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主题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导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 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 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 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 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 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 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 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1.中国: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

31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31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民族和民族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即经济基础、上层建 筑,以及意识形态诸方面的问题。民族随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 论时,总是把民族和民族问题融在社会历史发展中, 因为它的解决,紧紧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前途、 命运相联,它也就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一 个重要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马克思 主义学说中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 3、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联合; ❖ 4、揭示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根源、性质、任
务和实现的手段;主张多民族应在无产阶级 政党的领导下建立统一的国家。
(五)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过程
❖ 1、初创阶段(19世纪40年代到1848年) ❖ (1)代表作:《论犹太人问题》(1844) ❖ 《神圣家族》(1844) ❖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 ❖ (2)主要观点:①提出犹太人的民族平等问
题;②初步研究民族的形成问题;③明确提出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内 部的生产力”的观点。④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必 然经历三大过渡。
(五)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过程
❖ 2、确立阶段(1848年到19世纪80年代)
❖ (1)代表作:《共产党宣言》(1848,2) 《论波兰》(1848)《论波兰问题》(1848)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中国革命 和欧洲革命》(1853)《支持波兰》(1875) 《流亡者文献》(1874—1875)
一、民族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 策的学科体系
❖ 1、民族理论的界定
❖ 2、民族理论的学习方 法与意义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

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件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按照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确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

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

1、党的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经过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我们党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7)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9)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突出趣味性、直观性、便利性,资源内容具有模块化、碎片化等特点,同时非常注重用户体验。

6.手机资源智能手机终端也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与PAD终端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特点。

手机终端在资源设计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短信、电话等功能,更应是当作一个简易版掌上电脑,PAD 中的核心内容可以以APP的形式在手机中呈现。

6.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是随时为学生提供的上述资源之外的动态性、补充性、参考性信息。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于我国社会实际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的和谐与提升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只有深入理解和学习民族理论,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政策,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首先,学习民族理论可以加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

学习民族理论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发展需求,使不同民族之间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助于打破彼此的陌生感与隔阂。

通过深入了解我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差异,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国家认同感,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学习民族理论有助于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发展需求,可以补齐民族发展的差距,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各民族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环境,使各民族都能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与权益保障。

只有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才能够夯实国家的发展基础,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再次,学习民族理论有助于解决民族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中国具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学习民族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有助于寻求解决之道。

同时,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民族政策,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融合,减少民族矛盾与冲突,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最后,学习民族理论可以丰富我国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繁荣。

中国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体系,不同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语言、宗教、服饰、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民族理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可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于我国社会实际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是指一群有共同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人们。

不同的民族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成为了人们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围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展开讨论。

民族理论是指对不同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进行研究的学说和观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民族的理论,如社会认同理论、文化相对论和拉斐尔理论等。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民族的形成原因、民族认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指导。

其中,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个体通过与群体的联系来塑造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而群体通过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来塑造和维持自身的共同认同。

文化相对论则认为,民族认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没有绝对的主观和客观标准。

拉斐尔理论则强调了民族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认为民族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民族政策是国家为了处理和管理多民族社会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在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民族政策被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存在差异,但都以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和发展为基本原则。

在国家层面上,民族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各民族的基本权益和人权,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民族地区自治、双语教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政策,以及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

然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民族政策需要在尊重个体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其次,民族政策的执行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情况,不能一刀切或者简单搬植。

此外,民族政策还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实现经济繁荣和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df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df

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摘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在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各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国家统一,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求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而当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建了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和谐社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经济和文化。

近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又团结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共同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接受社会政治制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本质上是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的权利和利益,以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收到所处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制约。

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和积淀,也是现实条件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强制同化为基本特征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主题

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主题
济 、 治 、 化 、 会 四个 方 面 的发 展 可 以 有 不 同 的 政 文 社 侧 重 。 快 少数 民族 和 民族 地 区 的经 济 社会 发 展 , 加 是 现 阶段 民族工 作 的主 要 任务 .是 解 决 民族 问题 的根 本 途 径 , 大 力 支 持少 数 民族 和 民族 地 区加 快 发展 。 要 民族 地 区 的 和谐 社 会 建设 离 不 开 社 会各 方 面事 业 的
国 民族 理 论 与 民族 政 策 实 践 的 特 点 ,而这 些 特 点 又 凝 结 成 新 中 国民族 理 论 与 民族 政 策 的 中 国特 质 。新 中 国 民族 理论 与 民族 政 策 的 中 国 特质 体 现 于 当代 中
国政 府 处 理 民族 问题 的模 式 、 验 和方 式 方 法 中 , 经 它
作 为 一种 自我 创 新 与 探 索 ,新 中 国 民族 理 论 与 民族 政 策从 成 型 之 初 就 在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 民族 理 论
的基 础上 高度 关 注 中 国 的 民族 实 际 . 凸显 中 国特 色 。 诸 如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 度 、 民族 识 别 、 民族 团 结 进 步事
业、 促进 人 口较 少 民族 发 展 等 一 系 列政 策 , 不体 现 无
了 中 国特 色 的创 新 与 探 索 。 在2 0 年 召 开 的 中 央 民 05
既符 合 民族 发展 规 律 的一 般 共 性 ,又符 合 中 国的 民
族 实 际
2 t 第 2期 0 0年
点 的基 础 上 .教 育 部 决 定 从2 0 年 起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05
共 同发展
城 市 民族 问题 多 发 成 为一 种 新 情 况 ;在对 民族 群 体

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理论的发展——新中国60年民族理论发展系列论文之七

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理论的发展——新中国60年民族理论发展系列论文之七
的一 系 列相 关法 令 、 规定 、 施 、 法 、 法 、 措 办 方 条例
等 的总和 ¨ 。
中 国共产 党 的民族政策 是以马克 思主义 民族 理论为 指导 , 合 我 国多 民族 的基本 国情 和 民族 结 问题长 期存在 的 客观 实 际而 制定 的 , 正确 认 识 是 和处理 民族 问题 的重 要行 为 准则 , 我 国政 策 体 是
黑龙江 民族丛刊( 双月刊 )
21 0 0年第 4期( 总第 17期 ) 1
民族 问题研究
新 中 国 6 民族 政 策 理论 的发 展 0年
— —
新 中国 6 0年 民族 理论 发展 系列论 文之 七
金 炳镐 , 军 , 孙 肖锐
(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 北京 10 8 ) 00 1
自治机 关 民族 化 的主要 问题 在 于各级 自治机 关 的 各 种领 导职务 是 否有相 当 比重 的适 应社 会 主义事 业 需要 的少数 民族 干部来 担 任 J 。
周 恩来 的 民族 平等理 论 主要体 现在 以下 四个 方 面 : 是 民族无 优 劣 之 分 , 民族 都应 当平 等 ; 一 各 二 是要 消除 民族 间 经 济文 化 上 事 实上 的不 平 等 ; 三是 尊 重 民族 自治权 利 、 宗教信 仰 和风俗 习惯 ; 四 是坚 持 民族语 言文字 平等 的原 则 。 2 中国共产 党关 于 民族 团结 的理 论 . 民族 团结 , 就是各 民族 之 间平 等相 待 , 相尊 互
的权利 。
( ) 一 中国共产 党关 于 民族政策 的一般 理论 14 99年新 中国 的成 立 , 志着 我 国民族 政策 标
的发展 进人 到一个新 的历史 阶段 。

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学习计划

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学习计划

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学习计划一、学习目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理论政策学习对于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国家民族政策,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制定一份民族理论政策学习计划,是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必经之路。

二、学习内容1. 民族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民族的本质特征、民族的发展规律、民族关系的类型和特点等内容。

2. 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和熟悉我国关于民族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法》等。

3. 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各民族的传统习俗、文化传统和历史地位,增进对各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4. 民族团结教育的学习了解并学习宣传我国的民族团结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5. 对外民族政策的学习了解我国对外的民族政策,加强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民族间交流合作,促进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三、学习方法1. 理论学习通过研读相关书籍、学习党的文件、参加党委组织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会等形式,加强对民族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法规学习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法律依据,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

3. 实践学习参与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活动,深入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提高跨民族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4. 经验学习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了解各民族团结的成功案例,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驾驭民族政策的能力。

四、学习目标1. 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知识。

2. 熟练掌握我国关于民族政策的相关法律法规。

3. 全面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对各民族有真切的感情和友谊。

4. 增强国际视野,了解我国对外的民族政策。

5. 学以致用,乐于参与实际工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副本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副本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特点: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导向性、知识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内容:1、关于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关系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原则、途径和方式的学说中国民族关系历史和现实的特点:1、从国家宏观决策讲,是党和政府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的前提2、从解决民族问题的技术层面讲,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3、从国民凝聚力的微观层面讲,是保证各民族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基本条件民族政策: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即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政策民族政策分类:1纵向:总、基本、具体2、横向:政治平等、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3内容: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政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作出的具体的规定)马克思的书: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论波兰、论波兰问题、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摩尔根一书摘要、家庭-私有列宁的书:关于民族问题的批判意见、论民族自决权、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关于党在民族方面的当前任务斯大林的书: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论民族问题的提法、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通过向各族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以及国情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方法:1、坚持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方法2、坚持辩证的看问题的方法3、坚持唯物的看问题的方法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物产众多、资源丰富;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民族关系: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新发展

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新发展
( 中共 宁夏回族 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银 川 702 ) 50 1
摘要: 以胡 锦 涛 同志 为核 心 的新一 代 党 中央领 导集 体 , 继 承和 坚持 毛 泽东 、 在 邓小 平 、 江泽 民 民族理 论 与政
策思想 的基础上 , 运用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 , 结合新世纪 、 新阶段我 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的新实践 、 新情况 , 特别是 民族工作 的新 问题 , 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 出了一系列 新新思 提 想、 新观点 、 新论断和新要求 , 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进程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 , 开辟 了
党 的 民族工作 理 论与政 策 的新 里程 碑 。
关键词 : 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
文章编 号 : 6 1 15 (0 00 —0 5 0 17 - 17 2 1 ) 0 1— 4 4
中图分 类号 : 6 文献标 识 码 : 展 规律 做 出 了新 的诠释
二 、 予社 会主义 民族 关 系新 的 内涵 赋
的 民族 理论 和党 的 民族 政策 , 真 研究 党 的 民族 工 作 认
的历史经验和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 及时 了 解世界 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动向 , 努力掌握在改革 开放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 民族工作的特

实际 ,对民族 的内涵及其发展规律给予了新的诠释。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 民族工作加快少
数 民族和 民族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 出 : 民族 是 在 一 定 的历 史 发 展 阶段 形 成 的 稳 定 的人 “
们 的共 同体 。一般 说 来 , 民族 在历 史 渊 源 、 产方 式 、 生 语 言 、 化 、 俗 习惯 以及 心 理 认 同等 方 面 具 有共 同 文 风 的 特征 。有 的 民族在 形 成 和发 展 的 过程 中 , 教 起着 宗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社会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关注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认同和政策制定。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政策两个方面探讨民族问题,并对其重要性和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民族理论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通过分析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在理论层面,我们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出发,对民族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学术见解,从而深化对民族多样性的认识。

其次,民族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针对多民族社会中民族问题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相待、和谐合作和共同发展,确保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经济等差异性,力求实现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制定民族政策时,需要充分了解民族之间的特点和需求,依法治国,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权益。

在当今世界上,各国都面临着民族问题的挑战和困境。

全球化进程加速以及移民流动增加,带来了更多的民族交融和文化冲突。

因此,通过开展民族理论研究,加强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由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涵盖了56个不同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命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究和实施。

中国以“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中国注重民族平等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

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民族地区发展规划、民族经济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等。

通过实施这些政策,中国为各民族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环境,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民族理论政策

民族理论政策

民族理论政策
民族理论政策是中国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

其宗旨是把中国各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对抗侵略,共同发展的统一战线,有效地维护民族的统一、团结和发展。

民族理论政策的核心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任何民族都是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和保护,民族价值观应该被尊重,民族文化应得到尊重和发展。

其中,尊重民族文化意味着尊重宗教文化、民族传统价值、民族社会俗、民族语言等。

民族理论政策的第二个核心是坚持民族团结原则,即任何民族都应当联合起来,共同抗击侵略。

团结就是要抗击外部势力的侵略和干涉,维护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团结就是要抗击民族内部的分裂和矛盾,维护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团结就是要抗击民族的病毒性思想,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以及把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对抗侵略,共同发展的统一战线。

第三,民族理论政策还要求党和政府要有效地维护民族的统一,团结和发展。

这就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维护民族的团结,防止民族间的冲突,消除民族间的矛盾,充分发挥民族的活力,促进民族的和谐与发展。

民族理论政策是中国的政治战略,也是中国政府实施的重要政策,它为中国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各种外
部和内部挑战提供了重要保证。

中国坚持实施民族理论政策,为民族和谐发展、为国家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深入理解和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

深入理解和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

深入理解和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宋月红 杨力源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和实践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式道路,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这一重要论断为我国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创新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断变化,同时反过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相应影响。

各国的国情不同,一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民族问题也是有所不同的。

能否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事关国运兴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中国的民族问题,将其视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总问题的一部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主张民族平等、团结,探索以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标志民族区域自治从理论变为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不断深化对民族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通过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形成和确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上,强调“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中心论点: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新道路,并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无论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我们都要坚持它。

同时,它对人类有很大作用。

论据:第一,从它们的含义,原因及生活中的实例谈:1民族平等(1)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原因: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有人口多少,地域大小,社会发展程度高低的差别,但绝没有优劣,高低,贵贱的区分。

正如斯大林所指出的:“每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是他自己的本质上的特点,都只有该民族而为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3)实例: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平等。

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平等。

使用自己语言、文字上平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走进西藏馆,迎面而来的将是一列缓缓行驶在三维技术模拟的青藏铁路上的列车。

透过液晶电视模拟而成的列车车窗,参观者宛如亲身乘坐于列车之中,真实感受沿途的高原风景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景。

青藏铁路已真正成为各族人民的:经济线、团结线、生态线、幸福线。

原苏联共有130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人口占50%左右,苏联长期推行大民族主义,过分宣传俄罗斯民族,忽视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利益,人为地加速推进民族同化过程,致使民族关系十分紧张,严重挫伤了各族人民的感情,为日后的社会动荡、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衰退埋下了隐患。

2.民族团结(1)含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2)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论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新发展

论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新发展

作者: 郭正礼
作者机构: 新疆大学
出版物刊名: 新疆社会科学
页码: 14-18页
主题词: 解决民族问题 民族理论 有中国特色 民族政策 新时期 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团结 新发展 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摘要: <正> 中国共产党成立70年来,由她的第一代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把马列主义民族问题学说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并发展了民族理论,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成功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也随之发展变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把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更加拓宽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国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长足进步,使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经受了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各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主题青觉一个多民族国家,总要面对不断变化着的民族问题,其执政党也总要直面民族关系发展大局,锲而不舍、与时俱进地践行民族治理方略。

值共和国60华诞,回眸新中国民族工作历程,归结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的宝贵经验,那就是——发展。

发展:贯穿于60年的实践发展是一种扬弃,是对曲折的修正与超越,是一种自我创新与探索。

作为一种扬弃,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首先是对旧社会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与民族同化政策的否定,并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取而代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核心从根本上改变了各民族的政治命运与政治地位,各民族实现了彻底的翻身与解放。

新中国的民族平等否定了旧社会的民族不平等,并成为民族团结、互助的基础,中华民族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政治基础得以确立。

作为对曲折的修正与超越,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经历了“文革”的挫折与“左”的错误冲击,“曲折”让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众认识到民族问题是个长期的社会问题,不能用人为、冒进的方式和方法予以解决。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新中国逐步完成了全面的拨乱反正,也相应实现了对民族问题原有错误认识的修正与超越。

上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诞生,标志着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范了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

作为一种自我创新与探索,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从成型之初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高度关注中国的民族实际,凸显中国特色。

诸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识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无不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创新与探索。

在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和谐”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

此次会议之后,中央以文件形式对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作了十二条表述(即民族理论“十二条”),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体系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实践成为人类解决民族问题的东方模式。

60年来,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始终与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同步,尽管经历过挫折,但整个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发展这一主题没有改变。

发展凝结成的中国特质继承、发展、创新是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凝结成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中国特质。

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中国特质体现于当代中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模式、经验和方式方法中,它既符合民族发展规律的一般共性,又符合中国的民族实际。

用民族区域自治整合少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由最初的一项行政政策,到制定专门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再到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为国家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并进一步制定实施规定,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业已实现法制化,已成为整合中国各民族与国家关系的牢固的、长期的政治制度。

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要明确回答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组成国家的各个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如何?新中国在民族与国家政治关系的制度安排上,以崇尚国家统一、尊崇中央王权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为基础,以历代王朝的民族治理经验为借鉴,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关系格局出发、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出发,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少数民族与国家关系的特色制度。

这一制度既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平等的联合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就是各民族在一切权利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地联合和团结。

我国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都在历史上做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而且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都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着我国各民族的平等,以及在平等基础上的联合。

其次,建立民主集中制的统一国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家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承认民族自决权,认为每个民族有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

反映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一个民族既可以同其他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可以建立联邦制国家,还可以建立单一的民族国家。

我国所选择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具体体现。

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治是建立多民族民主国家的重要条件。

民主集中制并不排斥各民族实行区域自治,而且主张只有根据各民族的特殊情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真正实现民主集中制。

正如列宁指出的:“民主集中制不仅不排斥地方自治和具有特殊的经济和生活条件、特殊的民族成分等等的区域自治,相反地,它必须……要求区域自治。

”“如果不保证每一个在经济上和生活上具有比较大的特点以及具有特殊的民族成分等等的区域享受这种自治,那就不可能设想有现代的真正民主的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进一步固化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在回答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时,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过民族自决、民族自治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化的工作。

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道,并列为我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民族成员个体、民族地区整体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

结合形势发展需要,2001年2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重新修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还于2005年5月颁布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在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强调,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聚合民族精神的纽带经验表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一项凝聚民心的社会工程,这一工程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了各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信任感,拉近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团结意识、互助意识。

各族人民相互不舍不弃,国家认同随之提升,民族精神随之升华。

多民族国家的整合离不开合理的政治制度安排,但也同样需要亲和的精神纽带。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聚合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泛深入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种好形式、好办法。

通过这项活动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风尚,极大地促进了亲和、向上、和谐的社会环境建设。

多年来,国家民委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国务院先后4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国家还借助公共教育体系,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施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社会工程。

在民族地区长期坚持、东部地区试点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200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整体要求。

今年,国家多次组织会议具体部署这项工作。

形成和不断丰富了民族发展的理论共同繁荣是各民族的一致目标,实现共同繁荣的途径是各民族共同发展。

从哲学意义上讲,发展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理论回答了民族为何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为促进我国各民族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理路选择上的指导。

民族发展的过程性。

民族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缓慢。

民族发展的动力。

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民族的生产力。

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民族的发展,需要外力的助推。

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其他民族能为一个民族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援,但受援民族的发展要把自力更生和国家以及兄弟民族的帮助结合起来。

民族发展的内容。

民族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4个方面的发展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共同发展。

民族发展的标志。

民族素质,尤其是民族干部的素质,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民族发展的条件。

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离不开长期、有效的民族政策支持。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维护少数民族的基本权益,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其最大特点是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优惠与照顾。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目的。

民族发展的模式。

民族发展的模式包括常态发展和非常态发展。

实现非常态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将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与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族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60年的启示:用发展延续发展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总是表现出新的特点和情况。

在改革开放之前,各民族人口大多集中在传统的聚居区,个体生活水平接近,因为缺乏民族接触和民族交往,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直接感受不到民族差异和利益冲突,民族意识也处于蛰伏状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泛而频繁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成员的直接接触,加上就学、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很多民族个体成员在文化对比、利益竞争中强化了民族划界意识和民族归属意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公民个体在素质、能力、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社会的分层和贫富分化,如果这种分化和对比与民族边界存在一定的吻合性,不公平感就会成为影响民族情绪的因素;以商业化为特点的现代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不少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忧虑;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很多民族成员感到诸多的不适应,引发了内心冲突和利益冲突,场景式的城市民族问题多发成为一种新情况;在对民族群体利益的关注方面,民族地区和自治地方越来越关注自治机关的民族干部比例和国家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使用的补偿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