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发展思考、传统建筑企业实施项目管理问题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发展思考
2、传统建筑企业实施项目管理问题思考
3、藏式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
4、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更新与利用
5、文明街更新中传统建筑元素传承思考
全文总字数:15237 字
篇一: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发展思考
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发展思考
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凝固的文化。
建筑除了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定居场所以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与艺术精神早已发展到了可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程度。
但是如今在物质需求飞速发展的中国,许多国人早已忘记先人留下的文化精神,大批大批的历史文化建筑遗迹被拆毁,建起来的是一栋栋毫无中国特色的西式建筑。
但也有不少人开始觉醒,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应该何去何从?
北京如今已成为中国古建筑文化名城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美丽的古代都城中的其中一座。
然而古都北京如今的发展状况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在皇家建筑的修复与保护方面,北京确实已经做得十分出色,无论是皇宫的开发修复,还是皇家园林的保护,都做的相对较为完善。
但是在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保留
中,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北京最具特色的民居非“四合院”莫属。
北京的四合院具有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但是眼下看四合院的更新发展状况来看,实在是不容乐观。
许许多多有着上百年甚至更久历史的四合院说拆就拆,然而文物鉴定局却以是不是“文物”来决定这些有着极深的历史文化意义甚至更多意义的建筑的去留。
许多的四合院被拆毁也只因文物局的“是不是文物不好说”一句话而面临被拆的命运。
可以说文物局这样含糊其辞的说法实在没有对中国文化历史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工作。
如今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也还存留很多,但是保存完整并且极具文化价值的却已经为数不多。
现在北京所有的四合院,不管大的小的,除去一些特殊人士居住的院落以外,几乎所有的院子里都盖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屋,没有一处是有“院子”的,可以说四合院的院落已经不复存在。
其次,拆除文物建筑,更多的是开发商的利益取舍,开发商只顾眼前利益,假借民生工程,炒作房地产项目,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
“四合院”问题不仅仅是只有存在于北京,它映射了中国许多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古建筑民居的留还是拆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如今中国大部分建筑可以说已经走进了“标新立异”的死胡同。
眼下的中国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城市发展千篇一律,每一座城市缺乏自己应该有的个性与内涵。
梁思成曾经在著作中声明过“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征,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心痛的。
”北京虽然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成就
毋庸置疑,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许这些小小的不起眼的变化会左右着未来北京发展的方向。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梁思成与陈占祥就已经提出过“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
对首都做了科学的规划,整体保留北京古城,在旧城西重建新北京,今天看来这才是高瞻远瞩的大手笔。
而如今的北京要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的结合起来,具体得讲既要保持北京的故都风貌,又要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步伐,这种结合确实是一个复杂、艰难的工作。
但是如今许多建筑师把中国建筑的发展仅局限于“现代化”一词。
他们一味的追随西方建筑的脚步,将西式建筑硬生生的搬到了中国。
但是他们却没意识到中国用短短的几十年实现了西方国家花了一个多世纪
才实现的现代化,急功近利的发展使得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已经丢失了太多自身的文化。
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跨入了下一个世纪,以至于许多方面中国已经被西化的十分厉害。
我国也有许多一线建筑师极力推崇许多国外建筑师所喊的生态、仿生、绿色等口号,却越来越没了自己的主见,失去了一个民族的血性和人类本身所具备的感性。
改革开放使得西方建筑文化和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新一代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使得西方建筑文化填补了我们发展的空间,由此引发出的建筑文化问题不是偶然的。
有一位著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
”
那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髓到底是什么?中国传统建筑讲
究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交融,讲究的是中庸
之道。
这在中国园林景观中可以说表现地淋漓尽致。
无论是江南的苏州园林,还是皇家园林,比如颐和园、圆明园,都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
它没有单纯的追求某方面的极致,过而不及,点到即止才是恰到好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的建筑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钢筋混凝土取代了青砖木材广泛应用在建筑领域,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建筑因此没落。
中山清华坊很好的融入了中国院落式建筑的风格样式,让人的生活空间与自然更加贴近。
观唐别墅在回归中式院落的生活意念和精神境界同时,又吸纳了西式别墅的现代生活流线,以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室内居住空间实现舒适的居住生活。
这些无不例外在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中融入了新的元素,重新阐释了传统建筑的定义,赋予了中国传统建筑新的内涵。
中国建筑的发展只有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心系民族文化精神,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样的建筑才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本文字数:2236
篇二:传统建筑企业实施项目管理问题思考
传统建筑企业实施项目管理问题思考
摘要: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数量不断增多,使得建筑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竞争。
从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来看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传统建筑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下来,必须提高管理水平,保障工程质量,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项目管理是保障建筑工程顺利施工的重要手段,项目管理质量直接影响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文明施工等问题。
但目前我国传统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管理有效性较差,使得项目管理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本文将针对传统建筑企业实施项目项目管理问题展开讨论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企业;项目管理;问题及建议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是城市化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手段,对城市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改善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项目管理是对建筑工程进行系统化管理的主要手段,对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直接关系着建筑质量和成本控制以及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
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应提高对项目管理的重视,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发挥项目管理职能。
只有保障项目管理有效性,才能更好的完成施工任务。
但当前许多传统建筑企业并不注重项目管理,因此管理有效性较差,强化项目管理刻不容缓。
一、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技能、工具、方法和知识,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预定需求和期望的过程。
项目管理是对目标相关活动进行整体监
测和管控的主要手段,其主要职能是: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项目活动的开展。
项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新型管理技术。
二十世纪流六十年代,项目管理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
项目管理的基本特性是:普遍性、目的性、独特性、集成性、创新性、临时性。
基本内容包括: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人力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集成管理九大方面。
二、传统建筑企业实施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巅峰,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发展了巨大变化,不难看出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项目管理的作用开始凸显出来。
通过项目管理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建筑项目动态管理,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保障经济效益的实现,提升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实施项目管理、保障项目管理有效性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管理更能够提高工程质量,保障工程能够如期完成。
质量是建筑企业生存的根本,一旦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给企业名誉造成影响,使其遭受经济损失,还会导致人员伤亡带来恶劣社会影响。
建筑企业想要在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强化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然而目前我国许多传统建筑企业并不重视项目项目管理,不仅管理方式粗放,缺乏项目管理意识,管理手段落后,更没有一个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缺
乏专业管理人才,在实施过程控制明显不足,使得项目管理职能根本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三、传统建筑企业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缺乏重视
项目管理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起步较晚,多数传统建筑企业对项目管理认识并不够,所以对项目管理实施不重视。
由于管理层的不重视导致项目管理实施有效性很难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企业,更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引入,当前许多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实施中都缺少专业人才。
项目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涉及领域众多,缺少专业人员其职能很难有效发挥。
(二)缺乏相关管理制度
传统建筑企业实施项目管理中不仅管理人员自身又不够专业,无法保障项目管理的落实和职能的发挥,更缺少相关管理制度。
由于缺少制度的硬性约束,工作开展中一些管理人员时常表现出不认真、不负责的态度。
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制度的协调在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各部门配合度也较低,这直接影响了项目管理效果的挥发。
制度不仅能够约束管理人员行为,更能够为工作开展指明方向,提供依据,完善相关制度势在必行。
(三)项目管理实施过程控制不足
许多传统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实施中缺乏详细管理计划,导致项目管理实施过程控制明显不足,使项目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发现,在项目实施后才暴露出来,造成项目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导致项目实际与原定进度发生偏差,造成预算增加。
四、完善项目管理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想要保障项目管理实施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项目管理实施制度,通过制度保障项目管理的落到实处。
制度制定时应包含:成本、进度、质量、风险、人力、计划、资金供应、合同签订、施工等多方面内容,从而将项目管理职能最大化发挥。
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制度实施力度,避免制度无法实行。
强而有力的制度能够有效加强各部门间协调性,促进项目管理实施的有效完成,完善相关制度是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实施中要做的首要任务。
(二)培养专业人才
项目管理实施离不开专业管理型人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项目管理效果和质量,保障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非常重要。
因此,建筑企业应引进专业管理人才,构建专业项目管理团队,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为项目管理实施奠定基础。
只有保障管理人员自身水平才能保障项目管理有效性,加强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势在必行。
(三)制定项目管理计划
许多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实施中都存在缺少项目管理计划的通病,缺少详细的计划,将造成项目实施控制不足,时常陷入混乱,导致遗漏问题的发生,出现不知如何管起的现象。
因此,传统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实施中必须制定详细项目管理计划,明确项目管理工作环节和流程,保障项目管理实施的规范化,提高项目管理有效性,使工作开展中能够有条不紊。
(四)创新项目管理手段
二十一世纪,全球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几乎融入了当前社会活动中的所有领域。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社会,使社会走向了数字化。
项目管理信息化是项目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实施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
通过计算机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计划,项目管理有效性将被大大提高。
另外,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项目相关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分析、管理,这十分有利于管理人员掌握项目动态、材料消耗情况、资金消耗情况等各方面工程信息,管理人员便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管理计划作出调整,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
五、结束语
项目管理对建筑工程有着重要意义,关系着建筑工程成本和质量,影响着建筑企业利润。
传统建筑企业应提高对项目管理实施的重视,积极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引进专业项目管理人才,将项目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佳玉.浅谈工程项目施工项目管理有效控制的影响因素[J].湖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12,13(11):119-124.[2]汪苏泷.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研究[J].浙江建筑工程学院,2013,11(14):113-115.
[3]王立新.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如何提供项目管理有效性[J].湖北建筑技术学院,2012,12(18):122-123.
[4]李佳星.项目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J].吉林道路交通学院,2014,10(12):102-103.
[5]李兴强.建筑工程中如何提供项目管理水平[J].上海建筑工程学院,2011,12(13):131-134.
本文字数:3664
篇三:藏式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
藏式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
历史上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和藏传佛教及其学说和思想,对营造建筑形式和组织建筑空间等建筑实践活动,在主观和客观上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形成了藏式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
这些设计思想和理念,对藏式传统建筑的建造和发展,对西藏城乡建设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一、天梯说
西藏历史传说中的聂赤赞普是西藏第一个藏王,他和他之后的六个藏王,史称天赤七王。
传说天赤七王都是天界的神仙,等到他们死亡时也会登上天界。
《王统世系明鉴》讲,“天神之身不存遗骸,像彩虹一样消逝”。
彩虹就是登天光绳,山体就是天梯。
天赤七王之后的止贡赞普藏王,在一次决斗中,由于疏忽而斩断了他与天界联系的登天光绳,从此藏王留在人间,人们在青瓦达孜为他修建了西藏的第一个坟墓。
在天梯说影响下,不排除当时防御的考虑,那个时代西藏的很多房屋都建在山上。
据《西藏文明》讲,当时“在所有的山岭和所有的陡峭的山崖上都建有大型宫殿”。
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一些地方的山腰上看到画上去的天梯图腾和山顶上宫殿的废墟。
二、女魔说
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并迎娶唐朝公主后,开始在拉萨河
谷平原大兴土木。
文成公主曾为修建大昭寺和造就千年福祉而进行卜算。
她揭示蕃地雪国的地形是一个仰卧的罗刹魔女,提出消除魔患、镇压地煞、具足功德、修建魇胜的营造思想。
主张在罗刹女魔的左右臂、胯、肘、膝、手掌、脚掌修建12座寺庙,以镇魔力。
文成公主曾约定,如来不及修建这12座寺庙,也要先在这些地方打入地钉,以保平安。
在罗刹魔女心脏的涡汤湖,用白山羊驮土填湖,修建大照寺以镇之。
此后,吐蕃这片地方呈现一切功德和吉祥之相。
女魔说对吐蕃王朝在拉萨河谷地区的开发建设曾发挥过重要影响。
三、中心说
古代佛教宇宙观认为,世界的中心在须弥山,以须弥山为中心,取5万由旬为半径画圆,再取2.5万由旬画圆,形成了宇宙的四大洲和八小洲。
佛教认为世界有三界,人类和畜类生活的中界,以须弥山为轴心,伸展到神灵生活的天界和黑暗的地界。
在中心说的影响下,桑耶寺的建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其主殿代表须弥山,由围墙所构成的圆内有代表四大洲、八小洲及日、月等殿堂建筑。
在中心说的影响下,民居、寺院、宫殿等建筑都被认为是世界的缩影。
早期的帐篷和后来居室中的木柱都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沿着这个中心可以上升,也可以下沉。
这也是信教群众向居室中的木柱敬献哈达的原因。
四、金刚说
西藏宗教的主要流派是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是在金刚乘基础上发展的,属于大乘佛教。
藏传佛教曾渗透到西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包括无数形态和极端复杂哲学思想的宗教领域,要说清楚它的内容和思想是非常困难的。
金刚乘作为藏传佛教的基础,其“顶礼膜拜”和“朝圣转经”等思想和仪轨,对旧西藏社会形态、城市形态和建筑形式都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在寺院的殿堂建筑内有很多“回”型的平面布局,这些都是求佛转经的通道。
桑耶寺主殿的三层空间都有回型布置,这种建筑平面布置反映了宗教思想和仪轨的需要,延伸到寺院之外就形成了不同的转经道路。
比如转山、转湖、转寺、转塔等等,拉萨的八角街就是著名的转经路。
事实上对大昭寺的朝圣形成了囊廓、八角和林廓三条转经道路,这对早期的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字数:1631
篇四: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更新与利用
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更新与利用
摘要:指出了传统建筑在一定的自然和文化基础上诞生于特定的区域中,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如何利用好这些传统建筑成为新的议题,分析了传统建筑环境背景和现状,提出了传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几点思考,包括对传统元素的利用、现代技术的结合与建筑形态的
更新,以及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还必须用现代和创新的观点指导规划设计。
关键词:传统建筑;环境;更新
1景德镇乡村传统建筑环境建设背景
1.1自然背景
景德镇地区属丘陵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区域。
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1]。
村庄选址一般选取背靠青山,村前有溪水流过的地方,靠山邻水,前朱雀后玄武,这种规划选址的方式吸取了我国传统的村庄选址、规划布局的优点,符合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唯物观。
所有建筑依地形而建,顺势而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山地建筑崇尚自然地风格,形成了景德镇地区田园山水画般的人居环境。
1.2人文背景
景德镇地区总面积5256km2,该区域是江西省文化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除了赣文化以外,徽文化也同样是这里的本土文化,并且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建筑是地方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景德镇的
民居素有徽派民居之称,古代徽州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2],景德镇就是其中一个。
现存的许多古民居就有着马头墙、天井、木砖石三雕等典型的徽派民居特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式更为丰富。
2景德镇地区村落建筑发展体系
第一阶段在建国前,房屋结构的主要形式为木柱穿枋带小阁楼式样,建筑风格古朴,布局十分紧凑合理,以两天井为中心组成两进,有中堂和正堂,沿中轴线展开,隔扇窗棂饰以万字形式,整栋住宅整体显得高大、美观。
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70年代,房屋建筑的形式转向砖木结构,并出现少量的钢混结构,风格上也日趋现代化、多样化。
第三阶段是进入80年代后,在城镇建设中,钢混结构基本上取代了砖木结构,在村镇建设中也成为主流,建筑风格已不具备徽派民居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农民自主建设的样式。
中国传统建筑是指从先秦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建筑,是一个独立形成的建筑体系[3],因而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涵盖第一阶段内的传统建筑。
3景德镇地区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现状
3.1传统建筑现状
景德镇地区的传统建筑主要有祭祀性建筑、民居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陵墓建筑。
村落建筑从格局到形式都与徽派民居密不可分,但也有一些差别,仅在靠墙顶部1m左右粉成白色,其余为青灰色,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也相得益彰,保留比较完整的有浮梁县的瑶里古镇、沧溪村、严台村、桃墅村、乐平市众埠镇。
其他村落也有不少的古建筑群落,完整性稍差一些,但不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民居建筑在建筑的空间和周边的环境中都是和谐统一,互相依存的。
就目前现状来看,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两点,二是缺乏保护意识,一是缺乏维护资金。
3.1.1缺乏保护意识
据统计中国传统村落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4],这些在村落当中充当重要角色的传统建筑也随之慢慢减少,其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新农村模式的替代日渐消亡。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传统建筑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直接拆除掉改建新房,有的比较完整的建筑整栋拼装在村落旁,出售到外省或国外。
对于颓败的古建筑,村民们将较为完整的构建拆除转卖,其他破旧的木构筑则直接当柴火烧掉。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说人们完全没有对古建筑加以保护的意识,但这种意识是零星的,传统建筑仍遭受了不少人为的破坏,而正是这些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了乡村历史文脉的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