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
高中语文教学精选在语文课堂中走向美的颠峰
高中语文教学精选在语文课堂中走向美的颠峰高中语文教学精选在语文课堂中走向美的颠峰摘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可以更丰富多彩.从美学的角度可以对课本资源的美进行分类,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美,设置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鉴赏美,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创造美,在实际运用中真正地把握美感。
这一切又都离不开教师对美的鉴别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审美实践美是人类最愉悦的享受.人们追求美、感受美、欣赏美,为美而陶醉、痴迷.如何正确引导审美,在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显得义不容辞。
语文教师利用学科优势,能够驾轻就熟,甚至能够得心应手,关键看如何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感资源并加以灵活运用。
确实,语文学科进行美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
每篇精选的范文,课后思考延伸,课外训练,无不散发着美感的光辉。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美感资源,让学生走向美的颠峰,从而领悟理想的人生境界,对学生形成巨大的行为影响力.我们不妨把这一过程分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三大阶段。
一、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美。
美分为壮美和优美两大部分。
所谓壮美,又叫阳刚之美,是审美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所谓优美,又叫阴柔之美,其审美对象常以细小、光滑和柔和的特征,让人在安闲中得到一种识水顺情的感觉.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帮助学生领略课文中壮美和优美的多重侧面。
这样的选择应是慎重的、有代表性的、有目的性的,是倡导一种积极的审美意识。
我们倡导的壮美,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以报国为己任的的豪情美,是“让给丑恶来开垦〞的死水的悲剧美,是“自由奔放的大海〞的雄伟美,是“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的深沉美,是“我有一个梦想〞的使命美,而不仅仅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滕王阁前的飘渺,阿房宫的纷奢。
我们欣赏的优美,是月下荷塘轻淡飘渺的清新美,是康桥飘逸脱俗的诗意美,是长亭送别的婉约美,而不仅仅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故都清秋的肃静,“丁香样姑娘〞的愁怨。
多层次推进,让语文课堂美不胜收
多层次推进,让语文课堂美不胜收语文教师要将课堂当作一个美的舞台,抓住一切机会共建和谐的氛围,通过多层次推进,让学生感受到文字当中蕴藏的丰富力量,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美不胜收一、审美引领,推进课堂之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引领者,语文课堂的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领。
当教师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工整漂亮的粉笔字,而且还能够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再加上鞭辟入里的剖析,在学生的眼里,语文课堂不但显得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充满了知识的魅力。
一节语文课的好坏,除了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将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融入课堂,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声情并茂的演绎。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话随便,句式简单,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不能不说这是课堂教学的败笔。
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美的呢?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师的语言一定是有理、有情、有美。
何谓有理?就是说理透彻,能够给人以启迪,激发人有更深的思考;何谓有情?就是能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学生澎湃的心潮,情难自已;何谓有美?就是能够从中感悟到文字的智慧,在字里行间渗透着灵性之美,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恬静、跳跃、活泼、喜悦等。
不管是哪一种,语文课堂充满了丰富的个人体验,学生会因为教师的这种审美引领,获得情感和智慧的滋养,从而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
二、互动参与,推进课堂智慧课堂教学并不是教给学生简单的知识,而是要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和情感融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催生各自的体验,形成自身的领悟。
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在那里表演,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的课堂只能是独角戏,无美可言。
真正美的课堂,是充满了智慧的课堂,那么何谓智慧?每一个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谈谈自己的个人体会,说出自己在文本理解中的个性体会,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人物角色,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智慧。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冲破各种束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大胆质疑,提出所思所想,感悟人生。
让语文教学与“美”同行
让语文教学与“美”同行传统的语文教学似乎更多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审美功能。
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不要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要把学母语、爱祖国的审美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逐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
”美学家宗白华说:“美是存在着的!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还影响我们,教育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境。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文本与教学设计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
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师要充分发现文本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尽力让美与语文教学同行。
一、研究教材,分享文本美语文教材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为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语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
以苏教版第六册教材为例,有写自然景观的,如《美丽的南沙群岛》,课文分别以“美丽传说”、“蓝色宝库”、“迷人世界”将南沙的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写生活之美的,如《赶海》,体现出儿童特有的生活情趣。
有写人物形象的,如《花瓣飘香》中的小女孩,《雪儿》中的“我”,这些美好的人物形象,无不包含着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生由“知学”而“乐学”最终获得深切的美感,需要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美的因素细心品味,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入到教案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分享这种美。
二、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把美融入语文课堂 达到优质高效教学
把美融入语文课堂达到优质高效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因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说画表演等来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这样,既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还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图文结合,感知形象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
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的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由于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因此可以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黄继光》一文中描写黄继光为了消灭敌人的一个火力点,争取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那一幕,单靠课文语言的描述,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
而教材以图辅文,在凝炼的瞬间,黄继光那高大威武的形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展现出来。
二、展开想象,拓展意境所谓“一草一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
这些文章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浅浅而读是没法读出什么来的,只有唤起想象,学生才拥有广阔的天地,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才能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的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在清晨,美丽的西湖中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淡雅,使作者忘记了与友人的离别愁绪,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曹永军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
在语文课题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人的尊重。
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
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要求,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
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
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
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
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
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
如在教学《台阶》时要学生说说对文中父亲的看法,教参上说:“他老实厚道,有志气,不甘落后,希望受人尊重。
”我的一个学生却说:“我觉得这个父亲是个贪名图利,爱占小便宜的人。
”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我问:“你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为了追求名利地位,他连三块粗糙的青石板的便宜也占……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如果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会大胆的说出来吗?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创造。
初中语文“和美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1.以生为本,着眼课堂短短两天的时间,我们有幸观摩了全国各地名师七节优质教材课例及精彩讲座,真正感受到了所谓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含义。
两天的学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关键词便是“思维”。
每堂课中名师通过自身引领,让学生打开思维、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成长。
这样的课堂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是能够生长的课堂。
可以说,这一堂堂精彩课的背后,都无不源于这些名师对教材的独特思考,真是“无思维,不教学”。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程翔老师和王君老师,程翔老师的课以学生为主,在他的课堂上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启发学生,抓住课堂细节,在细节处抓重点,设计问题巧妙,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思想感情,《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面有许多句子让学生读出来才会体会感情,让学生概括文章的几个故事,所以这节课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
王君老师的课格局大,把玩乐运用到课堂上,结合现代化,让学生能轻易的接受,喜欢这样的课堂,例如可以把《吐槽大会》这类运用到课堂上。
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读,阅读方式要多样,单元教学生怎样的阅读能力,注重学生课堂上的活动,一节课要关注学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抓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抓住文本内容和和核心价值,建造学习支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且会明确所提要求,正确且有方法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这样的课堂注重生成,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真是高明。
这些精彩的讲座启迪了我的思考,当然除此之外课堂也同样让我对于语文教学思想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而授课老师的说课环节更让我明白了那些巧妙的教学设计背后藏着的深度思考。
蔡元培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我觉得我们教师的确应当着眼课堂,以生为本,为培养学生真正能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断思索、践行……2.语文课堂的真正魅力要成为一汪“活泉水”,需要不断地充电学习,很有幸此次有机会参加这次的“和美课堂”观摩学习。
通过聆听专家的课堂,让我自愧不如但又深受启发,让我领悟到如何才能使课堂散发出语文的真正魅力。
听盛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有感
听盛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有感这次去北京培训,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盛新凤的《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的讲座,受益匪浅。
听后有了很大的收获,因为她的和美语文在不断地发展、成熟、完善,真的很想早点看到她的新书。
早就听到过盛老师的大名,第一次见到盛老师,当同事告诉我,这位长发披肩的老师就是盛老师的时候,我就暗暗惊叹:世间竟还有这样的女子!这么温文婉约,柔美细致,让我想到了古代出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浑身散发的是书卷味,幽香清远,用“空谷幽兰”形容她也绝不为过,她是那么的脱俗飘逸。
她的声音犹如潺潺流水,娓娓而谈,让人如沐春风。
第一次听盛老师上课,是她的《番茄太阳》,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真的不愧是特级教师,她的课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静静流淌着温情。
第一次聆听盛老师教导,那是三年前了吧,她到我们学校调研,听了我一堂课,记得当时我执教的是《玩出了名堂》,我自己感觉糟糕透了。
但盛老师并没有批评我,语气竟是那么谦逊,她竟然从我的这堂课中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委婉地给我提出了今后要改进的地方,她还看了我的备课笔记,说我字写得漂亮,教学反思写得好。
看着她亲切的面容,我内心是多么的激动,要知道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夸我,至今言犹在耳。
让这样的老师来讲和美语文,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美学家们提出了“美在和谐”的重要命题,这与盛老师的和美语文完全契合。
语文本来就是美的,语文的教学也应是美的,这在盛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完美的阐释。
盛老师的和美语文倡导的是雅俗共赏,最初的诗意语文,她觉得是一种极化现象,曲高而和寡,她沿着自己语文教学研究轨迹:诗意课堂——两极之美——两极融通,在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度思考后,把雅和俗进行融通,提出了“和美语文”的教学主张,课堂教学追求“雅俗共赏”的“和美”境界,逐步形成了婉约、精致、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风格。
例如她执教的《番茄太阳》,课文以盲童明明的笑贯穿始终,盛老师以动情的语言引导孩子们用心去感悟,让孩子们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不仅让孩子们体悟到盲孩子明明的笑是这么纯美,也体悟到笑中的辛酸、笑中的温暖,在课中所展现的精湛教学艺术把她的和美语文演绎得淋漓尽致。
让语文课堂中呈现“美”
原 则 却 义 自由 。
语 文 教材 就 像 一座 风 景 优 美 的大 山, 教师 就 像 是‘ 出 位
色 的导 游 , 带领 学 生 跋涉 攀 。 教师 将 自 己的情 感 体 验 融入
其 中 ,形 成浓 郁 而 强 烈 的美 感 力 量 ,拨 动 学 生 的心 灵 之 弦 。
引 导学 生 在 优美 的 山林 里邀 游 的 同 时 ,孜 孜 以求 真 理 , 从而
—
/9 备 虎 裁辱
‘ ’ 让 语 文 课 堂 中 呈 现 ‘ 美 '
◎ 刘 红 霞
吕 叔 湘 先 生 说 : “ 文 教 学 一 半 是 科 学 , 一‘ 是 艺 情 感 ,进 而 培 芥情 感 。如 “ 塘 月 色 ” 的静 美淡 雅 : “ 语 半 荷 故都
术 。 ”语 文教 学 离 不 开一 个 “ ”字 。 美
师 就 是 这 样 的人 ,他们 用 自己的 眼睛 去 看 别人 见 过 的 东 , 在 别 人 司 空见 惯 的 东 西 上能 够 发现 出美 来 ” ( 罗丹 )这样 的 理性 美 。 二 、课 堂 活 动 着栩 栩 如 生 的形 象
《 塘 月色 》 可采 用 情 境 诵读 法 。 让学 生 听 录音 跟 着读 ,再 荷 语 吉 的魅 力 , 并获 得 语 言创 造 的冲 动 。如 《 南 的 冬景 》可 江
浅谈语文课堂的和谐美
浅谈语文课堂的和谐美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泼的。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是语文课堂美的所在。
一、和谐易于激发兴趣和热情,促进情感交融,彰显美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劳动过程中愉悦与否、劳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能否创设一个能实现价值的、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
师爱的渗透是教学和谐及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鲁迅也说“: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教师陪着学生成长,陪着学生缘文会友,在这一的过程里感情是和谐教学的催化剂。
教师如果能声情并茂、披文入情、融情于课,使课堂形成一个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气氛,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又运用平和、传神的言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再寻觅最能表达主题的优美画面,引领学生沉浸到优美的情境之中,走近作者,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实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
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位和谐一统中再现美。
一滴水能够辉映太阳的光辉。
莫怀戚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散步》“: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诗化的语言,诗中有画。
清新、流畅、自然与人浑然天成的画面告诉我们:正是在古朴的“尊老爱幼”美的主宰维系下有了这样和和美美的家庭,就有了民族、国家以至世界的和谐与和平。
课堂上通过角色的动情诵读引起心灵的共鸣,经过对“正因为如此”的玩味,领受作者的诚恳与孝心。
运用对画面的直观感受切入到人性分析,采用观照讨论的方式,读懂人物面对“分歧”时的心理,提醒家庭和美的原那么、珍爱生命的本质———孝道。
这样,学生在教学总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引导下,从中拓宽了视野,看清了这些人、事的意义;通过形象照顾,学生个个有话可说,辩主次;人人学有所得,长智慧;从渐趋明晰的认知中,欣赏美,探求美,彰显美,树立高尚审美理念;进而,朝自觉、自足、自在的学习境界迈进,积极自主地探求那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学艺术的殿堂。
“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5篇)
“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5篇)第一篇:“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2018年10月20日、21日,非常有幸能和领导、同事们一起参加了在徐州举办的“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
虽然这几天紧张疲惫,但是欣赏到了各位小学语文大师的课,内心还是充满喜悦与感激。
本次观摩会以“名师优课经典再现”为主题,活动中,来自全国小学语文界的知名教师、特级教师薛法根、孙双金、王文丽、窦桂梅、何捷、陈琴老师分别展示了示范课,并通过讲座与大家共同交流“和美课堂”教学经验与实施理念。
这次观摩研讨会既是一个观摩交流大会,同时又是一次综合培训会,培训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这两天里,我聆听了薛法根老师的低年级的指导课,陈琴老师的老师古诗词“吟唱”课,王文丽老师的整本书阅读课,还有何捷老师精彩的口语交际指导课等等。
可谓课课精彩,课课有特色,让我课课有收获。
何捷老师带来了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商量》,让我耳目一新。
老师的精彩设计,重点的突出,语言的幽默,睿智的指导,步步让我折服。
何老师先从一个喜闻乐见的绘本故事《快让河马走开》起航,由故事及问题,由问题及思考,由思考及策略,由策略及道理。
整堂课,深入浅出,在轻松愉悦的练说交际中,孩子们明白了:学会与人商量;商量,就是有话“好好说”;商量,一切都“说不定”;商量来,商量去,不如两横一竖一个“干”。
何老师的课,大道无痕,润物无声,境界至高,令我叹服。
王文丽老师的整本书阅读课《兔之眼》,让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王老师的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引领孩子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也与自己对话。
感受书的内容,感受人物的特征,激发孩子们在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中感受故事的情感意蕴,更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走进李白》,更是让我震撼,他以其字正腔圆、激情澎湃、入情入境的吟诵感染学生,加上精心选的背景古乐,或慷慨激昂,或深沉万分,读得很有诗味,更是韵味十足,让人深深地陶醉在他的朗读中,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感受到了李白的豪迈奔放。
语文课堂的和美境界
教育实践与研究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6年第35期/A (12)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因和而美,教育亦是如此。
语文本来是美的:美丽的词藻、美妙的音韵、美好的意境……那么,唯有构建和美的语文教学过程,方能彰显语文本身的淳美意蕴。
如何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和美境界呢?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
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必须打破“一间教室,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传统的单线下行教育模式,建立一个令学生身心愉悦的学习场,知识的筋脉在这里充分延展,师生的思想在这里纵情交汇,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个民主和谐的知识原野上自由呼吸,主动享受智慧的挑战、发现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真正学到一辈子都有用的东西。
为此,我为自己的课堂预设了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学习目标和谐,促进生命成长学习目标的提出不仅要体现“三维”要求,更要抓住新知识与学生认知能力的契合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不是拘泥于表面的人物和事件。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对文本意义、历史背景以及其社会意义进行全方位对话,对基本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进行梳理之后,提炼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目标的提出要立足于学生对文本的最低认知点,并能通过学习过程实现对其社会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感悟和再创造。
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组教材为例,《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战争中孩子们的生活和渴望。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选文的特点,提炼出“战争中的孩子们”这样一个研读专题,引导学生充分研读四篇课文及相关读物,走进故事里孩子们的世界,虚拟体验硝烟弥漫的战场,明晃晃的刺刀和失去亲人的悲苦,和故事里的孩子同呼吸、共命运,进而建构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学习其中的表达方法。
让语文阅读教学与美同行
让语文阅读教学与美同行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与此美感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和美好的体验。
将语文阅读教学与美同行,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本文将从阅读教学和美的融合入手,探讨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与美同行,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一、阅读教学与美的融合1. 创设美感氛围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美感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打造优美的教学环境,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进行阅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注重自身形象和仪容,展现美的气质和风采,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2. 利用美感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美感资源来辅助教学。
比如可以通过音乐、美术、戏剧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欣赏美感的过程中进行阅读体验。
也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等多种形式呈现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来理解文学作品,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3. 注重审美情感培养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美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应该注意文学作品的表面意义,更应该理解作品背后的美学内涵,发现美的存在和价值。
二、如何让语文阅读教学与美同行1. 多元文本阅读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元文本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
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美相关的文本,比如诗歌、散文、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
通过多元文本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领域获取美的体验和感受。
2. 交叉学科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进行交叉学科教学,将语文与美术、音乐等学科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美感的体验。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结合中国画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在学习现代文学作品时,可以配合音乐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音乐的表现来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天光云影共徘徊”——语 意兼得,砥砺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语文味是什么?王崧舟老师是这 样说的:“‘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 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 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 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 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 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 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 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 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 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 咬文嚼字’的‘品味’。”
二、“唉乃一声山水绿”----潜心“涵泳”, 唤起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何谓“涵泳”?“涵”,《辞海》的解释是 “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涵 泳”一词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言论中经常出现。 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 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让课堂生长“冥 思力”,其实是引导孩子们站到文字后面去。 肖川曾引用一位海外中国诗人的话说,每当他 看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 汇时,都会莫名地激动、甚至落泪。确实,语 言的背后是家园,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只 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到母语的 “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
1、在语言典型处仿写 2、在情感蓄积处改写 3、在文本空白处补写 4、在意犹未尽处续写
六、“为有源头活水来”——延伸课外,升 华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胡东芳先生在《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文 中描述了当下课堂的经典情形:“在中国的课 堂……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 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正 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有时可以旁逸斜出, 可以信马由缰,可以海阔天空,可以突发奇想。 不要总是丝丝入扣,不要都是中规中矩,不能习 惯于循循善诱,用不着处处品味咀嚼。那我想,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新 型学习方式,它超越了传统教学中被动、单一、 封闭的学习方式,寻求主动、多元、开放,在学 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促进知、情、意、行和谐 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浓墨素描总相宜”——情境创 设,激发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体验是由学生主体置身于自己喜爱的、 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 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 腑的。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 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入乎耳,箸 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 心领神会的境界。
1、着眼语言形式 2、把握对话层次 3、情理交融相和
五、“妙笔且抒个中情”——读写结合, 深化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就如一棵大 树,我们应该删除那些细枝末节,枝枝丫丫, 保留住主枝干,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张志公 先生曾指出:“语文教育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 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 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语言是工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如何 把语言这个工具变成自己手里的工具,唯一的 途径就是训练。表达分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表达训练的形式应丰富多彩,可以是想象补白 训练,可以是延伸拓展训练,也可以是模仿迁 移训练。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训练,都要着眼于 “段”,引导学生说、写一段话。
1、凸显语文意识,孕育课堂精彩 2、链接学习经验,简约不失内涵
三、“一树花开满庭芳”——多元解读,倡 导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 “对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 肯放松的谨严”。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 题》文中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 面是有文化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 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建构 主义心理学认为,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已有 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对语文教材主动进行加工, 并在头脑中重新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学生 理解课文不可能也不应有一个客观标准,绝对真 理,学习的方法与结果可以是多元的,可以让学 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多角度感受课文,去表达独 特体验。
记得特级教师王崧舟有一小段经典的教学感言: “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 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 的一股甘泉。”语文教师,要步入并陶醉于母语的 殿堂,在那撩人心弦的辞赋、言简意隽的文章中寻 找母语的光芒和喜悦,并在这光芒和喜悦中向我们 的孩子招手:孩子,请跟我来吧。教师要在自己心 灵最柔软之处,牵起一根琴弦,以母语温润澄净的 音符时时撩拨,使自身之于母语,有如渊鱼之于池 水,水乳交融而又冷暖自知,并由此引发学生的审 美共鸣。还原语文本色,追寻有效课堂,引领学生 感悟语言的趣味、情味、韵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 过程中,情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成吧!
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著名教授王财贵曾说: “教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你找对方向。” 当然,这一“找方向”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 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味”不是“语文 是个筐,啥东西都能装”;“咬定青山不放松”, 定心静气,不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 口号所迷惑,而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 分地”,回归语文的本色,把握好这门教育学生 更多、更高、更好、更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 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课程, 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 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 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