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各章节要点【十、教育科学研究】

合集下载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教育学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各章节知识点梳理2011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中学部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一)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我国教育学者根据教育定义外延的大小,将教育定义划分为“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

广义定义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名词解释,真题)(二)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描述一定情境中被定义对象的某些关键特征或指出使用被定义概念的方法。

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一种复合形式,既揭示出被定义对象“是”什么,又明确或隐含地表明被定义对象“应是’’什么。

这三种定义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育定义往往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定性的,同时又是纲领性的。

二、教育概念的演变(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一)学校的产生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 各章重点

教育学 各章重点

《教育学》各章重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提示:(1)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3)教育和教育学在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4)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5)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考纲链接:•狭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度,走向学习化社会。

•非制度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创建于清末。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私学。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是古代埃及(不是古印度、故中国、古希腊)。

•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军事体操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

•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董仲舒。

•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学记》。

•墨家认为,在获得知识的理解上,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知识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知识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点2010.12复习要求:能够根据提供的关键性词汇,填入在相应的空格里或横线上。

如1-5题中的黑体字就是关键性词汇。

其他的关键性词汇自己找。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1.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人类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活动。

“认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解释”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第2页,后面的只标注数字)。

科学研究分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两个层次(7)。

2.科学方法的总体逻辑框架是归纳法。

这里所谓的“逻辑框架”,是指学术界一致认可并自觉遵守的从假设到证据、从证据到推理、从推理到结论的一系列操作规则及其相互关系。

(4)3.科学通过展示事实和运用逻辑推理、达到客观描述、解释和预测的目的。

通过事实和逻辑来说服读者,达到共识。

(7)4.从研究方法看,我国教育界存在两大认识误区,第一,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对立起来,误认为理论研究高于实证研究。

第二,混淆科学理论与哲学观念、名人观点,常将充满名言警句、古语典籍、辞藻华丽的文章视为“理论性强”(9)5.十九世纪的狄尔泰在《人文科学导论》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

认为该研究方法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研究者积极参与亲身体验;第二,以创造性的方式对体验进行表达;第三,对二者的反思。

(15)6.实证主义以归纳逻辑为主要框架,思辨方法以演绎逻辑为主要框架。

(21)7.实证研究的四大特征:以事实为依据、观察为手段;具有可重复性;具有可积累性;理论的可修正性或可证伪性。

(22-24)。

第二章研究步骤及研究问题8.科学研究通常包括几个步骤: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手机数据资料;分析数据资料和得出结论。

(34)9.假说是在研究之前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特性与各种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猜测。

(41)10.文献综述是针对研究的问题和有关变量进行集中、系统的文献阅读和评价,从中发现前人对这些变量关系的已有的认识程度和不足之处。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学原理
第十章 教育科学研究
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
• 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指研究 者围绕教育问题,运用科学的研究路径和 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全面、系统、深 入地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探索教育规律、 建构教育理论或改进教育实践的认知与实 践活动。
• 教育科学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 部分。
二、完成研究设计
1. 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选择研究类型与研究方法 3. 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4. 选择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制订抽样方案 5. 开发和设计研究工具(问卷、观察表或访谈提纲等) 6. 确定调查的场所和时间计划 7. 计划和安排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
三、资料搜集与数据采集
1. 调查研究中的资料搜集 2. 实验研究中的数据采集 3. 实地研究中的资料搜集 4. 文献研究中的资料搜集
调查研究
预测性研究
实验研究
理论研究
教师教育科研的类型
研究数据
量化研究 质性研究
研究范围和视角 研究的时间跨度
宏观研究 中观研究
横向研究 纵向研究
微观研究
教师教育科研的指向
1. 以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为导向 2. 以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 3. 以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为导向 4. 以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为导向
• 第二步,在系统中设计好随机抽取电话号码的计算 机程序。
• 第三步,挑选和培训一组电话访问调查员。
• 第四步,访问员开展电话访问,包括给被访者打电 话、提问题和记录答案。
三、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是指实践者为了改进自己的实践而在 自己的行动中亲自开展的研究。
• 教育行动研究是指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行 政管理人员)在教育实践中按照一定的操作程 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 育实际问题和改进教育实践为首要目标的一种 研究模式。

教育学(第十章)

教育学(第十章)

(四)撰写教育经验总结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1.对象要有典型性;2.要尊重客观事实;3.要 善于进行理论分析和概括;4.要更有教育观念。 一般教育学术论文与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并不存在截然不同的界限。他 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一般教育学术论文以议论 为主,即议论文成分占主要篇幅。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实验报告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中的议论部分虽 很重要,具有统帅的作用,但并不占主要的篇幅。
教育经验总结的步骤和方法:第一,确定总结课 题,明确总结对象;第二,收集信息,记录经验; 第三,初步整理,归纳经验;第四,鉴别筛选, 提炼经验。 进行教育经验总结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 教育经验总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其次, 教育经验总结应该具有代表性。其次,教育经验 总结应该抓住经验的内在本质。最后,教育经验 总结应以创新为最终最追求。
四、教育经验总结法
所谓教育经验,是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 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体验性、感悟性认识。其具有生动、 具体和标胶琐碎的特点。教育经验总结法就是研究者 带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对教 育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归纳,探索结果产生的原因, 揭示其中蕴含的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特点:一是回溯性,二是追因性。三是丰富、生动 性。
开展教育调查,首要的是制定教育调查计划与提纲。调查课题 应体现“三性”原则,即需要性、创造性和可能性。常用的教 育调查法有查阅资料、访谈、开调查会和问卷调查等。 访谈是研究者与 通过面对面谈话的方式来了解情况、收集资料。 访谈在方法上,获得的资料也较为准确、深入。访谈有重点集 中访谈和非指导性深度访谈之分。 开调查会是在少数人范围内通过会议或讨论的形式了解情况、 收集资料。 问卷调查是研究者用书面形式收集资料。问卷调查的关键是问 卷的编制。一份完整的问卷包括标题、指导语、问题和选择答 案四部分。问题和选择是问卷的主要部分,是获得资料的关键。 在教育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应注意结合使用各种调查方法,或 者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定义:教育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规律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包括教育活动、教育过程、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史等。

1.2 教育学性质和任务•性质: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践科学。

•任务:o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o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o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1.3 教学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来获取信息。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教育现象。

•实验研究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观察和分析教现象的变化规律。

•观察研究法:通过观察、记录教育活动,分析教育现象。

•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不同教育现象,分析其异同,揭示教育规律。

1.4 教育学发展简史•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 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

o古希腊: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近代教育思想:o卢梭、杜威、赫尔巴特等。

* 现代教育思想:o布鲁纳、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广义的教育: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活动,旨在促进个体身心发展。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在学校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2.2 教育的目的•社会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发展。

•个人目的: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2.3 教育目的的层次•总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阶段目标:不同教育阶段有不同的目标。

•具体目标:不同学、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目标。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

•教育方法: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等。

•教育评价: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等。

第三章教过程3.1 教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具有教育资格的教师、家长、社会成员等。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原理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畴,是按照某种途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获得教育规律的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的经验总结、新闻报导不同。

如果说经验总结、新闻报导只是事后总结的话,那正式的研究是事先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现象的探索和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从古希腊到16世纪的直觉观察时期;2、17世纪至于9世纪末的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3、20世纪到达20世纪50年代的形成独立学科时期;4、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变革时期.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1、提高教师的教研的理论程度。

2、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特点。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性。

4、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一、分类和体系结构(一)按研究的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预测研究。

(二)按研究方法分: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等。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形式1、观察分析教育对象,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归纳法:特殊到一般、形象具体思维)。

2、推论验证的演绎法(演绎法:一般到特殊,抽象思维畴)。

三、教育研究的认识层次和水平两个层次:1、经验层次;2、理论层次。

四种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这一水平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应不应该发生,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性质是什么等。

2、探究原因水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种现象?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改变这种状态?等。

3、迁移推广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吗?4、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的原则?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确定研究课题2、实施研究并收集资料3、分析总结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以及方法论原则一、作用1、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的基础。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提纲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原理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是按照某种途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获得教育规律的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与一般的经验总结、新闻报导不同。

如果说经验总结、新闻报导只是事后总结的话,那正式的研究是事先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现象的探索和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从古希腊到16世纪的直觉观察时期;2、17世纪至于9世纪末的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3、20世纪到达20世纪50年代的形成独立学科时期;4、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变革时期.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1、提高教师的教研的理论程度。

2、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特点。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性。

4、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一、分类和体系结构(一)按研究的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预测研究。

(二)按研究方法分: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等。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形式1、观察分析教育对象,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归纳法:特殊到一般、形象具体思维)。

2、推论验证的演绎法(演绎法:一般到特殊,抽象思维范畴)。

三、教育研究的认识层次和水平两个层次:1、经验层次; 2、理论层次。

四种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这一水平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应不应该发生,存在什么问题,问题的性质是什么等。

2、探究原因水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种现象?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改变这种状态?等。

3、迁移推广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吗?4、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的原则?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确定研究课题2、实施研究并收集资料3、分析总结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以及方法论原则一、作用1、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的基础。

教育学各章要点汇总

教育学各章要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7、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8.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9.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

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单轨学制是19世纪末20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10.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没有实施)。

1904年颁布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学制,后经几次修改,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也是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知识点考试形式:
• • • • 简答题: 1、简述教育三个基本的关系? 2、如何理解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3、简述教育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 内容和教育途径四个方面” ――《现在教育学》第37 页,杨建华、陈鹏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 容、教育手段” ――《教育学导论》第9页,沈壮海主 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不管教育水平和程度如何殊异,构成教育活动的基 本要素却是相同的,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 ――《教育概论》第19页,查啸虎主编,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出版社 • “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有其比不可少的组成 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 教育环境。” -―《大教育学》第4页,张人杰主编, 邓云洲副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包括许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学》第17页,华南师范 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部分
教育和教育学
• 本章知识体系: • 教育——概念、形态、要素、属性、功能、 • 起源、发展 • 教育学——概念、功能、起源、发展、 • 本章知识特点: • 基础知识、零散琐碎、难度一般、客观题目多 • 本章学习要求: • 1、记忆知识点:特点、人物、思想(著作)等 • 2、知识链接:年代——人物——思想(著作)
14、概括起来,教育的本质属性着重有:1)是人 类特有的活动,2)是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 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 15、教育的社会属性
• (1)、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 (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目的、内容、 性质等各不相同 • (3)、相对独立性:教育受其他社会因素制约,但又 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出自身的规律。教育具有质的规 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 (4)、长期性:无论是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 个体的教育成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 (5)、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只不过在 生产对象、生产过程、生产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 • (6)、民族性: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方 法手段等方面都有民族特征。 • (最基本的是前三点)
• 二、选择题
• 7、教育的本质属性是()A、生产性B、历史性C、民 族性D、培养人 • 8、教育与社会形态存在着超前或滞后的现象体现了教 育具有()A、生产性B、民族性C、相对独立性D、历 史性 • 9、教育的特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A、是人类社 会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B、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 活动C、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活动D、是人类传递社会 经验的活动E、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0、我国目前的教育很多方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教育, 这反映了教育具有()A、永恒性B、历史性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 选择
• 1、教育学上所使用的“教育”一词,是指()意义上 的教育 • A广义B狭义C更狭义D不确定 • 2、在学校这一特定组织中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的社会实践活动是() •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自我教育E、 社区教育 • 3、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 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就是() • A、教育B、教学C、管理D、科研 • 4、下列哪点不是教育的概念中所体现的内容() • A教育具有社会性B教育有专人进行C教育是培养人的活 动D教育具有各种层级结构
• 13、教育的本质属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教育 是一种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 社会现象。(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 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 本质的区别。(3)在教育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 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三者之间的矛盾活动。 • 理解:(1)把教育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区别开来 • (2)把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开来 • 中的基本矛盾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之间构成了教育活动中的 三对最基本的矛盾: • 教育者——受教育者 • 教育者——教育内容 • 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 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活动中最 基本、最主要、具有决定性的矛盾。
• 四、教育的属性
• 1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 会活动或过程,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 征 • (质的规定性、本质特点、本质、根本特点、根本属性)
• 补充说明:
•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争论;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教育学的 基本问题之一,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 几种观点:1)生产力说。2)上层建筑说3)双重属性 说4)多重属性说5)特殊范畴6)社会化说7)个性化 说8)产业说9)非产业说10)教育文化说)11)社会 实践说。以上学说都是片面的。 • 教育的永恒性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育人功能。 •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明,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不同 步的,在落后的社会制度下可能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同 样在先进的社会制度下可能也有落后的教育形态。 •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教育可以超前或滞后于社会 形态。 •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具有自身的 继承关系、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 治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二、教育的形态 • 3、按照广义教育的概念来划分,教育包括以下 三种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 4、广义的教育一般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教育 • 5、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两种形态:一是专 门化的学校教育和仍然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非学 校教育。 • 注意此知识点不同版本的教材分歧较大,需灵活 掌握
7D 8C 9ACDE 10B
• 11、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主要有()A教育具有 自身的继承关系B教育受政治经济的影响C教育超前于 社会形态D教育落后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的发展状态 • ABCD
• 三、填空题
• 11、教育具有与其他社会活动所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是 () 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 • 12、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有()、()、()。 • 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教育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形态 • 14、教育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民族文化知识的特 性体现了教育的() 民族性 • 15、教育受制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但教育有其自身 的运行规律,表现为教育具有() 相对独立性 • 16、只要是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存在,这体现了教育 的()属性 永恒性
• 这一知识点的考试形式:
• • • •
一、填空题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2、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教育这说明了教育具有()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反映了教育具有()的社 会属性 • 4、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 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体现了教育的() 属性 • 5、教育与社会形态存在着不一致的特点体现了教育具 有() • 6、汉代教育内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体现了教 育具有()
• 关于教育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形式 • 填空
• 1、教育是指增进(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 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 • 2、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 的、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受教育 者朝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 3、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 判断
• • • • 1、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2、教育学所使用的教育概念是广义上的理解 3、学校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的 活动
• 10、教育基本要素的关系:
•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没有教育者 教育活动就无法展开,受教育者就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受教育者 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 了对象,无的放矢。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 介,是联系的桥梁,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法 实现。因此,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因素 的有机结合。 • 记忆技巧:(无教育者)无法展开、(无受教育者)无的放矢, (无教育影响)无源之水
• 简答(或名词解释) • 1、什么是教育? • 2、如何理解教育的概念? • 3、解释狭义的教育 • 4、什么是学校教育? • 5、试说明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区别
• 2、教育的词源: • 在我国最早把教育二字连起来使用的是孟子,见 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 乐也”。 •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 • 在西方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引出”或 “导出”的意思 • 注意,此知识点是考试的高频考点
教育学复习 讲授提纲
教师招聘考试专用
学习总体要求
• 突出三个重点: • 1、建立理论体系——全 • 2、形成知识链接——牢 • 3、掌握技能技巧——会 • 解决两个问题: • 1、理解 • 2、记忆
教育理论体系
• 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 1、教育与教育学 • 2、教育规律与发展理论 • 3、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 4、教师与学生 • 5、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 • 6、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 7、德育理论与班级管理 • 8、教育活动与教育科研
• 这一知识的考试方式: • 选择:
• • • • • • • • 1、教育这一活动具体来说有(ABC)形态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社区教育 2、教育这一活动具体来说有(ABCDE)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自我教育E、 自然形态的教育 3、教育这一活动具体来说有(ABC)形态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社区教育E、 自然形态的教育 4、教育这一活动具体来说有(ABC)形态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自我教育E、 社区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