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这次集团公司党校、矿党政组织去沂南县马牧池常山庄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一天的时间,时间虽然不长,却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沂蒙、马牧池、常山庄、孟良崮这些名字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战火纷飞仿佛就在眼前。
《红嫂纪念馆》再现了当年拥军支前的战斗情景和催人泪下的军民情谊。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展现了军民万众一心、敢打必胜,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
依汶镇滑石崖子村是一个只有9户人家的小山村,抗日战争时期掩护伤病员,军政干部及军属50多人,其中高乃贞一家就掩护了18人。
1941年冬,高乃贞家里住着两名重伤员,4名女干部,大队鬼子和汉奸到处搜捕,情况紧急,高妈妈立即把伤员转移到北山,藏进山洞里。
她发现鬼子已经越过东山哑口,快到藏伤员的地方了。
于是她毅然站起来向西山哑口走去,敌人越喊她走得越快,眼看越过西山哑口了,凶残的敌人向她开枪,高妈妈牺牲了,伤员得救了。
1941年11月4日晚,日军集结大量兵力突然包围了驻
扎在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位八路军战士掩护首长和机关撤退后,身受重伤,转移到明德英看护的李家林里。
当时,明德英正抱着孩子在家门前晒太阳,看到这种情形她急忙把受伤的战士拽进屋里,按倒在床上,蒙上一床破烂不堪的被子。
很快,两个日本兵就追到她家门前。
鬼子发现她是哑巴,就比划着问这个八路跑到哪里去了?明德英毫不犹豫地朝西山指了指,小鬼子信以为真,径直向西追去。
敌人走后,她把战士背到一个空坟子里藏起来,这时候她看到战士由于流血过多,已昏过去了,他嘴唇干裂,不时地轻微颤动,像是要水喝,生命垂危。
为了救人,这个时候来不及多想,她打破了封建思想解开衣襟把乳汁一滴、一滴,滴进战士干涸的嘴里,之后全家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后使其康复归队。
抗战时期,随军来到这里的还有许多孩子,由于环境险恶,小孩子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徐向前委托王换于办起战地托儿所,一共收养了41位抗日战将的儿女,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其中包括陈沂、马楠的女儿和罗荣桓将军的儿子。
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王换于的4个亲生骨肉均因为营养不足先后夭折了,那时的王换于,对她的儿媳妇这样说:“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们的孩
子就吃粗的吧”!他的四个孩子说白了就是活活饿死了,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牺牲精神。
当时白铁华抬到她家时眼看就要断气了,王换于听说獾油拌头发灰能治好他,于是寒冬腊月天就挨家挨户寻找獾,熬成油,又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来烧成灰敷在了白铁华的身上,白铁华就是在王换于的精心照料下用了半年的时间康复归队了,回队之后的白铁华因为种种原因,竟然和王换于失去了联系,老人家十分挂念他,于是逢人必打听他的消息。
从1941年到1983年,在历经了42年后,当白铁华辗转得到消息,知道王换于一直在寻找他时,专程带着夫人从广州来到沂南看望王换于,一进家门口就跪下给王换于磕头,嘴里喊着“娘,孩儿对不住您!……”王换于一眼就认出了白铁华,当时的心里是又气又痛,又爱又恨,她上前搀起白铁华,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孩子,老妈已经是95岁的人了,念着你的一颗心,悬了42年哪!”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李桂芳突然接到联络员的命令:“天黑之后,部队要从这个地方过河。
为了节约时间,让你们在5个小时之内架一座桥。
”这可难住了李桂芳,齐腰深的河水,一二十米宽的河面,5个小时之内,又没有建桥材料,男人又都上了前线,只有这些妇女,怎么架桥?经过商量,终于诞生了一个独出心裁的计划:用门板当桥板,用人来当桥墩。
然后分头准备,并事先进行了试验。
大约晚上9点,华野的一支队伍朝河边走来。
李桂芳转身对妇女们喊道:“架桥!”话音未落,妇女们就按照顺序抬起门板朝冰冷的河里走去。
刹那间,一座人桥神速而奇迹般地出现在战士们面前。
看到突兀而现的桥,战士们都不忍心过,因为水里面是妇女呀,李桂芳站在凉气袭人的河水中,大声喊道:“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快过桥……”部队首长眼含热泪,朝身后的战士们大声喊道:“前边,是妇女们用身体为我们搭起的桥,一定要轻踩,慢走,走中间。
”战士们犹豫片刻,终于走上了这座人桥。
夜色中,虽然互相看不清面容,但战士们心中都明白,桥下是自己的姐妹,他们是踏着亲人的肩膀走向战场的,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是默默地、轻轻地、匆匆地从桥上走过……一分钟,两分钟……整整一个小时,一名战士,两名战士……整整一个部队。
战士的脚步声已经消失在炮声隆隆的前方,她们这32名妇女却被河水冻得周身麻木,牙齿直打颤,累得瘫倒在河岸边……有谁能想到,在这些妇女中,有的怀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生残疾,不能生育……。
这就是在孟良崮战役中,沂南“红嫂”用身体架起的通向胜利的火线桥。
天马山下的黄家峪村村长李在修,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生活很困难,全家6口人居住在两个团瓢里。
孟良崮战役期间,李在修把家中的粮食拿出来,给部队送去,部队做饭没有柴禾,他就拆了自家的团瓢,给部队烧火做饭,他说:
为了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俺连命都豁出去了。
支援前线,俺不怕倾家荡产!
在1940年,方兰亭家里住着八路军的一个班,由于没有粮食,她又不忍心看着战士们挨饿,就偷偷将自己的小女儿卖掉,换回20斤小米,回家之后,连夜做成熟饭给战士们吃。
战士们明明知道她家是没有粮食,于是就追问她说“大娘,咱家不是没有粮食了吗?您是哪来的饭?”起初,她不说,但是,在战士们的追问下,方兰亭说出了实情,“是她自己把小女儿卖掉,换回的20斤小米”,整个班的战士听完之后,哭着把党费凑起来,将她的女儿给赎了回来。
这在当年是军民鱼水情最好的诠释。
在1944年,部队急需补充兵员的时,大家都在观望,这个时候,一位非常年轻漂亮的姑娘,她叫梁怀玉,第一个站出来喊:“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他!”刘玉明第一个报名,随后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全村先后有11人报名参军。
后来,梁怀玉可守诺言,嫁给了第一个报名的参军的人。
在那个年代,一个姑娘为了革命的胜利,毅然把自己的婚姻幸福交给了党、交给了革命。
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不畏强敌,敢打必胜,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2800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9000多人光荣负伤,涌现出许多英模群体、战斗英雄和功臣,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的英名永远铭刻
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翼贞兰、公方莲。
勇往直前的李家才小车队,威震敌胆的徐敏山游击队,英勇机智的高金大队,敢打必胜的张秀海民兵连,称雄华东的朱富胜担架团,誉满鲁中的随军剧团
“最后一口粮,做的是军粮;最后一块布,做的是军装;最后一个儿子啊,送到了部队上。
”
陈毅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迟浩田为沂蒙红嫂题写了“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沂蒙、马牧池、常山庄、孟良崮……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声声泪字字血,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些故事充分体现了党、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故事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些故事警示我们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故事清醒的认识到时代赋予我们共产党员、新时期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这些故事更坚定了我们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
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够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人民军队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党和军队时时刻刻都赢得了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
事实不断证明,只要有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的党就永远立于不败地位,只要和人民群众永远保持鱼水之情,我们的革命事业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要时刻想着人民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某。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献出自己的全部,包括亲情,爱情甚至于生命,做到廉洁勤政,敬业奉献,时刻与矿党政保持高度一致,深入职工群众,加强与职工群众的联系,积极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和谐稳定做贡献。
201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