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言教学“三部曲”

文言文语言教学“三部曲”

文言文语言教学“三部曲”专业:学科教学(语文)姓名:李甜学号: 2007206006文言文语言教学“三部曲”中文系 2007级教育硕士李甜【摘要】语言教学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三个疏通1.文字2.词汇3.语法(二)三个了解1.语言常识2.历史常识3.文化常识(三)三个培养1.动力2.语感3.审美【关键词】文言文语言教学三部曲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无论是在文化传承方面还是在提高素养方面,无论是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在品质培养方面,都具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潜能。

但任何文章或文学作品都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阅读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分析。

因此,语言教学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三个疏通1.文字第一要读音正确。

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一般课文注释中对于这些字都注明了读音。

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如“破读”的字。

读音的差别直接影响到词性和意义的理解。

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则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

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特别区分,如铁骑的“骑”,旧读jì,现在可以读为qí了。

其次,文字要识记,尤其是古诗文中需要背诵默写的名句名段。

无论作为考试要求还是个人素质提高,这一点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中,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避讳字”、“讹误字”等概念。

“少益耆食”中的“耆”字,“失其所与,不知”中“知”字,“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的“说”字,……都是通假字。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便用了一个避讳字“人”。

作者有意将“民”写成“人”,避了李世民之讳。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例:“太后盛气而揖之。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文言文教学三步法作者/庄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可按《马说》感情基调,并在自读中理解相关的语音及语义。

教学中对学生自读的要求一般为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读出感情。

通常而言,在教学中,学生自读的时间要占整个诵读时间的大半。

第三步,重点读。

所谓的重点读是根据作品内容对某一段或某几句话进行反复诵读。

重点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

如《小石潭记》中写潭上景物“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就可重点读,因其中“悄怆幽邃”与前文“心乐之”相互映衬,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在乐与忧中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心境,也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升华。

同样,在《岳阳楼记》中对最后一段就应重点读,最后一段以“嗟夫”领起,在抒情和议论中列举悲喜两种情境,衬托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发出了“先天下之意义。

替换是将定下的词语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最后连词成句。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其中“自”为“在,从”,“略无”为“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

”于是连词成句“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对于虚词,虽然有些时候不用翻译,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其基本用法。

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以”为“因为”,而“策之不以其道”的“以”则是“按照”之意。

“其真无马邪”的“其”是为了加强反问语气。

此外,对重点词语,需要引导学生单独掌握。

如《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白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对古今义有区别的也要单独提出。

如《三峡》中“或王命急宣”中“或”古义为“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同样如“至于”“虽”等词语也需要用补、]而竭”《曹刿论或少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提倡逐段提问,最后归纳的方式来进行。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徐强跨入新世纪,我们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迎来新的语文教材、教学大纲以及语文课程标准。

其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促进了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更深一步地教学探讨和改革。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其中隐透出三个重要指导思想:“1、扎根于生活,着眼于学生,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注重灵活性、多样性,生动活泼地进行语文教学;3、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把握教材思想,确保语文教学的有序性。

”①从新教材各类文章的变化来看,古代诗词及文言文部分的变化最大,从量上分析,新教材这一部分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30%;新大纲随之也明确提出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其核心要求就是三个词:诵读——理解——背诵。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另外,在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效果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新教材、新大纲、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多位有经验教师的数十年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并结合自身的大胆实践探讨,琢磨出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与同行们共寻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最佳教法,以促进语文改革。

(一) 诵读阶段语文课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学习、训练课,朗朗的读书声必不可少,品味优美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古诗词更离不开朗读。

洪镇涛先生曾极端地指出,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应讲述,只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朗读。

这种说法在某一程度上肯定了诵读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必须花相当一部分时间来教会学生吟读古代诗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中学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中学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
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
握文言文,我们提出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部曲:
第一部分:认识文言文。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比如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文体特点、文化背景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
文的内涵。

第二部分:理解文言文。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句法、修辞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第三部分:运用文言文。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文言文,比如写作、口语等,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通过上述三部曲,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提高文学素养,为
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唱响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如何唱响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2017.11阅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目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教学虽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世袭领地”,然而它在今天却并不为人们热情待见,甚至在如火如荼的语文教学改革领域中几乎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就连公开课、评优课和课例课题等研究型活动都把之拒之于门外。

因此说,拯救文言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应尽职责。

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呢?笔者立足于初中语文课角度,拟就如下几方面试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以求商榷和共勉。

一、讲求形式多元,努力激发日常性学习情趣至圣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着在强调“乐”对于人的思想言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文言文需要在良好心境下进行吟诵和涵咏。

然而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教育途径和社会思潮多元化日益加重,由此导致的人心浮躁与前者之间出现了矛盾现象。

有鉴于此,想让初中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首先须要从教学形式上多做些文章,从中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以《〈论语〉八则》教学为例。

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首先提出足以让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无冕之王”是哪一位?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是一部什么书?出产成语最多的又是哪一部书呢?待给出相应的答案后,笔者接着从“半部《论语》治天下”说起,从“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说起,从国内外的孔庙孔像说起……让大家听得神乎其神,不禁热血沸腾起来,由此激发了他们对《论语》学习的强烈期待。

再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说上一些合适的文言名句,什么“吾日三省其身”,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什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什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用这些“精美点心”不断地濡染并熏陶学生。

高中文言文入门三步曲

高中文言文入门三步曲

高中文言文入门三步曲练丽娜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对于刚进入高中学校门槛的高一新生来说,对于知识的探索充满了好奇。

高中语文的学习的方法与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其中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难度和广度不断加深。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块领地,其重要性在整个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纲对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因此很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也花费了大力气,在新课改的改革中身体力行,但有时收获却甚微。

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文言文在作为一种已经脱离了其本身的语言生存环境的情况下,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尤其是作为高一新生,在完成由初中向高中学习阶段转型时,能尽快适应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整个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一新生要快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与进度,要学会大声朗诵、独立思考、自主翻译,做到眼、脑、手并用,增强阅读语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在这条教学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对我们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提出还是较高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发现自己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上花的时间并没有少,但学生的收效却是甚微。

这主要将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1)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通过有效地朗读来培养语感。

过多地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晰”的八字方针。

(2)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文言文的“语法规律”,以求达到“速成”,不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根据上下文来“猜读”字义的能力,而是让学生在这种脱离了语言环境,机械式地做练习中,忽视了其能力的真正的培养。

那么,如何让高中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呢?一、培养大声朗读习惯、增强阅读语感诵读是一门艺术,要咬嚼文字的意思,揣摩说话者的神气,体会文章的神韵。

言—文—意:文言文教学的“三部曲”

言—文—意:文言文教学的“三部曲”

言—文—意:文言文教学的“三部曲”作者:暂无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5年第6期江苏如皋实验小学(226500)何学芳[摘要]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在于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衔接。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明确这一教学的基本方向,立足于“言”,让学生吟咏诵读;着力于“文”,让课堂情趣盎然;回归于“意”,让学生思接千载。

这样,让我们的学生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他们精神生长的力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言文三部曲[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6-012闻一多在《祈祷》中这样叩问:“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今普通的中国人连中国的经典著作都读不懂了,对《大学》《论语》《资治通鉴》……大概只知道其名称罢了,即使阅读也要靠译成的白话文。

如此这般,如何深入地了解和继承中国文化呢?很多有识之士反思:近几十年,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名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

所幸,课程改革终于将文言文的学习之风吹进了小学语文教材,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材之外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文言文,含英咀华,且吟且诵,触摸古老华夏的命脉,担当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让“教育必须有根、有魂”这理念得以慢慢实现。

文言文教学承担的任务比较沉重。

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教授在《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中,把高中毕业前的文言文学习分成“启蒙——入门——提高”三个阶段。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

”这给我们明确了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向。

朱文君老师倡导“用情趣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

结合自己的实践所得,笔者以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可“立足于言,着力于文,回归于意”。

一、立足于“言”,吟咏诵读文言文的“言”,其内涵并非狭隘地指实词、虚词的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等知识层面的内容,“言”的最高层次应该是“语感”,文言的语感。

文言文学习三部曲

文言文学习三部曲

学海指南古诗文学习要达到“诵其文,通其意,明其理”,只有从这三个环节着手,自学文言文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步骤如下:一、抓诵读环节,学会自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多读,才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因此,首先要学会自读课文。

自读方法和步骤如下:(一)试读。

在试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工具书或资料,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顺。

在解决了阅读障碍以后,再根据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读准停顿,读出语气。

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读第2段排比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仅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三)深读。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读出抑扬顿挫,读出美感。

这样熟读成诵,就收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效。

二、抓疏通环节,学会自译独立疏通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看、通、标、查、问”的方法自译课文,即:(一)看(看课文和注释)、通(逐段疏通课文)、标(对疑难字句标出记号)。

(二)查(查工具书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难字句)。

(三)问(查工具书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要积极询问同学和老师,大家经过讨论研究答疑解惑,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积累文言文词语的方法。

一般从六个方面来归纳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句式、重点实词。

根据不同课文的侧重点,还可有不同的取舍。

如《桃花源记》,可侧重于五个方面的知识归纳整理:一是通假字。

如文中的“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邀请;二是词类活用。

如文中“渔人甚异之”句中“异”,形容词用作动词;三是一词多义。

文中多义的词如“舍”(“便舍船”的“舍”是舍弃,作动词,而“屋舍俨然”的“舍”是房屋,作名词);四是古今异义。

文中的“妻子”“交通”“绝境”“无论”等词要弄清古义和现代汉语意思的不同;五是文言文句式判断。

本课中的省略句较多,对省略句式的判断以及对省略成分的补充,应该注意。

言—文—意:文言文教学的“三部曲”

言—文—意:文言文教学的“三部曲”

教师 以讲故事 的语调范 读 ( 为保 持故事 的神 秘性 , 只读 课 文前 四句 ) 课文, 让孩子们边听边想 , 猜猜古文 大意 。 如此教 学就 是引领 着孩子 整体 把握文 本 的大体 内 容, 对文本产生初步 的印象 。 教学虽未 成曲调 , 但“ 趣” 已
生。
求证 、 学习, 且读且 思 , 且思且 发展 , 培养其 自读 推断 的 能力和水平 。
古文学 习之 “ 趣” 。
营养液 , 那么小古 文就是让小学生在最适合 的时间获得 最适 合 的营养 ……如果说 语文教学高下之分 贵在创意 ,
那么小古文课程将给语文老师最大 的创意空间。 小古文 里有一个大世界 。 ” 的确 , 小古文就是那一把将儿 童引向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大 门的金钥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断。 儿童要集 中注意力听 , 仔细认 真看 , 还要 专心致 志思 考 ,这个过程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 习 中来 。牛顿说 :
“ 没有 大胆的猜测 , 就做不 出伟 大的发现 。” 让学生循 着 古文 内在逻辑 猜测 ,有 利 于培养 学生 的创造性 思维 能 力。 如, ( ( / J 、 狼》 的教学 , 可 以根据不同的板块设计不同的 猜测 : 整体感 知猜 大意 ; 创设 情境 猜情节 …… “ 猜测” 让
习 的“ 趣” 已然被激发 出来 。 小 古文教 学 中 , 合理 地运用 “ 猜测 ” , 引 导儿童联 系 上下文语境探求 隐含 的信息 ,推知疑难语句 的意思 , 推
名称罢 了, 即使阅读也要靠译成的 白话 文 。 如此这般 , 如 何深入地 了解 和继承 中国文化 呢?很多有识 之士反思 :
近几十年 , 我们 为什 么没有大师级 的人物 ?为什么没有 产生世界性 的名著 , 一个很重要 的原 因是传 统文化 的底 子太薄 。所幸 , 课程 改革终于将文言文 的学 习之风 吹进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教学文言文的三步法如下:
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首先,学生需要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包括句子结构、词序、时态和语气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比如代词、连词、副词等。

可以通过解析文言文的句子和短文,教学生如何从上下文中推测词义,逐步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阅读原文并理解。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言文的原文材料,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用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短文,或者是与学生正在学习的课文相关的原文,让学生逐句阅读并理解其含义。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解释一些生字和生词的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内容。

3. 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应用。

为了巩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翻译、改写或创作等方式来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演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练习和应用,学生可以逐渐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通过以上的三步法,学生可以逐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读懂和使用文言文。

文言教学三部曲

文言教学三部曲

文言教学三部曲陈艳〔湖南省东安县第一中学〕文言文教学始终是很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同学的苦痛。

历史的变迁使许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应用也使同学对它难以喜爱。

我就自己的《兰亭集序》的教学为契机,在文言文教学的文学和文化方面取得了突破,下面是我的教学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领悟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的思想感情的改变,正确评价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爽的辞采。

3.提升文化的高度,理解王羲之的感情为人类共同的感觉,他的乐观,悲观之处的达观成为一种文化!【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的感情及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启发同学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看法。

进一步阐释这种观点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用品】多媒体教室、《兰亭集序》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今日我们一起去结识一位东晋的文化名人,让我们一起去找寻他的.身影吧!〔放映《半子快婿》故事小片〕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是否能看出王羲之的性格呢?答:性情旷达之人。

〔放映《墨池》片段〕我们的故事还可以换一个开头,相传王羲之七岁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字,他曾经临池而书,洗砚染黑了池塘。

后来他北游名山,最终成就一代书圣。

其实,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头熟悉王羲之并不重要,这些就像是道路,或长或短,或曲或直,最终都通向一个目的地,那就是兰亭。

〔放映《兰亭》画面〕由于王羲之的一篇《兰亭集序》,兰亭成了中国书法爱好者的朝圣之地,兰亭也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象征。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观赏作为中国书法巅峰之作的《兰亭集序》吧!〔放映《兰亭集序》书法〕我们不肯定具备行家的目光,但我们要懂得专心去观赏,看看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觉?答:美。

对,美!这幅作品被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人们赞扬它“飘如浮云,矫若游龙”。

从文学的角度看,它还是一篇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它的深刻的意义和内涵,值得我们反复去探究和品尝。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作者:周文君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09期【摘要】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耗时费力效果差。

主要的原因是教师重知识灌输,轻视阅读文言文能力培养。

我就多年来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谈谈个人的感受:文言文教学以重视朗读为主线,抓好词语积累与翻译和课文理解两个基本点,按照这样的三部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在教学中重视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朗读积累与翻译课文理解三部曲【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2-01一、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线。

我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了如下尝试。

㈠教师魅力范读教师范读,不仅是一种参与教学活动的体现,更能彰显教师的语文素养,增加教师的学识魅力,用自己的美读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意趣。

所以教师应该在朗读上下足功夫。

作为“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朗读,读顺读畅,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感知课文。

如教学《口技》一课,我范读了中间的三段,当我的声音随着文章的内容起伏变化之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全体学生为口技者高超的表演水平所倾倒,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㈡指导学生准确诵读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鉴于这句话的启发,教师在指导学生初步诵读时,要求学生不要加字,读准重音、节奏。

教《陋室铭》时,指导学生注意准确把握节奏、重音和语调,来进行朗读。

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的“山”、“仙”、“水”、“龙”均可作为重音。

㈢巧将文章趣读文言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

朗读者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言文朗诵教学时,要预防出现以下三种不好的现象:一是只求学生会读,老师不加以指导和评点;二是教师只放录音带而不范读,我主张老师最好要亲自范读,同时配合表情、动作等体态语;三是读前缺乏对作者所寄之情的指导。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文言文三步教学法为打破文言文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我对文言文教学进行尝试性的改革,搞了一个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这种新教学法的提出,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又做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设计,宏观上是分为三步走,具体方法分为四训四式两变。

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熟读成诵,化文为白。

为了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现代化,我首先把文言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改为以学生的基本训练为主,实施四种基本训练,以达成三步法第一步的目标。

以训练为主,并不是教师不要讲。

鉴于学生现状,学习文言文之初不但要讲,而且必须纤屑不余,发挥净尽。

只不过讲的目的是为了助读。

引导学生入门是个关键,起初的第一步,进度必须放慢,务必把作品中的字词句讲实讲透,务必高质量的完成四种基本训练。

第一步的慢正好产生了第二步、第三步异乎寻常的快。

我在熟读成诵阶段共讲了8篇课文,却用去了统一进度规定的二倍的课时。

但是,到第二阶段却翻了个个儿,到第三阶段则又成倍甚至几倍地加快了,曾经出现了一堂课学完3篇文言文的局面。

四种训练的第一项是语感训练。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

我在语感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兴趣,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意会文意,在朗读中形成敏锐的语感。

为此,我先做示范诵读,先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

我要求学生多读、熟读、烂读。

由熟读而成诵,由烂读而化古。

语感训练就好比是催化剂,使读的过程成为一个化古的过程,成为一个把古文读成白话的过程。

熟读成诵,其意自明。

过时候,学生口中的古文也就像白话一样的明白了。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熟读成诵10篇左右的古文可以培养出敏锐的文言语感,可以积累起大量的语言材料。

这对于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大有益处。

第二项训练是基础知识训练。

这一训练的重点是正音、辨形、释义、析句等基础知识的巩固。

学懂了,还不见得能掌握,要打好基础就得练。

练习应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应保证学生在正常的时间内完成。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言文三步教学法浅析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言文三步教学法浅析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言文三步教学法浅析【摘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重点亦是难点,笔者基于文体、学情,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结合研读近年高考试卷中文言文习题所得,以对“文言文”这个名称的含义解析为切入点,建构了“文”“言”“文”——读“文”知“意”、读“文”析“言”和读“文”释“文”——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关键词】文言文;三步教学法;作用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文言文,“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文言文是官方语体,就是白话文盛行之后也时常有用文言文语体写出的经典之作,不具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及鉴赏能力,怎能读懂用文言文写就的文化经典?又怎样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加之我们现代汉语与文言文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语素中的文言现象无处不在。

新课标在“学习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进一步强调指出:“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因此,文言文背诵篇目也增加到32篇,“得语文者得天下,得文言者得语文”之势已初露端倪,想要达成学习任务群8及新课标中其它相关任务群中相应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学好文言文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引领,怎样把文言文教好,许多专家、学者纷纷给出了意见和建议,一线教师亦在实践中积极地探索,语文学科相关研究著作、期刊如《语文学习》《语文天地》《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等也一直在关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方法、那经验,如不加以消化吸收,甚至可以说多到了让人无所适从的困境。

笔者基于学情——“老师讲解就懂,课后做题就懵”,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结合研读近年高考试卷中文言文习题所得,以对“文言文”这个名称的含义解析为切入点,建构了“文”“言”“文”——读“文”知“意”、读“文”析“言”和读“文”释“文”——文言文三步教学法,下面拟将结合教学案例对此三步教学法的作用抛出“引玉”之“砖”,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批判指正。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关于文言文教学三步法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从要求中不难看出,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作品,还要对其基本内容有所了解。

因此,在文言教学中,读、译、理解就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无论是哪一类文言文,读是首要环节。

诵读就是要熟读成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读熟,直到能背诵。

应该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如果连读都不读,那又怎么谈翻译,怎么谈理解。

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对理解语音、语义和翻译都有较好的作用。

诵读也是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之一。

在诵读的指导过程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教师泛读或录音泛读。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诵读中的异读破读、重音停顿、节奏韵律、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同时提出诵读要求。

朗读中首先要注意的是节奏的划分,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句,都是学生常出错的地方,教师在泛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节奏划分,可边泛读边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划分。

第二,学生自读。

学生在教师泛读的引导下试读,在掌握节奏划分的基础上在读中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在自读中理解相关的语音及语义。

教学中对学生自读的要求一般为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读出感情。

通常而言,在教学中,学生自读的时间要占整个诵读时间的大半。

第三步,重点读。

所谓的重点读是根据作品内容对某一段或某几句话进行反复诵读。

重点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

如《小石潭记》中写潭上景物“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就可重点读,因其中“悄怆幽邃”与前文“心乐之”相互映衬,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在乐与忧中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心境,也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升华。

古文教学三步阅读法

古文教学三步阅读法

“古文教学三步阅读法”。

第一步,是扫清学生读音障碍。

这是阅读古文最低层次的要求,也是阅读古文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能读、会读的基础上,才谈得上熟读古文,并作深入理解。

这一步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新华字典》、《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结合语言环境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难读字词的读音,然后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去整体感受、体会。

第二步,是读懂课文中字、词、句的含义。

这是在扫清学生读音障碍的基础上,较深层次的要求,是学习文言文,理解文意最关键的一步。

虽然说选入初中课本的古文大多都是淡显易懂的简短散文,但由于现在的初中学生接触古文的时间不长,接触的数量也不多,再加上古文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生活相去甚远。

因此,现在的初中学生理解古文中的字、词、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特别是古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语法现象,学生如果不清楚,理解就很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结合课本注释、词语手册、古文选译等,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

有些典型的文言知识,教师有必要加以点拨提示,并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如“说”、“汤”、“识”“还”、“齐”、“直”、“止”、“要”、“见”、“板”、“食”、“材”、“亡”、“畔”、“被”等通假字;“狱”、“烈士”、“交通”、“亲戚”、“妻子”、“牺牲”、“卑鄙”、“等死”、“绝境”等古今异义词;“之”、“其”、“居”、“故”、“池”、“诚”、“毕”等一词多用的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等词类活用现象;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这些文言语法知识,看似比较复杂,实际上每种语法现象所涉及的典型字、词等知识并不多,只要用心去整理,就很容易记住。

这一步骤做好了,不仅有利于理解当篇课文,而且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的古文,也能取到触类旁通、熟能生巧的作用。

第三步,是读懂文意。

这属于古文学习中高层次的要求,但只要第二步做好了,这一步就能水互渠成,比较容易了。

最新 文言文文本解读“三部曲”-精品

最新 文言文文本解读“三部曲”-精品

文言文文本解读“三部曲”文言文文本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加之所述事情较为遥远,导致不少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要么因知识、视野所限,对文本进行肤浅的解读,要么因刻意追求解读的新奇性而脱离了文本的具体环境,对文本做出误读。

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

教师应怎样对文言文文本进行科学有效的解读呢?解读文言文文本时,怎样避免肤浅的解读和误读两个问题呢?一、抓纲务本,把握文本价值这里的“纲”指《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要求,“本”指教材中的具体文本。

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准确地解读文本,进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教学价值,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笔者以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与册数)《陈太丘与友期》为例,谈谈文本价值的分析及其教学价值的确定。

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全篇语言不事雕琢,文字浅近,内容简明。

通过研读文本,我们发现这篇短文的文本价值除了字词知识外,还可以有以下人文价值取向:①以陈太丘的“期”为中心事件的故事。

故事的线索是,陈太丘与友期行→友人失约→太丘委而去之→太丘去后的情况。

这条主线构成的故事条理清楚,鲜明地表现出太丘的为人特征。

②以陈元方的“驳”为中心事件的故事。

故事线索是,陈太丘约友人、友人失约、太丘离去(故事开始)→友人不思己过,反责太丘(故事发展)→陈元方依理反驳(故事高潮)→友人反省,陈元方不予理睬(故事结束)。

这条主线构成的故事重点突出,鲜明地表现出元方的性格特点。

③以友人的“情”为中心事件的故事。

故事线索是,友人失约→友人怒责太丘→元方依理反驳→友人惭愧。

这条主线构成的故事情节跌宕,明晰地表现出友人的感情变化。

众多的价值中,哪些最具教学价值?通过研读《课标》(抓纲),我们认为要达到“弘扬民族”“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必须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从中认识到古人身上所具有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有错就改等传统美德。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语言上的不易理解。

但是,通过三步教学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第一步:了解文言文的基础常识在学习文言文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文言文的基础常识。

什么是文言文?它有哪些特点?如何翻译文言文?文言文是指汉语历史上的古文体,其流传时期约为春秋时期到清朝中期。

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较之现代汉语更为庄重、严谨。

文言文中也有许多特殊的翻译方式,如引申、典故等。

因此,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这些基础知识。

第二步: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结构了解基础常识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结构。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这些词汇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

学习基本词汇时,我们可以准备一份文言文词典,对照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学习。

除了词汇,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也比较独特。

文言文中动、宾、主语的位置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需要逐步学习和掌握。

另外,文言文的句型多样,繁琐复杂,需要将其分类和总结。

第三步:多练习,多理解学习文言文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古文名著、古代历史文献等来增加对文言文的理解。

另外,也可以通过刻字、默写等方式来巩固词汇和句型。

通过多练习,我们可以逐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总结文言文三步教学法,即了解文言文的基础常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结构,以及多练习,多理解。

通过这三步,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学习文言文,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学习文言文需要时间和精力,但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练习,我们一定可以取得不错的成果。

初中文言文阅读指导“三部曲”

初中文言文阅读指导“三部曲”

指导联系上下文 , 合理作 出恰 当的补充 , 使所学的句子意思 日趋
完整 。
三、 突出创新思维 。 拓宽想象空间 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康德指 出: “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 能。 ” 在进行初 中文言文 阅读指导 中, 我们必须坚持 “ 以学生发展 为本 ” 的教学原则 , 突显语 文学科具有 广阔的想象空 间 , 积极 培 养学 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 以让学生把文言文改编成
个 刚跨人校 门的孩子 , 嫌 自己的名字笔 画太多 , 想让父母 给他改
名 叫“ 丁一” , 但是他的父母 没有 支持孩子 的请求 。究其原 因: 当
时的人们 往往把 “ 白” “ 丁” 等字表示 最简单 的字 , 所 谓“ 目不识 丁” 主要指连最起码的字也不认识 。因此 , 学生终于明 白“ 白丁”
初 中文言文 阅读指 导“ 三 部 曲"
江 苏省启 东市滨 海 实验 学校
文言文是我 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 ,曾经激励着无数炎黄


楚》 中“ 晏子辞 而不受 ” 的“ 辞” 有“ 辞退 、 ” “ 告 辞” 、 “ 推辞 ” 等多种
子孙为振兴 中华民族而忘我求 索 , 目前使用 的苏教 版初 中语文 解释 , 应该结合具体语境 , 使学生 正确理解 为“ 推辞 ” 。再次 , 密 所选 的文言文都是大浪淘沙后 流行的极 品 , 既是传 承优秀 中华 切注重文本中词性的转换。 诸如形容词转换为动词 , 名词转换为 文化 的载体 , 又是 培养 民族精神 的素材 , 为提高学 生的写作水平 动词 , 名词转换为状语 等 , 当学 生初步感知 了词 性的转换 , 就会

创设愉悦氛围 。 激发阅读兴趣
我 国伟大 的教育家孔子 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 如乐之 者。” 可见 , 学生 自主探究 的内在动力 源于兴趣 , 学 习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

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进而学好文言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

关于初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粗浅地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重视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每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导入自然,简明而有趣味,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

可介绍作者,写作时代背景,叙述情景、渲染气氛,也可叙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趣闻等。

例如:《晏子使楚》一文,我叙述晏子的轶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了解晏子不卑不亢的风度,机智善辩的才能。

有时要导入的内容较多,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例教学《三峡》一文时,我配放了一段古典音乐,加入山水画的插图,使抽象的课文叙述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调动
了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知能力。

文言文语言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太相同,重视朗读,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朗读,能让学生逐渐进入诗文所营造的意境,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美,受到审美教育,而且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训练语感,掌握文言知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散文类的文言文可以采用此法。

可从以下几步着手:1、听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可泛读,尽量做到声情并茂,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

也可让学生听音频朗读,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分读课文,体会文意。

可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以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3、齐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力求读出整齐美,从而对文章有所感悟。

也可利用好早读,例如听名家朗读去模仿,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整齐的气势;小组读;自由读来读出感受,读出感悟。

像《爱莲说》《陋室铭》等多篇文言文都可通过朗读来收到这样的效果。

总之,要想尽办法让学生的读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走进文字,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时那抑扬顿挫的风采,体会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感知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文言文可分为由易到难的三个阶段:初一重基础,认识文言文;初二重理解词句,品析文段;初三重领会主旨,拓展延伸。

初一我要求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加深记忆和理解,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明白原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

”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简单的文言文。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在复习时加以巩固。

初二除了继续重视基础知识,还重理解词句,品析文段。

教学时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简单的文言文就以学生讨论为主;难懂的文言文就师生合作,文言趣事、古人轶事穿插其中,激发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加强课外阅读和教材中古文的联系。

书本的学习是为了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而把这些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

近来中考很重视文言文课外阅读。

所以做好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很重要。

只有经常运用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化成自己的,才能“熟能生巧”。

所以要么不做,凡是要学生做的课外文言片段必定讲评,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三我就重视学生在整体理解基础的前提下,重点掌握词语句式,领会主旨,拓展延伸。

同时教学时给学生讲明“熟悉课文,
灵活迁移”的原则,加上技能技巧的训练,文言文做题的成效不错。

我还特别重视文言文的复习巩固。

初三了,学生要学会将文言文各篇目联系起来,要学会归纳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要灵活翻译句子,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扎实的文言基础,进而提高文学素养。

那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这三年中要慢慢渗透这“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持之以恒,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受益终身。

谢玉芳,教师,现居江苏常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