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形象看丁玲创作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从女性形象看丁玲创作的变化
[摘要]丁玲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莎菲、贞贞、陆萍、黑妮等一系列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之间既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又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并且均与丁玲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这些女性形象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与不同的性格特征,形成了丁玲小说最具美学价值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作家之一,丁玲早期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曾经给五四文坛带来了震撼,后来又因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女性形象,如莎菲、贞贞、陆萍、黑妮等。细读她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丁玲总是从性别温情和性别体贴的角度关注笔下的女性,这一点也构成了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之间一种内在的联系,但是,因为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女性形象之间又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同时,因为和丁玲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我们还能深深感受到丁玲在创作时溶入的个人情感。因此,我们不妨从女性形象这一角度,来分析丁玲的小说创作。
《莎菲女士的日记》创作于1927年秋,是丁玲早期的代表作品。莎菲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对自我性心理的大胆言说。莎菲是有着强烈的生理欲望的生命个体,她以自我为中心,渴望享受生活,渴望男性的拥抱和爱抚,虽然偶尔也会懊恼自己不像个“正经女人”,但她依然无所顾忌。女性的性觉醒、性敏感、性体验,第一次在文学中得到集中表现。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莎菲性意识的、或者说性别意识的觉醒,是封建专制之下的女性觉醒的重要内容,莎菲的行动具有反抗专制和传统文化、争取人尤其是女性的正当权利的意义。丁玲因此被视为女性主义者,而莎菲这一形象也带上了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第二,在灵与肉的冲突中的大胆追求。作品中,莎菲在爱情上追求的是“灵与肉”的和谐统一。这使得莎菲从心里看不起不懂得爱的技巧的苇弟,并明了地拒绝了他的求爱。而对于“丰仪”迷人的美男子凌吉士,她一方面为他那高贵的风度所倾倒;另一方面,当她了解凌吉士可怜的思想和卑劣的灵魂时,她又悔恨未能拒绝他落在她发际的那些热吻,并转而诅
咒自己。莎菲这个人物的最大特征,
是剧烈的内心矛盾和斗争。作品的价
值,也在于莎菲内心矛盾冲突的独特
性、新颖性和深度。正是在这部作品
里,丁玲把女性的内心深度、女性身
上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女性身上的文
化积淀和世代相传的信息,挖掘得相
当深入。
第三、自我价值的肯定。经过反
反复复的期待、渴望和克制,莎菲所
想的东西,终于得到了。这是莎菲一
直盼望的,甚至在这情欲中“瓦解”
也愿意。然而莎菲在得到凌吉士吻的
顷刻,体验到的不是满足、幸福、陶
醉和快乐,而是失望和恶心。显然,
丁玲通过莎菲的失望表明“完全癫狂
于男人仪表”是不足取的。莎菲最终
忏悔了,因而也得救了。
作者丁玲与作品女主角莎菲之间,
显然是有距离的。但是,我们要看到,
丁玲对莎菲是非常理解的,而且理解
得相当深刻,尽管她对莎菲所持的态
度是批判性的。可以这么说,作品所
描写的莎菲这段生活与思想,在一定
程度上包含着丁玲对于自己以及女友
们生活与思想的观察和思考。这其实
也就反映了丁玲写《莎菲女士的日记》
的理由:把自己从癫狂于男人仪表的
“蔷薇色的温柔的梦幻里”解放出来。
如果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是柔
婉细腻,心理描写跌宕起伏的话,那
么在1940年底创作的《我在霞村的时
候》这部作品的风格则是冷静、深隽。
作品中,贞贞的身体成为残暴日
军蹂躏的对象,而我方则利用它去获
取绝密的情报。这种事情让贞贞身体
上遭到极大的摧残,但是,更使她心
理上蒙受极大创伤的是她回到村里所
受到的歧视。于是,贞贞这一形象具
有了这样三重内涵:其一,为革命牺
牲自我,她觉得光荣而坦然。其二,
女性贞操的丧失又使贞贞无法摆脱传
统道德观念的束缚:自己“是一个不
干净的人了”。其三,既认同传统又反
抗传统。她对恋人的拒绝,不仅源于
贞操被毁的“不配”心理,更源于她
的反抗意识——不需要任何人怜悯、
也不怜悯任何人的反抗个性。作家王
蒙被贞贞这个形象放射出的个性光芒
所震撼:“少年时代我读了《我在霞村
的时候》,贞贞的形象让我看傻了,原
来一个女性可以是那么屈辱、苦难、英
勇、善良、无助、热烈、尊严而且光明”。
对贞贞性格的塑造,关键在于作
者捕捉到的是一个孤独痛苦然而又自
尊倔强的灵魂。丁玲将贞贞置放于落
后的乡村文化氛围中,表现她的苦闷
与孤独、希冀与追求。值得注意的是,
小说中的“我”能透过贞贞表面的“冷”
与“硬”,发觉贞贞内心深处的东西:
贞贞的眼睛,“像两扇在夏天的野外屋
宇里的洞开的窗子,是那么坦白,没
有尘垢”;贞贞是“那种有热情、有血
肉、有快乐、有忧愁,却又是明朗的
性格”;贞贞的憧憬,“到了××,还另
有一番新的气象。我还可以再重新做
一个人”。对于贞贞,冯雪峰曾经这样
描述:“这灵魂遭受着破坏和极大的损
伤,但就在被破坏和损伤中展开她的
像反射于沙漠上面似的那种光,清水
似的清,刚刚被暴风刮过了以后的沙
地似的那般广;而从她身内又不断地
在生长出新的东西来,那可是更非庸
庸俗俗和温温暾暾的人们所再能挨近
去的新的力量和新的生命。”冯雪峰没
有提到丁玲的历史与贞贞的关系,但
他显然是把贞贞当成丁玲来读的。事
实上,贞贞取名“贞贞”就蕴含着她
的“贞洁”,她的肉体虽遭到不堪忍受
的侮辱,但她的灵魂却是“贞洁”和
“高尚”的。丁玲之所以能够这样出神
如化地刻画贞贞,与她自己曾有着与
贞贞同样被敌人掳过的经历相关,她
们都拥有同样噩梦般的记忆,体验着
回来之后相同的压抑感。她用自己的
创作来吁请世人抛弃世俗的偏见,给
迷失者或不幸者重新做人的机会,同
时她也在刻画贞贞的过程中,寻找自
己前进的道路。难怪有学者这样评判:
“与其说丁玲关注的是贞贞,不如说丁
玲关注的是自己,是同自己一样遭受
过不幸命运的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
说,贞贞的遭遇反映了丁玲的感受,贞
贞的命运中有着丁玲的影子,这就使
得她产生了共鸣,发生了同质同构的
契合,因而写得凄婉动人。”
政治上的失意让丁玲能够更加客
观、细致地审视解放区存在的不足之
邓玉久
从女性形象看丁玲创作的变化邓玉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