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的称呼
童龀[chèn]、总角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9岁
九龄
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语出《礼记》。
10岁
黄口
16岁(女)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8岁(女)
“二九”
女子18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3-15岁(男)
舞勺之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4岁(女)
“二七”之年
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岁(女)
及笄或笄年
“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12岁(女)
金钗之年
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13岁(女)
豆蔻年华
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也用于比喻处女。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特定的称呼,这些称呼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的尊老爱幼观念。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
一、婴儿期:婴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被称为“襁褓”。
襁褓是一种供婴儿包裹使用的布匹,用来保护婴儿免受外界伤害。
古代人们将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称为“襁褓之儿”,寓意着婴儿需受到特殊照料和保护。
二、幼儿期:幼儿期指的是婴儿长大到能够说话走路的阶段,其称呼为“孩童”。
孩童这个称呼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孩子的疼爱和关注,也体现了古代家庭中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和祝福。
三、童年期:童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被称为“童子”。
童子是指逐渐长大但尚未成年的儿童,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和思维能力,但仍然需要家长和师长的教导和照顾。
四、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生中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人被称为“少年”。
少年是指已经进入青春期但尚未成年的男女,他们开始逐渐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五、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生中最为充实和充满激情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人被称为“壮年”。
壮年是指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人,他们在事业和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六、中年期:中年期是人生中的稳定时期,这个阶段的人被称为“中年”。
中年是指年纪在四五十岁之间的人,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七、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生中的晚年阶段,这个阶段的人被称为“老人”。
老人是指年纪已经较大的人,他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享受着晚年的安宁和舒适。
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特定的称呼,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观念,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
古代的称呼体现了人们对不同年龄段人的期望和祝福,也传承了古代的尊老爱幼的传统价值观念。
总而言之,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的尊老爱幼观念。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不同称谓
在我国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总角:指儿童。
语出(《诗经》。
《诗经・卫风・氓》中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后来人们称儿童为“总角”。
陶渊明在(荣本》的诗序中写道:“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代指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十五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中有句子:“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女子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中的”小者待年于国”。
后来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昭明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中有“爱自待年,金声夙振”的句子。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日弱,冠。
"古代男子ニ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其一)》中有诗句:“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三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来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中写道:“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不惑:指四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来用“不惑”做四十岁的代称。
艾:指五十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人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六十岁。
因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而得名。
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赵牧在《对酒》一诗中写道:“手挼六十花甲子,価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岁。
亦作“古希”。
语出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皓首:又称白首,指老年人。
《后汉书・吕强传》中写道:“故太尉段颎,勇武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黄发:指长寿老人。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古代,人们的年龄称谓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些称谓通常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年龄称谓。
1.婴儿期:初度:婴儿出生满一年称为初度,此时要用彩色的丝线来为婴儿祈福,叫做“系五彩”。
2.儿童期:垂髫:儿童三四岁到八九岁称为垂髫,因为他们的头发是自然垂落的。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男子和女子都是把头发扎成两个角,因此叫总角。
3.少年期: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这个年纪的女子正如盛开的豆蔻花,含苞待放。
束发:男子十五岁称为束发,表示此时应该告别童年,束起头发成为一个成年人。
4.青年期:志学:男子十五岁到二十岁称为志学之年,意味着应该开始专注于学问。
及笄: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了。
5.成年期:弱冠: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表示成年,行冠礼以示庆祝。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此时的女子正如同桃李盛开,美丽动人。
6.中年期:不惑:男子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在这个年纪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世事有了清晰的认识。
半老徐娘:女子四十岁称为半老徐娘,这个词源于《南史•李祖冲传》中的“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表示虽然年纪稍大,但风韵犹存。
7.老年期:花甲:男子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因为此时六十甲子已过一半,比喻老人如花之甲。
古稀:女子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曲江二首》中杜甫曾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
8.耄耋期:耄耋:耄是年纪很大的意思,耋则是指八九十岁。
男子八九十岁称为耄耋之年,泛指老年人。
9.冥年:期颐:百年曰期,颐亦养也。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饮食起居需人照料。
也就是说,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要他人的照料。
总的来说,古代的年龄称谓非常丰富且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称谓不仅富有诗意,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
这些称谓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年龄的称谓
不同年龄的称谓
年龄称谓
13、4岁豆蔻
20岁(弱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
50岁(知天命)
60岁花甲
70岁古稀
80岁(杖朝zhànɡcháo之年)
90岁(耄耋(mào dié))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jí jī: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的称谓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的称谓古代社会,男女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年龄和性别的重视和区分。
以下将分别介绍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1. 童子/童女童子指的是男孩子,童女则是女孩子。
在古代,年幼的男女没有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他们通常以童子和童女来称呼。
童子和童女是家族的未来,他们是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代表。
2. 少年/少女少年是指男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但尚未成年的阶段。
少女则是指女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还未成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少年少女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开始对于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规划。
3. 弱冠男子/弱冠女子弱冠男子指的是男孩子到了二十岁,即步入成年的年龄。
弱冠女子则是女孩子到了十五岁,也就是古代女子的婚嫁年龄。
弱冠男子和弱冠女子是成年男女的代表,他们开始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也开始进入婚姻和家庭的阶段。
4. 中年男子/中年妇女中年男子是指男性进入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年龄段。
这个阶段的男性通常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他们开始承担起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中年妇女则是指女性进入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年龄段,她们在这个阶段已经成为了家庭的中坚力量,同时也要兼顾事业和社会的角色。
5. 老年男子/老年妇女老年男子是指男性进入六十岁以上的年龄段,这个阶段的男性已经步入了晚年,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长者的作用,传承着家族的智慧和经验。
老年妇女则是指女性进入五十岁以上的年龄段,她们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持者,同时也是家族的智囊团。
以上就是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于年龄的称呼,更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男女角色和地位的体现。
在古代社会,男女的角色和地位是有着明显区分的,每个年龄段的男女都有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称谓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男女角色和年龄的重视和尊重,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如今,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不同年龄段男女的重视和尊重仍然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价值观。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古代年岁的别称杨权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古代人指年龄的词语
古代人指年龄的词语古代人对于年龄有许多特定的词语来形容,这些词语不仅富有诗意,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及其含义: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此时开始换牙。
总角:幼年儿童,特指垂髫的儿童。
九龄:9岁的儿童。
外傅之年:儿童10岁,此时开始跟从外祖父或其他老师学习。
金钗之年:女孩12岁,标志着她们开始步入青春期。
豆蔻:通常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年纪,形容女子青春年少,姿态美好。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ī):指女子15岁,表示她们已经成年,可以举行婚礼。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表示一个人已经长大成人。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象征着她们如花似玉的青春。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比喻女子青春美丽。
花信年华:女子24岁,此时是女子最美好的年华,如同盛开的花朵。
始室:30岁,开始成家立业。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虽然青春已逝,但仍风韵犹存。
艾:50岁,古人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年龄节点,需要开始注意保养身体。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此时已经历尽人生百态,可以听得进逆耳之言。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表示年事已高,应该退休享福。
耄(mào):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期颐之年:一百岁,表示人生已经走到了一个圆满的阶段,可以颐养天年。
这些词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人们对年龄的不同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使得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准确地表达年龄的概念。
中国古代男女年龄称谓一览表
中国古代男女年龄称谓一览表一、男性称谓1. 童男:指未成年的男孩子,一般指小于十岁的男孩。
2. 少年:指年龄在十岁到十八岁之间的男孩,也有人将十三岁以下的男孩称为少年。
3. 青年:指年龄在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男性,是人生的朝气时期。
4. 壮年:指年龄在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性,是人生的事业和家庭责任最重的阶段。
5. 中年:指年龄在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是人生的转折点,即将步入老年。
6. 老年: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男性,是人生的晚年阶段。
二、女性称谓1. 童女:指未成年的女孩子,一般指小于十岁的女孩。
2. 少女:指年龄在十岁到十八岁之间的女孩,也有人将十三岁以下的女孩称为少女。
3. 青年女子:指年龄在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女性,是人生的朝气时期。
4. 壮年女子:指年龄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女性,是女性事业和家庭责任最重的阶段。
5. 中年女性:指年龄在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女性,是女性人生的转折点,即将步入老年。
6. 老年女性: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女性,是女性人生的晚年阶段。
三、男女称谓对比1. 童男与童女:指未成年的男孩和女孩,年龄相同。
2. 少年与少女:指十岁到十八岁之间的男孩和女孩。
3. 青年男子与青年女子:指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是人生的朝气时期。
4. 壮年男子与壮年女子:指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是事业与家庭责任最重的阶段。
5. 中年男性与中年女性:指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是人生的转折点。
6. 老年男性与老年女性:指超过六十岁的男性和女性,是人生的晚年阶段。
通过以上的一览表,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古代男女的年龄称谓,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有不同的称谓,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年龄和性别的重视。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人对不同年龄段人物的不同期望和要求,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和文化的一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年龄称谓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称呼,更代表了不同年龄段人物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qi ǎng 褓b ǎo 。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ti áo 年。
男孩7岁称韶sh áo 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j ī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ch èn、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以此来表示对其身份和地位的尊重。
下面是古代各年龄段的一些常见称谓:1. 婴儿期(0-3岁)在古代,婴儿期被称为“襁褓”或“乳儿”。
“襁褓”一词指的是用布包裹的婴儿,是保护和照料的象征。
“乳儿”则是指还在吃母乳的婴儿。
2. 幼儿期(3-7岁)幼儿期被称为“童子”或“苗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学习基本的礼仪和生活技能,逐渐发展出独立的个性。
3. 童年期(7-16岁)童年期被称为“童年”或“童生”。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开始学习识字、算术等基本的知识。
4. 青年期(16-30岁)青年期被称为“青年”或“少年”。
这个阶段的人们开始步入社会,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男性在这个年龄也可能开始从事工作或结婚。
5. 壮年期(30-50岁)壮年期被称为“壮年”或“夫子”。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通常在事业或家庭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和权威,同时也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
6. 中年期(50-70岁)中年期被称为“中年”或“中堂”。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已经经历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并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柱。
7. 老年期(70岁及以上)老年期被称为“老人”或“长者”。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享受着退休生活,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称呼,也反映了古代文化对不同年龄段人的观念和重视程度。
在古代社会中,年龄被视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和评价。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8. 老寿星(80岁以上)对于那些享年80岁以上的长者,古代社会常常尊称他们为“老寿星”,意味着他们已经达到了长寿的境地。
这是对他们长寿和智慧的赞颂,也是对他们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的致敬。
在古代,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着各自的称谓,这不仅是一种形式的尊重,还体现了社会对各个年龄段人的期望和角色定位。
婴儿期和幼儿期的称谓,强调了对孩子的照料和关爱,希望他们能健康成长。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不同年龄称谓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 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 别》诗:“娉pīng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 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10.束发、志学之年: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 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旧时文人拆“瓜” 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舞勺:13岁。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 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 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金钗之年:女12岁。 桃李年华:20岁(女); 花信年华:24岁(女); 梅之年,标梅之年:至出嫁(女); 半老徐娘:至30岁(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 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 为政》:“三十而立。”后 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14.不惑、强壮之年:四十岁。《论语· 为政》:“四十 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年逾半百、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五十岁。《论语·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 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 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 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 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 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 年”。黄口,十岁以下的幼儿。
不同年龄的称谓
20岁(男)
弱冠
100岁
期颐,人瑞
20岁(女)
桃李年华
108岁
茶寿
24岁(女)
花信年华
不同年龄称谓列表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列表如下:
年龄段
称谓
年龄段
称谓
未满周岁的儿童
襁褓
出嫁
标梅之年
2~3岁
孩提
30岁(女)
半老徐娘
童年
总角,垂髫
30岁(男)
而立之年
8岁(男)
龆年
40岁(男)
不惑之年
10岁以下
黄口
50岁
知命之年、半百
10岁(女)
髻年
60岁
花甲、平头之年
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12岁(女)
金钗之年
70岁
古稀、杖国之年
13~14岁(女)
豆蔻年华
77岁
喜寿
13~15岁
舞勺之年
80岁
杖之年
15岁(女)
及笄之年
88岁
米寿
15岁(男)
志学之年,束发
80~90岁
耄耋之年
16岁(女)
碧玉年华
90岁
鲐背之年
15~20岁
舞象之年
99岁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人的称呼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人的称呼咱们聊聊古代人是怎么称呼不同年龄段的,那可真是讲究得很,每个称呼都透着那么一股子文化味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
先说说小孩子吧,刚生下来的小宝贝,那叫“襁褓”,就跟被小被子紧紧包裹着的小天使似的,看着就让人想亲一口。
再长大点儿,会爬会走了,那就成了“孩提”,整天跟个小皮球似的,这儿摸摸那儿蹭蹭,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到了上学的年纪,大概七八岁,那会儿的孩子就叫做“始龀”,为啥叫这个呢?因为这时候的小孩儿开始换牙了,一笑起来,嘿,小豁牙子,别提多可爱了。
再往后,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女,那就是“豆蔻年华”,这词儿听着就让人想起那含苞待放的花朵,青春洋溢,朝气蓬勃。
这时候的孩子们,心里头装满了梦想,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到了二十岁,古代人称之为“弱冠”,为啥叫“弱冠”呢?因为这时候的男子要举行成人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但身体还没完全长开,所以叫“弱冠”。
这时候的小伙子,已经能独当一面了,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拼。
三十岁,那可是个重要的分水岭,古人称之为“而立之年”。
到了这个岁数,你得能立得住,不管是事业还是家庭,都得有个模样了。
这时候的人,已经褪去了青涩,变得成熟稳重。
四十岁,又叫“不惑之年”。
为啥叫“不惑”呢?因为这时候的人,经历了风风雨雨,看尽了人间百态,对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迷茫和困惑了。
五十岁,那可是“知天命”的年纪。
这时候的人,已经看淡了名利,明白了人生的真谛,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活得那叫一个通透。
六十岁,称之为“花甲”,为啥叫“花甲”呢?因为六十岁是一个甲子年,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时候的人,已经儿孙满堂,享受着天伦之乐,生活那叫一个滋润。
七十岁,那可是“古稀之年”。
在古代,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可不多,所以叫“古稀”。
这时候的老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看尽了世间的繁华与落寞,心态那叫一个平和。
看看,古代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是不是既正式又不失亲切感?每个称呼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听着就心里头暖洋洋的。
【语文知识点】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语文知识点】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在古代,从婴孩呱呱坠地到百岁老者,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让我们看看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年龄也可以说得这么美!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
”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即称“弱冠”。
早在周朝,男子二十岁时要行成人礼,其仪式主要是加冠礼,还要加冠三次,表示有权力参与管理、报效国家、参与祭祀。
“弱”则指“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是指体格还不够强壮。
在实行加冠礼的时候,男子还要把头发盘起来,做成发髻,因为要戴帽子。
俗称“上头”、“上头礼”。
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行礼时间多为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和男子冠礼一样要三加或者二加。
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怎样称呼?古代年龄称呼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在古代社会中,年龄是一种显贵的象征,因此古代人们对于年龄的称谓非常讲究。
以下是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1. 高堂:指祖父或曾祖父的称呼,也可以泛指一代长辈。
2. 老夫人/老爷子:指年纪很大的长辈,也可以泛指年长者。
3. 堂上:指父亲的兄弟或丈夫的兄弟。
4. 堂兄弟/堂姐妹:指与自己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关系。
5. 表兄弟/表姐妹:指与自己有亲戚关系但不是直系兄弟姐妹的亲戚。
6. 师父/师傅:指教授自己技艺或知识的长辈。
7. 师兄/师姐:指同师父的徒弟中比自己年长的师兄师姐。
8. 同窗/同学:指与自己在同一学校或班级的同学。
9. 朋友/知己:指交情深厚、相互信任的朋友。
10. 弟子/徒弟:指拜师学艺的学生。
以上是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
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人们对于年龄和亲戚关系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qiǎng bǎo]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
多用于女子。
出处: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陆游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摽梅《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助词。
摽,落下。
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
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年龄。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别称【襁褓】不满周岁〖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孩提】二三岁〖释意〗孩提:2~3岁的儿童。
幼儿时期。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出处〗孩提之童。
——《孟子·尽心》【髻年】女子七岁〖释意〗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发髻。
【龆年】男子八岁〖释意〗儿童换牙之年,引伸幼年。
【总角】幼年〖释意〗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借指童年时期,幼年。
〖出处〗《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黄口】十岁以下〖释意〗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
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云:“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释意〗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
〖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十三岁到十五岁〖释意〗古代儿童学文舞。
〖出处〗《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
’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后以指幼年。
【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岁到二十岁〖释意〗“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岁,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出处〗《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及笄年华】女子十五岁〖释意〗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摽梅之年】女子至出嫁〖释意〗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
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出处〗《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志学之年】男子十五岁〖释意〗志学:为15岁。
〖出处〗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释意〗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破瓜年华】女子十六岁〖释意〗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
〖出处〗宋·陆游《无题》诗:“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
”【二八年华】女子十六岁〖释意〗二八:指十六岁。
十五六岁的好年华。
指人最美好的青春时代。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释意〗冠: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出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释意〗花信,开花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释意〗人们常以“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
〖出处〗《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而立之年】三十岁〖释意〗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
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不惑之年】四十岁〖释意〗不惑的意思是遇到事物、事情能明辨是非而不疑惑。
今用不惑或不惑之年指人到了四十岁的年龄。
〖出处〗《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矩。
”【知命之年】五十岁〖释意〗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出处〗《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大衍之年】五十岁〖释意〗大衍:50〖出处〗《周易·系辞上》,其中论述古易揲蓍草取卦、卜筮之法时提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艾服之年】五十岁【杖家之年】五十岁〖出处〗《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知非之年】五十岁〖出处〗《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花甲之年】六十岁〖释意〗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
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
指六十岁。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对酒曰:‘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耳顺之年】六十岁〖释意〗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指60岁的代称。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杖乡之年】六十岁〖出处〗《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平头甲子】六十岁〖释意〗甲子:用干支纪年或计算岁数时,六十组干支字轮一周叫一个甲子。
【古稀之年】七十岁〖释意〗稀:少。
指人到七十岁。
〖出处〗出处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国之年】七十岁〖出处〗《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致事之年】七十岁〖释意〗官吏年老退休,我国古代称为“致事”或“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
【致政之年】七十岁〖释意〗官吏将执掌的政权交还国君。
【杖朝之年】八十岁〖释意〗杖朝,代指八十岁。
〖出处〗“八十杖于朝”。
《礼记》钓渭,指姜子牙八十岁垂钓渭水遇文王的典故,常用来标指八十岁的人。
疑朝枚之年为杖朝之年在传播过程中的错写。
【耋髦之年】八十岁到九十岁〖释意〗高寿,还可指老年人;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出处〗《晋书·李重传》:“臣访冲州邑,言其虽年近耋耄,而志气克壮;耽道穷薮,老而弥新。
”【鲐背之年】九十岁〖释意〗古人九十岁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
〖出处〗《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之年】一百岁〖释意〗期颐:百岁之人。
〖出处〗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