤劳、善良、淳朴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艰辛。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他们在理解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王的善良和淳朴,培养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读写生词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自主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3.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打印或准备课文文本,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副本。
2.生词和重点句子清单:准备生词和重点句子的清单,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3.讨论问题: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内容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词和重点句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教师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给予反馈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
教师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部编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备课及教学建议
部编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备课及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部编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套初中语文教材。
本册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选文经典,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和人文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备课分析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 教学内容:(1)课文:本册教材共有18篇课文,包括现代文、古文、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每篇课文的特点,把握课文难点、重点和考点。
(2)语法:本册教材涉及一些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如词性、短语、句子成分等。
教师在备课时要系统梳理语法知识,并结合课文实例进行讲解。
(3)写作:本册教材共有8个写作训练项目,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写作要求,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和示范。
(4)口语交际:本册教材设有8个口语交际训练项目,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文学鉴赏:本册教材设有4个文学鉴赏项目,教师在备课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建议1.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个体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3.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主动提问、及时复习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本单元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学会抓住细节,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忽视生活中的细节,导致作品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用文字将其描绘出来,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细节。
2.培养学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学会抓住细节2.如何将细节描绘出生动形象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作文,让学生了解抓住细节的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细节。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优秀作文供学生分析。
2.准备生活片段,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个优秀作文,让学生分析这些作文是如何抓住细节的。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生活片段,让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
学生尝试捕捉细节,并用文字描绘出来。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抓住细节,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5.拓展(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有趣细节,让大家一起欣赏和学习。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抓住细节在写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