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刘天华(1895一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县人。刘天华是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愿意终身贡献于“国乐改进”的事业。他短暂的一生始终刻苦顽强地学习,他立志要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法使之更系统更科学。正是在这种艺术观的推动下,刘天华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将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推向了专业化的道路。
一、刘天华的民族器乐艺术观
刘天华对民族器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科学性和民族特性方面,有着自己极为可贵和独到的见解。对待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音乐,他认为:“国乐之在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新乐潮》1927.6),对于西洋音乐,如铜管乐、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知识等等,他是十分重视的,始终没有间断过学习,但他的态度是很明确的,认为“我们想介绍西乐,以为改进的辅助。”对于当前新文化的发展,刘天华先生总结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已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及到进步这两个字。”刘天华先生正是用这个科学的论断,指导了他一生的教学、创作过程。他说:“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所以,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否则,音乐为贵族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因此,他把自己“国乐改进”的志向,首先寄予二胡这种较能普及于民众的乐器。
二、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1.对二胡及其技法的改革
二胡也称胡琴或南胡,由胡琴发展而成。二胡一类弦乐器起源很早,远在千年以前的唐代,就有一种“奚琴”,其是当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算二胡的前身。随着元、明、清曲艺和戏曲的发展,马尾胡琴广泛应用,由于应用的不同和流行地域的不同,出现了板胡(亦称胡呼、大弦)、京胡、二胡(亦称嗡子、二鼓子)、四胡、坠胡等许多形制不同、音域不同、音色不同、名称不同、功能不同的品种,民族拉弦乐器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胡琴成了这个大家族的共同名称。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沿革,截至20世纪20年代前,二胡这件乐器一直流传于民间。此时的二胡仍无一定标准,在制作上又极不科学,因此二胡存在着音域不宽、音色不美、演奏技法单一、表现力差及定调随意等等缺点,故其在合奏、民歌小调及戏曲伴奏上均处于次要位置,由此可见二胡历尽上千年的演变,但发展的步子却是艰难而缓慢的。而使二胡艺术发生划时代飞跃的则是刘天华。
由于二胡自身存在诸多缺点,为了使它能适应舞台演奏的需要和新时代的要求,刘天华根据自己学习小提琴和琵琶的经验,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将琴筒由原来的圆形改为六角形,千斤至琴码的距离基本固定在46-48厘米之间,增长了琴杆的长度;在定弦法方面,他参考小提琴的方法将定弦音高固定,内弦为D,外弦为A,使二胡的音高和调性得以统一,改善了二胡的音响效果在琴弓的改革方面,他参考小提琴,设计了我国第一把改良的二胡弓子,这种弓子弓毛
平展,增加了和琴弦的接触面积,还可以随意调节松紧,而且比一般二胡弓子长,特别适合演奏作品中的长连音;在把位问题上,突破传统二胡把位的束缚,将原来的三把延展到了五把,扩大了音域,增强了二胡的表现力。并首次独创了若干二胡技巧和一整套系统的专用符号。在二胡的右手技巧方面,他在传统的分弓连弓基础上借鉴了小提琴的顿弓、颤弓;在左手技巧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吟、揉、绰、注、装饰、垫指基础上,吸收、融合了琵琶、三弦、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这种带有即兴性质的变奏首次应用于二胡演奏中,是二胡演奏法的一大突破。另外,刘天华先生对琵琶和古琴的泛音表现手法也比较推崇,他认为凡弦乐器均能发“散、按、泛”三声,为三种音色以泛音最为清越,若弃而不用,未免可惜。因此,在二胡曲《闲居吟》中首次运用了泛音演奏,“造成几处深远清妙之意境,为胡琴别开一声面”。泛音的成功运用为二胡的演奏技巧增添了新的色彩,是刘天华在二胡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谱例如下: 此外,刘天华先生还根据宋朝沈括著作《梦溪笔谈》中所提到的“稽琴一弦格”,参考小提琴用一根弦演奏乐曲的手法特点,创作了我国30年代的“胡琴一弦格”乐曲《独弦操》,此曲就是利用二胡内弦的特点,并显示二胡在一根弦上的技巧而进行写作的。谱例如下:
从器乐改革到技法创新,在刘天华先生的努力下,二胡这一地位“低微”的民间乐器一跃成为国乐舞台上的主角。
刘天华以其毕生的努力,通过创作、演奏、教学及理论研究的长期实践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在二胡方面,其贡献尤为突出,借用其兄刘半农在《书亡弟天华遗影后》中的话来总结是: “二胡地本庸微,自有天华乃登上品。西欧人士有聆天华之乐者,叹言:‘微此君,将不知中国之有乐!’此虽过誉乎,亦十得八九矣”。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刘天华先生.人民音乐,1980(6):32-36.
[2]许多军.承中鉴西博采群芳咸宁音乐学报第24卷第4期2004年8月.
[3]龙玉兰.刘天华与二胡艺术韶关学院学报第24卷第4期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