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2血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简述慢反应自律细胞跨膜电位机制?
答: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典型代表为窦房结细胞,其跨膜电位机理如下:
①去极化过程:0期时相是由慢Ca2+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去极化过程。因此其0期去极化幅度较小,时程较大,去极化速度缓慢;
②复极化过程:无明显的1期和2期,0期去极化后直接进入3期,3期是由于Ca2+内流的逐渐减少和K+外流的逐渐增多引起的复极化过程;
③自动去极化过程:4期自动去极化是由于K+外流的减少和Na+内流与少量Ca2+内流的增加所导致的。
14.心肌在一次兴奋中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答:(1)有效不应期:期间不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①0期到3期复极至-55mV:绝对不应期,这时期膜的兴奋性完全丧失;
②3期电位从-55mV至-60mV:局部反应期,这时期肌膜受足够强度刺激可产生局部的去极化反应,但仍不产生动作电位;
(2)相对不应期:3期电位从-60mV至-80mV,这时期膜若受一个阈上刺激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膜的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3)超常期:3期电位从-80mV至-90mV:这时期若受一个阈下刺激便能产生新动作电位,膜的兴奋性高于正常。
15.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期的例子基础?
答:(1)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0期,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Na+内流
(2)复极化过程:
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0期和1期的膜电位变化速度都很快,形成锋电位。 K+外流
②2期(平台期):膜内电位下降速度大为减慢,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 K+外流、Ca2+内流
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 K+外流
(3)静息期:4期,是指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 Na+、Ca2+外流、K+内流
16.根据心肌细胞电反应的快慢可将心肌细胞分为哪两类?两者有何区别?
答:可以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两类。
区别:①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快Na+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因此0期去极化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短,去极化速度较快;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慢Ca2+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因此0期去极化幅度较小,时程较长,去极化速率较慢。
②慢反应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的绝对值均小于快反应细胞。
③对于自律细胞来说,慢反应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于快反应细胞。
17.什么是期前收缩?为什么出现代偿间歇?
答: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
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由于期前收缩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因此,在紧接期前收缩之后的一次兴奋传到心室时,常常正好落于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结果不能使心室应激兴奋与收缩,出现一次“脱失”。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8.什么是正常、潜在、异位起搏点?
答:(1)窦房结是引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
(2)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仅起兴奋传导作用,而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
(3)在某种异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也可以自动发生兴奋,而心房或心室则依从当时情况下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而跳动,这些异常的起搏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19.试述正常心脏兴奋的传导途径、特点、及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答:传导途径:
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是经过某些部位的心房肌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传导,即窦房结 心房肌 房室交界 房室束 左、右束支 蒲肯野纤维 心室肌
传导特点:
①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约为0.4m/s,“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速度快(1.0~1.2m/s)
②房室交界传导性较低,0.02m/s。因此,在这里产生延搁。
③末梢蒲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4m/s,高于心室肌(1m/s)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速度显著减慢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可使心室的收缩必定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因而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在时间上不会发生重叠,这对心室的充盈和射血是十分重要的。
20.简单评价心泵功能的指标和特点?
答: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 搏出量 *100%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1)心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心指数:指以单位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特点:心输出量与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相适应,可因性别、年龄及其他生理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每搏功:指心室一次收缩射血所做的功
(2)心脏的做功量 =搏击量×射血压+血流功能
每分功:指心室每分钟收缩射血所做的功
特点:用心脏做功量来评定心脏泵血功能比单纯用心输出量评定更为全面。
21.哪些因素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答:(1)前负荷:用心室舒张末期压来反映。
(2)后负荷: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搏出量增加
;
动脉血压过高,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特性。
(4)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心率受神经和体液因素及体温的影响。
22.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答:形成:
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
②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
③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影响因素:
①心脏搏出量:收缩期动脉血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②心率:心率增快时,脉压减小。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强时,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作用减弱,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压下降。
23.微循环血流通路有哪些?各自的功能特点有哪些?
答: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
①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保证回心血量
②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③迂回通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4.有效滤过压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对组织液的生成有何影响?
答: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EFP=(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是组织液生成的动力。
EFP>0,组织液生成增多;EFP<0,组织液生成减少;EFP=0,组织液的生成平衡
25.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答: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影响因素:
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减小,组织液生成增多;
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26.何谓减压反射,反射的范围及生理意义?
答:减压反射是通过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引起的。
减压反射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且具有双向调节能力;减压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改变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减压反射主要对急骤变化的血压起缓冲作用,尤其在动脉血压降低时的缓冲作用更为重要。
生理意义:对动脉血压进行负反馈调节,起缓冲作用。
27.简述心交感和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调
节作用?
答:(1)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心脏神经丛。轴突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加快,房室交界兴奋传导加快,心房和心室收缩力量加强。这些作用分别叫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2)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减慢。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以上作用分别称为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28.在实验动物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有什么变化?其机制如何?
答: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升高。
心脏射血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到达颈动脉窦。当血压升高时,引起降压反射,使血压降低。当窦内压降低,降压反射减弱,血压升高。
当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窦内压降低,降压反射减弱,因而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回心血量增强,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强,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29.心肌有哪些生理特征?与骨骼肌相比有何区别?
答:心肌细胞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基本生理特性。
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的自律性和传导性较高,而收缩性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