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道理第一部分唯物论部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対客观事物的反映;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3.气者,理之所依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画饼充饥、掩耳盗铃:主观唯心主义观点;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6.按图索骥、郑人买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7.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8、审时度势: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规律具有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10、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制约;12、“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人们日常活的外部力在人们头脑中的匀想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13、树欲静而风不止: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4.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15、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16、刻舟求剑: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点;1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18、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9、“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2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21、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不是风动,不是嶓动,仁者心动:是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远近高低皆不同: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和反映会有差别;23、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24、因势利导:按客观规律办事;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第二部分辩证法部分1、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整体居于主导,整体统率着部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2、“无风不起浪”、“虚心使人进步,骄做使人落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5、“善有善报,恶有悉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肯定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但没有看到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6、“世异同事异,事异则备变”、“自古年今,法无不收,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尤不移易”: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各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8、“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已相反方向转化;1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2、最大的问题,是认为自己没有问题:要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13、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于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15、毛泽东:“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1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7、“讳疾忌医”: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19、天不变,道亦不变: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20、“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21、“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22、“兵来将挡,火来水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3、虚心使人进步,骄做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上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合,起于全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欲速则不达”、“少时偷针,长大偷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防微杜渐”、“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重视量的积累;25、“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6、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7、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8、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29、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道耳利于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3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32、张过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33、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34、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3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6、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37、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3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鹜齐长,秋水共长天一色”:矛盾的特殊性;3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好事多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0、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41、“吹毛求疵”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而,看问题抓不住主流;4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43、“治大国如烹小鲜”、“过犹不及”:坚持适度原则;4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45、“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于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6、“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7、“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人先擒王”: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48、“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要打打七寸”、“工作要做到点子上”: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49、“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虽好,还要绿叶扶”体现的哲理是: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第三部分认识论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体现的哲学观点是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知屋漏者在宁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钩多识鱼性,樵多知树名”、“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识来源于实践;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7、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而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8、吃一堑,长一智;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第四部分人生价值观1、“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树立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高考政治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词解析
高考政治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词解析名言66条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最新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道理资料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方法论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部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主观主义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给我们的启示是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具有不可违抗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18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道理第一部分唯物论部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対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画饼充饥、掩耳盗铃: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6.按图索骥、郑人买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8、审时度势: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规律具有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10、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制约。
12、“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人们日常活的外部力在人们头脑中的匀想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3、树欲静而风不止: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4.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15、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16、刻舟求剑: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点。
1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18、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9、“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2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政治《哲学与生活》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哲理中所包含的哲理总结归纳
政治《哲学与生活》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哲理中所包含的哲理总结归纳第一篇:政治《哲学与生活》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哲理中所包含的哲理总结归纳诗文中的哲学归纳1.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 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与“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2.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3.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 4.意识有错误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 5.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6.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7.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 8.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9.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 “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10.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11.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高中政治 哲学原理归纳
原理
方法论
唯
物
论
︵
辩
证
唯
物
论
︶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客观性的原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原理
方法论
辩
证
法
︵
唯
物
辩
证
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
2、因果联系的原理: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处于统帅地位,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6、矛盾客观性原理: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7、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
名言警语表现的哲学道理第一部分唯物论部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是人脑対客观事物的反应。
2.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主观的 , 能动的。
3.气者 , 理之所依也;形存则神存 , 形谢则神灭;“天地合而万物生 , 阴阳接而变化起。
”: 古代朴实唯物主义看法。
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看法的会合、望梅止渴、自欺欺人 : 主观唯物主义看法。
5.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 , 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6.按图索骥、郑人买履 : 违反全部从实质出发的主观主义看法 , 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不依规矩 , 不行方圆 :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 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尊敬客观规律。
8、审时度势 : 主观能动性与尊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联合起来。
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庖丁解牛, 应付自如;拔苗滋长:规律拥有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做事。
10、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建条件也要上;量力而为,全力而为: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敬客观规律的一致。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遇到主观要素限制。
12、“全部看法都来自经验, 都是现实的反应” 、“全部宗教都可是是支人们平时活的外面力在人们脑筋中的匀想的反应”: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
13、树欲静而风不只: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4.“桑条无叶土生烟 , 管管迎水前。
朱几耽歌舞 , 犹恐春阴咽管弦” :人客事物的能否正确遇到主要素的制。
15、刻舟求剑 : 把有时当必然,把象当律。
16、刻舟求 : 走开运物形而上学点。
17、种瓜得瓜 , 种豆得豆 : 物运有其客律;内因是事物化展的律18、量力而为 , 全力而 : 既要尊敬客律 , 又要充足主能性。
19、“月有阴睛缺 , 人有悲离合,此事古全” :自然界和人社会都是有律的。
名言警句中的哲学原理
名言警句中的哲学原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4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6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7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8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0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1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12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14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5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1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7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19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名言与哲学原理(马哲)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方法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2、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王充)3、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范缜)5、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6、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王充)7、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原子是“宇宙之砖”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主观唯心主义10、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11、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的产生,并无必要假设外物的存在。
(贝克莱)12、“拍脑袋决策”13、疑邻偷斧14、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属于客观唯心主义15、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子夏)16、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已有此理。
(朱熹)17、“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18、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辩证唯物主义1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2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主客观唯心主义经常考,而且是结合名言考,很容易搞错,这里谈一个窍门:凡是词语里有“我”、“心”的全是主观唯心主义,其它的比如上帝、天、观念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主观唯心主义“自大”,除我和我心外,其它都是假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则是“我”、“心”外的一些事物是老大,比如上帝,比如天、理念、绝对观念、道。
看完上面总结,思考下面的话(注意理性和理念的差别)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我)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经验就是指我的经验)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名言警句体现得哲学道理
名言警句体现得哲学原理、方法论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部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就是主观得,能动得。
3.气者,理之所依也:认为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世界得本原就是物质得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就是被感知、物就是观念得集合: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得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得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得能动作用,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得能动作用,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得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主观主义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得发展就是有规律得。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就是有规律得,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给我们得启示就是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具有不可违抗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得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得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得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得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体现得哲学道理就是:人们得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得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得认识就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得制约。
18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就是现实得反映——正确得或歪曲得反映。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就是正确得思想意识还就是错误得思想意识都就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得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人脑对物质得反映。
高中政治:格言、名句、警句蕴含的哲学原理解析
高中政治:格言、名句、警句蕴含的哲学原理解析1.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3.贤士殉名,贪夫死利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解读:有和无相伴相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该句中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5.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解读: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6.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解读: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高二政治哲学原理总结
高二政治哲学原理总结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的学习已经结束,高二政治哲学原理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哲学原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政治哲学原理总结一(一)唯物论(5个)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只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高二政治哲学原理总结二(二)辩证法(19个)1、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具体见课文P57)【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有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6、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7、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事物发展趋势)【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9、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状态)【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心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10、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方法论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1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表现在: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分吹”.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同时,它们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方法论】我们必须把两方面辩证统一起来,反对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的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也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1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15、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详见课文P73)*17、内外因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十分重视内因,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18、辩证否定观原理 [New]【原理内容】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时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高二政治哲学原理总结三(三)认识论(3个)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属于唯物论)(见上页唯物论部分)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学习科学理论,形在正确的认识.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详见课本P48~49)(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高二政治哲学原理总结四(四)社会历史观(2个)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尊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高二政治哲学原理总结五(五)人生观、价值观(4个)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参考课文P102)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后两句还可以表述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社会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客观条件;个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等等.详见课文P105~106)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4、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②理想高于现实.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高考必备)
高中哲学原理总结一、(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高二政治知识点详解的哲学原理与方法论
高二政治知识点详解的哲学原理与方法论2.有了人脑不肯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
5.①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②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a.物质决断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最少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径、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a.反对主观主义;b.要坚持全面地、整体地、进展地看实际6.主观和客观详细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主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断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湿物质决断意识,而是意识决断物质。
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开展的。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联系和进展(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1.联系是有条件的,需要是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叫联系。
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否认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但人们可以转变条件制造条件,依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转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详细联系。
2.四周八方横向的联系是指空间上一事物与四周事物的联系;前后相继纵向的联系是指时间上前后事物之间的联系。
3.因果联系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先行后续,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缘由和结果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状况是,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缘由,在另一关系中那么是结果;另一种状况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物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2 .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5 .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 .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7 .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8 .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9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18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9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属唯心主义。
20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21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2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3“有信路路畅通,无信步步难行”体现了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4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
”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2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6“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体现的哲学观点是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辩证法1.《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这表明了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5.6.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7.“守株待兔”错误在于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8.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0.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2.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3.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4.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1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6.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联系的客观性。
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这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1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19.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一段话体现哲理是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0.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1.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3.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25.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6.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27.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8.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29.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30.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1.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4.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5.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6.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7.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3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39.40.和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41.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主要矛盾。
4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4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44.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中向前发展。
认识论1.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明之,行也。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故事,实际上是对人的精神和能力的歌颂,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要求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说的是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人在客观规律、客观条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了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5.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造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钓多识鱼性,樵多知树名”这几句话共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