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89775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导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 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 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 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 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 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 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 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1.中国: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
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介绍民族理论与政策的重要性和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1.2 教学目标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定义、内涵和基本原则,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1.3 教学内容1.3.1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定义解释民族理论的概念,阐述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3.2 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介绍我国民族分布、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分析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和优势。
1.3.3 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梳理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实际成效。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
1.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则,理解其在我国民族政策中的重要地位。
2.2 教学内容2.2.1 民族平等原则阐述民族平等的含义、意义和实现途径。
2.2.2 民族团结原则介绍民族团结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性,分析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2.2.3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解释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目标和要求,探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实现路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原则。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基本原则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我国的民族政策体系3.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构成,掌握各类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
3.2 教学内容3.2.1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介绍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含义、制度安排和实施情况。
3.2.2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阐述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
3.2.3 民族教育政策分析民族教育政策的特点、目标和政策措施。
3.2.4 民族文化政策介绍民族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实际成效。
第二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二节 民族的基本特征
共同历史渊源(基础)
它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 族体渊源(族源)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 就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 中楼阁。地域渊源也可以叫共同地域,是指组 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它对 民族的生产方式、语言、文化等其他特征有制 约影响作用;族体渊源也就是共同族源,是指 组成一个民族的人民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 源的族共同体,它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 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之,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族源和 地缘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基础。
共同心理认同(必然结果)
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 心理特质,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同一民族的自觉 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 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民族心理认同是民族心理的一部分,民族 心理是指表现在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上 的东西。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 历史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 上的反映。它是伴随着民族其他特征并在此基 础上综合反映这些特征而形成、变化的,是和 民族的其他几个特征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民 族心理认同在民族形成中发挥重要组朋友。
到这些民族充分享受的各项权利,影响他们各项事业的发展,也 会妨碍这些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和创造性。因此,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民族
区域自治、民族发展繁荣的政策,科学而实际地进行民族识别是 非常必要的。
(2)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基础
我们只有对400多个自愿申报的民族单位进行民族识别,才 能确定它们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 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还要确定其族称以及人口的数量,从
民族识别的实践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
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件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按照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确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问题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思考题
请简要说明我国民族概况 如何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讨论
3月26日下午,广东省长朱小丹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了《关于加大力度资助广东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上大 学的通知》等。
第三节 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一、民族问题关系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各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民族问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民族问题是国家统一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边防巩固的一个影响因素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P6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 要。
其次,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 作的需要。
再次,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 的指导性意义。
第一章 小结与思考题 P7-8
➢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 ➢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P1
1、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2、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3、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第一节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P2 二、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 P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名词解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名词解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名词解释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分)。
2、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的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的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2分)。
3、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分)。
4、共同历史源渊: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5、地域渊源: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分)。
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分)。
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分)。
6、族体渊源: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分)。
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分)。
7、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分)、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分)。
8、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分),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分),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
9、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绪论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一)中国民族的特点民族人口特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民族分布特点: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
我国有30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大多数民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与汉族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封建制度。
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呈多种状况,如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承担单位:马列教研部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2月5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2月11日〕批准〔〕批准日期〔2022年12月11日〕(一)课程性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国家规定在民族地区及民族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及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1、基本理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很强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课程理念。
2、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以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为线索,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为主线,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升“四个认同”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
(三)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后续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学,通过学生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掌握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分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民族和世界民族的基本状况。
(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
(3)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道路。
2、能力目标(1)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2)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3)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民族观。
3、价值目标(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民族关系,就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
如果因为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导致出现民族纷争甚至是冲突,那么国家就会陷入混乱的局面甚至可能上演民族分裂的闹剧。
如此一来,和谐一词就毫无意义可言了。
因此,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这一问题上,防止民族冲突成为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将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善民族地区的法律政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民族宗教工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等方面来讨论如何促进民族和谐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贵在科学。
其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科学谋划区域发展路径,确保地区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经济是一切事务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搞好上层建筑。
因此,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必须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1.大力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产业,从而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最主要的是交通,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不断地被贫困地区的发展所验证。
2.加大政策扶持国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倾向于民族地区,给予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的投入和税收的减免。
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一词国家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搞好旅游事业,也可以将东部发达地区好的发展思路引入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搞上去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问题,使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完善民族地区的法律政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和完善民族法律政策工作最重要的是转变和落实。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一章1.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⑴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⑵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⑶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⑷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民族发展研究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
4.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⑴.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⑵.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⑶.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1.是谁最早把民族定义翻译介绍到中国?梁启超2.民族定义:⑴.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⑵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民族的六要素: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同。
4.从民族自然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识别的重要性(意义):⑴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⑵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⑶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6.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
7.个人能够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其民族成分在其18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18周岁由本人决定,20周岁是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第三章1、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到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发生第一、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产品交换、阶级分化,为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副本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特点: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导向性、知识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内容:1、关于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关系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原则、途径和方式的学说中国民族关系历史和现实的特点:1、从国家宏观决策讲,是党和政府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的前提2、从解决民族问题的技术层面讲,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3、从国民凝聚力的微观层面讲,是保证各民族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基本条件民族政策: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即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政策民族政策分类:1纵向:总、基本、具体2、横向:政治平等、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3内容: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政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作出的具体的规定)马克思的书: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论波兰、论波兰问题、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摩尔根一书摘要、家庭-私有列宁的书:关于民族问题的批判意见、论民族自决权、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关于党在民族方面的当前任务斯大林的书: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论民族问题的提法、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通过向各族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以及国情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方法:1、坚持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方法2、坚持辩证的看问题的方法3、坚持唯物的看问题的方法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物产众多、资源丰富;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民族关系: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分布、特点和关系的学科,与之对应的则是民族政策,即国家为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介绍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深入探讨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是对不同民族形成和走向的理性解释和认识,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包括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划分以及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等。
其中,民族起源与发展理论主要探讨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原因,涉及到人类祖先的迁徙扩散、环境适应与自然选择等问题。
而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划分理论主要关注民族文化、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划分为不同的民族分类。
此外,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理论则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以及这些关系如何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在民族理论的基础上,民族政策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民族政策的目标是保障和促进各族人民的平等权益和发展机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实施民族政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障各民族的法律权益,即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不同民族的平等权益,禁止歧视和排斥。
其次,促进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即通过经济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不同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减少区域差距和贫困。
再次,加强民族团结与交流,即通过教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政策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
最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即通过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民族关系和谐以及减少民族冲突等方面的政策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总结起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而后者则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措施,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对不同民族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的要求。
民族参考资料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一章1.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⑴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⑵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⑶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⑷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民族发展研究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
4.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⑴.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⑵.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⑶.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1.是谁最早把民族定义翻译介绍到中国?梁启超2.民族定义:⑴.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⑵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民族的六要素: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同。
4.从民族自然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识别的重要性(意义):⑴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⑵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⑶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6.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
7.个人能够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其民族成分在其18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18周岁由本人决定,20周岁是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第三章1、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到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发生第一、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产品交换、阶级分化,为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详解
一、填空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民族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回答民族问题2.民族理论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显示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14.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1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知识点思考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知识点应用的思考马惠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我国所有民族院校和一些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在本科以上层次学生中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宗旨是通过各民族先进文化的了解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我国民族政策的教育,使其自觉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和振兴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坚定信念,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一、我校民族理论教学的现状和对知识点的忽视在我校,多年来各专业本科中都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为适应高等学校,尤其是民族院校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形势,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坚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既定的目标基础上,几年来,我校民族理论课的课时有一些变化。
其中1999年前,我们执行36课时;1999年至2006年,执行24加12学时,其中12学时为实践课时;2006年至今,一直执行20学时。
正因为教学时数的减少,我们教学中只能分模块、分专题进行教学。
模块为三大板块――分别是基础理论、民族文化和我国的民族政策,但伴随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民委统编教材的使用,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充实和改进,平均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进行了40%左右的更新。
在三大板块的具体内容安排上,又设立9个专题。
在教学方法上,继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更新,对多媒体课件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新,多媒体教学资料更加丰富。
考试方法为平时50%、最后结业50%,且最终结业的50%成绩来自于开卷考试。
但也正是这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法的改革,使得我们近年来总偏向于理论梳理和观念树立,却忽视了具体知识点的讲授。
二、对民族理论课理论体系和内在逻辑的梳理民族与民族问题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两个最根本的方面。
对于什么是民族的回答最终是要更好的促进民族的发展。
界定什么是民族问题的目的也是为了如何解决民族问题或者如何协调民族关系。
与这两个核心方面相适应的有一整套的民族纲领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P75 1、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 实现民族平等 2、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
依据
3、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另一个依据 4、就近
认同
三、民族识别实践 P22
1、第一阶段(1950-1954年 2、第二阶段(1954-
1965年
3、第三阶段(1978-1987年)4、恢复、更改民族
成分 P24
11
第二章 小结与思考题 P25-26
➢ 什么是民族 ➢ 民族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 ➢ 请说明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与实践
一、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 1、民族利益,民族关系的焦点 2、民族权利,民族关系的测量表 3、民族发展,民族关系的主题
二、民族关系的特点 P56 1、民族关系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 2、民族关系的现实反应性和折射性 3、民族关系的平衡性和合理性 4、民族关系的均等性和公平性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 P56 1、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2、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3、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4、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为进一步完善广东大学生助学政策体系,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区 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加快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脱 贫奔康,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大力度资助广东少数民 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上大学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符合 相关条件要求、纳入资助范围的广东少数民族大学生,根据广东 现行公办高校学费、住宿费等收费标准,每位学生每学年资助 10000元,资助时间为本专科就读期间。会议强调,各有关地区 和部门要将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采 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相关资助政策,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每一 名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坚决避免出现少数民族大学生 因贫辍学现象。
2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P1 1、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2、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3、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3
第一节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P2 二、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 P2
1、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2、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3、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4、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五、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
1、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1)(2)(3)(4)(5)
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发展上的两个历史趋
势
26
第五章 小结与思考题 P87
➢ 民族问题的含义是什么 ➢ 请说明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系 ➢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发展规律
27
第六章 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基本国情
学习目标:P88
1、了解我国民族概况 2、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和文化 3、掌握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28
猜猜我是谁
29
30
第一节 我国民族概况
1992江泽民: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人口近一亿,陆地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 少数民族聚居区。
35
三、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 P39
1、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
15
2、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常态发展、异态发展、跳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 P41
一、民族同化及其特点
1、民族同化 2、民族同化的类型 3、
民族同化的特点
二、民族分化、组合 P44
1、民族分化 2、民族组合
三、民族融合及其特点 P44
1、民族融合 2、民族融合的特点 P44
25
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一、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诸影响因素
二、民族问题的特征 P77
1、普遍性 2、长期性 3、复杂性
4、国际性 5、重要性 6、敏感性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P79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P81
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32
第三节 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一、民族问题关系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各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民族问题关系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民族问题是国家统一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边防巩固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yujinhe51@ 2013.3
1
教学计划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期中考试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总复习 期末考试
14
第二节 民族的发展 P31
一、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1、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2、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 P32
经济发展 政治发展 文化发展 人口发展
二、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P34
1、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 发展
2、民族结构与民族
3、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 发展
4、民族关系与民族
5、自然环境与民族发展 发展
6、社会环境与民族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 要。
其次,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 作的需要。
再次,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 的指导性意义。
6
第一章 小结与思考题 P7-8
➢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 ➢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 请说明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请概述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 ➢ 请概况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
自然的过程;
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的结
果;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四、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1、民族消亡的时间、条件 2、民族消亡
的途径、一般规律 3、民族同化与民族融
合的区别
16
第三章 小结与思考题 P47-48
➢ 怎样理解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 什么是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 请说明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21
第四章 小结与思考题 P65
➢ 怎样理解民族关系的含义与基本表现形式 ➢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 请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
22
第五章 民族问题
学习目标:P66 1、了解民族问题的概念 2、理解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掌握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23
第一节 民族问题的概念
一、民族问题的含义 P66 1、广义的民族问题 2、狭义的民族问题
二、民族问题的产生根源 三、民族问题的发生、存在范围 四、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 五、民族问题的基本性质 六、民族问题的存在时间
24
第二节 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 P72
一、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1、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P72 (1)(2)(3) 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P73
(1)(2)(3)(4)(5)
31
第二节 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始王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础。 两汉至隋唐,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时期。 宋元至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全国各民族空前的大统一大团结。 二、各民族共同开拓和保卫了祖国的疆域 各族人民共同保卫了祖国的疆域,共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P94 三、各民族 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 畜牧业 农业 手工业 四、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文化 科学技术成就、音乐舞蹈艺术、语言文学、建筑艺术 五、各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 土地革命 长征 抗日战争
12
第三章 民族发展
学习目标:P27 1、了解民族的产生 2、理解民族的发展 3、理解民族的消亡
13
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P27 1、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2、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
二、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 P29 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
三、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P30
三、民族理论学科的性质 P3
4
第二节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方法P4
一、民族理论的研究方针 二、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 三、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P5
1、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 2、整体系统研究的方法 3、抽象归纳的方法 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调查研究的方法 6、定量分析的方法
5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P6
20
第三节 民族关系发展规律 P57
一、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 1、民族关系的一般影响因素 2、民族关系的宏观影响因素 3、民族关系的微观影响因素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P58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族间的交往联系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竞争机制影响民族关系的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与协作、互助的协调,促进民族关系 发展
10
第三节 中国的民族识别 P18
一、民族识别的必要性P19
1、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
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2、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3、民族识来自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
发展繁荣的重要 条件
二、民族识别的依据 P20
1、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一个依据 2、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