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日语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词性及词义变化

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词性及词义变化

总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来适应汉语体系。
1、音译
关键词:日语借词;词性;词义
音译过来的日语借词主要是在日本中以假名
形式存在的词汇。比如:“卡哇伊”来自于“か
一、导语
わいい”、“八嘎”来自于“ばか”。另外,也
中日两国间的交流历史悠久,不只是在经济、 有一些是日语音译外语,中国再从日语音译过来的
政治等方面,在语言方面也在互相影响。古代日本 词,例如:“萝莉”来自于“ロリータ”,而它
供了可能性。而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
2、意译
日之间的词汇交流更加频繁。愈来愈多的日语借词
意译的日语借词是说翻译日语的词义用汉语
涌入中国,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词汇量。关于中日两 表示。例如:“傲娇”是翻译自“ツンデレ”的新词。
国间的词汇交流,特别是关于日语借词的研究近年 意为在特定的人际交往中,某人有着神气傲慢的一
三、日语借词的词性变化 日语词汇进入中国后,有些词语会发生一些 变化来适应中国的语法体系。那么日语借词在汉语 体系中的词性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1、动词变为形容词、名词 是动词的日语进入汉语后做形容词、名词使 用。例如:“萌”「萌える」、“燃”「燃える」。“萌” 在汉语中是“可爱”之意,用作形容词时可以说: 这孩子好萌、萌妹子,作为名词时则说:卖萌。“燃” 原本在汉语中不会单独一个音节的使用,而是经常 与其他汉字组合成词语使用,但是日语“燃える” 传入汉语后,“燃”便经常单独做形容词使用, 例如“这首歌曲很燃”“燃曲”等。 2、名词成为动词、形容词 “宅男”“宅女”则是从日语“お宅”衍变 出来的。“お宅”在日语中是对那些沉迷于次元 文化并对这种文化相当了解的人的总称,而在中国 则主要是指闷在家中,不喜欢外出的男女。日语中 的“お宅”是名词,但在汉语中除了像上面所说 的“宅男、宅女”做形容词,它还可以做动词,例如: 她就喜欢宅在家里。 四、词义的变化 某个词汇被其他语言体系借用后,不仅是词 性发生变化,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词义自然也会发 生变化。日语借词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社会文化 相融合,词义较之前有所扩大、缩小或者情感色彩 发生变化。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说某个单词的意义在新环境中 比之前的词义所涉及的范围更广。例如:“人间 蒸发”。日语的“人間蒸発”表示人消失,“人 間”指的是人。而在汉语的“人间蒸发”的人间 则是指的世间,这指代的范围远比日语中的“人间” 指代的范围更广。 例:在早产的儿子因为生命危险转到苏州市 儿童医院的时候,他的丈夫突然人间蒸发了 2。

原来这些词汇是来自日本...

原来这些词汇是来自日本...

原来这些词汇是来自日本...来源:网络侵删【日制汉字】又称和制汉字,新汉语(日本)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词汇是从日文引入的,【日制汉字】数量还不少,如人民、服务、图书馆、共产主义、哲学、世界、民主、病毒、艺术、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电话、科学、社会、经济、警察、杂志、干部、达人、暴走、逻辑等等,以学术名词居多。

这主要是因为自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日本近代化较中国成功,输入西学比中国快一步,清末民初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留学日本,便从日本人那里获得了转译过来的西学新知,包括一系列汉语新词,并将它们带回国内。

这些词大部分是日本人从古汉语中找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对应于欧美语言中的单词创造出来的,有字义新组合,也有古汉语文献中原本就有只是将用法固定或赋予专门含义的词。

日本和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二十世纪初大量新词汇的出现丰富壮大了汉文。

【日制汉字】有趣的【造词原理】:★抽象化汉语原有词汇★广义化。

例:“社会”作为“society”的译语,社会在汉文原指春秋两季乡村学塾举行之祭祀土地神的集会。

狭义化。

例:“经济”作为“economy”的译语,经济一词出自汉文“经世济民”,包含政治、经济等抽象意义。

★使用汉字的造词力直接新创★如“电话”、“制纸”、“制糖”、“名词”等等……★使用造词力强的词尾大量制造新词★如“~化”、“~的”、“~性” 、“~主义”工业化,工业的,工业性,工业主义……等等创造于明治维新时期的和制汉语,由于多是为了翻译外文中日语本所没有的词汇而创的,通常具有“能与原文词意义完全匹配”的特性。

如“名詞”是“noun”的译语,专为“noun”一词而创,所以这两个词可视为完全等意。

同时,这时代的和制汉语也效法西文里的“字根”用在汉语词,如使用“~化”作为“~ize”的译语、以“~主义”作为“~ism”的译语。

★半和制汉语★前述“世界”、“社会”、“经济”等原出于汉语,在日语中借为欧文翻译,赋予新意义的用词,属于广义上的和制汉语。

试论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转用

试论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转用
甚 至 死亡 。有 关 资 料 表 明 , 接 促 成 “ 劳 死 ”的 5种 直 过 疾 病 依 次 为 : 状 动 脉 疾 病 、 动 脉 瘤 、 瓣 膜 病 、 肌 冠 主 心 心 病 和 脑 出 血 。 除 此 以 外 , 化 系 统 疾 病 、 衰 竭 、 染 消 肾 感
从 词 义 解 释 不 难 看 出 它 就 是 “ 汤酱 汁 面 ” 老 。 日语 的“ 打 麴 ” 当 于 汉 语 的 “ 擀 面 ” 手 相 手 。 这 些 饮 食 日
油℃扬c 毛 ℃ 南为。 )
老薄 < 圭求 L
血管 疾 患 虚 血 性 心 疾 患 、 性 心 不 全 急
老凳 症 L 、
“ 拐 鹬 ” 词 的构 成 很 有 特 点 。“ 拐 ” 相 当 于 唐 一 唐 它
中 国菜 系烹 调 法 的 “ ”, 这 一 词 直 接 引 用 后 面 再 加 炸 将 上 “ ”, 而形 成 了合 成词 , 炸 鸡 ” 鸡 从 即“ 。
本 留 学 或 深 谙 日本 饮 食 文 化 的人 才 , 了 吸 引顾 客 别 出 为 心 裁 地 直 接 引 进 日语 原 文 的情 况 也 不能 排 除 。 当大 家 结 束 一 天 的 “ 埸 ”工 作 后 到 饭 店 品 尝 完 械 “ 拐 绱 ”, 到 “ 棠 中 ”的 “ 贩 K v” 解 除 一 天 的 唐 再 喾 量 T 为 疲 劳 而放 开 歌 喉 的 时候 , 谁 能 想 到 此 类 词 句 来 自邻 近 有
摘要 :榻榻 米” “ 舞伎 ” “ “ 、歌 、 和服 ” 等是 日语 中的 固有 名词 , 而今 已经成 为汉语 中的一 份 子 。在 现代
E 中, 日本引进 的此类词语 占有相当大的数量 , l 语 从 而且使 用频率也非常高, 明这 些词语有 着极强 说 的生命 力 。大量进 入 汉语 而得 到广 泛使 用的词 语 范 围很 广 , 活动领 域 不仅局 限于语 言文 学层 面 , 其 同 时还 包括法律、 社会学、 哲学、 政治学、 史学等诸 多领域。文章主要探讨这些词语之所以在汉语 中扎 历

现代汉语中吸收的日语词汇中日双解词典

现代汉语中吸收的日语词汇中日双解词典

10/20 10
此外,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吸 收的日语词汇中日双解词典, 还得到了林少华老师的认可并 为我们作序。
与此同时,我们正在和外
语研究出版社协商进行词典的 出版。
12/20
项目研究意义综述
1、为学习研究汉语词汇、语法提供便利,尤其是对 外来词词汇的研究。 2、整理制作《现代汉语中吸收的日语词汇中日双解 词典》方便相关专业学生查阅工具书,为广大研究人 员提供便利。 3、弥补现有相关外来词资料的不足。 4、丰富我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我们的研究能力。
2020/1/21
பைடு நூலகம்
3
指导老师
4/20
2020/1/21
4
团队成员
5/20
第2章
专业:日语 年级:10级
专业:日语 年级:10级
专业:汉 语言文学 年级:10 级
专业:社会 工作 年级:10级
专业:日语 专业:日语 年级:10级 年级:10级
2020/1/21
5
工作,并收获友谊
成果展示
2020/1/21
大学生科研作品立项
1/20
项目简介 团队成员 成果展示
项目研究意义综述
项目后续工作
2020/1/21
1
2/20
当你针对政治、经济、军事、物理等内容高谈阔论时, 你是否知道“政治”、“经济”、“军事”、“物理” 等词汇是现代汉语吸收的日语中的汉字词汇。汉语中 吸收的日语词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很多,比如 我们的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共和国”就 是从日本吸收的外来词汇。
2020/1/21
15
学 谢谢欣赏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语 也 再 次 通 过 大量 日本 书 籍 的 翻 译进 入 中 国 :二 为 现 今 随 着 网
期 , 其 是 近 现 代 以来 , 本 文 化 也 给 中 国带 来 了 一 定 的 冲击 。 尤 l E
单 从 语 言 文 字 上 看 , 然 汉 字 对 日本 的语 音 、 字 、 汇 等 产 生 虽 文 词
的 引 入 也产 生 了积 极 的 推 动 作 用 。 与之 相 比 ,时 至 今 日的 日语 “ 来语 ” 外 引入 和 推 广 则 更 倾 向 于体 现 日本 大 众 文 化 对 中 国 的 影
直 以来 , 于 日语 “ 来 语 ” 现 代汉 语 的关 系 , 外 不 少 关 外 与 中
著 名 学 者 都 提 出 了相 关 的看 法 。以下 就 先 行 研 究 , 一 概 括 。 做 实
删 V 7. N . o口 19 o4
读 与 写 杂 志
Re d nd W rt rodial a a iePe i c
浅 谈现代 汉语 中的 日语“ 来 语 ’ 外 ’
黄 跃 瑜
( 东 金 融 学 院 外 语 系 广 东 广州 5 0 2 ) 广 1 5 1
藤 惠 秀 在 《 国 人 留 学 日本史 》 中 中综 合 整 理 传 播 到 中 国 的 日本 词 汇 ,并 分 析 其 融 汇 到 中 国语 文 的 过 程 以 及对 中 国 的现 代 化 所 作 出 的贡 献 。 其 在 《 日本 文 化 给 中 国 的 影 响 》 一 章 “ 日本 到 中 第 由 国 ” 便 提 到 由 于 大 量 翻 译 日本 著 作 , 成 言 语 文 章 的 日本 化 . 中 造 并 认 为 梁 启 超 对 日语 新 词 的 引入 起 到关 键 性 作 用 。 晓 秋 在 《 王 近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及对外日语教学策略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及对外日语教学策略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及对外日语教学策略一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一)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产生的原因中日两国自汉代起开始官方往来至今,一直有不同形式的交流、往来,这种跨国界、跨文化的接触,带来了语言的交集与融合。

至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更多的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上至国家立法下至日常饮食,日本都不同程度的有所借鉴。

在两国的交流中,语言的接触自然不可或缺,除了语言间的翻译也有语言的流入,这便是借词产生的原因。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更多的接受了西方文明,而中国也开始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化,日语词汇也随之大量输入中国,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便日渐增多。

到20世纪后期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两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接触的领域也愈加丰富,自然科学类﹑社科类﹑生活类等方面的词汇大量的涌入中国,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终身雇佣暴走族黄金周宅急送过劳死亲子教育败犬女等。

【1】此外,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原有的词汇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表达需求,日语借词的出现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汉语词汇的缺乏。

因此,可以说日语借词是中日两国交流的必然产物,同时,日语借词又对推动两国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的特点1现代汉语中的日语的借词多来源于日本的社会文化中国教育部自2005年起每年会公布本年度中国语言发展状况报告,报告中会统计每年的汉语新词的数量,自2006年起至今汉语新词的数量呈递增的趋势,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日语借词。

根据统计词汇的内容分析,在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大多来源于日本的社会文化和人文科学等领域,其传入途径多来自网络、影视媒体、报刊杂志等方面。

【2】例如:现在非常流行的正太一词来源于日本的人气动漫《铁人28号》,其主人公金田正太郎是一个身穿西装和短裤的帅气小男孩,由此借用正太一词代指年纪小但帅气可爱的小男生。

而在青年人聊天中常出现的食草男一词则诞生于日本作家深泽直纪的笔下,该作家于2006年在《日经商务报》上发表的连载文章中提出了食草男的说法,即指脾气温和,在恋爱中较为被动,但用情专一的男子。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两个时期特别引人注目。

一个是唐代,一个是近代。

唐朝时,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直至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有了自己的文字,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日本人心目中的“真名”)之变体。

到了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方面姑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而言,日本反倒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东瀛“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也大量“倒流”回中文里,成为国人日常用语的重要来源与组成部分。

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汇,叫做日语“外来语”。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等,有70%竞是从日本输入的。

这些都是日本人用汉字对西方相应词语的对译,原封不动地输入中国后,便在汉语里落地生根。

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的概念、词汇等,竟大都是日本这个昔日的“学生”捣鼓出来的。

平心而论,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张不开嘴。

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诸如此类的词汇相继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它们迅速取代了当时颇为权威的“严译”(严复所译)术语。

在这些涵盖各类学科的新词汇中,有的是日本“自造”的,有的则是旧瓶装新酒,赋予原有汉字以全新的内涵。

中国乐得坐享其成,就顺手牵羊地拿过来借用,省得自己再去冥思苦想地翻译了。

这无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其全方位的裂变,为中国现代化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上世纪初叶从日本“返销”回来的日语“外来语”,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

此外还有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食堂、公社、写真、空港、给力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一千多年前,先是汉字和汉语词汇潮水般地涌入日本,造就了东瀛倭国的书面语言。

一千多年后,日本大量地使用汉字和汉语词汇去翻译相应的西方名词和术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汉语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在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汉语吸收了大量来自其他语种的外来词。

其中,日语作为汉语近邻,对汉语的影响早已不可忽视。

本文将介绍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并探讨其在汉语中的运用和影响。

日语外来语是指在日语中使用的源于其他语言的词汇,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汉语。

由于汉语和日语在发音和词汇上的相似性,许多日语外来词经过稍加改变就被汉语所吸收和运用。

这些日语外来词在词义和语用上都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和使用方式。

首先,让我们看看一些在汉语中常见的日语外来词。

比如,“寿司”、“便当”、“滑稽”等词汇在汉语中已经流行多年,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词汇的使用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的历史。

“寿司”和“便当”这两个词是日本人民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随着日本料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它们也逐渐进入了中国的餐饮行业。

而“滑稽”这个词原本在汉语中是指某种行为或表情让人觉得好笑,但在日语中则表示一种搞笑的方式,一种演员的表演风格。

经过了数十年的使用,这个词已经成为了汉语中形容搞笑或可笑的一种常用词汇。

另外,汉语中的一些日语外来词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质。

比如,“柔道”、“空手道”这两个日语外来词在中国的武术领域中非常常见。

它们最初是作为学习日本武术的专业术语而被引入中文中的,同时也引入了中国的武术界。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日两国的武术发展也得到了互相借鉴和促进。

除了词汇的借用,汉语中一些短语和表达方式也受到了日语的影响。

比如,一些出现在日本动漫和影视作品中的台词和情感表达方式也被汉语使用者广泛借用和模仿。

当你听到一个人用“我是高富帅”来形容自己时,这就是受到了日语中“帅哥”一词的影响,它原本在汉语中是指容貌英俊的男性的,而在日语中则是单纯指美男子。

虽然日语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并成为了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注意其使用的场合和要素。

长见识:原来我们的这些常用话都是日语,现代汉语里的日语词汇

长见识:原来我们的这些常用话都是日语,现代汉语里的日语词汇

长见识:原来我们的这些常用话都是日语,现代汉语里的日语词汇近现代出现的特有的词汇,包括社会各个方面出现的新词,绝大部分来自于日语。

此类词在日语中的出现集中于明治维新早期和之前(基本是20世纪以前出现的词汇),因为在那个阶段,日本人仍然采用汉字来翻译西方词汇,后来被中国人借鉴了过来。

后来出现的外来词,日本人改用片假名来翻译,没有汉字了,所以中文无法借鉴,只能自己翻译,但是有些词仍然保留了从日语中学来的一些构词方法。

我们常用的日语引进词汇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大使馆,领事馆,水族馆,动物园,公园,剧场,农场,牧场,市场,运动会,警察,派出所,公务员,美容师,消防,消防车,电池,电话,电线,杂志,现金,银行,保险,证券,自行车,幼稚园,大学,体操,金额,加湿器,充电器,漫画,动画,雕刻,化妆品,留学生,教授,主妇,企业等等,从清末开始,中国从明治维新引入大量的日本造汉语词汇。

保守估计现代汉语词汇中大约有不少于3000个词汇来自日语。

大概可以分作一下几类:1,日本用汉字去西洋语发音而形成的词汇,如俱乐部,浪漫等;2,源自纯粹日语的现代汉语外来词,及日语原有的汉字组合,但是在中国汉语里本没有这样组合的,如服务,方针,解决,申请,想象等;3,日本以汉字为素材,来表达西洋语词的意义,如立场,场合,手续,取消,取缔,引渡等;4,日本借用中国古汉语固有词汇,来翻译西洋的词语,如经济,宪法,共和,法律,封建,社会等;5,中国开始使用单却在以后未能广泛流行,后经日本采用,并与西洋学术一道作为新名词逆输入到中国,如权利,文法等。

中国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都一致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意译词汇,大多数不是中国人自己创译的,而是采用拿来主义,把日本人的原译直接拿过来用。

日语新词对汉语影响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文史哲经法艺数理化天地生医农,书面用词和口头用语,几乎无科不由,无处不在。

如科学文化几乎全面采用日本新的词汇。

在法律方面,明治时期日本的法律术语,原样不动地被引入中国语言。

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

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指汉语由日语引入的借词,是中日之间语言交流的一部分。

汉语从日本借用辞汇发生在近代,主要以汉字为媒介。

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概说中国与日本在东汉以来即产生有记载的联系。

隋唐时期交流达到高峰。

整个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可以认为是单向的,即由中国传入日本。

汉语中找不到由日本传入的辞汇(外来语主要只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用语)。

中国在19世纪中叶(西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不少有识之士也开始先后主张洋务运动与西学东渐,开始学习并翻译西方语言的书籍。

由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成功学习西方的技术与制度,并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自行翻译西方词语,另一方面也开始向日本学习,借鉴日本已经翻译成汉语的西语。

由于日本西化较中国早,相当多西语词汇首先经日本学者翻译成汉语,然后透过中日的文化交流流传到中国。

由于同是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上,日制汉语和中国自己翻译的汉语词汇在经过相当时间的演变之后,逐渐进入汉语圈并成为汉语的新兴词汇,这些辞汇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之后的中日两国的长期文化交流中,也还其他一些日本的翻译以及新造词语逐渐在汉语圈使用。

例如,早年孙中山著作可看到“democracy”的译词为“德谟克拉西”、“virus”的译词为“微生物”、“revolution”的译词为“造反”,现在分别由“民主”“病毒”“革命”所取代。

早在民国初年,汉语中通用的和制汉语就有数百条。

其中不乏“~主义(-ism)”“~化(-ize)”这类造词性很强的词尾,在现代汉语中占有相当的份量。

比较常见的词缀如下:∙~团。

例:工团、法团∙~力。

例:购买力、∙~法。

∙~性。

∙~的。

-->(~底/~的/~地)。

∙~制。

∙~主义。

∙~会。

以下分类别讨论现代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辞汇。

和制汉语由于汉语也是因为19世纪时急迫需要翻译西文,而大量从日本输入新词,大部分进入汉语的日语借词都是日语中的“和制汉语”。

现代汉语中日语外来词词源考辨

现代汉语中日语外来词词源考辨

日语外来词的使用,也反映了人们对异域文化的和接受程度。一些日语外来 词的引入,使人们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和接触日本次演示化。例如,“武士道”、 “茶道”等词汇,使人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日本次演示化和价值观。这些外来词 的使用,有助于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也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 化发展。 3.语言结构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日语外来词词源考辨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词汇来源考辨
03 三、词汇使用考辨
04 四、词汇影响考辨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随着中日交流的加深,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日语外来词。这些外来 词既反映了日本次演示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然而, 对于这些日语外来词的词源和使用情况,人们往往缺乏了解。本次演示将对现代 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来源、使用和影响进行考辨,以期为汉语词汇的研究提供新 的视角。
二、词汇来源考辨
1、日语汉字的吸收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来自日本的汉字。这些汉字的发音和意义往往与汉语 有所不同。例如,“日本”的“日”字对应着日语中的“にっぽ”,“巴士”的 “巴”字对应着日语中的“ばし”。此外,还有一些来自日语的名词和动词,如 “寿司”、“刺身”、“纳豆”等。
2、日语词汇的借用
日语外来词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语言结构。一些日语外来 词在进入汉语后,成为了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咖啡”、“沙发”等 词汇已经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汇。这些外来词的使用,使汉语的表达方式更 加丰富多样,但也对汉语的语言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结论
现代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词源考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通过对日语外 来词的来源、使用和影响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过 程,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漂洋过海,落地开花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漂洋过海,落地开花

TIME MACHINE•时光机Illustration by Wang Siqi6869Two-Way Communication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漂洋过海,落地开花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debate raged in China over whether to accept a deluge of Japanese loanwords By Pan Fengfan( 潘风帆)W hen Nayuki, a popular Chinese bubble tea brand, changed a single character in its name in December 2022, it was not just a cosmetic change. Amid a wave of political tens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brand switched the Japanese character の (pronounced “no”), which indicates possession, in its Chinese name (then, 奈雪の茶) to 的, the Chinese character with the same meaning.The brand made the change after netizens accused it of hypocrisy over its claim to sell Chinese tea while having a Japanese character in its name. In February 2023, drinks brand Chi Forest followed suit, changing the Japanese character 気 (chi, “spirit”) in its name to the Chinese 气 (q#). Both were deliberate moves to distance the brands from Japanese culture amid strained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However, Japanese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not something that can be easily erased. It has a long and complex history , dating back to at least the late Qing dynasty (1616 – 1911) when a wave of Japanese words referring to modern political and social trends poured into the Chinese lexicon. Before that, linguistic influence had mostly flowed in the other direction. The Japanese adopted Chinese characters as their script in the fifth century (later they invented two other writing systems, hiragana and katakana, based o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mported countless Chinese words over the next millennium.By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 however, Japan had successfully modernized through 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social reforms that imitated those of industrialized European countries. As the only East Asian country to experience suchrapid transformation at the time, Japan became a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many in China who aspired for a similar trajectory in their own country.Japanese scholars translated countless new words and ideas from the West, with many of them seeping into China. The stream was so torrential that Saneto Keishu, a professor at Waseda University in Tokyo, wrote in his 1960 monograph A History of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in Japan that Japanese was “one of the main, even the largest source” of loanwords in modern Chinese, far outstripping English words.As Saneto’s book title suggest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Japanese loanwords was the Chinese students and intellectuals living overseas in Japan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the first batch of 13 students was sent there by the Qing government in 1896, and by 1906, the number grew to over 10,000, though the majority paid their own way.Liang Qichao (梁启超) fled to Japan after his attempts, with his mentor Kang Y ouwei (康有为), to reform the Chinese state into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 effort that became known as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was suppressed by Empress Dowager Cixi in 1898. Liang popularized many Japanese coinages through his writing, including the now ubiquitous 社会主义 (sh-hu#zh^y#, socialism), pronounced “shakai shugi” in Japanese. Zhu Jingwei, a Japanese studies scholar at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labeled Liang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actively bringing in and using Japanese loanwords.”Liang’s preference for Japanese loanwordswas partly practical. He once wrote that “fiveto six years of study is needed to begin to understand English…but is still not adequatefor understanding books on politics, economics, philosophy, or sociology.” He believed Japanese translations had effectively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Western academic works. Around 1900, he even published a primer titled The Reading Rules of Japanese Texts in Chinese (《和文汉读法》), claiming that “after 10 days for a brilliant student, or two months for a slower one,” learners could expect to “hold a [Japanese] book in hand and savor it.” Three decades later, Zhou Zuoren (周作人), essayist and brother of Lu Xun (鲁迅), wrote that Liang’s book “had an immense impact. It encouraged people to learn Japanese.”However, not everyone was impressed by Liang’s use of Japanese loanwords. Shen Bao, a major national news outlet in Shanghai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published several articles on the influx of Japanese terms from 1901 to 1904. Most of them were criticisms written by conservative royalists supporting the Qing dynasty. One opinion piece published on February 2, 1901, argued Liang’s publications were polluting theLiang Qichao promoted the use of Japanese loanwords in China through his newspaper (Fotoe)71arguing that “even when translating from the original text, a barrier has to be crossed; if translating from translations, the source becomes even more distant.” He preferred two-character words commonly found in classical Chinese over the awkward three-character coinages in Japanese and began creating his own terms. He invented 计学 (j#xu9, study of calculation) for economics (now known as the Japanese-invented 经济学, j~ngj#xu9) and 群学 (q%nxu9, study of groups) for sociology (now known as 社会学, sh-hu#xu9).Officials also tried to stamp out the trend of using Japanese loanwords. Zhang Zhidong (张之洞),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the Department of Scholars around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 worried that “China’s scholarly traditions will be obliterated if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mixed with aChinese scholar Yan Fu opposed the use of Japanese loanwords and proposed his own translations, but only a few ofthem endure in modern China (Fotoe)nation: “Ever since Liang Qichao, the disciple of traitor Kang [Y ouwei], established Shanghai-based newspaper Shiwu Bao, the deterioration of literary style has been unspeakable…their vocabulary is a ridiculous imitation of Japanese; absurd and nonsensical.” The use of Japanese words played into core debates about China’s path to development, pitting reformers against conservatives who favored maintaining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Chinese society .Some tried to create separate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new Western concepts. Yan Fu (严复), a Chinese scholar who translated works such as The Wealth of Nations by Scottish economist Adam Smith in 1901 and On Liberty by English philosopher John Stuart Mill in 1903, advocated for translating directly from the original languages,as 逻辑 (lu5j!, logic) and 乌托邦 (w$tu4b`ng , utopia) according to research by Xiong Y uezhi, vice president at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 The Eastward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and the Late Qing Society .Beyond the prevalence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Japan and the amount of translated works published in Chinese, there were other practical reasons why Japanese loanwords gained popularity . Many direct Chinese translations at that time, including Yan’s, relied heavily on phonetic imitation that obscured any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Yan translated “bank” as 版克 (b2nk-) and “veto” as 威朵 (w8idu6), while the Japanese words that became widespread were 银行 (literally “silver institution”) and 否决(“decision refusal”).Some brands and restaurants in China use Japanese words and characters to attract customers (VCG)foreign one.” In 1903, Zhang drafted the Approved Regulations and Academic Guidelines for Schools , which explicitly banned the use of “foreign terms incompatible with Chinese.” He hated Japanese borrowings so much that he would “erase them with a writing brush and write on top of them ‘Japanese terminology (日本名词)’” every time he saw them in scripts submitted by his inferiors. He later realized that “terminology (名词)” was also a Japanese invention, and started writing “Japanese vernacular (日本土话)” instead.But by the early 20th century , Japanese loanwords were pervasive and Yan Fu’s translations faded into obscurity . In the 1930s, the appendices to eight of Yan’s works listed 482 Chinese words coined by him. By 1994, only 56 ofthem were still in use in academia, suchthe popularization of some of his translations. Newspapers and popular media quickly began to use the Japanese loanwords too, and the snowball gained momentum.The substantial number of terms borrowed from Japan during that period has prompted someto suggest that even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 largely consists of Japanese-coined terms. But the truth is more nuanced, as many words took a detour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before ending up in Chinese. For example, the Japanese initially used a word similar to the Dutch chemie to represent chemistry, but when they learned about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化学 (literally “study of pronunciation “tatsu-jin”) and 寿司 (sushi), Chinese words have also started heading toJapan again.Japanese nowadays can expect to find somespicy Sichuan 麻婆豆腐 (m1p5 d7ufu, Japanese pronunciation “mabo-dofu”) in Chinese restaurants there. Some may also play mahjong(麻将 in Chinese), known in Japanese as 麻雀(pronounced “majan”), and spend time sipping乌龙茶 (烏龍茶, “uron-cha,” in Japanese),or oolong tea. Over 100 years on from whenLiang and thousands of other Chinese broughtnew concepts over from Japan, the flow oflinguistic sharing between the East Asian neighbors continues.73。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探究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探究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探究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探究依照传统观点,日本文化源于古代中国,日语与汉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提及文化影响,人们往往会想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却忽略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在不同时期,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日本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单从语言文字上看,虽然汉字对日本的语音、文字、词汇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近现代日语词汇大量流入中国,日语也给中国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关于日语外来语的先行研究在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常有两种语言相互借用的现象。

例如日语很多词汇都源于中国古代汉语,并沿用至今。

相反,汉语亦有大量从日语中引入的词汇,一般被称作日语借词或日语外来语。

一直以来,关于日语外来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中外不少著名学者都提出了相关的看法。

以下就先行研究,做一概括。

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综合整理传播到中国的日本词汇,并分析其融汇到中国语文的过程以及对中国的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

其在《日本文化给中国的影响》第一章由日本到中国中便提到由于大量翻译日本著作,造成言语文章的日本化,并认为梁启超对日语新词的引入起到关键性作用。

王晓秋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第十二章译书架桥近代中日互译书及其影响一章中也提及吸收日语新词汇,认为日语新词汇很大程度是通过留学日本的学生翻译的书籍和创办的报纸等途径被引入中国的。

何华珍在其所著《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一书中专门从汉字词对比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

二、日语外来语引入的历史及特点从上述先行研究进一步总结可发现日语外来语的传入,大致可分为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在清末,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急需向外谋求新出路,而由于时间的紧迫和地理、文化相近等因素,使得中国出现大规模的留学日本热,希望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社会文化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在此期间,中国的学者们翻译了大量日本书籍,日语外来语也借此契机大量流入中国。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日语借词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日语借词研究

(3)社会类:这类借词主要涉及日本社会现象、教育、娱乐等,如“暴走”、 “宅男”、“天妇罗”等。
(4)经济类:这类借词主要涉及日本经济、商业模式等,如“法人税”、 “株式会社”、“提携”等。
二、日语借词在语言中的重要性
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使用丰富了汉语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以下从语法、语音和词汇三个方面分析日语借词的重要性。
一、日语借词的来源与分类
1、来源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中日文化交流: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尤其是近现代以来, 大量的日本次演示化、科技和商业模式传入中国,带来了大量的日语借词。
(2)翻译需要:在某些情况下,中文里没有对应的词汇来描述某些日本特有 的概念或事物,因此需要通过翻译将这些词汇引入汉语。
通过研究这些日语借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背景 以及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日语借词在当今社会 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今后,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不断加深,日语 借词的研究和应用也将受到更多的和重视,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内容
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许多来自日语的借词。这 些借词在汉语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成为汉语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次 演示将探讨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现象,分析其来源、分类、重要性和未来发 展前景。
3、词汇方面
日语借词的引入为汉语词汇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汉语能够更好地表达和描述 日本特有的人物、事物和概念。例如,“武士”、“茶道”、“和服”等词汇 能够直接表达日本次演示化的精髓,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日本 次演示化。这些新词汇的引入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

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指汉语由日语引入的借词,是中日之间语言交流的一部分。

汉语从日本借用辞汇发生在近代,主要以汉字为媒介。

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概说中国与日本在东汉以来即产生有记载的联系。

隋唐时期交流达到高峰。

整个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可以认为是单向的,即由中国传入日本。

汉语中找不到由日本传入的辞汇(外来语主要只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用语)。

中国在19世纪中叶(西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不少有识之士也开始先后主张洋务运动与西学东渐,开始学习并翻译西方语言的书籍。

由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成功学习西方的技术与制度,并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自行翻译西方词语,另一方面也开始向日本学习,借鉴日本已经翻译成汉语的西语。

由于日本西化较中国早,相当多西语词汇首先经日本学者翻译成汉语,然后透过中日的文化交流流传到中国。

由于同是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上,日制汉语和中国自己翻译的汉语词汇在经过相当时间的演变之后,逐渐进入汉语圈并成为汉语的新兴词汇,这些辞汇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之后的中日两国的长期文化交流中,也还其他一些日本的翻译以及新造词语逐渐在汉语圈使用。

例如,早年孙中山著作可看到“democracy”的译词为“德谟克拉西”、“virus”的译词为“微生物”、“revolution”的译词为“造反”,现在分别由“民主”“病毒”“革命”所取代。

早在民国初年,汉语中通用的和制汉语就有数百条。

其中不乏“~主义(-ism)”“~化(-ize)”这类造词性很强的词尾,在现代汉语中占有相当的份量。

比较常见的词缀如下:∙~团。

例:工团、法团∙~力。

例:购买力、∙~法。

∙~性。

∙~的。

-->(~底/~的/~地)。

∙~制。

∙~主义。

∙~会。

以下分类别讨论现代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辞汇。

和制汉语由于汉语也是因为19世纪时急迫需要翻译西文,而大量从日本输入新词,大部分进入汉语的日语借词都是日语中的“和制汉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

浑身发麻:不讲“日本汉语”就不能说话?[1108](2009-02-09)说起“日货”,通常是指日产的汽车、家电等。

而当代汉语中也存在着“日货”,占到了当代中国汉语的70%以上(社会和文科学方面)。

属于外来语的日本汉语,对中国当代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用老祖宗造的字,组成日本独创的词,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里,说明一个事实:“汉语”已经成为汉文化圈共享的历史文明。

这些外来词汇只是现代化的骨架,并不是现代化的灵魂。

有了现代化的骨架,却还没有足够的现代化的血肉,骨骼够大,但是营养不良,当代文化的窘境大概就在于此。

解决窘境之路,不在于更换“骨架”,而在于锲而不舍地为当下的文化重建,补充现代人文的“营养”。

无处不在的日本汉语我们看娱乐新闻,有一条说,小沈阳参加春晚之后,人气大涨;还有一条说,田亮拍了南非性感狂野写真。

“人气”和“写真”这两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两个词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词,是源自日本汉语的两个词。

我们再看看下面来自日本汉语的几个词:1.解读,分析解说某项政策、观点、理论。

比如,解读政策,解读谜团,解读****2.新锐,在某一领域新出现的有影响力的人、产品,比如,新锐人物,新锐导演,新锐汽车……3.职场,工作的场所,比如,职场人生,职场技巧,职场人物……4.新人类,新人,新出现的人物,比如,常常形容90后的孩子是新人类。

5.视点,评论人的立场和观点,比如,专家视点6.亲子,父母的孩子,比如,亲子课堂7.达人,艺术、手艺、学术方面的大师。

8.放送,播放。

比如,影视金曲大放送,新歌大放送9.完败,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输给对手。

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败于上海申花队。

10.完胜,以大比分,或者以明显劣势而取胜对手。

比如,北京国安队完胜于上海申花队。

11.上位,成熟,上路的意思,比如,他已经上位了。

12.点滴,输液的意思。

13.量贩,大量销售商品。

比如,量贩式KTV,量贩式超市。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王彬彬一、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

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

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相区别。

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

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

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

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

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

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2003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2003

表征 会所 空港
Signal Club house airport
理念 整合 前卫
Idea Conformity Avant-garde
4)音借词、半音半意借词:
例:撒西米、卡哇伊、多啦A梦、甜不辣、便当、刺 身、串烧……
5)汉字重新音译或谐音写定的日语外来专名:
日语原有词 Canon Casio sharp 日语外来专有名词 佳能系列电器产品 卡西欧计算器 夏普系列电器产品
大和民族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学会了书写。
(2)近代
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 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洋务运动:向日本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
接地学习西方。
• 中国近代第一译家严复却持坚决的反对态度: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 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 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 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 下乃求之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
义、帝国主义……
2、仿造词:
食草男、干物女
凤凰男、孔雀女
+ 残念: 日语音译,意思是惋惜,可惜等意思。
+ 幼齿: 年龄在16岁以下的小女孩,与萝莉的意思基本相同。
+ 达人: 日语音译,对动漫或某部动画十分执著,并且对动 + 御姐:由日文中姐姐的含义引申过来,在动漫中常指有姐
漫或某部动画有深刻的了解。另有某领域专业人士的意思。 姐个性的女子。长发,丰满的多见,但主要是指个语借词组成的复合词组:
日语形借词 人间蒸发 汉语原有词 失踪
不伦之恋 红不让
婚外恋 炙手可热
1、词后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王彬彬一、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

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被称作日语“外来语”,这里也借用这种称谓。

在“外来语”上加上引号,是为了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相区别。

因为这二者毕竟有些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

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

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

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

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

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

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雷颐先生是以肯定的口气谈到日语对汉语的侵入的。

而李兆忠先生的《汉字的圈套》一文,则在与雷颐先生做了相同的介绍后,不无遗憾地写道:这真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同样一个西方科学术语,到了中国和日本,就被译成两种味道相去甚远的词,最后却是以中译失败,日译胜利而告终,这是为什么或者换一种不太合理的问法:严复、梁启超们为什么没有想到采用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那种比较自由和通俗的意译法?同样,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为什么没有像二十年之后的大陆学者那样,采用那种引经据典式的译法这里把梁启超与严复相提并论有些不妥,但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值得思索的。

汪丁丁先生的《“经济”原考》一文,是对“经济”二字的汉语原意进行追溯,实际上也同样涉及到日语“外来语”问题,因为“经济”也是众多日语“外来语”中的一个。

而考古学家陈星灿先生的《考古学就在我们身边》一文,倡议中国的考古学“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因为“所谓的国家、文明。

私有制等等概念都是从国外输入的”,它们用来说明中国古代的情形或许并不很合适。

陈先生所说的这些概念,虽然源自西方,但毕竟是日本人把它们译成现在这样的汉语词的。

对这些概念的反思,也必然引发对翻译过程的追问。

以上是我近年偶然见到的涉及到日语“外来语”的文章中的几篇。

这些文章,也引发我对这一问题的兴趣。

20年前,当我开始学习日语时,我发现日语中有那样多的汉语词,这令我有过短暂的惊奇;而后来,当我知道汉语中有那样多的日语词时,我却不得不有持久的惊讶。

先是汉字和汉语词汇进入日本,并造就了日本的书面语;当日本在近代与西方相遇后,便大量使用汉字和汉语词去译相应的西方名词、术语;出自日本学人之手的这些译语,在清末又潮水般涌入中国。

——这个过程很复杂,也很有趣。

我所能接触的资料十分有限,只能勉强说出一个大概。

二、语言中的词汇,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数种区分。

现代汉语中的所谓日语“外来语”,基本属名词类。

但名词本身也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可见可感可触的很具体的事物、场景的命名,如桌、椅、草、木、山、川、日、月等等;一类则表示一种抽象的意义,也就是所谓术语、概念,如政治、经济、民主、自由、科学、文化等等。

前者可称之为具象名词,后者可称之为抽象名词。

在日语“外来语”中,具象和抽象两类名词都有。

具象名词今天仍在使用的,可举“电话”和“俱乐部”两词为例。

“电话”是日本人生造的汉语词,用来意译英文的telephone。

当初中国人对这个英文词采取了音译,译作“德律风”。

在一段时期内,“电话”和“德律风”两种叫法通用。

但后来,“德律风”这种叫法终于湮灭。

关于这个译名,我发现过一点有趣的资料。

本世纪初年,一群在日本的绍兴籍留学生曾联名给家乡写回一封长信,其中详细介绍了日本的近代化情形,鲁迅也列名其中。

信中说到“电话”时,特意注释道:“以电气传达言语,中国人译为‘德律风’,不如电话之切。

”于此亦可见日语输入中国的途径之一种。

而“俱乐部”则是日本人对英文Club的音译。

这几个汉字,音、形、意三方面都是绝佳的选择,所以在中国沿用至今。

但也有些日译具象名词进入中国后,又被淘汰例如“虎列拉”,在中国曾被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如今却被“霍乱”取代。

具象名词本身也许并不值得多谈,我感兴趣的是抽象名词。

但具象名词与抽象名词之间,有时并无明确的界限。

有些名词,在古汉语中本不具有抽象的意义,传入日本后,则被抽象化。

在与汉字遭遇之前,大和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有自己的语言系统。

在原有的日语中,具象名词很丰富,对种种具体事物都有很精确的命名,但抽象名词却极不发达。

这也并不奇怪。

当一个民族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时,是不可能有发达的抽象思维的,因而也就不会有大量的概念产生。

只是在与汉语接触后,汉语中众多的抽象名词才进入日本原有的语言中。

汉语中的种种具象名词,例如山、川、草、木、日、月、云、雾,等等,虽也传入日本,但日本人可按照自己原有的发音来读这些汉字,但像汉语中的自然、道德、政治、经济、风流、文学这类抽象名词,因日语中原本就没有相应的词与之匹配,便只能模仿汉语的发音来读这些词。

在大和民族与汉语相遇时,汉语中的抽象名词,在音、形、意三方面对他们都是陌生的。

而在近代,当日本与西方语言遭遇后,大量采用汉语抽象名词去译西方概念,例如,用“经济”译“economy”,用“自然”译“nature”,用“文学”释“literaure”。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知道这些被日本人用来译西方的词汇,原本是从中国输入的,但我们更应该知道,这些汉语词在传入日本后,其中不少意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

抽象名词从一个民族传入另一个民族,不可能始终保持原汁原味,即便在文化发展阶段相等的两个民族间,也可能发生误读和误解,何况当时的日本在文化发展阶段上与中国如此悬殊。

那一大批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抽象名词被日本移植过去后,要真正在日本文化中扎根生长,就必然要与汉语原意发生某种程序的分离。

日本现代学术界对这些汉语词在古汉语中的原意以及传入日本后的意义变化,也多有考索。

例如“经济”一词,在古汉语中指“经世济俗”、“治国平天下”,但传入日本后,则意义变得狭窄起来,被专用来指财务经营、财政措施。

再如“自然”这个词,在古汉语中指不依赖人力,或人对之无能为力的现象,但在传入日本后,却具有了“偶然”、“万一”、“意外”这几种意思。

还有的词,在汉语中原本只被用于一种很具象的场合,并不具有明显的抽象意义,但在传入日本后,词义则渐渐向抽象的方向发展。

例如,现代汉语中的“社会”这个词,已是一个抽象名词,是日语“外来语”中的一个。

这是日本学人对西方“society”的翻译。

但“社会”在古汉语中,基本上是一个具象名词,特指每年春秋两季乡村学塾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集会。

《辞海》上举《东京梦华录·秋社》中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词:“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

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

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但这个词传入日本后,渐渐别有所指。

据日本学者铃木修次考证,在江户末期,日本已将以教会为中心的教团、教派称作“社会”,这就已经使这个词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意义。

三、对日本近代学人用汉语词译西文概念的过程,我一直很感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种种权衡、取舍,有迟迟找不到一个合适译语的苦恼,也有绞尽脑汁后终于“吟安”一个译话的欣喜,当然,也可能有不得不姑且用一个并不很合适的译语时的遗憾。

由于资料的限制,对这个过程,我尚不能知道得很多。

但可以断定的是,日本近代学人在译西文概念时,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仍是向中国学习。

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

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

此后,13 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

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

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

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 1814年出版。

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

传教士与中国合作者所从事的西方汉译的工作,尤其是汉英词典的编纂,为近代日本学人翻译西文概念提供了借鉴。

他们也许并没有过多地袭用传教士和中国合作者的译法,但他们无疑会从这类西文东译的先行者那里得到不少启发。

日本现代学者在论及本国近代的翻译工作时,往往不忘提及利玛窦、徐光启。

莫里逊这些先行者所提供的参考。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有些名词、术语,正是当初在中国的传教士和中国的合作者共同创造的译法。

对这类译语进行全面的列举是一件难事,但据日本学者考证,至少“数学”、“理论”、“银行”、“保险”、“批评”、“电气”这数例,属日本近代学人对中国已有译法的袭用。

在人们谈到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时,这些往往也被包括在内,这是不正确的。

第二种方式,是对汉语词的原意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于作西文概念的译语。

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译语很多。

例如革命、艺术、文化、文明、文学、封建、阶级、国家、演说、民主、自由、经济、社会,等等,都属这一类。

上文说到,有些汉语词输入日本后,意义已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例如“经济”、“社会”等。

日本学人在选定这种汉语词来译“economy”、“society等相应的西文概念时,该不会有过多的犹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