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宿新市徐公店》课堂实录师:(课件出示书中插图)大家看看图,图上都画了些什么景物?生:我看见了蝴蝶。
师:你观察很仔细。
生:我看见了金黄的油菜花。
师:我还看见了一些格子。
师:哦,这是篱笆。
一起说“篱笆”。
生读。
师:是呀,多美的一幅画。
看,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浓浓的树阴。
黄色的蝴蝶在黄色的菜花丛中飞舞……多有趣的画面,这画面中还藏着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呢!师:请大家翻开书P2,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老师一笔一画认真写,你们也要这样写字哟。
老师边写边解诗题,诗人杨万里在新市的徐公店住宿。
跟老师一起读课题:宿/新市/徐公店/。
师:不错,想读诗吗?那可要现过生字关。
(课件出示生字)师:请大家在书上把这几个生字圈出来,自己好好读读。
然后用多种形式认读这些生字。
师:生字会读了,诗中的生词会读吗?(课件出示生词)疏疏儿童菜花急走无处寻追黄蝶一径深未成阴(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词语,特别强调词语连读。
)师:真了不起,生字读准了,生词读连贯了,把他们放到句子里,能把句子读通顺吗?生:能。
(生自由读诗句)师:谁来读读?多个学生读诗,其他学生帮助纠正字音。
直到把古诗读通顺为止。
师:真不错,大家把古诗读得这样通顺,了不起。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
(课件出示图的一部分)师述: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这就是“篱落疏疏一径深”(课件出示诗句)生读。
师:老师还没感觉到这条路的深远,叫你们一个办法:读得慢一些。
生读:篱落/疏疏/一——径——深——师:好,这次我听出来了,好安静,路好长好长!(又有好几个学生读诗句,读得很好。
)师:“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读着读着,我感觉到春天正悄悄地离开我们,初夏正向我们走来,看(切换课件)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阴。
谁读读这一句?生:树头花落未成阴。
师:哦,我好像看到了花瓣正在微风中飘下来呢!老师也想读读,请你们闭上眼睛,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师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生: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的。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3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_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3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_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3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人教版新课标2021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想想:你准备怎么读好这首诗?〔课前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生:朗读课文。
〔我在学生中巡视,一会儿听听这位学生读,一会儿看看那位怎么读。
突然,我发现学生读书的神态特别有趣。
你瞧,他们有的低声默念,有的昂首大声读,有的还闭着双眼,摇着头,晃着脑,有滋有味地读,煞是可爱。
我忍不住地想:要是有架照相机就好了,把此时此刻的情景拍照下来,再让学生瞧一瞧。
他们准会喜欢,有的还会捧腹大笑呢。
想着想着,我踱回了讲台前,随手拿起课本,看到了文中的插图。
突然,有个念头在脑海里一闪。
我沉思了片刻,于是,改变原定的教学方案,进行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刚刚,你们在读诗的时候,诗人邀我到他的家乡做客,他还告诉我很多乡亲们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故事。
正巧路过一棵大树时,我发现有两位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在学大人种瓜呢。
我赶紧拍成相片带回来了。
你们想看吗?生〔迫不及待地〕:想看,想看,老师,快点让我们看一看吧。
〔我把课本上的放大插图展示在黑板上。
〕生:老师,你骗人。
这是书上的插图嘛,怎么变成你拍的了?〔课堂一下子乱哄哄的,学生似乎都在怪我骗了他们。
我一言不发地笑着看着他们。
突然,有个淘气的男孩站起来,大声喊:“老师,那,我也会拍照。
〞“我也会。
〞“我也会。
〞一时,有好几个学生都冲动得站起来了。
哈哈,学生上“钩〞啦!我心里乐极了,却一本正经地说:“你们也会照相?我才不信呢?〞有个学生特神气地把头一昂:“老师,你会,我们也会。
〞〕我〔故作惊讶〕:“真的?那好,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拍的是什么相片,上面讲了什么事?〞〕生1:老师,我拍到的相片上有个叔叔在田里干活。
师:叔叔在田里干什么活?生1:在锄草,在给禾苗锄草。
师:你能说得具体点吗?生1:行,我这张相片上,有一大块的田地,无边无际的,有叔叔头上戴着帽子……〔同桌提醒:错了,应该是戴着草帽。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师:在研究一首诗词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作者。
XXX,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首《独坐敬亭山》是XXX在XXX上写下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会在那里独坐呢?生:可能是因为他喜欢那里的风景吧。
师:很好,正是因为XXX的美丽景色,才让XXX感到心旷神怡,写下了这首诗。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学生观察图片,表述自己的感受。
2)理解诗的意境:师:这首诗中,XXX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仔细听一下。
师范读诗句,学生跟读。
师: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敬亭山的风景,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生:可能是XXX感到自己很孤独吧。
师:很好,你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这首诗的意境。
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反复吟诵,深入领悟这首诗的情感和意境。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互动环节:1、互动研究: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电脑,进入课件,我们一起来研究《望洞庭》这首古诗词。
学生操作电脑,进入课件。
师:请看这个词语“磨”,你们知道它有几种读音吗?请在电脑上选择正确的读音。
学生在电脑上选择正确的读音。
2、互动评价: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表述一下《望洞庭》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电脑上输入自己的答案,师随机抽取几个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XXX,他是唐朝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曾担任过宰相等职务。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忧虑。
2、读诗,领悟意境:师:请同学们仔细听一下,我来朗读这首诗。
师朗读《望洞庭》)师: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生:这首诗主要是描写洞庭湖的美景和诗人的感受。
师:很好。
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诗中的词句,说一说诗人的感受。
生:诗人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感到非常欣喜,但同时也感到有一种无奈和忧虑。
师:非常好。
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这首诗,找出其中表达诗人感受的词句。
人教版四下《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及评析
人教版四下《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及评析作者:亢丽王崧舟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17年第11期【教学目标】1. 借助课文注释,结合课外资料,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2. 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悟诗人的情怀;3. 在两首古诗的互文阅读中,初步感受白描和特写的表达方式,明了两首诗歌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温习词语,感知诗义师:同学们,《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古诗你们预习了吗?生:预习了。
师:既然同学们都这么自信,那我们先检测一下,敢不敢接受挑战?生:敢!师:(听写)“蚕桑”“插田”“耘田”“绩麻”。
(师请两名学生上台板书,每人写两个词语,其余学生每人写四个。
)师:好,请停笔,抬头看黑板。
谁来当小老师批阅这两位同学的听写?(一生上台用红粉笔批改字词,关注书写的正确和规范。
台下学生补充不足,并修改听写中的错误。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很到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到乡村去走一走,到田园去看一看吧。
(播放乡村田园的课件)同学们,这就是美丽的乡村,这就是如诗的田园,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桃花。
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我看到了翩翩起舞的蝴蝶。
师:这就是——生:穿花蛱蝶深深见。
生:点水蜻蜓款款飞。
生:我还看到了黄鹂,想到了“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师:你不但看到了乡村的美,更从内心领略了这份美。
那么,这幅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你们知道吗?生:喂蚕。
师:先采下桑叶再喂蚕,这就叫作——生:蚕桑。
师:蚕桑相传是嫘祖,也就是黄帝的妻子发明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支柱,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桑叶养蚕了。
大家看,“蚕”这个字上面是个“天”字,下面是个“虫”字,古人认为蚕是天上神仙赐予人间的虫子。
(范写“蚕”)(生书空“蚕”字)师:田间的人们除了要蚕桑,还要——生:绩麻。
师:(播放“乡村绩麻”的视频)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流程
1《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一.课前谈话:教师: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教师: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白太白)学生:青莲居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青莲)教师:那我们就可以说是“青莲”。
教师:回顾白的诗。
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
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学生:思念家乡。
教师: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学生:望庐山瀑布。
(紧)S齐背。
教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白?学生:潇洒的白。
学生:很爱游玩。
教师:是一个寄情山水的白。
(板书:寄情山水)教师: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白?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
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
——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S读(读得很慢)教师:你为什么这么读?T:再请个小朋友读。
(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S: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
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教师: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教师: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学生比较紧)S1:他读得孤独一些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教师: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学生: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学生: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学生: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教师: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及其注释。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记录一下这堂课的情况。
课堂开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春晓》。
老师让同学们先读一遍这三首诗,然后再讲解每首诗的意思。
首先是《登鹳雀楼》。
老师解释说,鹳是一种鸟,雀楼就是指楼上常常有鸟儿停在那里。
这首诗讲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爬上雀楼,在楼上看到了美景,感到非常高兴。
同学们听了之后,纷纷表示这首诗很好听,让人感觉也很愉快。
接下来是《望庐山瀑布》。
老师解释说,庐山是江西的一个地方,有一条江流经这里,水很清澈,飞流直下,形成了很多瀑布。
这首诗讲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登上庐山顶部,眺望周围的景色,看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
同学们听了之后,纷纷表示庐山真美,这首诗也写得很好。
最后是《春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讲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象,天空中的星星渐渐消失,太阳也开始升起。
同学们听了之后,纷纷表示春天真美,这首诗写得也非常好,能让人感到春天的美好。
在讲解完这三首诗之后,老师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些诗中的精彩之处,然后向大家汇报自己组的讨论结果。
随着同学们讨论的深入,课堂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热烈。
本次课结束之后,同学们都表示收获颇丰。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同学们既了解了古代的文化,又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相信今天的课程会给同学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除此之外,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老师也对同学们进行了启示和引导。
例如,老师让大家思考,这些古诗的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唐代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于这些古诗又有何种影响?通过这样的思考,同学们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他们的学识不仅仅止步于朗读古诗,还展开到了文化和社会的层面。
而这种学习也给了同学们极大的成就感。
在老师引导下,同学们能够逐渐领悟到才思敏捷的快乐和语文学科的魅力,那种在理解古文或者作文时柳暗花明的感觉是非常愉悦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课题:23.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前两首诗。
2、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5、学习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今天同学们真精神,再次见到大家,我特别高兴,你们呢?谢谢孩子们。
离上课还有两分钟,我们去看看江南的春天,好吗?好,一起感受这浓浓的春意。
那里风景美吗?好。
就把美景留在心间,开始今天的课堂,可以上课了吗?上课。
一·字正腔圆读古诗师:上节课我们在第六单元整体识写课和单元导读课中,已经把23课古诗词三首读得字正腔圆了,还大致了解了它们的意思。
我们来读一读。
师:第一首。
读得平长仄短,字正腔圆。
第一首到第三首。
(如不好,忘记了吗,读古诗要平长仄短,音断气相连。
)一、生二、我们男生女生合作着接读。
三、最后一首一起读。
师小结:在大家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缓缓流出。
学习古诗词你经常会用哪些办法?(生答:1借助注释2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查阅资料(了解的更全面)4想象画面(善学习,为你的方法点赞。
)看来,同学们都是学古诗词的高手呀。
师:我们的自主学习单也提醒大家,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3课古诗词三首,走进优美的山水田园。
二、想象画面悟诗情《渔歌子》师:首先我们来看张志和的词,词牌名叫《渔歌子》,请你来读前两句。
1、想象画面师:这两句描述了一幅仙境般的画面。
(后两句打灰)你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什么?生说什么就夸什么。
师:真是一个有灵性的孩子,读过之后就看到了那一个个景物并且还想到了他们的颜色,我们再深入的想像,读着读着画面中哪些景物动了起来?(板贴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师引读:那白鹭怎样飞?师引读:一阵微风拂过桃花的花瓣怎么样?还有鳜鱼又是怎样的呢?师:请你把这两句连成一幅画,并且让画面中的景物动起来,自己想一想,说一说,小组内交流。
2020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古诗词三首 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资料+类文阅读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去理解、背诵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五步品诗法”教学,不但让学生理解古诗而且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具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的课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看来同学们的课余时间真是丰富多彩,但是古代儿童的课余生活一定会让你们羡慕的,想不想看看宋朝的孩子是怎么度过同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强调“宿sù”的读音,“店”的写法。
(ppt 出示课题、出示拼音加强记忆)二、讲授新课1、初读正音。
(课件出示古诗词、红色字体强调读音)①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篱(lí)落、径(jìng)、未(wèi)②全班齐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读顺。
2、再读,划节奏。
(在PPT中用粗体斜线强调节奏)古诗的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应该注意节奏,要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③学生自己读古诗,找节奏(注意:不能将词语拆开)。
④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后全班带着节奏再来读古诗。
⑤古诗的节奏不但能读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拍出来,教师示范,学生试读。
⑥打节奏、齐读。
3、读古诗、想画面。
(PPT出示范图、用箭头强调诗文中描写景物的词)①、同学们,古诗不但有韵律美,它蕴含的画面也很美。
人们常说:“古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找出来吗?②学生展示,教师相机简笔画、贴图、板书。
前两句的景物:篱落、径、树头、----静态后两句的景物:儿童、黄蝶、菜花----动态③写法:动静结合、白描手法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
(PPT出示诗文,由黑色字体转变为红色字体,强调重点词)①、深:创设情景理解深远和深坑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深是深远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生:(齐答)《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
(板书:渔歌子张志和)[评析:这是学生第二次学词,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
此时,教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的基本知识了。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生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生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
生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
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生:(齐答)明白。
[评析:词牌名与词的内容的关系比较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
这里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的内容,很有新意,设计比较巧妙。
]师:自由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
)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
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
片段教学 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宿新市徐公店》课堂实录师:(课件出示书中插图)大家看看图,图上都画了些什么景物?生:我看见了蝴蝶。
师:你观察很仔细。
生:我看见了金黄的油菜花。
师:我还看见了一些格子。
师:哦,这是篱笆。
一起说“篱笆”。
生读。
师:是呀,多美的一幅画。
看,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浓浓的树阴。
黄色的蝴蝶在黄色的菜花丛中飞舞……多有趣的画面,这画面中还藏着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呢!师:请大家翻开书P2,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老师一笔一画认真写,你们也要这样写字哟。
老师边写边解诗题,诗人杨万里在新市的徐公店住宿。
跟老师一起读课题:宿/新市/徐公店/。
师:不错,想读诗吗?那可要现过生字关。
(课件出示生字)师:请大家在书上把这几个生字圈出来,自己好好读读。
然后用多种形式认读这些生字。
师:生字会读了,诗中的生词会读吗?(课件出示生词)疏疏儿童菜花急走无处寻追黄蝶一径深未成阴(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词语,特别强调词语连读。
)师:真了不起,生字读准了,生词读连贯了,把他们放到句子里,能把句子读通顺吗?生:能。
(生自由读诗句)师:谁来读读?多个学生读诗,其他学生帮助纠正字音。
直到把古诗读通顺为止。
师:真不错,大家把古诗读得这样通顺,了不起。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
(课件出示图的一部分)师述: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这就是“篱落疏疏一径深”(课件出示诗句)生读。
师:老师还没感觉到这条路的深远,叫你们一个办法:读得慢一些。
生读:篱落/疏疏/一——径——深——师:好,这次我听出来了,好安静,路好长好长!(又有好几个学生读诗句,读得很好。
)师:“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读着读着,我感觉到春天正悄悄地离开我们,初夏正向我们走来,看(切换课件)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阴。
谁读读这一句?生:树头花落未成阴。
师:哦,我好像看到了花瓣正在微风中飘下来呢!老师也想读读,请你们闭上眼睛,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师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生: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的。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惠崇春江晚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留意过江边的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春江晚景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句意象相关的自然景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活动,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象。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如春风、鸭戏、竹外桃花等景物的描绘;二是分析古诗的韵律特点,如对仗、平仄等;三是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四是对作者苏轼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堂讲解,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惠崇春江晚景》的基本内容、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自然之美,体会古诗的魅力。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内容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理解,包括对诗句中描绘的景物、氛围、情感等要素的把握。例如,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竹、桃花、春江、鸭等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所构成的春日和煦景象。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课堂实录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会认“芙、蓉、洛”三个字,会写“芙、蓉、洛、壶”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3.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冰清玉洁的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请听唱一首有关送别方面的诗歌。
师播放《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师: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写离别的诗来表达心情。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二、讲授新课。
(一)介绍诗人及其作品师: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
王昌龄(王江宁,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
由此,你知道这首诗是以什么为主题的诗呢?生:送别友人的诗。
师:对。
从题目就可知是送别诗。
那谁送谁呢?送别地点在哪儿?生:诗人送别辛渐。
地点芙蓉楼。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生试读古诗,自主学习生字。
师检查自学情况。
师:“芙、蓉、洛、壶”四个字,哪几个字最容易写错?生:“洛”、“壶”。
师:为什么呢?生:“洛”字易和“落”字混淆。
“壶”字易和“壳”字混淆。
师:那我们可要注意了。
那这首诗该怎么读呢?谁能读一下?生举手读。
师:这位同学能读通,但是没有节奏。
这首诗歌的停顿节奏如下: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题名称】:《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目标】:1.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诗的意境,并能通过感受意境,提高古诗诵读的能力。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4.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的方法,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5.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祖国山水的特点,感受山水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吟诵复习:1、激发感情: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很多名山大川,它们绚丽独特的景色,吸引着古人、今人流连忘返。
很多诗人,也用自己的诗词来赞美山川的壮美。
这样的古诗词,我们学过一些,请同学们想一想。
生:我们学过《山行》、《望庐山瀑布》,还有┄┄2、复习吟诵: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看看能不能帮大家回忆起什么?出示课件幻灯片图片以及诗的题目,帮助学生回忆。
生:想起来了,我们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刘禹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学生回忆吟诵。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教课堂实录【课题名称】:《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磨”。
3、通过体会字词,明确诗的意思;通过激发想象,领悟诗的意境;通过反复吟诵,领悟诗歌情感。
4、能通过理解诗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两首诗表达感情的方法。
5、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教学《独坐敬亭山》:1、范读感悟:师:在我国的宣城,有一座山,叫敬亭山。
这座山山势不高,却因一首诗而出名,这首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板书诗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读了诗的题目,其中的那一个字给你印象最深。
说说你的体会。
湖北省宜昌市XX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古诗词三首》课前准备:师:古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丁老师特别喜欢。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
生:欣赏不同风格古诗词诵读视频,感受古诗词表演的乐趣,受到用不同方式演绎诗词诵读的熏陶。
师:谁来说说欣赏过后的感受?生:谈感受。
师:不同的诗词表现形式,有的给人美的享受,有的给人带来震撼。
顺势利用音频中的掌声,师生问好,上课。
一、直接导入新课: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3课,先试着读读三首古诗词,注意把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初步感受三首诗词的韵味.板书:23 古诗词三首生:齐读。
师:纠正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
生:自读感悟.师:通过朗读三首古诗词,你有什么发现?生:都是写田园生活的。
师:你可以把话说得更完整些吗?(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生:我发现这三首诗词都是写田园生活的。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板书:发现。
大家还想有更多的发现吗?现在,让我们走进“乡村四月”,继续去发现诗人笔下的美与情.二、学习《乡村四月》师:出示读诗提示(1):同桌互读,共促进步。
(注意读准字音,停顿得当)生:同桌合作学习,互提意见和建议。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生:无人举手。
师:孩子们,看到我充满期盼的眼神了吗?生1:读诗“才了(le)蚕桑又插田”。
师:他读的对吗?这个多音字(板书:“了”)到底该读什么?生:意见不一。
师:谁能用这个字不同的读音说个句子?生:沉默.(师: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比较喜欢从众,让他们“单兵作战”似乎是个挑战.经过刚才的努力,依然效果不佳。
在教学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思考该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出示自主合作学习要求:(2)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3)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生:合作学习。
师:2、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他们读得怎么样?(1)字音读准了吗?(指导读准多音字“了”与生字的读音)(2)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3、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停顿。
4、小结读古诗的方法:眼前仿佛有美景,自己就是个欣赏者(再现)5、学生再读诗,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出味道来.(二)品读诗句,领悟诗情.1、读到这儿,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美丽、繁忙)哪些诗句表现了乡村的美丽、繁忙?2、学生汇报,随机点拨A 、感受画面,体会景物的美:“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一.课前谈话:教师: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教师: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李太白)学生:青莲居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教师: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教师:回顾李白的诗。
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
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学生:思念家乡。
教师: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学生:望庐山瀑布。
(紧张)S齐背。
教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学生:潇洒的李白。
学生:很爱游玩。
教师: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寄情山水)教师: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
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
——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S读(读得很慢)教师:你为什么这么读?T:再请个小朋友读。
(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
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教师: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教师: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学生比较紧张)S1:他读得孤独一些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教师: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学生: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学生: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学生: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
(S读)(5)独:说词语。
学生:孤独、独自、独一无二……(6)再读题。
三.细读。
1.找教师: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2.交流:学生:众鸟高飞尽的“飞尽”教师:这句话写了什么?S(回答略)教师: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学生:孤云独去闲的“独去”。
就是说……(略)教师: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学生:死气沉沉学生:清闲3.指读。
齐读。
教师: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S再读。
教师:“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
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教师:还有么?学生:“只有径亭山。
”教师: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学生:没有!教师:有鸟么?学生:没有!教师:还有么?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
……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教师: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S回答(略)教师: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
谁来读。
S读教师: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教师: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
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教师: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学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教师: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教师: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学生:再读。
过渡:教师: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
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S(略)2.介绍背景教师: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
(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教师: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
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教师: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S齐读T这哪是人和山。
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
李白啊李白啊。
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
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1)出示: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2)S写,T巡视。
(3)交流。
学生: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学生: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学生: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学生: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4)引读。
教师: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教师: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五.拓展。
补充。
《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S读。
齐读,指名读。
2.读。
(有思考要求)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学生: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学生:发愁的李白。
学生:孤独,哀愁。
教师: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学生: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学生:你要开朗些……学生: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教师:哪些人会想着他?学生: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学生: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教师: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教师: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教师: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教师: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2《望洞庭》课堂实录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学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学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学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老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挂图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老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学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老老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老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学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学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学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学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学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遥望:远望。
老老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学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老老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学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学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老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老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学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学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学生:……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
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
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
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理解(感情)”三步四环节的品读法。
3《忆江南》教学实录老师:(课前交流一分钟)同学们好,认识你们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