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文献综述】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丁玲是个具有独立自我意识、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
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特别是“五四”时期,兴起女性自我解放的思想,女性自我意识大觉醒。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以冰心、庐隐、凌叔华、冯沅君等为代表的“五四”女作家群。
她们的作品均对女性的婚恋、自由和平等表现出极大热情,塑造了多种新式女性形象。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尤其引人注目,她早期的作品,如《梦珂》、《阿毛姑娘》、《莎菲女士的日记》等,表达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之后所产生的精神危机。
丁玲的作品表达了一种超前的女性主义观。
前辈学者对小说中的进步女性观的研究,大致从以下几个方向切入:一,对作者丁玲生平际遇及其思想渊源进行探究,从而推导出丁玲早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进步女性观,不是虚幻的产物,而是有着坚实的现实依据。
如茅盾在《女作家丁玲》所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所显示的作家丁玲女士是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大胆流露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爱情的追求。
追求精神和肉体相统一的爱情。
弄清当时思想潮流的趋势及其基本特征,弄清丁玲对于这一潮流的真正态度,她表达的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独特的女性观,以及她以何种方式与之发生关系,对于丁玲早期作品的研究,意义重大。
丁玲的早期作品以女性心理独白为主要叙述方式,以女人的身份写女人,细腻、委婉,却不乏热情。
就像丁玲在《丁玲文集》中说:“因为我自己是女人,对于女人的弱点,比较明了一点。
”丁玲善于心理描写,表现个人的心路历程,这与她本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家庭背景有关。
她从小寄人篱下但由于母亲的勤奋与努力,她基本衣食无忧,不用为生活发愁,四处求学也丰富了她的人生历练。
这一切造就了丁玲的个性特征:一方面是独立与自我、自主;另一方面则是躁动与茫然、孤独。
丁玲自己总结道:“我那时的思想正是非常混乱的时候,有着极端的反叛情绪,……走入孤独的愤葱、挣扎和痛苦。
丁玲笔下早期知识女性的形象
丁玲笔下早期知识女性的形象丁玲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她在早期作品中,以细腻敏感的笔触,刻画了一群知识女性形象。
从梦珂到莎菲,再到伊萨等人,真实的再现了20世纪三十年代,走入社会的知识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寻找生活出路,虽有抗争却屡受失败,因而迷茫无助的历程。
本文主要以作品《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论述丁玲早期文学创作中知识女性的形象特征。
一、追求个性解放,富有反叛精神。
梦珂是丁玲创作出来的第一个知识女性。
她怀着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农村来到上海求学,然而在三年级时,她因怒斥调戏女模特的教员而被迫离校。
一个乡下女生,完全可以压制内心的愤慨,对学校发生的一切恶行置之不理。
但富有正义感的她,看不惯并且敢于横眉冷对,反叛精神跃然纸上,突显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的正气、骨气、志气。
离开学校的梦珂来到姑母家里,可她很快发现,这个看似文明的资产阶级家庭,也是一个充斥着丑恶和欺骗的牢笼。
虽然能得到物质上的享受,但个性、人格、自我的价值在哪里呢?尤其是她为之付出感情的二表哥,表面温情脉脉,是“真正的”文明人,实质虚伪。
看不惯庸俗的梦珂,毅然离开了姑母家。
走入社会的梦珂,为了生存选择当一名电影演员。
在纸迷金醉的大上海,梦珂用她的隐忍适应着周围的粗俗。
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该跳出这个火坑,却还是选择留下。
这和她个性强烈是分不开的:她自尊心强、性格倔强,因此不向姑母借钱;接受大城市文明熏陶的她,更是不愿再回到落后的农村。
从学校到姑妈家、再到社会,环境一个比一个恶劣。
我们看到梦珂从正义勇敢、敢于反抗走向接受、隐忍,直至随波逐流。
在繁华的上海,她无疑会最快接受到文明的洗礼,可她的个性解放、反叛精神只是个人意识,她最终敌不过整个社会的黑暗,为生活所迫去做一个任人摆布的演员。
从这一点看,梦珂形象的现实意义更强,当代中国的广大妇女,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为青年女性,特别是农村知识女性提供了广大的就业空间。
一大批知识青年离年农村,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大潮。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她早期主要以新型现代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里,蕴含了追求个性独立,与男权社会进行积极抗争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中国新女性所特有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环境,同时她敢于打破男权社会的束缚,勇敢地写出了女性审视下的男性形象,洋溢着鲜明而浓厚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丁玲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心理和目光关注着女性的成长,她力图冲破男权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其作品是中国现代女性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之路。
她早期的小说,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岁暮》、《小火轮上》、《阿毛姑娘》、《韦护》《一九三0春上海》等。
她以细腻而又大胆热烈的笔触,展现了新女性的自我觉醒之路,径直表现郁闷氛围中青年女性的痛苦挣扎过程,塑造出一系列深刻而又经典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迥然不同于男权社会下的男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是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是真正的“本色女性写真”。
她用女性所独有的心理和笔触,创作了真正意义的女性小说。
一、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男性历来是作为社会的中心,他们拥有主动权和创造权。
中国传统女性往往是被动和懦弱的,丧失了自由说话的权利和能力,成为沉默、压抑自我意识的女子。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反封建成为主流思想,中国女性有幸获得了“人”的地位,得到了初步的解放。
然而,她们还未真正解放,因为她们没有从性别角色的层面来认识和体现自身的价值。
丁玲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她以独到的眼光,透视中国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存环境,敏锐地看到中国女性在男女两性之间遭遇了极大的不平等。
因此,丁玲从女性的视角去透射、观察男性,把男性作为女性文化所观照的对象,以一种“女性自我角色的确认”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形象,凸显新知识女性的叛逆性格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正确认识。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作者:陈思蓉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在丁玲的创作中,塑造出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丁玲小说;女性形象;探讨在1928年,丁玲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当时的文坛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后,她塑造出了大量孤独、叛逆的女性形象,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其女性形象的塑造存在差异,但是都有共性。
一、现代知识女性认知个性的觉醒丁玲的作品大部分中没有优雅唯美的情调呈现,其创作的作品中刻画出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莎菲”女士更是在心灵上承受着时代苦楚伤痕的青年女性的代表人。
“莎菲女士是‘五四’之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爱情上的矛盾心理的象征!”这是矛盾给出的形容评价,中岛碧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曾这样说过:在关于年轻男女的情感上,丁玲表达的内容比起当时不论男女中任何一位作家都要精辟和有劲。
更加说明,丁玲在小说中大胆描写女主人公探求爱意义及向往恋爱自由,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也是第一位女作家提出这样的言论。
他还表明,丁玲是近代史中第一个以明确提出人们的关系及女性的本质存在的意义问题的女作家。
在说明这些问题时,她既没有从平时的政治妇女得到解放,又没有在社会中妇女得到应有的权力中体现,对于这些问题她自身也没有完全认识到,只是具有人向往自由的精神和感性的解放。
对她的评说尽管各有不同,但这也足以说明丁玲是以最为新颖的角度来塑造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站在女性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主人公内心的苦楚和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二、现代女性仿徨与苦闷的心理揭示《在黑暗中》是丁玲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由开明书店出版,其中包括《梦坷》、《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暑假中》、《阿毛姑娘》等四篇比较有名的作品。
“黑暗”充分说明了莎菲对城市、对社会的痛恨之处。
莎菲不断搬迁住处,她认识的男性不仅庸俗而且市侩,所有的感情都是虚情假意,存在的爱情是那么的虚伪,面对这样的环境,女性的存在就是一种痛苦并且没有自由的,这样环境的存在就会使自我意识反思减弱,让人们对自身进行自我审视,扩大了精神开发成长的空间。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
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
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
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
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哲 、 行侠 、 者 、 女特 点集于 一身 , 独 弱 淑 卑 贱 与 高 贵 集 于 一 身 ” 她 早 期 的小 说 , 。 如
《 珂 》《 毛姑娘》 《 暑假 中》《 梦 、阿 、在 、 自杀
日记》 《 、莎菲女士的 日记》 , 等 以女性内心
陈独秀 的《 的妇女 解放观 》胡适 的《 我 , 易
生 主 义 》 《 操 问 题 》 鲁 迅 的 《 的 贞 、贞 , 我 烈 观 》 出女 性 自我 解 放 的思 想 。在 这 种 提
思 想 的影 响 下 , 出现 了 以冰 心 、 隐 、 叔 庐 凌
情 感 的 肯定 。 莎 菲 女 士 的 日记 》 《 中的 莎 菲 大 胆 流 露 出 对 自我 的肯 定 和 对 爱 情 的 追 求 。 菲 追 寻 地说 :是 的 , 了解 我 自己 , 莎 “ 我
女 性 意 识 首 先 是 女 性 对 自我 欲 望 与
象 的 审视 与 反 思 。 《 珂》 《 毛姑 娘 》 在 梦 、阿 、 《 菲 女 士 的 日记 》 作 品 中 , 性 形 象 不 莎 等 男 再 显得 高 大 、 伟 , 而显 得有 点猥 琐 、 俊 反 矮
小 、 乏 责 任 感 . 的甚 至 成 为 女 性 戏 弄 缺 有
不 过 是 一 个 女 性 十 足 的 人 , 人 只 把 心 思 女
的对 象 。作 者 主要 刻 画 了两 类 男 性 : 类 一
男 性 以 苇弟 为代 表 。 类 男 性 身 上 显 示 出 这 女 性 化 的特 征 。他 们 多 愁 善 感 , 有 一 颗 虽 善 良 的心 , 缺 乏 博 得 女 性倾 慕 的伟 岸 身 却 躯 ; 一 类男性 以凌吉 士为代表 , 类 男 另 这 性 虽具有非凡 的外表 ,他 , 生人 , “ 这 我将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昏地倒上了床, 不久便昏昏地迷睡过去 了”。 《日》中的伊萨,“熹微的晨光刚把窗 上的玻璃变白的时候,在床上睡还不久的 伊萨便醒了。 这是一个二十岁上下,早就 失去了天真的女人,脸色因为太缺少阳光 的缘故,已由黄转成苍白,简直是病态的 颜色了”。 同性恋是莎菲女士们对抗社会 生存秩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莎菲女士 日记》中的莎菲:“为了蕴姊千依百顺地疼 我,我便装病躺在床上不肯起来。 为了想 蕴姊抚摩我,我伏在桌上想到一些小不满 意的事而哼哼唧唧地哭。 ”莎菲女士的同 性恋生活方式是她们在理想之爱不能实 现而出现的扭曲、反常的生活状态。
女性意识首先是女性对自我欲望与 情感的肯定。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 大胆流露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爱情的追 求。 莎菲追寻地说:“是的,我了解我自己, 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人,女人只把心思 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 我要占有 他。 我要他无条件地献上他的心,跪着求
拆书-浅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丁玲,一个出生在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
是中国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之所以称丁玲为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文学的开创者是因为她在半个世纪里始终关注着妇女的命运、关心她们的苦难与不幸、希望与理想、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上的追求,并由此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一条几条主线,急遽的反观女性世界,且也继承了郁达夫的抒情剧作的传统,描写男同志的精神苦闷和叛逆性格,成为了成年人女性文学当中不可不提的人物。
丁玲的笔下,显露出来出现了莎菲女士和她的一群姐妹们—梦珂、曼贞、啊毛、贞贞等等具有代表性的反面人物。
她们是丁玲20世纪30年代前后创作出的成年人男性形象,她们的出现,让丁玲的小说更加富有情趣和情感,她们的消失引领主线,使小说更加富有情节曲折性。
20世纪的中国女性作家,在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冒起出来的凌叔华、冰心、冯阮君等,她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十分关心妇女的命运,在她们各自的创作中,都写过女性对婚姻自主,对谈恋爱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对煎熬妇女个性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批判,但她们都没有丁玲的大胆,凌厉。
就正如沈从文老先生所言:“丁玲女士的作品,给人趣味,给人感动,把前一时几个女作家所有的爱好者的兴味与方向皆扭转了”。
可见,萧军笔下的女性形象于先前一般女作家来说,已经是一种超越。
此后,在三四十年代,丁玲的女性形象不仅继续猛烈抨击着封建主义的遗毒和旧习,她们一路到底地批判阻碍妇女彻底解放的封建注意哲学思想思想文化,同时,她们也中其从个性主义的倔强中走出来,青年人的意识更趋成熟,并有由小我迈向社会非常大我,展现阶级解放民族斗争中,已成成为一批比男人更坚毅的战士。
一、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时带着点心智悲剧的色彩莎菲,是丁玲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笔下的主人公,更是具有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丁玲代表性的一名女性形象。
莎菲是五四浪潮中东方红的叛逆女性,痛恨和蔑视一切,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内容摘要]丁玲早期的小说塑造了梦珂、莎菲等一系列五四知识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觉醒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新文学史中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话语的建构者,她追求理想自我与和谐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是个悲剧人物。
本文通过分析莎菲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揭示丁玲早期小说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莎菲;反叛;自我意识;女性话语;悲剧色彩20世纪20年代末期,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登上文坛,她的出现犹如明星般照亮中国文学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绚烂。
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关怀中国妇女解放,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从而也造就了丁玲小说在探索妇女解放问题上最有价值的特色,如刘思谦所说的,“女性意识到了这里,才不仅从封建之父的庞大身影中决裂出来,而且开始从‘五四’女儿的两性精神同盟中分离出来,成长为独立的性别主体意识。
”①其发表于1928年2月的《小说月报》上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日记》)震动整个文艺界,《日记》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大胆暴露主人公的性欲心理,使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挑战。
一、叛逆的绝叫者无论是亚当的肋骨所创造的夏娃,还是“好奇害死猫”的潘多拉,亦或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奔月嫦娥,在这些故事里,女性是卑微可耻的,她们自私、轻率、撒谎、虚荣、忘恩负义、不可理喻。
回顾女性几千年来“被书写”的历史,“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女性自身被抹杀了,并且这种抹杀本身也被掩盖了。
于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能指向任何的所指,又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
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
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以“女性”为题材,探讨了女性的境遇、性别意识以及社会地位,展现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和意识。
本文旨在探讨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明确她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涵。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境遇往往是困境。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丁玲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她们不仅要承受来自男性的压迫和霸凌,还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种种不公。
而在《赵一曼》中,丁玲则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揭示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痛苦和无奈。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丁玲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弱势群体的情怀,展现出她对女性境遇的深刻洞察和关怀之情。
在丁玲的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性别意识得到了深刻的探讨。
在《水》中,丁玲通过女性的视角,揭示了女性对于性的渴望和对于性别认同的思考,她通过女主人公对于性的感悟,展现了女性对于性别角色的反思与认知。
而在《闲话赠予诗人朋友》中,丁玲则以女性作为文学创造者的身份,探讨了女性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和存在感,呼吁女性应当争取自己的文学权益,展现了女性担当和自立自强的形象。
这些作品中,丁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对于性别的思考和认知,展现了她对于女性性别意识的关注和反思。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女性为切入点,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境遇,同时深刻探讨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追求。
通过对丁玲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对于女性境遇的关注和思考,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对于女性自我解放和自我成长的呼吁与探索。
丁玲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不仅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是我们在当下社会需要深入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经受了“五四”落潮期的痛苦之后登上了文坛,其作品一开始就浸透着强烈的时代意识,从梦苛、莎菲,到丽嘉、美琳,她用闪耀着个性光辉的作品,为读者揭示了中国女性在觉醒时的种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女性精神性格。
关键词:丁玲早期女性意识孤独彷徨苦闷个性解放女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凭借着其独特的气质在文坛上熠熠光彩。
提到女性文学,不可避免地要点出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
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一、丁玲早期作品的主题从1927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左联是丁玲创作的早期,在这一时期她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对知识女性的刻画尤为出色,涌现出一批“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1]。
丁玲早期作品从个性解放的角度出发,同时深感中国妇女千百年来的受压抑和这种压抑的实际不可征服,因而其笔下的女性主要表现出一种偏执的女性优势心理,一种盲目反叛社会、反叛生活、反叛男性的情绪。
莎菲、梦珂等都是丁玲这种心理情绪支配下的人物,她们挣扎在乏味的生活里,想争得生活的支配权,不承认自己比男人低下,深感社会对女子的不公平——欺凌和歧视及女子自身奋斗的孤身无援,满含着倔强,与强大的黑暗势力相抗争。
所以她们不仅鄙视虚伪的社会,也鄙视怯懦的男性,鄙视一切旧有的价值观念。
从《梦珂》、《暑假中》等作品来看,其小说主人公主要是一批“五四”退潮期的女性,她们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否定和怀疑着畸形的社会,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感到失望,内心世界扭曲,对自己的生存充满危机感。
同时,现代都市并没有给个性觉醒后的这些“莎菲们”提供更为适宜的生存空间,反而是新的无路可走的孤独。
这群女性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即“叛逆后的孤独”。
正如龙泉明所说,“五四潮退以后,中国现代作家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孤独和痛苦……丁玲早期的作品也勾勒出一个个孤独感伤的心灵世界,从中映现出作家灵魂的痛苦搏斗及其在人生道路上踟蹰徘徊、苦苦探求的身影。
浅析丁玲菲女士日记中莎菲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菲女士日记中莎菲的女性形象摘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丁玲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她对于人物命运的悲伤和欢乐,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更加深刻的了解人物的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塑造了许多性格各不同具有代表的的女性形象。
《莎菲女士日记》中的莎菲就是一个典型的新女性形象代表。
本文我将从莎菲的性格中的温柔善良和傲娇,孤独骨子里的坚强和固执,内心敏感而情感丰富,愤世厌俗而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等多方面对莎菲这一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莎菲的形象内心的孤独和矛盾性格上的温柔和善良不拘小节欲擒故纵自我意识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人。
现代女作家、散文家。
爱情、文学和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个主题。
在生命的尽头,丁玲最最放下的就还是爱情。
她对丈夫陈明说: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
丁玲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她的这一生都跟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紧紧相联系。
她在早在1928年发表了《莎菲女士日记》因此走向了文坛,表现出“五·四”运动后年轻的知识分子的从痛苦的追求和痛苦中挣脱出来,在社会上引发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丁玲不是一个寂寞的作家,同时她也是一个不甘于寂寞的女作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文学思潮运动中,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大家面前。
丁玲的作品具有很深的时代的烙印,非常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物悲惨命运,人生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
丁玲的作品对当时女性的命运赋予了很大的关注,并对每个女性形象的内心情感世界都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分析。
《莎菲女士日记》是丁玲创作的早期的代表作品,莎菲是该作品的经典形象,同时这一形象也代表了“五四”退潮后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孤独的知识女性的典范,也表现出五四远动后觉醒的知识分子的痛苦与追求,在当时也引起了极大地社会反响。
这篇小说中塑造了云霖、苇弟、毓芳、凌吉士等依然完全沉浸在旧的封建时代阴影下的典型人物,与莎菲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加深刻的反映了莎菲内心的孤独,这些人物的塑造成功地把莎菲变成了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一个女人,甚至几乎将莎菲逼到悬崖边上。
从丁玲作品看女性解放
从丁玲作品看新女性及女性解放趋势张筱星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我们呈示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
对社会的反叛与抗争、对自由的渴望与追寻是她们的精神内核。
她们共同造就了丁玲小说的创作成就,并以自身的个性特征给丁玲小说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即从丁玲的作品中发现近代女性的变化及新时期的女性解放现象。
【关键词】丁玲近代文学新思想女性解放绪论丁玲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里,一直关注着中国妇女问题,这或许缘于她母亲的影响和她特殊的童年经历。
在女权主义视野下,丁玲的作品对女性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外在的社会世界中模糊性别差异以及赋予女人以社会中人的属性,旨在呼吁女性去争取与男人平等的生存权利。
同时在内在的女性世界中凸显女性性别特性,强调女性自身的价值,旨在享受社会赋予女人与男人平等的权利之外,在意识上也要得到真正的觉醒,对女性自身的价值有自觉的认可,以此来达到妇女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她通过《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韦护》《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塑造了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丽嘉、贞贞、玛丽、母亲、黑妮等。
她们各有各特点,化为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新女性形象。
一、丁玲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丁玲是“五四”以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她以第一个革命女作家的姿态,打破了冰心、庐隐等因思想创作上的某种停滞所带来的沉寂,“理解女人”成为丁玲小说的一个独特而举足轻重的女权意识主题。
作者一贯独立思考女性的生活遭遇,借用一支善于描写女性的笔,给读者带来一种细腻、大胆而有富有饱满感情的刻画人物复杂心理的特色。
丁玲塑造的莎菲、梦珂、母亲、玛丽时代女性,无疑是占据着现代小说人物画廊的重要位置的。
(一)早期小说作品1927年秋,丁玲以处女作《梦珂》的发表开始登上文坛。
一代新女性的觉醒与成长自此展开。
梦珂是一个追求新理想、新出路的走出旧家庭的年轻女性,面对时代的“新风潮”,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影响在她的心里产生了激荡与冲撞,传统道德观在她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印记。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主义分析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主义分析论文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性别写作和女权叙事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
在她早期主要以充满现代意识的青春女性为主人公的诸多小说作品里,洋溢着鲜明而浓厚的性别意识和女权思想,这些作品直到今天也堪称女性主义文学的优秀文本和典范之作,并产生了持久不衰的文学、文化和社会影响。
论文关键词:丁玲早期小说性别写作女性主义“丁玲是一位女权主义者,而不是简单地以妇女为题材的作家。
〞①这是美国学者、著名丁玲研究专家白露在其重要论文?〈三八节有感〉和丁玲的女权主义在她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在当时极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白露还认为丁玲发表于一九四二年的?“三八节〞有感?为中国第一篇女权宣言。
其实,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丁玲主要以新型青春女性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里,就已经蕴含了丰富而突显的性别意识和女权思想,这些小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称得上是女性主义文学的优秀文本和典范之作。
丁玲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和深远的文学影响,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顶峰。
丁玲不仅是女性人格尊严的积极维护者,女性主义文本的热情写作者,更是女权思想的无畏实践者,她那些散发着无穷思想、艺术魅力的女性主义文本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探索和生命历程,对我们今天女性的文学实践、社会实践和人生追求,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影响和无限的启迪意义。
以性爱、情欲为生理根底的两性爱情是人类最鲜艳的生命之花蕊,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妙、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对理想爱情的孜孜以求,是人类最本能、最本质的生命欲求和人生内容。
然而,由于几千年封建传统的束缚,备受男权压迫、统治的女性因重重纲常伦理的非人性的禁锢和束缚,很少有人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她们被男权社会规定为“第二性〞;被视为“花瓶〞、“玩偶〞,甚至送人的“礼物〞;她们最主要被当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她们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要恪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贞操贞烈的所谓妇德,必须从一而终。
论《荷花淀》中的女性形象
论《荷花淀》中的女性形象《荷花淀》是中国现代作家丁玲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苏小姐的坚强与懦弱、冷漠与温情等多重性格特征。
苏小姐是小说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她是一位富有家庭的千金小姐,但在小说中她却展现出了与其出身相符合的的坚强意志和独立精神。
她不愿依附于男人,宁愿养条狗为伴。
她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坚定的追求,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渴望在社会上有所建树。
她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传统的女性角色所束缚,表现出一种现代女性的姿态。
在坚强中,她也有着懦弱之处。
在小说中,她曾经多次被自己的情感所困扰,对男人的渴望让她情感的世界变得复杂而迷茫。
她对自己的感情充满矛盾和挣扎,一方面表现出冷漠和疏离,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爱情的滋润。
尤其是对待“玲光”的感情,她犹豫不决,内心深处既希望得到他的宠爱,又怕失去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这种矛盾的情感上的挣扎让她显得更加真实和复杂。
在小说中还有其他一些女性形象通过对比和衬托,进一步展现了苏小姐的特点。
苏小姐的舅妈们是传统的富家女身份的代表,她们虽然过着物质富足的生活,但却沉浸于虚荣和权利的追逐中,对于苏小姐的追求和独立精神无法理解。
她们对苏小姐的压迫和对她的恶言相向,使得苏小姐对传统的婚姻观和家庭观产生了更深的反感和警觉。
在《荷花淀》这篇小说中,通过苏小姐和其他女性形象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女性形象的多样性。
苏小姐既是坚强独立的现代女性,又有着情感上的挣扎和矛盾。
她通过对待爱和婚姻的选择,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不屑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丁玲使得小说更加生动真实,同时也对旧时代的女性境遇和现代女性的价值观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尤以女性小说最为重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韦护》、《水》、《田家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文学作品女性人物形象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
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
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女性,是美的尘世的化身。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她的作品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女性意识的展现上。
本文将从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这一角度,来分析丁玲如何表现女性的角色,在社会中展现女性的形象,以及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首先,在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女性的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人性的深度,她们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生育责任。
小说主人公的母亲邱丽英和农村女工小红都是独立,能够自主生活和工作的女性,她们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
在丁玲的描写中,女性不再是传统家庭的影子,而是能够在社会中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尊重的人。
其次,在丁玲的作品中,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是很突出的。
丁玲的小说《庐山谣》中,女性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父母和婚姻安排的角色。
小说中的女主角澄澜,可以拒绝逼婚和跟随男子的命运,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独立思考,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永远的幸福。
通过澄澜的形象,丁玲表现了女性对自己人生的把握和掌控、对自己命运的主动选择和引导、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希望和信仰。
最后,丁玲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独立性,也呼吁了女性的权利和尊重。
在丁玲的小说《水浒传》中,女性的形象往往是受到质疑、压迫和歧视的。
丁玲通过这样的描写揭示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男女不平等现象的种种弊端和危害。
她呼吁社会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她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和意识去生活和改变社会。
总体来说,丁玲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多样、丰富和立体的,她们有自己的人格和追求,同时也面临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丁玲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以及女性价值观念的日新月异,呼吁读者关注女性权利和尊重女性,让女性追求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鲜明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她塑造了一大批性格独具的女性形象。
本文从丁玲笔下早期女性的时代意识的角度来展开论述,从而展现一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丁玲;女性主体意识;时代新女性;时代特色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虽然被封建社会严酷无情的礼教压制了几千年,但当个性解放之风开始吹拂女性心灵之时,女性的创造力和主体意识随即像火山喷发似的喷涌而出,显示出自身的特色。
五四狂飙突进的个性解放之风唤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女性作家,但这些女作家却没有一个人敢于从女性自身的性欲追求角度描写时代女性的觉醒,她们笔下的爱情大都是一种“有爱无性”的爱情,而这样的女性形象最终不能不被丁玲笔下那彻底新进的时代新女性形象所代替。
正如王蒙先生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一文中写到:“她笔下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比同时代其他作家写过的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也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
”丁玲第一次用真正的独立女性意识写作,第一次正视了女性自身的追求与渴望,对女性心理的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她早期笔下的女性形象:梦珂、莎菲、伊萨等,她们有的孤独倨傲,有的外冷内热,有的失落悲观,有的迷惘彷徨,有的外柔内刚,有的坚忍不拔,有的执着勇敢,她们无一不在寻找自己的社会地位、作用和价值:无一不有着追求独立、向往未来的精神;无一不有着将“人”与“女人”统一起来,追求性别平等的意识。
正是这些杰出的女性形象使得丁玲成为关注女性命运的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家。
女性意识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一)社会中女性的悲剧——《梦珂》丁玲在其处女作《梦珂》中塑造了梦珂这一艺术形象,真挚的父爱与无暇的友情培养了梦珂天真开朗、狂放不羁的性情,曾经躲在山洞里偷偷读《西厢记》的梦珂,曾经“像父亲一样狂放的笑”的梦珂,曾经和父亲一起说梦话的梦珂是如此的令人喜爱与欣羡。
丁玲小说三个不同时期女性形象浅析
丁玲小说三个不同时期女性形象浅析丁玲小说三个不同时期女性形象浅析摘要:述了丁玲在上世纪20、30、40这三个不同年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其中以梦珂、莎菲、丽嘉到贞贞、陆萍等女性形象的塑造为代表,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丁玲这三个时期的作品。
但综观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却不止文中所述诸方面,而所论述之各方面,也仅供以后的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丁玲;三个时期;三种女性一、苦闷叛逆的20年代1927年丁玲初登文坛。
第一代五四女作家创作相继陷入沉寂,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如晴天霹雳,给文坛带来了不小的惊异和兴奋。
1928年冬天,丁玲发表了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是具有较高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的典型代表。
在这部小说中,丁玲生动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复杂、微妙、矛盾的恋爱的心理,这是一个五四运动后追求个性解放、自由,追求所谓的真正爱情的女性形象,一个在革命低潮时失落在个人追求里,对生活感到悲观,甚至绝望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作家。
莎菲孤高自傲、愤世嫉俗。
她摆脱了封建束缚,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美好生活,她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恋爱上,把恋爱视为生活中的唯一的“大业”。
她疯狂的恋上凌吉士,但又逐渐发现凌吉士的卑劣的灵魂,他倾慕他的丰仪,接受他的“爱”的表示,而后又鄙视自己。
就这样,在灵与肉、爱与恶纠葛厮杀中,她却陷入更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梦想的破灭,使莎菲由追求爱情转为怀疑爱情。
更而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直至最后发出痛的绝叫:“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莎菲甚至可以说带有丁玲自我表达的愿望及动因,以莎菲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大革命前后城市小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客观反映,而且也是丁玲本人自我的表现。
她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理想天地中,在个人情感的天地里挣扎,固守自我一己的体验,在自由主义、个性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往往有叛逆的行为,她们不仅承受着来自经济、思想、情感各个方面的折磨,而且承受着来自男性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但她们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当冷酷的现实粉碎了她们的理想和追求时,她们在无边的黑暗中思索,由思索感伤苦闷,由感伤苦闷虚无。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丁玲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作家,虽然当时人们还在如火如荼的"革命"中苦苦挣扎,但是丁玲却写出了五四落潮期"个性解放"的幻灭思绪,并且敢于面对很多人都无法直面的敏感区域---性爱领域,她受五四时期郁达夫的浪漫抒情小说影响,表述现代的女性在三十年代社会的人生感受,特别是她们的生活、心理以及情感。
在她早期的创作中塑造的女性形象都充满了独特的女性意识,这种意识是大多数女性长期压抑的后果,她们视女性为独尊的反叛情绪,是一种独特的偏执的甚至是变态的女性优越感,她们不仅反叛生活,反叛男人,还反叛当时那个社会。
除此之外,她的小说充满着爱欲,阴谋以及女性的精神自主,她笔下的部分女性在现实的困境中精神扭曲,她们"性意识"的颠覆与觉醒以及苦于颠覆男权文化的焦虑,这些都在丁玲的笔下有血有肉,如木三分。
一.反叛的个性心理丁玲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追求个性解放,从<<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再到梦珂,最后到阿毛等这些女性,她们无不带着千百年来历史的压抑,还有这种压抑的不可征服性给她们所造成的种种困惑,而正是这种压抑和困惑使她们深感社会的黑暗和自身的孤立无援。
如果她们是那种逆来顺受、安贫乐道的柔弱女子,自然就不会叫嚣,偏偏她们都倔强的要命,不愿屈从黑暗,不甘于自卑,欲争取与男人同等的社会权利,拗着要与整个黑暗势力相抗衡,于是男权和女权两大阵营的决斗便不可避免,以广大妇女为一方和以所有轻视妇女的观念为另一方的交战阵营,形成了妇女与封建伦理的对立,妇女与传统道德的对立,妇女与整个虚伪社会的对立,甚至妇女与男性的对立以及妇女与一切安于"女性地位"心理的对立。
她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令人深为感动。
比如,梦珂对个人的尊严的维护,莎菲对命运的倔强,阿毛对幸福执着的追求,<<暑假中>>那群小学女教师对无聊生活的烦闷,这些都充分证明着她们的反叛意识和颠覆意识,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意志的化身和显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内容摘要]丁玲早期的小说塑造了梦珂、莎菲等一系列五四知识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觉醒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新文学史中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话语的建构者,她追求理想自我与和谐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是个悲剧人物。
本文通过分析莎菲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揭示丁玲早期小说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莎菲;反叛;自我意识;女性话语;悲剧色彩20世纪20年代末期,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登上文坛,她的出现犹如明星般照亮中国文学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绚烂。
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关怀中国妇女解放,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从而也造就了丁玲小说在探索妇女解放问题上最有价值的特色,如刘思谦所说的,“女性意识到了这里,才不仅从封建之父的庞大身影中决裂出来,而且开始从‘五四’女儿的两性精神同盟中分离出来,成长为独立的性别主体意识。
”①其发表于1928年2月的《小说月报》上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日记》)震动整个文艺界,《日记》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大胆暴露主人公的性欲心理,使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挑战。
一、叛逆的绝叫者无论是亚当的肋骨所创造的夏娃,还是“好奇害死猫”的潘多拉,亦或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奔月嫦娥,在这些故事里,女性是卑微可耻的,她们自私、轻率、撒谎、虚荣、忘恩负义、不可理喻。
回顾女性几千年来“被书写”的历史,“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女性自身被抹杀了,并且这种抹杀本身也被掩盖了。
于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能指向任何的所指,又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
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
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
她不是没有自己的历史,而是无由说出自己的历史。
”②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些女人的声音,无①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②刘思谦、屈雅君:《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7页。
从了解她们的所思所想,女性在文学作品中,要么是贞洁烈妇,要么是红颜祸水,就算是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是祸国殃民的女间谍。
只有女性自己书写自己,才能摆脱他人强加的意志,从被书写到书写自己,女性们等待了漫长的几千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当中国的启蒙先驱们高举“人的解放”的大旗冲进封闭了几千年的“铁屋子”(鲁迅语)时,苏醒的有一半是女性,女作家们的女性意识被催醒了,她们开始反省自己到底是谁。
新文化运动最突出的精神成果在于对人的发现和对女性的发现,在这种时代背景和启蒙思想的召唤下,一批女性走入社会,涉足文学。
冰心、冯阮君、苏青、萧红、丁玲、张爱玲等女作家脱颖而出,她们从传统道德中挣脱出来,建立女性自己的话语,开始创作真正意义的女性文学③。
对此,戴锦华、孟悦在《浮出历史地表》中有描述:“现代女作家因一场文化断裂而获得了语言、听众和讲坛,两千多年始终蜷伏于历史地心的缄默女性在这一瞬间被喷出、挤出地表,第一次踏上了我们历史那黄色而浑浊的地平线。
”④丁玲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她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历来被认为是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品。
在丁玲之前已有冰心等作家塑造了一批“五四”新女性形象,但“莎菲”表现的最具现代性。
方英在《丁玲论》中曾说:“出现于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姿态,丁玲代表的是最现代的。
这种现代性,体现在丁玲笔下的女性,都是一些叛女型,是完全脱离了粉脂气的新型女性。
她们既不属于新老闺秀派,又不是新的贤妻良母,或者小家碧玉。
她们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与反叛意识,显示了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
”作品中的莎菲是坚忍而痛苦的知识女性,她孤傲不群,藐视礼教,外表冷漠而内心炽热,追求人格自由独立和理想的爱情,追求“我要,我要使我快乐”,虽然道路中伴随着巨大的痛苦,但始终以勇敢的姿态与封建思想进行斗争。
《日记》大胆正视女性的情感欲望,直接描述女性的性心理,作品产生了惊世骇俗的效果,成为女性真正自我书写的开始。
对此,茅盾指出莎菲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⑤二、女性话语的建构者在古代社会中,女性无性爱意识,她们只是男性传宗接代的工具,因为“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⑥传统文本中,男性形象放置在文本中心,男性的价③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的、以女性为言说主体、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的文学。
④戴锦华、孟悦:《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⑤茅盾:《女作家丁玲》,见黄昌勇:《砖瓦的碎影》,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人民文学值观念和审美眼光支配作品情节发展的方向,女性则处于配角位置,是被男性审视和观看的。
所以,女性无论在社会还是文学作品中,都处于劣势,必须依附于男性。
在20世纪20年代,五四女作家虽然已经开始以女性作为文学的主人公,但性爱却是创作中的禁区,作品中几乎所有的男女之爱都仅限精神而无肉体的描述,爱情是纯之又纯的圣洁之物,性爱在文中不是被回避就是遭到扭曲。
这种现象,说明了父权制的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压抑何其强大。
基于上述情况,丁玲创作的话语形态着重放在重新设置男女两性关系上。
沈从文曾经指出:“女作家笔底的爱在冰心女士同绿漪女士的时代,是母亲的爱,夫妇的爱;在冯阮君的时代,是母亲的爱与情人的爱相冲突的时代;到了丁玲女士的时代,则纯粹是‘爱’了。
”丁玲对男女之间的关系做了颠覆性的设置,《日记》中的莎菲勇敢追求理想的爱情,认为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同等重要,莎菲以自己的性爱需求对传统的父权制文化给以强烈的冲击。
在这部作品中,女性的感官、心理、个性和追求被极力张扬,而男性的主导地位消失不见,男性人物降化为陪衬,丁玲推翻了男性为审视者的范本,颠覆性的把男性写为女性的审美对象。
在莎菲的自我告白中,读者可以和莎菲一起欣赏男性的美:“那高个儿可真漂亮,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男人的美,从来我还没有留心到。
只以为一个男人的本行是会说话,会看眼色,会小心就够了。
今天我看了这高个儿,才懂得男人是另铸有一种高贵的模型……”“他,这生人,我将怎样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颀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闪耀人的眼睛,但他还另外有一种说不出,抓不到的丰仪来煽动你的心。
如同,当我请问他的名字时,他会用那种我想不到的不急遽的态度递过那只擎有名片的手来。
我抬起头去,呀,我看见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的嘴角了。
我能告诉人吗,我是用一种小儿糖果的心情在望着那惹人的两个小东西。
”这表现出男女关系的变化,女性开始有了自己对异性美的欣赏,并有愉悦的感受,表明女性减少了被社会伦理规范的束缚,女性开始成长为真正成熟完美的人,并已有了主宰男性的欲望和要求。
渴望征服凌吉士的莎菲骚动不安,她嘲笑毓芳和云霖之间“不需要拥抱那爱人的裸露的身体”的禁欲主义,在她看来,“两性之间的大胆”,“是也会像把肉体来融化了的感到快乐”,追求“我要,我要使我快乐”。
性作为现实人性的正当要求,丁玲还其合理的地位。
郁达夫对于男性欲望的大胆表露,被郭沫若成为是“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对比来说,丁玲对于女性欲望的勇敢表述,应和郁达夫处在同等位置上。
三、理想爱情的追求者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莎菲是一个非比寻常的矛盾和敏感的人,她总是处在对于人间的种种不愿舍弃的热情以及每次追求得来的懊丧的矛盾之中。
莎菲的困惑不是对于苇弟和凌吉士的两难选择上,而是来自于凌吉士“高贵的丰仪”与“卑劣的灵魂”的分裂,这样一种分裂转化为莎菲的分裂:对丰仪肉体的渴望和对卑劣灵魂的排斥。
小说真实的描写了一个知识女性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摇摆,莎菲一面在精神上鄙视凌吉士,但同时又为凌吉士的美丰仪所吸引,倍受煎熬:“我抬起头去,呀,我看见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的嘴角了。
我能告诉人吗,我是用一种小儿糖果的心情在望着那惹人的两个小东西。
”“我应该怎么来解释呢?一个完全癫狂于男人仪表上的女人的心理!自然我不会爱他,这不会爱,很容易说明,就是在他丰仪的里面是躲着一个何等卑丑的灵魂!可是我又倾慕他,思念他,甚至于没有他,我就失掉一切生活意义了;并且我常常想,假使有那末一日,我和他的嘴唇合拢来,密密的,那我的身体就从这心的狂笑中瓦解去,也愿意。
其实,单单能获得骑士般的那人儿的温柔的一抚摸,随便他的手尖触到我身上的任何部分,因此就牺牲一切,我也肯。
”“我用所有的力量,来痛击我的心!为什么呢,给一个如此我看不起的男人接吻?既不爱他,还嘲笑他,又让他来拥抱?真的,单凭了一种骑士般的风度,就能使我堕落到如此地步吗?”文字表现出一个内心充满炽热火焰的女性对于男性肉身的渴求,但莎菲始终处在肉身渴求和精神排斥的困境当中,肉体的渴望此时变成了一种焦虑和痛苦,其内心冲突是“当我睡去的时候,我看不起美人,但刚从梦里醒来,一揉开睡眼,便又思念那市侩了。
”文中对于莎菲灵肉冲突的描写,并没有让灵轻易地战胜肉的欲望,也没有让肉体欲望简单地压倒灵的追求,而是让灵肉追求交错穿插,均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
莎菲强烈的肉欲,始终没有使她在理性层面放弃内心向往的精神追求;同样的,心中对于理想爱情的憧憬也始终没有压制住女性强烈的感官欲望。
从性爱意识的角度来说,现代女性在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上才真正成为“属人”的女性;在女性解放意义的角度来说,“女性的肉身第一次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了焦虑,而不是空虚和享乐。
”⑦四、孤独侵蚀的悲苦者通读全文,我们会感到《日记》是一部痛苦的作品,记载着莎菲的每一滴眼泪,主人公是一个灵魂饱受撕扯的悲剧人物。
当她在残酷的现实生存环境中以她理想化的方式生活时,现实并不如她所愿、如她所想。
生活的恶劣环境、周遭人们的平庸虚伪、历史的局限、现实的黑暗,这种种的阻碍打破了莎菲的生活理想,毁灭了她对未来的憧憬,也扭曲了莎菲的心灵。
⑦文贵良:《话语与生存:解读战争年代的文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1.生存时间与空间的死寂在《日记》的第一段中没有新的故事发生,莎菲的感受是今天就像昨天一样,时间像凝滞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