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九章 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
回族满族基本上通用汉语外 其余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有的民族既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又兼通 一种或几种其他民族的语言
80种以上语言
五 大 语 系
藏缅语族——藏语、门巴语、珞巴语、彝语、哈尼语、白语、羌族、傈僳语、
汉
纳西语、拉祜语、景颇语、土家语、普米语、怒语、独龙语、阿昌语、基诺语
藏
壮侗语族——壮语、侗语、布依语、傣语、水语、毛南语、黎语、仫佬语
苗族节日—敬桥节
教学难点
理解少数民族文 化传承、发展、创新 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 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第(一二) 节民族少与数文民化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第三节 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第(二四) 节各一民部少族分数文民化族是卫中生华民体族育文事化业的的发展 第(三五) 节民族少文数化民的族传风承俗、发习展惯与的创保新持和改革
教学内容
一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二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三 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四 少数民族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五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持和改革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各民族文化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2.理解和掌握我国的民 族语言文字政策
3.理解和掌握我国少数 民族的风俗习惯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 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 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 域自治法》
第三节 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 科教兴国与少数民族的发展 二、 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政策 三、 民族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 科教兴国与少数民族的发展
科学与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 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同时又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 重要条件。因此,科学技术和教育 水平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作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共同风俗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俗、惯例,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
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
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中原:发源于中原地域、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
公元前21世纪,XXX的儿子XXX突破由各部落首领选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史称夏朝。
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
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XXX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XXX、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糊口模式,已具有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中原民族共同体。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是指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又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
2019年最新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重要知识点(已排版)
最新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小抄(已排版)一填充题•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2005年5月27 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参政权)、发展经济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C•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F•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M•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在考研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民族理论的相关知识,然后再探讨民族政策的内容和实施。
一、民族理论1. 民族概念:民族是指在地理、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的人群。
民族的形成有地理分布、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2. 民族特征: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包括血缘关系、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
这些特征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3. 民族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包括包容、融合、共生以及矛盾和冲突。
维护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政策1. 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核心原则,即各个民族在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民族平等既是符合人权和社会正义的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础。
2. 民族自治:民族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
它既是多民族国家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自治依法行政,保障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权益和自主权。
3. 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是民族政策的核心任务。
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促进民族和谐稳定,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
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关系1. 民族理论的基础:民族理论是指导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它对于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为民族政策的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
2. 民族政策的目标: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文化传承,加强民族团结与认同。
只有在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
3. 相互促进与落实: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民族政策是民族理论的具体化和落实,而民族理论则为民族政策提供指导和基础。
通过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归纳,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民族问题的本质和重要性,同时也能认识到民族政策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绪论一、中国民族概况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第1-4章)(word文档良心出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及学习方法(第一章——第四章)第一章绪论1.学习重点(1)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2.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主要是理解和识记其中涉及到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对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主要是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第二章民族1.学习重点(1)民族的概念:中外历史上呈现的各种定义(2)民族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3)民族与宗教的联系(4)民族的历史类型(5)中国的民族识别:必要性,依据;实践2.学习难点关于民族的概念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的不同表述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教材所述中外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民族的概念,要能够理解其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识记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对民族的基本特征,要能够识记和理解斯大林的四特征说与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来认识二者之间的同异。
对民族与宗教的联系,要理解教材所述。
对民族的历史类型,要能够识记。
对中国的民族识别,要联系实际认识其必要性,理解其依据;了解其实践过程。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另外,应注意结合前三个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三章民族发展1.学习重点(1)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2)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3)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2.学习难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等内容,要能够联系实际理解。
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不仅要能够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加以理解,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辨识这些问题之间的不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03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实践
中国的民族概况
中国民族构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拥有56个民族。汉 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 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 数民族。
民族分布特点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 布在边疆和山区,呈现 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民族发展历程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的长 河中共同发展,形成了 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结词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民族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探讨了民族如何产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过程。
详细描述
民族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因素等。在形成过程中,民族会逐渐形成 共同的文化、语言和地域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也会发生演变,包括文化融合、语言演变、社会变革等。
02
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理论的基石 。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 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 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 视。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路径与策略
加大扶贫力度
针对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 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
加强教育公平
保障各民族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 的发展与繁荣。
05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未来发展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梳理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梳理我国的民族政策包括第一课 民族平等政策1.民族平等的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呵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民族平等政策的内容:(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1)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2)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3)民族平等又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
(4)各民族在充分行使平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二课 民族团结政策1.民族团结的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
2.民族团结政策主要包括的内容:(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
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4.几个关键知识:(1)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
(2(3(45. (1)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
(2第三课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含义)行使自治权。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A 客观原因:是由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这一客观条件决定的;B 国情角度: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民族差别存在;
2、历史上遗留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利益的各种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 内容 性质 实质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隔阂、歧视、仇恨和冲突 对抗性 阶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摩擦、不满、纠纷和矛盾 非对抗性 不平衡与共同繁荣问题
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
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二者的主从关系;
2、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
四、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是前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总问题一部分。
4、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清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2、认清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
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
(2)资本主义民族;
(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一、名词解释1、和亲:通常是指中原朝廷的皇帝以尚公主、降宫女、赐嫁妆的形式民游牧民族的君主联姻,也指游牧民放牧君主之间采取同样的形式实行联姻。
2、会盟:是指民族政权双方通过缔结和约的方式来解决民族矛盾,处理民族关系。
3、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放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4、共同语言:是指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之间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
5、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稳定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它是民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6、贡赐:是一种由官方控制的民族间的经贸来往。
7、共同经济生活:是指同一民族人们在经济上的联系性、不可分离性和互相依赖的关系。
8、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不可缺少的特征。
是指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的同一民族人们共同具有的思想、意识、情感、爱好等心理活动。
9、强制同化:是指用特权、命令、法令或暴力等强制手段,强迫一个或一些民族成员放弃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处于统治地位民族特征的现象。
这种同化,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它给被强制同化的民族带来的极大的痛苦,是反动的。
10、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之间自由发展的一个长期“自愿选择”的过程,即在各民族相互交往中,一个民族自愿地或自然地接受另一民族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民族特征,成为另一个民族的一部分。
这种同化是自然发生的。
11、民族问题:概括说来就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它可以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并且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通过民族间成员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来,但是,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所发生的一切问题都看做是民族问题。
12、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是指现代世界上一些民族之间的矛盾、摩擦、纠纷、冲突和斗争。
13、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头号题上的反映。
2020年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重要知识点
我是张世豪,我为雷锋代言! 一 填充题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 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2.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地域 )渊源和( 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 )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 . 民族的形成,是( 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 胞族 )—( 部落 )—(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答:有两个,分别是壮族和满族。
11、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大体分为几个语系?几个语族?几个语支?
12、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族理论概括为十二条,其中第一条指出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六大特征,这六大特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遵循和体现的六大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民主原则、平等原则、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团结统一原则、发展繁荣原则。
17、青海省有哪几个自治州?
答: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8、青海省有哪几个自治县?
155、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其基本内容要点有三:一是认为宗教有其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二是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三是认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根源。在阶级社会,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其麻醉人们精神的工具,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25、请解释“七星披肩”。
答:云南丽江纳西族女子传统服饰饰件。 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
答: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13、1992年1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阐述了民族问题的内涵,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请说出其基本内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绪论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斯大林在其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论民族问题的提法》《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等代表作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贯彻了列宁有关国内民族问题的思想。
第一章1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不足3000人)2.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聚居。
(填空)3.中国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填空)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内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民族关系进行潜心研究并得到理论界认可的重要成果之一。
第二章1.民族关系:指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反映费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形式。
第三章1.中国最早使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洋务运动思想家王韬。
2.指出构成民族的六个方面特征:(简答)(1)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和地域渊源(地缘)(2)共同生产方式: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以及物资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方式的总和。
(3)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是民族内部相互联系的主要工具。
(4)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5)共同风俗习惯: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风俗、惯例、禁忌等,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具体体现在饮食、起居、服饰、娱乐、礼仪、婚姻、丧葬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
(6)共同心理认同: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对本民族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3.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的整体或一部分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成为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1、民族( 理论)得研究对象就是世界上普遍存在得民族与民族得问题,目得就是揭示民族与民族得问题得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得矛盾、问题.2、民族理论学科就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得一门独立得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得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民族与民族得问题。
它就是从总体上对民族与民族得问题进行概括性得研究,揭示民族与民族得问题发展得最一般规律得科学。
同时,又就是研究正确解决与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得问题得途径、(方法 )得科学。
3、民族得发展,一般说来,主要就是民族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得全面发展。
但就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得作用。
4、民族发展 (规律)得研究,就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就是最基本得研究.5、民族得问题(发展规律)得研究,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得最基本得前提与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得形成与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得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得含义.7、民族得共同历史渊源主要就是指民族起源得( 族体)渊源与( 地域)渊源等。
8、宗教在有得民族形成特别就是(生形态 )民族得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得分类,以( 民族属性)与(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0、我国得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得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与现实)得(民族特征)与主观上得(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得。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得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12 、民族得形成,就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得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就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得产物.13、民族形成得一般规律就是氏族—(胞族 )—(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得民族就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得特殊规律,就是指在民族形成后得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得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得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14、民族发展得基本趋势,就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
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
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重点(第9-14章)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及学习方法(第九章——第十四章)第九章民族干部政策1.学习重点(1)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要意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2)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原则;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政策、措施(3)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少数民族干部结构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2.学习要求及方法本章所述均为我国民族干部的状况及政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事实,没有难解的理论问题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学习要求就是识记知识点。
在学习时,只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完成自测题中的有关部分,即可达到学习目标。
第十章民族经济发展政策1.学习重点(1)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要性;重要性(2)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21 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学习要求及方法本章系一般介绍我国民族经济的历史与现实的状况以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没有难解的理论问题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学习要求就是识记知识点。
在学习时,只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完成自测题中的有关部分,即可达到学习目标。
第十一章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1.学习重点(1)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民族教育的特点(2)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法制对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民族教育政策、法制建设,加速发展民族教育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3)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贯彻落实民族文化政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2.学习要求及方法本章系一般介绍我国民族教育文化的现状分析以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的方针政策,没有难解的理论问题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学习要求就是识记知识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中心论点: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新道路,并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无论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我们都要坚持它。
同时,它对人类有很大作用。
论据:第一,从它们的含义,原因及生活中的实例谈:1民族平等(1)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原因: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有人口多少,地域大小,社会发展程度高低的差别,但绝没有优劣,高低,贵贱的区分。
正如斯大林所指出的:“每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是他自己的本质上的特点,都只有该民族而为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3)实例: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平等。
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平等。
使用自己语言、文字上平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走进西藏馆,迎面而来的将是一列缓缓行驶在三维技术模拟的青藏铁路上的列车。
透过液晶电视模拟而成的列车车窗,参观者宛如亲身乘坐于列车之中,真实感受沿途的高原风景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景。
青藏铁路已真正成为各族人民的:经济线、团结线、生态线、幸福线。
原苏联共有130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人口占50%左右,苏联长期推行大民族主义,过分宣传俄罗斯民族,忽视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利益,人为地加速推进民族同化过程,致使民族关系十分紧张,严重挫伤了各族人民的感情,为日后的社会动荡、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衰退埋下了隐患。
2.民族团结(1)含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2)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23 、民族的问题是随着(社会 )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4.民族的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 社会 )问题之一。
民族的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5.民族的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
在( 民族的问题理论 )中,有广义的民族的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的问题概念。
26.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 阶级)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27. 只有进行(经济)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的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28. 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29. 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矛盾 )的状况,即民族的问题。
30. 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 )、文化发展的需求。
31.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 阶级斗争)问题。
3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 大杂居 ),( 小聚居 ),( 交错杂居)。
3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大分散、小聚居)。
34.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000 )公里。
35.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 )制度、( 土司 )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民主 )制度等。
36.民族的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 民族发展 )方面,又表现在( 民族关系)方面。
37.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 民主的组织形式)。
38 .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族籍权利 )、( 参政权利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9. 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 压迫 ),反对民族( 歧视 )。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 地位)和(权利 )。
40.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 )运动的一个原则。
4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 ),设立( 自治机关),行使( 自治权)。
4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 设立和建设 );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行使的问题)。
4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 )、(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 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事务 )的权利。
4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 )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46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47.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8.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49. 1950年,中央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 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 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 从事民族工作 )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50.迅速大量地培养( 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5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 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5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 )相结合的方针。
5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 国家利益)和( 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 )相结合的原则。
5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 )式扶贫。
5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 集约型)的、( 素质和效益较高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56.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 )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
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57.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 )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 办学形式 )、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58.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 )、(财力 )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59. 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 )、科学、(艺术 )、哲学、( 宗教 )、风俗、节日等。
60.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6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 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6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 )的长期稳定。
6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 形成)规律、(发展变化 )规律和( 发展繁荣)规律。
6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6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 )和( 文字的统一 )。
66.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67 .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68.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 生活条件 )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69.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 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70.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 阻碍 )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