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各章判断题
政治经济学练习及答案(5)
第4章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部分学习要求重点掌握:1.名词: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年剩余价值率,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2.保证资本循环持续不断的条件;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4.年剩余价值率;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6.简单再生产的平衡条件;7.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平衡条件。
掌握:1.名词:价值补偿,物质替换,周转速度,预付资本总周转,周转周期,生产时间,流通时间,折旧,有形损耗,无形损耗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3.产业资本循环的三阶段和三种形式;4.预付资本总周转、周转周期。
了解:1.流通时间构成和生产时间构成;2.流通费用和折旧。
第二部分习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产业资本循环中,执行实现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是()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商业资本2.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A.购买时间和出售时间B.劳动时间和购买时间C.购买时间和非劳动时间D.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3.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发挥生产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是()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商业资本4.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的阶段是()A.备料阶段B.购买阶段C.生产阶段D.出售阶段5.产业资本要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其三种职能形式必须()A.在时间上继起B.在空间上并列C.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并列D.在时间上继起或在空间上并列6.产业资本循环中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是()A.流通阶段B.购买阶段C.生产阶段D.出售阶段7.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A.流通阶段B.购买阶段C.生产阶段D.出售阶段8.在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G—W···P···Wˊ-GˊB.P···Wˊ-Gˊ-W···PC.Wˊ-Gˊ-W···P···W’D.G-W-Gˊ9.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A.备料阶段B.购买阶段C.生产阶段D.出售阶段10.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G—W···P···Wˊ-GˊB.P···Wˊ-Gˊ-W···PC.Wˊ-Gˊ-W···P···W’D.G-W-Gˊ11.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A.货币资本变成商品资本B.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C.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D.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12.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A.货币资本变成商品资本B.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C.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D.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13.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B.商业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C.商品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14.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工业资本、农业资本、商业资本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货币资本C.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职能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15.产业资本循环的公式是()A.G—W···P···Wˊ-GˊB.G—W···P···WˊC.W—G—WˊD.G—W—G16.在产业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G—W···P···Wˊ-GˊB.P···Wˊ-Gˊ-W···PC.Wˊ-Gˊ-W···P···W’D.G-W-Gˊ17.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A.货币资本变成商品资本B.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C.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D.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18.流动资本不包括下列中的哪一项()A.原料B.机器设备C.燃料D.辅助材料19.固定资本的实物要素是()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劳动力D.劳动产品20.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形态是()A.货币资本B.商品资本C.生产资本D.流通资本21.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生产资料是()A.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机器、厂房、设备22.根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C.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D.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23.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与()A.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B.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预付不变资本的比率D.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比率24.把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它们在()A.劳动过程中的不同作用B.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C.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价值转移过程中的不同方式25.在生产资料中既属于固定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的是()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辅助材料D.原料、燃料26.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棉花是作为()A.流动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通资本27.由于使用和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固定资本损耗称为()A.无形磨损B.有形磨损C.精神磨损D.自然磨损28.在同一生产资本中()A.流动资本周转一次,固定资本周转多次B.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周转多次C.同一时间内固定资本周转次数与流动资本周转次数相同D.同一时间内固定资本周转次数大于流动资本周转次数29.加速资本周转可以()A.提高年剩余价值率B.提高剩余价值率C.增加预付可变资本D.增加预付流动资本30.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的()A.周而复始B.简单加总C.结果D.同义反复31.因生产技术进步造成的固定资本贬值称为()A.物质磨损B.有形磨损C.精神磨损D.自然磨损3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I(c+v+m)= Ic +ⅡcB.I(v+m)+ Ⅱ(v+m)= Ⅱ(c+v+m)C.I(v+m)=ⅡcD.Ⅱ(v+m)=Ic33.是()A.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B.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C.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D.扩大再生产的充分条件34.是()A.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B.扩大再生产的充分条件C.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D.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35.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A.剩余价值如何产生的B.资本循环采取的形式C.资本周转的速度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36.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A.Ⅰ(v+m)=ⅡcB.Ⅱ(v+m)=ⅠcC.Ⅰ(v+m) >ⅡcD.Ⅱ(v+m)>Ⅰc37.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A.社会总产品B.货币资本循环C.生产资本循环D.一般商品流通38.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B.社会总产品的分配C.社会总产品的实现D.社会总资本的运动39.扩大再生产最基本的平衡条件是()A.B.C.D.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政治经济学判断正误题
政治经济学判断正误题判断正误题:1.生产力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3.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两方面。
(×)4.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7.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8.虽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9.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10.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11.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1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4.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
(√)1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6.现代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问题上,政府的干预是起主导作用的。
(×)12.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依靠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
(×)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14.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15.货币要想现实地转化为资本,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16.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17.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0.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资本价值增殖没有影响。
(×)21.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分析产业资本的运动过程;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22.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出剩余价值,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练习B(1)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B版)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2,劳动对象是:A、传导劳动的物质资料;B、原材料;C、生产手段;D、把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东西;4,劳动资料是:A、使人的劳动与劳动对象连接起来的一切物质资料、B、生产工具;C、生产工具与和原材料;D、把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东西;6,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性质;D.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8,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环节是: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10,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方法是:A、唯物辩证法;B、科学的抽象法;C、逻辑法和历史法的统一;D、系统的方法;1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生产力;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D、经济基础;14,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A、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B、雇佣劳动;C、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D、机器大工业;1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密切联系:A、生产方式;B、物质资料生产;C、生产资料所有制状况;D、生产力和上层建筑;18,从劳动过程来看,修配厂正在检修的机器设备是:A、劳动工具;B、劳动资料;C、劳动产品;D、劳动对象;20、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根本的动力是:A、生产者的消费;B、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C、生产关系的性质;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2.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为人们可以:A、创造经济规律;B、改变经济规律;C、消灭经济规律;D、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24,在屠宰场和种植业中,牛分别是:A、劳动对象和劳动力;B、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D、劳动资料和劳动产品;26,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科学技术;D、生产劳动;28,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A、社会的上层建筑;B、生产关系;C、生产力;D、生产资料;30,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正确的是:A、生产力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物质内容;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32,“手推磨生产的是封建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指的是:A、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34,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A、上层建筑;B、经济基础;C、生产力;D、意识形态;二、判断题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第六章-第十章练习题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一、单项选择题1.在影响利润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和原材料价格变化的关系是()。
A.原材料价格提高,利润率会降低B.原材料价格提高,利润率会提高C.原材料价格降低,利润率会降低D.原材料价格降低,利润率保持不变2.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A.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B.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C.通过商品销售,实现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D.通过商品销售,补偿用于商品买卖的各种费用3.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使()。
A.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B.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合一C.资本的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分离D.资本的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合一4.部门内部竞争的目的是追求()。
A.有利的投资场所B.平均利润C.超额利润D.垄断利润5.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是()。
A.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B.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C.级差地租产生的源泉D.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6.土地的不同等级是()。
A.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B.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C.级差地租产生的源泉D.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7.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
A.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B.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C.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D.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8.平均利润率是指()。
A.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商品价值的比率9.有一张股票,当存款利率为6%时,股票价格为200元,当存款利率上升到8%时,股票价格应当为()。
A.240元B.150元C.160元D.220元10.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B.土地经营权的垄断C.土地价格的垄断D.农产品价格的垄断11.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
A.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D.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按相反方向变化12.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取决于()。
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D.平均地的生产条件13.一般来说,剩余价值率总是()。
政治经济学练习及答案(9)
第9章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王社荣第一部分学习要求重点掌握:1.名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到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3.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到混合所有制结构的确立;4.从按劳分配方式改革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制度确立。
掌握:1.名词: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2.改革所依据的理论;3.制度创新的意义。
了解:1.改革的具体路径和历程;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第二部分习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A.消灭剥削B.发展生产力C.共同富裕D.消除两极分化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标准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国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C.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D.阻碍还是促进生产力发展3.根据我国加入WTO的商榷结果,到()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将"自动获得承认"。
A.2008B.2012C.2016D.2020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A.政府不起任何作用B.政府起辅助性作用C.政府的作用可有可无D.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全面实行公有制、排除一切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D.打破所有制界限,各种所有制经济混合发展6.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A.对立物B.必要补充C.组成部分D.重要组成部分7.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对剥削的()A.否认B.默认C.承认D.确认8.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A.初次分配B.再分配C.三次分配D.很难做到的9.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依据是()A.生产要素对价值创造所做的贡献B.生产要素对使用价值生产所做的贡献C.生产要素所有权的贡献D.生产要素使用权的贡献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政治经济学练习及答案(3)
第3章资本的生产过程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王社荣第一部分学习要求重点掌握:1.名词:劳动力商品,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工资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3.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5.剩余价值率;6.工资的本质。
掌握:1.名词:劳动过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3.超额剩余价值。
了解:1.资本的原始积累;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阶段。
第二部分习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资本原始积累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过程,是因为这一过程发生在()A.原始社会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后D.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小商品生产是指()A.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B.生产条件很差和熟练程度很低的生产C.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D.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主要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3.资本原始积累是指()A.原始社会的积累B.个人最初的财富积累C.前资本主义初始资本的形成D.剩余价值的资本化4.资本总公式是()A.G-W-GB.G-W-G′C.W-G-WD.W-G-W′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B.G'>GC.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D.劳动与资本的不等价交换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劳动者一无所有B.劳动者有人身自由C.劳动力成为商品D.带来剩余价值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A.父母为养育儿女所耗费的劳动B.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C.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资本家支付的工资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被使用时()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9.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A.生产要素B.生产工具C.生产资料D.物质资料10.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所以叫不变资本,是因为()A.它的价值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B.它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价值量不发生变化C.它在资本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D.它的实物形态不发生任何变化11.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1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A.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B.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C.在劳动过程中的不同作用D.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13.剩余价值来源于()A.工人的剩余劳动B.资本家或工人的节俭C.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D.资本家在市场上的贱卖贵买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是()A.工人全部劳动的产物B.工人必要劳动的产物C.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D.工人有酬劳动的产物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16.在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中()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B.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C.具体劳动创造出新价值,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D.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17.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指()A.工人转移旧价值的时间B.工人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工人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D.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18.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A.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率C.平均利润率D.利润率19.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A.运输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生产要素20.剩余价值率是指()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21.生产资料是指()A.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之和C.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和D.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之和22.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A.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工具、劳动资料B.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C.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对象D.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工具23.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A.商品的价值B.劳动力自身的价值C.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24.可变资本是()A.资本家为购买原材料支付的货币B.资本家为购买生产资料支付的货币C.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的货币D.资本家为购买生产工具支付的货币2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一阶段是()A.简单协作B.工场手工业C.机器大工业D.自动化体系和机器人的出现2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A.工作日长度可变B.工作日长度不变C.劳动生产率不变D.劳动生产率可变2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假定()A.工作日长度可变B.工作日长度不变C.劳动生产率不变D.劳动生产率可变2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取得的B.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29.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加大劳动强度的结果C.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3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31.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来提高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属于()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D.价值增殖32.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获取()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劳动力价值33.工资实质是()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B.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C.对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所付的报酬D.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政治经济学-判断题1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别不同类型生产关系的主要标志。
()2.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经济规律是可以改造的,人们也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4.价值规律是任何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5.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6.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7.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8.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9.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0.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
()1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都属于抽象劳动的范畴。
()14.从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等式位移。
()15.货币本身也是商品。
( )16.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
()17.商品一定具有价值。
()18.劳动产品一定具有价值。
()19.商品之所以可以比较,是因为有了货币。
()20.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1.纸币本身也有价值。
()22.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23.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
()24.价格标准是货币的职能之一。
()25.劳动是商品。
()2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7.根据生产资本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8.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29.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9.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30.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A》选择题与判断题及答案——政治经济学资料文档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是()A、人的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B、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C、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是()A、购买、销售、调运、储存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C、流通、生产、储存、出售D、购买、运输、保管、售卖3、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A、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B、管理水平的改善与提高上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改进上D、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上4、一般而言,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A、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B、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C、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不大D、未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5、下列生产资料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A、原料B、辅助材料C、劳动力D、机器设备6、生产资料是()A、劳动和劳动对象的总和B、劳动和劳动资料的总和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D、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的总和7、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说()A、它不可能被认识B、它不可能被利用C、它不可能被发现D、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8、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分配关系B、消费关系C、生产关系D、交换关系9、社会生产方式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B、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10、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A、价值规律B、社会基本经济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11、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B、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1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客观经济规律D、物质资料生产1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A、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14、生产关系是指()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B、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人们在生产中对自然界的关系D、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15、决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产品的分配形式D、生产力的发展16、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经济基础是指()A、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C、社会财力和物力的总和D、人们社会关系的总和17、在几个社会制度中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最新《政治经济学》课后复习题4-1(含参考答案)
课后复习题一导论一、判断题1.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
7.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8.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9.生产力体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0.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问答题1、简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第一章商品一、判断题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就是商品。
2.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6.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所特有的间接劳动性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然会存在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
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将日益减少,但社会总价值将会不断增加。
8.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二、问答题1、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4、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5、简述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6、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三、案例分析题对信息社会颇有研究的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政治经济学判断题
政治经济学判断题导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对2.生产力是指人的劳动力。
错3.生产力反映的是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错4.生产力中所包括的科学、管理、信息,它们都是独立的实体。
错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对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力。
错7.人们可以创造和改造经济规律。
错第一章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对2.商品经济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的。
错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
错4.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对5.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错6.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对7.商品的二重性,从外面看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要内容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错8.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
错9.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对10.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对11.无论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个方面。
错1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对1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错1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需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对15.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对16.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错17.虽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不管劳动生产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同的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对18.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对19.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错20.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和货币的总量。
错2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错2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对23.纸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政治经济学B》选择题与判断题及答案
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是()A、人的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B、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C、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是()A、购买、销售、调运、储存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C、流通、生产、储存、出售D、购买、运输、保管、售卖3、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A、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B、管理水平的改善与提高上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改进上D、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上4、一般而言,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A、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B、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C、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不大D、未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5、下列生产资料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A、原料B、辅助材料C、劳动力D、机器设备6、生产资料是()A、劳动和劳动对象的总和B、劳动和劳动资料的总和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D、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的总和7、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说()A、它不可能被认识B、它不可能被利用C、它不可能被发现D、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8、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分配关系B、消费关系C、生产关系D、交换关系9、社会生产方式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B、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10、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A、价值规律B、社会基本经济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11、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B、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1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客观经济规律D、物质资料生产1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A、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14、生产关系是指()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B、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人们在生产中对自然界的关系D、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15、决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产品的分配形式D、生产力的发展16、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经济基础是指()A、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C、社会财力和物力的总和D、人们社会关系的总和17、在几个社会制度中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判断题)
政治经济学(判断题)1. 征收税费、实施财政补贴是政府矫正外部效应的方法。
()A. 对(正确答案)B. 错2. 为满足社会公共物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公共定价法。
()A. 对(正确答案)B. 错3. 政府采购的公平性原则指参加政府采购投标的人都公平竞争,机会均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视。
()A. 对(正确答案)B. 错4. 学习政府经济要坚持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方法。
()A. 对(正确答案)B. 错5. 公共事业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活动。
()A. 对(正确答案)B. 错6. 按照发行地域分类,公债可以分为强制公债和自由公债。
()A. 对B. 错(正确答案)7. 公共投资的领域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基础工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以及农业投资。
()A. 对(正确答案)B. 错8. 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
()A. 对B. 错(正确答案)9. 公债流通市场的交易方式中,回购交易是指公债买卖双方预先约定价格和交易品种并在未来的约定时间进行交割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必须在交易所内竞价买卖,禁止场外交易,更不得私下对冲交易。
()A. 对B. 错(正确答案)10. 如果120人参加投票,有81人赞成方案就可获得通过,这属于有条件多数原则。
()A. 对(正确答案)B. 错11. 房产税属于财产税。
()A. 对(正确答案)B. 错12. 限制性招标采购是指招标人直接向三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进行招标采购的方法。
()A. 对B. 错(正确答案)13. 政府采购的公正性原则指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法律、程序及过程都是公开的,以保证政府采购的客观公正性。
政治经济学判断题
)
• 7竞争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必然现象。(
)
• 8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劳动者一年内创造的新价值。(
)
• 9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仍然可以采取一切手段来保护我国
的工业。(
)
• 1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
律。(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J 2X 3 X 4 J 5X 6J 7J 8X 9X 10X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
平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
2资本主义流通的实质,是实现已经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
3垄断大公司的经营者阶层,实际上也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一部分
(
)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
5当代经济的全球化主要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下进行的
• 20.城镇化就是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
)
• 2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加快经济发展、技术进步、
产业演进的机会。(
)
• 22在与外资的竟争中,我国企业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不应该对外
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
)
• 23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 (
)
• 2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
)
15. X 16. X 17. X 18.j 19. X 20.X 21j 22. X 23. j 24. j
(
)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7商品比价是同种商品的价格差额(
)
8城镇化就是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
)
政治经济学选择判断题
政治经济学部分(bù fen)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máodùn)是指资本价值增殖和在形式(xíngshì)上的矛盾(C)A.竞争规律 B.货币流通规律 C.价值规律(jiàzhí guīlǜ) D. 平均利润率规律2.超额剩余价值属于(shǔyú)相对剩余价值,因为(D)A.都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 B.都被资本家无偿占有C.都是由于延长了工作日而获得的D.都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3.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划分为:(C)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4.剩余价值是:(B)A资本集中的源泉 B资本积累的源泉 C剩余劳动的源泉 D资本流通的源泉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全部资本中:(B)A可变资本比重上升,不变资本比重下降 B可变资本比重下降,不变资本比重上升C生产资本比重上升,货币资本比重下降 D固定资本比重上升,流动资本比重下降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B)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物质资料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7.资本有机构成是指(C)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C.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D.由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8.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A.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B.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9.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D)A.同一部门(bùmén)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B.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jìngzhēng)的结果C.国内企业(qǐyè)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D.不同部门之间竞争(jìngzhēng)的结果10.利润率的变动(biàndòng)与(A)A.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化 C.剩余价值率反方向变化B.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同方向变化 D.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反方向变化11.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D)A.商品贱买贵卖的收益 B.买卖商品的劳动创造的价值C.商业店员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D.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12.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B)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所有权的垄断C.同一土地追加投资的差别 D.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异性13.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的资本是(D)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银行资本D.借贷资本14.已购买但尚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处于资本循环的(B)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15.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D)A.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原理 B.商品二因素原理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16.假定在扩大再生产起始的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是:(D)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又假定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第Ⅰ部类资本家仅用剩余价值中的500用作个人消费,其余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则两部门之间交换的价值总额是A.2000 B.3000 C.1500 D.160017.下列时间中不属于生产时间的是(A)A.购买生产资料的时间 B.生产资料储备的时间C.停工时间 D.自然力发挥作用的时间18.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A)A.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B. 提高剩余价值率C. 增加预付可变资本(kě biàn zī běn)D. 增加预付总资本19.某纺纱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zēngjiā)了预付资本。
政治经济学 判断题
1.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
( F )2.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 F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T )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件,是一个历史范畴。
( T )5.商品的二因素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 T )6.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 T )7.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 F )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 F )9.利息作为资本商品的价格,实质上是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 F )10.价值是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 T )1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 T )12.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统一关系。
( T )13.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巳包含了买卖脱节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 F )14.信用买卖的发展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既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又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的经济矛盾。
( T )15.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比。
( F ) 16.增加货币的发行量,就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 F )17.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 T )18.价格偏离价值是常态,但价格始终是价值的基础。
( T )19.价格与价值相背离,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
( T )20.纸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 F )【货币】21.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 T )22.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扩大再生产又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 F )2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绝对和相对减少。
( T )24.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
( F )【商品必须用于交换】25.积聚和集中都是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所以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西南财经《政治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单选题(共4题,每题10分)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 )。
A.物资资料的生产B.人口的生产C.精神产品的生产D.劳动力的生产2 .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 )。
A.生产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上层建筑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政治和经济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生产方式4 .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B.人与人的自然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D.都不是多选题(共3题,每题15分)1 .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C.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 .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 )。
A.生产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上层建筑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政治和经济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生产方式4 .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B.人与人的自然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D.都不是多选题(共3题,每题15分)1 .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C.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 .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 )。
A.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C.生产的数量水平和结构,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数量结构D.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着反作用3 .根据不同社会经济条件把经济规律分为三大类( )。
A.在每个社会经济形态都起作用的最一般的经济规律B.在某些社会经济条件下共同发挥作用的规律C.社会化大生产规律D.一定社会经济形态所特有的规律单选题(共4题,每题10分)二、商品1 .交换价值的基础是()。
A.货币B.使用价值C.价值D.商品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3 .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
政经-填空、判断题
农经《政治经济学》填空题、判断题第一章绪论1、在西方,经济学说最初产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2、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色诺芬。
3、经济学的最初含义:就是家庭管理的意思。
4、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写了一本《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的家庭经济问题。
5、重商主义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蒙克莱田,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
6、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目的是说明经济问题就是“国家管理”。
7、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历史上最早的政治经济学。
英国的威廉·配第为创始人。
8、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9、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0、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11、劳动力是蕴藏在人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12、在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特别是机械性生产工具。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4、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5、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关系演变的客观经济规律。
16、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自然经济组织的具体表现: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共同体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以及农民的家庭经济。
2、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
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5、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6、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8、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9、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
政治经济学习题-5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政治经济学是(A)A.经济学的原初形态B.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C.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D.政治学的经济理论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A.政治和经济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生产方式3.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是(B)A.从抽象上升到具体B.矛盾分析C.中介分析D.分析和综合4.经济学分析方法中的矛盾分析是为(C)A.调和矛盾B.揭示矛盾C.解决矛盾D.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5.由抽象到具体是(C)A.由理论到实践B.由一般到特殊C.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D.由宏观到微观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全部选对得满分,少选得相应分值,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BCDE)A.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B.矛盾分析方法C.中介分析方法D.分析和综合的方法E.逻辑和历史的方法三、判断题(以下叙述中,你认为正确的选“√”,错误的选“×”。
)1.研究政治问题离不开经济。
(√)2.研究经济问题离不开政治。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6.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矛盾分析构成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
(√)8.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其方法。
(√)第二部分习题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首先是从(B)开始的。
A.资本主义私有制B.商品C.货币D.资本2.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数量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C)A.都具有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C.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D.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3.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C)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4.商品是(A)A.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D.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5.商品的二重性是指(C)A.价值与价格B.使用价值与价格C.使用价值和价值D.交换价值和价值6.商品的价值是(B)A.使用价值的内容B.交换价值的内容C.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格的表现形式7.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D)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D)A.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B.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C.生产同一商品时的两次劳动D.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B)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10.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是(C)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11.就不同部门而言,价值量的决定以(A)为计量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国际贸易,就是由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构 成的国际间的商品流通。( )
75.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 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7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一定 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
77.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 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
78.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
6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 映了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人民的生 活水平。( )
61.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 分配,最终用于投资和消费。( )
62.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最 终用于消费。( )
63.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心问 题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 关系。( )
46.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业集体经济 的主要实现形式。( )
47.私营经济与公有经济有本质的不同,因此 两者必然是对抗的 ( )
48.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 )
49.市场经济在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 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 高效率的积极性。( )
50.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法人制 度。( )
4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 )
43.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再发展 到国家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身调 节。( )
4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建设社会 主义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 )
45.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 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成分。( )
79.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80.无论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自然 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具有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两方面的性质。( )
8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 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 )
82.社会分工是指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 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
11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带来 剩余价值。( )
111.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目的,是获取相 对剩余价值。( )
1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113.城镇化就是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 ( )
114.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二者 的统计方法不同,但数量是完全相等的。 ( )
56.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 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
57.资源条件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速度 的惟一因素。( )
58.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一个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小康。( )
59.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经济落后走 向经济发达、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 )
)
31.部门之间各企业的竞争促使利润平 均化。( )
3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消灭竞争。(
)
33.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 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 )
34.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 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
35.金融资本就是银行资本。(
)
36.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是一 种“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 )
1.生产力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
2.生产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
3.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两 方面。( )
4.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 决定的。( )
5.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 的统一。( )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基 础。( )
11.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 流通手段。( )
1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 成反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
1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对价值规 律的否定。( )
14.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 现规律的统一。( )
1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 )
16.现代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 分配问题上,政府的干预是起主导作用的。 ( )
106.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仍然可以采 取一切手段来保护我国的工业。( )
107.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再发展 到国家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身调 节。( )
108.在与外贸的竞争中,我国企业处于不利 地位,所以不应该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 先待遇。( )
109.在引进国外技术方面,我们惟一需要考 虑的是技术的先进性。( )
120.生产要素市场就是生产资料市场。 ( )
121.垄断组织定价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 志来确定的。( )
122.垄断大公司的经营者阶层,实际上也是 垄断资产阶级的一部分。( )
37.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减少货币供应量, 称为“收紧银根”。( )
38.一般来说,贸易逆差会造成一国国际支 出增加,本国的产业发展受到打击。( )
39.贸易顺差就是输入大于输出,贸易 逆差就是输入小于输出。( )
4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 产阶级的矛盾。( )
4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 和消费的矛盾。( )
64.鼓励一部分人先富与共同富裕从根 本上并不矛盾。( )
65.合法的个人收入不仅有劳动收入, 而且有非劳动收入。( )
66.投资买股票所获得的收入既有资本收益 又包含了风险报酬。( )
67.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个人自我调节 起着主要的作用。( )
68.社会保险是一项盈利性的福利事业。 ( )
22.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 高的结果。( )
2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 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
2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 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25.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资本价值增 殖没有影响。( )
26.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分析产业资本的 运动过程;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 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
17.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依 靠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 )
18.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 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
19.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 劳动。( )
20.货币要想现实地转化为资本,条件 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
2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 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
51.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科学的组织 制度。( )
52.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 东按照所持股份分配利润。( )
53.现代流通方式就是指电子商务。 ( )
54.市场体系是由各种商品的比价和差 价构成的。( )
55.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之间既有统一 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 )
97.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 进作用,但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缺 陷,必须采取适当的对策加以弥补和克服。 ( )
98.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目 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
99.竞争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必 然现象。( )
100.商品比价是同种商品的价格差额。 ( )
9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 对过剩。( )
93.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建立 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
94.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
95.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
96.市场机制能推动企业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和经济效益。( )
115.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社会化大生 产的客观要求。( )
116.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加 快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演进的机 会。( )
117.引进技术的原则是:以引进软件为 主,引进硬件为辅。( )
118.经济体制,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形 式。( )
119.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是垄断资本主义 性质的经济成分。( )
83.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
84.资本主义流通的实质,是实现已经 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
85.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 条件,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 ( )
86.利润率总是大于剩余价值率的。 ( )
87.资产阶级政府的干预对于资本主义经济 的运行,是可有可无的。( )
27.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出剩余价值,货 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
28.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社会资 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要求消费资料生产优 先增长。( )
29.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是劳动的价 值。( )
30.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69.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计划经济的 要求。( )
70.宏观经济管理既是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 又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同一定性质 的国家相联系。( )
71.宏观经济管理的性质在任何情况下 都是相同的。( )
72.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的目标是增加 就业。( )
7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手段 可有可无。( )
7.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 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
8.虽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
9.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 9.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
10.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10.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101.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消耗高、成本 高、效益低。( )
102.按照三次产业划分法,农业属第三 产业。( )
103.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劳动者一年内创 造的新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