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关于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坚持浅脑山区面向城镇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实现生态保护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尖扎县人民政府拉结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既包括统筹兼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使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强调城乡之间的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生态敏感区,同时,又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是主要县情之一,又有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山大沟深,植被稀疏等复杂多样的地理和自然环境。

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程度较深的贫困问题互为因果、相互制约,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尤其是浅脑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步履维艰,成为制约尖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和桎梏。

如何才能攻克这一横亘在发展道路上的巨石,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面前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调研和思考,尤其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深化县情认识,以跳出尖扎看尖扎的积极态度,对今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当前,要实现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这两个历史性重大课题,只有紧紧把握各种政策机遇,千方百计把浅脑山区群众转移到沿黄城镇,实施面向城镇的生态移民和产业转移,才能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生产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的群众,找到一条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性出路。

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使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和自我恢复。

同时,也可以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更加完备,服务更加完善、经济日趋繁荣,城镇文明及改革开放成果可以更加充分的惠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

因此,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对保护好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破除尖扎县城乡二元结构,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生态移民的重要意义(一)实施生态移民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改善浅脑山区群众生产生活面貌的根本途径。

1、实施生态移民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

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黄河纵贯尖扎南北,流经96公里,其支流隆务河横穿尖扎东西,在尖扎境内汇入黄河。

生态移民工作报告范文

生态移民工作报告范文

生态移民工作报告范文尊敬的领导:我有幸参与了XX省的生态移民工作,并向您汇报关于此项工作的进展及成果。

一、工作背景与目标作为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XX省,长期以来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的严重问题。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省政府制定了生态移民工作计划,旨在通过移民的方式,减少人口压力,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并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给移民者。

工作目标包括:实施生态扶贫,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工作进展1.人员安置:根据计划,我们与相关部门合作,进行了详细的人口调研和评估工作,并与移民者进行了多次沟通和交流。

经过综合考虑,确定了目标移民地,并积极组织人员安排和搬迁工作。

2.生活保障:为了确保移民者能够顺利过渡和适应新的环境,我们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改善移民地基础设施,包括建设住房、学校、医院、交通等,为其提供优质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

3.生态恢复:我们注重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恢复项目,包括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等措施,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产业发展:为了帮助移民者融入新的社会和经济系统,我们积极引导和支持他们发展本地经济产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

三、取得的成果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人员安置:目前已成功安置了XXXX人,他们融入新环境,逐渐建立起稳定的生活。

2.生活保障:移民地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住房、教育、医疗等条件得到大幅提升,移民者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3.生态恢复:通过生态恢复项目的实施,大面积的绿化覆盖率得到提高,水土流失减少,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4.产业发展:移民者参与的产业项目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在实施生态移民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建议供领导参考。

1.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关注:需要进一步关注老年人、儿童和残障群体的安置和生活保障问题,让他们能够更好适应新环境。

XX市扶贫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XX市扶贫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YY市扶贫生态移民调研报告为学习借鉴兄弟市区推进扶贫生态移民的经验,市人民政府于6月10日-12日组织市扶贫生态移民联席会议办公室成员赴YY市22县、11县、33县等地考察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推进情况。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惠及特殊困难群体民生、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YY市积极扎实而又富有成效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移民群众的脱贫致富空间,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战略目标,为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生态改善多赢目标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YY市扶贫生态移民取得的积极成效YY市11个县(市、区)有AA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BB个自治区扶贫工作重点县,2014年底全市仍有CC万农村贫困人口。

YY历届党委、政府一直秉承民生为大的理念,探索、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开发扶贫攻坚之路,从2004年至2014年,该市大力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累计投入8.77亿元,安置农村贫困人口3333万户3333万人。

敢为人先率先实施“有土安置”搬迁。

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YY就有计划地组织11、22、124、66等县一些居住在大石山区,生活生产条件恶劣、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贫困户进行易地安置,帮助他们建立新家园。

1989年,YY 创办了5第一个移民场——33MM 族自治县平原畜牧场,拉开了以“有土安置”为主的易地安置扶贫开发探索的序幕。

到2000年,YY在33县和北海市等市内外共建成74个移民安置场,易地安置贫困人口达11万人。

其中,在338个乡镇先后建立21个移民安置场,安置了11、22、东兰等县大石山区贫困群众6.7万人。

2012年,为更大领域整体推进扶贫,YY总结经验,创新推出33大安乡“整乡推进”开发扶贫新模式,通过资源大整合、连片大开发、群众大发动、基础设施大升级,带动产业发展群众致富。

会宁生态移民摸底情况汇报

会宁生态移民摸底情况汇报

会宁生态移民摸底情况汇报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

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会宁生态移民的摸底情况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汇报:一、调查目的。

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会宁县生态移民的基本情况,包括移民人口的数量、分布情况,移民后的生活状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项目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移民人口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态度等;通过实地走访,我们深入了解了移民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

三、调查结果。

1. 移民人口数量,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会宁县目前共有生态移民人口约10000人,分布在各个乡镇和村落。

其中,大部分移民来自周边的贫困地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选择了移民。

2. 移民后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大部分生态移民在新居安家落户后,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们有了更好的住房条件、更稳定的工作机会,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管生态移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人口增加和资源消耗,但总体来说,他们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大部分移民群体都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当地的环保活动,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四、建议和展望。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对生态移民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确保生态移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会宁县生态移民的情况,不断完善我们的调查方法,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我们此次会宁生态移民摸底情况的汇报,谢谢大家的聆听。

生态移民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生态移民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生态移民工作情况汇报范文一、工作概况自从生态移民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始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多方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工作成果1. 生态环境改善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对目标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确定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和方向。

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护、湿地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植被的恢复和土壤的改良。

一大批植树造林工程在贫困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不仅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留下了许多回报。

2.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通过生态移民项目的开展,我们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大力推动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我们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政策,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居民的收入。

以种植业为主要开发对象,开展了经济作物、水果和食用菌等产业扶贫,通过开展经济作物或者草业种植、陆生经济作物或者水生经济安全养殖等带动项目,使得种植特色农作物的面积逐渐增加,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许多居民都脱离了贫困生活,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生态移民项目的推动下,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加强,道路交通、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3. 社会稳定通过生态移民项目的推动,我们深入了解了贫困地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

我们加强了对当地民生问题的帮扶和解决,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效地减少了社会矛盾,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在生态移民工作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1. 资金缺乏由于项目的规模和效果需要,我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目前虽然有政府资金的支持,但是仍然存在资金缺口的问题,需要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来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2. 人力不足由于项目的推进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目前我们面临着人力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会宁生态移民摸底情况汇报

会宁生态移民摸底情况汇报

会宁生态移民摸底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会宁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为了全面了解会宁地区生态移民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该地区进行了摸底调查,以下是我们的汇报情况。

首先,我们对会宁地区的生态移民人口进行了统计。

据统计,目前会宁地区共有生态移民人口约2000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边远地区。

这些生态移民大多是因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枯竭而选择迁移,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计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次,我们对生态移民后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生态移民在迁移后选择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作为生计来源,但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和资金支持,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并不乐观。

同时,由于生态移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移民们的生活便利条件也比较艰苦。

此外,我们还对生态移民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考察。

调查结果显示,生态移民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较好,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植被覆盖率较高。

但由于生态移民地区的开发程度较低,一些地区的资源保护存在一定的隐患,需要加强相关保护措施。

最后,我们对生态移民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会宁地区的生态移民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政府对生态移民地区的扶持政策也比较到位。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比如政策宣传不到位、资金扶持不足等。

综上所述,会宁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加大对生态移民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升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助力生态移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会宁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我们将继续关注会宁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为促进生态移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移民调研报告

移民调研报告

移民调研报告第1篇:移民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移民调研报告3篇_调研报告安置实施规划报告,**水电站共规划建设大营盘、七星岩、蚌塘、南夺、冬谷田三期5个安置点;糯扎渡水电站共规划建设冬谷田、南岛河、整碗、龙潭、大沙坝、三棵桩6个安置点。

(一)**水电站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1.大营盘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287.818万元。

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967万元。

2.七星岩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水利设施、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898.733万元。

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老普地箐水库工程建设,投资357万元。

3.冬谷田三期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75.97万元。

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文化室、人畜饮水、对外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175.97万元。

4.蚌塘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规划生产安置107人(蚌塘村民小组30人、中队77人),实施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94.93万元。

现已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14万元。

生产用水工程因大中河干渠建设未启动未实施。

5.南夺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原规划对六队的33人进行生产恢复,现针对移民意愿,已取消了该安置点。

(二)糯扎渡水电站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1.冬谷田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711.946万元。

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建设,共投资711.946万元。

2.南岛河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河道改造、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139.07万元。

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

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

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随着生态文明浪潮在全球的兴起,重视生态、保护环境、低碳发展成为新世纪各地区竞相进步、绿色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关键。

长白山作为国家重点森林覆盖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大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东北亚“绿肺”、“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之称,是全国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其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吉林东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

保护好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宝贵资源,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东北亚地区生态屏障和生物基因库的保护,夯实吉林东部绿色转型的发展基础,而且对于调节松辽平原和吉林中西部玉米带的小气候环境,保护“东北粮仓”安全和东北亚地区气候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长白山区域中心城市,白山市承担着保护长白山生态安全、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但是,如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解决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难”矛盾,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目标,不仅考验白山建设全省绿色转型发展先行区的执政能力,更考验全市领导干部的政治智慧和实践魄力。

调研发现,白山市在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确定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长期执政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并结合东部山区特色,以解决林区、工矿区居民“城镇化率虚高”问题和林区农民进城问题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努力实现林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互荣共赢,助推绿色转型发展“华丽转身”。

实践证明,白山市实施的林区生态移民工程,既符合国家确定长白山为国家木材战略资源后备基地的战略导向,又顺应了国务院“停伐”令和新一轮《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若干意见》中“打造北方生态屏障和山青水绿的宜居家园”工作要求,是恢复和保护长白山林区生态环境最便捷的路径选择,也是推动东部山区绿色发展、转型振兴的有效手段。

一、林区生态移民没有“背井离乡、故土难离”的恋家情结为羁绊,不仅解决了移民搬迁的“第一难题”,而且有效改变了林区贫困人口封闭的生存状态调研发现,林区生态移民工程,有别于传统意义上“背井离乡”式的生存性移民,尤其与库区、不宜居住地区的被动性、强制性移民搬迁,有着本质区别。

宁夏生态移民情况调研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情况调研报告

青铜 峡市依托黄河金 岸建 设 、酿酒葡 萄种植和工 区工程建设 和配套设施满意度 较高 ,通过移 民后 一段
业 园区发展 , 大力发展 酿酒 葡萄产业 , 在 同兴村 及甘城 时期 的生活 , 切 身感 受到 了搬迁带来 的好处和利 益 , 移
子建设 葡萄种植基地安 排当地移 民打工就业 ;在三个 民的 1 3 常生活便利 , 每天可 以吃到新 鲜 肉菜 , 适 龄儿童 移 民安置 区分 别建设 了奶 牛养殖 园区 ,同兴村 养殖 园 上学距离远 、 行路难 的问题 得到彻底 改善 , 医疗卫生 等 区奶牛 已委托上 陵集 团托管 经营 。 公共设施 完善。移 民搬迁后 , 信息来源广 、 渠道宽 , 外出
( 二) 产业发展各具特 色
通过调研 了解到 , 目前生态 移民土地集 中安 置 , 原
亩设 施农 民政 策提供可靠 的依据 ,自治 区统计局 近期组织人员 则上人均安排一 亩水浇地 ,支 持户均发展 l 有条件 的县 ( 市、 区) 支持户 均发展 1 亩设施农 田或 对 同心县 、 红寺堡 区 、 灵武 市 、 金凤 区 、 兴庆 区 、 贺兰 县 、 业, 青铜 峡市等 7个县 ( 市、 区) 的8 个移 民村 进行 了调研 , 1 座高效养殖 圈棚 。青壮年劳动力有外 出务工的 , 也有
( 区) 9 1 个 乡镇 6 8 4 个行政村 1 6 5 5 个 自然村 , 其 中县 内
同心县 实行 人均 1 — 2亩水浇地政策 ,在移 民户 院
安置 3 5 %, 县外 安置 6 5 %; 规划建设 安置 区 2 7 4个 , 其 中建有养殖 圈棚 , 鼓励农 民养殖育肥牛 。
中: 生态移 民安置区 2 3 4 个 。截提供户均两亩温棚 , 完成二代 日光温棚 5 7 0

新疆生态移民情况调研报告

新疆生态移民情况调研报告
‘ 决策咨询通讯) o s ・ 5 2 o 年 第 期
新 疆 生 态移 民情 况调 研 报 告
《 新疆 生态移 民情况调研》 课题组

要: 在新疆 , 推行 以牧 民定居为主体的生态移 民, 是建设生态文 明的重要举 措 , 具有重 大的战 略意义。生态移
民大规模的开展要靠 国家尽快立项 , 而生 态移民的成功与否在于人的技能培训和生产条件 的改善 。 关键词 : 新疆 ; 民定居 ; 牧 生态移 民;生态文明
移民, 是从上世 纪 八 十 年代 开 始 推行 的 以 “ 民定 牧
居 ” 主要 形 式 的生 态 移 民。近 五 十 年 的活 动 历 为
程, 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 。


新 疆恶劣 的 自然环 境迫切 需 要生态 移 民
新疆位处欧亚大陆腹地 , 干旱少雨 , 资源极 水
度 匮乏 , 态环境 十分脆弱 。新 疆 的整 个 生态 环 境 生
了扶持力度。在工作 中采取领导包点 、 单位包村 、
干部 包户 的办 法 , 帮助 牧 民科 学 种 田和养 殖 。相关
各地州、 市 ) 县( 成立 由主要领 导任组长 , 相关 部门及乡镇领导为成员 的牧民定居工作领导小 组
或指 挥部 , 统一 组织领 导 , 确保 定居 工 作顺 利 推 进 ; 加强 督促 检查 , 领导 深入 一线 , 协调 解 决 难题 ; 建立 激励 机制 , 层层 签订 责任 书 , 格考 核 ; 持 中心 村 严 坚 建设 与扶 贫搬 迁 、 民定居 、 业结 构 调 整 、 域 布 牧 产 区
统 构成 , 以水资源 为纽带 , 三大 系统 既 相对 独 立 , 又 密 切相关 。山 区生 态 系统 是 整 个 新 疆 生 态 系 统 的

三营生态移民调研

三营生态移民调研

三营镇生态移民后续发展调研报告一、安置地基本情况调查(一)农村经济三营镇地处原州区以北38公里处,北邻海原三河镇,东靠寨科乡,西邻西吉县沙沟乡,南接头营镇,辖26个行政村,152个自然村,现有农业人口为9861户,总人口48850人,其中男性27343人,回族36107人,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为643人。

我们拟将1330户5008人进行安置,其中60岁以上的513人,回族5008人,男性2518人。

2010年头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情况2010年三营镇人均纯收入4033元。

(二)农业生产情况三营镇共有耕地148585亩,其中水浇地34260亩。

农作物种植面积12299公顷,其中小麦的种植面积1800公顷,亩产量达210公斤。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46公顷,玉米和土豆为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1153公顷和293公顷。

.蔬菜种植面积1060公顷。

2010年在镇领导带领下,大力发展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成为三营镇一大特色,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截止2010年头营镇共建日光温棚490栋,面积达106公顷,主要种植番茄、西芹、黄瓜和辣椒,亩产量分别为7500、5000、5000和4000公斤.在移民安置点规划建造日光温棚182栋,已种植140栋。

截止2010年底,牛、羊、生猪存栏数分别为8643头、6380头、和34580头,出栏为8630头、5860和31060只。

肉类和牛奶总产量达2330吨和58吨.已规划在移民安置点设施养殖,建设牛棚1141栋,现已全部建成。

(三)灌溉条件和灌溉方式三营镇现有设施农业指标灌水定额、大田种植指标定额和人畜饮水指标灌水定额分别为8-9、12和8-9立方米.设施农业灌水、大田种植灌水和人畜饮水实际用水额度为10、12和8-9立方米.为了保证安置区人畜饮水以及土地灌溉需求,实施了西山饮水工程,同时引入黄河水,移民区实行节水灌溉,基本上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保证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四)农业产业化三营镇现有各类企业1420个,农产品加工生产值达16644万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4163人.(五)基础设施建设1、三营镇地处原州区以北38公里处,北邻海原三河镇,东靠寨科乡,西邻西吉县沙沟乡,南接头营镇,境内有宝中铁路、银武高速公路和银平公路纵贯南北。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doc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doc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篇一: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移民办二〇一二年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

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

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一、艰难地探索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就是移民。

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安臵移民5.5万人,县内安臵移民1.2万人,群众自发向区外和区内各市县移民2.1万人。

磴口县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磴口县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目论 证 等 方 式 ,形 成 了如 下 调 研 报
告。

( 一) 基础设 施条件 差 , 制约生产
发 展
用机械 的推广使用 。
( 二) 耕 地 沙化 , 人 均 耕地 面积 递减
1 . 水利设施 年久失修 。移民区地 处乌兰 布和沙漠腹 地 , 引黄灌
实施 完成 了二期移 民工程 , 将 淘井 移
民进 行 了调 整安置 ,又建立 了阿茨 、
区通村道路 仍是 开发时 的简 易土路 ,
总长度3 6 1 公 里 。 由于 移 民 区土 地 沙
畜饮 水完全依靠压 水井 ,井深大多在
1 0 米 左 右 , 由 于该 地 区 浅 层 地 下 水 含
( 四) 主导产业 尚未形成 , 增收乏力
3 . 农 牧业生产用 电成本高 。移民 区生活 电网改造 已基 本完成 , 但农 牧
移 民区土地沙化 、 荒漠化严重 , 土 壤养 分含量低 、 含水功能差 , 能够耕种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T A T I S T I C S ・ 内蒙 古统计 3 5
哈业 乌素 、 木雷滩 、 扎 格乌素 、 防沙 林
场 五个 移 民 区。经 过 嘎查 村撤 并 整
化、 水位 下降 、 公路养 护资金缺 口大 ,
有9 0 %的村 级 道路 需 要 尽快 整 修新 建。
砷超 标 ,给移 民身 心健 康带来 了严重
威胁 。
合 ,移 民分布 在沙 金套 海 苏木 的阿 茨、 哈业 乌素 、 巴彦套 海 、 温都尔 毛道 嘎 、那 仁宝力 格5 个 嘎查 和补隆淖 镇
批 移 民, 建立 了淘井 和沟心庙 两个 移

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xx县异地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首批跨盟市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试点工程,工程建设于1998年,XX年完工,期间经历了首批移民和二次调整移民。

其中首批移民建立了淘井和沟心庙两个移民区,由于淘井移民区耕地属新开垦土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加之地下水砷含量严重超标,人畜饮水困难,移民无法生存,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进行二次调整安置,于XX 年至XX年又相继建立了扎格乌素、阿茨、哈业乌素、木雷滩、防沙林场五个移民区,共从乌盟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和兴和县移民1068户4091人,设3个行政村2个直属作业区共13个村民小组。

移民工程总投资7279万元,按照人均5亩地,户均29㎡住房标准,共开发土地32403亩,建设住房、学校等房屋56773平方米,并按照“房、田、林、水、电、路”六配套要求,配套机电井116眼,修筑桥、涵、口闸水利设施698座,开挖输水渠道公里,造林万株,修筑村庄道路和农田路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公里。

一、生产生活现状由于移民搬迁入住时一穷二白,可以说是搬铺盖进门,没有生产工具,没有籽种化肥,没有生产周转金,不会种植水浇地,“等、靠、要”和“靠天吃饭”的习惯很普遍。

为了确保移民稳定,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十多年来,上级扶贫部门及地方财政从籽种、化肥、米、面、煤、水费、电费等生产和生活必须品及种养殖技术培训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

目前,7个移民区共耕种土地16240亩,其中玉米6590亩,籽瓜3280亩,葵花5390亩,其它作物980亩。

养殖大畜210头,猪617口,羊4472只。

移民生产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及居住环境等条件限制,xxxx年移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农牧区有很大差距。

现常住人口807户2686人,三分之一的人口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移民区仍是我县区域性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贫困原因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落后。

生态移民情况汇报

生态移民情况汇报

生态移民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下将对生态移民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生态移民的对象。

在生态移民工作中,主要对象是那些居住在生态脆弱区、生存环境恶劣的群众。

这些地区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我们要关注的是生态移民的目的。

生态移民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生态移民,可以将居民从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转移出来,让他们有机会生活在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中。

同时,生态移民也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我们要关注的是生态移民的工作进展。

近年来,我国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移民工作的支持力度,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同时,相关部门也积极落实生态移民政策,加强对生态移民工作的指导和督促。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最后,我们要关注的是生态移民的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移民工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生态移民政策,提高生态移民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确保生态移民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同时,我们也将加大对生态移民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生态移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移民工作的良好局面。

总之,生态移民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生态移民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生态移民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懈努力。

移民工作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

移民工作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

移民工作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移民工作的调研报告篇1xx镇位于xx县西北方向,距县城37公里,甘志大路、洛河穿境而过,是xx集团驻地,是xx县经济、商贸、文化活动中心,是全县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域面积448.7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047人,其中镇区人口达到7737人,有耕地面积8.5万亩,其中山地7.2万亩,川台地1.3万亩,有蔬菜大棚524座,省级蔬菜示范园1处,养殖小区3个,丰裕种猪场龙头企业带动养殖业的进展,有山地果树4200亩,xx年,全镇农夫人均纯收入9446元。

近年来,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统筹城乡进展及重点镇建设为统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重点镇建设和人口聚集上,根据先建设后聚集,边建设边聚集的原则,根据省、市、县的总体要求,实施有方案、有步骤的移民搬迁工作,对拐沟、偏远村组的群众实施分年度、分批次的移民搬迁,直至实现整村搬迁,全镇重点搬迁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3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548户2120人,并对其他拐沟村的群众实施部分搬迁,现就搬迁状况调研如下:一、移民搬迁是拐沟村组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拐沟、偏远村群众的贫困落后面貌有了较大变化,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贫困面仍旧很大,贫困程度仍旧很深,返贫率仍旧非常身高,最近几年,经过不断的扶持,根据新的贫困标准,贫困发生率为37.6%。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拐沟、偏远村组的贫困问题,使拐沟、偏远群众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通过调研,认为现实的选择就是实施大规模、整建制的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彻底告辞贫困。

其理由是:第一、拐沟、偏远村组自然条件差。

地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区,立地条件差,地表植被脆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峻,陡峭的山坡、匮乏的水源、脆弱的生态,是制约群众生存和进展的一道道难关。

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状况调研报告二、调研范围及方法本次调研针对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状况展开,共走访了信**镇、**口镇、溪丘湾乡、沿渡河镇、东瀼口镇等五个乡镇,采取整群抽样,调查员入户问答的形式,共收回有效问卷415份。

三、调研发现问题汇总及分析本报告集中反映了信**镇、溪丘湾乡、沿渡河镇的一些情况,根据移民地区外部冲击与内源发展的理论指导,就调查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若干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这三个乡镇收回有效问卷共计105份。

(2)生存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大部分家庭搬迁前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因为搬迁而失去大量土地,只能够自谋职业,大多数人以打工为生。

但由于技能水平不高,工作都是辛苦多,挣钱少,移民生存的艰难程度日益加大。

在我们调查中搜集到的《信**镇三峡库区城镇居民稽查工作情况汇报》中有一段话中就有体现:“自谋职业者因年龄、文化所限,无法谋业……因在后靠农业安置不具备现实条件,其线上土地均属新县城征用,根本无土地容量。

后靠安置全部进入新县城……通过摸底调查,有60%的移民在迁建工程中提供劳务,生活可以维持,一旦移民迁建结束后,相应的就无劳务收入,有40%的移民则是寻求生存门路不知如何是好,眼前靠政府发放的自谋职业安置费度日,长此以往,这些都将成为社会**的隐患……”。

(3)移民重建家园困难重重由于大量平整土地被淹没,剩下的多是坡度大,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土地,移民即使得到相应地基可以重**房,也会因为平整宅基地要耗费的大量资金而对重建家园丧失信心。

在我们调查的沿渡河镇即有相当多这样的案例。

上图即为沿渡河镇一处移民安置村庄,白色房子左边两电线杆之间就是6户移民住房宅基地的安置处,这是搬迁时政府分配的。

从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是一块坡地,要在这里建房投资会相当大,平整一个宅基地就要耗费巨额资金。

由此可见移民后当地土地供给的紧张以及移民重建家园的重重困难,这为社会**埋下了隐患。

4、移民村基础设施大量占用移民补偿款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有大量的移民向我们反映,当初搬迁之前政府承诺搬迁后保证“三通”(即通电、通路、通水)并且每个人的搬迁费是6000多元,但后来在进行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时却从他们的移民搬迁费中每人扣除了三千多元,后来实际上他们拿到手的搬迁费每人只有三千多元。

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生活重心转移到不同的地区,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异地生态移民”,而为了更好地了解异地生态移民的生产和生活状态,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调研范围:我们的调研范围包括来自不同省份的10个异地生态移民家庭,他们的目的地包括海南岛、云南、甘肃、福建等多个地方。

生产情况:通过对调研对象的采访,我们了解到,他们在异地的主要生产方式包括种植、养殖和经商。

其中,种植主要以果树、蔬菜为主,包括柑橘、番茄、黄瓜等,养殖则是以猪、鸡、鹅为主,而经商则包括餐馆、小超市、农副产品销售等多种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调研对象的生产方式都与地方特色有关,完全利用当地自然资源。

生活情况:在生活方面,调研对象普遍表现出生活质量的提高。

他们在异地的住房环境和社会氛围都十分满意,而且异地的生态环境也让他们感觉生活更加健康和舒适。

此外,异地生态移民的文化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彩,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美食等。

发展问题:尽管异地生态移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也面临一些发展问题。

首先,一些调研对象的生产方式仍然比较传统,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引进有关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其次,由于异地移民的人数逐年增加,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环保管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保证异地移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建议措施:为了进一步发展异地生态移民,我们建议:在生产方面,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生产方式的升级改造,并为移民提供相关技术培训和管理支持;在生活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管理,确保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政策方面,适时出台鼓励异地生态移民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异地移民的扶持力度。

结论:总的来说,异地生态移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改善,但仍需要解决一些发展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xx县异地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首批跨盟市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试点工程,工程建设于1998年,XX年完工,期间经历了首批移民和二次调整移民。

其中首批移民建立了淘井和沟心庙两个移民区,由于淘井移民区耕地属新开垦土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加之地下水砷含量严重超标,人畜饮水困难,移民无法生存,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进行二次调整安置,于XX年至XX年又相继建立了扎格乌素、阿茨、哈业乌素、木雷滩、防沙林场五个移民区,共从乌盟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和兴和县移民1068户4091人,设3个行政村2个直属作业区共13个村民小组。

移民工程总投资7279万元,按照人均5亩地,户均29
㎡住房标准,共开发土地32403亩,建设住房、学校等房屋56773平方米,并按照“房、田、林、水、电、路”六配套要求,配套机电井116眼,修筑桥、涵、口闸水利设施698座,开挖输水渠道公里,造林万株,修筑村庄道路和农田路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公里。

一、生产生活现状
由于移民搬迁入住时一穷二白,可以说是搬铺盖进门,没有生产工具,没有籽种化肥,没有生产周转金,不会种植水浇地,“等、靠、要”和“靠天吃饭”的习惯很普遍。

为了确保移民稳定,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十多年来,上级扶贫部门及地方财政从籽种、化肥、米、面、煤、水费、电费等生产和生活必须品及种养殖技术培训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

目前,7个移民区共耕种土地16240亩,其中玉米
6590亩,籽瓜3280亩,葵花5390亩,其它作物980亩。

养殖大畜210头,猪617口,羊4472只。

移民生产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及居住环境等条件限制,xxxx年移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农牧区有很大差距。

现常住人口807户2686人,三分之一的人口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移民区仍是我县区域性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贫困原因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落后。

移民区开发时规划设计标准低,水利设施配套标准低,绝大部分耕地依靠井灌。

近10年来的运行,水利设施及机井地埋管线损毁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特别是因耕地分散的原因,农、林、牧、水、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都未安排移民区,农田水
利设施急需改善。

二是人居环境条件较差。

移民工程投资力度小,安置标准低,每户29㎡的住房,人均7㎡,基本上是父母、子女两代住一间房。

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一家三代、四代居住在1间房的户约占30%左右。

三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目前所用的通村公路仍是移民区开发时的简易公路,上学、就医、农机、供电、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至今难以解决,移民自筹解决又比较困难,直接影响移民的定居和生产生活的发展,致使移民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是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种植效益低。

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土壤养分含量低、含水功能差,虽然经过10年的种植熟化,但能够耕种的农作物品种仍很少,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导致,特别是四、五月份农作物种植季节风大沙多,土壤墒情差,农作物种苗根系外露,常被风沙掩埋或连根拔起,因此移民区农作物种植基本上以玉米、籽瓜、油葵为主,种植效益极低。

五是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突出。

一方面由于多年干旱缺水、风沙掩埋,移民区耕种面积由当初开发时的万亩下降到万亩,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半。

另一方面经10年来婚嫁、生育,移民区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又贫瘠,产出效益低,导致部分移民无法生存,举家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下降为807户2686人。

六是水资源严重透支,移民生产、生活与水资源矛盾突出。

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引黄灌溉投资大,当初开发设计以井灌为主,至今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依靠机井。

多年来只抽不补,地下水位下降十分严重,造成湖泊干枯,部分机井不上水,地下水到了枯竭的边缘,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态恶化。

七是种植结构单一,增收渠道较窄。

移民区群众文化素质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低,经营管理粗放,信息、交通滞后,种植结构受土地条件的限制,玉米、籽瓜、葵花等常规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4%,种植效益低下。

养殖业基础设施落后,总量小,人均只有个羊单位,基本上以生产用畜和自食为主,养殖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非常小,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增收渠道窄。

三、急需扶持解决的问题
一是住房问题。

七个移民区居住危房的30户,一户两代居住29㎡住房的280户,三代居住的245户。

共需改造住房550户,需改造面积35750㎡。

二是道路整修问题。

移民区村庄道路、田间路基本上是土路,由于没有养护资金,多年失修,目前大多坑洼不平,尘土飞扬,阴雨天气导致交通中断时有发生。

急需整修哈业乌素嘎查和木雷滩移民区道路35公里。

三是机电井更新和维修问题。

移民区土地开发时共配套机电井116眼,目前需更新60眼,维修50眼。

四是人畜饮水问题。

需解决哈业乌素、勾心庙、淘井三个移民区共617户2429人的人畜饮水问题。

五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问题。

打机电井8眼,安装主管7246米,支管31884米,毛管335万米,配套滴管设施4000亩。

各类渠道防渗改造公里,配套渠道建筑物453座;改良土壤27000亩,修建农田道路238公里,营造防护林48000株,新建以节水增效为主的高标准农田27000亩。

移民区渠道清淤73公里;
六是淘井移民区电力线路老化问题。

需更新电力线路30公里。

七是养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建设60㎡养殖圈舍500户;户均购入基础母羊10只。

四、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

乌兰布和沙区是市委、政府确定的全市贫困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贫困农牧民能否脱贫致富,事关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局。

市直相关部门、蹬口县委和政府要
站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总干”精神为指导,高举扶贫开发是农村牧区“头号民生工程”的大旗,在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追加工作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这个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贫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

二是加强领导。

建立市、县和苏木三级的专门组织机构,实行专项推进。

制定专项推进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形成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配合抓的领导体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建立健全“自治区支持、市里协调、县里操作、苏木实施”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这一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

三是科学规划。

在充分尊重移民村贫困农牧民意愿的基
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在规划指导下,编制连片扶贫开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科学的实施方案。

目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xx县沙金套海苏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编制完成,并上报自治区财政厅和扶贫办,等待批复立项。

立项后,市、县两级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积极落实项目建设内容,分类施策,分步实施,集中建设。

四是整体推进。

以扶贫开发项目为龙头,按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

各部门在项目的策划、安排上要打破常规、突破禁区,向这个地区倾斜,并按项目要求组织实施。

当前重点要将生态治理、农田水利改造和引黄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危房改造、文教卫生、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以及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项目进行集中捆绑,发挥整体效应。

五是狠抓落实。

第一,落实领导和部门责任;第二,落实专项推进工作措施;第三,落实项目和资金及其管理措施;第四,落实检查监督机制;第五,落实考评奖罚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